文言特殊句式的基本特征

  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总体上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所说的“特殊”也是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看古汉语句式特征。把文言特殊句式单独提出来讨论,便于我们的学习与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学习主要在平时,我们仅通过基本知识的梳理,让大家进一步明晰与掌握不同句式的一些基本特征。这里主要谈的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一、判断句

  1 有判断标志的,包括判断动词、判断副词以及“……者……也”。

  现代汉语中,“是”作为判断动词表判断,可以作为判断句的标志;文言文中,“是”也可表判断,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但大多情况下,“是”在文言文中作为指示代词“这”来使用,表判断的情况相对较少。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寡人之于国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这两句中的“是”都在分句首,都有指代作用,不能直接译为“是”,要译为“这是……”“这才是……”。其实,这里的“是”是指示代词,而不是判断动词了。原来,判断词“是”就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在文言文中,“是”作为指示代词更普遍些。

  “为”作为判断动词表判断,在文言文中相对就常见些了: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为”有时不是判断动词。

  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这里的“为”是一般动词,“作为”的意思。

  文言文中,除了判断动词外,还有用判断副词,如“乃”“即”“则”“皆”“素”“诚”等表判断的: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且相如素贱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以否定副词“非、未、弗、无、莫”等表否定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五人墓碑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者,……也”式的判断句应该是最常见的了。有“者”“也”都有的,有单用“者”或者“也”的,这类判断句相对简单些。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2 没有判断标志的。有些判断句什么标志都没有: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我们先分析一下判断句的构成特点,判断句中的谓语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比如上面的两例:“刘备”、“秦”都是名词,“天下枭雄”、“虎狼之国”都是名词性短语。其实,准确看出判断句,最可靠的方法可能还不是判断标志,而是看谓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可分为有被动句式和无被动句式两种。

  1 有被动句式的被动句较常见的有“为”字句、“于”字句、“见”字句和“被”字句。

  “为”字句主要有“为”、“为……所……”或“……为所……”这样几种用法。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于”与“见”字分别表被动,有时也会以“见……于……”的形式同时出现表被动。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被”字与“是”表判断有类似的情况,在古汉语中很少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在古汉语中,“被”多用为动词,“覆盖”、“遭受”之意。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2 无被动句式的被动句因为没有标志,只能从语句的结构与内容上去判定。这类我们称之为语意上的被动句。

  洎牧以谗诛。(被诛杀)(《六国论》)

  戍卒叫,函谷举。(被攻破)(《阿房宫赋》)

  几以不纳死。(不被接纳)(《(指南录)后序》)

  公之逮所由使也。(被逮捕)(《五人墓碑记》)

  相对说来,语意上的被动句的确定有些麻烦,形式上与一般的陈述句没有区别;但我们可以从内容着手,进行逻辑分析。从例句可以看出,不论是逻辑上推理,还是从内容上理解,李牧肯定是被诛杀,函谷关是被攻破,文天祥不被接纳,周公是被逮捕。只要我们理清句意,再联系上下文语境,“麻烦”就会解决了。

  三、省略句

  省略句一般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或介词。

  (廉将军)不若(秦王)也。(前省去主语“廉将军”,后省略宾语“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省谓语“为乐”)(《鸿门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烛之武退秦师》)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我们在做文言文语句翻译题时,务必要把省略的成份补完整。

  四、倒装句

  倒装句是文言文特殊句式中最复杂的一类,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的各成分之间的位置,一般是这样的排列: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哪一种成分的位置移动了,就会出现倒装的现象。

  1 主谓倒装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的内容,于是把谓语提前。这种倒装在文言文中出现的不多。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信陵君窃符救赵》)

  2 定语后置是把修饰主语或宾语的定语成分后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之庙堂、远之江湖)(《岳阳楼记》),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有异态之山水)(《始得西山宴游记》)

  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之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以上例句看,“之”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性特征。“之”是用在主语(或宾语)与定语之间的,“者”用在定语之后。

  3 状语后置,是把修饰谓语的状语移至谓语之后。这里的状语是由介词+宾语构成的,所以又称为介宾结构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状语后置句在翻译时一般要把状语内容提至谓语的前面。

  4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这里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句,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果不是否定句,或者宾语不是代词,那宾语是不需要前置的。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如果把此句中的“余”改为“苏轼”,那就要调整为“古之人不欺苏轼也”;如果改成肯定句,就要调整为“古之人欺余也”。两个条件少一个,都不会出现宾语前置。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里也是存在两个条件,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缺一不可。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用“之”和“是”作提宾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用“是”作提宾标志的现象,在一些常用的成语中就有,如“唯命是从”、“唯利是图”就是“从命”、“图利”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种介词的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这里的宾语“谁”只是介词“与”的逻辑宾语,不是句中真正作宾语的。一般情况下,这种前置是与真正的宾语前置相区别的。

  除了以上归纳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与倒装句,还有些固定句式,如“无以……”、“如……何”、“何……为”、“得无……乎”、“……之谓”、“得无……”等等。这些固定句式的翻译也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要用心积累,熟悉例句。

  总的来说,对于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与确定,要注意四个方面:1,有些句子在句式上有明显的特征标志,如“者”在判断句、定语后置句中出现,“于”“见”表被动等;2,要学会从语法的角度对句子进行结构,分析,注意句中主谓宾语以及定语状语的位置;3,结合句意来理解;4,联系上下文语境。

  虽说高考中没有直接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题目,但在全文的理解、各项选择题以及文言翻译题中,都会涉及到特殊句式。对特殊句式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在高考解题中活用,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总体上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所说的“特殊”也是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看古汉语句式特征。把文言特殊句式单独提出来讨论,便于我们的学习与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学习主要在平时,我们仅通过基本知识的梳理,让大家进一步明晰与掌握不同句式的一些基本特征。这里主要谈的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一、判断句

  1 有判断标志的,包括判断动词、判断副词以及“……者……也”。

  现代汉语中,“是”作为判断动词表判断,可以作为判断句的标志;文言文中,“是”也可表判断,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但大多情况下,“是”在文言文中作为指示代词“这”来使用,表判断的情况相对较少。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寡人之于国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这两句中的“是”都在分句首,都有指代作用,不能直接译为“是”,要译为“这是……”“这才是……”。其实,这里的“是”是指示代词,而不是判断动词了。原来,判断词“是”就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在文言文中,“是”作为指示代词更普遍些。

  “为”作为判断动词表判断,在文言文中相对就常见些了: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为”有时不是判断动词。

  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这里的“为”是一般动词,“作为”的意思。

  文言文中,除了判断动词外,还有用判断副词,如“乃”“即”“则”“皆”“素”“诚”等表判断的: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且相如素贱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以否定副词“非、未、弗、无、莫”等表否定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五人墓碑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者,……也”式的判断句应该是最常见的了。有“者”“也”都有的,有单用“者”或者“也”的,这类判断句相对简单些。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2 没有判断标志的。有些判断句什么标志都没有: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我们先分析一下判断句的构成特点,判断句中的谓语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比如上面的两例:“刘备”、“秦”都是名词,“天下枭雄”、“虎狼之国”都是名词性短语。其实,准确看出判断句,最可靠的方法可能还不是判断标志,而是看谓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可分为有被动句式和无被动句式两种。

  1 有被动句式的被动句较常见的有“为”字句、“于”字句、“见”字句和“被”字句。

  “为”字句主要有“为”、“为……所……”或“……为所……”这样几种用法。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于”与“见”字分别表被动,有时也会以“见……于……”的形式同时出现表被动。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被”字与“是”表判断有类似的情况,在古汉语中很少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在古汉语中,“被”多用为动词,“覆盖”、“遭受”之意。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2 无被动句式的被动句因为没有标志,只能从语句的结构与内容上去判定。这类我们称之为语意上的被动句。

  洎牧以谗诛。(被诛杀)(《六国论》)

  戍卒叫,函谷举。(被攻破)(《阿房宫赋》)

  几以不纳死。(不被接纳)(《(指南录)后序》)

  公之逮所由使也。(被逮捕)(《五人墓碑记》)

  相对说来,语意上的被动句的确定有些麻烦,形式上与一般的陈述句没有区别;但我们可以从内容着手,进行逻辑分析。从例句可以看出,不论是逻辑上推理,还是从内容上理解,李牧肯定是被诛杀,函谷关是被攻破,文天祥不被接纳,周公是被逮捕。只要我们理清句意,再联系上下文语境,“麻烦”就会解决了。

  三、省略句

  省略句一般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或介词。

  (廉将军)不若(秦王)也。(前省去主语“廉将军”,后省略宾语“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省谓语“为乐”)(《鸿门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烛之武退秦师》)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我们在做文言文语句翻译题时,务必要把省略的成份补完整。

  四、倒装句

  倒装句是文言文特殊句式中最复杂的一类,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的各成分之间的位置,一般是这样的排列: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哪一种成分的位置移动了,就会出现倒装的现象。

  1 主谓倒装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的内容,于是把谓语提前。这种倒装在文言文中出现的不多。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信陵君窃符救赵》)

  2 定语后置是把修饰主语或宾语的定语成分后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之庙堂、远之江湖)(《岳阳楼记》),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有异态之山水)(《始得西山宴游记》)

  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之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以上例句看,“之”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性特征。“之”是用在主语(或宾语)与定语之间的,“者”用在定语之后。

  3 状语后置,是把修饰谓语的状语移至谓语之后。这里的状语是由介词+宾语构成的,所以又称为介宾结构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状语后置句在翻译时一般要把状语内容提至谓语的前面。

  4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这里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句,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果不是否定句,或者宾语不是代词,那宾语是不需要前置的。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如果把此句中的“余”改为“苏轼”,那就要调整为“古之人不欺苏轼也”;如果改成肯定句,就要调整为“古之人欺余也”。两个条件少一个,都不会出现宾语前置。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里也是存在两个条件,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缺一不可。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用“之”和“是”作提宾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用“是”作提宾标志的现象,在一些常用的成语中就有,如“唯命是从”、“唯利是图”就是“从命”、“图利”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种介词的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这里的宾语“谁”只是介词“与”的逻辑宾语,不是句中真正作宾语的。一般情况下,这种前置是与真正的宾语前置相区别的。

  除了以上归纳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与倒装句,还有些固定句式,如“无以……”、“如……何”、“何……为”、“得无……乎”、“……之谓”、“得无……”等等。这些固定句式的翻译也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要用心积累,熟悉例句。

  总的来说,对于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与确定,要注意四个方面:1,有些句子在句式上有明显的特征标志,如“者”在判断句、定语后置句中出现,“于”“见”表被动等;2,要学会从语法的角度对句子进行结构,分析,注意句中主谓宾语以及定语状语的位置;3,结合句意来理解;4,联系上下文语境。

  虽说高考中没有直接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题目,但在全文的理解、各项选择题以及文言翻译题中,都会涉及到特殊句式。对特殊句式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在高考解题中活用,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相关内容

  • 如何学好高中文言文
  • 如何学好高中文言文 一.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关于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关于评价."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 ...

  • 高中文言文句式
  • 一 前言 中学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一个重点,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词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 二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2.1判断句 1."--者,--也" "--,--也 ...

  • 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 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 用"者„„也" ...

  • 2012中考语文重点考点及应考指南
  • 2012中考语文重点考点及应考指南 文言文 考点一:默写 基本要求: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错. 考点二:诗歌鉴赏 技巧点拨: 1. 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 1) 一类是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人,为代言人倾诉衷肠: 2) 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即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身形象. 2. 关注诗 ...

  •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题型梳理 从近年出题形势看,多以选择.翻译.简答等形势呈现. 1.选择题:基本还是围绕字词基础知识展开,文言实词.虚词均有所涉及,特别对一些具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情有独钟",一般以"选择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 ...

  • 文言文翻译技(学生版)
  •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考点解读 1.能力解读 B级-- 理解,高考要求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2.内容解读 • 翻译句子多在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考查.也有另外出一段文字要求考生翻译. • 句子翻译为高考必考题,所选句子多含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等. 古今异义词 实词 通假字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虚词的意义和 ...

  • 文言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拟定及实施
  • 文言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拟定及实施 作者:苏发元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01期 新课标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那么篇幅占整个高中语文三分之一多的古代诗文又该拟定怎样的三维目标呢?我们来看拟定教学目 ...

  •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教师教案
  •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教师教案 52级3级部语文组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 ...

  • 浅谈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 浅谈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作者:蒋志才 来源:<语数外学习·下旬>2014年第02期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中考对文言文考察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从以前考课内文言文,到考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再到只考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