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轻薄与贾母的掰谎

在第五十四回,贾母一家老小在元宵节这一天举办家宴活动中,可谓故事不断、笑话不断。其中有一个情节,细心的读者不应忽视,贾母针对才子佳人戏文的掰谎(即尖锐的批驳),更不能忽视。

贾母让宝玉给席上的长辈们,宝玉一一敬酒,大家都依次喝了。贾母又命宝玉道:“你连姐姐妹妹的一起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到林黛玉面前,偏她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这一幕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在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等人眼前。就连整日爱拿宝黛二人婚姻开玩笑的王熙凤也觉得不妥,就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了的弓。”宝玉还没醒悟说:“我没喝冷酒。”凤姐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一个姑娘家,就是放在今天,在双方关系尚未明确的情况之下,当着男方所有长辈及家人的面,给男的喂酒,也算很轻薄、很不尊重的举动。更何况在过去的社会,最讲三从四德、最讲规矩、女子最讲妇容德工的贾家,这对贾母、王夫人等人来说,那是绝不容忍的事。王夫人当时心里怎么想,书中虽然没有写,我们仍能猜出一二,那一定是很尴尬、很恼火的了,对林黛玉的行为一定是很鄙夷的了,只是囿于亲戚和家人的面子,不能随便发作罢了。换成金钏、芳官、晴雯,你试一试。倒是通过贾母对戏文的掰谎,我们可以看出贾母的态度。

众人吃过元宵之后,贾母问女先儿:“近来可有什么新书?”女先儿回道:“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叫做《凤求鸾》”将故事刚介绍了一半,就被贾母打断。故事大致情形是这样的,一位宰相之后叫王熙凤的,在上京赶考的路上,因避大雨借住在姓李的乡绅家,李家有位小姐叫雏鸾。贾母说道:“怪道叫《凤求鸾》。不用说了,我已经猜着了:自然是王熙凤要求娶这雏鸾小姐为妻了。”她接着说道:“这些书就这一套子,左不过是些才子佳人,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个影儿也没有了。开口就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识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了她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像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的事,也算不得佳人了……”贾母是越说越激动,越说越上劲的了。

虽然贾母、王夫人等人也看《西厢记》《牡丹亭》《荆钗记》这样才子佳人的故事,但从心底并不赞成,并且十分反对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她们主张的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即便是宝黛二人,你有情我有意,相互倾心,没有父母、媒人这些决定因素,是绝不对不能成的。即便是纳妾也不行,贾琏不是自主纳了尤二姐当小老婆吗,因为没有贾母、邢夫人的保护,自然被摧残致死了。别看秋桐厉害、会骂人,因为是贾琏的老子贾赦赏的,王熙凤就动不得分毫,就奈何不得。因此来说,即便是你林黛玉长的貌若天仙,且有咏絮之才,即便是你和宝玉再情投意合,没有贾母、王夫人的点头,是断然不行的。林黛玉在家宴上这一轻薄的细节,更让其在王夫人的心目中增加了一份不喜欢,感情的天平(或与宝玉婚姻的天平)向薛宝钗倾斜的更狠了。

——《听红》37

在第五十四回,贾母一家老小在元宵节这一天举办家宴活动中,可谓故事不断、笑话不断。其中有一个情节,细心的读者不应忽视,贾母针对才子佳人戏文的掰谎(即尖锐的批驳),更不能忽视。

贾母让宝玉给席上的长辈们,宝玉一一敬酒,大家都依次喝了。贾母又命宝玉道:“你连姐姐妹妹的一起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到林黛玉面前,偏她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这一幕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在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等人眼前。就连整日爱拿宝黛二人婚姻开玩笑的王熙凤也觉得不妥,就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了的弓。”宝玉还没醒悟说:“我没喝冷酒。”凤姐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一个姑娘家,就是放在今天,在双方关系尚未明确的情况之下,当着男方所有长辈及家人的面,给男的喂酒,也算很轻薄、很不尊重的举动。更何况在过去的社会,最讲三从四德、最讲规矩、女子最讲妇容德工的贾家,这对贾母、王夫人等人来说,那是绝不容忍的事。王夫人当时心里怎么想,书中虽然没有写,我们仍能猜出一二,那一定是很尴尬、很恼火的了,对林黛玉的行为一定是很鄙夷的了,只是囿于亲戚和家人的面子,不能随便发作罢了。换成金钏、芳官、晴雯,你试一试。倒是通过贾母对戏文的掰谎,我们可以看出贾母的态度。

众人吃过元宵之后,贾母问女先儿:“近来可有什么新书?”女先儿回道:“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叫做《凤求鸾》”将故事刚介绍了一半,就被贾母打断。故事大致情形是这样的,一位宰相之后叫王熙凤的,在上京赶考的路上,因避大雨借住在姓李的乡绅家,李家有位小姐叫雏鸾。贾母说道:“怪道叫《凤求鸾》。不用说了,我已经猜着了:自然是王熙凤要求娶这雏鸾小姐为妻了。”她接着说道:“这些书就这一套子,左不过是些才子佳人,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个影儿也没有了。开口就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识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了她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像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的事,也算不得佳人了……”贾母是越说越激动,越说越上劲的了。

虽然贾母、王夫人等人也看《西厢记》《牡丹亭》《荆钗记》这样才子佳人的故事,但从心底并不赞成,并且十分反对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她们主张的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即便是宝黛二人,你有情我有意,相互倾心,没有父母、媒人这些决定因素,是绝不对不能成的。即便是纳妾也不行,贾琏不是自主纳了尤二姐当小老婆吗,因为没有贾母、邢夫人的保护,自然被摧残致死了。别看秋桐厉害、会骂人,因为是贾琏的老子贾赦赏的,王熙凤就动不得分毫,就奈何不得。因此来说,即便是你林黛玉长的貌若天仙,且有咏絮之才,即便是你和宝玉再情投意合,没有贾母、王夫人的点头,是断然不行的。林黛玉在家宴上这一轻薄的细节,更让其在王夫人的心目中增加了一份不喜欢,感情的天平(或与宝玉婚姻的天平)向薛宝钗倾斜的更狠了。

——《听红》37


相关内容

  • 初二语文知识竞赛题
  • 莲东中学2014年初一级学生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一.词语积累(每词1分,共10分) 1.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rãn shēng dǐng fâi( ). 2.整个城市都是fán xián jí guǎn ( ),都是红灯绿酒. 3.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一个hán zhàn ( ). ...

  • 刘希夷:断送一生是此诗_学习时报
  • ​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解释贾宝玉的性情何以异于常人,说贾宝玉乃是秉正邪两赋而来,这种人"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然 ...

  • 百年经典[红楼梦],让人心疼的晴雯,死是必然趋势
  • 晴雯的性格特点 晴雯,<红楼梦>中虚构的人物,长得很好看,有些风流,有点像林黛玉.晴雯的判词位列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首位,晴雯是服侍贾宝玉的四个丫鬟其中之一,她手巧心善,脾气有些暴躁.晴雯是贾府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丫鬟.那么晴雯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 <红楼梦>晴 ...

  •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的出场设计
  •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的出场设计 内容摘要: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初见宝玉这一情节的描述,不仅对男女主人公做了正面描写,也集中展现了作品中大多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文章认为曹雪芹成功之处在于借助独特身份的人物,推动情节的展开,逐一展现出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谓 ...

  • 红楼梦的有关知识
  • 红楼梦的有关知识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简介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举世公认最伟大的中国文学家之一.可惜的是他生前和死后相当一段时间却寂寞无闻,没有任何传记材料留下来,以致今日对他的生平只能知道零星的片段.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 ...

  • 曹雪芹的家世与兴衰
  • 曹雪芹的家世与兴衰 曹雪芹的先祖,原是宋朝开国大将曹彬的后裔,明朝初年随着军队到了辽东,从此就在辽阳住了下来,世代继承军职. 曹振彦能武能文,受到主子多尔衮的赏识,将他提拔为旗鼓牛录章京,也就是由汉人家奴编立的兵民合一基层组织的军政长官,率领亲兵保护多尔衮行军征战. 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6年), ...

  • [网文精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有感于[红楼梦]的大.小脚之争
  • 作者  子凡shine <玄宗遗录>中记载了一首描写小脚的诗篇<妃子所遗罗袜铭>: 罗袜罗袜,香尘生不绝.细细圆圆,地下得琼钩.窄窄弓弓,手中弄初月.又如脱履露纤圆,恰似同衾见时节.方知清梦事非虚,暗引相思几时歇? "窄窄弓弓,手中弄初月"形象地描摹了小脚 ...

  • 学生版[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 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话说平儿听迎春说了正自好笑,忽见宝玉也来了.原来管厨房柳家媳妇之妹,也因放头开赌得了不是.这园中有素与柳家不睦的,便又告出柳家来,说他和他妹子 ...

  • 红楼梦的本真意义
  • 浅析本真情及其现实意义 --以贾宝玉的个性情感内涵为例 摘要: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宝玉生命的人世历劫描绘,"以情悟道",在"道"的层面上揭示人类个体生命的的情感,也就是人类本来面目的"通灵"之情,为我们彰显这样一个真谛:道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