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0~82页的例1(不包括底和高)、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⑴、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⑵、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三角板、三角形教具、平行四边形教具、纸条、学具袋(纸条、白纸、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各种建筑物图。

师:同学们这是老师在咱们小区附近拍的几张照片,工人师傅们正为打造易居靓城辛勤的忙碌着,你们注意到建筑框架和吊车上红色围起来的图形吗?是什么形?(三角形)那么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房顶、标牌、积木、三角尺、节日彩旗)这是老师在远洋城附近拍的几张照片,这是老师在校园里拍的几幅照片,红色圈起的都是三角形。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研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师生互动,引导探索,巩固提高

(一)三角形的意义:

1、画一画。看起来三角形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同学们对三角形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用信封当中的纸)

2、展示、总结三角形的概念。

师:这是刚才同学们画的,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对不对(选大小角度不同的三角形展示,教师巡视中如有画错的,请同学帮忙指正。如果没有,教师出示两个画错的-----------边与边搭过或没搭上的,请同学帮忙指正)师:错在哪里?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了,你能是着为三角形下

个定义吗?谁能帮他完善?(区分组成和围成的区别。你有什么想法没有?两种说法都可以吗?为什么你说围成而不说组成?你能画出一个是三条线段组成而不是三角形的图形吗?有没有组成一个三角形,那是因为它没有围起来对不对?组成的图形有很多很多(用纸画)。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学生可能说的不严密,教师指着画错的三角形启发更正,如果还不行,教师:我们看数学家是怎样为三角形下定义的)师板书三角形的定义。

3、找出三角形的特征(边、角和顶点)。教师指正收上来的角度、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这些角度、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呢?师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互相帮助,共同总结出了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了三角形的定义,现在小明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

出示图片:这是小明家、校、商店、邮局的位置图,你们能看出这张图与以上我们所学知识有什么关联吗?(各段路围成三角形)哪两个三角形呢?(生指)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种走法可以到达?对上路中路围成的三角形来说,走上路就是走?走中路就是走三角形的什么?(第三条边)三角形的今天小明刚巧要做卫生,想快点到学校,他走哪条路最近?(中路)师:为什么?(两条边的和比第三条边长)师板书: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师:还有别的想法吗?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师:那同学们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这样的三条线段也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可以做个实验试试看:

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4张纸条,每张纸条都分成了3段,每段都量好了不同的长度,同时每段代表一条边,请同学们从信封中拿出纸条来看一看,师分别介绍(实物投影显示):这张纸条上的3段长度分别是10、6、7,10、6、7分别代表3条边的长度为10cm,6cm,7cm,看是不是每张纸条中都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呢?你们试着围一围,思考:(投影出示)是不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呢?

1、动手试一试,每完成一个实验就把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及结论填在实验记录单上要求: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填在报告单上:(什么样的3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本组得不出结论的,也可以与其他小组共同商量。

2、合作探究

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师启发: 是什么样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呢?(师指投影下的线段提示)只要两条较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其余任意两条边的和肯定大于第三边,肯定能围成三角形。

4、回归图形,验证巩固

A、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边的规律,你能用这一规律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近的原因吗?

B、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判断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了,下面我们做个游戏,比比谁反应快。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规则是:我请五位同学来演小棒,这五位同学当中的三位同学任意组合,看能不能拼成三角形认为能拼成三角形的迅速起立,看谁的反应快。(你能判断的这么快,是怎样做的?两条短边的和与第三条边比较来判断)

(三)三角形的稳定性:下面我们比比谁的力气大。师:请我们班的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一个大男生,一个小女生)每人一个图形,师:分别是什么图形?你们两个同时拉动两个框架,看谁能在不损坏框架的基础上拉动(读成重音)这个图形,使它很容易的变形。师举女同学手宣布胜利,师:看来还是女生实力强啊!这位女同学很容易获胜了,是她力气大吗?你为什么没拉动?你的力气比她小吗?(问大个男同学)你们同意吗?为什么?(因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而三角形不会变形)对,这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被广泛的运用到生产生活中,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

看过的几幅图片运用了什么知识?我们再看,(出示实物图)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的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倚门的墩布。刚用到的四边形框架挺漂亮,老师想做一个相框,可他太容易变形了,老师刚才匆忙中只找到一个这么长的硬板儿和两小块双面胶,谁能帮老师想办法使它固定呢?你用了什么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出示篱笆图,哪个比较牢固,你能帮他做决定吗?为什么?

三、总结回顾: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德育目标:在合作、表达和交流中,增强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观察←→讨论←→操作←→观察”的循环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节课属于几何知识概念课,因此在设计中我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每个概念都是让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故此,本课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演示、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研究、探索,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观察和操作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方法作结论,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

三、指导学法,自主探索。

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而合作能力是调整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能力。人如果不会与他人合作,就会限制自身的发展,也会妨碍个人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合作能力是人不断发展的社会能力。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把人际交往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也提升到一定高度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小组合作来培养协作精神,增强团队观念,促进交往能力。这节课我们也从动手,动口和动脑相结合,从发现新知到概括新知再到获取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直接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做到简单明了。

(二)合作探究新知。

A: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通过画三角形,同桌互相指自己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等活动,进一步认识总结三角形的特征。

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正是有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动手去发现这个图形所具有的特征,才能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角”“顶点”和“边”的存在。

B: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学生有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索能力,他们也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取得成功,有效的学习数学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画三角形,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去相互交流,从中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围出三角形,通过三角形的特征验证评价所围成的三角形是不是规范,从而引导总结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的定义。

C:三角形高的画法:

这块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这是在学生学会画平行四边行画高的基础上学习找三角形的高。学生先自学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自己先探索画出一条高,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高的画法,然后通过观察—独立探索—动手操作,在答题卡中找出几个三角形的高。订正时重点说说画出锐角三角形任一一个顶点向对边做出条高的方法。通过探索发现得出结论:三角形有三条高。

D: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讲讲生活中哪里都用到了三角形?从例举生活中的用三角形的例子,提炼经验中的数学因素,使经验数学化,上升为数学知识。再通过对经验的分离和提取,从实验中对比推拉三角形和四边形,进一步得出三角形受力后不变形,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从而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

总之我认为只要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学会找高,能找到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一条高就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巩固性的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1、2、3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特性。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在老师的眼里,三角形不仅具有稳定性,它还是一种美丽的图形。它和圆、长方形等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形世界,可以说数学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五彩纷呈,生活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更加丰富多彩。

六、总之,这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1、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的高和底

3、稳定性、不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0~82页的例1(不包括底和高)、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⑴、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⑵、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三角板、三角形教具、平行四边形教具、纸条、学具袋(纸条、白纸、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各种建筑物图。

师:同学们这是老师在咱们小区附近拍的几张照片,工人师傅们正为打造易居靓城辛勤的忙碌着,你们注意到建筑框架和吊车上红色围起来的图形吗?是什么形?(三角形)那么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房顶、标牌、积木、三角尺、节日彩旗)这是老师在远洋城附近拍的几张照片,这是老师在校园里拍的几幅照片,红色圈起的都是三角形。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研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师生互动,引导探索,巩固提高

(一)三角形的意义:

1、画一画。看起来三角形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同学们对三角形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用信封当中的纸)

2、展示、总结三角形的概念。

师:这是刚才同学们画的,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对不对(选大小角度不同的三角形展示,教师巡视中如有画错的,请同学帮忙指正。如果没有,教师出示两个画错的-----------边与边搭过或没搭上的,请同学帮忙指正)师:错在哪里?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了,你能是着为三角形下

个定义吗?谁能帮他完善?(区分组成和围成的区别。你有什么想法没有?两种说法都可以吗?为什么你说围成而不说组成?你能画出一个是三条线段组成而不是三角形的图形吗?有没有组成一个三角形,那是因为它没有围起来对不对?组成的图形有很多很多(用纸画)。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学生可能说的不严密,教师指着画错的三角形启发更正,如果还不行,教师:我们看数学家是怎样为三角形下定义的)师板书三角形的定义。

3、找出三角形的特征(边、角和顶点)。教师指正收上来的角度、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这些角度、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呢?师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互相帮助,共同总结出了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了三角形的定义,现在小明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

出示图片:这是小明家、校、商店、邮局的位置图,你们能看出这张图与以上我们所学知识有什么关联吗?(各段路围成三角形)哪两个三角形呢?(生指)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种走法可以到达?对上路中路围成的三角形来说,走上路就是走?走中路就是走三角形的什么?(第三条边)三角形的今天小明刚巧要做卫生,想快点到学校,他走哪条路最近?(中路)师:为什么?(两条边的和比第三条边长)师板书: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师:还有别的想法吗?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师:那同学们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这样的三条线段也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可以做个实验试试看:

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4张纸条,每张纸条都分成了3段,每段都量好了不同的长度,同时每段代表一条边,请同学们从信封中拿出纸条来看一看,师分别介绍(实物投影显示):这张纸条上的3段长度分别是10、6、7,10、6、7分别代表3条边的长度为10cm,6cm,7cm,看是不是每张纸条中都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呢?你们试着围一围,思考:(投影出示)是不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呢?

1、动手试一试,每完成一个实验就把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及结论填在实验记录单上要求: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填在报告单上:(什么样的3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本组得不出结论的,也可以与其他小组共同商量。

2、合作探究

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师启发: 是什么样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呢?(师指投影下的线段提示)只要两条较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其余任意两条边的和肯定大于第三边,肯定能围成三角形。

4、回归图形,验证巩固

A、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边的规律,你能用这一规律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近的原因吗?

B、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判断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了,下面我们做个游戏,比比谁反应快。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规则是:我请五位同学来演小棒,这五位同学当中的三位同学任意组合,看能不能拼成三角形认为能拼成三角形的迅速起立,看谁的反应快。(你能判断的这么快,是怎样做的?两条短边的和与第三条边比较来判断)

(三)三角形的稳定性:下面我们比比谁的力气大。师:请我们班的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一个大男生,一个小女生)每人一个图形,师:分别是什么图形?你们两个同时拉动两个框架,看谁能在不损坏框架的基础上拉动(读成重音)这个图形,使它很容易的变形。师举女同学手宣布胜利,师:看来还是女生实力强啊!这位女同学很容易获胜了,是她力气大吗?你为什么没拉动?你的力气比她小吗?(问大个男同学)你们同意吗?为什么?(因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而三角形不会变形)对,这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被广泛的运用到生产生活中,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

看过的几幅图片运用了什么知识?我们再看,(出示实物图)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的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倚门的墩布。刚用到的四边形框架挺漂亮,老师想做一个相框,可他太容易变形了,老师刚才匆忙中只找到一个这么长的硬板儿和两小块双面胶,谁能帮老师想办法使它固定呢?你用了什么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出示篱笆图,哪个比较牢固,你能帮他做决定吗?为什么?

三、总结回顾: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德育目标:在合作、表达和交流中,增强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观察←→讨论←→操作←→观察”的循环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节课属于几何知识概念课,因此在设计中我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每个概念都是让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故此,本课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演示、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研究、探索,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观察和操作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方法作结论,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

三、指导学法,自主探索。

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而合作能力是调整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能力。人如果不会与他人合作,就会限制自身的发展,也会妨碍个人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合作能力是人不断发展的社会能力。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把人际交往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也提升到一定高度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小组合作来培养协作精神,增强团队观念,促进交往能力。这节课我们也从动手,动口和动脑相结合,从发现新知到概括新知再到获取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直接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做到简单明了。

(二)合作探究新知。

A: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通过画三角形,同桌互相指自己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等活动,进一步认识总结三角形的特征。

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正是有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动手去发现这个图形所具有的特征,才能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角”“顶点”和“边”的存在。

B: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学生有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索能力,他们也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取得成功,有效的学习数学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画三角形,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去相互交流,从中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围出三角形,通过三角形的特征验证评价所围成的三角形是不是规范,从而引导总结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的定义。

C:三角形高的画法:

这块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这是在学生学会画平行四边行画高的基础上学习找三角形的高。学生先自学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自己先探索画出一条高,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高的画法,然后通过观察—独立探索—动手操作,在答题卡中找出几个三角形的高。订正时重点说说画出锐角三角形任一一个顶点向对边做出条高的方法。通过探索发现得出结论:三角形有三条高。

D: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讲讲生活中哪里都用到了三角形?从例举生活中的用三角形的例子,提炼经验中的数学因素,使经验数学化,上升为数学知识。再通过对经验的分离和提取,从实验中对比推拉三角形和四边形,进一步得出三角形受力后不变形,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从而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

总之我认为只要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学会找高,能找到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一条高就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巩固性的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1、2、3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特性。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在老师的眼里,三角形不仅具有稳定性,它还是一种美丽的图形。它和圆、长方形等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形世界,可以说数学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五彩纷呈,生活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更加丰富多彩。

六、总之,这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1、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的高和底

3、稳定性、不变


相关内容

  •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P60.61页例1.例2,练习十五1.2.3题. ...

  •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四单元三角形 教案
  •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备课教案 主备课人: 四.三角形 单元要点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认识三角形. 这部分内容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学会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认 ...

  • 三角形的分类
  • 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几何知识学习,尤其是三角形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切实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三角形的分类"这个内容的编排上,教材分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按角分,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

  • [三角形面积]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基本思路(附教学设计)
  • <三角形面积>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基本思路 (附教学设计) 一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都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尾顺序相接而组成的封 闭图形.它们相互之间不仅在特征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三 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 ...

  • 三角形教学反思
  • 反思一:三角形教学反思 这个星期我教学了三角形的有关内容:三角形的特性,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 这几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都是采用了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方式,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建立与书本知识的对接,具体做法学生自学六分钟的书,并把书中的重点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写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第二步,质 ...

  • 三角形面积教案设计
  • 篇一: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沟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并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的面积. 课前准备 课件.学具(完全相等的锐角 ...

  •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案
  • 第五单元 三角形 第一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 ...

  •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 <三角形的认识>教案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4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3题. [教材简析]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在四年级上册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这些都是 ...

  • 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 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新课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第二学段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是安排在三角形的特性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不但重视体现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