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

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院士,上个世纪50年代回国后,对我国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大家耳熟能详;但他为什么去美国留学,他在美国开创性的科学成就和贡献,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对推动美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有怎样的重大贡献,还鲜为人知。光明日报2006年6月28日起连载《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1935年—1955年)》将披露这方面的史实,作为献给钱老95岁华诞的贺礼。

为抵御外侮 改习航空学

钱学森祖籍浙江杭州,1911年12月生于上海,少年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英、法、德、意、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侵华狂潮。1926年英国军舰在长江上寻衅炮轰万县,令我上千军民死伤,造成“万县惨案”;1927年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炮击南京,死伤我军民两千多人,毁坏房屋财产无数,造成“南京事件”等。这些悲惨事件,在钱学森幼小心灵里留下对帝国主义侵略者深深的仇恨。

1929年,钱学森从国立北京师大附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他清楚地记得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为中国未来铁路建设勾画的宏伟蓝图,因而,决心像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那样,投身祖国的铁路建设。钱学森在交大成绩优异,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获得免交学费的奖励。

然而,正当他在上海交大勤奋学习时,日本鬼子依仗先进的飞机、大炮疯狂侵略中国的东北,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就在钱学森身边发生了1932年的“一二八”战争。他目睹蔡廷锴将军率十九路军以弱势的空军力量,在上海慷慨悲壮抗击日寇的战斗场面。钱学森认为,中国要战胜日寇,只有军人的英勇是不够的,还要有敢于抗争的国民政府和现代化的武器,特别是强大的空军,要自己学会制造飞机!于是,他钻到图书馆里博览群书,特别专注于阅读航空工程的书籍,他的志趣从设计火车头逐渐转向发展航空事业。

交大毕业后,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学生,攻读飞机设计。1935年8月,他登上邮轮,负笈留美。迎着海上的狂风巨浪,钱学森立下宏愿:我暂时到美国去学习科学技术,他日回来,再更好地为国效劳!

师从冯·卡门 攻世界难题

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虽有罗斯福总统提出“新政”,也难以解决各种矛盾,特别是劳动就业的激烈竞争。在学校和工厂,种族歧视的行为和目光随处可见。1935年,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系学习初期,面对某些美国同学傲慢地讥笑中国愚昧落后现象,他不服气地挑战说:“中国现在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咱们人比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后来,只用了一年时间,他就获得航空硕士学位,为中国人争了气。

然而,中国学生在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要到美国的航空工厂实习,却不受欢迎。这迫使钱学森将专业研究方向由航空工程转为航空理论。好在这也正是他的志趣和特长所在。同时,父亲的挚友、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在欧洲考察之后,深感德国空军的迅猛发展得益于航空飞行理论研究的先进成果。因而,也鼓励钱学森钻研航空理论。于是,钱学森决定到加州理工学院,拜访慕名已久的冯〃 卡门教授,希望跟随他继续攻读航空博士学位。

冯〃卡门是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人,1906年进入德国哥丁根大学机械研究所,跟随应用力学的创始人普朗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普朗特是空气动力学的先驱。1904年,普朗特在边界层(即贴近在空气或水中运动的物体的表面层)和机翼理论上,取得决定性的进展,解决了困惑航空界多年的飞行阻力来源以及机翼设计问题。1911年,冯〃卡门在普朗特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风洞实验,经由数学计算和分析,发现机翼穿过气流时,会产生两股平行的气旋,造成一种阻力,从而完成著名的“卡门涡街”等多项气体动力学的研究。1922年,普朗特让贤,推荐冯〃卡门接替他在哥丁根大学应用机械研究中心主任的重要职务。1930年,德国反犹太人的风声日紧,冯〃卡门预感不祥,便应加州理工学院领导米立肯教授的聘请移居美国。他把哥丁根民主自由的学风以及德国先进的航空理论和技术成就,带到美国,成为最受尊敬和爱戴的著名教授。

1936年,钱学森从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来到西海岸的加州理工学院,专程拜见这位世界著名的力学大师冯〃卡门,没想到他们第一次谈话就给冯〃卡门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冯〃卡门觉得这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一脸认真的神情,对他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回答得十分精确、简明,非同寻常,钱学森的聪慧和敏锐深深地打动了他。因此,冯〃卡门欣然接纳他为自己的博士研究生。

选择什么课题作为钱学森攻读和研究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这位明智的导师深知,在当时,世界各国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是空军实力对比强弱和空战胜负的关键。然而那时,世界航空工业正处在从老式的螺旋桨飞机向超音速的喷气式飞机发展的时期,在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面临着两大难题:

(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提高到亚音速时,气体的可压缩性对飞行器的性能到底有什么影响,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是怎样的?

(2)如果想再将飞机的飞行速度进一步提高到超音速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最富有成效的理论指导和技术设计才能实现?

这是两个全新的课题,特别是对于当时航空工业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的美国。为发展空军的优势,赢得战争的胜利,尽快解决这两大难题迫在眉睫。冯〃卡门抓住这两个对他自己来说也是全新的重大课题,满怀期待地选中天资聪慧的钱学森,鼓励他在这两个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同时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探索,写出博士论文。

1939年,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攻破“热障”关 公式“卡门-钱”

面对当时两大航空科技难题,钱学森深知,攻克难题不仅是为美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更是为日后发展祖国的空军力量,抗击一切侵略者。

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钱学森在知识宝库里苦苦寻觅,有时忽然从半梦半醒中捕捉到一些灵感,然后反复大胆设想、设计与计算、实验。历经三载,钱学森逐步攻破一个个难关,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高亚声速流场的精确计算以及超声速空气动力学以至火箭推进方面,都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1939年他出色地完成《高速气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博士论文,获得航空和数学的双博士学位。这里仅就钱学森博士论文中部分内容的原创性贡献,做简要介绍:

(1)博士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关于飞机在高空中高速飞行时,它所受到的阻力和表面的热效应问题。当时普遍认为飞机在超声速飞行时,其表面与空气发生的摩擦阻力并不重要,可以忽略不计,且飞机表面不会发热。钱学森经过对飞机结构整体的物理思考,加之运用极其复杂的数学计算和逐次迭代的近似解法,得到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将受到空气摩擦阻力和热效应的重要影响的精确数据和结论。这在世界航空工业比较落后的时代,是一个全新理念。它从航空理论上预见,实现高速飞行的飞机,将会遇到“热障”,其表面气流温度很高,能使金属外层强度降低,甚至熔化; 在设计高速飞机时,必须对飞机表面采取有效的防热或冷却的措施,才能持续高速飞行。

(2)博士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寻求一种计算高速飞行着的飞机机翼表面压力分布情况的科学方法。当时,航空界已有的一些计算方法,只能适用于计算飞机机翼较薄、飞行速度较慢(例如小于0.5倍声速)的情况。为了实现大型超声速飞机精准合理的设计与制造,冯〃卡门凭着对物理问题敏锐的洞察力,建议改变传统计算方法,采用来流状态点处的切线近似计算法。钱学森在导师的启发下,专心致志地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反复对比、思考,加之一系列细心的数学推导、计算(当时没有电子计算机)与实验,果然得到比过去更为精确的计算结果及其数量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卡门-钱公式”,它是空气动力学中的重大成果。“热障”理论和“卡门-钱公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二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世界各

国广泛应用于超声速飞机设计与制造,直到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之前。

钱学森很快成为冯〃卡门的亲密合作者和得力助手,成为当时航空界和加州理工学院里最惹人注目的人物,并被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聘为研究人员。此后10多年,钱学森为了飞机的高速飞行,突破“声障”和“热障”不断探索,作出了全方位的重大贡献。

罗斯福重科技 广开科研路

1936年-1939年,正当钱学森攻克空气动力学中的世界难题,为航空工程设计提出高速飞行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公式时,德国希特勒建立独裁政权,扩充军备,特别重视发展空军。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悍然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钱学森闻讯后彻夜难眠,义愤填膺,决心用各种方式为国效力,报仇雪恨!

1940年初,德军借助其远程轰炸机、战斗机和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席卷欧洲大陆, 然后又大举进攻英国,1800多架飞机布满英国上空,英国危在旦夕,首相丘吉尔向美国总统罗斯福紧急求援。罗斯福通过国会一方面支援英国,一方面拨款几十亿美元,希望尽快制造出性能先进的飞机、军舰、坦克、大炮,准备迎战。

罗斯福对于发展先进武器、炸药的科学技术尤为关注,经常与一些科学家讨论、研究。1939年8月2日,科学家爱因斯坦致

信罗斯福,在信中,他预料,在不久的将来,铀元素会变成一种重要的新能源。它也可以用来制造出极有威力的新型炸弹。而德国在这方面有可能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这封信引起罗斯福重视,立即成立铀问题咨询委员会,并集结奥本海默等一大批由科学家、军事家和科学技术人员组成的庞大队伍,开始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钱学森最近回忆说:“二战爆发后不久,罗斯福总统特别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多次把科学家们找来共同讨论在美国如何发展科学技术的问题,当时就找到冯〃卡门等科学家,他们讨论来,讨论去,结果就做出要尽快搞火箭发射、搞原子弹和氢弹这个英明的决定。因为一般的火炮打原子弹、氢弹,打不远,不行。有了火箭发射,你想打到哪儿,哪儿就完了,毁灭性的。”当时,钱学森暗下决心:我虽与祖国远隔重洋,不能上战场与日军搏斗,但可以利用在美国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条件,去抢占世界科技高峰,借以提高军事力量,打击帝国主义德、日、意。

参与美国早期火箭和导弹研制时期的钱学森。

飞机超声速薄壳不失稳

在二战中,空军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交战各国都在设法采用薄而轻的金属制造飞机的壳体,如果金属壳体太薄、太轻,高速飞行时,壳体就有可能因为超过一定载荷而皱瘪下去,即所谓发生“屈曲”而失稳,以致完全破损,折戟沉沙。

当时,航空设计人员依靠经典线性理论计算出来的数值,与实验值差距很大(几乎差上3至4倍),无法应用。人们实际上是凭借经验去设计薄壳金属飞机,成功率很低。冯〃卡门深知解决这个难题在二战中的重大意义,于是又鼓励钱学森尽快解决“薄壳失稳”的问题。

1940年之初,钱学森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前人在有关薄壳理论中的初步成果和大量失败的教训,还搜集了能够得到的点点滴滴的实验数据。他发现,航空界的科技人员当时所掌握和运用的经典

理论,几乎没有考虑到非平板式的金属壳体在受到外界的干扰时,会被激发而发生位能的高低跃变。因此,不仅要知道经典线性理论所给出的“上”屈曲载荷的准确数值,还要特别注意找出使壳体发生有限变形时“下”屈曲载荷的准确数值。实际证明,对后者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十分接近,应该成为飞机设计的主要依据。这一新的发现和观念,很快被航空理论界和工程界所接受。

1941年,钱学森关于薄壳稳定性的科研成果,在美国的《航空科学学报》上,公诸于世,但是其篇幅只有10页,极为简明。他随后把这800多页手稿存放到纸袋里,并在纸袋外面写下了“Final”(最终的成果)字样。但他立刻想到, 认识是无止境的,真理是相对的,于是,紧接着又在下一行写了“Nothing is final”(终极的认识是不存在的)。

参加“火箭组” 研制助推器

1938年秋天,冯〃卡门和校长米立肯参加美国科学院所属的空军研究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会议提出发明一种火箭,能够助推重型轰炸机,使它能在很短的跑道上或从航空母舰上迅速起飞。当时传言纳粹德国正在发展火箭,美军感到特别紧迫。冯〃卡门回到学校立即找马利纳、钱学森等人商议,决定接受这个名为“JATO”的任务。

火箭研究小组活动初期,没有经费支持,是靠这几个“火箭迷”自己掏腰包,或在学校实验室里打工挣点钱,然后去工厂的废料

库、垃圾场等处,挑拣些可能有用的五金材料,回来敲敲打打,制造

火箭模型。在他们开始研究火箭的固体推进剂时, 爆炸试验屡屡失败,毁坏了学校的实验设备,生命安全也难保,被人们称为“自杀俱乐部”。冯〃卡门只好把他们赶到校外一个偏远的山谷——阿洛约〃塞科 (Arroyo Seco)(几十年后,这个偏僻荒凉的山谷,发展成为美国宇航局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中心的所在地)。钱学森为什么被邀请参加火箭研究小组呢?他这样回忆说:“马利纳这个人很聪明,小组的其他几个人动手能力也很强,但他们在理论上不怎么行,于是找到我,要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理论和计算问题。”钱学森原本对火箭的制造与发射就十分有兴趣,也意识到火箭技术的军事意义,因而,对有关火箭的资料早有搜集、研究、分析。他的博士论文最后一部分就是探讨和论证,采用连续脉冲逐次推进的方法发射火箭的设计方案与计算。题目是:《探空火箭(特别是有关连续脉冲式推进的)飞行分析》。从理论上证明火箭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10万英尺。

爆发于1942年5月的珊瑚海之战,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以舰载飞机为主进行的海战。美国舰队航空兵由于采用雷达、飞机返

航引导装臵等新技术,在作战中掌握了主动。图为日军“祥凤”号航空母舰中弹起火。

二战爆发后,美国大力支援英国抗击希特勒,并积极以军用物资和空军力量等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同时,下令对日禁运飞机燃料、钢铁等物资。所以,钱学森感到在美国研究喷气式飞机和火箭技术,或许可以间接地报效祖国,抗击日寇。

火箭研究小组在冯〃卡门的支持下,先做成一只8英寸长的小火箭,吊在实验室的屋顶上,反复设计,不断实验-理论-实验,修正错误,吸取经验,严格计算,再到山谷里去进行规模稍大的试验。因为是全新的课题,无论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遇到一些“拦路虎”。面对这些“拦路虎”,钱学森吸取冯〃卡门和马利纳等人的一些成果和经验,进行深入思考、研究与计算,终于提出降伏“拦路虎”的独到见解,完成一份科研报告。从报告的标题上,可见其主要内容的一斑,这就是:《喷嘴发散角度对火箭推力的影响;火箭发动机的理想周期;理想效率与理想推力;考虑分子解离效应的燃烧室温度计算》。这份报告还具体描绘出一个燃烧室和废气喷嘴大小都固定的理想火箭的理论模型。其中强调火箭尾端喷出的火焰周径要小,才能在太空中集中推力,不致失控。不久,这篇报告,被收入火箭迷视为“圣经”的一本汇集里,成为他们研究火箭理论和计算的重要基础。

在科学的火箭理论和计算方法的指导下,1941年8月的火箭试飞取得成功。 “JATO”终于诞生了!有了这种火箭助推起飞装

臵,飞机的跑道就可以大大缩短了,飞机起飞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了。钱学森在这全部研究、设计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JATO”这种火箭起飞助推器很快就在二战时的美国空军中得到应用。

温文尔雅的钱学森酷爱音乐。业余时间他常喜欢去听音乐会。正巧,火箭迷们也有同样的爱好和情趣。一有空闲,他们就一起去听交响音乐会。或是自己开小型音乐会,常常是马利纳拉小提琴,化学家威因鲍姆弹奏钢琴,钱学森吹笛子、弹弹吉他,共同演奏他们喜爱的巴哈、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等人的名曲。配合默契,和谐动听,仿佛进入一个神圣而崇高的艺术殿堂,让科学与艺术结缘,徜徉在广阔的思维空间。 没有冯〃卡门的指导和鼓励,也不可能有促成美国早期火箭横空出世的成就。冯〃 卡门每周主持一次研究讨论会和一次学术研讨会,各人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问题和新的见解,大家各抒己见,民主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冯〃卡门集中总结,肯定成就,指出问题症结所在,明确日后需要研究的任务。从而,使许多棘手的难题,得以迎刃而解。由此,也锻炼和培养了钱学森民主的学风和汲取集体智慧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风云巧际会 研制新火箭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击沉、击伤美国军舰19艘,击毁美国飞机220多架。

珍珠港事件发生4天之后,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公开宣战。自此,中美英苏结成同盟,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在紧急扩军备战的气氛中,越发感到军事尖端科技人才的缺乏。1942年12月,在冯〃卡门的推荐下,钱学森通过安全考核,被批准参加海陆空三军、国防部、科学研究发展局等一切军事机密工作。

冯〃卡门和马利纳等在1941年就创办了一个航空喷气通用公司,钱学森(不入公司的股份)只兼任顾问。他们很快接到美国空军、作战部、兵工局等一些单位有关军用装备的订货合同,完成一批飞机起飞需要的喷气助推火箭。同时,还为军方尽快培训出一批适应组织、设计新式武器需要的现役空军和海军军官。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除协助或代替冯〃卡门教授为航空系的一些研究生讲课外,还为这些军官开设工程数学原理和喷气推进原理等课程。钱学森学识渊博,可以一天连续讲好几门不同学科的课程。后来,这些军官陆续成为部队的骨干。

在培训美国军官研究生的第二年,钱学森组织编辑了内容丰富的教材《喷气推进》,成为美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喷气推进的基本原理和火箭性能与科技的专著。此后,十几年间,这本巨著一直成为美国研究生和军队工程师必读的教材和参考书,并被奉为权威性著作。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投降。希特勒见势不妙,决心使用V1和V2火箭,企图决一死战。

1944年9月,英国伦敦不断遭受德国V2火箭的袭击。美国军方急如星火,立刻找到冯〃卡门、马利纳和钱学森,希望能够尽快制造出新式火箭以应对德国法西斯。冯〃卡门、钱学森等几位专家研究后认为,美国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实验条件比较差,必须首先斥巨资建立一个新的、大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简称“JPL”,以便设计出射程超过 100英里以上的火箭。后来美国军方投入300万美元,鼓励火箭小组不仅进行火箭研究,而且负责实际制造出可以控制的导弹。钱学森担任JPL实验室研究分析组组长,与史都华、林家翘、钱伟长、郭永怀等十多位中外科学家一起群策群力,设计制造出美国最初的火箭和导弹——“女兵”、“下士”,并由JPL实验室组织在塞科山谷发射试验成功,成为美国最早成功发射的火箭和导弹。

有了这些研制火箭的科学技术基础,美国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火箭和导弹迅速发展起来,给了希特勒有力的还击,也开创了美国航天事业的新时代。

德国的V1火箭V1火箭长26英尺(7.90米),采用中单翼,装有一台简单的脉冲喷气发动机;采用斜轨发射,装有一个预定制导装臵,由此装臵引导飞弹大致按指定方向飞行。

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院士,上个世纪50年代回国后,对我国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大家耳熟能详;但他为什么去美国留学,他在美国开创性的科学成就和贡献,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对推动美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有怎样的重大贡献,还鲜为人知。光明日报2006年6月28日起连载《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1935年—1955年)》将披露这方面的史实,作为献给钱老95岁华诞的贺礼。

为抵御外侮 改习航空学

钱学森祖籍浙江杭州,1911年12月生于上海,少年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英、法、德、意、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侵华狂潮。1926年英国军舰在长江上寻衅炮轰万县,令我上千军民死伤,造成“万县惨案”;1927年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炮击南京,死伤我军民两千多人,毁坏房屋财产无数,造成“南京事件”等。这些悲惨事件,在钱学森幼小心灵里留下对帝国主义侵略者深深的仇恨。

1929年,钱学森从国立北京师大附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他清楚地记得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为中国未来铁路建设勾画的宏伟蓝图,因而,决心像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那样,投身祖国的铁路建设。钱学森在交大成绩优异,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获得免交学费的奖励。

然而,正当他在上海交大勤奋学习时,日本鬼子依仗先进的飞机、大炮疯狂侵略中国的东北,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就在钱学森身边发生了1932年的“一二八”战争。他目睹蔡廷锴将军率十九路军以弱势的空军力量,在上海慷慨悲壮抗击日寇的战斗场面。钱学森认为,中国要战胜日寇,只有军人的英勇是不够的,还要有敢于抗争的国民政府和现代化的武器,特别是强大的空军,要自己学会制造飞机!于是,他钻到图书馆里博览群书,特别专注于阅读航空工程的书籍,他的志趣从设计火车头逐渐转向发展航空事业。

交大毕业后,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学生,攻读飞机设计。1935年8月,他登上邮轮,负笈留美。迎着海上的狂风巨浪,钱学森立下宏愿:我暂时到美国去学习科学技术,他日回来,再更好地为国效劳!

师从冯·卡门 攻世界难题

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虽有罗斯福总统提出“新政”,也难以解决各种矛盾,特别是劳动就业的激烈竞争。在学校和工厂,种族歧视的行为和目光随处可见。1935年,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系学习初期,面对某些美国同学傲慢地讥笑中国愚昧落后现象,他不服气地挑战说:“中国现在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咱们人比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后来,只用了一年时间,他就获得航空硕士学位,为中国人争了气。

然而,中国学生在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要到美国的航空工厂实习,却不受欢迎。这迫使钱学森将专业研究方向由航空工程转为航空理论。好在这也正是他的志趣和特长所在。同时,父亲的挚友、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在欧洲考察之后,深感德国空军的迅猛发展得益于航空飞行理论研究的先进成果。因而,也鼓励钱学森钻研航空理论。于是,钱学森决定到加州理工学院,拜访慕名已久的冯〃 卡门教授,希望跟随他继续攻读航空博士学位。

冯〃卡门是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人,1906年进入德国哥丁根大学机械研究所,跟随应用力学的创始人普朗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普朗特是空气动力学的先驱。1904年,普朗特在边界层(即贴近在空气或水中运动的物体的表面层)和机翼理论上,取得决定性的进展,解决了困惑航空界多年的飞行阻力来源以及机翼设计问题。1911年,冯〃卡门在普朗特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风洞实验,经由数学计算和分析,发现机翼穿过气流时,会产生两股平行的气旋,造成一种阻力,从而完成著名的“卡门涡街”等多项气体动力学的研究。1922年,普朗特让贤,推荐冯〃卡门接替他在哥丁根大学应用机械研究中心主任的重要职务。1930年,德国反犹太人的风声日紧,冯〃卡门预感不祥,便应加州理工学院领导米立肯教授的聘请移居美国。他把哥丁根民主自由的学风以及德国先进的航空理论和技术成就,带到美国,成为最受尊敬和爱戴的著名教授。

1936年,钱学森从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来到西海岸的加州理工学院,专程拜见这位世界著名的力学大师冯〃卡门,没想到他们第一次谈话就给冯〃卡门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冯〃卡门觉得这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一脸认真的神情,对他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回答得十分精确、简明,非同寻常,钱学森的聪慧和敏锐深深地打动了他。因此,冯〃卡门欣然接纳他为自己的博士研究生。

选择什么课题作为钱学森攻读和研究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这位明智的导师深知,在当时,世界各国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是空军实力对比强弱和空战胜负的关键。然而那时,世界航空工业正处在从老式的螺旋桨飞机向超音速的喷气式飞机发展的时期,在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面临着两大难题:

(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提高到亚音速时,气体的可压缩性对飞行器的性能到底有什么影响,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是怎样的?

(2)如果想再将飞机的飞行速度进一步提高到超音速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最富有成效的理论指导和技术设计才能实现?

这是两个全新的课题,特别是对于当时航空工业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的美国。为发展空军的优势,赢得战争的胜利,尽快解决这两大难题迫在眉睫。冯〃卡门抓住这两个对他自己来说也是全新的重大课题,满怀期待地选中天资聪慧的钱学森,鼓励他在这两个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同时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探索,写出博士论文。

1939年,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攻破“热障”关 公式“卡门-钱”

面对当时两大航空科技难题,钱学森深知,攻克难题不仅是为美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更是为日后发展祖国的空军力量,抗击一切侵略者。

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钱学森在知识宝库里苦苦寻觅,有时忽然从半梦半醒中捕捉到一些灵感,然后反复大胆设想、设计与计算、实验。历经三载,钱学森逐步攻破一个个难关,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高亚声速流场的精确计算以及超声速空气动力学以至火箭推进方面,都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1939年他出色地完成《高速气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博士论文,获得航空和数学的双博士学位。这里仅就钱学森博士论文中部分内容的原创性贡献,做简要介绍:

(1)博士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关于飞机在高空中高速飞行时,它所受到的阻力和表面的热效应问题。当时普遍认为飞机在超声速飞行时,其表面与空气发生的摩擦阻力并不重要,可以忽略不计,且飞机表面不会发热。钱学森经过对飞机结构整体的物理思考,加之运用极其复杂的数学计算和逐次迭代的近似解法,得到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将受到空气摩擦阻力和热效应的重要影响的精确数据和结论。这在世界航空工业比较落后的时代,是一个全新理念。它从航空理论上预见,实现高速飞行的飞机,将会遇到“热障”,其表面气流温度很高,能使金属外层强度降低,甚至熔化; 在设计高速飞机时,必须对飞机表面采取有效的防热或冷却的措施,才能持续高速飞行。

(2)博士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寻求一种计算高速飞行着的飞机机翼表面压力分布情况的科学方法。当时,航空界已有的一些计算方法,只能适用于计算飞机机翼较薄、飞行速度较慢(例如小于0.5倍声速)的情况。为了实现大型超声速飞机精准合理的设计与制造,冯〃卡门凭着对物理问题敏锐的洞察力,建议改变传统计算方法,采用来流状态点处的切线近似计算法。钱学森在导师的启发下,专心致志地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反复对比、思考,加之一系列细心的数学推导、计算(当时没有电子计算机)与实验,果然得到比过去更为精确的计算结果及其数量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卡门-钱公式”,它是空气动力学中的重大成果。“热障”理论和“卡门-钱公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二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世界各

国广泛应用于超声速飞机设计与制造,直到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之前。

钱学森很快成为冯〃卡门的亲密合作者和得力助手,成为当时航空界和加州理工学院里最惹人注目的人物,并被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聘为研究人员。此后10多年,钱学森为了飞机的高速飞行,突破“声障”和“热障”不断探索,作出了全方位的重大贡献。

罗斯福重科技 广开科研路

1936年-1939年,正当钱学森攻克空气动力学中的世界难题,为航空工程设计提出高速飞行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公式时,德国希特勒建立独裁政权,扩充军备,特别重视发展空军。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悍然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钱学森闻讯后彻夜难眠,义愤填膺,决心用各种方式为国效力,报仇雪恨!

1940年初,德军借助其远程轰炸机、战斗机和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席卷欧洲大陆, 然后又大举进攻英国,1800多架飞机布满英国上空,英国危在旦夕,首相丘吉尔向美国总统罗斯福紧急求援。罗斯福通过国会一方面支援英国,一方面拨款几十亿美元,希望尽快制造出性能先进的飞机、军舰、坦克、大炮,准备迎战。

罗斯福对于发展先进武器、炸药的科学技术尤为关注,经常与一些科学家讨论、研究。1939年8月2日,科学家爱因斯坦致

信罗斯福,在信中,他预料,在不久的将来,铀元素会变成一种重要的新能源。它也可以用来制造出极有威力的新型炸弹。而德国在这方面有可能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这封信引起罗斯福重视,立即成立铀问题咨询委员会,并集结奥本海默等一大批由科学家、军事家和科学技术人员组成的庞大队伍,开始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钱学森最近回忆说:“二战爆发后不久,罗斯福总统特别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多次把科学家们找来共同讨论在美国如何发展科学技术的问题,当时就找到冯〃卡门等科学家,他们讨论来,讨论去,结果就做出要尽快搞火箭发射、搞原子弹和氢弹这个英明的决定。因为一般的火炮打原子弹、氢弹,打不远,不行。有了火箭发射,你想打到哪儿,哪儿就完了,毁灭性的。”当时,钱学森暗下决心:我虽与祖国远隔重洋,不能上战场与日军搏斗,但可以利用在美国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条件,去抢占世界科技高峰,借以提高军事力量,打击帝国主义德、日、意。

参与美国早期火箭和导弹研制时期的钱学森。

飞机超声速薄壳不失稳

在二战中,空军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交战各国都在设法采用薄而轻的金属制造飞机的壳体,如果金属壳体太薄、太轻,高速飞行时,壳体就有可能因为超过一定载荷而皱瘪下去,即所谓发生“屈曲”而失稳,以致完全破损,折戟沉沙。

当时,航空设计人员依靠经典线性理论计算出来的数值,与实验值差距很大(几乎差上3至4倍),无法应用。人们实际上是凭借经验去设计薄壳金属飞机,成功率很低。冯〃卡门深知解决这个难题在二战中的重大意义,于是又鼓励钱学森尽快解决“薄壳失稳”的问题。

1940年之初,钱学森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前人在有关薄壳理论中的初步成果和大量失败的教训,还搜集了能够得到的点点滴滴的实验数据。他发现,航空界的科技人员当时所掌握和运用的经典

理论,几乎没有考虑到非平板式的金属壳体在受到外界的干扰时,会被激发而发生位能的高低跃变。因此,不仅要知道经典线性理论所给出的“上”屈曲载荷的准确数值,还要特别注意找出使壳体发生有限变形时“下”屈曲载荷的准确数值。实际证明,对后者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十分接近,应该成为飞机设计的主要依据。这一新的发现和观念,很快被航空理论界和工程界所接受。

1941年,钱学森关于薄壳稳定性的科研成果,在美国的《航空科学学报》上,公诸于世,但是其篇幅只有10页,极为简明。他随后把这800多页手稿存放到纸袋里,并在纸袋外面写下了“Final”(最终的成果)字样。但他立刻想到, 认识是无止境的,真理是相对的,于是,紧接着又在下一行写了“Nothing is final”(终极的认识是不存在的)。

参加“火箭组” 研制助推器

1938年秋天,冯〃卡门和校长米立肯参加美国科学院所属的空军研究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会议提出发明一种火箭,能够助推重型轰炸机,使它能在很短的跑道上或从航空母舰上迅速起飞。当时传言纳粹德国正在发展火箭,美军感到特别紧迫。冯〃卡门回到学校立即找马利纳、钱学森等人商议,决定接受这个名为“JATO”的任务。

火箭研究小组活动初期,没有经费支持,是靠这几个“火箭迷”自己掏腰包,或在学校实验室里打工挣点钱,然后去工厂的废料

库、垃圾场等处,挑拣些可能有用的五金材料,回来敲敲打打,制造

火箭模型。在他们开始研究火箭的固体推进剂时, 爆炸试验屡屡失败,毁坏了学校的实验设备,生命安全也难保,被人们称为“自杀俱乐部”。冯〃卡门只好把他们赶到校外一个偏远的山谷——阿洛约〃塞科 (Arroyo Seco)(几十年后,这个偏僻荒凉的山谷,发展成为美国宇航局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中心的所在地)。钱学森为什么被邀请参加火箭研究小组呢?他这样回忆说:“马利纳这个人很聪明,小组的其他几个人动手能力也很强,但他们在理论上不怎么行,于是找到我,要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理论和计算问题。”钱学森原本对火箭的制造与发射就十分有兴趣,也意识到火箭技术的军事意义,因而,对有关火箭的资料早有搜集、研究、分析。他的博士论文最后一部分就是探讨和论证,采用连续脉冲逐次推进的方法发射火箭的设计方案与计算。题目是:《探空火箭(特别是有关连续脉冲式推进的)飞行分析》。从理论上证明火箭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10万英尺。

爆发于1942年5月的珊瑚海之战,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以舰载飞机为主进行的海战。美国舰队航空兵由于采用雷达、飞机返

航引导装臵等新技术,在作战中掌握了主动。图为日军“祥凤”号航空母舰中弹起火。

二战爆发后,美国大力支援英国抗击希特勒,并积极以军用物资和空军力量等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同时,下令对日禁运飞机燃料、钢铁等物资。所以,钱学森感到在美国研究喷气式飞机和火箭技术,或许可以间接地报效祖国,抗击日寇。

火箭研究小组在冯〃卡门的支持下,先做成一只8英寸长的小火箭,吊在实验室的屋顶上,反复设计,不断实验-理论-实验,修正错误,吸取经验,严格计算,再到山谷里去进行规模稍大的试验。因为是全新的课题,无论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遇到一些“拦路虎”。面对这些“拦路虎”,钱学森吸取冯〃卡门和马利纳等人的一些成果和经验,进行深入思考、研究与计算,终于提出降伏“拦路虎”的独到见解,完成一份科研报告。从报告的标题上,可见其主要内容的一斑,这就是:《喷嘴发散角度对火箭推力的影响;火箭发动机的理想周期;理想效率与理想推力;考虑分子解离效应的燃烧室温度计算》。这份报告还具体描绘出一个燃烧室和废气喷嘴大小都固定的理想火箭的理论模型。其中强调火箭尾端喷出的火焰周径要小,才能在太空中集中推力,不致失控。不久,这篇报告,被收入火箭迷视为“圣经”的一本汇集里,成为他们研究火箭理论和计算的重要基础。

在科学的火箭理论和计算方法的指导下,1941年8月的火箭试飞取得成功。 “JATO”终于诞生了!有了这种火箭助推起飞装

臵,飞机的跑道就可以大大缩短了,飞机起飞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了。钱学森在这全部研究、设计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JATO”这种火箭起飞助推器很快就在二战时的美国空军中得到应用。

温文尔雅的钱学森酷爱音乐。业余时间他常喜欢去听音乐会。正巧,火箭迷们也有同样的爱好和情趣。一有空闲,他们就一起去听交响音乐会。或是自己开小型音乐会,常常是马利纳拉小提琴,化学家威因鲍姆弹奏钢琴,钱学森吹笛子、弹弹吉他,共同演奏他们喜爱的巴哈、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等人的名曲。配合默契,和谐动听,仿佛进入一个神圣而崇高的艺术殿堂,让科学与艺术结缘,徜徉在广阔的思维空间。 没有冯〃卡门的指导和鼓励,也不可能有促成美国早期火箭横空出世的成就。冯〃 卡门每周主持一次研究讨论会和一次学术研讨会,各人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问题和新的见解,大家各抒己见,民主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冯〃卡门集中总结,肯定成就,指出问题症结所在,明确日后需要研究的任务。从而,使许多棘手的难题,得以迎刃而解。由此,也锻炼和培养了钱学森民主的学风和汲取集体智慧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风云巧际会 研制新火箭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击沉、击伤美国军舰19艘,击毁美国飞机220多架。

珍珠港事件发生4天之后,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公开宣战。自此,中美英苏结成同盟,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在紧急扩军备战的气氛中,越发感到军事尖端科技人才的缺乏。1942年12月,在冯〃卡门的推荐下,钱学森通过安全考核,被批准参加海陆空三军、国防部、科学研究发展局等一切军事机密工作。

冯〃卡门和马利纳等在1941年就创办了一个航空喷气通用公司,钱学森(不入公司的股份)只兼任顾问。他们很快接到美国空军、作战部、兵工局等一些单位有关军用装备的订货合同,完成一批飞机起飞需要的喷气助推火箭。同时,还为军方尽快培训出一批适应组织、设计新式武器需要的现役空军和海军军官。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除协助或代替冯〃卡门教授为航空系的一些研究生讲课外,还为这些军官开设工程数学原理和喷气推进原理等课程。钱学森学识渊博,可以一天连续讲好几门不同学科的课程。后来,这些军官陆续成为部队的骨干。

在培训美国军官研究生的第二年,钱学森组织编辑了内容丰富的教材《喷气推进》,成为美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喷气推进的基本原理和火箭性能与科技的专著。此后,十几年间,这本巨著一直成为美国研究生和军队工程师必读的教材和参考书,并被奉为权威性著作。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投降。希特勒见势不妙,决心使用V1和V2火箭,企图决一死战。

1944年9月,英国伦敦不断遭受德国V2火箭的袭击。美国军方急如星火,立刻找到冯〃卡门、马利纳和钱学森,希望能够尽快制造出新式火箭以应对德国法西斯。冯〃卡门、钱学森等几位专家研究后认为,美国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实验条件比较差,必须首先斥巨资建立一个新的、大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简称“JPL”,以便设计出射程超过 100英里以上的火箭。后来美国军方投入300万美元,鼓励火箭小组不仅进行火箭研究,而且负责实际制造出可以控制的导弹。钱学森担任JPL实验室研究分析组组长,与史都华、林家翘、钱伟长、郭永怀等十多位中外科学家一起群策群力,设计制造出美国最初的火箭和导弹——“女兵”、“下士”,并由JPL实验室组织在塞科山谷发射试验成功,成为美国最早成功发射的火箭和导弹。

有了这些研制火箭的科学技术基础,美国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火箭和导弹迅速发展起来,给了希特勒有力的还击,也开创了美国航天事业的新时代。

德国的V1火箭V1火箭长26英尺(7.90米),采用中单翼,装有一台简单的脉冲喷气发动机;采用斜轨发射,装有一个预定制导装臵,由此装臵引导飞弹大致按指定方向飞行。


相关内容

  • _航天之父_钱学森的回国之路
  • WOHEWODEZUHUO 我和我的祖国 "航天之父"钱学森的 回国之路 文/高 峰 少年聪慧 1911年,钱学森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3岁时,随父母从上海迁居小学先后就读于北京女子北京.师大附小(北京实验二小)和北师大附小(北京市实验一小),中学就读于北京师大附中. 北 ...

  • [钱学森回国]阅读答案
  • 钱学森回国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时,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 ...

  • 钱学森-伟大爱国科学家
  • 1911 年12 月11 日,钱学森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3岁时,他就已能背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图为年轻时的钱学森.1934 年,钱学森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上海交通大学).1935 年8月,钱学森赴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后,他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美国物理学家西 ...

  • 钱学森回国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钱学森回国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时,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 ...

  • 与美国宇航精英同列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
  • 美国人刮目相看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读书.1934年暑假,他从交大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 ...

  • 祖国我回来了
  • 1. <祖国,我回来了>读后感 今天又到了读书的时间了,我读了一篇叫<祖国我回来了>的文章感触很深."钱学森"这个名字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吧?他早年在美国留学,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了航空和空气动力的专家.而且他还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

  • 国庆节手抄报: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 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 美 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因为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 小组的5成员之一. 在冯?卡门的指导 ...

  • 教案钱学森
  • <钱学森>教学设计 四.再读课文,感悟归国的艰辛: 1.过渡:是啊!正是这赤诚爱国心,浓浓思乡情,才促使钱学森毅然决然地回国.可钱学 森的回国的道路是极其艰难的,他受到了百般刁难,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 高级将领说---(出示齐读) "钱学森无论到那里,都抵得上五个 ...

  • 19.钱学森教学设计
  • 19 钱学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科学家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材分析: 本课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