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难认字[1]

生杀予夺 直接了当 贻笑大方 隐约其辞 自惭形秽 莫可名状 名列前矛 轻手蹑足 深沟险壑 隐隐绰绰 满目疮痍 暴戾恣睢

花团锦簇 好高鹜远 谬种流传 贫瘠不堪 招摇撞骗 一望无际 妄费心机 肆无忌惮 惨无人寰 缄口不言 磐竹难书 心怀叵测

望风披靡 脍炙人口 蜂拥而上 短小精悍 蓬筚生辉 呕心呖血 含心茹苦 动辄得咎 浑浑噩噩 针贬时弊 狗苟蝇营 贪脏枉法

脱颍而出 繁文缛节 回肠荡气 不径而走 风声鹤唳 纷至踏来 积毁消骨 穿凿附会 人才汇萃 草菅人命 风靡一时 步履维艰

漱口 国藉 雄赳赳 源远流长 斑斓 沉湎 金刚钻 插科打诨 诠释 惦量 荧光屏 鸠占雀巢 宣泄 竣工 家具店 委屈求全

偿还 跌宕 消声匿迹 舐犊情深 遐想 瞩目 戮力同心 进退维谷 勘误 缀学 匪夷所思 蛊惑人心 睿智 濒临 桀骜不驯 否极泰来

具备 万事俱备 风声 谈笑风生 求实 实事求是 世故 人情事故 陈规 墨守成规 精心 漫不经心 直接 直截了当 剧增 与日剧增

出人投地(头) 走头无路(投) 装黄门面(潢璜) 众口烁金(铄) 中流抵柱(砥) 直接了当(截) 自曝自弃(暴) 置若惘闻(罔) 真知卓见(灼) 张慌失措(皇) 仗义直言(执) 责无旁代(贷) 再接再励(厉) 运筹帷握(幄) 欲盖弥张(彰) 营私舞敝(弊) 沓无音信(杳) 同仇敌慨(忾) 投机捣把(倒) 图穷匕现(见)

退化变质(蜕) 文过是非(饰) 无耻滥言(澜) 相形见拙(绌) 消声匿迹(销) 心浮气燥(躁) 形消骨立(销) 修茸一新(葺) 修养生息(休) 宣宾夺主(喧) 诩诩如生(栩) 暇思迩想(遐) 一张一驰(弛) 一愁莫展(筹) 言简意该(赅) 挺而走险(铤) 叹为观只(止) 世外桃园(源) 如法泡制(炮) 磬竹难书(罄)

轻歌漫舞(曼) 前踞后恭(倨) 迫不急待(及) 破斧沉舟(釜) 披星带月(戴) 披肝历胆(沥) 篷筚生辉(蓬) 沤心沥血(呕) 奴颜卑膝(婢) 弄巧成绌(拙) 暗然失色(黯) 按步就班(部) 白璧无暇(瑕) 别出新裁(心) 病入膏盲(肓) 并行不背(悖) 不加思索(假) 草管人命(菅) 层峦迭嶂(叠) 缠绵悱测(恻)

陈词烂调(滥) 穿流不息(川) 惮精竭虑(殚) 耳儒目染(濡) 飞扬拔扈(跋) 愤发图强(奋) 蜂涌而至(拥) 斧底抽薪(釜) 富丽堂黄(皇) 肝脑途地(涂) 感人肺腹(腑) 膏梁子弟(粱) 功亏一匮(篑) 鬼计多端(诡) 海角天崖(涯) 汗流夹背(浃) 好高鹜远(骛) 和霭可亲(蔼) 轰堂大笑(哄) 怙恶不俊(悛)

涣然一新(焕) 积毁消骨(销) 急流勇退(激) 坚如盘石(磐) 金榜提名(题) 金壁辉煌(碧) 精神焕散(涣) 苦心孤旨(诣) 口干舌躁(燥) 烂竽充数(滥) 离经判道(叛) 礼上往来(尚) 历兵秣马(厉) 历精图治(励) 缭原烈火(燎) 留芳百世(流) 流言非语(飞蜚) 龙盘虎据(踞) 录录无为(碌) 落英宾纷(缤)

貌和神离(合) 美玉无暇(瑕) 明辩是非(辨) 名列前矛(茅) 明火直仗(执) 名记不忘(铭) 摸糊不清(模) 莫不关心(漠) 默守成规(墨) 目不交捷(睫) 脑羞成怒(恼) 凤冠霞佩(帔) 振人心魄(震) 民生凋弊(敝) 不温不火(瘟) 坐想其成(享) 前扑后继(仆) 兵慌马乱(荒) 融汇贯通(会) 巾国英雄(帼)

日新月益(异) 背景离乡(井) 如洪气势(虹) 空空如野(也) 淋漓尽至(致) 蛋丸之地(弹) 怨天由人(尤) 无可非异(议) 洁然一身(孑) 直言不诲(讳) 锋芒必露(毕) 故名思义(顾) 相反相承(成) 事得其反(适) 劳役结合(逸) 占了上峰(风) 包罗万项(象) 轻而一举(易) 不可名壮(状) 道貌暗然(岸)

无精打彩(采) 浮想联篇(翩) 物及必反(极) 无可质疑(置) 及及可危(岌) 人才倍出(辈) 养尊处悠(优) 受益非浅(匪) 不求慎解(甚) 出类拔粹(萃) 自立更生

(力) 不可就药(救) 忧心重重(忡) 孩啼时代(提) 争争日上(蒸) 功不可抹(没) 致关重要(至) 应辨能力(变) 珊珊来迟(姗) 人至义尽(仁)

义气用事(意) 余勇可估(贾) 永保青年(葆) 举旗不定(棋) 无则加免(勉) 冒然行动(贸) 哀声叹气(唉) 针贬时弊(砭) 当物之急(务) 辛辛学子(莘) 腆不知耻(恬) 彼彼皆是(比) 苇编三绝(韦) 百孔千窗(疮) 炉火纯清(青) 自名得意(鸣) 胜气凌人(盛) 一本万历(利) 势均利敌(力) 悬梁刺骨(股)

名思苦想(冥) 珠丝马迹(蛛) 全宜之计(权) 老声常谈(生) 一獗不振(蹶) 立杆见影(竿) 大气晚成(器) 精兵减政(简) 委屈求全(曲) 棉里藏针(绵) 合盘托出(和) 举止安祥(详) 大名顶顶(鼎) 立案侦察(查) 勾通南北(沟) 纷至踏耒(沓) 以老卖老(依) 口密腹箭(剑) 山青水秀(清) 不及不离(即)

一泄千里(泻) 嘻笑怒骂(嬉) 滥芋充数(竽) 卑躬曲膝(屈) 岂人忧天(杞) 吊以轻心(掉) 发聋震聩(振) 惩前必后(毖) 坐地分脏(赃) 乌和之众(合) 成语复习指导

一、明确成语适用的对象及范围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或物,不能张冠李戴。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让梨推枣”用于兄弟之间;“风平浪静”用于局势;“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涣然冰释”用于嫌疑误会等等。

有些成语的适用对象、范围不是惟一的,还须加以注意。例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4题:“崇尚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此句中“淋漓尽致”,可以用来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可指暴露得彻底,本题说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很彻底,并不错。像这样的成语还有:“指手画脚”一般用来形容轻率的指点、批评,也可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舞文弄墨”有“玩弄文字技巧”义,又有“歪曲法律条文”义;“国色天香”可形容牡丹花香俱佳,也可形容女子容貌极美;“左右逢源”可指做事顺利,也可指办事圆滑;“堂而皇之”可用于建筑物,也可用于文章;“登堂入室”可用于学问,也可用于技能等等。

二、弄清成语相关的语境场合

成语使用时,应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也要注意成语本身的词素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使用范围,还要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否则就会出现前后语境不合的错误。例如:A. 班长高屋建瓴地作了总结性发言(大词小用);B. 你要身临其境地替他想一想(“身临其境”与“想一想”不合);C. 著名演员唐国强把毛主席演得栩栩如生(不合语境);

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语义重复。例如:A. 有难言之隐的苦衷;B. 心里总是自惭形秽;C. 这种事情令人匪夷所思;D. 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纪录。

(2)顾此失彼。例如: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发了财,过上“小康”生活,真是否极泰来。(“否极泰来”指否与泰两个方面的转化,而从整个句意来看,只有“泰来”,并不包含“否极”)

(3)语义相左。例如:新形势下,新词语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纷至沓来。(“纷至沓来”指纷纷到来,而新词语是“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显然,成语语义与语境有差别)

(4)前后矛盾。例如:A. 结果却半途而废,功败垂成;B. 几株杏花开放,姹紫嫣红;C. 或明显或不明显的蛛丝马迹。

(5)成分误用 例如:A. 将它作为批评史上的存而不论接受下来(动词性成语误用名词性);

B. 李老师谆谆教导起我来(名词性误用动词性);C. 漠不关心人民的疾苦(补充式成语不能带宾语)。

三、了解成语潜在的感情变化

近几年成语考查特别注重褒、贬、中性色彩的正确运用。如1995年的“无所不为”,1997年的“趋之若鹜”,1998年的“处心积虑”,1999年的“炙手可热”,2000年春季卷的“蠢蠢欲动”、全国卷的“洗心革面”,2002年的“雨后春笋”等都是褒贬误用,在复习中应当引起大家的注意。

有些成语褒贬鲜明。如“胸无城府”、“正襟危坐”、“侃侃而谈”、“大有作为”等都是褒义。“信口雌黄”、“东窗事发”、“无所不为”、“翻云覆雨”、“过江之鲫”、“高谈阔论”、“夸夸其谈”、“弹冠相庆”、“无独有偶”、“ 赫一时”、“无所事事”、“兴师动众”、“投其所好”、“惟命是从”、“天花乱坠”、“面目全非”、“亦步亦趋”等都是贬义。

有些成语是或褒,或贬,或中性,要根据对象、场合,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像这样的成语很多,例如:灯红酒绿、东山再起、高视阔步、独往独来、旁若无人、标新立异、登峰造极、咄咄逼人、呼风唤雨、想入非非等等。

四、注意成语运用的超常变化

1995年的“想入非非”和1997年的“不孚众望”则属于非常规用法考查。一般有两种情况。

(1)改变成语的常用含义。如“想入非非”,许多考生只知道常规用法是指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却不知道它还有想像进入到一般人所进入不到的境界,结果造成失误。

(2)变更成语词素来赋予其新的含义。如“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损人利己”与“损己利人”等。

五、掌握成语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

(1)适用于否定句、疑问句中。如“等闲视之”、“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曾几何时”、“谈何容易”、“万应灵丹”等,不能用于肯定句中。

(2)适用于诙谐、讽刺句中。如“神通广大”、“五体投地”、“寿终正寝”、“衣冠楚楚”、“洗耳恭听”等。

(3)适用于谦词句中。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对自己写作的谦词)、“恭敬不如从命也”(多用于接受对方的款待或赠予)、“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抛砖引玉”、“问道于盲”、“敝帚自珍”等。

(4)适用于敬词句中。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蓬荜生辉”等。

六、辨明容易混淆成语的异同

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对常见易混的成语予以整理。根据高考所透露的信息,可从以下几种情况入手:

(1)形相近而意义有区别的。例如:1998年考过的“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这方面注意积累,常见的有:走马观花(偏重观察粗略)与浮光掠影(偏重印象不深)、情不自禁(偏重主观感情)与不由自主(偏重客观条件)、耳闻目睹(强调亲自听到看到)与耳濡目染(强调受到影响)、含糊其辞(重在把话说得不明确)与闪烁其辞(重在说话躲躲闪闪)等。

(2)意义相近而用法有区别的。例如:1996年考过的“应接不暇(用于被动应接)”与“目不暇接(用于主动观看)”。这方面注意积累,常见的有:不胫而走(一般用于消息传播)与

不翼而飞(一般用于物品丢失);囫囵吞枣(多指读书方面)与生吞活剥(多指别人的经验理论)等。

生杀予夺 直接了当 贻笑大方 隐约其辞 自惭形秽 莫可名状 名列前矛 轻手蹑足 深沟险壑 隐隐绰绰 满目疮痍 暴戾恣睢

花团锦簇 好高鹜远 谬种流传 贫瘠不堪 招摇撞骗 一望无际 妄费心机 肆无忌惮 惨无人寰 缄口不言 磐竹难书 心怀叵测

望风披靡 脍炙人口 蜂拥而上 短小精悍 蓬筚生辉 呕心呖血 含心茹苦 动辄得咎 浑浑噩噩 针贬时弊 狗苟蝇营 贪脏枉法

脱颍而出 繁文缛节 回肠荡气 不径而走 风声鹤唳 纷至踏来 积毁消骨 穿凿附会 人才汇萃 草菅人命 风靡一时 步履维艰

漱口 国藉 雄赳赳 源远流长 斑斓 沉湎 金刚钻 插科打诨 诠释 惦量 荧光屏 鸠占雀巢 宣泄 竣工 家具店 委屈求全

偿还 跌宕 消声匿迹 舐犊情深 遐想 瞩目 戮力同心 进退维谷 勘误 缀学 匪夷所思 蛊惑人心 睿智 濒临 桀骜不驯 否极泰来

具备 万事俱备 风声 谈笑风生 求实 实事求是 世故 人情事故 陈规 墨守成规 精心 漫不经心 直接 直截了当 剧增 与日剧增

出人投地(头) 走头无路(投) 装黄门面(潢璜) 众口烁金(铄) 中流抵柱(砥) 直接了当(截) 自曝自弃(暴) 置若惘闻(罔) 真知卓见(灼) 张慌失措(皇) 仗义直言(执) 责无旁代(贷) 再接再励(厉) 运筹帷握(幄) 欲盖弥张(彰) 营私舞敝(弊) 沓无音信(杳) 同仇敌慨(忾) 投机捣把(倒) 图穷匕现(见)

退化变质(蜕) 文过是非(饰) 无耻滥言(澜) 相形见拙(绌) 消声匿迹(销) 心浮气燥(躁) 形消骨立(销) 修茸一新(葺) 修养生息(休) 宣宾夺主(喧) 诩诩如生(栩) 暇思迩想(遐) 一张一驰(弛) 一愁莫展(筹) 言简意该(赅) 挺而走险(铤) 叹为观只(止) 世外桃园(源) 如法泡制(炮) 磬竹难书(罄)

轻歌漫舞(曼) 前踞后恭(倨) 迫不急待(及) 破斧沉舟(釜) 披星带月(戴) 披肝历胆(沥) 篷筚生辉(蓬) 沤心沥血(呕) 奴颜卑膝(婢) 弄巧成绌(拙) 暗然失色(黯) 按步就班(部) 白璧无暇(瑕) 别出新裁(心) 病入膏盲(肓) 并行不背(悖) 不加思索(假) 草管人命(菅) 层峦迭嶂(叠) 缠绵悱测(恻)

陈词烂调(滥) 穿流不息(川) 惮精竭虑(殚) 耳儒目染(濡) 飞扬拔扈(跋) 愤发图强(奋) 蜂涌而至(拥) 斧底抽薪(釜) 富丽堂黄(皇) 肝脑途地(涂) 感人肺腹(腑) 膏梁子弟(粱) 功亏一匮(篑) 鬼计多端(诡) 海角天崖(涯) 汗流夹背(浃) 好高鹜远(骛) 和霭可亲(蔼) 轰堂大笑(哄) 怙恶不俊(悛)

涣然一新(焕) 积毁消骨(销) 急流勇退(激) 坚如盘石(磐) 金榜提名(题) 金壁辉煌(碧) 精神焕散(涣) 苦心孤旨(诣) 口干舌躁(燥) 烂竽充数(滥) 离经判道(叛) 礼上往来(尚) 历兵秣马(厉) 历精图治(励) 缭原烈火(燎) 留芳百世(流) 流言非语(飞蜚) 龙盘虎据(踞) 录录无为(碌) 落英宾纷(缤)

貌和神离(合) 美玉无暇(瑕) 明辩是非(辨) 名列前矛(茅) 明火直仗(执) 名记不忘(铭) 摸糊不清(模) 莫不关心(漠) 默守成规(墨) 目不交捷(睫) 脑羞成怒(恼) 凤冠霞佩(帔) 振人心魄(震) 民生凋弊(敝) 不温不火(瘟) 坐想其成(享) 前扑后继(仆) 兵慌马乱(荒) 融汇贯通(会) 巾国英雄(帼)

日新月益(异) 背景离乡(井) 如洪气势(虹) 空空如野(也) 淋漓尽至(致) 蛋丸之地(弹) 怨天由人(尤) 无可非异(议) 洁然一身(孑) 直言不诲(讳) 锋芒必露(毕) 故名思义(顾) 相反相承(成) 事得其反(适) 劳役结合(逸) 占了上峰(风) 包罗万项(象) 轻而一举(易) 不可名壮(状) 道貌暗然(岸)

无精打彩(采) 浮想联篇(翩) 物及必反(极) 无可质疑(置) 及及可危(岌) 人才倍出(辈) 养尊处悠(优) 受益非浅(匪) 不求慎解(甚) 出类拔粹(萃) 自立更生

(力) 不可就药(救) 忧心重重(忡) 孩啼时代(提) 争争日上(蒸) 功不可抹(没) 致关重要(至) 应辨能力(变) 珊珊来迟(姗) 人至义尽(仁)

义气用事(意) 余勇可估(贾) 永保青年(葆) 举旗不定(棋) 无则加免(勉) 冒然行动(贸) 哀声叹气(唉) 针贬时弊(砭) 当物之急(务) 辛辛学子(莘) 腆不知耻(恬) 彼彼皆是(比) 苇编三绝(韦) 百孔千窗(疮) 炉火纯清(青) 自名得意(鸣) 胜气凌人(盛) 一本万历(利) 势均利敌(力) 悬梁刺骨(股)

名思苦想(冥) 珠丝马迹(蛛) 全宜之计(权) 老声常谈(生) 一獗不振(蹶) 立杆见影(竿) 大气晚成(器) 精兵减政(简) 委屈求全(曲) 棉里藏针(绵) 合盘托出(和) 举止安祥(详) 大名顶顶(鼎) 立案侦察(查) 勾通南北(沟) 纷至踏耒(沓) 以老卖老(依) 口密腹箭(剑) 山青水秀(清) 不及不离(即)

一泄千里(泻) 嘻笑怒骂(嬉) 滥芋充数(竽) 卑躬曲膝(屈) 岂人忧天(杞) 吊以轻心(掉) 发聋震聩(振) 惩前必后(毖) 坐地分脏(赃) 乌和之众(合) 成语复习指导

一、明确成语适用的对象及范围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或物,不能张冠李戴。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让梨推枣”用于兄弟之间;“风平浪静”用于局势;“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涣然冰释”用于嫌疑误会等等。

有些成语的适用对象、范围不是惟一的,还须加以注意。例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4题:“崇尚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此句中“淋漓尽致”,可以用来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可指暴露得彻底,本题说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很彻底,并不错。像这样的成语还有:“指手画脚”一般用来形容轻率的指点、批评,也可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舞文弄墨”有“玩弄文字技巧”义,又有“歪曲法律条文”义;“国色天香”可形容牡丹花香俱佳,也可形容女子容貌极美;“左右逢源”可指做事顺利,也可指办事圆滑;“堂而皇之”可用于建筑物,也可用于文章;“登堂入室”可用于学问,也可用于技能等等。

二、弄清成语相关的语境场合

成语使用时,应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也要注意成语本身的词素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使用范围,还要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否则就会出现前后语境不合的错误。例如:A. 班长高屋建瓴地作了总结性发言(大词小用);B. 你要身临其境地替他想一想(“身临其境”与“想一想”不合);C. 著名演员唐国强把毛主席演得栩栩如生(不合语境);

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语义重复。例如:A. 有难言之隐的苦衷;B. 心里总是自惭形秽;C. 这种事情令人匪夷所思;D. 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纪录。

(2)顾此失彼。例如: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发了财,过上“小康”生活,真是否极泰来。(“否极泰来”指否与泰两个方面的转化,而从整个句意来看,只有“泰来”,并不包含“否极”)

(3)语义相左。例如:新形势下,新词语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纷至沓来。(“纷至沓来”指纷纷到来,而新词语是“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显然,成语语义与语境有差别)

(4)前后矛盾。例如:A. 结果却半途而废,功败垂成;B. 几株杏花开放,姹紫嫣红;C. 或明显或不明显的蛛丝马迹。

(5)成分误用 例如:A. 将它作为批评史上的存而不论接受下来(动词性成语误用名词性);

B. 李老师谆谆教导起我来(名词性误用动词性);C. 漠不关心人民的疾苦(补充式成语不能带宾语)。

三、了解成语潜在的感情变化

近几年成语考查特别注重褒、贬、中性色彩的正确运用。如1995年的“无所不为”,1997年的“趋之若鹜”,1998年的“处心积虑”,1999年的“炙手可热”,2000年春季卷的“蠢蠢欲动”、全国卷的“洗心革面”,2002年的“雨后春笋”等都是褒贬误用,在复习中应当引起大家的注意。

有些成语褒贬鲜明。如“胸无城府”、“正襟危坐”、“侃侃而谈”、“大有作为”等都是褒义。“信口雌黄”、“东窗事发”、“无所不为”、“翻云覆雨”、“过江之鲫”、“高谈阔论”、“夸夸其谈”、“弹冠相庆”、“无独有偶”、“ 赫一时”、“无所事事”、“兴师动众”、“投其所好”、“惟命是从”、“天花乱坠”、“面目全非”、“亦步亦趋”等都是贬义。

有些成语是或褒,或贬,或中性,要根据对象、场合,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像这样的成语很多,例如:灯红酒绿、东山再起、高视阔步、独往独来、旁若无人、标新立异、登峰造极、咄咄逼人、呼风唤雨、想入非非等等。

四、注意成语运用的超常变化

1995年的“想入非非”和1997年的“不孚众望”则属于非常规用法考查。一般有两种情况。

(1)改变成语的常用含义。如“想入非非”,许多考生只知道常规用法是指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却不知道它还有想像进入到一般人所进入不到的境界,结果造成失误。

(2)变更成语词素来赋予其新的含义。如“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损人利己”与“损己利人”等。

五、掌握成语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

(1)适用于否定句、疑问句中。如“等闲视之”、“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曾几何时”、“谈何容易”、“万应灵丹”等,不能用于肯定句中。

(2)适用于诙谐、讽刺句中。如“神通广大”、“五体投地”、“寿终正寝”、“衣冠楚楚”、“洗耳恭听”等。

(3)适用于谦词句中。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对自己写作的谦词)、“恭敬不如从命也”(多用于接受对方的款待或赠予)、“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抛砖引玉”、“问道于盲”、“敝帚自珍”等。

(4)适用于敬词句中。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蓬荜生辉”等。

六、辨明容易混淆成语的异同

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对常见易混的成语予以整理。根据高考所透露的信息,可从以下几种情况入手:

(1)形相近而意义有区别的。例如:1998年考过的“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这方面注意积累,常见的有:走马观花(偏重观察粗略)与浮光掠影(偏重印象不深)、情不自禁(偏重主观感情)与不由自主(偏重客观条件)、耳闻目睹(强调亲自听到看到)与耳濡目染(强调受到影响)、含糊其辞(重在把话说得不明确)与闪烁其辞(重在说话躲躲闪闪)等。

(2)意义相近而用法有区别的。例如:1996年考过的“应接不暇(用于被动应接)”与“目不暇接(用于主动观看)”。这方面注意积累,常见的有:不胫而走(一般用于消息传播)与

不翼而飞(一般用于物品丢失);囫囵吞枣(多指读书方面)与生吞活剥(多指别人的经验理论)等。


相关内容

  • 语文高考改革试卷模式
  • 语文高考改革 语文高考试题忽视学科整体性.人文性.实用性规律,试题过于琐碎,走向异化,使得教师学生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疲于奔命,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学生在小学基本解决了认字问题,能够些小短文了:初中 解决了语文常识问题,能够写较长的文章.原则上,学生学完初中,基本具有了语文素养,可以独立读书和写作了 ...

  • [架子鼓学习]来自专业级大师刘秉男老师--鼓solo演奏分享
  • 很多人问我,鼓solo怎么演奏.感觉自己学到的这些节奏和技巧不知道怎么用,用的时候总感觉没有段落感,不成句子. 我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理解,同时这也是罗兰学校对高级别学生的培养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我们从音乐中跳出来去想一件事. 我们上小学要写小学作文,上初中要写初中作文,上高中要写高中 ...

  •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期教学计划
  •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充分吸收有关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切合学校本期“细节决定品质,细节成就专业”的教育主题,开展教学工作。 二、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升入二年级时,已经认识近1000字,对汉字的特点有了比较切实的感性 认识,并且已经掌握了30个左右常用偏旁部首 ...

  • 兴园学校留守儿童辅导记录
  • 六(3)班留守儿童辅导记录 辅导教师 辅导学生 陈晓冬 辅导时间 2014.4.22 辅导地点 张强 张强同学学习基础很差,平时考试的情况令人担忧, 书写速度快,但是快中不能求好,字迹马虎,认字.写字 学生存 的情况比较糟糕,但是该生性格随和,平时总能按时按量 在问题 完成作业,上课也能比较认真的听 ...

  • 提升思维品质 还语文以灵动的美
  •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教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作文,做真的人.新课程标准生本教学理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回归于本体.然而要使发展真正归位于学生本体之上,这就迫使教育者思索:当今高中学生最缺乏的是什么.有人说,现在的学生没有思想:有人说,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东西少.但我认为不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接触 ...

  • 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
  • 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 四月的西湖,正是杨柳夹岸,艳桃灼灼的时节.微雨中,听柳浪闻莺,如烟似雾的柳丝随风摇曳,轻拂面颊.那望不到尽头的柳阴深处,时时传来呖呖的莺啼-- 带着一分欣喜.几分憧憬,高新区赴杭州教育考察组一行25人,于4月7日来到了如诗如画的梦幻杭州,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习.考察 ...

  • 天长小学有一年级新生 识字量已达到4000字?·都市快报
  • 天长小学有一年级新生 识字量已达到4000字? 2015-09-07 市场上比较热门的识字教材 昨天,天长小学新生写毛笔字. 学校刚做了一项调查:25%的新生认识800多字 记者 章韵 通讯员 王润毛 昨天,有一位家长联系快报:刚开学,杭州市天长小学对新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场综合素质调查,了解孩子入 ...

  •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
  • 吴油小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教者:张辉生 一.班 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男8人,女2人.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文明守纪,好学上进,接受能力也较强,集体荣誉感强.在经过了上学期的学习生活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一年级时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小部分同学(特别 ...

  • 高二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第一课 2008年08月08日 星期五 13:57 教学目标 : 1.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见面印象 2.谈语文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提学习语文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教学步骤 : 一. 开场白 父母都希望子女成为优秀的人,本人也不例外,也许父母企盼我"做世代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