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旅行社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旅行社行业是一个近年来快速发展、壮大的行业,经过20余年的市场化进程,中国旅行社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旅行社也通过市场化运作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营意识和管理经验。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行业体系。分析中国和重庆旅行社业发展现状,有以下特点:

一、旅行社质量数量呈反比:总数不少但规模经济弱,数量上国内社占绝大多数,质量上国际社绝对领先

1.总数不少但规模经济弱。2005年度全国16846家旅行社,旅行社营业收入1116.59亿元。截至2005年底,我市共有旅行社220家,旅行社营业收入21.5453亿元。与全国旅行社相比,数量和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全国的 %和 %,差距相当明显。虽然我国旅行社的总数并不少,然而旅行社规模经济弱,集中程度低,单位经营规模却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可谓是大者不强,小者差、散。特别是在在旅行社拥有的零售网点少和旅行社的营业额低两个方面。目前,我国最大的旅游企业规模不及美国运通旅游公司规模的1%,1万多家旅行社营业收入总和不及美国运通一年销售收入的1/4,也不及日本交通公社的1/2。

2.国内旅行社占压倒优势。2005年度全国旅行社总计1684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590家,国内旅行社15256家。截止2005年,国内旅行社数量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90.56%。重庆也大同小异。截至2006年底,我市有旅行社22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5家。

3.国际社和国内社数量和收益呈强反比,国际社与国内社之间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差异明显。国际社虽然数量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9.44%,但资产占全国总量的65.79%,旅游业务营业收入占全国总量的62.44%,旅游业务毛利润占全国总量的63.06%,实缴税金占67.09%。国内社仅凭数量优势在国内旅游上超越国际社,其国内旅游组织人次占全国总量的64.23%,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占全国总量的69.87%。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国际社虽然数量占全市旅行社总量的11.1%,但资产占全市总量的73.2%,旅游业务营业收入占全市总量的75.9%,实缴税金占84.9%。

二、区域分布呈不平衡性:东西倾斜严重,相对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2005年,旅行社数量排在前十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次为:山东(1489家)、江苏(1292家)、浙江(1081家)、辽宁(1003家)、广东(860家)、河北(833家)、上海(735家)、北京(708家)。河南(823家)、湖北(641家)。十省市旅行社总量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56.19%。

有以下特点:

1.相对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这些地区由于经济较为发达,每年输出的旅游者数量较多,旅行社面对的客源市场规模较大,这为当地旅行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2.相对集中在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如北京、云南、山东、四川和浙江等。这些地区由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每年进入这些地区的旅游者规模可观,这为以接待为主的旅行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相对集中在拥有国际空港的交通枢纽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东等。这些地区是国际旅游者重要的进出口岸和中转地,客流量较大,为旅行社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客源。

2005年度百强旅行社排行榜显示,沪、粤、京三地仍占据优势,处于第一集团,其中上海有44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总量居于全国首位,广东有31家旅行社入围,仅次于上海,北京也有22家旅行社进入排行榜,占据国际社前十强的半壁江山,沪、粤、京三地占200家双百强旅行社的近半。

我市旅行社业的竞争力结构也呈比较明显的非均衡态势,这种不均衡表现为地区分布的差异,比如重庆主城六区共有旅行社136家,其中渝中区92家,巫山21家,万州9家,涪陵5家。旅行社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经济状况较好的城市中,形成了以渝中区为中心的旅行社发展格局。

三、总体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缺乏规模。规模小,五脏俱全

1.旅行社整体上小散弱差,绝大部分旅行社规模、实力、业绩一般。2005年度接待入境游客

1.2亿人次,但旅行社接待的不到1成,国内出游12亿人次,通过旅行社出行的也仅1成左右。近90%的国际旅行社的年营业收入额都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下(2005年度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1116.59亿元,其中国际旅行社平均营业收入为7176.02万元),属于中小规模的企业。国内旅行社的规模结构与国际旅行社的情况基本相同,只是单体旅行社的规模要比国际旅行社小得多。中国旅行社业一年的营业收入还不及美国的一家旅游集团。根据2005年年检结果,中国旅行社业总资产419亿,营业额1116亿元。同年,仅“美运通”的营业额就高达291亿美元。先进国家的旅行社已经在聚焦销售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信息化服务实体转变。而我国的旅行社仍然是小散弱差,即规模小、经营散、实力弱、管理和效益差,停留在关注管理、聚焦销售的混合发展时期。

2.百强旅行社撑起半壁江山。从近几年年检情况看,占全国国际旅行社企业数量仅仅6.29%的百强国际旅行社,其外联、接待等业务经营量占到总量的50%~80%;百强国内社也大同小异,国内旅行社百强仅占企业总数的仅0.66%,其业务经营量则均占15%左右。说明大多数旅行社的规模、实力和业绩有限,也昭示了作为行业排头兵的百强旅行社增强实力、扩大规模、形成网络、建立集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力强大的旅行社建立网络、吸收成员的空间非常广阔。

3.就经营规模来看,小规模的旅行社占绝对多数。由于旅行社注册资金相对较少,硬件投资简单,属非高投资企业,因此极具吸引力,各行业纷纷将扩大经营业务,开拓经营渠道的目光投向旅行社上,民间资金大量流向旅行社,旅行社发展较快,数量增幅较大,旅行社遍及各行各业。但规模普遍较小,人员最多的旅行社不超过50人,最少的在3人左右,均属小型企业。

4.从内部结构来看,大都是小而全,缺乏专业分工。中国众多的小型旅行社具有“小而全”的建制特点。在经营方面,除因国家特许经营权力的分配和地理分布的原因而导致的部分旅行社的市场差异外,不同规模的旅行社之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专业分工,资源迥异的旅行社都以相似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这也构成中国旅行社业的一大特点。

5.旅行社经营体制逐渐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转变。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逐步替代单一的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形成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其他性质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沿海如浙江等地民营旅行社已经占据大部分份额。改制后的旅行社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明显提高,更有利于竞争,更有利于市场和和行业的发展。

四、发展还任重道远

1.没有真正形成规模。中国旅行社至今没有形成规模,几大旅行社其实并不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企业,严格意义上只是兄弟,最多是(养子)关系(血缘上的旁系关系),而不是母子关系(血缘上的直系关系)。中国各地都有国旅、中旅,还有国旅、中旅总社,但是他们产权各自独立,只有一些松散的合作关系。几大旅行社事实上是一个行业组织机构。我国现有的旅行社集团实力不强,集团化程度较低。我国旅行社是在地方分、支社的基础上,通过划拨资金等措施发展紧密、半紧密型企业发展成为企业集团的,属于联号式经营,少有资本上的“母子”关系,虽然资产规模很大,但在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等方面没有实质改观,削弱了集团的整体效应,民营旅行社集团较少,多为中小旅游企业。不过目前几大旅行社集团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已经开始资产整合,但是,我国旅行社如要成长壮大到能与国外大型旅行集团竞争、抗衡还需要较长时间。

2.利润有较大增长空间。从1995年开始,旅行社行业进入数量增长阶段,旅行社的数量每年平均增加1000家。我国旅行社业发展与众不同,也有“中国特色”,一方面数量增长速度快,另一方面,利润却逐年下降。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旅行社16846家,新增加1507家,同比增长9.82%。旅行社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低,行业利润率几年来逐渐趋近于0,与发达国家的6%差距较大。2005年度全国旅行社业年检结果显示,旅游业务净利率只有0.11%,全国1.6万家旅行社中有近1.3万家旅行社的旅游业务营业收入、毛利率等判定旅行社经营状况的指数评定都在“平均值”以下,全国近80%的旅行社都处于无利或亏损状态。为什么一方面行业利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进入主体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特色奇怪的“市场悖论”?原因很简单:由于企业避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不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原因,因此,从表面上看,全国旅行社业处于微利运行状态,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说旅行社还有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否则就无法解释旅行社业数量的增长。

3.旅行社经营开始转型。表现为三个转变:一是绝大多数中国旅行社从什么线路都经营,开始转变为主导产品经营型企业;二是从以地接为主,开始转变为以组团出游为主;三是从接待型开始转变为营销型。

4.国内旅游地位不可替代。绝大多数的国际旅行社在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同时也经营国内旅游业务,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规模和潜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旅行社对国内旅游业务的依赖性。

五、外资旅行社的冲击才刚刚开始

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还很少,2005年,外商投资旅行社共21家(外商独资旅行社7家、外商控股合资旅行社5家、中方控股合资旅行社9家;北京13家,广东3家,上海3家,云南、天津各1家),占国际社总数的1.32%。二是效益高于平均值,外商投资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占国际旅行社总量的2.08%(旅游业务毛利润占2.80%;入境外联人天占2.49%,入境接待人天占1.67%;实缴税金占1.99%;外汇结汇占8.06%)。

目前重庆有两家香港投资的合资旅行社,招商国际旅行社(外方:香港招商局国际旅游有限公司,55%)和光大国际旅行社(外方:香港冠忠巴士集团,60%)。

外资旅行社的运作及其影响。尽管合资社只占很小的部分,对市场结构的现实冲击也不是很大,但是它们对中国旅行社产业发展和企业运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旅行社发展趋势:

1、旅行社分工越来越细。旅行社从过去传统的做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之分,到现在不同的旅行社开发不同的旅游专线,同一品牌的旅行社也分别开发出不同的主体旅游和专题旅游。

2、旅行社提供的附加服务越来越突出。随着顾客越来越挑剔,竞争越来越激烈,各旅行社为争夺顾客,提升品的牌竞争力,在为顾客服务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附加服务的作用。

3、旅行社预订的时间越来越提前。过去的旅行社为顾客服务时,顾客在预订服务时提前意识不强,这是由于过去消费习惯决定的,但随着旅行社的引导消费和假日经济的火暴以及国家宏观信息的及时预报,人们越来越重视提前预订工作。

4、旅行社旅游服务项目不断拓新,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在国家有关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在旅行社及各旅游相关部门的努力下,逐步开发出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高科技旅游以及特种旅游等。

5、旅行社开发的旅游线路向郊区化、短期化发展,一日游、两日游越来越多。

6、自助游业务成为旅行社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的越来越便利、私家车越来越普及、酒店预订公司繁荣以及飞速的发展,自助游的人越来越多,并渐成时尚。

7、商务旅游业务越来越突出。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国内及国际性的商务考察旅游也越来越突出,据统计我国各类商务大军有4000万人,每年平均每人出行3次计,全国全年的商务旅游人次在1.2亿人次左右。

8、旅行社开始着手期货式旅游的开发。目前许多旅行社已不同程度地介入期货式旅游服务中来,并有几家知名的品牌旅行社联手在全国范围内兴建度假村,开展分时度假业务。

9、旅行社管理趋于有序和规范。包括景点收费、旅游购物消费、导游索要小费等都进行了大力的整顿和规范,出台了一系列的旅游政策和法规。

10、连锁经营是旅行社发展的大趋势。旅行社业务由于其本身的虚拟性,开展连锁有利也有弊。

旅行社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旅行社行业是一个近年来快速发展、壮大的行业,经过20余年的市场化进程,中国旅行社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旅行社也通过市场化运作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营意识和管理经验。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行业体系。分析中国和重庆旅行社业发展现状,有以下特点:

一、旅行社质量数量呈反比:总数不少但规模经济弱,数量上国内社占绝大多数,质量上国际社绝对领先

1.总数不少但规模经济弱。2005年度全国16846家旅行社,旅行社营业收入1116.59亿元。截至2005年底,我市共有旅行社220家,旅行社营业收入21.5453亿元。与全国旅行社相比,数量和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全国的 %和 %,差距相当明显。虽然我国旅行社的总数并不少,然而旅行社规模经济弱,集中程度低,单位经营规模却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可谓是大者不强,小者差、散。特别是在在旅行社拥有的零售网点少和旅行社的营业额低两个方面。目前,我国最大的旅游企业规模不及美国运通旅游公司规模的1%,1万多家旅行社营业收入总和不及美国运通一年销售收入的1/4,也不及日本交通公社的1/2。

2.国内旅行社占压倒优势。2005年度全国旅行社总计1684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590家,国内旅行社15256家。截止2005年,国内旅行社数量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90.56%。重庆也大同小异。截至2006年底,我市有旅行社22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5家。

3.国际社和国内社数量和收益呈强反比,国际社与国内社之间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差异明显。国际社虽然数量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9.44%,但资产占全国总量的65.79%,旅游业务营业收入占全国总量的62.44%,旅游业务毛利润占全国总量的63.06%,实缴税金占67.09%。国内社仅凭数量优势在国内旅游上超越国际社,其国内旅游组织人次占全国总量的64.23%,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占全国总量的69.87%。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国际社虽然数量占全市旅行社总量的11.1%,但资产占全市总量的73.2%,旅游业务营业收入占全市总量的75.9%,实缴税金占84.9%。

二、区域分布呈不平衡性:东西倾斜严重,相对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2005年,旅行社数量排在前十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次为:山东(1489家)、江苏(1292家)、浙江(1081家)、辽宁(1003家)、广东(860家)、河北(833家)、上海(735家)、北京(708家)。河南(823家)、湖北(641家)。十省市旅行社总量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56.19%。

有以下特点:

1.相对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这些地区由于经济较为发达,每年输出的旅游者数量较多,旅行社面对的客源市场规模较大,这为当地旅行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2.相对集中在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如北京、云南、山东、四川和浙江等。这些地区由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每年进入这些地区的旅游者规模可观,这为以接待为主的旅行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相对集中在拥有国际空港的交通枢纽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东等。这些地区是国际旅游者重要的进出口岸和中转地,客流量较大,为旅行社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客源。

2005年度百强旅行社排行榜显示,沪、粤、京三地仍占据优势,处于第一集团,其中上海有44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总量居于全国首位,广东有31家旅行社入围,仅次于上海,北京也有22家旅行社进入排行榜,占据国际社前十强的半壁江山,沪、粤、京三地占200家双百强旅行社的近半。

我市旅行社业的竞争力结构也呈比较明显的非均衡态势,这种不均衡表现为地区分布的差异,比如重庆主城六区共有旅行社136家,其中渝中区92家,巫山21家,万州9家,涪陵5家。旅行社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经济状况较好的城市中,形成了以渝中区为中心的旅行社发展格局。

三、总体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缺乏规模。规模小,五脏俱全

1.旅行社整体上小散弱差,绝大部分旅行社规模、实力、业绩一般。2005年度接待入境游客

1.2亿人次,但旅行社接待的不到1成,国内出游12亿人次,通过旅行社出行的也仅1成左右。近90%的国际旅行社的年营业收入额都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下(2005年度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1116.59亿元,其中国际旅行社平均营业收入为7176.02万元),属于中小规模的企业。国内旅行社的规模结构与国际旅行社的情况基本相同,只是单体旅行社的规模要比国际旅行社小得多。中国旅行社业一年的营业收入还不及美国的一家旅游集团。根据2005年年检结果,中国旅行社业总资产419亿,营业额1116亿元。同年,仅“美运通”的营业额就高达291亿美元。先进国家的旅行社已经在聚焦销售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信息化服务实体转变。而我国的旅行社仍然是小散弱差,即规模小、经营散、实力弱、管理和效益差,停留在关注管理、聚焦销售的混合发展时期。

2.百强旅行社撑起半壁江山。从近几年年检情况看,占全国国际旅行社企业数量仅仅6.29%的百强国际旅行社,其外联、接待等业务经营量占到总量的50%~80%;百强国内社也大同小异,国内旅行社百强仅占企业总数的仅0.66%,其业务经营量则均占15%左右。说明大多数旅行社的规模、实力和业绩有限,也昭示了作为行业排头兵的百强旅行社增强实力、扩大规模、形成网络、建立集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力强大的旅行社建立网络、吸收成员的空间非常广阔。

3.就经营规模来看,小规模的旅行社占绝对多数。由于旅行社注册资金相对较少,硬件投资简单,属非高投资企业,因此极具吸引力,各行业纷纷将扩大经营业务,开拓经营渠道的目光投向旅行社上,民间资金大量流向旅行社,旅行社发展较快,数量增幅较大,旅行社遍及各行各业。但规模普遍较小,人员最多的旅行社不超过50人,最少的在3人左右,均属小型企业。

4.从内部结构来看,大都是小而全,缺乏专业分工。中国众多的小型旅行社具有“小而全”的建制特点。在经营方面,除因国家特许经营权力的分配和地理分布的原因而导致的部分旅行社的市场差异外,不同规模的旅行社之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专业分工,资源迥异的旅行社都以相似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这也构成中国旅行社业的一大特点。

5.旅行社经营体制逐渐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转变。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逐步替代单一的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形成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其他性质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沿海如浙江等地民营旅行社已经占据大部分份额。改制后的旅行社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明显提高,更有利于竞争,更有利于市场和和行业的发展。

四、发展还任重道远

1.没有真正形成规模。中国旅行社至今没有形成规模,几大旅行社其实并不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企业,严格意义上只是兄弟,最多是(养子)关系(血缘上的旁系关系),而不是母子关系(血缘上的直系关系)。中国各地都有国旅、中旅,还有国旅、中旅总社,但是他们产权各自独立,只有一些松散的合作关系。几大旅行社事实上是一个行业组织机构。我国现有的旅行社集团实力不强,集团化程度较低。我国旅行社是在地方分、支社的基础上,通过划拨资金等措施发展紧密、半紧密型企业发展成为企业集团的,属于联号式经营,少有资本上的“母子”关系,虽然资产规模很大,但在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等方面没有实质改观,削弱了集团的整体效应,民营旅行社集团较少,多为中小旅游企业。不过目前几大旅行社集团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已经开始资产整合,但是,我国旅行社如要成长壮大到能与国外大型旅行集团竞争、抗衡还需要较长时间。

2.利润有较大增长空间。从1995年开始,旅行社行业进入数量增长阶段,旅行社的数量每年平均增加1000家。我国旅行社业发展与众不同,也有“中国特色”,一方面数量增长速度快,另一方面,利润却逐年下降。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旅行社16846家,新增加1507家,同比增长9.82%。旅行社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低,行业利润率几年来逐渐趋近于0,与发达国家的6%差距较大。2005年度全国旅行社业年检结果显示,旅游业务净利率只有0.11%,全国1.6万家旅行社中有近1.3万家旅行社的旅游业务营业收入、毛利率等判定旅行社经营状况的指数评定都在“平均值”以下,全国近80%的旅行社都处于无利或亏损状态。为什么一方面行业利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进入主体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特色奇怪的“市场悖论”?原因很简单:由于企业避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不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原因,因此,从表面上看,全国旅行社业处于微利运行状态,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说旅行社还有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否则就无法解释旅行社业数量的增长。

3.旅行社经营开始转型。表现为三个转变:一是绝大多数中国旅行社从什么线路都经营,开始转变为主导产品经营型企业;二是从以地接为主,开始转变为以组团出游为主;三是从接待型开始转变为营销型。

4.国内旅游地位不可替代。绝大多数的国际旅行社在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同时也经营国内旅游业务,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规模和潜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旅行社对国内旅游业务的依赖性。

五、外资旅行社的冲击才刚刚开始

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还很少,2005年,外商投资旅行社共21家(外商独资旅行社7家、外商控股合资旅行社5家、中方控股合资旅行社9家;北京13家,广东3家,上海3家,云南、天津各1家),占国际社总数的1.32%。二是效益高于平均值,外商投资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占国际旅行社总量的2.08%(旅游业务毛利润占2.80%;入境外联人天占2.49%,入境接待人天占1.67%;实缴税金占1.99%;外汇结汇占8.06%)。

目前重庆有两家香港投资的合资旅行社,招商国际旅行社(外方:香港招商局国际旅游有限公司,55%)和光大国际旅行社(外方:香港冠忠巴士集团,60%)。

外资旅行社的运作及其影响。尽管合资社只占很小的部分,对市场结构的现实冲击也不是很大,但是它们对中国旅行社产业发展和企业运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旅行社发展趋势:

1、旅行社分工越来越细。旅行社从过去传统的做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之分,到现在不同的旅行社开发不同的旅游专线,同一品牌的旅行社也分别开发出不同的主体旅游和专题旅游。

2、旅行社提供的附加服务越来越突出。随着顾客越来越挑剔,竞争越来越激烈,各旅行社为争夺顾客,提升品的牌竞争力,在为顾客服务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附加服务的作用。

3、旅行社预订的时间越来越提前。过去的旅行社为顾客服务时,顾客在预订服务时提前意识不强,这是由于过去消费习惯决定的,但随着旅行社的引导消费和假日经济的火暴以及国家宏观信息的及时预报,人们越来越重视提前预订工作。

4、旅行社旅游服务项目不断拓新,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在国家有关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在旅行社及各旅游相关部门的努力下,逐步开发出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高科技旅游以及特种旅游等。

5、旅行社开发的旅游线路向郊区化、短期化发展,一日游、两日游越来越多。

6、自助游业务成为旅行社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的越来越便利、私家车越来越普及、酒店预订公司繁荣以及飞速的发展,自助游的人越来越多,并渐成时尚。

7、商务旅游业务越来越突出。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国内及国际性的商务考察旅游也越来越突出,据统计我国各类商务大军有4000万人,每年平均每人出行3次计,全国全年的商务旅游人次在1.2亿人次左右。

8、旅行社开始着手期货式旅游的开发。目前许多旅行社已不同程度地介入期货式旅游服务中来,并有几家知名的品牌旅行社联手在全国范围内兴建度假村,开展分时度假业务。

9、旅行社管理趋于有序和规范。包括景点收费、旅游购物消费、导游索要小费等都进行了大力的整顿和规范,出台了一系列的旅游政策和法规。

10、连锁经营是旅行社发展的大趋势。旅行社业务由于其本身的虚拟性,开展连锁有利也有弊。


相关内容

  • 2017年旅行社现状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 (目录)
  • 中国旅行社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 预测报告(2017-2022年) 报告编号:209176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旅行社行业研究报告(2017年旅行社现状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 ...

  • 中国旅行社行业投资分析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论我国旅行社现状及发展趋势
  • 论我国旅行社现状及发展趋势 14旅游 148315103 陈锦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时健康和精神文化的需求目趋提升,从而带动着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中高资本回收产业,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在这一形势下,我国旅行社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旅行社行业是一个近年来快速发展.壮 ...

  • 2016年旅行社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
  • 中国旅行社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 预测报告(2016年版) 报告编号:15935A6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 ...

  • 原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战略对策研究
  • ◆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2/view-346801.htm 内容摘要:文章从分析我国国内旅游业现状入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从7个方面对国内旅游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 发展趋势 对策 ...

  • 试论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 试论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0-11-24 来源:应届毕业生求职网 4.自我服务的散客多,有组织的较少.1986年,散客旅游者仍占90%以上.1991年800多家二三类旅行社组织招徕国内旅游者423.623万人,散客仍占86%.旅游过程中,自带饮料.食品的游客较多. 5 ...

  • 旅游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 旅游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旅游管理 102班金雪婷 10341097 从全国的情况看,一方面一些大型旅游企业正在进一步加速集中化的步伐,形成集团化网络化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一些其它行业也将有更多的大型企业进入旅游业,这也会加速原有旅游企业的改革.从现在来看,旅游企业正在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一些大型旅游 ...

  •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所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旅游市场长期受国家的高度保护,始终处于封闭状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投人少.利润高.创汇多的行业,国家以垄断手段实行保护,如对作为旅游业龙头的旅行社不准外资染指,一直未允许外资以中外合资和外方独资方式经营,导致旅游市场 ...

  • 2016年海南省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6-2022年中国海南省旅游行业现状研究 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88955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