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之精神

校训:求是、创新

求是(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百年名校浙江大学老校训——“求是”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求是书院。

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 其功”、“以尽一已职责”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

1938年11月1日,竺校长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 “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

1938年11月19日,校务会议正式通过了竺校长的这项提议。 关于“求是”的涵义,竺校长曾作过多次阐述,他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最好的例子就是科学史上布鲁诺、伽利略、刻卜勒、牛顿、达尔文、赫胥黎等人“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行为。中国也有不少具有求是精神的先贤,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孙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在此,竺校长已经将“求是”的涵义大大地拓广和深化了,他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继后,竺校长又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更明确地阐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径,他说:“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竺校长的这些论述,特别是他所概括的科学家应取的三种态度,不仅为万千“求是”学子所遵循,而且一直为科学家们所称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学的历任领导人,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开拓创新精神。自那以后,浙江大学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

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这是浙江大学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求是精神的发扬光大。

路校长1992年在建校95周年的致词中说:“创

浙大玉泉的竺可桢老校长铜像

新(即创造)精神,严格地说,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们往往把求是理解为求实,侧重于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对现状的客观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别强调创造与创新„„。创新,正是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点。浙江大学要办得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培养一大批具有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必须十分重视创新精神的提倡,并且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坚持开放,改革创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规律。要使该校同步于时代,并不断地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创造力的开发,强调培植求是创新精神。”

路校长的这段话,既是对为何要立“求是创新”为校训的解答,也是对“求是创新”的诠释。

前任校长潘云鹤在1995年浙江大学教学工作会议作的题为《抓住时机,迎接挑战,迈向一流》的讲话中,提出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并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得“求是创新”的方法和路径更为具体、明确。潘校长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等;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求是创新”是新时期求是学子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正可谓:“求是”源远流长,“求是创新”前程似锦!

2010年6月26日,温家宝来到浙江大学图书馆,面对浙大师生对浙大校训进行诠释: “务求实学,存是去非”,求实是基础,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现在。浙大的历史是一部光荣史,人才辈出,有160多个院士出自浙大,这是同学们引以为豪的。但是前人的贡献不等于你们的贡献,你们要达到前辈的水平还要做艰苦卓绝的努力。要求同学们要有无穷的求知的欲望,要做踏实的功夫。不骛虚声、不求虚名,惟以科学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这些都可以作为理解你们校训的格言,终生受益。

校训:求是、创新

求是(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百年名校浙江大学老校训——“求是”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求是书院。

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 其功”、“以尽一已职责”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

1938年11月1日,竺校长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 “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

1938年11月19日,校务会议正式通过了竺校长的这项提议。 关于“求是”的涵义,竺校长曾作过多次阐述,他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最好的例子就是科学史上布鲁诺、伽利略、刻卜勒、牛顿、达尔文、赫胥黎等人“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行为。中国也有不少具有求是精神的先贤,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孙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在此,竺校长已经将“求是”的涵义大大地拓广和深化了,他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继后,竺校长又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更明确地阐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径,他说:“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竺校长的这些论述,特别是他所概括的科学家应取的三种态度,不仅为万千“求是”学子所遵循,而且一直为科学家们所称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学的历任领导人,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开拓创新精神。自那以后,浙江大学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

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这是浙江大学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求是精神的发扬光大。

路校长1992年在建校95周年的致词中说:“创

浙大玉泉的竺可桢老校长铜像

新(即创造)精神,严格地说,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们往往把求是理解为求实,侧重于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对现状的客观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别强调创造与创新„„。创新,正是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点。浙江大学要办得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培养一大批具有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必须十分重视创新精神的提倡,并且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坚持开放,改革创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规律。要使该校同步于时代,并不断地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创造力的开发,强调培植求是创新精神。”

路校长的这段话,既是对为何要立“求是创新”为校训的解答,也是对“求是创新”的诠释。

前任校长潘云鹤在1995年浙江大学教学工作会议作的题为《抓住时机,迎接挑战,迈向一流》的讲话中,提出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并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得“求是创新”的方法和路径更为具体、明确。潘校长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等;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求是创新”是新时期求是学子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正可谓:“求是”源远流长,“求是创新”前程似锦!

2010年6月26日,温家宝来到浙江大学图书馆,面对浙大师生对浙大校训进行诠释: “务求实学,存是去非”,求实是基础,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现在。浙大的历史是一部光荣史,人才辈出,有160多个院士出自浙大,这是同学们引以为豪的。但是前人的贡献不等于你们的贡献,你们要达到前辈的水平还要做艰苦卓绝的努力。要求同学们要有无穷的求知的欲望,要做踏实的功夫。不骛虚声、不求虚名,惟以科学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这些都可以作为理解你们校训的格言,终生受益。


相关内容

  • 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研究
  • 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研究 大学是人类精神资源的传递和创造的最佳学堂,是一个聚集了智慧的学者,对世界进行不断的研究.解剖的理想场所:而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大学用人文精神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

  • 论大学精神形成演变的逻辑之道
  • 论大学精神形成演变的逻辑之道 --大学精神之我见 王义遒 [摘 要]:从文化视角探讨和审视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应体现大学实现其基本使命和功能所需的核心价值观.指导思想和灵魂:从文化三要素--信仰.知识和德行考察大学功能的发展,指出了大学精神的坚守与演化.在大学及其精神的演变过程中,大学的基本精神实现了 ...

  • 关于大学精神表述语的认识与思考
  • 关键词:大学精神 凝练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1]面对文化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大学理应在文化发展繁荣上迈出创新步伐.实施有效举措.作出重要贡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

  • 刍议大学文化大学精神
  • [摘 要]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建设现代大学的两大重要因素.大学文化是实现大学理想和价值.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是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渗透在大学文化血液里的大学精神,是在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其凝聚着当代大学所应具备的创新精神.育人要旨和 ...

  • 大学精神之我见
  • 大学精神之我见 张建华 山东烟台南山学院机械工程系,山东龙口 265706 摘要:大学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的支撑是三大精神: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科学精神.独立精神是不苟同于众的独立人格以及面对事实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批判精神体现在,大学不仅传承古代和近代的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对于社会文化的选择 ...

  • 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读书报告
  • 浙江精神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一.必要性 (一)地理边界及行政区划的变动 精神的提炼总是依托于一群人,而当面对大范围.聚集程度高的样本时,空间上地理位置上甚至行政规划上的差异往往可以代表精神文化上的差异.所以浙江精神必须能在一定程度上顺应浙江的地理边界和行政规划特点.然而我们知道这两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

  • 大学生创业精神缺失与对策
  • 第6期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No.6Nov.2011 2011年11月J 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 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doi:10.3969/j.issn.1007-5674. ...

  • 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 关于对中国"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教育"的思考 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从广义的 ...

  • 2016国考申论范文:建设人才强国
  • 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当前公务员考试申论呈现出灵活性.科学性.具体性的特点,对于广大考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唯有抓住根本,方能应对新形势,中公申论频道为您提供更多帮助! 这里可以>>>在线咨询. 仍 ...

  • 论奥运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 论奥运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各方面需求越来越高.大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等全面发展人才.在世界各国教育体系中,一般都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奥林匹克教育虽以体育为载体,但教育目标与大学的教育口标是一致的,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奥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