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分析_吴育华 (2)

第24卷 第4期 2006年8月科 学 管 理 研 究

SCIENT 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Vol. 24 No. 4

Aug. 2006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分析

吴育华, 史英杰, 蔺 宇

(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2)

摘要:基于城市化概念, 首先对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因素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可选择的多种模式进行探讨。最后, 提出选择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化; 发展模式; 主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5X(2006) 04-0039-03

Analysis on Urbanization Mode Selection

W u yuhua, Shi yingjie, Lin Yu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Tian 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On the concept of urbanization, factors r elated to China s urbanization selection patterns ar e analyszed, then sev eral feasible patter ns of China s urbanization is disscussesed. At last , the basic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that developing big cities first and t hen driving t he small cities development is proposed. Key words:urbanization; dev elopping pattern; dominant mode

1 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因素分析

选择我国城市化模式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1 1 我国亿万农民对城市文明追求

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也是农民追求和要求分享城市文明的过程。我国的城市化必须认真考虑满足亿万农民转移到城市的意愿、需求和目的。其主要有:一是在经济上获得比农村较高的城市经济收入, 获得比农村更有发挥个人才能的 各尽所能 的条件和机会; 二是在政治上能获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平等地位, 解决实际上存在的低人一等的身份问题; 三是在生活上能享有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

1 2 我国人口众多

有不少人认为, 我国人口众多, 城市化只能走发展小城镇的道路, 也就是走人口分散居住的道路。

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值得探讨。一是人口集中居住比人口分散居住,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更便于治理和管理, 成本也会低一些。二是世界上一些人口众多的国家, 城市化仍然走人口集中居住的道路, 而且效果也较好。如印度、日本等。三是人口集中居住, 有利于人口数量控制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四是人口集中居住比人口分散居住, 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五是人口集中居住, 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 有利于市场经济资源合理配置, 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 3 我国耕地极为稀缺

按照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测算, 养活一个人需0 7亩耕地, 联合国制订的人均耕地警界线为0 8亩。然而我国在2000多个县中, 就有666个县人均耕地小于0 8亩, 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不足0 5亩。因此, 我国在选择城市化道路时, 应考虑如何减

收稿日期:2006 04 28

作者简介:吴育华(1944 ) , 男, 上海市人, 教授,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 研究方向:管

理科学与运筹技术;

( ,

40 科 学 管 理 研 究 第24卷少、节约居民居住用地和工矿、交通用地。

1 4 我国农村人口迁移成本 由于我国长期控制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整套制度和政策, 这就加大了农村人口的迁移成本。时至今日, 这一政策变化不大, 所以, 我们在选择城市化道路时, 必须要考虑降低迁移成本, 便于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1 5 城市经济规模净收益

城市规模过小或特大, 都会造成城市经济规模净收益偏低, 甚至为负数。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规模收益随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加。而我国城市规模偏小, 带来一系列的后果。如城市规模净收益流失; 城市建设外部成本增加; 乡镇企业分散; 污染严重而无力治理;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产业结构趋同;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耕地锐减, 城市地租收益损失, 房地产业停滞不前; 小城镇建设加重农民负担;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 农村人口迁移成本增加; 先富裕的农民难于在大城市投资, 城市难于启动民间资本的聚集作用; 城市化进程受阻, 国内扩大内需缓慢。

地带客观存在的经济差异决定的。按照中国各地区资源分布状况, 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一般将其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同三大区国土资源的分布相反, 其经济发展水平从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向西逐级降低的梯度分布格局。

城市化的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中国未来城市化可选择梯度性的区域战略, 但是, 前几年梯度推进战略已经失败, 反而造成反梯度的经济格局, 东中西经济差距继续加大, 因此在城市化发展中, 不能仅依靠梯度转移推进, 而要特别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投入, 工业反哺农业、东部反哺西部, 才能收到成效。

2 4 综合性的城市化效益选择

关于未来中国城市化战略中的效益选择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政府行为短期化, 往往是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造成城市中社会效益的低下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认为, 在城市化效益战略的选择上, 应重视综合效益的获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和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总之, 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决定了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较易产生和发展, 因此如不注重综合效益的获取、则资本主义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出现的 城市病 有可能在中国重演。

2 5 阶段性的城市化进程选择

阶段性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由于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因此城市化的推进必然呈现阶段性。从世界范围来看, 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超过了70%, 但各国城市化都大体经历了初期起步阶段和迅速发展阶段、最后进入停滞阶段。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也不会例外, 在城市化发展的第一阶段, 即初期起步阶段,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点是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小城镇, 通过 离土不离乡 、 进厂不进城 等初级形式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 就地转移。第二阶段为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将是发展中小城市, 通过中小城市的发展, 城市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从而使城市化在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结构体系日臻完善的过程逐步得以实现。

2 中国城市化发展可选择模式分析

2 1 多样性的模式选择

中国地域辽阔, 各地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和资源、地理环境的不同, 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 而必须是一种多样化的模式, 即各地区需要因地因时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化模式。2 2 集中或分散性的道路选择

从世界范围考察, 城市化道路大体有两条, 一条是集中型城市化道路, 即以发展大城市为主, 通过工业化集中于大城市的过程, 带动和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另一条道路是分散型的城市化道路, 即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 通过中小城市工业化的逐步实现, 吸引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集中。2 3 梯度性的区域选择

关于梯度推进战略, 是经济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对这个问题, 学术界看法不一。这里我们将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地区之间的实际差异上, 分析中国城市化战略在速度、进程和水平上必须与经济发展相一致, 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同步的客观必然性。

在中国, 选择梯度性城市化区域战略的客观必, 3 城市化主导模式的选择

综上所述, 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多样,

第4期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分析 41 发展大城市为城市化的主导模式。这既是城市化本身和土地资源有限等国情限制的要求, 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3 1 以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主导推进城市化, 是通过其辐射力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

它是以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 为核心形式一个区域的城市群落, 以此带动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 并形成区域经济的合理分工、贸易与竞争态势, 同时完成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其实, 在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 事实上就是走的这种模式并在继续扩展。另一方面, 我国城市等级规模体系结构也很不合理, 按照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创立的中心地理论, 城市等级规模体系中特大、大、中、小城市的合理比例是1 3 9 23。我国1999年比例是1 1 3 5 5 10, 东部为1 1 4 5 9, 中部为1 1 8 6 5 11 3, 西部为1 0 3 5 11。可以看出, 大城市数量在城市等级规模体系中是最不合理的。

3 2 以大城市为主导实现城市化, 还可以创造出不断扩大的总需求

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必须以不断增长的内需为动力。限制大城市和城市发展, 其实也就限制了总需求增长。在我国, 城市GDP 占全国75%以上, 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近10年,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内需主要来自城市。200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 9%, 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相对缓慢和恩格尔系数降低, 导致对农产品需求不足和价格持续低迷, 则又进一步使农产品过剩, 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陷入低水平循环。因此, 总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与限制大城市扩展的城市化道路模式存在相关关系。

3 3 以大城市为主导实现城市化, 也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或者说现代化过程, 表现为工业化(产业化) 、城市化、市场化的统一。从根本上说, 工业化和城市化其实就是市场化过程。放开对大城市人口和规模限制, 可以加速结构调整和合理化, 有利于要素市场的形成, 有利于市场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1) 市场会自动调节一个城市的适度规模, 放开对城市的管制不会使大城市过度膨胀。城市规模扩展是因为存在规模经济, 当一个城市因规模过大导致成本上升和人口流入成本过高时, 就会自动阻止人口的流入甚至出现倒流。但也要注意国际国内一些特大型城市如印度孟买、中国北京等城市, 因人口膨胀造成的对环境、资源、生态的巨大压

力, 适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2) 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该由政府建设和管理城市转为经营城

市。城市发展动力来自于其集聚力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都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私人投资实现。(3) 放开农村人口流动的限制, 还可以带动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改变。放开限制还可以乘势对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 最终促使农业的现代化。

3 4 以大城市带动城市化的模式, 有利于政府职能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实现行政现代化

以大城市带动城市化和人口流动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但政府也发挥重要作用。(1) 政府在规划上起着主导作用, 这是市场所不能替代的。主要体现在:如何规划和发展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体现人性、如何处理城市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规划城市的发展空间、城市的人口密度、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等等。(2) 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服务。政府服务不仅体现在提供公共物品上, 还体现在创造安全、宽松、和谐、互助、自由、民主的社会氛围上。(3) 政府要将管理城市和经营城市相统一。管理城市不能依靠歧视性政策来确立、维护其规模和形象, 可以通过经济的、市场的手段来提高进入成本; 城市建设和环境改善, 不是也不应该是通过行政隶属变更实现空间的扩展, 而应是通过经营, 以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吸引资本和人才。

总而言之, 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 城市化已经势不可挡。必须切实面对这个现实, 选择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模式。参考文献:

1 梁世夫, 钟兴永 论我国城市化道路模式的选择 J 学术交流 2003, (1) :65-67

2 王树春, 王玉婧, 刘学敏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问题研

究 J 学习与探索 2003, (1) :90-94

3 达罗 第三世界的发展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1998 4 刘长霞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发展战略 J 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 (4) :27-29

5 陈鸿彬 提高城市化质量的思路与对策 J 经济经纬 2001, (6) :63-66

6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摘要(2001) M 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 2001 7 连玉明 未来15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C 第

二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 2004

8 叶裕民 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 J 中国软科学 2001,

(7) :27-31

第24卷 第4期 2006年8月科 学 管 理 研 究

SCIENT 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Vol. 24 No. 4

Aug. 2006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分析

吴育华, 史英杰, 蔺 宇

(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2)

摘要:基于城市化概念, 首先对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因素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可选择的多种模式进行探讨。最后, 提出选择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化; 发展模式; 主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5X(2006) 04-0039-03

Analysis on Urbanization Mode Selection

W u yuhua, Shi yingjie, Lin Yu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Tian 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On the concept of urbanization, factors r elated to China s urbanization selection patterns ar e analyszed, then sev eral feasible patter ns of China s urbanization is disscussesed. At last , the basic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that developing big cities first and t hen driving t he small cities development is proposed. Key words:urbanization; dev elopping pattern; dominant mode

1 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因素分析

选择我国城市化模式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1 1 我国亿万农民对城市文明追求

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也是农民追求和要求分享城市文明的过程。我国的城市化必须认真考虑满足亿万农民转移到城市的意愿、需求和目的。其主要有:一是在经济上获得比农村较高的城市经济收入, 获得比农村更有发挥个人才能的 各尽所能 的条件和机会; 二是在政治上能获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平等地位, 解决实际上存在的低人一等的身份问题; 三是在生活上能享有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

1 2 我国人口众多

有不少人认为, 我国人口众多, 城市化只能走发展小城镇的道路, 也就是走人口分散居住的道路。

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值得探讨。一是人口集中居住比人口分散居住,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更便于治理和管理, 成本也会低一些。二是世界上一些人口众多的国家, 城市化仍然走人口集中居住的道路, 而且效果也较好。如印度、日本等。三是人口集中居住, 有利于人口数量控制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四是人口集中居住比人口分散居住, 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五是人口集中居住, 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 有利于市场经济资源合理配置, 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 3 我国耕地极为稀缺

按照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测算, 养活一个人需0 7亩耕地, 联合国制订的人均耕地警界线为0 8亩。然而我国在2000多个县中, 就有666个县人均耕地小于0 8亩, 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不足0 5亩。因此, 我国在选择城市化道路时, 应考虑如何减

收稿日期:2006 04 28

作者简介:吴育华(1944 ) , 男, 上海市人, 教授,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 研究方向:管

理科学与运筹技术;

( ,

40 科 学 管 理 研 究 第24卷少、节约居民居住用地和工矿、交通用地。

1 4 我国农村人口迁移成本 由于我国长期控制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整套制度和政策, 这就加大了农村人口的迁移成本。时至今日, 这一政策变化不大, 所以, 我们在选择城市化道路时, 必须要考虑降低迁移成本, 便于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1 5 城市经济规模净收益

城市规模过小或特大, 都会造成城市经济规模净收益偏低, 甚至为负数。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规模收益随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加。而我国城市规模偏小, 带来一系列的后果。如城市规模净收益流失; 城市建设外部成本增加; 乡镇企业分散; 污染严重而无力治理;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产业结构趋同;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耕地锐减, 城市地租收益损失, 房地产业停滞不前; 小城镇建设加重农民负担;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 农村人口迁移成本增加; 先富裕的农民难于在大城市投资, 城市难于启动民间资本的聚集作用; 城市化进程受阻, 国内扩大内需缓慢。

地带客观存在的经济差异决定的。按照中国各地区资源分布状况, 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一般将其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同三大区国土资源的分布相反, 其经济发展水平从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向西逐级降低的梯度分布格局。

城市化的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中国未来城市化可选择梯度性的区域战略, 但是, 前几年梯度推进战略已经失败, 反而造成反梯度的经济格局, 东中西经济差距继续加大, 因此在城市化发展中, 不能仅依靠梯度转移推进, 而要特别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投入, 工业反哺农业、东部反哺西部, 才能收到成效。

2 4 综合性的城市化效益选择

关于未来中国城市化战略中的效益选择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政府行为短期化, 往往是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造成城市中社会效益的低下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认为, 在城市化效益战略的选择上, 应重视综合效益的获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和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总之, 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决定了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较易产生和发展, 因此如不注重综合效益的获取、则资本主义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出现的 城市病 有可能在中国重演。

2 5 阶段性的城市化进程选择

阶段性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由于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因此城市化的推进必然呈现阶段性。从世界范围来看, 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超过了70%, 但各国城市化都大体经历了初期起步阶段和迅速发展阶段、最后进入停滞阶段。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也不会例外, 在城市化发展的第一阶段, 即初期起步阶段,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点是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小城镇, 通过 离土不离乡 、 进厂不进城 等初级形式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 就地转移。第二阶段为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将是发展中小城市, 通过中小城市的发展, 城市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从而使城市化在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结构体系日臻完善的过程逐步得以实现。

2 中国城市化发展可选择模式分析

2 1 多样性的模式选择

中国地域辽阔, 各地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和资源、地理环境的不同, 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 而必须是一种多样化的模式, 即各地区需要因地因时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化模式。2 2 集中或分散性的道路选择

从世界范围考察, 城市化道路大体有两条, 一条是集中型城市化道路, 即以发展大城市为主, 通过工业化集中于大城市的过程, 带动和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另一条道路是分散型的城市化道路, 即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 通过中小城市工业化的逐步实现, 吸引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集中。2 3 梯度性的区域选择

关于梯度推进战略, 是经济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对这个问题, 学术界看法不一。这里我们将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地区之间的实际差异上, 分析中国城市化战略在速度、进程和水平上必须与经济发展相一致, 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同步的客观必然性。

在中国, 选择梯度性城市化区域战略的客观必, 3 城市化主导模式的选择

综上所述, 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多样,

第4期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分析 41 发展大城市为城市化的主导模式。这既是城市化本身和土地资源有限等国情限制的要求, 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3 1 以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主导推进城市化, 是通过其辐射力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

它是以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 为核心形式一个区域的城市群落, 以此带动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 并形成区域经济的合理分工、贸易与竞争态势, 同时完成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其实, 在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 事实上就是走的这种模式并在继续扩展。另一方面, 我国城市等级规模体系结构也很不合理, 按照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创立的中心地理论, 城市等级规模体系中特大、大、中、小城市的合理比例是1 3 9 23。我国1999年比例是1 1 3 5 5 10, 东部为1 1 4 5 9, 中部为1 1 8 6 5 11 3, 西部为1 0 3 5 11。可以看出, 大城市数量在城市等级规模体系中是最不合理的。

3 2 以大城市为主导实现城市化, 还可以创造出不断扩大的总需求

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必须以不断增长的内需为动力。限制大城市和城市发展, 其实也就限制了总需求增长。在我国, 城市GDP 占全国75%以上, 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近10年,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内需主要来自城市。200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 9%, 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相对缓慢和恩格尔系数降低, 导致对农产品需求不足和价格持续低迷, 则又进一步使农产品过剩, 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陷入低水平循环。因此, 总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与限制大城市扩展的城市化道路模式存在相关关系。

3 3 以大城市为主导实现城市化, 也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或者说现代化过程, 表现为工业化(产业化) 、城市化、市场化的统一。从根本上说, 工业化和城市化其实就是市场化过程。放开对大城市人口和规模限制, 可以加速结构调整和合理化, 有利于要素市场的形成, 有利于市场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1) 市场会自动调节一个城市的适度规模, 放开对城市的管制不会使大城市过度膨胀。城市规模扩展是因为存在规模经济, 当一个城市因规模过大导致成本上升和人口流入成本过高时, 就会自动阻止人口的流入甚至出现倒流。但也要注意国际国内一些特大型城市如印度孟买、中国北京等城市, 因人口膨胀造成的对环境、资源、生态的巨大压

力, 适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2) 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该由政府建设和管理城市转为经营城

市。城市发展动力来自于其集聚力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都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私人投资实现。(3) 放开农村人口流动的限制, 还可以带动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改变。放开限制还可以乘势对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 最终促使农业的现代化。

3 4 以大城市带动城市化的模式, 有利于政府职能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实现行政现代化

以大城市带动城市化和人口流动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但政府也发挥重要作用。(1) 政府在规划上起着主导作用, 这是市场所不能替代的。主要体现在:如何规划和发展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体现人性、如何处理城市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规划城市的发展空间、城市的人口密度、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等等。(2) 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服务。政府服务不仅体现在提供公共物品上, 还体现在创造安全、宽松、和谐、互助、自由、民主的社会氛围上。(3) 政府要将管理城市和经营城市相统一。管理城市不能依靠歧视性政策来确立、维护其规模和形象, 可以通过经济的、市场的手段来提高进入成本; 城市建设和环境改善, 不是也不应该是通过行政隶属变更实现空间的扩展, 而应是通过经营, 以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吸引资本和人才。

总而言之, 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 城市化已经势不可挡。必须切实面对这个现实, 选择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模式。参考文献:

1 梁世夫, 钟兴永 论我国城市化道路模式的选择 J 学术交流 2003, (1) :65-67

2 王树春, 王玉婧, 刘学敏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问题研

究 J 学习与探索 2003, (1) :90-94

3 达罗 第三世界的发展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1998 4 刘长霞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发展战略 J 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 (4) :27-29

5 陈鸿彬 提高城市化质量的思路与对策 J 经济经纬 2001, (6) :63-66

6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摘要(2001) M 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 2001 7 连玉明 未来15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C 第

二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 2004

8 叶裕民 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 J 中国软科学 2001,

(7) :27-31


相关内容

  • 智慧城市典型商业模式分析和选择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智慧城市典型商业模式分析和选择 作者:杨会华 樊耀东 来源:<移动通信>2013年第03期 [摘 要]在参考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类典型商业模式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对商业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给出典型业务的商业 ...

  •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及理论分析
  •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 实践及理论分析 ●唐晓阳 王 巍 [摘要]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诉求的一种必然选择.近十多年来,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笔者力图根据 ...

  • 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研究综述
  • 第9卷第1期 2009年2月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JournalofTransportationSystemsEngineeringandInformationTechnology V01.9February No.12009 文章编号:1009-6744(2009)01.0028.11 ■' ...

  • 国内城市休闲旅游研究综述
  • N 旅游经济 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 国内城市休闲旅游研究综述 李秋月,由亚男 (新疆财经大学,乌鲁木齐830012)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0)06-0118-CA 摘要:笔者对城市休闲旅游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城市休闲旅游的研究热点和取得的成就. ...

  • 地理必修2课程标准的解读
  • 地理必修2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地理必修模块二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 作者:宁惠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88 更新时间:2009-11-10 对必修模块二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 ◆ 人口与城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及人 ...

  • 轨道交通与城镇化
  • 第一章综述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 1. 给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参考 轨道交通的发展投资额达,建设周期长,从世界上的轨道交通发展开看,它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的是社会的公共效益而非经济效益,而且,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公共产品,不能任由其在市场上,必须由政府加以建设与公职,然而, ...

  •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模式选择方法研究
  •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模式选择方法研究 摘要: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有望成为未来主流商务模式,而适当的物流模式是成功实现电子商务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物流对于电子商务的作用,指出物流是电子商务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后罗列了三种主要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联盟 ...

  • 万达商业综合体
  •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2010级) 姓 名:陈雅文 学 号:2301100204 院 系: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邢俊 二〇一四年六月 万达商业综合体商业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Wanda build commercial complex of the busin ...

  • 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模式的优选研究
  • 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模式的优选研究水 STUDYONPREFERREDURBANRENE./\『ALANDRECONSTRUCTlONMODESINGUANGZHOU 丁一王红梅沈明王海云刘光盛程迎轩卢阳禄 DING Yi:WANGHongmei:SHENMing:WANGHaiyun:LIU G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