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四川省南部县南隆镇五小 刘成花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最重要途径.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突出多读、多思。让学生在多读,多思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掌握规律,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下面我谈谈孩子们应该如何读题?

(一)运用直观媒体,理解应用题的题意,从当前教学中反映的问题来看,应注意读题和直观媒体紧密结合,依题解题,读题要加强。不能一字一字地读,也不要只读一遍。要读出停顿。如按标点符号停顿;按句子成分停顿;按内容的逻辑停顿。可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使用直观媒体,帮助学生理解题内容,操作时可把一句句话和媒体正确对应,读时可以围绕难点,重点词语,勾画内容之间的联系。

(二) 读题后的思考

第一,思已知 就是让学生在感知已知条件的基础上,展开思维,“你联想到了什么?”它是学生读懂题意,找到已知条件与问题联系的途径之一。例如: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8.84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多少厘米?学生在读完“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时, 就会联想到它的底面周长等于高,也就是底面周长和高都等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从而实现了已知条件与问题的紧密联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二,思问题 就是根据问题,展开思维,找到问题与已知条件的联系。它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数量关系和生活经验,找到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如果两个条件都是未知的,下一步该怎么做?这样一步一步地分析,就能找到要求的问题。例如: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20千米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6小时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求乙车的速度,需要知道甲乙两车的速度和与甲车的速度(或需要知道乙车行的路程和所行时间)。速度和是未知的,甲车的速度是已知的,因此要先求出速度和;而要求速度和?就要知道总路程和相遇时间,这两者都是已知的,问题就解决了。

(三) 解题后在思考

第一,思多解 思多解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不少的应用题客观上存在着多种解法,我们应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在多解中比较各种解法的优点和缺点,选择最佳解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

第二,思变通 应用题是千变万化的,多练只会苦了学生,累了自己,精练才会事半功倍。“一题多变”就是精练的好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且可以防止学生思维的定势。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将某一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或问题变一变,让学生对比练习,提高迁移能力。

第三,思规律 解题后,要启发学生思考解题思路,不但要学生知道该怎么做,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认真总结规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有利于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应用题

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分析、推导、综合数量关系,由已知求出未知的过程。应用题的解答不仅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意义、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所以,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巩固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进行应用题教学呢?为此,笔者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精心设计了应用题七环教学法,收到了可观的教学效果。

应用题七环教学法是在心理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应用题的特点,从应用题生活化的角度,针对应用题在小学中的地位,对应用题给师生带来的困惑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得出的。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思维为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基本环节是:导→读→思→说→记→找→研。现分述导

导,即导入新课,是老师有机连接各个环节的桥梁。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指明方向,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识上,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导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因此,对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千万不可小觑,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不仅要让导的内容与新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有利于学生进行迁移类推,而且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既容易学,又有趣;

既有用,又有价值。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导的方式,或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启发, 或者充分使用学具、教具进行设疑, 或者运用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吸引学生,或者环环相扣,以旧引新。总之,不论运用什么方式,只要能达到导的目的,导得自然,一般来说,都是可取而有效的导入方式。

2、读

读,指读题目,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其实,要把应用题读通、读透,还是比较困难的。有的学生之所以做错, 其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读题时走马观花, 没有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用题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不如让学生多读题目。”这当中的道理,就像让学生抄不认识的字一样,不论抄多少遍,学生还是同样不认识、不理解。

读, 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在小学,大多数的学生读题时都不注意停顿,语感非常差,使得数学意识低下,因而理解不透题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读的指导: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分组读;还可以全班齐读,形式不拘一格。此外,还要注意读的语速。通常情况下,语速以稍慢为佳,以能准确感知信息数据及问题为标准。因此 ,读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仔细,既不加字也不减字,对于较深的题目,甚至要咬文嚼字。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为学生理解题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3、思

思,指学生读题后,思考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该如何表述,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如何用线段图描述题目,题目中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等,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学生思得如何,主要是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经历和思维水平,合理而充分利用可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思维现实化。只要是上数学的老师,都很清楚地知道,一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周密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设法调动学生的大脑器官。不但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产生遐想,引发思维的火花,而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对学生负责。切忌以教师的说讲来代替学生的思,力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说

说,指学生用语言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表达,属于口头动脑,是对题目的再理解,是最积极的思维表现。“人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与言语密不可分。”“言语使思维更凝缩。”“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利用它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可见,语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评价学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智商高等,主要就是从学生平时说的积极性这一角度来进行评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说的训练,尤其是学困生,更应该激发他们说的欲望,使他们不仅仅是想说,而且是要说;给他们一个说的舞台,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说的时候应尽可能采用个人说的方式进行,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此外,还要要重视说的依据,也就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只有把依据弄得一清二楚,学生才能明白应用题是如何体现基础知识点的,才能判断自己思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学会思的方法,而且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

5、记

记,指将学生说的内容简单明了地写下来。就条件和问题来说,记的实质是对原题进行删节、组装、制作的过程,是对原题的一种精加工。就整个这一环节来说,记的目的是变复杂为简单,加深记忆,强化理解,以便于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通过“读”“思”“说”的训练后,得到的材料往往是零乱的,因而运用时常常丢三落四。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题也并非要像书上那样详细地写出来,而只需要进行简单地记载即可。记,还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表现之一。通过观察记的内容是否完整简洁,可以看出学生提练语言的水平。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记的能力,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记就更有必要了。记,最好在草稿本上进行,当然,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在作业本上进行,但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具有隐蔽性的那种条件,记的时候应当把缺省部分写出来。

例如:“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4/5。这个儿童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在这道题中,“占体重的4/5”是一个缺省条件,应该把缺省的部分“水分”补出来,记为“水分占体重的4/5”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扫清第一道障碍。

6、找

找,指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的突破口和单位“1”等,进而找出题目中

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属于分析的过程。

突破口一般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是学生理解题的拦路虎,通常是带比、分数或几倍等的语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找出这种句子进行理解。单位“1”是用来衡量的量,一般是紧接分数或几倍前的那个量;有比时,通常是相比的几个合起来的总量;或者就是题目中的总路程、总工作量等。总的说来,和谁进行比较,谁就是单位“1”。单位“1”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之一。学生是否找准单位“1”,常常影响解题的对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要引导学生弄清用来比较的量,教给学生识别比较量的方法,以便找出单位“1”的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题目中存在着两个甚至三个单位“1”,解题时要注意单位“1”的统一。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灵魂,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最大的困难。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 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 还要使学生学会用知识来认识事物, 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获取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从具体题目中找数量关系的能力。只有找到正确无误的数量关系, 才能根据数量关系进行正确的解答。

找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①对已知条件和问题逐一找;

②对已知条件和问题综合找;

③明确单位“1”,画线段图找。画线段图时,一般是先任意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单位“1”的量, 然后确定应该分的段数……单位“1”的量画好了,再画其他的量。

例如:“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在这道题中,“是一件上衣的2/3”是一个缺省条件,是题目的突破口,应注意理解;应该把“上衣”看作单位“1”。学生这样理解后,自然能找出“裤子单价=上衣单价×2/3”这一数量关系,或者画出下面的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7、研

研,指学生根据信息数据,利用找到的基本数量关系及某一条件或问题,研究出其他的数量关系,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灵活运用后学知识, 尝试多种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是解题思维的拓展,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其具体做法可以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对数量关系进行变式,也可以是对题目中能进行转换说法的条件(多数是

带几倍分数或比的条件)进行换说法,也就是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所学知识,)3找出新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例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本题中有一个明显的数量关系:“大豆面积 玉米面积 = 100 ”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两个数量关系:“大豆面积 = 100 - 玉米面积”和“玉米面积 = 100 - 大豆面积”。题目中的关键句是“播种面积的比是3:2”,也是一个缺省条件,补完整就是“大豆面积与玉米面积的比是3:2,即,大豆面积:玉米面积=3:2 。对这一条件进行换说训练,又可以得到以下说法和理解:

①玉米面积:大豆面积 = 2:3

②大豆面积是玉米面积的3/2(豆=玉×3/2;玉为单位“1”)

③玉米面积是大豆面积的2/3(玉=豆×2/3;豆为单位“1”)

④大豆面积比玉米面积多1/2〈 豆=玉 玉×1/2;豆=玉×(1 1/2);玉为单位“1” 〉 ⑤玉米面积比大豆面积少1/3 玉=豆-豆×1/3;玉 = 豆×(1-1/3);豆为单位“1” ⑥大豆面积3份, 玉米面积2份, 共5份。

又如:“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如椅子的单价是课桌的3/5。课桌、椅子各是多少元?”本题中的“ 椅子的单价是课桌的3/5”这一条件也可以理解为“椅子单价:课桌单价=3:5”这样又可以像上一例一样进行探究,从而找出多种多样的数量关系,这样不仅加深了理解,丰富了解法,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研究出的数量关系越多,“脑野”越开阔,思路越清析,解题方法越丰富灵活。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于优秀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上七个环节,并非是孤立的,每一环节都可能会有其他环节的相随或参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七环教学法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经常以思为中心,让说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感观,使学生的脑、眼、口、手齐头并进,勇于让学生以合作交流等方式去主动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拓宽解题思路。学生遇到应用题时,才能迎刃而解。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力,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基楚,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实践教学获得的经验,我认为应用题难学的学生占63%,很多学生家长也认为辅导子女学习应用题比较困难。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题材内容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往往有些题型的内容在我们农村孩子从来都没有见过或接触过,也就是说现在教材中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就增加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缺乏兴趣,缺少与其学科的联系与沟通,从而影响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师只有普遍采用一问一答的讲解;二是教学目标注重解题技能、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解法不活,解题思路不够开阔,学生仅仅是模仿解题,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思考想象的机会,更没有主动探究、创新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影响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导致学生对应用题理解困难。四是应用题的呈现方式主要以城市为主,把农村的教育忽略,缺乏与农村知识的沟通,导致学生学得不明不白。教学模式单一, 多为一例一练,应用性不强,学生学的时候好像明明白白,用的时候无从下手。因此,应用题的教学应该从上面这几个问题去思考。从而增强应用题的应用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题教学的效果。

如何使应用题更应生活化呢?我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例如教学相差关系的应用题时,老师提供给学生几条信息:苹果有20筐,梨子有12筐,苹果比梨子多8筐。应该把“筐”改为“颗”或“个”就把学生带入了身边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使应用题有了“应用味”。? 此外,应用题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多样的、灵活的呈现应用题,能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适时予以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既扩大农村孩子的眼界,又扩展孩子的知识面。这样就能使得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提高。

如何教学应用题

2010-04-08 22:44:32| 分类: 2010年教后反思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小学三年级应用题是整数应用题的总结。在这一阶段把整数应用题中的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作了一个全面的汇总。所以小学三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涉及一般应用题到典型应用题,从一步应用题到几步应用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从普遍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解答方法,也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归纳、综合,让学生从已学习到的解题方法中找出规律,把握特点。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整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教会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切入点。我们知道解答一般思考应用题的方法是:问题〈--〉已知。解答过程是:1、读题,2、分析,3、解答,[列式],4、检查。而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最难的是要教会学生把这个程有机的结合。于是,我就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知道解题过程中各个环节中应达到的目的,使学生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一班栽树40棵,二班栽的比一班多5棵。两个班一共栽树多少棵?”

这道应用题时,我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学生思考:这道题说的什么事?有几个班栽树?拿个班栽得多?“一共”是什么意思?求“一共”用什么方法?这一串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解题的方法也有机的结合起来。教会了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教会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从问题〈---〉已知的一般的解题方法。

小学三年级应用题中还涉及到许多典型应用题。如:路程除以速度=时间,总产量除以工效=工作时间,总产量除以单产量=数量,总价除以数量=单价。之所以把它们叫做典型应用题,是因为这类应用题有着极强的规律性。虽然这类应用题也可以用解答一般应用题的方法来解答,但如果学生把握到它的规律性,用它特有的典型关系式来分析、解答就会更加简便。例如:商店有12箱水瓶,每箱5个,每个10元。着些水瓶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这道题是求总价,关系式是:总价=单价乘以数量)

这样根据数量关系式就能轻松的解决这道题。当然一般典型应用题都不是一步的简单应用题,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地、准确地应用各种关系式子。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的定义关系式子中的一些慨念。如:“速度”,“单价”,“工效”等等。并列举生活中有关慨念的例子,让学生判断、理解,逐步掌握、运用,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解决典型应用题。

以上是我的一管之见,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希望我们不断的研究教材,探索教法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

如何教小学生解应用题

万宁市和乐镇琉川小学 李中勇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的占的比率很大。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应用题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费用的支出和收入、盈亏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等。因此,可以说应用题是生活的需要,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其实应用题的学习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质。因此,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我认为应用题的教授一定要加强其思维的训练,语言的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步骤:读——划——思——解,现分述如下,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应用题。

1:读

应用题是用语言表述的一类题型,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读题便成为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很简单,但数学应用题的读并非泛泛而读,它要求讲究一定的方式,数学中的读不讲究抑扬顿挫、优美动听,但需要用心、用脑、集中注意的读,一般来讲要读三遍:第一遍初读,对题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应逐字逐句的读,重点理解每个词、术语的实际含义;第三遍连贯起来读,重点掌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例:星火煤厂上半年原计划产煤6.6万吨,实际每月比原计划多产2.2万吨,照这样计算,完成上半年计划需用几个月?

在读这个题目时需要通过大脑反映弄清四个问题:

(1)这道题叙述的是哪个单位的什么事?

(2)题目第一个条件是什么?“上半年”和“原计划”又是什么?

(3)题目第二个条件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谁和谁比?比什么?比的结果怎样?

(4)问题是什么?“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划。顾名思义就是把什么圈出来。这一步对小学生而言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省略的,它是在读完题后进行的,是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题意,抓住重点的关键。例如:在教《分数加减法》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一块地公顷,其中种大豆, 种棉花,其余种玉米,玉米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这道题主要是让你区别给你的分数是分率还是一个数。这个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必须把有单位名称的数字圈出来,这样可以提醒自己,数和分率是不同的,不可以进行加减法。同时划出“几分之几”明白的告诉学生求的是一个分率,和 公顷无关。划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以提醒学生在今后的思考中注意一些细小的地方,以免出现不该有的错误。

思:

学生读题后,获取了一知和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在大脑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思。一般来说,思有两种思考方法:

(1)顺着思考,即由已知——结论,从已知中获取信息,一步步推出过程量,慢慢靠近所求结果:

例果园里有4行苹果树,每行18棵,还有2行梨树,每行12棵,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倍?

解:我们可以用图把思考过程表示如下(顺推)

已知

4行苹果树 2行梨树

每行18棵每行12棵

苹果树总数 梨树总数

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倍?

(2)倒推法,即从问题入手——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这些条件是题目中的已知的,还是未知量,要知道这个未知量又需要什么条件,需要什么样的数量关系来解决,直到在题目中找到已知:

同上例:执果溯因(倒推图解)

问题: 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倍?

苹果树有多少棵? 梨树有多少棵?

4行苹果树 2行梨树

每行18棵每行12棵

已知

综上,思考应用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设法调动学生的大脑器官。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解,指的是学生的解答。或许学生认为这一部分他们是最会的。其实要把一道应用题完整的写下来,让老师给你满分。同样需要锤炼。学生需要把刚才思考的过程用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在解应用题时,题目中没有出现过的数学是不可以出现在题目中的,即使是显而易见的数字也需要你进行一定的说明。这是数学的严谨性。所写的式子,要让别人看了也完全明白你的思路,这样才是一个漂亮的式子。应用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果是方程,学生的解设就是不可或缺的。所列的方程未知数后面并不需要有单位名称。但如果是一般的式子,单位名称则需要写上去。当然求比率、分率等是没有单位名称的。最后是写上完整的答句。其实要完成一道应用题,每一个部分都不可以忽略。所以更需要学生通过前面的认真读、仔细划,努力想才能最终完整的写完。

其实,要完成一道应用题,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可忽略的,而做到以上步骤的前提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各种基本用算法则,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训练和督导,每讲完一道题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该类型题进行再分析、进一步解剖题干、挖掘其等量关系,并进一步总结;例如:“相遇问题”,题后思考总结:1、什么样的题目表述的是相遇问题?2、这类问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3、拿到这样的题目该怎样列式计算?4、它与“追及问题”有什么异同等等?

总之,学生的思路越清析,解题方法也就越丰富灵活。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于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应用题?

作者: 李卫秀 (小学数学 青海海西小学数学二班 ) 评论数/浏览数: 0 / 102 发表日期: 2012-10-11 22:51:54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

二、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

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 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三、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对一些有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应用题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四、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重视自编应用题的教学,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低年级进行简单应用题教学时,就让学生了解一道应用题总题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组成,因此,可进行填空练习。

如:(1)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37人,?(补问题)

(2)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一共有多少人?(补合适条件)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四川省南部县南隆镇五小 刘成花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最重要途径.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突出多读、多思。让学生在多读,多思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掌握规律,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下面我谈谈孩子们应该如何读题?

(一)运用直观媒体,理解应用题的题意,从当前教学中反映的问题来看,应注意读题和直观媒体紧密结合,依题解题,读题要加强。不能一字一字地读,也不要只读一遍。要读出停顿。如按标点符号停顿;按句子成分停顿;按内容的逻辑停顿。可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使用直观媒体,帮助学生理解题内容,操作时可把一句句话和媒体正确对应,读时可以围绕难点,重点词语,勾画内容之间的联系。

(二) 读题后的思考

第一,思已知 就是让学生在感知已知条件的基础上,展开思维,“你联想到了什么?”它是学生读懂题意,找到已知条件与问题联系的途径之一。例如: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8.84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多少厘米?学生在读完“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时, 就会联想到它的底面周长等于高,也就是底面周长和高都等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从而实现了已知条件与问题的紧密联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二,思问题 就是根据问题,展开思维,找到问题与已知条件的联系。它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数量关系和生活经验,找到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如果两个条件都是未知的,下一步该怎么做?这样一步一步地分析,就能找到要求的问题。例如: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20千米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6小时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求乙车的速度,需要知道甲乙两车的速度和与甲车的速度(或需要知道乙车行的路程和所行时间)。速度和是未知的,甲车的速度是已知的,因此要先求出速度和;而要求速度和?就要知道总路程和相遇时间,这两者都是已知的,问题就解决了。

(三) 解题后在思考

第一,思多解 思多解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不少的应用题客观上存在着多种解法,我们应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在多解中比较各种解法的优点和缺点,选择最佳解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

第二,思变通 应用题是千变万化的,多练只会苦了学生,累了自己,精练才会事半功倍。“一题多变”就是精练的好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且可以防止学生思维的定势。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将某一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或问题变一变,让学生对比练习,提高迁移能力。

第三,思规律 解题后,要启发学生思考解题思路,不但要学生知道该怎么做,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认真总结规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有利于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应用题

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分析、推导、综合数量关系,由已知求出未知的过程。应用题的解答不仅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意义、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所以,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巩固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进行应用题教学呢?为此,笔者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精心设计了应用题七环教学法,收到了可观的教学效果。

应用题七环教学法是在心理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应用题的特点,从应用题生活化的角度,针对应用题在小学中的地位,对应用题给师生带来的困惑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得出的。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思维为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基本环节是:导→读→思→说→记→找→研。现分述导

导,即导入新课,是老师有机连接各个环节的桥梁。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指明方向,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识上,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导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因此,对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千万不可小觑,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不仅要让导的内容与新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有利于学生进行迁移类推,而且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既容易学,又有趣;

既有用,又有价值。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导的方式,或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启发, 或者充分使用学具、教具进行设疑, 或者运用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吸引学生,或者环环相扣,以旧引新。总之,不论运用什么方式,只要能达到导的目的,导得自然,一般来说,都是可取而有效的导入方式。

2、读

读,指读题目,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其实,要把应用题读通、读透,还是比较困难的。有的学生之所以做错, 其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读题时走马观花, 没有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用题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不如让学生多读题目。”这当中的道理,就像让学生抄不认识的字一样,不论抄多少遍,学生还是同样不认识、不理解。

读, 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在小学,大多数的学生读题时都不注意停顿,语感非常差,使得数学意识低下,因而理解不透题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读的指导: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分组读;还可以全班齐读,形式不拘一格。此外,还要注意读的语速。通常情况下,语速以稍慢为佳,以能准确感知信息数据及问题为标准。因此 ,读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仔细,既不加字也不减字,对于较深的题目,甚至要咬文嚼字。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为学生理解题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3、思

思,指学生读题后,思考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该如何表述,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如何用线段图描述题目,题目中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等,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学生思得如何,主要是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经历和思维水平,合理而充分利用可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思维现实化。只要是上数学的老师,都很清楚地知道,一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周密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设法调动学生的大脑器官。不但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产生遐想,引发思维的火花,而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对学生负责。切忌以教师的说讲来代替学生的思,力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说

说,指学生用语言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表达,属于口头动脑,是对题目的再理解,是最积极的思维表现。“人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与言语密不可分。”“言语使思维更凝缩。”“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利用它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可见,语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评价学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智商高等,主要就是从学生平时说的积极性这一角度来进行评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说的训练,尤其是学困生,更应该激发他们说的欲望,使他们不仅仅是想说,而且是要说;给他们一个说的舞台,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说的时候应尽可能采用个人说的方式进行,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此外,还要要重视说的依据,也就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只有把依据弄得一清二楚,学生才能明白应用题是如何体现基础知识点的,才能判断自己思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学会思的方法,而且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

5、记

记,指将学生说的内容简单明了地写下来。就条件和问题来说,记的实质是对原题进行删节、组装、制作的过程,是对原题的一种精加工。就整个这一环节来说,记的目的是变复杂为简单,加深记忆,强化理解,以便于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通过“读”“思”“说”的训练后,得到的材料往往是零乱的,因而运用时常常丢三落四。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题也并非要像书上那样详细地写出来,而只需要进行简单地记载即可。记,还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表现之一。通过观察记的内容是否完整简洁,可以看出学生提练语言的水平。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记的能力,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记就更有必要了。记,最好在草稿本上进行,当然,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在作业本上进行,但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具有隐蔽性的那种条件,记的时候应当把缺省部分写出来。

例如:“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4/5。这个儿童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在这道题中,“占体重的4/5”是一个缺省条件,应该把缺省的部分“水分”补出来,记为“水分占体重的4/5”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扫清第一道障碍。

6、找

找,指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的突破口和单位“1”等,进而找出题目中

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属于分析的过程。

突破口一般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是学生理解题的拦路虎,通常是带比、分数或几倍等的语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找出这种句子进行理解。单位“1”是用来衡量的量,一般是紧接分数或几倍前的那个量;有比时,通常是相比的几个合起来的总量;或者就是题目中的总路程、总工作量等。总的说来,和谁进行比较,谁就是单位“1”。单位“1”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之一。学生是否找准单位“1”,常常影响解题的对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要引导学生弄清用来比较的量,教给学生识别比较量的方法,以便找出单位“1”的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题目中存在着两个甚至三个单位“1”,解题时要注意单位“1”的统一。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灵魂,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最大的困难。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 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 还要使学生学会用知识来认识事物, 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获取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从具体题目中找数量关系的能力。只有找到正确无误的数量关系, 才能根据数量关系进行正确的解答。

找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①对已知条件和问题逐一找;

②对已知条件和问题综合找;

③明确单位“1”,画线段图找。画线段图时,一般是先任意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单位“1”的量, 然后确定应该分的段数……单位“1”的量画好了,再画其他的量。

例如:“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在这道题中,“是一件上衣的2/3”是一个缺省条件,是题目的突破口,应注意理解;应该把“上衣”看作单位“1”。学生这样理解后,自然能找出“裤子单价=上衣单价×2/3”这一数量关系,或者画出下面的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7、研

研,指学生根据信息数据,利用找到的基本数量关系及某一条件或问题,研究出其他的数量关系,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灵活运用后学知识, 尝试多种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是解题思维的拓展,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其具体做法可以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对数量关系进行变式,也可以是对题目中能进行转换说法的条件(多数是

带几倍分数或比的条件)进行换说法,也就是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所学知识,)3找出新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例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本题中有一个明显的数量关系:“大豆面积 玉米面积 = 100 ”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两个数量关系:“大豆面积 = 100 - 玉米面积”和“玉米面积 = 100 - 大豆面积”。题目中的关键句是“播种面积的比是3:2”,也是一个缺省条件,补完整就是“大豆面积与玉米面积的比是3:2,即,大豆面积:玉米面积=3:2 。对这一条件进行换说训练,又可以得到以下说法和理解:

①玉米面积:大豆面积 = 2:3

②大豆面积是玉米面积的3/2(豆=玉×3/2;玉为单位“1”)

③玉米面积是大豆面积的2/3(玉=豆×2/3;豆为单位“1”)

④大豆面积比玉米面积多1/2〈 豆=玉 玉×1/2;豆=玉×(1 1/2);玉为单位“1” 〉 ⑤玉米面积比大豆面积少1/3 玉=豆-豆×1/3;玉 = 豆×(1-1/3);豆为单位“1” ⑥大豆面积3份, 玉米面积2份, 共5份。

又如:“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如椅子的单价是课桌的3/5。课桌、椅子各是多少元?”本题中的“ 椅子的单价是课桌的3/5”这一条件也可以理解为“椅子单价:课桌单价=3:5”这样又可以像上一例一样进行探究,从而找出多种多样的数量关系,这样不仅加深了理解,丰富了解法,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研究出的数量关系越多,“脑野”越开阔,思路越清析,解题方法越丰富灵活。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于优秀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上七个环节,并非是孤立的,每一环节都可能会有其他环节的相随或参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七环教学法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经常以思为中心,让说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感观,使学生的脑、眼、口、手齐头并进,勇于让学生以合作交流等方式去主动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拓宽解题思路。学生遇到应用题时,才能迎刃而解。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力,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基楚,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实践教学获得的经验,我认为应用题难学的学生占63%,很多学生家长也认为辅导子女学习应用题比较困难。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题材内容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往往有些题型的内容在我们农村孩子从来都没有见过或接触过,也就是说现在教材中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就增加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缺乏兴趣,缺少与其学科的联系与沟通,从而影响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师只有普遍采用一问一答的讲解;二是教学目标注重解题技能、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解法不活,解题思路不够开阔,学生仅仅是模仿解题,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思考想象的机会,更没有主动探究、创新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影响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导致学生对应用题理解困难。四是应用题的呈现方式主要以城市为主,把农村的教育忽略,缺乏与农村知识的沟通,导致学生学得不明不白。教学模式单一, 多为一例一练,应用性不强,学生学的时候好像明明白白,用的时候无从下手。因此,应用题的教学应该从上面这几个问题去思考。从而增强应用题的应用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题教学的效果。

如何使应用题更应生活化呢?我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例如教学相差关系的应用题时,老师提供给学生几条信息:苹果有20筐,梨子有12筐,苹果比梨子多8筐。应该把“筐”改为“颗”或“个”就把学生带入了身边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使应用题有了“应用味”。? 此外,应用题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多样的、灵活的呈现应用题,能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适时予以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既扩大农村孩子的眼界,又扩展孩子的知识面。这样就能使得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提高。

如何教学应用题

2010-04-08 22:44:32| 分类: 2010年教后反思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小学三年级应用题是整数应用题的总结。在这一阶段把整数应用题中的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作了一个全面的汇总。所以小学三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涉及一般应用题到典型应用题,从一步应用题到几步应用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从普遍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解答方法,也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归纳、综合,让学生从已学习到的解题方法中找出规律,把握特点。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整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教会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切入点。我们知道解答一般思考应用题的方法是:问题〈--〉已知。解答过程是:1、读题,2、分析,3、解答,[列式],4、检查。而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最难的是要教会学生把这个程有机的结合。于是,我就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知道解题过程中各个环节中应达到的目的,使学生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一班栽树40棵,二班栽的比一班多5棵。两个班一共栽树多少棵?”

这道应用题时,我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学生思考:这道题说的什么事?有几个班栽树?拿个班栽得多?“一共”是什么意思?求“一共”用什么方法?这一串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解题的方法也有机的结合起来。教会了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教会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从问题〈---〉已知的一般的解题方法。

小学三年级应用题中还涉及到许多典型应用题。如:路程除以速度=时间,总产量除以工效=工作时间,总产量除以单产量=数量,总价除以数量=单价。之所以把它们叫做典型应用题,是因为这类应用题有着极强的规律性。虽然这类应用题也可以用解答一般应用题的方法来解答,但如果学生把握到它的规律性,用它特有的典型关系式来分析、解答就会更加简便。例如:商店有12箱水瓶,每箱5个,每个10元。着些水瓶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这道题是求总价,关系式是:总价=单价乘以数量)

这样根据数量关系式就能轻松的解决这道题。当然一般典型应用题都不是一步的简单应用题,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地、准确地应用各种关系式子。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的定义关系式子中的一些慨念。如:“速度”,“单价”,“工效”等等。并列举生活中有关慨念的例子,让学生判断、理解,逐步掌握、运用,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解决典型应用题。

以上是我的一管之见,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希望我们不断的研究教材,探索教法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

如何教小学生解应用题

万宁市和乐镇琉川小学 李中勇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的占的比率很大。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应用题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费用的支出和收入、盈亏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等。因此,可以说应用题是生活的需要,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其实应用题的学习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质。因此,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我认为应用题的教授一定要加强其思维的训练,语言的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步骤:读——划——思——解,现分述如下,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应用题。

1:读

应用题是用语言表述的一类题型,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读题便成为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很简单,但数学应用题的读并非泛泛而读,它要求讲究一定的方式,数学中的读不讲究抑扬顿挫、优美动听,但需要用心、用脑、集中注意的读,一般来讲要读三遍:第一遍初读,对题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应逐字逐句的读,重点理解每个词、术语的实际含义;第三遍连贯起来读,重点掌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例:星火煤厂上半年原计划产煤6.6万吨,实际每月比原计划多产2.2万吨,照这样计算,完成上半年计划需用几个月?

在读这个题目时需要通过大脑反映弄清四个问题:

(1)这道题叙述的是哪个单位的什么事?

(2)题目第一个条件是什么?“上半年”和“原计划”又是什么?

(3)题目第二个条件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谁和谁比?比什么?比的结果怎样?

(4)问题是什么?“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划。顾名思义就是把什么圈出来。这一步对小学生而言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省略的,它是在读完题后进行的,是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题意,抓住重点的关键。例如:在教《分数加减法》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一块地公顷,其中种大豆, 种棉花,其余种玉米,玉米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这道题主要是让你区别给你的分数是分率还是一个数。这个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必须把有单位名称的数字圈出来,这样可以提醒自己,数和分率是不同的,不可以进行加减法。同时划出“几分之几”明白的告诉学生求的是一个分率,和 公顷无关。划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以提醒学生在今后的思考中注意一些细小的地方,以免出现不该有的错误。

思:

学生读题后,获取了一知和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在大脑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思。一般来说,思有两种思考方法:

(1)顺着思考,即由已知——结论,从已知中获取信息,一步步推出过程量,慢慢靠近所求结果:

例果园里有4行苹果树,每行18棵,还有2行梨树,每行12棵,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倍?

解:我们可以用图把思考过程表示如下(顺推)

已知

4行苹果树 2行梨树

每行18棵每行12棵

苹果树总数 梨树总数

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倍?

(2)倒推法,即从问题入手——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这些条件是题目中的已知的,还是未知量,要知道这个未知量又需要什么条件,需要什么样的数量关系来解决,直到在题目中找到已知:

同上例:执果溯因(倒推图解)

问题: 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倍?

苹果树有多少棵? 梨树有多少棵?

4行苹果树 2行梨树

每行18棵每行12棵

已知

综上,思考应用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设法调动学生的大脑器官。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解,指的是学生的解答。或许学生认为这一部分他们是最会的。其实要把一道应用题完整的写下来,让老师给你满分。同样需要锤炼。学生需要把刚才思考的过程用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在解应用题时,题目中没有出现过的数学是不可以出现在题目中的,即使是显而易见的数字也需要你进行一定的说明。这是数学的严谨性。所写的式子,要让别人看了也完全明白你的思路,这样才是一个漂亮的式子。应用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果是方程,学生的解设就是不可或缺的。所列的方程未知数后面并不需要有单位名称。但如果是一般的式子,单位名称则需要写上去。当然求比率、分率等是没有单位名称的。最后是写上完整的答句。其实要完成一道应用题,每一个部分都不可以忽略。所以更需要学生通过前面的认真读、仔细划,努力想才能最终完整的写完。

其实,要完成一道应用题,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可忽略的,而做到以上步骤的前提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各种基本用算法则,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训练和督导,每讲完一道题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该类型题进行再分析、进一步解剖题干、挖掘其等量关系,并进一步总结;例如:“相遇问题”,题后思考总结:1、什么样的题目表述的是相遇问题?2、这类问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3、拿到这样的题目该怎样列式计算?4、它与“追及问题”有什么异同等等?

总之,学生的思路越清析,解题方法也就越丰富灵活。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于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应用题?

作者: 李卫秀 (小学数学 青海海西小学数学二班 ) 评论数/浏览数: 0 / 102 发表日期: 2012-10-11 22:51:54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

二、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

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 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三、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对一些有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应用题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四、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重视自编应用题的教学,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低年级进行简单应用题教学时,就让学生了解一道应用题总题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组成,因此,可进行填空练习。

如:(1)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37人,?(补问题)

(2)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一共有多少人?(补合适条件)


相关内容

  • 儿童大世界总第2期目录
  • 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丁颖丽(5) 浅谈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刘业群(6) 浅谈兴趣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陈子红(7)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组团式学习的策略研究 陈天兰(8)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刘树全(10) 一年级比一比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课程设计 贾 丽(11) 浅谈小 ...

  • 小议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 [摘要]"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所设定的一个基本目标.以国际上的相关研究为背景,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数学思维进行具体分析表明,即使是十分初等的数学内容也同样体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数学思维形式及其特征性质. [关键词]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小学 ...

  •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
  •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叶潭中心小学 蓝文斌 (邮编)517567 摘要: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初级阶段的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石.学好数学是学习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日后接受其他学科的教学具有非常重 ...

  •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 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黔江区小南海镇中心小学校 向吉海 [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中心小学校 联系电话:[1**********] 邮编:409002] 目前中小学数学学习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中小学之间的衔接还是处于一种学生个体的自然连接,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互异性,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还没有起 ...

  •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 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 院:数理信息学学院 专业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高 方 艳 指导教师:郑 成 民 答辩日期: 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2010届 作者姓名:高方艳 指导教师:郑 成 民 完成时间:2012年7月 ...

  • 济源职称论文发表网-小学数学一题多解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济源职称论文发表网-小学|数学|一题多解论文选题题目 济源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小学|数学|一题多解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软件,经 ...

  • 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 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这学期我任教小学一年级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内容看似简单,运用起来却需教师多动脑筋,要活用新教材,运用新教法,教师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集中能力时间较短.针对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利用直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下面 ...

  • 2011年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计划
  • 指导思想: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顺应课程改革大潮,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推动公平教育的逐步实施,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以点带面,带动全市小学数学教研水平和科研水平有更大提高。 1、认真学习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并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进行贯彻落实 从全省范围来看,强力推行素质教育是 ...

  • 小学数学教学论 复习重点
  • 小学数学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 1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 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 2数学交流:包括三个方面: ①数学思想的表达, 把自己的信息以某种形式(直观的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普通语言或数学语言) 表达出来 ② 数学思想的接受,以某种方式(听.读.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