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常见错误解析_郑一卉

活密切相关的事件来进行评论,而党报则会紧跟中央的政策精神,关注形势的各种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二,要在选题中,坚持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原则,以达到平中见奇、老中翻新、新中显类、失中出巧的效果,创造一种新的形式。

在现代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当前新闻评论的选题一定要注重使用逆向思维,用逆向思维的反向性、新颖性来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能够在没有新闻的地方发现大新闻即平中见奇;从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唱出新意即老中翻新;在一哄而上、爆炒沸扬的“热点”新闻中看到事物的“冷点”、实质即新中显类;使正面报道避免负面效应,也可以使负面报道具有正面效应即失中出巧。同时,自觉运用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方法来观察分析事物,全面、历史地看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摆脱和避免只是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社会现象,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和事物本质,造成态度上的偏差的现象。

辽宁渤海大学新(作者:

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责任编夏琼)辑:

郑一卉

新闻写作常见错误解析

在一般人眼里,与医生、律师等职业相比,新闻职业的“门槛”并不高:成为医生或律师,严格的、长时间的专门技能训练是必须的;成为新闻工作者似乎并不十分困难,除了新闻专业毕业生以外,中文、经济、政治、法律、历史乃至理工科的毕业生都可以在新闻单位工作。这一看法不够全面。新闻从业人员的学科背景多样性主要是由新闻报道涉及面的宽广性造成的,不同类型的新闻需要由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报道。但无论有怎样的学科背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都需要有过硬的新闻写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非易事。笔者为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开授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已有一段时间,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笔者发现,非新闻专业的学生由于未经过专门的训练,不了解新闻写作的特殊性要求,加之受自身学科背景的影响,容易犯以下几种错误,试一一解析。

第一,喜用长句,语言不够简洁

易读性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关键,因为新闻是传播给大众的通俗作品,大众的受教育水平与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另外,人们阅读新闻报道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长句、复合句中的从句和修饰成分往往使得阅读不畅,理解困难;而被动句则往往显得累赘啰嗦。因此,新闻“话语”的句子应该多选用短句、简单句、主动句,少用复合句、长句、被动句,以便受众能够快速阅读和理解新闻报道。

一位学生在新闻稿中写道:“作为艺术系的教师的刘老师认为,即使它也许被不少从事艺术行业的人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此句很长,又使用了被动句式,读起来十分拗口,若改成“艺术系的刘老师认为,即使不少艺术家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

语句所包含的基本信

息未减少,易读性却增强了。另一位学生写道:“与地面交通工具不同的地铁因其快速和准时而成为许多市民的选择。”这是一个近30个字的句子,表达了多个不同的事实,若把这些事实分割开来表述,读者读起来会更加顺畅。如:“与地面交通工具相比,地铁速度更快也更准时,因此许多市民选择它作为出行工具”。

第二,用词不当

对于未正式从事新闻工作的学生而言,在写作中出现用词不当等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语言贫乏,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差。因此导致的错误是“布置气氛”、“拆卸房屋”等。要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正确搭配词语,没有捷径,只有多读多写。第二,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的缺乏。因为新闻报道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所以新闻工作者需要成为“杂家”。所谓“杂家”,也就是对各种不同的知识都有一定了解的人。例如,由于缺少法律常犯罪识,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嫌疑人王电国被江苏省海安县公安局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有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贻笑大方的错误。既然已经定罪,就不再是犯罪嫌疑人,而是罪犯;我国的审判机构不是公安局,而是法院。笔者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发现,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的缺乏导致的错误比单纯的词语搭配错误更多。在当代大学

生中,缺乏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已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学生仅专注于学习本专业知识,视野越来越窄,这样的毕业生很难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第三,首段未展现重要新闻事实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阅读新闻的时间有限,许多读者并不会读完整篇报道。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写作时,一般应把该报道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在第一段展现出来,后续内容对这些事实做更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这样,当读者阅读完第一段,就已经掌握了新闻故事的梗概,然后他们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决定是否接着读下去,以了解事件详情。可是有学生在一篇讲述乞丐管理问题报道的第一段中写道:“武侠中的丐帮号称第一大帮,现实生活中的丐帮也毫不逊色。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单独一人的,也有拖家带口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然而乞丐的数量却依然上升,天桥上、马路边,随处可见。日前记者在……”不难想象,读完这样的开头,读者仍然不知道这篇新闻要讲述的重点是什么。在对第一段一瞥而过之后,性急的读者在没有得知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后,有可能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

这并不是说,新闻写作完全不能使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在篇幅比较长的新闻作品

如调查式报道、新闻通讯中,常有记者使用这种写作手法。因为选择阅读长篇报道的读者,大都长于思考,而且有较充裕的时间,“娓娓道来”不但不会使他们感到反感,反而可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但是在一般的千字报道或少于千字的报道中,记者大都“开门见山”。因为读者在阅读此类报道时,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而不在于获得美的享受。

第四,堆砌词藻,语言夸张

这是中文等专业的学生在写作新闻稿时的一个常见错误。新闻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文学作品在表达一个主题时,可以使用大量的形容词和夸饰性的描写,以强化表达效果;新闻报道的首要原则是客观真实,或者说,客观性是新闻的生命。汉语里的词汇很多都带有鲜明的褒贬倾向,如使用过多不但会显得主观性强烈,而且会使报道偏离事件的原貌。中文系的学生大都阅读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其影响,一些学生在写新闻报道时喜欢堆砌词藻。例如,一位中文系的学生在一篇有关服务行业街头拉客现象的报道的结尾处写道:“就像前几年流行的餐厅热,川菜粤菜湘菜馆纷纷粉墨登场,而今果真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酒吧、美容美发店、服装店又掀起了一阵热潮。然而,市场的空间是会饱和的,流行总是有时限的,繁华一瞬之后,它们的命

运又会如何呢?以‘拉客’的方式力挽狂澜,做最后的挣扎?然而黔驴终会技穷。”文章原本只是对服务行业街头拉客现象做出批评,但读完了使用了“粉墨登场”、“黔驴技穷”、“最后的挣扎”等大量贬义词语的这一段,读者会感觉到,作者不仅对街头拉客现象持批评态度,而且对酒吧、美容美发店、服装店等服务行业乃至各色餐馆都深恶痛绝,还认为它们的存在仅只是“昙花一现”。这样一来,文章就显得有些“过”了,街头拉客现象只是服务行业中存在的一个不良现象,有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对整个服务行业持否定态度。

在新闻作品中,主题一般通过列举重要事实以及不同事实的对比来展现。比如说,在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正面报道中,要展现新闻人物勤政爱民、乐于奉献的形象,记者会用比较平实的语言列举他重要的、突出的优秀事迹,也会把某方面情况的历史与现状做一个对比,以突出他的工作业绩,而不会通过大量使用诸这样如“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褒义词来做抽象的描述。

第五,新闻标题不能概括报道中的重要信息

一般人阅读的习惯是先看新闻标题,再看新闻内容,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闻的传播效果。有人说,制作新闻标题是“点睛的艺术”,实际上,制作新闻标题首要原则是

,其次才是“艺术”。也“点睛”

就是说,新闻标题首先应该揭示、概括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对比、容,其次才是应用比喻、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体现出艺术美感和激发阅读兴趣。这是因为,虽然吸引读者阅读是新闻标题的一个基本作用,但是最能够吸引读者的还是文章所讲述的内容本身,而不是标题的“花哨”程度。非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写下了这样的新闻标题:《艺术无极限》、《“丐帮”何去何从》、《滑冰课走入校园》、《不能承受作业之“高”》。这些都是比较“虚”的新闻标题,比较抽象、含蓄,重在抒情、议论,侧重说明某个原则、愿望或道理,而不注重基本事实信息的呈现。新闻标题不是完全不能“虚”,只是在使用虚题作为主题的同时应该用一个“实”的副题揭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否则只会造成这样一种情况:读者读完一则新闻标题,还不知道该报道讲的是什么,标题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具体来说,新闻标题应该尽量多的体现新闻的5个W要素(即何时、何人、何地、何事、何故)。如《陕西省昨日普降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中央派遣专员前往指挥救灾》体现了全部5个W。若要使标题变得更为简短,最先被省略掉的一般是“何时”与“何故”。省略“何时”,是因为事件发生的时间一般在新闻的第一段就有

明确的说明。省略“何故”,因为有时事件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很难用三言两语在标题中说清楚,具体的说明在正文之中。另一种情况是,新闻本身只是个对事件的简短说明,并没有涉及事件发生的原因。

第六,喜欢说教,缺乏平等意识

极左时期的新闻报道很多是传达式的,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官本位气息浓厚。这种报道风格对中国新闻界的影响在近些年逐渐缩小,但依然存在。当代大学生在小时候接触到这种风格报道较多,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自然地觉得,新闻报道就应该包含说教的成分。有学生在一篇有关十字路口交通状况的新闻的最后总结道:“也有许多行人对交通规则并不了解,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大交通安全意识的推广及普及。因此,加强行人的安全意识是规范交通的重中之重……另外,司机除了重视交通法规外,还要重视行人的安全,做到既不违反交通规范,又不伤害到自己及他人的人身安全。”实际上,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民众的代言人,是属于党和人民的社会公益机构,而不是管束、控制人民的权力机构,更不是高于人民的机构,所以新闻报道应该以一种平和、平等、亲切的口气讲述新闻故事,而不应时时刻刻不忘告诫民众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笔者看来,即使是传达中央和

日常应用写作RICHANGYINGYONGXIE

ZUO

政府政策精神的报道,也应该尽量使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这样可以使党和政府的政策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在80年代以前,我国的新闻业发展并不充分,新闻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新闻工作者的学科背景也比较单一———他们大都是中文系的毕业生。80年代以后,新闻教育开始复兴,越来越多的新闻专业学生加入了新闻工作者的行列。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在我国将成为一个封闭性的职业,只接纳专业人士,相反,我们的新闻业需要更多的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加入。在当代,只关注某一专业的领域的、分众化的媒体越来越多,综合性媒体的新闻报道也正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它们需要且必须招募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士,为新闻业的发展注入多种知识源泉。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学生拥有怎样的学科背景,若要加入新闻单位,在正式开展工作之前,为避免以上错误,都必须熟练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针对很多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希望加入新闻工作者行业的现实,我国的大学应该开设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修的新闻写作等公共课程,以培养出既有专门知识又具备新闻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北京语言大学人(作者:

文学院讲师。责任编辑:彭文博)

演讲稿写作中的选词与用句

———以老舍演讲稿为例

演讲稿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它虽然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但其写作目的是为演讲这种口头表达服务的。与其他应用文体相比,它不是“写”给读者“看”,而是帮助演讲者“说”给听众“听”。因此在演讲稿的选词与用句上,要从其写作目的出发,突出口语化的文体特征,而力戒故意咬文嚼字,堆砌词藻,追求华丽的雕饰。

作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深谙此道,其演讲稿的选词用句都是为了说清楚、讲明白,不仅保持了他书面创作中生动活泼、简洁凝炼的语言风格,还进一步突出了自然亲切的口语化风格,使其演讲取得了理想的表达效果。我们可以以其演讲稿为例,来谈一谈演讲稿写作中的词汇选择和句式运用。

一、选用通俗易懂的口语

词汇

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主要借助口头表述去表情达意,听众主要是用听觉器官来接受信息。在演讲稿的写作中,应尽量选择通俗的口语词汇,以利于演讲者“讲”得清晰易懂,保证听众“听”得清楚明白。

首先,在演讲稿中选用口语化的大众词汇,既能使演讲者讲起来生动自然,又能使听众感到亲切熟悉。这样的词汇在老舍的演讲稿中随处可见,俯拾皆是。例如:

(1)报告中有好多问题应作专题研究,可是我们只带手儿表述,未能深入。[1]P269(2)这样,读一本书就往往须花费读两三本书的时间,因为念着念着就得“返工”啊。[1]P388(3)这回改了招了,有点东西啦。[1]

P603

(4)非把积极分子弄得不积

极了不拉倒的办法是不科

活密切相关的事件来进行评论,而党报则会紧跟中央的政策精神,关注形势的各种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二,要在选题中,坚持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原则,以达到平中见奇、老中翻新、新中显类、失中出巧的效果,创造一种新的形式。

在现代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当前新闻评论的选题一定要注重使用逆向思维,用逆向思维的反向性、新颖性来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能够在没有新闻的地方发现大新闻即平中见奇;从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唱出新意即老中翻新;在一哄而上、爆炒沸扬的“热点”新闻中看到事物的“冷点”、实质即新中显类;使正面报道避免负面效应,也可以使负面报道具有正面效应即失中出巧。同时,自觉运用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方法来观察分析事物,全面、历史地看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摆脱和避免只是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社会现象,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和事物本质,造成态度上的偏差的现象。

辽宁渤海大学新(作者:

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责任编夏琼)辑:

郑一卉

新闻写作常见错误解析

在一般人眼里,与医生、律师等职业相比,新闻职业的“门槛”并不高:成为医生或律师,严格的、长时间的专门技能训练是必须的;成为新闻工作者似乎并不十分困难,除了新闻专业毕业生以外,中文、经济、政治、法律、历史乃至理工科的毕业生都可以在新闻单位工作。这一看法不够全面。新闻从业人员的学科背景多样性主要是由新闻报道涉及面的宽广性造成的,不同类型的新闻需要由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报道。但无论有怎样的学科背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都需要有过硬的新闻写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非易事。笔者为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开授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已有一段时间,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笔者发现,非新闻专业的学生由于未经过专门的训练,不了解新闻写作的特殊性要求,加之受自身学科背景的影响,容易犯以下几种错误,试一一解析。

第一,喜用长句,语言不够简洁

易读性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关键,因为新闻是传播给大众的通俗作品,大众的受教育水平与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另外,人们阅读新闻报道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长句、复合句中的从句和修饰成分往往使得阅读不畅,理解困难;而被动句则往往显得累赘啰嗦。因此,新闻“话语”的句子应该多选用短句、简单句、主动句,少用复合句、长句、被动句,以便受众能够快速阅读和理解新闻报道。

一位学生在新闻稿中写道:“作为艺术系的教师的刘老师认为,即使它也许被不少从事艺术行业的人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此句很长,又使用了被动句式,读起来十分拗口,若改成“艺术系的刘老师认为,即使不少艺术家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

语句所包含的基本信

息未减少,易读性却增强了。另一位学生写道:“与地面交通工具不同的地铁因其快速和准时而成为许多市民的选择。”这是一个近30个字的句子,表达了多个不同的事实,若把这些事实分割开来表述,读者读起来会更加顺畅。如:“与地面交通工具相比,地铁速度更快也更准时,因此许多市民选择它作为出行工具”。

第二,用词不当

对于未正式从事新闻工作的学生而言,在写作中出现用词不当等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语言贫乏,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差。因此导致的错误是“布置气氛”、“拆卸房屋”等。要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正确搭配词语,没有捷径,只有多读多写。第二,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的缺乏。因为新闻报道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所以新闻工作者需要成为“杂家”。所谓“杂家”,也就是对各种不同的知识都有一定了解的人。例如,由于缺少法律常犯罪识,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嫌疑人王电国被江苏省海安县公安局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有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贻笑大方的错误。既然已经定罪,就不再是犯罪嫌疑人,而是罪犯;我国的审判机构不是公安局,而是法院。笔者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发现,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的缺乏导致的错误比单纯的词语搭配错误更多。在当代大学

生中,缺乏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已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学生仅专注于学习本专业知识,视野越来越窄,这样的毕业生很难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第三,首段未展现重要新闻事实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阅读新闻的时间有限,许多读者并不会读完整篇报道。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写作时,一般应把该报道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在第一段展现出来,后续内容对这些事实做更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这样,当读者阅读完第一段,就已经掌握了新闻故事的梗概,然后他们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决定是否接着读下去,以了解事件详情。可是有学生在一篇讲述乞丐管理问题报道的第一段中写道:“武侠中的丐帮号称第一大帮,现实生活中的丐帮也毫不逊色。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单独一人的,也有拖家带口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然而乞丐的数量却依然上升,天桥上、马路边,随处可见。日前记者在……”不难想象,读完这样的开头,读者仍然不知道这篇新闻要讲述的重点是什么。在对第一段一瞥而过之后,性急的读者在没有得知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后,有可能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

这并不是说,新闻写作完全不能使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在篇幅比较长的新闻作品

如调查式报道、新闻通讯中,常有记者使用这种写作手法。因为选择阅读长篇报道的读者,大都长于思考,而且有较充裕的时间,“娓娓道来”不但不会使他们感到反感,反而可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但是在一般的千字报道或少于千字的报道中,记者大都“开门见山”。因为读者在阅读此类报道时,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而不在于获得美的享受。

第四,堆砌词藻,语言夸张

这是中文等专业的学生在写作新闻稿时的一个常见错误。新闻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文学作品在表达一个主题时,可以使用大量的形容词和夸饰性的描写,以强化表达效果;新闻报道的首要原则是客观真实,或者说,客观性是新闻的生命。汉语里的词汇很多都带有鲜明的褒贬倾向,如使用过多不但会显得主观性强烈,而且会使报道偏离事件的原貌。中文系的学生大都阅读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其影响,一些学生在写新闻报道时喜欢堆砌词藻。例如,一位中文系的学生在一篇有关服务行业街头拉客现象的报道的结尾处写道:“就像前几年流行的餐厅热,川菜粤菜湘菜馆纷纷粉墨登场,而今果真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酒吧、美容美发店、服装店又掀起了一阵热潮。然而,市场的空间是会饱和的,流行总是有时限的,繁华一瞬之后,它们的命

运又会如何呢?以‘拉客’的方式力挽狂澜,做最后的挣扎?然而黔驴终会技穷。”文章原本只是对服务行业街头拉客现象做出批评,但读完了使用了“粉墨登场”、“黔驴技穷”、“最后的挣扎”等大量贬义词语的这一段,读者会感觉到,作者不仅对街头拉客现象持批评态度,而且对酒吧、美容美发店、服装店等服务行业乃至各色餐馆都深恶痛绝,还认为它们的存在仅只是“昙花一现”。这样一来,文章就显得有些“过”了,街头拉客现象只是服务行业中存在的一个不良现象,有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对整个服务行业持否定态度。

在新闻作品中,主题一般通过列举重要事实以及不同事实的对比来展现。比如说,在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正面报道中,要展现新闻人物勤政爱民、乐于奉献的形象,记者会用比较平实的语言列举他重要的、突出的优秀事迹,也会把某方面情况的历史与现状做一个对比,以突出他的工作业绩,而不会通过大量使用诸这样如“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褒义词来做抽象的描述。

第五,新闻标题不能概括报道中的重要信息

一般人阅读的习惯是先看新闻标题,再看新闻内容,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闻的传播效果。有人说,制作新闻标题是“点睛的艺术”,实际上,制作新闻标题首要原则是

,其次才是“艺术”。也“点睛”

就是说,新闻标题首先应该揭示、概括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对比、容,其次才是应用比喻、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体现出艺术美感和激发阅读兴趣。这是因为,虽然吸引读者阅读是新闻标题的一个基本作用,但是最能够吸引读者的还是文章所讲述的内容本身,而不是标题的“花哨”程度。非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写下了这样的新闻标题:《艺术无极限》、《“丐帮”何去何从》、《滑冰课走入校园》、《不能承受作业之“高”》。这些都是比较“虚”的新闻标题,比较抽象、含蓄,重在抒情、议论,侧重说明某个原则、愿望或道理,而不注重基本事实信息的呈现。新闻标题不是完全不能“虚”,只是在使用虚题作为主题的同时应该用一个“实”的副题揭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否则只会造成这样一种情况:读者读完一则新闻标题,还不知道该报道讲的是什么,标题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具体来说,新闻标题应该尽量多的体现新闻的5个W要素(即何时、何人、何地、何事、何故)。如《陕西省昨日普降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中央派遣专员前往指挥救灾》体现了全部5个W。若要使标题变得更为简短,最先被省略掉的一般是“何时”与“何故”。省略“何时”,是因为事件发生的时间一般在新闻的第一段就有

明确的说明。省略“何故”,因为有时事件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很难用三言两语在标题中说清楚,具体的说明在正文之中。另一种情况是,新闻本身只是个对事件的简短说明,并没有涉及事件发生的原因。

第六,喜欢说教,缺乏平等意识

极左时期的新闻报道很多是传达式的,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官本位气息浓厚。这种报道风格对中国新闻界的影响在近些年逐渐缩小,但依然存在。当代大学生在小时候接触到这种风格报道较多,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自然地觉得,新闻报道就应该包含说教的成分。有学生在一篇有关十字路口交通状况的新闻的最后总结道:“也有许多行人对交通规则并不了解,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大交通安全意识的推广及普及。因此,加强行人的安全意识是规范交通的重中之重……另外,司机除了重视交通法规外,还要重视行人的安全,做到既不违反交通规范,又不伤害到自己及他人的人身安全。”实际上,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民众的代言人,是属于党和人民的社会公益机构,而不是管束、控制人民的权力机构,更不是高于人民的机构,所以新闻报道应该以一种平和、平等、亲切的口气讲述新闻故事,而不应时时刻刻不忘告诫民众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笔者看来,即使是传达中央和

日常应用写作RICHANGYINGYONGXIE

ZUO

政府政策精神的报道,也应该尽量使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这样可以使党和政府的政策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在80年代以前,我国的新闻业发展并不充分,新闻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新闻工作者的学科背景也比较单一———他们大都是中文系的毕业生。80年代以后,新闻教育开始复兴,越来越多的新闻专业学生加入了新闻工作者的行列。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在我国将成为一个封闭性的职业,只接纳专业人士,相反,我们的新闻业需要更多的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加入。在当代,只关注某一专业的领域的、分众化的媒体越来越多,综合性媒体的新闻报道也正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它们需要且必须招募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士,为新闻业的发展注入多种知识源泉。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学生拥有怎样的学科背景,若要加入新闻单位,在正式开展工作之前,为避免以上错误,都必须熟练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针对很多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希望加入新闻工作者行业的现实,我国的大学应该开设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修的新闻写作等公共课程,以培养出既有专门知识又具备新闻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北京语言大学人(作者:

文学院讲师。责任编辑:彭文博)

演讲稿写作中的选词与用句

———以老舍演讲稿为例

演讲稿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它虽然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但其写作目的是为演讲这种口头表达服务的。与其他应用文体相比,它不是“写”给读者“看”,而是帮助演讲者“说”给听众“听”。因此在演讲稿的选词与用句上,要从其写作目的出发,突出口语化的文体特征,而力戒故意咬文嚼字,堆砌词藻,追求华丽的雕饰。

作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深谙此道,其演讲稿的选词用句都是为了说清楚、讲明白,不仅保持了他书面创作中生动活泼、简洁凝炼的语言风格,还进一步突出了自然亲切的口语化风格,使其演讲取得了理想的表达效果。我们可以以其演讲稿为例,来谈一谈演讲稿写作中的词汇选择和句式运用。

一、选用通俗易懂的口语

词汇

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主要借助口头表述去表情达意,听众主要是用听觉器官来接受信息。在演讲稿的写作中,应尽量选择通俗的口语词汇,以利于演讲者“讲”得清晰易懂,保证听众“听”得清楚明白。

首先,在演讲稿中选用口语化的大众词汇,既能使演讲者讲起来生动自然,又能使听众感到亲切熟悉。这样的词汇在老舍的演讲稿中随处可见,俯拾皆是。例如:

(1)报告中有好多问题应作专题研究,可是我们只带手儿表述,未能深入。[1]P269(2)这样,读一本书就往往须花费读两三本书的时间,因为念着念着就得“返工”啊。[1]P388(3)这回改了招了,有点东西啦。[1]

P603

(4)非把积极分子弄得不积

极了不拉倒的办法是不科


相关内容

  •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读书效果测试题)
  • 1.对于一些生活琐事,我们可以积攒起来一起处理,这样比较省时间.(判断题)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解析:即刻行动是最重要的一条行动法则.小事拖延的积累会让我们花费更多的"心思"管理,反倒是及时处理小事可以让我们保存积极和从容的心态.] 2.<精进>中作者认为,如果 ...

  • (全英文论文)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 ...

  • 公文写作中常见标点符号误用例析
  • [职场技巧]:公文写作中常见标点符号误用例析 标点符号是公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公文起草者最容易忽视的部分.笔者在公文审核过程中,经常碰到文笔流畅但标点符号屡犯错误的情况,归纳起来,常见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有以下十二个: 例1:各中小学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

  • 新闻阅读答案(2)
  • 新闻阅读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对新闻背景的分析.新闻背景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从新闻发生的原因.新闻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答案:这样写增加了新闻的纵深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事情的真相,深刻理解他们获奖后的激动心情,突出他们的兄弟之谊. 新闻背景一般有哪些作用? ...

  • (全英文论文)探索E.B.怀特的夏洛的网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 ...

  • 2014年南充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科研创新与沟通协调]测试题4
  • 一.判断题(共 20 题,共 40 分) 1.科研人员如果没有论著发表,职业生涯是难以为继的.(2 分)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本题得分:2 试题解析: 2.相关文献是论文甲和论文乙的共用文献.(2 分)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本题得分:2 试题解析: 3 ...

  • 2014年南充市公需科目考试试卷及答案
  • 一.判断题(共 20 题,共 40 分) 1.不能通过相关文献分析了解相关记录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 (2 分)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错误 本题得分:2 试题解析: 2.突发性灾害后一到二年研究文章剧增,文章发表后一到两年 间被引用的次数也相应剧增.(2 分)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 ...

  • 从新闻角度解析"第一书记"及其所死
  • 当下位置:主页 - 旗帜论坛 - 追求真理 - 帖子阅读 [ 进入框架 ] 本版版主: 主帖标题:从新闻角度解析"第一书记"及其所死 收藏 钟声 ★★★★★★★★★ 经验:136394 注册:2005年9月26日 主题开放   --   欢迎跟帖! 文章ID:633438 201 ...

  • (全英文论文)致加西亚的信对中国大学生创业的启示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