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说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浅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i兄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邝奕彬

【摘要]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构建了三重境界

说,即诗词的境界、诗人的境界、人生的境界:王国维通过对境界-isL@建构开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文艺美学体系。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

一、引言

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或奠基人。王国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根植于中国的本土文化结合民族独特的艺术现象对西方进行创造性地理解和发展,借西方学术思想和方法来实现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创新,从而开创

了中西合璧、贯通古今的中国现代美学。叶秀山就曾评价王国维“是我

国在专业哲学问题上开创中西哲学交流、贯通的先驱者之一”。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其美学思

想的核心内容,是其文艺美学的巅峰。在《人间同活》中,王国维对诗词

的境界进行了阐释,其在诗词层面上的境界说与中国传统的意境说并无太大实质上的差别;在阐释诗词境界的同时,透过外化的诗词,对诗

词作者的内在精神思想的“境界”进行了观照和品评,并将惟有如东坡、

稼轩等能写真情感、真景物者方能位列于“第一流之作者”,因此在王国维看来,诗人也是有“境界”的;而在这些“第一流之作者”之中.似乎有一位大词人,他能对宇宙人生作持久的、非功利的审美观照,体悟到“生

命的本相”、“人生的大悲苦”,进而实现对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这位大

同人所达到的境界已经超越了诗人的境界,他提升至了人生境界这一

层次。所以,《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是对中国历代文论的一个总结性的

概括,并且王国维通过对境界说的建构开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文艺美学体系。

二、诗词的境界

《人间词话》文章伊始,王国维就开宗明义提出了诗词的美学评判

标准:“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

独绝者在此。”所以,王国维认为境界是衡量诗歌优劣高下的最为本体

性的标准,也就是说诗词惟有境界,就自然品格高雅成为千古绝旬;否则即便格调再高而无境界,也不过是华丽辞藻的无机堆砌,正如他批评姜夔的那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于是,王国维颇为自得地道:“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探其本也。”因为在他看来“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二者随之矣。”

然而,境界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在内足以摅己,而在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王国维在这将“意境”或“境界”规定为“意”与“境”的统一,是自然及人生之

事实的“景”和人对于这种事实的主观的“情”的统一。因此在诗词这一

层面上,王国维的境界和中国传统的意境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六则中明确地提出了界定诗词境界的准则:“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以,惟有作品中描写了真景物、真情感,才能称之为由境界,这就是王国维评定诗词有无境界的准绳。所谓的真景物、真情感实际上就是艺术作品中

所描绘的真实的情境和抒发的真切的情感,也就是“真”,也就是“大家

之言,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因而,能做到“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不隔”,就能“境界全出矣”,否则就是“隔”。如“欧阳公《少

年游》咏草春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若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所以让人如亲临其境、印象清晰了然的景物才是不隔;那些无扭捏造作之态、真挚素朴的情感才是不隔。

然而,王国维认为“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诗词同样是满足了王国维设定的“不隔”的标准,为何他又认为较之前人有“浅深厚薄”之别呢,是他对南宋词人心存偏见吗?不是,那是由于王国维认为南宋作家还未达到“诗人”的境界,不能位列“第一流之作者”,所以尽管他们的诗词有不隔之处,却依然无法达到第一流之作者的深度和厚度。

三、诗人的境界

诗词境界终究是“诗人境界”的外延形式,因此王国维在论述诗词境界的同时,也对作家们逐一进行了品评,并把他们划分出高低阶次,如他将后主、太白、东坡、稼轩、纳兰容若等划为了“第一流之作者”,可见这些作家的境界是备受王国维所推崇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四十三则中提出“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显然,王国维认为诗人是有境界的,并且进一步强调大诗人的诗词也许可以学习效仿,但他们的性

万 

方数据情、气质、品藻、境界是不可学的。境界是大诗人区别一般诗人的最根本的冈素,也是他们能否位列“第一流之作者”的前提条件。

那“诗人的境界”是什么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了大量的材料和篇幅加以佐证,如“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又如“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此初人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也就是说诗人的情感心境必须要“真”,这是步人“诗人境界”的基础。但这个“真”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因阅历甚浅、未染世故而真,如后主、纳兰;一种因阅世甚深、透视人生而真,如曹雪芹,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客观之诗人和主观之诗人。然而仅仅做到“真”是不够的,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也即涛人要对现实的境遇进行人生经验的体验和积累,才能免于不食人间烟火的虚浮,才能遣词造句成就文章;但又须超脱世俗跳离个人经

验的羁绊,才能参悟出宇宙人生的普遍永恒意义。“入”和“出”是在世之感和感世之悟,感悟到的宇宙人生的普遍永恒意义就是“大诗人的境界”。

诗人需经何种途径方能通达这种境界呢?二十六则中云:“古今之

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则小言引自他1905年发表的《文学小言十七则》,这些诗句原本是用来描写相思之情的,王国维在这借以说明是成就大诗人的三种

境界。本文认为此三境实质上是达到大诗人境界的三个步骤“悬思一苦索一顿悟”,也就是要达到涛人的境界,首先要有执著的追求,登高望

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然后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即便衣带渐宽、形容枯槁也永不言悔;最后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于是仿佛在不经意问就通达到“诗人的境界”了。

四、人生的境界

通观全篇《人间词活》,就会发现有这么~位特殊的词人:他似乎能统领所有的“第一流之作者”而独居魁首,他似乎能参透这个悲剧性的人生、担荷起整个人类的罪恶,实现对普通人生的终极关怀。那么,这位词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早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诗人的境界”,因为“诗人的境界”仅仅是参悟了宇宙人生的普遍意义,而这位词人则悲壮地担负起了救赎整个人类悲剧性人生的重担,从而他进入了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人间词话》十八则是这么阐述的:“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

者。’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生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也。”这段话也可以折射出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王国维之所以推后主为中国诗词界第一大家,是因为他认为李后

主看待这个世界能上升到人类共同“生命意识”、“宇宙意识”即叔本华所说的人类的“内在本性”,也就是“人的理念”的高度,并通过“感慨深”、“境界大”的诗境把人类的本相——人类共同的悲哀真切地表现出

来;且能由“伤时”也即所谓“身世之戚”,而进一步上升至“忧生”、“忧世”的宗教情怀的高度,担荷起人类罪恶之意,将对普通人生的悲悯情怀,“从时问和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和普遍化”,以期在无数心灵中复现,虽复现不落于陈腐,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追求的最高的境

界,成为统摄整个“境界说”的最高标准。然而,王国维赋予审美过于沉

重的责担,审美也无力负荷起整个人类那么深沉的罪恶、无力完成对整个人类悲剧性人生的救赎,于是在现实中故国王朝无可避免的覆灭和精神理想无力承担悲剧性人生带来的苦痛的双重重压下,王国维终于自沉于昆明湖。

总而言之,纵观《人间词话》六十四则,看似对中国传统诗词漫谈式的评点,没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实际上王国维通过对诗词、诗人、人生的三重境界的建构,完成了“境界说”这一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架构。因而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融合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与现代西方哲学美学的新成果,虽然稍显稚嫩,却也开创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先河。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2]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夏中义.王国维:世纪苦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浅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说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邝奕彬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科技信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9(10)

参考文献(3条)

1.夏中义 王国维:世纪苦魂 20062.佛雏 王国维诗学研究 19993.王国维 人间词话 200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xx200910086.aspx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浅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i兄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邝奕彬

【摘要]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构建了三重境界

说,即诗词的境界、诗人的境界、人生的境界:王国维通过对境界-isL@建构开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文艺美学体系。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

一、引言

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或奠基人。王国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根植于中国的本土文化结合民族独特的艺术现象对西方进行创造性地理解和发展,借西方学术思想和方法来实现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创新,从而开创

了中西合璧、贯通古今的中国现代美学。叶秀山就曾评价王国维“是我

国在专业哲学问题上开创中西哲学交流、贯通的先驱者之一”。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其美学思

想的核心内容,是其文艺美学的巅峰。在《人间同活》中,王国维对诗词

的境界进行了阐释,其在诗词层面上的境界说与中国传统的意境说并无太大实质上的差别;在阐释诗词境界的同时,透过外化的诗词,对诗

词作者的内在精神思想的“境界”进行了观照和品评,并将惟有如东坡、

稼轩等能写真情感、真景物者方能位列于“第一流之作者”,因此在王国维看来,诗人也是有“境界”的;而在这些“第一流之作者”之中.似乎有一位大词人,他能对宇宙人生作持久的、非功利的审美观照,体悟到“生

命的本相”、“人生的大悲苦”,进而实现对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这位大

同人所达到的境界已经超越了诗人的境界,他提升至了人生境界这一

层次。所以,《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是对中国历代文论的一个总结性的

概括,并且王国维通过对境界说的建构开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文艺美学体系。

二、诗词的境界

《人间词话》文章伊始,王国维就开宗明义提出了诗词的美学评判

标准:“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

独绝者在此。”所以,王国维认为境界是衡量诗歌优劣高下的最为本体

性的标准,也就是说诗词惟有境界,就自然品格高雅成为千古绝旬;否则即便格调再高而无境界,也不过是华丽辞藻的无机堆砌,正如他批评姜夔的那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于是,王国维颇为自得地道:“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探其本也。”因为在他看来“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二者随之矣。”

然而,境界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在内足以摅己,而在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王国维在这将“意境”或“境界”规定为“意”与“境”的统一,是自然及人生之

事实的“景”和人对于这种事实的主观的“情”的统一。因此在诗词这一

层面上,王国维的境界和中国传统的意境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六则中明确地提出了界定诗词境界的准则:“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以,惟有作品中描写了真景物、真情感,才能称之为由境界,这就是王国维评定诗词有无境界的准绳。所谓的真景物、真情感实际上就是艺术作品中

所描绘的真实的情境和抒发的真切的情感,也就是“真”,也就是“大家

之言,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因而,能做到“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不隔”,就能“境界全出矣”,否则就是“隔”。如“欧阳公《少

年游》咏草春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若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所以让人如亲临其境、印象清晰了然的景物才是不隔;那些无扭捏造作之态、真挚素朴的情感才是不隔。

然而,王国维认为“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诗词同样是满足了王国维设定的“不隔”的标准,为何他又认为较之前人有“浅深厚薄”之别呢,是他对南宋词人心存偏见吗?不是,那是由于王国维认为南宋作家还未达到“诗人”的境界,不能位列“第一流之作者”,所以尽管他们的诗词有不隔之处,却依然无法达到第一流之作者的深度和厚度。

三、诗人的境界

诗词境界终究是“诗人境界”的外延形式,因此王国维在论述诗词境界的同时,也对作家们逐一进行了品评,并把他们划分出高低阶次,如他将后主、太白、东坡、稼轩、纳兰容若等划为了“第一流之作者”,可见这些作家的境界是备受王国维所推崇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四十三则中提出“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显然,王国维认为诗人是有境界的,并且进一步强调大诗人的诗词也许可以学习效仿,但他们的性

万 

方数据情、气质、品藻、境界是不可学的。境界是大诗人区别一般诗人的最根本的冈素,也是他们能否位列“第一流之作者”的前提条件。

那“诗人的境界”是什么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了大量的材料和篇幅加以佐证,如“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又如“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此初人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也就是说诗人的情感心境必须要“真”,这是步人“诗人境界”的基础。但这个“真”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因阅历甚浅、未染世故而真,如后主、纳兰;一种因阅世甚深、透视人生而真,如曹雪芹,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客观之诗人和主观之诗人。然而仅仅做到“真”是不够的,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也即涛人要对现实的境遇进行人生经验的体验和积累,才能免于不食人间烟火的虚浮,才能遣词造句成就文章;但又须超脱世俗跳离个人经

验的羁绊,才能参悟出宇宙人生的普遍永恒意义。“入”和“出”是在世之感和感世之悟,感悟到的宇宙人生的普遍永恒意义就是“大诗人的境界”。

诗人需经何种途径方能通达这种境界呢?二十六则中云:“古今之

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则小言引自他1905年发表的《文学小言十七则》,这些诗句原本是用来描写相思之情的,王国维在这借以说明是成就大诗人的三种

境界。本文认为此三境实质上是达到大诗人境界的三个步骤“悬思一苦索一顿悟”,也就是要达到涛人的境界,首先要有执著的追求,登高望

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然后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即便衣带渐宽、形容枯槁也永不言悔;最后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于是仿佛在不经意问就通达到“诗人的境界”了。

四、人生的境界

通观全篇《人间词活》,就会发现有这么~位特殊的词人:他似乎能统领所有的“第一流之作者”而独居魁首,他似乎能参透这个悲剧性的人生、担荷起整个人类的罪恶,实现对普通人生的终极关怀。那么,这位词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早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诗人的境界”,因为“诗人的境界”仅仅是参悟了宇宙人生的普遍意义,而这位词人则悲壮地担负起了救赎整个人类悲剧性人生的重担,从而他进入了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人间词话》十八则是这么阐述的:“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

者。’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生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也。”这段话也可以折射出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王国维之所以推后主为中国诗词界第一大家,是因为他认为李后

主看待这个世界能上升到人类共同“生命意识”、“宇宙意识”即叔本华所说的人类的“内在本性”,也就是“人的理念”的高度,并通过“感慨深”、“境界大”的诗境把人类的本相——人类共同的悲哀真切地表现出

来;且能由“伤时”也即所谓“身世之戚”,而进一步上升至“忧生”、“忧世”的宗教情怀的高度,担荷起人类罪恶之意,将对普通人生的悲悯情怀,“从时问和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和普遍化”,以期在无数心灵中复现,虽复现不落于陈腐,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追求的最高的境

界,成为统摄整个“境界说”的最高标准。然而,王国维赋予审美过于沉

重的责担,审美也无力负荷起整个人类那么深沉的罪恶、无力完成对整个人类悲剧性人生的救赎,于是在现实中故国王朝无可避免的覆灭和精神理想无力承担悲剧性人生带来的苦痛的双重重压下,王国维终于自沉于昆明湖。

总而言之,纵观《人间词话》六十四则,看似对中国传统诗词漫谈式的评点,没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实际上王国维通过对诗词、诗人、人生的三重境界的建构,完成了“境界说”这一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架构。因而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融合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与现代西方哲学美学的新成果,虽然稍显稚嫩,却也开创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先河。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2]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夏中义.王国维:世纪苦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浅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说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邝奕彬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科技信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9(10)

参考文献(3条)

1.夏中义 王国维:世纪苦魂 20062.佛雏 王国维诗学研究 19993.王国维 人间词话 200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xx200910086.aspx


相关内容

  • 从王国维[人间词话]浅析李煜的词
  • 从王国维<人间词话>浅析李煜的词 (一) 在我国浩瀚的文学史中,李煜是那么一颗灿烂的明星,是那么一朵炫目的奇葩. 李煜,字重光,南唐后主,被称为"千古词帝".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他前期 ...

  • 从[人间词话]看王国维对柳永词的态度
  • 第28卷第6期 V01.28 NO.6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GuangdongEducationInstitute 2008年12月 Dec.2008 从<人间词话>看王国维对柳永词的态度 欧婷婷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 ...

  • 愁肠千结话李词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 2002年3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l,ianyungangTeachersCollege March,2002 No.1 第1期 文章编号i1009-7740(2002)01-0005-03 愁肠千结话李词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陆立玉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教部,江 ...

  •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
  •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 正如陶渊明对"菊",陆放翁对"梅"一样,天才诗人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诗人借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凭借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去观察.体认世界,进行自然与人情的互释.内心与外界的沟通,赋予了月亮以巨大的人格力量和哲理精神,在性格 ...

  • 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浅析
  • 摘要:中国咏史诗的创作历史久远,直到晚唐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李商隐与杜牧二人将咏史诗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们或"借古讽今",或"以史鉴今",以观照历史与现实,使咏史诗摆脱了过去的模式化.丰富的内容,别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咏史诗境等为咏史诗开创了一片 ...

  • 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传统
  • 值得拥有的资料 是来自平时学习积累总结的 有问题的地方肯定有的 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谈<人间词话>的美学价值 朱 俊 02秋汉语言(本科) 摘要: <人间词话>是中国美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论著 因其观点新颖 见解独到 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其中蕴藏着的那些独树一帜的美学价值为 ...

  • 读人间词话有感(3篇)
  • 读人间词话有感(篇1)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然以传统的词话为形式,但结构上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思想上引入西方哲学及美学中诸如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构,理想与写实,优美与壮美的概念,内容上则不限于以词之一体为对象,其核心概念为"境界",而"境界"的核 ...

  • 浅析宋代女词人成就卓著的原因
  • 浅析宋代女词人成就卓著的原因 耿健钢 陈怡 提要:宋词女作家大放异彩,不仅作品量大,而且名家辈出,影响深远.本文试对女词人取得如此卓著成就的原因作一粗浅的分析.词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在其形成流传过程中女性起了关键性作用.从词的形式来看,它比其他文学形式更适宜于反映女性生活和内心世界.在词的发展过 ...

  • 李煜代表词作浅析
  • 摘要: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他是南唐中主李景的第六个儿子,继承父位成为南唐国君,史称李后主.他在位15年,公元975年,宋兵攻破南唐国都金陵,李煜被俘成为阶下囚.后被宋太宗赵光义赐药毒死.李煜在文学上多才多艺,诗文.音乐无所不精,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有很高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