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代表词作浅析

摘要: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他是南唐中主李景的第六个儿子,继承父位成为南唐国君,史称李后主。他在位15年,公元975年,宋兵攻破南唐国都金陵,李煜被俘成为阶下囚。后被宋太宗赵光义赐药毒死。李煜在文学上多才多艺,诗文、音乐无所不精,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词的内容在亡国前后有明显的变化,在艺术上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用词简炼,善用比喻。李煜的词在中国词的历史中有重要地位,对宋代许多词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李煜 代表作 词 相见欢 虞美人 浪淘沙

内容:李煜, 字重光, 在位15年。在他即位成为皇帝的时候,南唐实际上已经成为宋朝的附庸。李煜39岁时,宋将曹彬攻破金陵,当时的李煜还在庙里听和尚讲经,为了生存下去,他不得不出降宋朝,被押送到汴京过囚徒生活。3年后,即李煜42岁时被宋太宗用药毒死。

李煜的词以被俘成为阶下囚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在李煜被俘前,南唐虽然是宋朝的附庸,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过着安逸、舒适、奢侈的生活。李煜在这段时期内所作的词在内容上与花间词派差不多,也主要是以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恋情为主。

李煜后期做了亡国之君,成天以泪洗面,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心境孤寂而又悲凉,常常借词抒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题为《秋闺》,从词所反映的凄婉情绪来看,它应该作于南唐亡国之后。词的大意是:一个心情沉重的孤独的人在夜间登上西边的小楼,见到一轮月亮弯弯如钩,昏黄的月光洒满整个小院,院内的梧桐树,好似千里清秋,更加让人感到凄凉和苦楚,勾起了作者无限的忧愁和思念。词的下片“剪不断,理还乱”,把抽象的“离愁”具象化,从而抒写出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亡国之痛。词的上①

片写登楼时所看见的秋景,渲染出孤寂而又悲凉凄冷的环境气氛。首句写了被囚者默默无语的登上西楼的形象,这其中“无言”的悲哀与“独上”的孤凄,浓缩了幽居囚徒的全部辛酸。接着写到,抬头看到“月如钩”,低下头又看到“梧桐深院”,环境的凄冷与心境的悲凉完全融合在一起。最后用“锁清秋”三个字结束上片,把西楼、残月、梧桐等意象连同登楼望月之人全部紧锁在这深院之中,非常形象的把被囚者的囚徒生活、孤寂心情都准确地描绘出来。下片借写离愁,直抒亡国之恨,离国之痛。开头的三个倒句,主谓倒装,突出了亡国之恨的烦、多、杂、乱和难以排遣。此处以暗喻写离愁,喻体虽没有明写,但它千丝万缕缠绕纠结成一团,千头万绪无始无终一堆,难以理清,莫能名状,把无边的离愁写得十分突出。最后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结尾,把生活中尝遍的酸甜苦辣,说得似透非透,让人咀嚼回味。

这首词表面写的是景,实际上含有非常深刻的情感。一方面作者移情于景,所以作者看到的情景均为清幽寂寞清冷的色彩;另一方面作者又以情寓景,如以“钩”来比喻月亮,以“寂寞”来比喻梧桐和深院,在景中就寓出寂寞悲哀之情。其次,作者设喻抒愁也非常巧妙。比如下片前面的一个比喻,让抽象的愁化为形象的乱丝乱麻,然后又回归抽象(难以名状的缠绕物)。后一喻又以无形的滋味比喻无形的忧愁。构思别致,曲折新奇,非常耐人咀嚼回味。

有人曾这样评论过《相见欢》:“这首词乍一看来,似上片写景,下片言情,其实上下片均为凄婉之情所笼罩。上片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下片从具体描写到无法形容。百般写情,所以感人至深。 无言独上西楼,只这起句,直接呈现出词人的孤独身影,不见一丝帝王气象。俞平伯说这一句,已摄尽凄婉的神情。后主失国后,变成无人可对,无话可说。无人可对,独上西楼,信步所至,百无聊赖。接下撇下人物,只写景物。月如钩三个字一片天籁,纯任自然,但是高妙非凡,将情移景,情景交融。以下连缀九字。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景写人,人景合一。自然不光写天上月,院内梧桐,而是写见桐见月的人,是深层次的抒情。寂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词人在梧桐深院中的感受。九字句是六三句法。实体的梧桐深院锁住了抽象的深秋,象喻无情的囚笼锁住了多情的皇帝。锁字下的重而真切,因为这是一个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感情体验。失去自由,生不如死 。 上阕与下阕一气呵成,紧相连接。他用写清秋一样的手法,以离愁代指他的失国

情绪。怎样诉说那难以形容的凄婉情?他开始试图打一个具体比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离愁是无法根除的,所以剪不断。离根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又是无法理顺的,所以理还乱。最后又出波折,他突然放弃把离愁说清楚了,反正说不清: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统观全文,说的全是白话,自然率真,和血和泪,艺术造诣,居上上乘。词以情胜,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才有必能不朽之词作。 全词写得精炼、深刻而又自然。用简短朴素的语言,创造出极美的意境,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 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也是作者卓越艺术才能的体现。”

又如《浪淘沙令》: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的构思是这样的:作者在梦中重温了过去富贵而又快乐的生活,暂时忘记了囚徒的处境。梦醒的时候正是五更天,只听到雨声潺潺,感到春意将尽,无限凄凉。于是再也不能入睡,独自起来,倚着栏杆遥望故国,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故去的一切—美好的江山、欢娱的生活、自由的性格,都像流水落化一样,一去不复返。现在和过去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人间。全词采取了倒叙的手法,借对春的伤感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情感真切,充满个性。用梦中贪欢与现实受苦进行对比,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悔恨之情。结构上回环反复,首尾呼应,内情连贯,意象流动。

这是一首借伤春以抒发对故国思念的词作,是在处境非常困难和危险的情景下写的。词的上片写伤春感怀。开端三句,分别从听觉、视觉、触觉三方面写梦醒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春天就要结束细雨潺潺,声声惊梦;春天的早晨天色很黑且非常寒冷,阵阵袭人。这说明梦醒后是多么的凄清和冷酷。接下来写梦中,则可以暂时“不知道”自己身是囚徒,贪得“一晌”之欢。但这梦中的欢乐,不但因为短暂会随之带来更久的痛苦,而且因为梦幻而随之带来更真切的屈辱。所以梦中的欢乐只不过是现实悲惨的更大反衬而已。下片写对故国的思念。不敢面对无限江山,正说明了自己对江山的无限依恋;“别时容易见时难”,更道出了普遍的人

生体验,因而引起广泛的共鸣。最后,花落去,水流尽,春已归,人将亡,四种了句,一处总结,更显示出作者的悲愤,道出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深沉悲痛。这首词善于以细节来描摹心态。如不耐五更寒、梦里贪欢、不敢凭栏等细节,都准确地勾勒出作者的痛苦心迹。同时,作者还善于以对比、比喻等手法抒写感情,如梦中梦醒的对比、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对比、天上人间的对比等等,都准确地抒写了作者的感慨。又如以潺潺细雨比喻太多的忧愁,以“五更寒”比喻处境的凄惨,以流水落花比喻美好事物的一去不复返,都使作者的所有情感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吕美生这样评论《浪淘沙令》:“这是李后主以歌当哭的绝笔词。宋蔡绦《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婉,未几下世。“真是亡国悲痛,千古遗恨,语意凄黯,声调惨然。至今读之,那如泣如诉的悲剧性叙述诗句,黯怆欲绝,还深深地打动人心,产生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词的上片写梦醒后感情上的急剧波动;下片写凭栏时对人生的留恋。上片前三句和后两句是采用倒装句法,为使梦中之欢和醒后之悲,两者相反相成,互为映衬,从而造成心理时空上的转换和交替。以实写之现实愁苦来造成反差,引导出虚拟之梦境欢娱,以突出自己被俘之“客”身,竟要作“贪欢”之美梦的潜意识活动。梦是潜意识的心灵投影,梦是自由而模糊的感情联想。词中正是通过“梦里”的“贪欢”,把词人内心深处虽然微弱但却顽强、不甘心死亡的生存意志艺术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融情于景。伤春晓凄凉,罗衾冰似铁,听春雨潺潺,春光迟暮尽,以衬托俘虏和帝王两种人生选择的天渊之别,及其内在转化的人生悲剧。一个人只有在梦中忘掉自己俘虏的身份,才会有享受片刻欢乐的自由感。这中间包孕着多少人生喟叹的痛苦心声啊!郭麐所云:“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南唐二主词汇笔》引)它中间蕴含多少春花秋月、凤箫歌彻的甜美回忆啊!这儿现实与梦境之间所经历的时空转换,实质上也就是保留在诗人知觉中的众多现象相互交织而发生的必然本质联系的一种方式。然而,随着这种假想的满足而来的真实感受,却是听雨声、伤春意、感寒重。“一晌贪欢”,不可得也。但是,人中我们仍然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主体意识的清醒、求索和冀盼。也就是自我价值的思考和呼唤。杰出的诗篇总是“真实情感”和“人类情感”的历史统一,两者互为包孕和超越。②

“真实情感”和“人类情感”的历史统一,两者互为包孕和超越。“真实情感”一定要升到“人类情感”的美学高度,才能使自己的这种人生体验激志广大读者心灵的共鸣、震荡。李煜这首《浪淘沙》如果不是扣紧他的帝王身份,而是仅以此为参照,着重从诗美意象来体验和领悟,那么他此时艺术表现的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感情。明代李攀龙说:“结云„春去也‟,悲悼万状,为之泪不收久许。”(《草堂诗余隽》卷二)我们就会因此在悲痛的情绪中慢慢地品尝到一种真正的诗的味觉美感。”

再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的大意是:作者以帝王之尊,度囚徒生活。沉思往事,难以回首,哀愁之深,难以用言语表达。便用自己屈辱的心灵来观照外物,外在的一切景物,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阑玉砌等,似乎也都沉浸在屈辱惆怅的氛围中。整篇词从问天、问地到问自己,将度日如年、悲恨交加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出来。不用典故,不加藻饰,纯以白描取胜。

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度过三个春秋的阶下囚生活之后写的,所以全词饱含着诗人无限的忧愁。上片写作者回首故国。开头两句即发出了度日如年的哀叹,流露出对过去生活的眷恋。词中,以“何时了”问“春花秋月”,不合逻辑,因而是心理的不正常;但“春花秋月”引起了痛苦回忆,因而责问“何时了”,又合乎逻辑,因而是心理正常。作者化常态为变态,正是为了突出回忆的痛苦。接着写由小楼的春风想到不堪回首的故国,强烈的对故国的思念,便在着泣诉中传达出来。下片直接抒情,写自己的愁思。“应犹在”的设想猜测,“朱颜改”的现实景况,形成了过去和现在、愿望和现实的强烈反差,这怎能不引出作者的无边愁思?于是,词的最后便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喻,把抽象的、既多又深的愁思,形象的表达出来。这两句,是上片问花月、叹往事、忆故国、怨东风以及下片想雕阑、念玉砌、惜朱颜,哀今貌等系列愁情的抒写总汇,具有极为丰富的感情内涵。这首词通过回首故国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囚禁中的失国之痛和故国之思。虽

然这是帝王的悲痛,但普通人也有失去故国、失去美好事物的悲痛,因而它往往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共鸣。

这首词,抒情手段丰富,如以白描手法写景,景物中传情;以白描手法写情,直抒情感;以形象比喻喻情,使抒情更形象逼人。其次,这首词设喻也非常巧妙。如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喻愁,不但喻愁之多、之长、之滚滚不息,而且还喻示愁情的激荡、心情的澎湃。总之,李煜这首词写景清丽,写情形象,情景融汇,抒情浓烈,“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李煜前后期的词,题材上、内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在艺术上则基本是一致的。首先,李煜的词具有鲜明个性的情感,建构成动态的意象。如流水、落花、晚风、寒雨本来就有悲凉的感觉,与作者的亡国之感十分的协调。其次,披肝沥胆,倾泻真情。无论是前期的艳情还是后期的悔恨,都有一股真气勃然其间,所以感人至深。同时善于通过具体的感受概括出抽象的情感,又善于把抽象的情感通过具象外化出来,因而扩大了作品的想象空间,使不同层次读者都借以抒发自己的忧思。另外,具有很强的驾驭艺术语言的能力。李煜词的语言,既明白晓谕又富于哲理,既不加修饰又反复锤炼,清新流畅,结构缜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再者,善于采用白描的手法创造深远的意境,把悲苦的内心情感如实而又具体地展现出来。以上特点,形成了李煜词独特风格。

李煜是性情中人,又有极深的艺术素养,“以学问济性情,以人巧济天籁,然后有篇有句方称名手。《随园诗话 》五云:„诗有有篇无句者,通首清老,一气浑成,恰无佳句,令人传诵;有有句无篇者,一首之中非无可传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学力。‟以学问济性情,以人巧济天籁,然后用的虽是名家的功夫,而到的却可以是大家的境地”。李煜的词纯任性情,浑然天成,有篇有句,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虽是最悲,却是最美。美得让人沉醉,悲得让人心碎,也许这世间悲剧总是最美,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的词总是让人无限悲伤,勾起人们的无限思念和无限情怀。

总之,李煜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艳情、闺情为主的风格,将词发展为歌咏人生、感慨世事的独立的抒情文体。形式上洗掉了花间词艳丽的色彩和脂粉,以清新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发挥了词的抒情动能,使词取得了类似抒情诗的地位,③

对词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也许,李煜在政治上没有成为一个好皇帝,但他在词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让他成为词中的“好皇帝”。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注释:①、《相见欢·秋闺》写景、抒情、言心, 浑然一体; 逼真地抒发了词人愁绪缱绻和无法排遣的痛苦。

②、《西清诗话》,又名《金玉诗话》,蔡绦著,三卷,今存残本一卷。

③、《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参考文献:1、《李煜词集》 作者:(南唐)李煜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8月1日

2、中国家庭基本藏书《李煜集》 作者:王晓枫 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月1日

3、《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谭新红、吴光正、 陈文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

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作者:张燕瑾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

5、中学语文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6、中师语文教材 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

7、中国知网 http://www.cnki.net/

8、网程网 http://www.910cn.cn/

9、教学资源网 http://www.jb1000.com/

10、《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5月

摘要: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他是南唐中主李景的第六个儿子,继承父位成为南唐国君,史称李后主。他在位15年,公元975年,宋兵攻破南唐国都金陵,李煜被俘成为阶下囚。后被宋太宗赵光义赐药毒死。李煜在文学上多才多艺,诗文、音乐无所不精,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词的内容在亡国前后有明显的变化,在艺术上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用词简炼,善用比喻。李煜的词在中国词的历史中有重要地位,对宋代许多词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李煜 代表作 词 相见欢 虞美人 浪淘沙

内容:李煜, 字重光, 在位15年。在他即位成为皇帝的时候,南唐实际上已经成为宋朝的附庸。李煜39岁时,宋将曹彬攻破金陵,当时的李煜还在庙里听和尚讲经,为了生存下去,他不得不出降宋朝,被押送到汴京过囚徒生活。3年后,即李煜42岁时被宋太宗用药毒死。

李煜的词以被俘成为阶下囚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在李煜被俘前,南唐虽然是宋朝的附庸,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过着安逸、舒适、奢侈的生活。李煜在这段时期内所作的词在内容上与花间词派差不多,也主要是以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恋情为主。

李煜后期做了亡国之君,成天以泪洗面,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心境孤寂而又悲凉,常常借词抒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题为《秋闺》,从词所反映的凄婉情绪来看,它应该作于南唐亡国之后。词的大意是:一个心情沉重的孤独的人在夜间登上西边的小楼,见到一轮月亮弯弯如钩,昏黄的月光洒满整个小院,院内的梧桐树,好似千里清秋,更加让人感到凄凉和苦楚,勾起了作者无限的忧愁和思念。词的下片“剪不断,理还乱”,把抽象的“离愁”具象化,从而抒写出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亡国之痛。词的上①

片写登楼时所看见的秋景,渲染出孤寂而又悲凉凄冷的环境气氛。首句写了被囚者默默无语的登上西楼的形象,这其中“无言”的悲哀与“独上”的孤凄,浓缩了幽居囚徒的全部辛酸。接着写到,抬头看到“月如钩”,低下头又看到“梧桐深院”,环境的凄冷与心境的悲凉完全融合在一起。最后用“锁清秋”三个字结束上片,把西楼、残月、梧桐等意象连同登楼望月之人全部紧锁在这深院之中,非常形象的把被囚者的囚徒生活、孤寂心情都准确地描绘出来。下片借写离愁,直抒亡国之恨,离国之痛。开头的三个倒句,主谓倒装,突出了亡国之恨的烦、多、杂、乱和难以排遣。此处以暗喻写离愁,喻体虽没有明写,但它千丝万缕缠绕纠结成一团,千头万绪无始无终一堆,难以理清,莫能名状,把无边的离愁写得十分突出。最后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结尾,把生活中尝遍的酸甜苦辣,说得似透非透,让人咀嚼回味。

这首词表面写的是景,实际上含有非常深刻的情感。一方面作者移情于景,所以作者看到的情景均为清幽寂寞清冷的色彩;另一方面作者又以情寓景,如以“钩”来比喻月亮,以“寂寞”来比喻梧桐和深院,在景中就寓出寂寞悲哀之情。其次,作者设喻抒愁也非常巧妙。比如下片前面的一个比喻,让抽象的愁化为形象的乱丝乱麻,然后又回归抽象(难以名状的缠绕物)。后一喻又以无形的滋味比喻无形的忧愁。构思别致,曲折新奇,非常耐人咀嚼回味。

有人曾这样评论过《相见欢》:“这首词乍一看来,似上片写景,下片言情,其实上下片均为凄婉之情所笼罩。上片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下片从具体描写到无法形容。百般写情,所以感人至深。 无言独上西楼,只这起句,直接呈现出词人的孤独身影,不见一丝帝王气象。俞平伯说这一句,已摄尽凄婉的神情。后主失国后,变成无人可对,无话可说。无人可对,独上西楼,信步所至,百无聊赖。接下撇下人物,只写景物。月如钩三个字一片天籁,纯任自然,但是高妙非凡,将情移景,情景交融。以下连缀九字。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景写人,人景合一。自然不光写天上月,院内梧桐,而是写见桐见月的人,是深层次的抒情。寂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词人在梧桐深院中的感受。九字句是六三句法。实体的梧桐深院锁住了抽象的深秋,象喻无情的囚笼锁住了多情的皇帝。锁字下的重而真切,因为这是一个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感情体验。失去自由,生不如死 。 上阕与下阕一气呵成,紧相连接。他用写清秋一样的手法,以离愁代指他的失国

情绪。怎样诉说那难以形容的凄婉情?他开始试图打一个具体比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离愁是无法根除的,所以剪不断。离根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又是无法理顺的,所以理还乱。最后又出波折,他突然放弃把离愁说清楚了,反正说不清: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统观全文,说的全是白话,自然率真,和血和泪,艺术造诣,居上上乘。词以情胜,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才有必能不朽之词作。 全词写得精炼、深刻而又自然。用简短朴素的语言,创造出极美的意境,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 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也是作者卓越艺术才能的体现。”

又如《浪淘沙令》: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的构思是这样的:作者在梦中重温了过去富贵而又快乐的生活,暂时忘记了囚徒的处境。梦醒的时候正是五更天,只听到雨声潺潺,感到春意将尽,无限凄凉。于是再也不能入睡,独自起来,倚着栏杆遥望故国,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故去的一切—美好的江山、欢娱的生活、自由的性格,都像流水落化一样,一去不复返。现在和过去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人间。全词采取了倒叙的手法,借对春的伤感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情感真切,充满个性。用梦中贪欢与现实受苦进行对比,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悔恨之情。结构上回环反复,首尾呼应,内情连贯,意象流动。

这是一首借伤春以抒发对故国思念的词作,是在处境非常困难和危险的情景下写的。词的上片写伤春感怀。开端三句,分别从听觉、视觉、触觉三方面写梦醒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春天就要结束细雨潺潺,声声惊梦;春天的早晨天色很黑且非常寒冷,阵阵袭人。这说明梦醒后是多么的凄清和冷酷。接下来写梦中,则可以暂时“不知道”自己身是囚徒,贪得“一晌”之欢。但这梦中的欢乐,不但因为短暂会随之带来更久的痛苦,而且因为梦幻而随之带来更真切的屈辱。所以梦中的欢乐只不过是现实悲惨的更大反衬而已。下片写对故国的思念。不敢面对无限江山,正说明了自己对江山的无限依恋;“别时容易见时难”,更道出了普遍的人

生体验,因而引起广泛的共鸣。最后,花落去,水流尽,春已归,人将亡,四种了句,一处总结,更显示出作者的悲愤,道出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深沉悲痛。这首词善于以细节来描摹心态。如不耐五更寒、梦里贪欢、不敢凭栏等细节,都准确地勾勒出作者的痛苦心迹。同时,作者还善于以对比、比喻等手法抒写感情,如梦中梦醒的对比、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对比、天上人间的对比等等,都准确地抒写了作者的感慨。又如以潺潺细雨比喻太多的忧愁,以“五更寒”比喻处境的凄惨,以流水落花比喻美好事物的一去不复返,都使作者的所有情感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吕美生这样评论《浪淘沙令》:“这是李后主以歌当哭的绝笔词。宋蔡绦《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婉,未几下世。“真是亡国悲痛,千古遗恨,语意凄黯,声调惨然。至今读之,那如泣如诉的悲剧性叙述诗句,黯怆欲绝,还深深地打动人心,产生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词的上片写梦醒后感情上的急剧波动;下片写凭栏时对人生的留恋。上片前三句和后两句是采用倒装句法,为使梦中之欢和醒后之悲,两者相反相成,互为映衬,从而造成心理时空上的转换和交替。以实写之现实愁苦来造成反差,引导出虚拟之梦境欢娱,以突出自己被俘之“客”身,竟要作“贪欢”之美梦的潜意识活动。梦是潜意识的心灵投影,梦是自由而模糊的感情联想。词中正是通过“梦里”的“贪欢”,把词人内心深处虽然微弱但却顽强、不甘心死亡的生存意志艺术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融情于景。伤春晓凄凉,罗衾冰似铁,听春雨潺潺,春光迟暮尽,以衬托俘虏和帝王两种人生选择的天渊之别,及其内在转化的人生悲剧。一个人只有在梦中忘掉自己俘虏的身份,才会有享受片刻欢乐的自由感。这中间包孕着多少人生喟叹的痛苦心声啊!郭麐所云:“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南唐二主词汇笔》引)它中间蕴含多少春花秋月、凤箫歌彻的甜美回忆啊!这儿现实与梦境之间所经历的时空转换,实质上也就是保留在诗人知觉中的众多现象相互交织而发生的必然本质联系的一种方式。然而,随着这种假想的满足而来的真实感受,却是听雨声、伤春意、感寒重。“一晌贪欢”,不可得也。但是,人中我们仍然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主体意识的清醒、求索和冀盼。也就是自我价值的思考和呼唤。杰出的诗篇总是“真实情感”和“人类情感”的历史统一,两者互为包孕和超越。②

“真实情感”和“人类情感”的历史统一,两者互为包孕和超越。“真实情感”一定要升到“人类情感”的美学高度,才能使自己的这种人生体验激志广大读者心灵的共鸣、震荡。李煜这首《浪淘沙》如果不是扣紧他的帝王身份,而是仅以此为参照,着重从诗美意象来体验和领悟,那么他此时艺术表现的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感情。明代李攀龙说:“结云„春去也‟,悲悼万状,为之泪不收久许。”(《草堂诗余隽》卷二)我们就会因此在悲痛的情绪中慢慢地品尝到一种真正的诗的味觉美感。”

再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的大意是:作者以帝王之尊,度囚徒生活。沉思往事,难以回首,哀愁之深,难以用言语表达。便用自己屈辱的心灵来观照外物,外在的一切景物,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阑玉砌等,似乎也都沉浸在屈辱惆怅的氛围中。整篇词从问天、问地到问自己,将度日如年、悲恨交加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出来。不用典故,不加藻饰,纯以白描取胜。

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度过三个春秋的阶下囚生活之后写的,所以全词饱含着诗人无限的忧愁。上片写作者回首故国。开头两句即发出了度日如年的哀叹,流露出对过去生活的眷恋。词中,以“何时了”问“春花秋月”,不合逻辑,因而是心理的不正常;但“春花秋月”引起了痛苦回忆,因而责问“何时了”,又合乎逻辑,因而是心理正常。作者化常态为变态,正是为了突出回忆的痛苦。接着写由小楼的春风想到不堪回首的故国,强烈的对故国的思念,便在着泣诉中传达出来。下片直接抒情,写自己的愁思。“应犹在”的设想猜测,“朱颜改”的现实景况,形成了过去和现在、愿望和现实的强烈反差,这怎能不引出作者的无边愁思?于是,词的最后便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喻,把抽象的、既多又深的愁思,形象的表达出来。这两句,是上片问花月、叹往事、忆故国、怨东风以及下片想雕阑、念玉砌、惜朱颜,哀今貌等系列愁情的抒写总汇,具有极为丰富的感情内涵。这首词通过回首故国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囚禁中的失国之痛和故国之思。虽

然这是帝王的悲痛,但普通人也有失去故国、失去美好事物的悲痛,因而它往往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共鸣。

这首词,抒情手段丰富,如以白描手法写景,景物中传情;以白描手法写情,直抒情感;以形象比喻喻情,使抒情更形象逼人。其次,这首词设喻也非常巧妙。如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喻愁,不但喻愁之多、之长、之滚滚不息,而且还喻示愁情的激荡、心情的澎湃。总之,李煜这首词写景清丽,写情形象,情景融汇,抒情浓烈,“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李煜前后期的词,题材上、内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在艺术上则基本是一致的。首先,李煜的词具有鲜明个性的情感,建构成动态的意象。如流水、落花、晚风、寒雨本来就有悲凉的感觉,与作者的亡国之感十分的协调。其次,披肝沥胆,倾泻真情。无论是前期的艳情还是后期的悔恨,都有一股真气勃然其间,所以感人至深。同时善于通过具体的感受概括出抽象的情感,又善于把抽象的情感通过具象外化出来,因而扩大了作品的想象空间,使不同层次读者都借以抒发自己的忧思。另外,具有很强的驾驭艺术语言的能力。李煜词的语言,既明白晓谕又富于哲理,既不加修饰又反复锤炼,清新流畅,结构缜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再者,善于采用白描的手法创造深远的意境,把悲苦的内心情感如实而又具体地展现出来。以上特点,形成了李煜词独特风格。

李煜是性情中人,又有极深的艺术素养,“以学问济性情,以人巧济天籁,然后有篇有句方称名手。《随园诗话 》五云:„诗有有篇无句者,通首清老,一气浑成,恰无佳句,令人传诵;有有句无篇者,一首之中非无可传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学力。‟以学问济性情,以人巧济天籁,然后用的虽是名家的功夫,而到的却可以是大家的境地”。李煜的词纯任性情,浑然天成,有篇有句,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虽是最悲,却是最美。美得让人沉醉,悲得让人心碎,也许这世间悲剧总是最美,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的词总是让人无限悲伤,勾起人们的无限思念和无限情怀。

总之,李煜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艳情、闺情为主的风格,将词发展为歌咏人生、感慨世事的独立的抒情文体。形式上洗掉了花间词艳丽的色彩和脂粉,以清新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发挥了词的抒情动能,使词取得了类似抒情诗的地位,③

对词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也许,李煜在政治上没有成为一个好皇帝,但他在词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让他成为词中的“好皇帝”。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注释:①、《相见欢·秋闺》写景、抒情、言心, 浑然一体; 逼真地抒发了词人愁绪缱绻和无法排遣的痛苦。

②、《西清诗话》,又名《金玉诗话》,蔡绦著,三卷,今存残本一卷。

③、《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参考文献:1、《李煜词集》 作者:(南唐)李煜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8月1日

2、中国家庭基本藏书《李煜集》 作者:王晓枫 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月1日

3、《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谭新红、吴光正、 陈文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

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作者:张燕瑾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

5、中学语文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6、中师语文教材 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

7、中国知网 http://www.cnki.net/

8、网程网 http://www.910cn.cn/

9、教学资源网 http://www.jb1000.com/

10、《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5月


相关内容

  • 李煜诗歌浅析
  • 大学语文考试论文 --浅评李后主诗词 喜欢上李后主的诗词,不需要任何理由,因为当你对一千多年前那个"可怜薄命作君王"的李后主有一点了解之后,你也会在某个"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黄昏,"剪不断,理还乱",你会想这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一个 ...

  • 从王国维[人间词话]浅析李煜的词
  • 从王国维<人间词话>浅析李煜的词 (一) 在我国浩瀚的文学史中,李煜是那么一颗灿烂的明星,是那么一朵炫目的奇葩. 李煜,字重光,南唐后主,被称为"千古词帝".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他前期 ...

  • 浅析古典主义美术作品的审美法则
  • 浅析古典主义美术作品的 审美法则 摘要: 古典主义的作品都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规则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形式典范,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变化与统一等等都是作品尽善尽美的保证. 二是:他们注重比例并可以用数量加以表现,希腊学者认为:美的形式与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所谓的"黄金分割 ...

  • 高校院系办公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高校院系办公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佟 颖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 辽宁 沈阳 110136 摘 要:学院办公室是高校的基层行政管理部门,是各院系联系的纽带,起着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枢纽作用.它对上是服从.落实机构,对下是执行布置.督促的机构.对内是管理.挂钩.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办公室工作人员很少有个人的弹 ...

  • 从个性情感看李煜词的价值
  • 1寥 中旬刊) . .懋 从个性情感看李煜词的价值 张 翠 (湖南省特教中等专业学校湖南・长沙410119) 中图分类号:(34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人们对李煜词思想内容的评价,在"人民性"."爱 国主义"等方面的争论相当激烈.有人甚至认为李煜作为一个封建时 ...

  •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 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一.外国文学方向 1.不朽的艺术形象--堂吉诃德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探微 2.论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面性 3.<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探析 4.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谈英雄形象的塑造 5.论易卜生戏剧的现代性 6.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 ...

  • 古代作家专题
  • 春花秋月何时了 --浅析李煜词中月的意象 摘要:"千古词帝"李煜作为承花间,开两宋的一代词坛宗师,他的词感情真挚细腻,词风清新如画,语调缠绵委婉,读来如泣如诉.而在其38首词作当中有14首都涉及到了月.而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李煜笔下的月又有着不一样的风情.下面我就将这十四首词归类, ...

  • 新!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 ...

  •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浅析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
  •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浅析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 周聪 报名号:276 [内容摘要]鲁迅作为一个对中国现代小说和现代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一直以来鲁迅都是现代中国最创 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小说特点鲜明,能够很好的反映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情况.运用独特的艺术技巧来丰富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