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量子理论.原子及原子核物理(专题复习)

光电效应、量子理论、原子及原子核物理(专题复习)

一、光的波动性(略)

二、光的粒子性 1、光电效应

装置: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极限频率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光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大于极限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时,光电流强度(反映单位时间发射出的光电子数④ 金属受到光照,光电子的发射一般不超过10秒。

波动说认为:光的能量即光的强度是由光波的振幅决定的与光的频率无关。所以

-9

(1)光电效应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的光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的多少),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2、波动说在光电效应上遇到的困难

波动说对解释上述实验规律中的①②④条都遇到困难

3、光子说

(1)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郎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2)光子论:1905年受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

即:E=hv ,其中h 为普郎克恒量 h =6.63×10

-34

电磁波的能量E=hv

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J ·s

4、光子论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金属中的自由电子,获得光子后其动能增大,当功能大于脱出功时,电子即可脱离金属表面,入射光的

频率越大,光子能量越大,电子获得的能量才能越大,飞出时最大初功能也越大。

三、波粒二象性

1、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所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个别粒子显示出粒子性,大量光子显示出波动性,频率越低波动性越显著,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显著 3、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与经典波和经典粒子的概念不同

(1)光波是几率波,明条纹是光子到达几率较大,暗条纹是光子达几率较小

这与经典波的振动叠加原理有所不同

(2)光的粒了性是指光的能量不连续性,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光子,没有一定的形状,也不占有一定空间,这

与经典粒子概念有所不同

原子和原子核

一、原子结构:

1、电子的发现和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表明:原子存在精细结构,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1903年汤姆生设想原子是一个带电小球,它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荷2、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结构模型

(1)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及助手盖革手吗斯顿完成. ①装置:

② 现象:

a.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 b. 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

(1)电子的发现:

(2)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中。

c. 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度,有的几乎达到180度,即被反向弹回。

由于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七千多倍,所以电子不会使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明显的改变,只有原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子中的正电荷才有可能对α粒子的运动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正电荷在原子中的分布,像汤姆生模型那模均匀分布,穿过金箔的α粒了所受正电荷的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α粒了运动将不发生明显改变。散射实验现象证明,原子中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

1911年,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计算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半径小于10m ,原子轨道半径约10m 。

(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两方面)

a. 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是加速运动,按照经典理论,加速运动的电荷,要不断地向周围发射电磁波,电子b. 电子绕核旋转时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旋转的频率,随着旋转轨道的连续变小,电子辐射的

上述两个矛盾说明,经典电磁理论已不适用原子系统,玻尔从光谱学成就得到启发,利用普朗克的能量量了①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做加速运动,

-14

-10

称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3、玻尔的原子模型

的能量就要不断减少,最后电子要落到原子核上,这与原子通常是稳定的事实相矛盾。

电磁波的频率也应是连续变化,因此按照这种推理原子光谱应是连续光谱,这种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事实相矛盾。 (2)玻尔理论

化的概念,提了三个假设:

但并不向外在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②跃迁假设:原子从一个定态(设能量为E 2)跃迁到另一定态(设能量为E 1)时,它辐射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hv =E 2-E 1

③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不同的运行轨道相对应。原子的能量不连续因而电子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即轨道半径跟电子动量mv 的乘积等于h/2π的整数倍,即:轨道半径跟电了动量mv 的乘积等于h/2π的整数倍,即mvr =n

h

n =1、2、3……n 为正整数,称量数数

(3)玻尔的氢子模型:

①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半径公式:玻尔在三条假设基础上,利用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氢原氢原子中电子在第几条可能轨道上运动时,氢原子的能量E n ,和电子轨道半径r n 分别为:

子核外电子的各条可能轨道的半径,以及电子在各条轨道上运行时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原子的热能。)

E 1⎫

n ⎬n =1、2、3……

r n =n 2r 1⎪⎭E n =

其中E 1、r 1为离核最近的第一条轨道(即n =1)的氢原子能量和轨道半径。即:E 1=-13.6ev, r 1=0.53×10m (以②氢原子的能级图:氢原子的各个定态的能量值,叫氢原子的能级。按能量的大小用图开像的表示出来即能

-10

电子距原子核无穷远时电势能为零计算) 级图。

其中n =1的定态称为基态。n =2以上的定态,称为激发态。

1、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贝克勒耳发现铀或铀

二、原子核

矿石能放射出某种人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穿透黑纸而使照相底片感光。

放射性:物质能发射出上述射线的性质称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现象:某种元素白发地放射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存在精细结构,是可以再分的

(2)放射线的成份和性质:用电场和磁场来研究放射性元素射出的射线,在电场中轨迹,如图(1):

2、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称为衰变在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

守恒

γ射线是伴随α、β衰变放射出来的高频光子流

在β

衰变中新核质子数多一个,而质量数不变是由于反映中有一个中子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即: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的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该元素的半衰期。

一放射性元素,测得质量为m, 半衰期为T ,经时间t 后,剩余未衰变的放射性元素的质量为m

m =

m o

2t /T

3、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例如用高速粒子轰击原子核)使原子核发生转(1)质子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氦原子核发现了质子。

(2)中子的发现: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中子。

147

171

N +42He →8O +1H

变。

4、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同位素

(1)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在原子核中: 质子数等于电荷数 核子数等于质量数

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电荷数

(2)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正电子的发现:用α粒子轰击铝时,发生核反应。

发生+β衰变,放出正电子

叫放射性同位素。

三、核能:

1、核能:核子结合成的子核或将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都要放出或吸收能量,称为核能。 例如:

2、质能方程:爱因斯坦提出物体的质量和能量的关系:

E =mc 2——质能方程

3、核能的计算:在核反应中,及应后的总质量,少于反应前的总质量即出现质量亏损,这样的反就是放能反

应,若反应后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前的总质量,这样的反应是吸能反应。 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与质量变化的关系为:∆E =∆mc 2

例:计算∆m =1μ

=16606. ⨯10-27kg 的质量相当的能量∆E =?

∆E =∆m ⋅c 2

=16606. ⨯10-27⨯(2. 9979⨯108

)

2

=14924. ⨯10-10J

=0. 9315⨯109(ev )=9315. (mev )

为了计算方便以后在计算核能时我们用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若已知条件中∆m 以千克作单位给出,用以下公式计算

∆E =∆m ⋅c 2

公式中单位:∆m —kg ;

C —m /s ; ∆E =J

方法二:若已知条件中∆m 以μ作单位给出,用以下公式计算

∆E =Dm ⨯9315. (Mev /m )

公式中单位:Dm —kg ; ∆E =Mev

4、释放核能的途径——裂变和聚变

(1)裂变反应:

①裂变:重核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叫做原子核的裂变反应。

例如:

②链式反应:在裂变反应用产生的中子,再被其他铀核浮获使反应继续下去。

⎨a ) 裂变物质的体积,超过临界体积

链式反应的条件:⎩

b ) 有中子进入裂变物质

③裂变时平均每个核子放能约1Mev 能量

1kg 全部裂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完全燃烧放出能量

(2)聚变反应:

①聚变反应: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的反应,称为聚变反应。 例如:2

3

4

1

1H +1H →2He +0n +17. 6Mev ②平均每个核子放出3Mev 的能量 ③聚变反应的条件;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

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的知识框架

光电效应、量子理论、原子及原子核物理(专题复习)

一、光的波动性(略)

二、光的粒子性 1、光电效应

装置: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极限频率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光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大于极限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时,光电流强度(反映单位时间发射出的光电子数④ 金属受到光照,光电子的发射一般不超过10秒。

波动说认为:光的能量即光的强度是由光波的振幅决定的与光的频率无关。所以

-9

(1)光电效应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的光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的多少),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2、波动说在光电效应上遇到的困难

波动说对解释上述实验规律中的①②④条都遇到困难

3、光子说

(1)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郎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2)光子论:1905年受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

即:E=hv ,其中h 为普郎克恒量 h =6.63×10

-34

电磁波的能量E=hv

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J ·s

4、光子论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金属中的自由电子,获得光子后其动能增大,当功能大于脱出功时,电子即可脱离金属表面,入射光的

频率越大,光子能量越大,电子获得的能量才能越大,飞出时最大初功能也越大。

三、波粒二象性

1、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所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个别粒子显示出粒子性,大量光子显示出波动性,频率越低波动性越显著,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显著 3、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与经典波和经典粒子的概念不同

(1)光波是几率波,明条纹是光子到达几率较大,暗条纹是光子达几率较小

这与经典波的振动叠加原理有所不同

(2)光的粒了性是指光的能量不连续性,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光子,没有一定的形状,也不占有一定空间,这

与经典粒子概念有所不同

原子和原子核

一、原子结构:

1、电子的发现和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表明:原子存在精细结构,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1903年汤姆生设想原子是一个带电小球,它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荷2、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结构模型

(1)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及助手盖革手吗斯顿完成. ①装置:

② 现象:

a.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 b. 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

(1)电子的发现:

(2)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中。

c. 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度,有的几乎达到180度,即被反向弹回。

由于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七千多倍,所以电子不会使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明显的改变,只有原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子中的正电荷才有可能对α粒子的运动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正电荷在原子中的分布,像汤姆生模型那模均匀分布,穿过金箔的α粒了所受正电荷的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α粒了运动将不发生明显改变。散射实验现象证明,原子中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

1911年,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计算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半径小于10m ,原子轨道半径约10m 。

(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两方面)

a. 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是加速运动,按照经典理论,加速运动的电荷,要不断地向周围发射电磁波,电子b. 电子绕核旋转时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旋转的频率,随着旋转轨道的连续变小,电子辐射的

上述两个矛盾说明,经典电磁理论已不适用原子系统,玻尔从光谱学成就得到启发,利用普朗克的能量量了①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做加速运动,

-14

-10

称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3、玻尔的原子模型

的能量就要不断减少,最后电子要落到原子核上,这与原子通常是稳定的事实相矛盾。

电磁波的频率也应是连续变化,因此按照这种推理原子光谱应是连续光谱,这种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事实相矛盾。 (2)玻尔理论

化的概念,提了三个假设:

但并不向外在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②跃迁假设:原子从一个定态(设能量为E 2)跃迁到另一定态(设能量为E 1)时,它辐射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hv =E 2-E 1

③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不同的运行轨道相对应。原子的能量不连续因而电子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即轨道半径跟电子动量mv 的乘积等于h/2π的整数倍,即:轨道半径跟电了动量mv 的乘积等于h/2π的整数倍,即mvr =n

h

n =1、2、3……n 为正整数,称量数数

(3)玻尔的氢子模型:

①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半径公式:玻尔在三条假设基础上,利用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氢原氢原子中电子在第几条可能轨道上运动时,氢原子的能量E n ,和电子轨道半径r n 分别为:

子核外电子的各条可能轨道的半径,以及电子在各条轨道上运行时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原子的热能。)

E 1⎫

n ⎬n =1、2、3……

r n =n 2r 1⎪⎭E n =

其中E 1、r 1为离核最近的第一条轨道(即n =1)的氢原子能量和轨道半径。即:E 1=-13.6ev, r 1=0.53×10m (以②氢原子的能级图:氢原子的各个定态的能量值,叫氢原子的能级。按能量的大小用图开像的表示出来即能

-10

电子距原子核无穷远时电势能为零计算) 级图。

其中n =1的定态称为基态。n =2以上的定态,称为激发态。

1、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贝克勒耳发现铀或铀

二、原子核

矿石能放射出某种人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穿透黑纸而使照相底片感光。

放射性:物质能发射出上述射线的性质称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现象:某种元素白发地放射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存在精细结构,是可以再分的

(2)放射线的成份和性质:用电场和磁场来研究放射性元素射出的射线,在电场中轨迹,如图(1):

2、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称为衰变在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

守恒

γ射线是伴随α、β衰变放射出来的高频光子流

在β

衰变中新核质子数多一个,而质量数不变是由于反映中有一个中子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即: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的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该元素的半衰期。

一放射性元素,测得质量为m, 半衰期为T ,经时间t 后,剩余未衰变的放射性元素的质量为m

m =

m o

2t /T

3、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例如用高速粒子轰击原子核)使原子核发生转(1)质子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氦原子核发现了质子。

(2)中子的发现: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中子。

147

171

N +42He →8O +1H

变。

4、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同位素

(1)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在原子核中: 质子数等于电荷数 核子数等于质量数

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电荷数

(2)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正电子的发现:用α粒子轰击铝时,发生核反应。

发生+β衰变,放出正电子

叫放射性同位素。

三、核能:

1、核能:核子结合成的子核或将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都要放出或吸收能量,称为核能。 例如:

2、质能方程:爱因斯坦提出物体的质量和能量的关系:

E =mc 2——质能方程

3、核能的计算:在核反应中,及应后的总质量,少于反应前的总质量即出现质量亏损,这样的反就是放能反

应,若反应后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前的总质量,这样的反应是吸能反应。 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与质量变化的关系为:∆E =∆mc 2

例:计算∆m =1μ

=16606. ⨯10-27kg 的质量相当的能量∆E =?

∆E =∆m ⋅c 2

=16606. ⨯10-27⨯(2. 9979⨯108

)

2

=14924. ⨯10-10J

=0. 9315⨯109(ev )=9315. (mev )

为了计算方便以后在计算核能时我们用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若已知条件中∆m 以千克作单位给出,用以下公式计算

∆E =∆m ⋅c 2

公式中单位:∆m —kg ;

C —m /s ; ∆E =J

方法二:若已知条件中∆m 以μ作单位给出,用以下公式计算

∆E =Dm ⨯9315. (Mev /m )

公式中单位:Dm —kg ; ∆E =Mev

4、释放核能的途径——裂变和聚变

(1)裂变反应:

①裂变:重核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叫做原子核的裂变反应。

例如:

②链式反应:在裂变反应用产生的中子,再被其他铀核浮获使反应继续下去。

⎨a ) 裂变物质的体积,超过临界体积

链式反应的条件:⎩

b ) 有中子进入裂变物质

③裂变时平均每个核子放能约1Mev 能量

1kg 全部裂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完全燃烧放出能量

(2)聚变反应:

①聚变反应: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的反应,称为聚变反应。 例如:2

3

4

1

1H +1H →2He +0n +17. 6Mev ②平均每个核子放出3Mev 的能量 ③聚变反应的条件;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

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的知识框架


相关内容

  • 高中物理总复习-物理学发展简史及著名物理学家汇总
  • 高中物理总复习-物理学发展简史及著名物理学家汇总 高中物理学发展简史 必修部分: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 ...

  • 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化学考试大纲
  • 工科专业<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D1013156 英文译名: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性质: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年级:化工.材料.生工.环境等专业,2年级下学期.3年级上学期 开课系及教研室: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 学分数:6-8学分 总学时数:90-128学时 理 ...

  • [纳米科学与技术导论]复习题(第一版)
  • <纳米科学与技术导论>复习题 (第一版) 1.纳米材料有哪些危害性? 答:纳米技术对生物的危害性:1)在常态下对动植物体友好的金,在纳米态下则有剧毒:2)小于100nm 的物质进入动物体内后,会在大脑和中枢神经富集,从而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存: 3)纳米微粒可以穿过人体皮肤,直接破坏人体的组 ...

  • 量子_过去与现在
  • 量子物理与量子技术 量子物理无疑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它不仅代表了人类对微观世界最基本认识的革命性进步, 而且带来了许多划时代的技术创新.本刊编委孙昌璞研究员主持的"量子物理与量子技术"专栏, 不仅会为您讲解量子物理的基本概念, 还将介绍量子理论基本问题的最 ...

  • [大学物理A]课程教学大纲
  • <大学物理A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0110.150111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学分:7.0 总学时数:112 理论:112 实验: 上机: 课外 适合层次:本科 适合专业:工科各专业 一.课程的目的及任务 1.培养学生掌握大学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 ...

  • [量子力学]的诞生(知识点总结)
  • 第一讲 量子力学的诞生 ★ 重点与难点解析 一.经典物理碰到的严重困难(不能解释的典型物理现象) 1. 无法解释黑体辐射问题 (1)一些基本概念 黑体:热辐射:单色辐出度:辐射出射度. (2)单色辐出度的一些理论公式与实验结果的差异 维恩(Wien)公式只在短波波段(高频部分)与实验符合,而在长波波 ...

  • "芝诺效应"被证实: 一二三,我们都是木头人
  • 编译 雨遇 我们熟悉的经典物理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研究一个物理对象,可以把这个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分离出来,只要知道足够的信息,就可以完全预知它接下来的所有运动行为.同时,在经典物理学里当我们观察一个物理量时,不会对这个观察对象本身造成任何扰动.比如一个做自由落体的小球,知道了一定的初始条件和受 ...

  • 资料 氢原子
  • [资料]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 同能量原子性(能量子)发现的同时,另一个重大发现是物质原子的可分性.18 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45-1923年) 发现X射线.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1852-1908年) 发现放射性.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1824-1907年) 发现电子. ...

  • 拓扑绝缘体电子态的电场调控
  • 拓扑绝缘体专题 拓扑绝缘体电子态的电场调控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暋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暋北京暋100083 常暋凯昄 n结中的类光输运行为以及拓扑绝缘体量子点的特性.p灢 关键词暋暋拓扑绝缘体,量子点RKKY相互作用,n结,p灢 摘暋要暋暋文章简要介绍了对拓扑绝缘体性质的电场控制,主要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