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贯穿到建设经济强县、和谐赤城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强化环境执法,完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与发展新道路,加快实现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总目标。

(二)基本原则

1.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造传统的、发展新兴的、淘汰落后的,加快资源依赖型产业向节能环保型产业转变,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科学统筹地域特点和环境容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突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典型示范、滚动发展、整体推进。

3.统筹协调,持续改善。坚持改善生态环境与改变城乡面貌、扩大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力度,努力从治理“脏乱差”向建设“净靓美”转变。

4.改革创新,依法管理。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加强对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管控,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加快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5.政策引导,公众参与。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舆论等手段,加强政策引导与调控,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营造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目标

1.天蓝气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到2015年全县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20%,二氧化硫削减21.39%,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354.99吨以内。2013年末,建成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PM2.5(细颗粒物)等主要污染因子环境质量监测,到2015年全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水净河畅。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全县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削减21.63%和16.67%;主要河流水功能区达标率超过6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小于20%;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

3.地绿山青。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到2015年完成造林164.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活立木总蓄积达到523.2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9平方公里。

4.环境安全。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到2015年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危险化学品实现安全处置,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加速产业优化升级。坚持“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发展战略,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的增长机制。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加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蔬菜示范县建设,打造“百里蔬菜产业带”,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能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矿产开发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坚定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风电、水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开发业,拓展提高金融、

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合理扩大规模,努力提高档次和水平。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推进循环发展,努力构建消耗低、污染少的现代生产消费体系。以矿产开发等行业为重点,加快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和应用,促进清洁生产;推广工业固体废弃物、矿山尾矿等综合利用技术,全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抓好东卯镇井儿沟农业高效循环园区、独石口百利科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等试点,滚动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绿色龙头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形成资源优化组合、产品互补互供、产业链条延伸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减少服务行业一次性用品使用和消费,引导采用可再生、能降解的包装材料,加强餐厨垃圾管理、回收和利用;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企业、社区创建活动。

3.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能耗、环保标准,强化目标责任考核,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减排。严把节能评估审查关,控制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新建项目;开展企业能源管理绩效评价,建立统一的工业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2013年底前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强力推进建筑节能,到2015年新上建筑物全部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率达38%。严把环评准入关,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新建限制类和允许类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减二增一”,对鼓励类项目实施“减一增一”,新建项目未通过环评的一律不得开工;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战略环评,开展重点园区、重点行业规划环评,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发展。扎实推进工程减排,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聚集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管网配套设施,确保治污设施有效运行。

(二)深化综合整治,打造宜居环境

1.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积极调整城市功能、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实行城区用煤管制,控制燃煤总量,严格限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进入;淘汰燃煤锅炉,禁止新建燃煤锅炉。加强工业烟尘粉尘、有机废气以及施工扬尘和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规范城市周边矿业开发活动,禁止农作物秸秆焚烧。加强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制定淘汰“黄标车”相关政策。建设林荫型、景观型、休闲型城镇森林体系,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07%,绿地率达到38.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42平方米。开展治脏、治乱、治噪、治堵行动,重点整治公共场所、主要街道、河道水系、城乡结合部等部位,打造“净、绿、亮、美”生态城市。

2.全面改善农村环境。落实国家“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集中连片整治一批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和集镇。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抓好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广农牧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优化养殖业布局和结构,发展沼气等新型能源,推动养殖小区和散养户污染物统一收集、统一处置、统一利用。到2015年,8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完善畜禽粪便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

3.开展生态示范创建。积极争创省环保模范城市,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巩固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推行城市阶梯式水价政策,推广应用民用节水器具,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程,打造一批风貌建筑、风貌街区和标志性景观。推进生态县、乡镇、村庄等生态工程建设,争取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打造城乡统筹、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精品。

(三)搞好流域治理,实现水复其清

1.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地。落实《赤城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科学划分饮用水

水源保护区。加快安全防护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和生态监察,加强水源地汇水区工业污染源和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控,取缔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排污口。严格水源保护区新上项目管理,一级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改建和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二级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准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项目。加强城镇水质监督检测,改造升级供水设施,提高城镇供水质量,到2015年,完成主城区供水水源水处理工艺升级改造、自来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2015年底完成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严格限制在保护区上游或周边建设化工、造纸、印染等企业。

2.加强重点流域和输水沿线污染防治。以白河、黑河、红河水系为重点,组织开展消灭流域污染攻坚战,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推行取水量、水污染物排放量“双总量”控制。加强排污监测监管,从严控制新增入河排污口,达不到河流生态功能要求的入河排污口一律取缔。以云州水库调水工程为重点,科学划分输水沿线保护区,严禁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确保水质安全。

3.加大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实行区域地下水开采总量和地下水水位“双控制”,重新核定并公布地下水超采区,划定禁采和限采范围,在超采区域内严格控制新增取用地下水,逐步关闭自备井。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强选矿、灌溉等耗水大户的节水改造。建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网,提高水位、水质监测和防控能力。加强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监管,严防工业固体废物、垃圾填埋场、矿产资源开发等重点场所地下水污染,依法严厉打击通过渗坑渗井偷排偷放行为。

(四)建设绿色生态系统,再造秀美山川

1.构建生态屏障。一是首都绿色经济圈生态屏障。加快荒山荒地和平地绿化、环城景观林带、通道绿化、村屯绿化以及森林公园建设,完成50万亩的环首都经济圈绿化工程,完成13万亩的京冀合作水源保护林二期工程。二是防风固沙绿色生态屏障。实施国家、省、市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到2015年完成100万亩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16万亩的退耕还林工程、10万亩的塞北林场建设工程,增强生态屏障防护功能。三是保土蓄水绿色生态屏障。在红、白、黑河重点流域及水源地汇水区进行生态治理、水土流失区域综合治理。四是山地水源涵养绿色生态屏障。推进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疏林灌丛补植、低质林改造。同时,加快矿山、风电植被恢复,到2015年,全县完成植被恢复6500亩。

2.恢复林草生态。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飞播种草等生态建设项目。强化禁牧、休牧,采取人工种草、补播改良等措施,恢复和提高植被覆盖率。建立森林草原火灾、虫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森林草原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资储备,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建设绿色廊道。制定实施重点公路、铁路沿线生态建设规划,加快铁路、县级以上交通干线及重要乡道两侧绿化。到2015年,重要乡道两侧绿化、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达到70%,河湖水系、风景名胜区、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基本实现绿道绿廊全面贯通。坚决拆除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的违法建筑、临时建筑,严禁乱搭乱建。深入开展“拆除烟囱、改善环境”活动,对违法违规建设的烟囱一律拆除,对符合规定但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烟囱,实施限期治理,治理后仍不达标的一律拆除。严格执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强力推进和实施矿山复绿工程,对铁路、国道、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的露采矿山,已设采矿权的除由责任人限期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外,还要采取限期关闭和逐步退出等政策性措施,有计划地实施矿山复绿工程,确保3年内矿山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治理和恢复。

4.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分区分类管理,明确不同地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强化管护能力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对受到严重威胁的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及自然遗迹等实施抢救性保护。加强物种资源

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开展重点地区物种资源调查,加大对外来有害物种的监测和管控力度。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贯穿到建设经济强县、和谐赤城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强化环境执法,完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与发展新道路,加快实现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总目标。

(二)基本原则

1.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造传统的、发展新兴的、淘汰落后的,加快资源依赖型产业向节能环保型产业转变,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科学统筹地域特点和环境容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突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典型示范、滚动发展、整体推进。

3.统筹协调,持续改善。坚持改善生态环境与改变城乡面貌、扩大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力度,努力从治理“脏乱差”向建设“净靓美”转变。

4.改革创新,依法管理。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加强对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管控,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加快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5.政策引导,公众参与。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舆论等手段,加强政策引导与调控,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营造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目标

1.天蓝气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到2015年全县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20%,二氧化硫削减21.39%,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354.99吨以内。2013年末,建成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PM2.5(细颗粒物)等主要污染因子环境质量监测,到2015年全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水净河畅。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全县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削减21.63%和16.67%;主要河流水功能区达标率超过6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小于20%;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

3.地绿山青。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到2015年完成造林164.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活立木总蓄积达到523.2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9平方公里。

4.环境安全。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到2015年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危险化学品实现安全处置,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加速产业优化升级。坚持“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发展战略,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的增长机制。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加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蔬菜示范县建设,打造“百里蔬菜产业带”,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能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矿产开发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坚定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风电、水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开发业,拓展提高金融、

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合理扩大规模,努力提高档次和水平。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推进循环发展,努力构建消耗低、污染少的现代生产消费体系。以矿产开发等行业为重点,加快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和应用,促进清洁生产;推广工业固体废弃物、矿山尾矿等综合利用技术,全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抓好东卯镇井儿沟农业高效循环园区、独石口百利科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等试点,滚动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绿色龙头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形成资源优化组合、产品互补互供、产业链条延伸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减少服务行业一次性用品使用和消费,引导采用可再生、能降解的包装材料,加强餐厨垃圾管理、回收和利用;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企业、社区创建活动。

3.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能耗、环保标准,强化目标责任考核,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减排。严把节能评估审查关,控制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新建项目;开展企业能源管理绩效评价,建立统一的工业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2013年底前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强力推进建筑节能,到2015年新上建筑物全部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率达38%。严把环评准入关,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新建限制类和允许类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减二增一”,对鼓励类项目实施“减一增一”,新建项目未通过环评的一律不得开工;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战略环评,开展重点园区、重点行业规划环评,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发展。扎实推进工程减排,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聚集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管网配套设施,确保治污设施有效运行。

(二)深化综合整治,打造宜居环境

1.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积极调整城市功能、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实行城区用煤管制,控制燃煤总量,严格限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进入;淘汰燃煤锅炉,禁止新建燃煤锅炉。加强工业烟尘粉尘、有机废气以及施工扬尘和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规范城市周边矿业开发活动,禁止农作物秸秆焚烧。加强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制定淘汰“黄标车”相关政策。建设林荫型、景观型、休闲型城镇森林体系,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07%,绿地率达到38.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42平方米。开展治脏、治乱、治噪、治堵行动,重点整治公共场所、主要街道、河道水系、城乡结合部等部位,打造“净、绿、亮、美”生态城市。

2.全面改善农村环境。落实国家“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集中连片整治一批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和集镇。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抓好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广农牧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优化养殖业布局和结构,发展沼气等新型能源,推动养殖小区和散养户污染物统一收集、统一处置、统一利用。到2015年,8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完善畜禽粪便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

3.开展生态示范创建。积极争创省环保模范城市,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巩固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推行城市阶梯式水价政策,推广应用民用节水器具,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程,打造一批风貌建筑、风貌街区和标志性景观。推进生态县、乡镇、村庄等生态工程建设,争取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打造城乡统筹、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精品。

(三)搞好流域治理,实现水复其清

1.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地。落实《赤城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科学划分饮用水

水源保护区。加快安全防护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和生态监察,加强水源地汇水区工业污染源和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控,取缔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排污口。严格水源保护区新上项目管理,一级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改建和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二级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准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项目。加强城镇水质监督检测,改造升级供水设施,提高城镇供水质量,到2015年,完成主城区供水水源水处理工艺升级改造、自来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2015年底完成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严格限制在保护区上游或周边建设化工、造纸、印染等企业。

2.加强重点流域和输水沿线污染防治。以白河、黑河、红河水系为重点,组织开展消灭流域污染攻坚战,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推行取水量、水污染物排放量“双总量”控制。加强排污监测监管,从严控制新增入河排污口,达不到河流生态功能要求的入河排污口一律取缔。以云州水库调水工程为重点,科学划分输水沿线保护区,严禁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确保水质安全。

3.加大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实行区域地下水开采总量和地下水水位“双控制”,重新核定并公布地下水超采区,划定禁采和限采范围,在超采区域内严格控制新增取用地下水,逐步关闭自备井。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强选矿、灌溉等耗水大户的节水改造。建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网,提高水位、水质监测和防控能力。加强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监管,严防工业固体废物、垃圾填埋场、矿产资源开发等重点场所地下水污染,依法严厉打击通过渗坑渗井偷排偷放行为。

(四)建设绿色生态系统,再造秀美山川

1.构建生态屏障。一是首都绿色经济圈生态屏障。加快荒山荒地和平地绿化、环城景观林带、通道绿化、村屯绿化以及森林公园建设,完成50万亩的环首都经济圈绿化工程,完成13万亩的京冀合作水源保护林二期工程。二是防风固沙绿色生态屏障。实施国家、省、市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到2015年完成100万亩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16万亩的退耕还林工程、10万亩的塞北林场建设工程,增强生态屏障防护功能。三是保土蓄水绿色生态屏障。在红、白、黑河重点流域及水源地汇水区进行生态治理、水土流失区域综合治理。四是山地水源涵养绿色生态屏障。推进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疏林灌丛补植、低质林改造。同时,加快矿山、风电植被恢复,到2015年,全县完成植被恢复6500亩。

2.恢复林草生态。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飞播种草等生态建设项目。强化禁牧、休牧,采取人工种草、补播改良等措施,恢复和提高植被覆盖率。建立森林草原火灾、虫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森林草原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资储备,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建设绿色廊道。制定实施重点公路、铁路沿线生态建设规划,加快铁路、县级以上交通干线及重要乡道两侧绿化。到2015年,重要乡道两侧绿化、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达到70%,河湖水系、风景名胜区、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基本实现绿道绿廊全面贯通。坚决拆除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的违法建筑、临时建筑,严禁乱搭乱建。深入开展“拆除烟囱、改善环境”活动,对违法违规建设的烟囱一律拆除,对符合规定但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烟囱,实施限期治理,治理后仍不达标的一律拆除。严格执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强力推进和实施矿山复绿工程,对铁路、国道、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的露采矿山,已设采矿权的除由责任人限期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外,还要采取限期关闭和逐步退出等政策性措施,有计划地实施矿山复绿工程,确保3年内矿山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治理和恢复。

4.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分区分类管理,明确不同地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强化管护能力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对受到严重威胁的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及自然遗迹等实施抢救性保护。加强物种资源

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开展重点地区物种资源调查,加大对外来有害物种的监测和管控力度。


相关内容

  • 突出特色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经验交流
  • 一.如何解放思想.提振信心,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观念问题.解放思想是推动发展的头道工序,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动力.在金融危机影响的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欠发达地区,我县的追赶跨越面临着新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个地方的思想解放程度.对外开放水平,决定着这个地区 ...

  •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对策探析
  • 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在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盅应加强生态保护与改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对策建议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 ...

  • 塑胶电镀件设计的基本原则(上)
  • 要保证塑胶电镀件的品质及交货顺利,并能节省成本,务必是设计时充分考虑电镀工艺的相关因素.为此整理关于塑胶电镀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选材: 基材一定要采用电镀级的ABS(例如:奇美727/757,LG121等),因为电镀级的ABS中的B成分含量都在15%左右,即可以保证电镀的顺利进行,还能保证良好的 ...

  • 长汀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是一个亟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生态县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也是城市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简述福建省长汀县生态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长汀县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展望其良好 ...

  •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高的战略地位,走生态文明之路,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与决心.要做到发挥政府职能,强化政策引导:改善生态环境,强化综合治理:加强宣传教育,引领绿色思维:促进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 ...

  • 浅谈火铺镇招商引资工作的困难及对策
  • 浅谈火铺镇招商引资工作的 困难及对策 田明幸 摘 要: 本文通过火铺镇的镇情介绍,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优势及困难分析,做好火铺镇招商引资工作需采取的对策提出,三个部分.从主客观条件.软硬环境等方面对火铺镇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论述.提出要环境招商.以商招商.节约招商. 关键词:招商引资 乡镇 困难及对 ...

  • 耕地利用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 这些做法促进了**县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中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保护任务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 对策建议: (1) 因地制宜,做好规划 **县地形复杂,耕地分布海拔跨度大,科学合理做好规划,确保耕地不受破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

  • 新常态下山西"三农"问题及对策分析
  • 新世纪以来,山西"三农"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改善,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农民收入连年攀升,农村社会稳定有序.但是"三农"问题在新常态下出现了新问题,需要密切关注.因此,山西必须强化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解决好&quo ...

  • 盘锦市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摘要 分析了盘锦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包括制定规划.加大投资.完善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强化管理.加强宣传等内容,以期为改善农村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对策:辽宁盘锦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