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28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1篇。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每单元一般由3篇

精读课文和2篇略读课文组成,本册所设专题依次是神话与传说,人

间天平,科学与发现,情暖人间、中华文化、校园畅想曲。每个专题

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二、教材的特点

1、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单元前安排了单元导语和情境图,而且选文新,文质兼美,富有文

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2、注重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

惯的培养,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在课后练习中加

强了词、句、段的积累,背诵包括背诵指定的段落和由学生自己选择

感兴趣的部分,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

3、密切联系学生的阅读和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

满足学生“我要写的需求”,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引导他们运用课

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

三、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更加系统化,

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2、在识字、写字教学时,引导学生个性化识字,将已经掌握的

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如让学生进行形近字比较、

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等,提高识字的效果,并认真用好生字书写本,

要求书写更规范。

3、抓住单元导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如第一单元的导语中有

“认真阅读本单元的神话传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用心体会古代劳动

人民是怎样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这是单元训练的重点,教师应根据每单元训练的重点,

从课文特点出发,组织教学,加强学生朗读和默读的练习,教师可以

示范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体会思想感情,在读中感悟。注重课

后思考题在教学中的渗透,把课后问题自然地融于课堂教学当中。对

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更加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课文,运用所学

过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教师不必做太多的讲解,从而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

4、加强学生的词句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注重每篇课文好

词佳句的积累,注重“积少成多”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背诵,还可

让学生积累课外读物中的好段、好篇,并要求摘抄在采集本中,经常

诵读。

5、口语交际教学不容忽视,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与

日常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

6、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写好记实作

文与想象作文,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

到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表达,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说真话,说实话,表达真实的情感。注意引导学生用修改符号修改自

己的习作,并乐于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1、《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为 缴 与

二、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奕: 通: 善:

这句话的意思是:

(2)使弈秋诲二人弈。 使: 诲:

这句话的意思是:

(3)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亦。虽: 之: 俱:

这句话的意思是:

(5)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 弗若:

这句话的意思是:

(6)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以: 去:

这句话的意思是:

(7)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 探汤:

这句话的意思是:

(8)孰为汝多知乎? 孰: 汝: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二人一起学下棋,怎么在学,学得结果怎样?

(2)《学奕》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他们为什么争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填写下表。

人物

一个小孩

另一个小孩

得到的启示 认为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4)学习了这个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

2、《匆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

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一、收集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二、我会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思考课文先写( ),再写

( ),接着写( ),最后写( )。

三、我会读并理解下列词语

头涔涔:

泪潸潸:

伶伶俐俐:

徘徊:

四、看拼音写词语。

五、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形近字组词。

六、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 ),作者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

对时光流逝的( )和( )。

2、“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

( )。

3、“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句话作者运用极新奇的比喻,把( )比喻成

( ),把( )比喻成

( )。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

现出作者( )的愁绪。

4、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

几句。

———————————————————————————————————————

———————————————————————————————————————

——————————————————————。

七、文章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桃花心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

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二、走进课文了解桃花心木是怎样的一种树?我们从桃花心木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一、自由读文,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

1、检查自测

①给这些字注音并读准:萎 锻 空 种

②这些字写得时候要注意什么,写两遍:番 锻 雅 勃

③会读:插秧 枯萎 基业 幸而 一番 考验 锻炼 转化 优雅

④不理解的词语有:

2、你知道课文的主要讲 。

3、你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

4、文中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划出有关句段。

5、读文章,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种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种花有什么不一

样?

浇水时间 浇水的量

6、我的内心先是 后来是 再后来是 ,练习读出我的此刻

心情。

7、如果这个种树人生活在你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

疑问?

四、展示交流

师述::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

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一)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1、当我向种树人提出疑问时,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他的话找

出来。

2、你读了种树人的话后,你的观点是

(二)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1、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提示从种树人的

话找)

2、读句子①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②种树是

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③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

依赖之心。

我明白了 我也像种树人一样 来读读这两段话。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二)引领思维,提升认识。

1、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这样种树是不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想对

他说些什么呢?

2、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这里“不确定”是 。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比如 。我从这段话中明白了作者是用借 喻人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3、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是因为

(三)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

样了呢,“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

机。”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对种树人说 ;对已枯萎的同伴说 ;对一起成长的伙伴 ;对前来散步的人说 ;

3、我们现在明白了作者在这里不光是说树的成长,也告诉了我们人的成长经历一些挫折、

一些磨难,会成长的更快,更坚强。你想对我们这些家庭中“小皇帝”、“掌上 明珠”说

●课堂小结1、你的收获是什么 ?

2、你想记住什么?(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老师送一句话: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

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4、《顶碗少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

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展示交流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拓展延伸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 * 《手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读准“搔痒、窈窕、爱憎、冒险、薄弱、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并能理解窈窕、养尊处优、附庸、堂皇的词义。

2.我能通过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用心做好老师布置的每一道题目。通过观察、诵读体会文章内容和感悟作者写法。

3、我能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快速读一读课前的自学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学法提示: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  (1)字词:

读音:搔( )痒 、 窈( )窕( )、 爱憎( ) 、附( )庸

养尊( )处( )优 、 薄( )弱、 渺( )小、

解词:

① 养尊处优:

② 附庸 :

③ 堂皇:

④ 窈窕:

(2)说说看,作者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

二、交流展示:

1.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默读批划重点语句,填写下面表格,并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想想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理?(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三、回归整体,领悟表达:

(1)快速浏览全文,我知道了作者是用下面的几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手指的:(提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说明)

例如:“拿笔的时候,……他消受的机会最多。”这句话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 )的性格特征。

(3)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 )。比如这一句:(

(4)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作者丰子恺,于是查找了他的相关资料:

四、拓展阅读,自我展示

阅读诗歌《手》

这首小诗表面上是写( )的形状,实际上是在赞美(

),告诉我们( )的道理。

课外积累:有了五指的团结与配合,我们的手在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于是就有了许多关于“手”的成语。请你搜集带“手”字的成语。

口语交际与习作一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 达 方 法

例 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表 达 方 法

例 文

日积月累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成语故事

一、 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 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帮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 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6、《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了解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

1.默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内容,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2.默读静思,整体把握《北京的春节》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完成下表:

时间 风 俗 习 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和同组同学讨论一下。

3.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

三、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或者民风民俗的认识。

四、积累提高:

你知道哪些关于春节的对联或者诗词,请写在下面:

五、布置作业:

你是怎样过春节的?选择你认为最有趣或者印象最深的风俗习惯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

xún cù jiǎo

初 ( ) 酿 ( ) ( ) 子

biān zhenɡ

( ) 炮 风 ( )

bàn ɡuànɡ suàn mài

杂 儿 庙会 腊 八 芽糖

二、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1、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自己积累

的两幅对联。

2、请用适当的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今天是元宵节。 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庙会上有赛马的。 庙会上有赛骆驼的。

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chǔ chù)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

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 ),不许间(ji

ān jiàn)断,炮声(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 ),必定赶回家来,

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jiào júe),而都

要守岁(suì shuì)。

1、用横线划出文中的中心句。

2、把不正确的读音划掉。

3、按照原文填空。

4、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

7、《藏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咆哮、旷野、吉祥、恐怖、一无所有、能歌善舞、”等词

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

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

一、初学课文

1、读课文,要推荐的生字词有:

2、熟读课文,思考: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3、藏戏的开山鼻祖是 ,他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是为了

4、藏戏具有鲜明的特点。藏戏的演员必须戴着 演出,表示戏中的人物身份;

演出时以 作背景;藏戏有固定的演出程式,开场:

正戏:

结尾:

藏戏的唱腔、动作:

藏戏的演出时间 :

二、互动交流

1、课文的开关连续写了三个反问句,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2、藏戏为什么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

3、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三、拓展:

我们生活的地区有什么剧种,你看过那些戏曲演出?

8、《各具特色的民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

法。

教学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自学提纲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

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

下。

检测练习

1、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 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2、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客家民居相关特点。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3、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讨论更正

1、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

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2、傣家竹楼——绿色人家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的

好处?

练习设计

一.给带点子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1.世界民居奇葩〔bā pā 〕

2.用鸡蛋请做黏(nián zhān)合剂

3.二层当贮(chú zhù)仓

4.在土中掺(cān chān)石灰

5.一幢幢(chàng zhuàng)竹楼

二.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选择合适的答案,填序号。

⑴举例说明 ⑵数字说明 ⑶比较说明 ⑷打比方说明

1.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 ( )

2.一百之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

3.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

厚1米、高15米以上的楼。 ( )

三、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

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

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

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

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

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

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

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

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

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

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

而异常坚实牢固。

布置作业

1、为客家民居或傣家竹楼设计一份导游词。

2、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

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

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

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教后反思

9、《和田的维吾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

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学习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

风情。

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关于介绍维吾尔族的录像片

自学提纲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从中反映了和田维吾尔人怎样的

性格或精神。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

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检测练习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摇曳(yâ zhuài) 载(zǎi zài)歌载舞

妩媚(wǔ wú ) 豁达(huî hâ)

深邃(suì shuǐ) 土馕坑(ráng náng)

二、给下面多音字组词。

háng ____ è ____

吭 恶 ě ____

kēng ____ wǜ ___

三、自学提纲2

讨论更正

自学提纲3

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

觉也是甜的。”

生交流、师归纳。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①第1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迎风引吭,热烈激昂的歌唱,

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②第2.3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烤肉、馕、“库

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

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③第4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

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

上、墙壁的挂毯上。”

④第5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师小结: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

乐观、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

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4.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

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三、感情练读,积累。

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

练习设计

【基础闯关】

一、我能选择正确的关联词填空。

不仅„„还„„ 纵使„„也„„ 虽然 „„但„„

1.( )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 )在这样的夜里竟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

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

2.花儿( )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 )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

顶、墙壁的挂毯上。

3.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 )生活再苦,感觉( )是甜的。

二、我能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 ( )

2、天上的星星怕冷似的钻进了厚厚的晕蓄力。( )

3、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

上多多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 )

4、哪里的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是维吾尔人。( )

5、这场雨流进了麦田里,流进了果园里,流进了人们的心里。 ( )

五、选择正确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的土壤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

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壤,也是在土壤坑里烤成的!”这两句话表达的意

思是: ( )

A.人人都能想象到色香味俱全的烤肉出自土壤坑,日常食品也出自土壤坑。这是

两个感叹句。

B.用两个反问句式来表达和田维吾尔热爱土地的程度。色相俱全的烤肉出自土壤

坑,日常食品也出自于土壤坑。

2.“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

挂毯上。”这句话写出了 ( )

A.沙土里种着花,门框边、房梁顶上雕刻着花,墙壁的挂毯上绣着花,有维吾尔

人的地方就有盛开的花。

B.只要能栽花的地方,维吾尔人总是见缝插针地栽上花,赞美了维吾尔人在恶劣

的自然环境中依然爱花的天性。

【句段剖析】

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那是个停电的晚

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忽

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在迎风引吭。马车远去,风

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渺回荡„„虽然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但在这样的夜里竟

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

⑴文中提到“这样的夜里”是指怎样的夜里?

⑵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反衬出维吾尔汉子

的 ,表达出“我”的惊奇。

布置作业

1、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2、根据文章内容,画一幅关于维吾尔风土人情的图画,再配上几十字的文字说

明。

教后反思

口语交际 . 习作二

课题 :民风 民俗

一:课时相信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民族文化中的智慧和培养。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前学习导学:

1,调查了解各民风民族,那些内容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2,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三:课题学习研讨:

1,汇报交流你想写的内容。

2,介绍同一种习俗的同学组成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3,提出习作要求:

(1)民族特点要突出。

(2)内容要具体。

(3)语句要通顺。

4,习作修改。

1,“文章不厌百回该”,让学生明白道理。

2,学生明确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

5,誊写作文。

四:课内训练巩固:

体会修改习作完善自己写作的能力

五:课后拓展延伸:

试着编一本《民族作品集》。

口语交际 习作三

一: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课前预习导学:

1,鼓励学生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

2,把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并写下来。

三:课堂学习研讨: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

2、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课内下来巩固:

1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老师修改了什么?

b,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c,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2.互评互改

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

b 师生评议

五:课后拓展延伸:

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 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 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卖火柴的小女孩》学案

预习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蜷着 火焰 捏着 橱窗 哆哆嗦嗦

闪烁 灵魂 哧 暖烘烘 火柴梗

二、我会填

一( )火柴 一( )马车 一( )香味 一( )灯

一( )蜡烛 一( )火光 一( )星星 一( )墙

三、我知道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 (国家)作家 (谁)写的,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的故事。

2.在课文中小女孩 次擦燃火柴,她分别看到了 、

、 、 。

四、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14《卖火柴的小

女孩》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小组合作探究:

1.五次划燃火柴分别说明了什么?小女孩想得到什么?哪一次划火柴最使你感动?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读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想一想,你对“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中三个“没有”是怎样想的?对文末两个“幸福”是怎样认识的?请和同组同学讨论一下。

三、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或者对人物命运的感受。

四、积累提高:

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后,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请你写几句话送给她吧!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检测

一、我会写

duōsuō chú chuang wēi qún dōu zhe yìnɡ bì

( ) ( ) ( ) ( ) ( )

二、我会填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重点写了小女孩____次擦燃火柴,眼前出现了____次幻想。第一次看到了________,说明了小女孩当时________,渴望得到________;第二次看到了________,说明小女孩当时________,渴望得到________;第三次看到________,说明小女孩当时________,渴望得到________;第四次看到了________,说明小女孩当时________,渴望得到________。这些幻象与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小女孩命运的____ 。

三、我理解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加点词语理解)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第一个“幸福”是指

第二个“幸福”是指

15《凡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准确读写本课生字词语,找准多音字,重点词语能理解运用。

2、敢大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内容,感受到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

4、认识“插叙”,掌握插叙的表达方法。

5、学习“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并能从文中找到例子,学习“暗示”这一新的写作方法。

6、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与他人交流。

学习重点:

1、理解“信”的内容,感受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

2、认识“插叙”,学习“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将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

知识链接:《凡卡》选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是俄国批

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最残暴的时代。小说写于1886

年,它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那段最黑暗的时代。当时,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

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的信,

写出了学徒工的悲惨遭遇,对沙俄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控诉,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沙

皇制度的黑暗和当时社会的罪恶。“凡卡”正是千千万万俄国儿童的缩影。

学习准备:

学生预习、分组细学

1组:收集作者信息及写作背景

2组:提炼信的内容

3组:了解凡卡生活的“苦”

4组:了解信中回忆的“乐”

5组:了解细节描写中体现的“痛”

6组:写作特点

学习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介绍收集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

3、学法指导

二、检查预习

1、听写生字词语。生互评互改,并指出易错的字,多音字。

生字我掌握:(注音)

吉( ) 爹( ) 炕 ( ) 立柜( ) 祷告( )

锈( ) 摩平( ) 皮袄( ) 揪着( ) 稀粥( )

词语句子我理解:

摩平: 捉弄: 打发:

祷告: 指望:

2、说说你对凡卡有了那些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读悟情

小组交流展示

1、提炼信的内容

2、“苦”——阅读凡卡的信,围绕“信”,体会凡卡的痛苦生活和急切的心

情。

例:我的发现:凡卡的命运非常悲惨,主要体现在:

3、“乐”——认识插叙,了解插叙内容对表达凡卡生活的作用。

例: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

子呀!我的体会是:

、“痛”——细节描写的运用,使甜蜜的梦回到了永远的痛。

1、 把凡卡写信的内容找出来,并把最使你感动的语句画出来,进行有感情的

朗读,读后再谈一谈自己内心的感受(可简单写一写)

2、 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

四、写作方法

小组交流展示

对比、反衬的运用。学生举例。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我的体会是:

五、情感升华

1、探究生疑,再究课文,互帮互学,我需要质疑的问题是什么?

2、我与凡卡比同年:

六、达标测试

1、小小书法家

chú guì mā píng pí ǎo yïu tǒng

( ) ( ) ( ) ( )

jiū zhù xī zhōu jí xiáng dǎo gào

( ) ( ) ( ) ( )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拒( )钓( )摩( )揍( )

柜( )钩( )磨( )凑( )

3、词语填空我最行

希望 期望 指望 巴望 盼望 渴望

(1)过了一个钟头,凡卡怀着甜蜜的( )睡熟了。

(2)凡卡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 )了,连狗都不如。

(3)凡卡疲惫极了,多么( )能好好地睡一觉

4、课文理解我最棒!

(1)“凡卡把自己写的信塞进了邮筒,回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

的希望睡熟了。”对“甜蜜的希望”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同情凡卡吗?相比之下,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怎样?请谈谈自己的感

受?

六、课外阅读

对比阅读高尔基的《在人间》片段,想想与《凡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6*《鲁滨逊漂流记》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字词,了解笛福及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

2 概括蕴含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写

3 引导学生理智、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1、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理清心态变化历程,体悟其中蕴含的理智思辨的人类精神

2、理解身处绝境的鲁宾逊行为的意义

【知识链接】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学法指导】

1 利用字典 词典,读通课文,弄懂词义。

2 阅读课文,了解大意,分析鲁滨逊遇到的困难及克服过程。

【自主学习】

1 给带点字注音:

沮( )丧 冻饿之虞( ) 泅( ) 斫( )痕 栅( )栏 聊( )以自慰

2 查词典,写意思:

搁浅:

郑重其事: 不毛之地: 不可思议: 3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 鲁滨逊在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合作探究】 1 身陷绝境的鲁滨逊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 鲁滨逊为什么要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

3 作者为什么用4、5两个语段的篇幅详细叙述鲁滨逊计算时间这件事?

4 如何理解鲁滨逊的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的行为?

【整理学案】

【达标测评】按课文内容填空:

1.鲁滨孙在__________买了一块庄园,曾在那儿。过了四年安稳的庄园主生活。

2.在荒岛上,鲁滨孙刚开始主要的食物是__________,由于担心弹药用完,他就把他们捉住饲养起来。

3.偶然机会,鲁滨孙抖装饲料的袋子,过了雨天,抖袋子的地方长出了___苗和_____ 苗。

4.鲁滨孙在岛上捉到一只鹦鹉,给它起名叫__________。

5.鲁滨孙在岛上种粮的第一年收获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他把这些粮食碾碎放进自己烧制的瓦罐中烤成__________。

6:鲁滨孙在岛上还用__________制作了一把伞。

7.鲁滨孙用近__________年的时间造了一只独木船,还挖了一条__________尺的运河,把船运到了半里外的小河里。

8.救了“星期五”,鲁滨孙知道在另一个岛上住着十五个__________人,是海船失事后逃上去的。

9.《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________国小说家________,他是该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有__________ 的美誉,他的文章影响了后来期刊文章和报纸的发展。

10.《鲁滨孙漂流记》是以第__________ 人称写的长篇小说。

11.鲁滨孙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地是___,不料却遇到了可怕的风浪,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

12.鲁滨孙第二次出海是去__________ 经商,这一次他成功了。

13.鲁滨孙第三次出航极为不幸,他们遇到了________,被俘虏,变成了奴隶,逃出后 抵达巴西。

14.鲁滨孙第四次航行是去__________,遭遇飓风,一连十二天。当行驶到__________洲一个岛屿附近时,船突然触礁,遂遭灭顶之灾。

15.鲁滨孙有一包钱币,约值________金镑。可对于岛上的生活来说,它们却是________,都已经发霉了。

16.鲁滨孙来到岛上第________年的________月,突然发现岛上出现了一群 ________。两年后,他救下一个俘虏,那天是________,因此,这个俘虏名叫 ________,他成了鲁滨孙的仆人。

1 7.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鲁滨孙带着仆人乘船离开海岛,他一共在岛上生活了 __________年。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自主预习

1、我会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合作交流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思考。)

2、 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4、快速阅读,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深入探究

1、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思考: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2、通过读梗概,你对什么内容还产生了要细读原著的兴趣?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3.看课后的泡泡3(“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么想法?

4、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在班上进行交流。 拓展提升

尝试提问,提出质疑:

口语交际 . 习作四

一:课时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二:课前预习导学:

想到“学会生存”这四个字你 到吗了什么?

三:课堂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

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

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四)、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

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

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

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

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六)、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

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⑴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

⑵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

⑶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四:课内练习巩固:

学生互相交流读自己的习作。

五:课后拓展延伸:

同学们互相修改习作

18《跨越百年的美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侵蚀、沉淀、冶炼、荣誉、头衔、捐赠、里程碑、卓有成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居里夫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学习重点】

1、能抓住“美丽”一词感知文章的内容。

2、通过理解文中重点句子,了解居里夫人的“美丽”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学习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

【学习方法】

朗读品析法

【知识链接】

【学习过程】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的字注音,并组词

埃( ) 伦( ) 藤( ) 析( ) 碱( ) 效( ) 蚀( ) 乏( ) 誉( ) 顽( ) 卓( ) 衔( ) 粪( ) 捐( )

2、理解下列词语,并造句

淡 泊: 刚 毅:

„„ ……

人声鼎鼎: 侵 蚀:

„„ ……

一如既往: 执 著:

„„ ……

卓有成效: 盛 名:

„„ ……

二、整体感知

3、有感情朗读课文:本文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赞美了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本文的朗读基调是崇敬与赞颂是令人震撼的,语气是赞叹和钦佩的,语调是坚定上扬的,注意重点词句的处理。

跨越百年”指的是:

这几个典型的片段是:

三、品析重点句子,研读课文

4、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人们心中。

她的报告宣布了 ;“那美丽、庄重的形象”表面

指 ,深层次的意思指

【学习反思】

收获:

疑问:

【当堂检测】

1、比一比,组词语

减( ) 捐( ) 衔( ) 埃 ( )

碱( ) 娟( ) 街( ) 挨 ( )

2、根据理解写出相应词语

①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 ②严肃稳重,不随便,不轻浮。 ( ) ③逐渐地破坏或腐蚀。 ( ) ④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 )

《跨越百年的美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品析重点句子、研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3、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学习重点】

抓住“美丽”品析句子,体会居里夫人的献身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跨越百年美丽”的内函。

【学习方法】

朗读品析法

【学习过程】

一、品析重点句子,研读课文

8、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淡蓝色的荧光”是 ,也就是她的成就。这项成就是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

的赞颂。

9、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这种可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 ,“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 ;“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 ,而在于为 ,为 。

10、想一想,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

(方法提示:从人物的外表美和内在美两方面去思考,重点思考人物内在美表现,即作者怎样写她的内在美,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

说这种美丽可“跨越百年”是因为

二、我会根据要求摘抄语句

11、①描写居里夫妇实验条件极差的句子是

②表现他们实验工作极其艰辛与危险的句子是

③概括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功绩的语句是

④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居里夫人对科学巨大贡献的语句是

⑤我喜欢的语句是 12、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她对待这些成就的态度怎样?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学习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4.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重难点:1、理解“梦圆”背后的精神和力量。

2、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学习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有关情景。 自学提纲: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听,互查。

3、默读思考:数千年来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说说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4、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检测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áo lǎn pî qiïng cù rán cháng shì ( )游 ( )月 ( )力 苍( ) ( ) xuàn lì liáo kuî tàn suǒ bú xiâ nǚ lì

( )( ) ( ) ( )

2、选取字填空。

(促猝) 进 然 (瞬顺) 利 间

(括阔) 号广 (蜿弯) 曲 蜒

3、查字典填空。

“积劳成疾”的“疾”,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画,是( )结构的字。“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A痛苦;B痛恨;C疾病。这里应选第( )种解释。

4、数千年来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

5、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讨论更正:

1、交流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教师相机板书)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2、根据板书继续锻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本文在表达方法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练习设计: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2.“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州五号” 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同学们,请你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州六号” 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布置作业:搜集资料,办一张关于“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课后反思: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21* 我最好的老师

学习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强调、教训、驳倒、权威”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从一个具体的事例中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自学提纲:

1、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

检测练习:

选择正确的读音。

A hū hú hù

糊弄( ) 糊墙( ) 糊涂( )

B qiáng qiǎng jiàng

勉强( ) 强大( ) 倔强( )

C tiāo tiǎo

挑理( ) 挑战( ) 挑东西( )

讨论更正:

1、找出课文中心句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2、学生围绕“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来自主学习。

3、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a、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b、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他是最好的老师。

c、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启示。

练习设计:

一、仿写句子。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春,以她的盎然生机,秀丽妩媚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炽热强悍激人奋

发;

二、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学成语时,出现了书写错误,请你帮她改正。 遗笑大方( ) 老马识图( ) 问顶中原( )群雄逐路( )

布置作业:

选择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 《由“我最好的老师”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板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 (写人)

怀特森先生 (事例)

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道理)

口语交际 . 习作五

一:课时学习目标:

1, 认真阅读作文提示,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2收集你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事或景和同学们谈一谈,交流交流。 二:课前预习导学:

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自己的习作做准备。

三:课堂学习研讨:

1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 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 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 笔端,共同分享吧!

2、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3、调动储备,精心选材

(1).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 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训练巩固:

1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

(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

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

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五:课后拓展延伸:

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①将自己满意的习作整理起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分类或按时间)

②写“编者的话”,并按次序编写目录③装订成册,拟订书名,加入个性化设计。

3、展示作品,互相学习

同学们的习作册犹如一朵朵浪花,记录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充满着朴素稚拙的纯真童趣,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起来品味„„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小组抽测,听写词语(四人一组,组长任选其中15个词语抽测组员,进行听写)。

二、交流平台

1.交流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回顾本组的四篇课文及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②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学习收获。

①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六年来你在学习中走过的每一步,感受一定会很多,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读一读“交流平台”中的提示。

③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在组内交流。

④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2.交流:

①你知道哪个成语的意思,说一说。

② 你不懂哪个成语的意思,提出来。

3.根据意思分类

再读这些成语,你会发现其中有些成语的意思相近或反映了同一个内容,找找看。(例:第一行的四个成语都是关于“目标坚定、不懈努力”方面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关于团结协作方面的;“革故鼎新、标新立异”是关于创新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关于“掌握规律、化难为易”方面的等。)

4.选择其中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

5.抄写背诵

四、成语故事

1.自由阅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说一说这则成语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短文,交流读后受到的启示,说说“舍本逐末”的含义。

3.同桌交换阅读搜集到的成语故事,说说成语的含义。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简析:

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讲演稿、给母校老师写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再提供一些。在五六年级,学生已开展过三次这种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习,也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这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为了制作好“班级纪念册”,可以做以下几件事:(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学习目标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

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

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

制作“班级纪念册”

一、学习要求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二、学习过程

1.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3.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5.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7.小结。

(一)成长足迹

“阅读材料”共选了5篇文章,都是回忆小学生活的。

《难忘的启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作者沙健孙。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

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课文是按照“我”对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怀念对启蒙老师的回忆启蒙老师对“我”的影响这样的顺序写的,其中回忆部分的三件事是全文的重点。

阅读这一课,先要了解“启蒙”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理解“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哪些启蒙教育?如,热爱自己的祖国,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要实事求是,学习要认真。要让学生体会“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明白在课文中“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对作文、写字那样严格,而对日语课却那么宽容,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老师领进门》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作品。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阅读时要体会文章通过哪些具体事例的叙述,表达出对田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让我们深深感到,启蒙老师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文章用深情的回忆、具体的事例说明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一个优秀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叙述生动,行文简洁,是本文的特色。

《新来的王老师》是一篇小说。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蔡林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自己是“差生”,“没人提问我的”,“大家这么认为。我,我自己也承认。”所谓的“差生”首先是失去了自信心。针对蔡林的这种心态,王老师对症下药,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其实这个“差生档案”是一个个名人小时候的“缺点”,他们的成就今天已经人所共知,他们是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这份“差生档案”激发了蔡林的信心,我们相信他在王老师的教育下一定会有大的进步。很多学生虽然没有像蔡林那样被判为“差生”,但六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所以这篇文章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回忆老师帮助、鼓励自己进步的点滴往事。

《忘不了的笑声》是一篇描写同学的文章。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写作角度别出心裁。阅读时要注意文章选择的写作角度,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班同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角度把他们写下来。

《作文上的红双圈》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黄蓓佳。文中提到的《补考》一文是她的处女作,由于这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至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所以作文《补考》可以说是她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阅读时要让学生体悟这一点,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倾诉出来。

(二)依依惜别

“阅读材料”中有5篇文章,都围绕着“告别母校”这个话题,但文体各不相同。

《给老师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学生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在信中,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给老师写信,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陌生的事,阅读时着重要体会作者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演讲稿。文中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学生可以以此为范本,学写演讲稿。

《给校长的建议》是一位六年级毕业生写给校长的信,侧重于提出建议。信中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开放图书室的建议。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办法,言辞恳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母校表达了热爱之情。以这封建议书为范例,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学校存在的不足,学习本文的写法,向校长写一封建议书。

《同学录》是一首短短的诗。同学录,是种在校园里永远的记忆,是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这首诗也是一个情味浓浓的倡议,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录的作用,也来做一个自己班级的同学录。

《毕业赠言》中选登了两组赠言,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老师给学生的。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能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祝愿。

(三)毕业之际话赠言

毕业在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总免不了要互赠留言。我偶阅学生的留言册,一些灰色赠言让人触目惊心:“人生如梦,梦永伴随着你!”“祝愿你发财时不要忘记哥们──我„„”“祝你笑口常开,笑死活该!”“将来能傍上大款,做上富婆,这是对你的最良好的祝愿。”如此格调低下、消沉悲观、庸俗无聊的赠言直接影响了赠言的价值,也给对方带来负面影响。我觉得有必要帮助同学们分辨什么是健康积极的赠言,什么是低级庸俗的赠言,并对学生创作的赠言作一定的指导。

1.主题健康。赠言要张扬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要给对方以鼓励、鞭策或赞美,让赠言成为他以后人生道路上的“促进剂”。常见的类型有:

(1)激励性赠言。如,“分别后的人生犹如一条街,让我们共同为长街增添美丽的景致。”

(2)祝愿性赠言。如,“生活如一条长河,愿你是一叶执著的小舟;生活如一叶小舟,愿你是一名风雨无阻的水手。”

(3)褒扬性赠言。如,“你不张扬的个性,让我领略到宁静,感受到宁静里有一颗平静如水的心。”

(4)怀念性赠言。如,“我把缕缕的情思拧成一股长长的红线,让你这即将远飞的风筝时时

飞翔在我蓝蓝的天空中。”

(5)鞭策性赠言。如,“你没有摘到的只是春天里的一朵花,而整个春天还是属于你,朋友,别灰心!”

2.风格独特。开放热情的学生大都喜爱富有个性的赠言。对此,教师可教给他们一些有鲜明风格的赠言形式。

“综合复习”

1.《养花》

这是老舍先生的散文,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

第一题,通过查字典理解字词。

这一题是对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特别是从字典中选择字义能力的复习和检查。

奇花异草异:奇异,特别。奇花异草,奇异、特别的花草。

大雨倾盆倾:使器物反转或歪斜,尽数倒出里面的东西。大雨倾盆,雨像盆里的水倒下来一样,形容雨非常大。

置之不理置:搁,放。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三年五载载:年。三年五载,三年五年。

秉烛夜游秉:拿着,握着。秉烛夜游,晚上举着蜡烛游玩。

第二题,从文中画出能具体说明“如此循环”的一个句子。

这一题是复习和检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应画出的句子在第4自然段:“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

第三题,用课文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作者从养花中体会到的乐趣。

文章的第3自然段讲养花增长了见识,第4自然段讲养花虽然辛苦但有益身心,第5、6自然段分别叙述养花的快乐与忧伤,最后一段总结了养花的乐趣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在检查交流时,可让学生先总的说说作者养花的乐趣,再每人就一个方面用文中的具体事例说一说。

2.《生活是多么广阔》

这是著名诗人何其芳的诗。诗中抒发了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一题,用自己的话说说几个含义深刻的诗句的意思。

这三个句子都是诗的第3节里的,讲的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要留心观察,注意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要在生活中满腔热忱地帮助别人。

“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要真心待人,真诚待人。

第二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第二节后面接着写几句诗。

这首诗的第二节,用11个“去„„”写出了生活的广阔,让学生在后面接着写几句诗,就是要仿照“去„„”这种形式,写出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3.《中华第一龙》

本文从“中华第一龙”谈起,讲了中华民族的标志──“龙”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和象征意义,赞颂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一题,借助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这一题,既是为了读准一些生字的字音,更是

为了复习查字典。对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来查,而《养花》一文要查的都是认识的字,可用音序查字法。这就复习了查字典的两种主要方法。

“濮”“犷”“蜥”“椽”“瞩”要查的部首很明显,读音分别是pú、guǎng、xī、chuán、zhǔ。“弋”是独体字,查“弋”部,读音是yì。

第二题,“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

“中华第一龙”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 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

第三题,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文章的第4自然段具体讲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从龙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生可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四题,抄写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再写出几个带“龙”字的词语。

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带“龙”字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晴。通过个人思考,再互相交流,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4.《狱中联欢》

这篇课文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狱中”指的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设在重庆市郊区歌乐山下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课文讲的是1949年元旦,被关押在集中营的革命者,巧妙地利用庆祝新年的机会,欢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表现了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然后填写狱中联欢的过程。

这一题是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狱中联欢的过程是: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

第二题:挑选课文中的一副对联读一读,体会对联的意思。

文中的五副对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字面看,没有一处革命的词句,没有一处可以被敌人抓住把柄,但在当时当地,大家都能领悟到这些对联中所蕴含的欢呼革命大好形势、赞颂革命者、抨击反动派的意思。学生要领悟到革命者贴的对联的这一特点,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作适当提示,然后再让学生挑选一副,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思。

第三题,仔细阅读课文中“猩猩来到楼七室门前站定„„猩猩装作没有听见,溜走了”这一部分,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一题实际是上一题的进一步具体化。楼七室的对联:“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横额“乐在其中”,最能体现革命者乐观、诙谐的情趣,意在挑剔的猩猩看了以后,可能已意识到某些不同寻常的意义,但他抓不住把柄,只能无可奈何地溜走。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启发,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可以分角色读读这个部分。

5.《名碑荟萃》

本文以西安碑林收藏的石刻为例,介绍了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几位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反映了我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

第一题,按照课文叙述顺序,写出课文介绍的几位书法家的名字。

课文依次介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第二题,这几位书法家的书法各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画出最能表现每个人书法艺术特点的一两个词语。

课文中介绍王羲之的书体“潇洒清秀”;欧阳询的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柳公权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

在学生画出这些词语之后,教师最好出示这几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让学生观摩欣赏,以具体领会从课文中画出的这些词语。以下所附是西安碑林中收藏的唐朝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字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欧阳询《皇甫诞碑》、颜真卿《颜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供教师选用。

僧怀仁集王羲之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局部)

欧阳询《皇甫诞碑》(局部)颜真卿《颜勤礼碑》(局部)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第三题,模拟担任碑林解说员,联系自己临帖习字的实际,介绍一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

学生学写毛笔字,临的字帖主要有颜体、欧体、柳体,可让学生联系自己习字的实际感受,谈谈某一种书体的特点。

6.《琥珀》

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本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具体描写了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一题,课文中写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把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一两个句子画下来。

课文的最后一段讲了这块琥珀的特点。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句子是:“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第二题,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老松树滴下的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二是海水淹没了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课文详细写了前一个阶段,对松脂球变成化石写得很简单,学生容易忽略。在检查交流时,教师要留意这一点,必要时加以提醒。

第三题,具体体会作者这样想象琥珀的形成的依据。

题目中,列举了作者的想象中包含的五个内容。这些想象,都是有依据的,是很合理的。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松脂变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这么长时间。

(2)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必须是夏天,天气很热,老松树才能渗出松脂。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这块琥珀是一个渔民的儿子在海滩上发现的,这是想象海水渐渐逼近森林,最后淹没了森林的依据。

(4)树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如果没有高大的松树,也就不会有松脂了。

(5)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松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样想象的依据,就是那块琥珀的特点。如果不是刚好这么巧,那两个小东西就不会“仍旧好好地躺”在“透明的琥珀里”了。

7.《智慧之花》

本文讲了两个少年儿童的故事,赞扬了她们的机智勇敢。

第一题,了解课文讲了哪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维吾尔族小姑娘玛丽亚,她运用学过的关于电的基本知识,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救了五个触电的男同学。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东北的小姑娘江雪,她巧妙地向工商管理所商检科举报了卖变质冰棍儿的人,这是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同伴不受伤害。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少年儿童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的思想。

第二题,从两个故事中选择一个进行缩写,字数不超过150字。

进行缩写,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抓住故事主要内容,把事情讲清楚;二是语句要通顺、连贯;三是不超过规定的字数。学生缩写之前,教师应从这几个方面明确要求。学生缩写以后,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检查评价,并联系学生的练笔实际酌情指导。

第三题,写一写读了这两个故事想到了什么。

这可以作为一次习作来安排。根据题目的提示,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自己选定习作内容,一是写读了这两个故事的感想;二是写自己知道的其他自我保护或救助别人的故事。前者侧重于写“感”,是练习写读后感;后者侧重于写人写事,是练习写记实作文。

在学生按照提示完成习作以后,教师要做好讲评,通过师生互评互议,使学生在写读后感和写记实作文方面都有所启发和收获。

8.《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

这篇阅读材料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做玩具小台灯的说明书,二是两个同学看说明书做成的小台灯。

第一题,两个同学做的台灯,哪一个做对了,哪一个做错了?

这一题比较容易,根据对台灯的了解就可以判断,图二的小台灯做对了,图一的小台灯做错了。

第二题,对照做法说明看一看,做错的那位同学是哪一步没有做对?在说明中把他没有做对的那一步画下来。

图一的小台灯,做错的地方是把灯泡装在灯罩的外面了。他没有做对的是说明中的第三步。学生应该画下来的是:(3)把铅丝的另一头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

第三题,那位同学做错了,和说明写得不够清楚也有关系。你能把那部分的文字说明修改得更加清楚、明白吗?

对于见过台灯的人,说明书中对做法第三步的说明已经比较清楚了,是不会出现把灯泡装在灯罩外面的错误的。但是对于没有见过台灯的人,这里的说明就还有些不够严密。“把铅丝的另一头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究竟是从乒乓球的外面插入小洞,还是从乒乓球的里面插入小洞?那位把灯泡装在灯罩外面的同学,正是在这里出现了错误。我们把这句话改成“把铅丝的另一头从乒乓球的外面插入小孔里”,就更加清楚明白了。

9.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这次习作是让学生给远方的亲戚或小伙伴写封信,介绍自己面临小学毕业的一些情况和想法。

这不是虚拟情境的写信练习,而是一次真实的通信活动。这样真实的通信,写的是自己最想告诉对方的话,而且还要寄出去,非常有利于对怎样写信和怎样写信封进行较全面的复习。教师在检查评议时,要注意学生写的信格式是否正确,信中说话的口气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注意信封上的地址、邮政编码等写得对不对,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加以具体指导。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28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1篇。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每单元一般由3篇

精读课文和2篇略读课文组成,本册所设专题依次是神话与传说,人

间天平,科学与发现,情暖人间、中华文化、校园畅想曲。每个专题

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二、教材的特点

1、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单元前安排了单元导语和情境图,而且选文新,文质兼美,富有文

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2、注重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

惯的培养,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在课后练习中加

强了词、句、段的积累,背诵包括背诵指定的段落和由学生自己选择

感兴趣的部分,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

3、密切联系学生的阅读和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

满足学生“我要写的需求”,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引导他们运用课

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

三、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更加系统化,

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2、在识字、写字教学时,引导学生个性化识字,将已经掌握的

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如让学生进行形近字比较、

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等,提高识字的效果,并认真用好生字书写本,

要求书写更规范。

3、抓住单元导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如第一单元的导语中有

“认真阅读本单元的神话传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用心体会古代劳动

人民是怎样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这是单元训练的重点,教师应根据每单元训练的重点,

从课文特点出发,组织教学,加强学生朗读和默读的练习,教师可以

示范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体会思想感情,在读中感悟。注重课

后思考题在教学中的渗透,把课后问题自然地融于课堂教学当中。对

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更加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课文,运用所学

过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教师不必做太多的讲解,从而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

4、加强学生的词句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注重每篇课文好

词佳句的积累,注重“积少成多”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背诵,还可

让学生积累课外读物中的好段、好篇,并要求摘抄在采集本中,经常

诵读。

5、口语交际教学不容忽视,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与

日常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

6、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写好记实作

文与想象作文,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

到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表达,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说真话,说实话,表达真实的情感。注意引导学生用修改符号修改自

己的习作,并乐于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1、《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为 缴 与

二、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奕: 通: 善:

这句话的意思是:

(2)使弈秋诲二人弈。 使: 诲:

这句话的意思是:

(3)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亦。虽: 之: 俱:

这句话的意思是:

(5)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 弗若:

这句话的意思是:

(6)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以: 去:

这句话的意思是:

(7)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 探汤:

这句话的意思是:

(8)孰为汝多知乎? 孰: 汝: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二人一起学下棋,怎么在学,学得结果怎样?

(2)《学奕》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他们为什么争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填写下表。

人物

一个小孩

另一个小孩

得到的启示 认为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4)学习了这个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

2、《匆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

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一、收集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二、我会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思考课文先写( ),再写

( ),接着写( ),最后写( )。

三、我会读并理解下列词语

头涔涔:

泪潸潸:

伶伶俐俐:

徘徊:

四、看拼音写词语。

五、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形近字组词。

六、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 ),作者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

对时光流逝的( )和( )。

2、“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

( )。

3、“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句话作者运用极新奇的比喻,把( )比喻成

( ),把( )比喻成

( )。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

现出作者( )的愁绪。

4、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

几句。

———————————————————————————————————————

———————————————————————————————————————

——————————————————————。

七、文章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桃花心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

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二、走进课文了解桃花心木是怎样的一种树?我们从桃花心木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一、自由读文,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

1、检查自测

①给这些字注音并读准:萎 锻 空 种

②这些字写得时候要注意什么,写两遍:番 锻 雅 勃

③会读:插秧 枯萎 基业 幸而 一番 考验 锻炼 转化 优雅

④不理解的词语有:

2、你知道课文的主要讲 。

3、你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

4、文中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划出有关句段。

5、读文章,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种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种花有什么不一

样?

浇水时间 浇水的量

6、我的内心先是 后来是 再后来是 ,练习读出我的此刻

心情。

7、如果这个种树人生活在你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

疑问?

四、展示交流

师述::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

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一)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1、当我向种树人提出疑问时,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他的话找

出来。

2、你读了种树人的话后,你的观点是

(二)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1、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提示从种树人的

话找)

2、读句子①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②种树是

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③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

依赖之心。

我明白了 我也像种树人一样 来读读这两段话。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二)引领思维,提升认识。

1、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这样种树是不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想对

他说些什么呢?

2、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这里“不确定”是 。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比如 。我从这段话中明白了作者是用借 喻人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3、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是因为

(三)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

样了呢,“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

机。”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对种树人说 ;对已枯萎的同伴说 ;对一起成长的伙伴 ;对前来散步的人说 ;

3、我们现在明白了作者在这里不光是说树的成长,也告诉了我们人的成长经历一些挫折、

一些磨难,会成长的更快,更坚强。你想对我们这些家庭中“小皇帝”、“掌上 明珠”说

●课堂小结1、你的收获是什么 ?

2、你想记住什么?(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老师送一句话: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

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4、《顶碗少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

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展示交流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拓展延伸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 * 《手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读准“搔痒、窈窕、爱憎、冒险、薄弱、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并能理解窈窕、养尊处优、附庸、堂皇的词义。

2.我能通过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用心做好老师布置的每一道题目。通过观察、诵读体会文章内容和感悟作者写法。

3、我能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快速读一读课前的自学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学法提示: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  (1)字词:

读音:搔( )痒 、 窈( )窕( )、 爱憎( ) 、附( )庸

养尊( )处( )优 、 薄( )弱、 渺( )小、

解词:

① 养尊处优:

② 附庸 :

③ 堂皇:

④ 窈窕:

(2)说说看,作者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

二、交流展示:

1.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默读批划重点语句,填写下面表格,并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想想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理?(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三、回归整体,领悟表达:

(1)快速浏览全文,我知道了作者是用下面的几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手指的:(提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说明)

例如:“拿笔的时候,……他消受的机会最多。”这句话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 )的性格特征。

(3)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 )。比如这一句:(

(4)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作者丰子恺,于是查找了他的相关资料:

四、拓展阅读,自我展示

阅读诗歌《手》

这首小诗表面上是写( )的形状,实际上是在赞美(

),告诉我们( )的道理。

课外积累:有了五指的团结与配合,我们的手在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于是就有了许多关于“手”的成语。请你搜集带“手”字的成语。

口语交际与习作一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 达 方 法

例 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表 达 方 法

例 文

日积月累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成语故事

一、 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 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帮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 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6、《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了解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

1.默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内容,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2.默读静思,整体把握《北京的春节》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完成下表:

时间 风 俗 习 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和同组同学讨论一下。

3.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

三、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或者民风民俗的认识。

四、积累提高:

你知道哪些关于春节的对联或者诗词,请写在下面:

五、布置作业:

你是怎样过春节的?选择你认为最有趣或者印象最深的风俗习惯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

xún cù jiǎo

初 ( ) 酿 ( ) ( ) 子

biān zhenɡ

( ) 炮 风 ( )

bàn ɡuànɡ suàn mài

杂 儿 庙会 腊 八 芽糖

二、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1、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自己积累

的两幅对联。

2、请用适当的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今天是元宵节。 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庙会上有赛马的。 庙会上有赛骆驼的。

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chǔ chù)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

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 ),不许间(ji

ān jiàn)断,炮声(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 ),必定赶回家来,

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jiào júe),而都

要守岁(suì shuì)。

1、用横线划出文中的中心句。

2、把不正确的读音划掉。

3、按照原文填空。

4、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

7、《藏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咆哮、旷野、吉祥、恐怖、一无所有、能歌善舞、”等词

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

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

一、初学课文

1、读课文,要推荐的生字词有:

2、熟读课文,思考: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3、藏戏的开山鼻祖是 ,他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是为了

4、藏戏具有鲜明的特点。藏戏的演员必须戴着 演出,表示戏中的人物身份;

演出时以 作背景;藏戏有固定的演出程式,开场:

正戏:

结尾:

藏戏的唱腔、动作:

藏戏的演出时间 :

二、互动交流

1、课文的开关连续写了三个反问句,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2、藏戏为什么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

3、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三、拓展:

我们生活的地区有什么剧种,你看过那些戏曲演出?

8、《各具特色的民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

法。

教学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自学提纲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

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

下。

检测练习

1、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 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2、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客家民居相关特点。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3、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讨论更正

1、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

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2、傣家竹楼——绿色人家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的

好处?

练习设计

一.给带点子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1.世界民居奇葩〔bā pā 〕

2.用鸡蛋请做黏(nián zhān)合剂

3.二层当贮(chú zhù)仓

4.在土中掺(cān chān)石灰

5.一幢幢(chàng zhuàng)竹楼

二.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选择合适的答案,填序号。

⑴举例说明 ⑵数字说明 ⑶比较说明 ⑷打比方说明

1.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 ( )

2.一百之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

3.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

厚1米、高15米以上的楼。 ( )

三、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

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

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

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

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

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

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

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

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

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

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

而异常坚实牢固。

布置作业

1、为客家民居或傣家竹楼设计一份导游词。

2、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

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

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

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教后反思

9、《和田的维吾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

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学习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

风情。

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关于介绍维吾尔族的录像片

自学提纲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从中反映了和田维吾尔人怎样的

性格或精神。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

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检测练习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摇曳(yâ zhuài) 载(zǎi zài)歌载舞

妩媚(wǔ wú ) 豁达(huî hâ)

深邃(suì shuǐ) 土馕坑(ráng náng)

二、给下面多音字组词。

háng ____ è ____

吭 恶 ě ____

kēng ____ wǜ ___

三、自学提纲2

讨论更正

自学提纲3

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

觉也是甜的。”

生交流、师归纳。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①第1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迎风引吭,热烈激昂的歌唱,

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②第2.3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烤肉、馕、“库

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

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③第4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

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

上、墙壁的挂毯上。”

④第5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师小结: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

乐观、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

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4.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

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三、感情练读,积累。

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

练习设计

【基础闯关】

一、我能选择正确的关联词填空。

不仅„„还„„ 纵使„„也„„ 虽然 „„但„„

1.( )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 )在这样的夜里竟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

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

2.花儿( )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 )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

顶、墙壁的挂毯上。

3.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 )生活再苦,感觉( )是甜的。

二、我能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 ( )

2、天上的星星怕冷似的钻进了厚厚的晕蓄力。( )

3、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

上多多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 )

4、哪里的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是维吾尔人。( )

5、这场雨流进了麦田里,流进了果园里,流进了人们的心里。 ( )

五、选择正确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的土壤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

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壤,也是在土壤坑里烤成的!”这两句话表达的意

思是: ( )

A.人人都能想象到色香味俱全的烤肉出自土壤坑,日常食品也出自土壤坑。这是

两个感叹句。

B.用两个反问句式来表达和田维吾尔热爱土地的程度。色相俱全的烤肉出自土壤

坑,日常食品也出自于土壤坑。

2.“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

挂毯上。”这句话写出了 ( )

A.沙土里种着花,门框边、房梁顶上雕刻着花,墙壁的挂毯上绣着花,有维吾尔

人的地方就有盛开的花。

B.只要能栽花的地方,维吾尔人总是见缝插针地栽上花,赞美了维吾尔人在恶劣

的自然环境中依然爱花的天性。

【句段剖析】

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那是个停电的晚

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忽

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在迎风引吭。马车远去,风

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渺回荡„„虽然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但在这样的夜里竟

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

⑴文中提到“这样的夜里”是指怎样的夜里?

⑵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反衬出维吾尔汉子

的 ,表达出“我”的惊奇。

布置作业

1、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2、根据文章内容,画一幅关于维吾尔风土人情的图画,再配上几十字的文字说

明。

教后反思

口语交际 . 习作二

课题 :民风 民俗

一:课时相信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民族文化中的智慧和培养。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前学习导学:

1,调查了解各民风民族,那些内容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2,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三:课题学习研讨:

1,汇报交流你想写的内容。

2,介绍同一种习俗的同学组成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3,提出习作要求:

(1)民族特点要突出。

(2)内容要具体。

(3)语句要通顺。

4,习作修改。

1,“文章不厌百回该”,让学生明白道理。

2,学生明确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

5,誊写作文。

四:课内训练巩固:

体会修改习作完善自己写作的能力

五:课后拓展延伸:

试着编一本《民族作品集》。

口语交际 习作三

一: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课前预习导学:

1,鼓励学生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

2,把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并写下来。

三:课堂学习研讨: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

2、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课内下来巩固:

1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老师修改了什么?

b,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c,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2.互评互改

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

b 师生评议

五:课后拓展延伸:

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 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 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卖火柴的小女孩》学案

预习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蜷着 火焰 捏着 橱窗 哆哆嗦嗦

闪烁 灵魂 哧 暖烘烘 火柴梗

二、我会填

一( )火柴 一( )马车 一( )香味 一( )灯

一( )蜡烛 一( )火光 一( )星星 一( )墙

三、我知道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 (国家)作家 (谁)写的,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的故事。

2.在课文中小女孩 次擦燃火柴,她分别看到了 、

、 、 。

四、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14《卖火柴的小

女孩》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小组合作探究:

1.五次划燃火柴分别说明了什么?小女孩想得到什么?哪一次划火柴最使你感动?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读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想一想,你对“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中三个“没有”是怎样想的?对文末两个“幸福”是怎样认识的?请和同组同学讨论一下。

三、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或者对人物命运的感受。

四、积累提高:

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后,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请你写几句话送给她吧!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检测

一、我会写

duōsuō chú chuang wēi qún dōu zhe yìnɡ bì

( ) ( ) ( ) ( ) ( )

二、我会填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重点写了小女孩____次擦燃火柴,眼前出现了____次幻想。第一次看到了________,说明了小女孩当时________,渴望得到________;第二次看到了________,说明小女孩当时________,渴望得到________;第三次看到________,说明小女孩当时________,渴望得到________;第四次看到了________,说明小女孩当时________,渴望得到________。这些幻象与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小女孩命运的____ 。

三、我理解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加点词语理解)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第一个“幸福”是指

第二个“幸福”是指

15《凡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准确读写本课生字词语,找准多音字,重点词语能理解运用。

2、敢大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内容,感受到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

4、认识“插叙”,掌握插叙的表达方法。

5、学习“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并能从文中找到例子,学习“暗示”这一新的写作方法。

6、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与他人交流。

学习重点:

1、理解“信”的内容,感受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

2、认识“插叙”,学习“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将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

知识链接:《凡卡》选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是俄国批

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最残暴的时代。小说写于1886

年,它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那段最黑暗的时代。当时,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

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的信,

写出了学徒工的悲惨遭遇,对沙俄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控诉,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沙

皇制度的黑暗和当时社会的罪恶。“凡卡”正是千千万万俄国儿童的缩影。

学习准备:

学生预习、分组细学

1组:收集作者信息及写作背景

2组:提炼信的内容

3组:了解凡卡生活的“苦”

4组:了解信中回忆的“乐”

5组:了解细节描写中体现的“痛”

6组:写作特点

学习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介绍收集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

3、学法指导

二、检查预习

1、听写生字词语。生互评互改,并指出易错的字,多音字。

生字我掌握:(注音)

吉( ) 爹( ) 炕 ( ) 立柜( ) 祷告( )

锈( ) 摩平( ) 皮袄( ) 揪着( ) 稀粥( )

词语句子我理解:

摩平: 捉弄: 打发:

祷告: 指望:

2、说说你对凡卡有了那些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读悟情

小组交流展示

1、提炼信的内容

2、“苦”——阅读凡卡的信,围绕“信”,体会凡卡的痛苦生活和急切的心

情。

例:我的发现:凡卡的命运非常悲惨,主要体现在:

3、“乐”——认识插叙,了解插叙内容对表达凡卡生活的作用。

例: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

子呀!我的体会是:

、“痛”——细节描写的运用,使甜蜜的梦回到了永远的痛。

1、 把凡卡写信的内容找出来,并把最使你感动的语句画出来,进行有感情的

朗读,读后再谈一谈自己内心的感受(可简单写一写)

2、 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

四、写作方法

小组交流展示

对比、反衬的运用。学生举例。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我的体会是:

五、情感升华

1、探究生疑,再究课文,互帮互学,我需要质疑的问题是什么?

2、我与凡卡比同年:

六、达标测试

1、小小书法家

chú guì mā píng pí ǎo yïu tǒng

( ) ( ) ( ) ( )

jiū zhù xī zhōu jí xiáng dǎo gào

( ) ( ) ( ) ( )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拒( )钓( )摩( )揍( )

柜( )钩( )磨( )凑( )

3、词语填空我最行

希望 期望 指望 巴望 盼望 渴望

(1)过了一个钟头,凡卡怀着甜蜜的( )睡熟了。

(2)凡卡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 )了,连狗都不如。

(3)凡卡疲惫极了,多么( )能好好地睡一觉

4、课文理解我最棒!

(1)“凡卡把自己写的信塞进了邮筒,回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

的希望睡熟了。”对“甜蜜的希望”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同情凡卡吗?相比之下,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怎样?请谈谈自己的感

受?

六、课外阅读

对比阅读高尔基的《在人间》片段,想想与《凡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6*《鲁滨逊漂流记》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字词,了解笛福及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

2 概括蕴含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写

3 引导学生理智、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1、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理清心态变化历程,体悟其中蕴含的理智思辨的人类精神

2、理解身处绝境的鲁宾逊行为的意义

【知识链接】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学法指导】

1 利用字典 词典,读通课文,弄懂词义。

2 阅读课文,了解大意,分析鲁滨逊遇到的困难及克服过程。

【自主学习】

1 给带点字注音:

沮( )丧 冻饿之虞( ) 泅( ) 斫( )痕 栅( )栏 聊( )以自慰

2 查词典,写意思:

搁浅:

郑重其事: 不毛之地: 不可思议: 3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 鲁滨逊在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合作探究】 1 身陷绝境的鲁滨逊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 鲁滨逊为什么要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

3 作者为什么用4、5两个语段的篇幅详细叙述鲁滨逊计算时间这件事?

4 如何理解鲁滨逊的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的行为?

【整理学案】

【达标测评】按课文内容填空:

1.鲁滨孙在__________买了一块庄园,曾在那儿。过了四年安稳的庄园主生活。

2.在荒岛上,鲁滨孙刚开始主要的食物是__________,由于担心弹药用完,他就把他们捉住饲养起来。

3.偶然机会,鲁滨孙抖装饲料的袋子,过了雨天,抖袋子的地方长出了___苗和_____ 苗。

4.鲁滨孙在岛上捉到一只鹦鹉,给它起名叫__________。

5.鲁滨孙在岛上种粮的第一年收获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他把这些粮食碾碎放进自己烧制的瓦罐中烤成__________。

6:鲁滨孙在岛上还用__________制作了一把伞。

7.鲁滨孙用近__________年的时间造了一只独木船,还挖了一条__________尺的运河,把船运到了半里外的小河里。

8.救了“星期五”,鲁滨孙知道在另一个岛上住着十五个__________人,是海船失事后逃上去的。

9.《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________国小说家________,他是该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有__________ 的美誉,他的文章影响了后来期刊文章和报纸的发展。

10.《鲁滨孙漂流记》是以第__________ 人称写的长篇小说。

11.鲁滨孙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地是___,不料却遇到了可怕的风浪,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

12.鲁滨孙第二次出海是去__________ 经商,这一次他成功了。

13.鲁滨孙第三次出航极为不幸,他们遇到了________,被俘虏,变成了奴隶,逃出后 抵达巴西。

14.鲁滨孙第四次航行是去__________,遭遇飓风,一连十二天。当行驶到__________洲一个岛屿附近时,船突然触礁,遂遭灭顶之灾。

15.鲁滨孙有一包钱币,约值________金镑。可对于岛上的生活来说,它们却是________,都已经发霉了。

16.鲁滨孙来到岛上第________年的________月,突然发现岛上出现了一群 ________。两年后,他救下一个俘虏,那天是________,因此,这个俘虏名叫 ________,他成了鲁滨孙的仆人。

1 7.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鲁滨孙带着仆人乘船离开海岛,他一共在岛上生活了 __________年。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自主预习

1、我会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合作交流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思考。)

2、 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4、快速阅读,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深入探究

1、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思考: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2、通过读梗概,你对什么内容还产生了要细读原著的兴趣?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3.看课后的泡泡3(“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么想法?

4、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在班上进行交流。 拓展提升

尝试提问,提出质疑:

口语交际 . 习作四

一:课时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二:课前预习导学:

想到“学会生存”这四个字你 到吗了什么?

三:课堂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

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

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四)、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

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

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

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

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六)、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

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⑴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

⑵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

⑶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四:课内练习巩固:

学生互相交流读自己的习作。

五:课后拓展延伸:

同学们互相修改习作

18《跨越百年的美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侵蚀、沉淀、冶炼、荣誉、头衔、捐赠、里程碑、卓有成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居里夫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学习重点】

1、能抓住“美丽”一词感知文章的内容。

2、通过理解文中重点句子,了解居里夫人的“美丽”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学习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

【学习方法】

朗读品析法

【知识链接】

【学习过程】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的字注音,并组词

埃( ) 伦( ) 藤( ) 析( ) 碱( ) 效( ) 蚀( ) 乏( ) 誉( ) 顽( ) 卓( ) 衔( ) 粪( ) 捐( )

2、理解下列词语,并造句

淡 泊: 刚 毅:

„„ ……

人声鼎鼎: 侵 蚀:

„„ ……

一如既往: 执 著:

„„ ……

卓有成效: 盛 名:

„„ ……

二、整体感知

3、有感情朗读课文:本文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赞美了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本文的朗读基调是崇敬与赞颂是令人震撼的,语气是赞叹和钦佩的,语调是坚定上扬的,注意重点词句的处理。

跨越百年”指的是:

这几个典型的片段是:

三、品析重点句子,研读课文

4、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人们心中。

她的报告宣布了 ;“那美丽、庄重的形象”表面

指 ,深层次的意思指

【学习反思】

收获:

疑问:

【当堂检测】

1、比一比,组词语

减( ) 捐( ) 衔( ) 埃 ( )

碱( ) 娟( ) 街( ) 挨 ( )

2、根据理解写出相应词语

①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 ②严肃稳重,不随便,不轻浮。 ( ) ③逐渐地破坏或腐蚀。 ( ) ④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 )

《跨越百年的美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品析重点句子、研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3、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学习重点】

抓住“美丽”品析句子,体会居里夫人的献身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跨越百年美丽”的内函。

【学习方法】

朗读品析法

【学习过程】

一、品析重点句子,研读课文

8、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淡蓝色的荧光”是 ,也就是她的成就。这项成就是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

的赞颂。

9、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这种可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 ,“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 ;“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 ,而在于为 ,为 。

10、想一想,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

(方法提示:从人物的外表美和内在美两方面去思考,重点思考人物内在美表现,即作者怎样写她的内在美,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

说这种美丽可“跨越百年”是因为

二、我会根据要求摘抄语句

11、①描写居里夫妇实验条件极差的句子是

②表现他们实验工作极其艰辛与危险的句子是

③概括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功绩的语句是

④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居里夫人对科学巨大贡献的语句是

⑤我喜欢的语句是 12、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她对待这些成就的态度怎样?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学习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4.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重难点:1、理解“梦圆”背后的精神和力量。

2、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学习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有关情景。 自学提纲: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听,互查。

3、默读思考:数千年来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说说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4、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检测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áo lǎn pî qiïng cù rán cháng shì ( )游 ( )月 ( )力 苍( ) ( ) xuàn lì liáo kuî tàn suǒ bú xiâ nǚ lì

( )( ) ( ) ( )

2、选取字填空。

(促猝) 进 然 (瞬顺) 利 间

(括阔) 号广 (蜿弯) 曲 蜒

3、查字典填空。

“积劳成疾”的“疾”,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画,是( )结构的字。“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A痛苦;B痛恨;C疾病。这里应选第( )种解释。

4、数千年来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

5、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讨论更正:

1、交流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教师相机板书)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2、根据板书继续锻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本文在表达方法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练习设计: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2.“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州五号” 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同学们,请你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州六号” 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布置作业:搜集资料,办一张关于“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课后反思: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21* 我最好的老师

学习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强调、教训、驳倒、权威”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从一个具体的事例中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自学提纲:

1、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

检测练习:

选择正确的读音。

A hū hú hù

糊弄( ) 糊墙( ) 糊涂( )

B qiáng qiǎng jiàng

勉强( ) 强大( ) 倔强( )

C tiāo tiǎo

挑理( ) 挑战( ) 挑东西( )

讨论更正:

1、找出课文中心句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2、学生围绕“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来自主学习。

3、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a、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b、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他是最好的老师。

c、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启示。

练习设计:

一、仿写句子。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春,以她的盎然生机,秀丽妩媚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炽热强悍激人奋

发;

二、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学成语时,出现了书写错误,请你帮她改正。 遗笑大方( ) 老马识图( ) 问顶中原( )群雄逐路( )

布置作业:

选择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 《由“我最好的老师”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板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 (写人)

怀特森先生 (事例)

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道理)

口语交际 . 习作五

一:课时学习目标:

1, 认真阅读作文提示,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2收集你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事或景和同学们谈一谈,交流交流。 二:课前预习导学:

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自己的习作做准备。

三:课堂学习研讨:

1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 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 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 笔端,共同分享吧!

2、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3、调动储备,精心选材

(1).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 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训练巩固:

1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

(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

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

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五:课后拓展延伸:

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①将自己满意的习作整理起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分类或按时间)

②写“编者的话”,并按次序编写目录③装订成册,拟订书名,加入个性化设计。

3、展示作品,互相学习

同学们的习作册犹如一朵朵浪花,记录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充满着朴素稚拙的纯真童趣,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起来品味„„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小组抽测,听写词语(四人一组,组长任选其中15个词语抽测组员,进行听写)。

二、交流平台

1.交流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回顾本组的四篇课文及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②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学习收获。

①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六年来你在学习中走过的每一步,感受一定会很多,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读一读“交流平台”中的提示。

③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在组内交流。

④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2.交流:

①你知道哪个成语的意思,说一说。

② 你不懂哪个成语的意思,提出来。

3.根据意思分类

再读这些成语,你会发现其中有些成语的意思相近或反映了同一个内容,找找看。(例:第一行的四个成语都是关于“目标坚定、不懈努力”方面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关于团结协作方面的;“革故鼎新、标新立异”是关于创新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关于“掌握规律、化难为易”方面的等。)

4.选择其中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

5.抄写背诵

四、成语故事

1.自由阅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说一说这则成语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短文,交流读后受到的启示,说说“舍本逐末”的含义。

3.同桌交换阅读搜集到的成语故事,说说成语的含义。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简析:

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讲演稿、给母校老师写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再提供一些。在五六年级,学生已开展过三次这种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习,也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这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为了制作好“班级纪念册”,可以做以下几件事:(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学习目标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

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

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

制作“班级纪念册”

一、学习要求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二、学习过程

1.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3.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5.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7.小结。

(一)成长足迹

“阅读材料”共选了5篇文章,都是回忆小学生活的。

《难忘的启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作者沙健孙。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

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课文是按照“我”对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怀念对启蒙老师的回忆启蒙老师对“我”的影响这样的顺序写的,其中回忆部分的三件事是全文的重点。

阅读这一课,先要了解“启蒙”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理解“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哪些启蒙教育?如,热爱自己的祖国,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要实事求是,学习要认真。要让学生体会“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明白在课文中“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对作文、写字那样严格,而对日语课却那么宽容,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老师领进门》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作品。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阅读时要体会文章通过哪些具体事例的叙述,表达出对田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让我们深深感到,启蒙老师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文章用深情的回忆、具体的事例说明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一个优秀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叙述生动,行文简洁,是本文的特色。

《新来的王老师》是一篇小说。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蔡林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自己是“差生”,“没人提问我的”,“大家这么认为。我,我自己也承认。”所谓的“差生”首先是失去了自信心。针对蔡林的这种心态,王老师对症下药,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其实这个“差生档案”是一个个名人小时候的“缺点”,他们的成就今天已经人所共知,他们是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这份“差生档案”激发了蔡林的信心,我们相信他在王老师的教育下一定会有大的进步。很多学生虽然没有像蔡林那样被判为“差生”,但六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所以这篇文章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回忆老师帮助、鼓励自己进步的点滴往事。

《忘不了的笑声》是一篇描写同学的文章。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写作角度别出心裁。阅读时要注意文章选择的写作角度,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班同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角度把他们写下来。

《作文上的红双圈》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黄蓓佳。文中提到的《补考》一文是她的处女作,由于这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至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所以作文《补考》可以说是她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阅读时要让学生体悟这一点,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倾诉出来。

(二)依依惜别

“阅读材料”中有5篇文章,都围绕着“告别母校”这个话题,但文体各不相同。

《给老师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学生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在信中,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给老师写信,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陌生的事,阅读时着重要体会作者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演讲稿。文中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学生可以以此为范本,学写演讲稿。

《给校长的建议》是一位六年级毕业生写给校长的信,侧重于提出建议。信中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开放图书室的建议。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办法,言辞恳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母校表达了热爱之情。以这封建议书为范例,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学校存在的不足,学习本文的写法,向校长写一封建议书。

《同学录》是一首短短的诗。同学录,是种在校园里永远的记忆,是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这首诗也是一个情味浓浓的倡议,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录的作用,也来做一个自己班级的同学录。

《毕业赠言》中选登了两组赠言,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老师给学生的。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能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祝愿。

(三)毕业之际话赠言

毕业在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总免不了要互赠留言。我偶阅学生的留言册,一些灰色赠言让人触目惊心:“人生如梦,梦永伴随着你!”“祝愿你发财时不要忘记哥们──我„„”“祝你笑口常开,笑死活该!”“将来能傍上大款,做上富婆,这是对你的最良好的祝愿。”如此格调低下、消沉悲观、庸俗无聊的赠言直接影响了赠言的价值,也给对方带来负面影响。我觉得有必要帮助同学们分辨什么是健康积极的赠言,什么是低级庸俗的赠言,并对学生创作的赠言作一定的指导。

1.主题健康。赠言要张扬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要给对方以鼓励、鞭策或赞美,让赠言成为他以后人生道路上的“促进剂”。常见的类型有:

(1)激励性赠言。如,“分别后的人生犹如一条街,让我们共同为长街增添美丽的景致。”

(2)祝愿性赠言。如,“生活如一条长河,愿你是一叶执著的小舟;生活如一叶小舟,愿你是一名风雨无阻的水手。”

(3)褒扬性赠言。如,“你不张扬的个性,让我领略到宁静,感受到宁静里有一颗平静如水的心。”

(4)怀念性赠言。如,“我把缕缕的情思拧成一股长长的红线,让你这即将远飞的风筝时时

飞翔在我蓝蓝的天空中。”

(5)鞭策性赠言。如,“你没有摘到的只是春天里的一朵花,而整个春天还是属于你,朋友,别灰心!”

2.风格独特。开放热情的学生大都喜爱富有个性的赠言。对此,教师可教给他们一些有鲜明风格的赠言形式。

“综合复习”

1.《养花》

这是老舍先生的散文,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

第一题,通过查字典理解字词。

这一题是对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特别是从字典中选择字义能力的复习和检查。

奇花异草异:奇异,特别。奇花异草,奇异、特别的花草。

大雨倾盆倾:使器物反转或歪斜,尽数倒出里面的东西。大雨倾盆,雨像盆里的水倒下来一样,形容雨非常大。

置之不理置:搁,放。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三年五载载:年。三年五载,三年五年。

秉烛夜游秉:拿着,握着。秉烛夜游,晚上举着蜡烛游玩。

第二题,从文中画出能具体说明“如此循环”的一个句子。

这一题是复习和检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应画出的句子在第4自然段:“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

第三题,用课文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作者从养花中体会到的乐趣。

文章的第3自然段讲养花增长了见识,第4自然段讲养花虽然辛苦但有益身心,第5、6自然段分别叙述养花的快乐与忧伤,最后一段总结了养花的乐趣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在检查交流时,可让学生先总的说说作者养花的乐趣,再每人就一个方面用文中的具体事例说一说。

2.《生活是多么广阔》

这是著名诗人何其芳的诗。诗中抒发了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一题,用自己的话说说几个含义深刻的诗句的意思。

这三个句子都是诗的第3节里的,讲的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要留心观察,注意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要在生活中满腔热忱地帮助别人。

“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要真心待人,真诚待人。

第二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第二节后面接着写几句诗。

这首诗的第二节,用11个“去„„”写出了生活的广阔,让学生在后面接着写几句诗,就是要仿照“去„„”这种形式,写出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3.《中华第一龙》

本文从“中华第一龙”谈起,讲了中华民族的标志──“龙”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和象征意义,赞颂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一题,借助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这一题,既是为了读准一些生字的字音,更是

为了复习查字典。对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来查,而《养花》一文要查的都是认识的字,可用音序查字法。这就复习了查字典的两种主要方法。

“濮”“犷”“蜥”“椽”“瞩”要查的部首很明显,读音分别是pú、guǎng、xī、chuán、zhǔ。“弋”是独体字,查“弋”部,读音是yì。

第二题,“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

“中华第一龙”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 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

第三题,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文章的第4自然段具体讲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从龙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生可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四题,抄写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再写出几个带“龙”字的词语。

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带“龙”字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晴。通过个人思考,再互相交流,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4.《狱中联欢》

这篇课文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狱中”指的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设在重庆市郊区歌乐山下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课文讲的是1949年元旦,被关押在集中营的革命者,巧妙地利用庆祝新年的机会,欢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表现了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然后填写狱中联欢的过程。

这一题是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狱中联欢的过程是: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

第二题:挑选课文中的一副对联读一读,体会对联的意思。

文中的五副对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字面看,没有一处革命的词句,没有一处可以被敌人抓住把柄,但在当时当地,大家都能领悟到这些对联中所蕴含的欢呼革命大好形势、赞颂革命者、抨击反动派的意思。学生要领悟到革命者贴的对联的这一特点,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作适当提示,然后再让学生挑选一副,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思。

第三题,仔细阅读课文中“猩猩来到楼七室门前站定„„猩猩装作没有听见,溜走了”这一部分,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一题实际是上一题的进一步具体化。楼七室的对联:“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横额“乐在其中”,最能体现革命者乐观、诙谐的情趣,意在挑剔的猩猩看了以后,可能已意识到某些不同寻常的意义,但他抓不住把柄,只能无可奈何地溜走。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启发,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可以分角色读读这个部分。

5.《名碑荟萃》

本文以西安碑林收藏的石刻为例,介绍了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几位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反映了我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

第一题,按照课文叙述顺序,写出课文介绍的几位书法家的名字。

课文依次介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第二题,这几位书法家的书法各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画出最能表现每个人书法艺术特点的一两个词语。

课文中介绍王羲之的书体“潇洒清秀”;欧阳询的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柳公权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

在学生画出这些词语之后,教师最好出示这几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让学生观摩欣赏,以具体领会从课文中画出的这些词语。以下所附是西安碑林中收藏的唐朝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字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欧阳询《皇甫诞碑》、颜真卿《颜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供教师选用。

僧怀仁集王羲之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局部)

欧阳询《皇甫诞碑》(局部)颜真卿《颜勤礼碑》(局部)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第三题,模拟担任碑林解说员,联系自己临帖习字的实际,介绍一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

学生学写毛笔字,临的字帖主要有颜体、欧体、柳体,可让学生联系自己习字的实际感受,谈谈某一种书体的特点。

6.《琥珀》

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本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具体描写了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一题,课文中写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把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一两个句子画下来。

课文的最后一段讲了这块琥珀的特点。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句子是:“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第二题,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老松树滴下的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二是海水淹没了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课文详细写了前一个阶段,对松脂球变成化石写得很简单,学生容易忽略。在检查交流时,教师要留意这一点,必要时加以提醒。

第三题,具体体会作者这样想象琥珀的形成的依据。

题目中,列举了作者的想象中包含的五个内容。这些想象,都是有依据的,是很合理的。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松脂变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这么长时间。

(2)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必须是夏天,天气很热,老松树才能渗出松脂。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这块琥珀是一个渔民的儿子在海滩上发现的,这是想象海水渐渐逼近森林,最后淹没了森林的依据。

(4)树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如果没有高大的松树,也就不会有松脂了。

(5)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松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样想象的依据,就是那块琥珀的特点。如果不是刚好这么巧,那两个小东西就不会“仍旧好好地躺”在“透明的琥珀里”了。

7.《智慧之花》

本文讲了两个少年儿童的故事,赞扬了她们的机智勇敢。

第一题,了解课文讲了哪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维吾尔族小姑娘玛丽亚,她运用学过的关于电的基本知识,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救了五个触电的男同学。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东北的小姑娘江雪,她巧妙地向工商管理所商检科举报了卖变质冰棍儿的人,这是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同伴不受伤害。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少年儿童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的思想。

第二题,从两个故事中选择一个进行缩写,字数不超过150字。

进行缩写,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抓住故事主要内容,把事情讲清楚;二是语句要通顺、连贯;三是不超过规定的字数。学生缩写之前,教师应从这几个方面明确要求。学生缩写以后,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检查评价,并联系学生的练笔实际酌情指导。

第三题,写一写读了这两个故事想到了什么。

这可以作为一次习作来安排。根据题目的提示,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自己选定习作内容,一是写读了这两个故事的感想;二是写自己知道的其他自我保护或救助别人的故事。前者侧重于写“感”,是练习写读后感;后者侧重于写人写事,是练习写记实作文。

在学生按照提示完成习作以后,教师要做好讲评,通过师生互评互议,使学生在写读后感和写记实作文方面都有所启发和收获。

8.《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

这篇阅读材料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做玩具小台灯的说明书,二是两个同学看说明书做成的小台灯。

第一题,两个同学做的台灯,哪一个做对了,哪一个做错了?

这一题比较容易,根据对台灯的了解就可以判断,图二的小台灯做对了,图一的小台灯做错了。

第二题,对照做法说明看一看,做错的那位同学是哪一步没有做对?在说明中把他没有做对的那一步画下来。

图一的小台灯,做错的地方是把灯泡装在灯罩的外面了。他没有做对的是说明中的第三步。学生应该画下来的是:(3)把铅丝的另一头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

第三题,那位同学做错了,和说明写得不够清楚也有关系。你能把那部分的文字说明修改得更加清楚、明白吗?

对于见过台灯的人,说明书中对做法第三步的说明已经比较清楚了,是不会出现把灯泡装在灯罩外面的错误的。但是对于没有见过台灯的人,这里的说明就还有些不够严密。“把铅丝的另一头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究竟是从乒乓球的外面插入小洞,还是从乒乓球的里面插入小洞?那位把灯泡装在灯罩外面的同学,正是在这里出现了错误。我们把这句话改成“把铅丝的另一头从乒乓球的外面插入小孔里”,就更加清楚明白了。

9.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这次习作是让学生给远方的亲戚或小伙伴写封信,介绍自己面临小学毕业的一些情况和想法。

这不是虚拟情境的写信练习,而是一次真实的通信活动。这样真实的通信,写的是自己最想告诉对方的话,而且还要寄出去,非常有利于对怎样写信和怎样写信封进行较全面的复习。教师在检查评议时,要注意学生写的信格式是否正确,信中说话的口气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注意信封上的地址、邮政编码等写得对不对,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加以具体指导。


相关内容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体系分析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体系分析 中文师范 071 朱云 0701012009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由洪宗礼主编.这本教材一共六个单元,各 个单元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文本编排, 同时将诵读欣赏. 语文实践活动等几大版块 优化组合,紧密联系,为既定主题服务. 在课改之下, 语文教材能否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 ...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马建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同时也是第三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我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作简要的介绍: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 ...

  •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承担着由第二学段向第三学段的过渡.因此,在内容编排时除了与四年级(上)的教材一样,均衡地增加了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外,本册教材的阅读练习较之以前教材,在广度上有所拓宽,在密度上有所加强,在深度上有所发掘.如:有让学生体会句子寓意的,有让学生领悟表达方法的,有让学生把握写 ...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教材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教材 858农场子弟校安家华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所说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下面我将从"把握学段目标"" 教材编写意图" "总体把握教材" &quo ...

  • 2017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 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突出特点 一.内涵: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 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 ...

  •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 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一.结构体系 1.卷首语 2.识字:两个单元 3.课文:五个单元 4.综合性学习:两次(风景名胜展.用音序查字法查字) 5.口语交际:五个话题(做好准备去春游.过生日.向伙伴介绍自己.装扮我们的教室.夸夸我的家里人) 6.积累与运用:七次 7.附录:我认识的字,我 ...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四(下)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例.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四大部分.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 ...

  •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程说明书
  •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程说明书 一.课程名称: 小学四年级语文 二.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三.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册 四.课时数: 五.授课教师:方正炎 六.全册课程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 ...

  • 二年级语文计划下册
  •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房 华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4人.学生进入二年级后,在识字方面突破识记的难关,孩子们记字的速度加快,但由于识字量加大,同音字混淆有时会出现.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教材分析 1.人教版新课标语文第四册教科书围绕着八个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教学内容:春天里的发 ...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