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_论文

2010-2011年第2学期

《研发与创新管理》课程结课论文

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研究

——论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课程名称:研发与创新管理

授课教师:隋静

年级:10级

专业:工业工程

学号:1013019

姓名:袁博

完成日期:2011年6月28日

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研究

——论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摘要: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技术创新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就是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百度百科)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容乐观,而探索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能有效的使二者结合,对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关系

一、前言:

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正确组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内核,是能够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的关键。黄汉清先生曾经说过:“企业的成败在于能否创新,尤其是当前新旧体制转换阶段,在企业特殊困难时期,更需要有这种精神。只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充分说明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质演变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 谁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 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 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把握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以便同时做好二者。

尽管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可以促进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据深圳市国中道经济研究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做的调查显示,约74% 的企业认为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应用刚刚开始,仅有约27% 的企业已经制定知识管理策略。深圳蓝凌管理咨询支持系统有限公司“2005 年知识管理标杆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88% 的机构认为有必要制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却只是36%的机构表示已经有明确的规划。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本质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知识管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指导性的作用,研究二者的关系有助于企业学会将知识管理纳入到技术创新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以提高技术创新中知识的利用率,推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1]

二、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简介:

知识管理作为对传统管理领域的创新,兴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 近几年来我国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知识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持久的竞争力, 将特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部门所掌握的技术诀窍、业务数据或经验等各种相关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整理, 使之形成企业中除人、财、物之外的又一重要经营资源, 为企业的发展谋取利益。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虽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明确提出技术创新能力并加以研究则是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从国内外有关研究来看,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分析

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加以界定。1999年月2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给出了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 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生产新的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 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图1:知识与创新的基本联系

基于以上对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定义,我找来了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基本联系图,并对其做出解释,以探讨两者的关系。组织的技术创新过程就是组织利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2]组织的技术创新起始于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刺激, 这种新刺激既包括技术探索的新发现, 也包括市场的新变化等。这种变化启发了组织的学习活动, 产生了某些创新性的概念和思想, 这些创新性的概念和思想在组织范围内进行发展和应用,形成创新性的产品、工艺等最终的创新成果, 从而完成了组织的技术创新过程。该模型揭示了组织技术创新的知识本质, 刻画了创新过程中知识的流动与转化过程, 从知识基础、外部知识以及创新知识三个方面强调了知识管理对于组织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知识基础是指存在于创新组织内部的各种知识, 既包括显性知识, 也包括隐性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不是完全针对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的, 却是技术创新产生的土壤。另外, 组织必须根据技术创新的需要吸收与新技术、新产品等相关的外部知识, 主要包括组织外部的技术机会以及知识溢出。最终, 组织经过创新活动产生出物化于创新成果中的创新性知识, 这些创新性知识进一步丰富了组织的知识基础。因此, 组织充分利用已有

[3]知识, 获取、吸收、更新知识势在必行。 [1]

三、技术创新要素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1) 创新主体。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知识的人和组织。

(2) 创新成本。为获取创新所需知识而投入的人、财、物、时间等资源。

(3) 创新成果。技术创新产生的创新性知识及其载体( 产品、技术、工艺等) , 是技术创新价值的具体体现。

(4) 创新收益。创新性知识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作的贡献。

(5) 创新风险。技术创新风险一方面来源于技术探索与市场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即外部知识的快速变化。另一方面来源于组织自身知识的缺陷给创新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例如, 组织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否雄厚、组织原有知识基础与获取的外部知识之间的差距、新知识在组织中的适用性都影响到技术创新的风险。 ( 6) 创新路径。企业获取创新性知识的方式, 包括: 自主研发、合作研究、购买引进等。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从知识的角度重新解读技术创新中的各个要素, 并从技术创新的知识本质出发来研究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相互关系。

四、技术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基础: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首先开始于创意的产生, 这种创新往往来自于创新人员以外的信息或者知识交流带来的启示; 当创意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时, 创新人员就会通过各种交流渠道或者知识获取手段寻找能够使目标实现的途径; 在探索实现途径的过程中, 创新人员将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市场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技术水平变化等等, 及时修正和调整创新的目标, 从而使技术创新成果更加接近市场, 最后实现创新的产业化和技术创新扩散。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 创新人员的创新活动需要大量外界信息和知识的支持。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以知识管理为基础。

在知识经济中, 首先企业能够通过网络等信息手段很容易获得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各种信息和知识。然而, 如果企业将这些信息和知识以其原始状态接近创新人员和创新活动而不做任何处理, 势必会由于信息和知识的杂乱而干扰创新人员的决策, 可能会降低创新决策的速度, 也可能改变创新决策的方向而导致创新的失败。如果企业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科学的知识管理,就能够有效地控制信息和知识进入技术创新过程时的流动状态, 从而非常有效地减少上述失误。

图2: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相互作用

如上图所示,在生产制造阶段, 样品将被放大为规模生产, 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成为关键, 知识需要转化为各种操作技能, 规范化的显性知识开始向隐性知识转化, 这时知识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因为各种知识在此阶段才真正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 从而为实现资本增值创造可视性的载体, 表现为产品在质量、数量及成本方面的创新, 最终实现商业化利益。

从技术创新本质出发, 创新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 难以控制, 必须通过知识管理使其显性化,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的基础就是“共享知识和管理知识”, 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强化创新、驱动竞争优势、更有效地实施技术创新工作。技术创新的成功需要相应的知识管理作为支撑, 良好的知识管理是引领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目标的保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新知识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这使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企业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必须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相应的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的成功就需要知识的动态管理贯穿其中,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来保持技术创新, 使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说,技术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基础。三星集团获得成功的案例,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4]

三星集团创立于1938年,1969年投资成立三星电子公司,涉及半导体、移动电话、显示器、笔记本、电视机、电 冰箱、空调、数码摄像机以及IT产品等多个领域。2005年,“世界财富500强企业”评选中,三星电子以719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居全球排名第39位。

在技术上,三星已成为了世界顶尖级的技术创新公司,它在众多的领域创造了一系列的尖端技术,包括移动电话、手持计算设备、平面显示器以及超薄笔记本电脑等。2002年,三星电子的专利数在全球排名第5,仅次于IBM、NEC、佳能和Micron公司,领先于Matsushita、索尼、日立、三菱和富士通公司。

三星集团十分注重知识管理,并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在技术上有许多重大的创新。三星集团经历了技术吸收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知识的原始积累阶段,在此阶段中,三星集团将技术选择性的导入与自主开发,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就是外部知识的吸收与再创造过程。在其技术改良阶段,自主研发阶段,三星集团一直都是以知识管理为基础,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并最终成长为世界顶尖的技术创新公司。(案例来源:百度文档,企业创新案例_三星电子公司)

五、知识管理指导技术创新决策:

根据全球知识经济委员会(GKEC) 的定义, 创新决策过程( Innovation- decisionprocess) 是指个体( 或其它决策单位) 从获得初步创新知识到形成对创新的态度, 决定采用或拒绝创新, 实施创新, 到最终确认决策的过程。对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的研究为我们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它不仅揭示出了技术创新的知识本质, 同时也为技术创新决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原则和方法。

技术创新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重要知识的缺失。在评价与选择创新方案的过程中, 要充分评价知识基础的完备性及是否存在关键的知识缺口, 从而降低创新的风险。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通常涉及到技术开发方面的关键技术知识与技术推广方面的市场知识两个主要内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往往会在上述两个方面各有欠缺, 造成技术创新项目失败, 因此在高难度技术创新项目中, 基于知识互补原则建立广泛的创新联盟是保障知识基础完备的有效途径。另外, 在组织内部, 知识基础的流失以及僵化是造成知识基础不完备的主要原因。知识基础的流失表现为组织知识的遗忘、人才流失等; 而僵化则反映在组织缺乏创新的动力, 对外部变化和新知识采取抵制的态度等方面。这些都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重要因素。

新知识的先进性是技术创新决策的关键。创新成果是组织创新性知识的积聚, 一定时期组织的创新成果所具备的数量和技术含量, 是组织知识创造能力的外在反映, 也是组织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的物化指标。技术创新成果可以表现为硬件、软件、产品以及市场等, 衡量其先进性的首要标准就是考察其包含的创新性知识的含量。保证创新成果的先进性一方面需要在创新的过程中持续追踪领域的前沿进展, 通过学习、模仿和再创新在继承中寻求创新, 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活动中的重复与浪费。另一方面需要创新主体把握创新的机遇, 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力, 以免因为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延误时机。因此,新知识的先进性可以作为衡量相关技术创新决策的重要标准。

因此,在技术创新的决策阶段,需要有大量相关信息的支持,不断接近“全知”,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收益。

六、理论联系实践——二者的辩证关系:

知识管理就是利用组织集体智慧,通过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获取、存储、分享、转移、应用和创新知识,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个角度研究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有助于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用知识管理指导技术创新,用技术创新反馈知识管理,从而使二者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源泉。所谓知识就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认识的成果和结晶, 早在17 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曾高呼“知识就是力量”。20 世纪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再倡导“知识将取代资金、自然资源及人力,成为最根本的经济资源”。不仅如此,面对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和企业家对知识资源在企业中运用的研究上升到了对知识的管理,并就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探讨和运用,至此知识的价值已经被世人所承认。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企业要长久发展,服务与社会,靠的就是不断开发和生产出优良的产品,而产品的背后就是技术创新,而进行技术创新的理论、措施和方法保障,就是企业拥有知识资源的多少和知识资源价值的实现,而且这种知识资源不是传统的经验知识,而是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知识管理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提供方法保障。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除少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以外,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速度慢,成功率比较低,如果依照当今知识管理的要求来认识和分析,企业未实施知识管理之前,技术创新存在:不了解企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和知识的无序化;不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知识的来源渠道;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将技术创新所需知识整合成为组织知识;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并最终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缺乏完善机制的保障;缺乏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措施;缺乏技术创新过程的监控;缺乏创新优势的保持及创新产品的保护等问题。这说明在企业尚未引入和实施知识管理之前,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是分散、零碎和不系统的,因而其本身不会自发产生价值,这就需要企业必须引入知识管理这一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对技术创新过程的保障实际上就是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提供方法保证。

技术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价值实现的实践过程。企业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实现其价值。而技术创新,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就是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过程,并将最终为企业带来效益。这一过程一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运用和知识管理实践的价值链,另一方面也是知识与知识管理价值的最终实现。

技术创新是组织知识转化为技术创新思想的实践。技术创新思想的形成,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企业经过知识管理过程,将有用信息转化为技术创新理念以后,才进一步将该理念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新思想,从而形成了技术创新的前提。

技术创新过程是知识管理方法论的运用。技术创新思想的形成,仅仅是知识管理开始实践的第一步,为使这一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还必须进行新产品的研发、试制、生产制造等环节,而这些环节又恰好是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实践体现。因此,新产品的试制和生产制造过程是知识管理形成的创新思想价值在产品实体这一载体上的实现。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一方面使技术创新思想成为一种现实,另一方面是知识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全面的组织专业知识在技术创新中得到了运用。

新产品首次商业化是知识管理的结晶。创新产品是否能顺利商业化,从而实

现知识管理的价值,除产品的质量外,重要的是将知识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创新产品商业化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才能得到检验。因此,创新产品商业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管理商业运作理论和方法的实践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不仅检验了理论的可行性,同时,也实现了知识管理的价值。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看,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关系如下图示:

图3: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关系示意图[5]

综上所诉:知识管理是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为技术创新提供方法保障;技术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价值实现的实践过程,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具体表现。企业应当以知识管理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理论联系实践,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七、结束语:

江主席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来越依赖知识管理的开展,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技术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基础,本质上是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而知识管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指导性的作用,是技术创新的理论源泉和方法保障。企业要学会将知识管理纳入到技术创新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以提高技术创新中知识的利用率,推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江,和金生,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决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7 月,第25卷第7期,第161页。

[2] Drucker.Post - capitalist Society [M] . New York: Butterworth

Heineman, 1993.

[3] Lester C.Thurow.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M] .London: Nicolas

Brealey publishing, 1997.

[4]孙丽红,以知识管理引导技术创新,大众科技,2006年第7 期,第138页。

[5]战丽梅,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代情报,2005年,12月,第12期,第182页。

2010-2011年第2学期

《研发与创新管理》课程结课论文

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研究

——论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课程名称:研发与创新管理

授课教师:隋静

年级:10级

专业:工业工程

学号:1013019

姓名:袁博

完成日期:2011年6月28日

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研究

——论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摘要: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技术创新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就是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百度百科)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容乐观,而探索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能有效的使二者结合,对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关系

一、前言:

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正确组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内核,是能够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的关键。黄汉清先生曾经说过:“企业的成败在于能否创新,尤其是当前新旧体制转换阶段,在企业特殊困难时期,更需要有这种精神。只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充分说明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质演变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 谁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 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 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把握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以便同时做好二者。

尽管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可以促进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据深圳市国中道经济研究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做的调查显示,约74% 的企业认为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应用刚刚开始,仅有约27% 的企业已经制定知识管理策略。深圳蓝凌管理咨询支持系统有限公司“2005 年知识管理标杆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88% 的机构认为有必要制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却只是36%的机构表示已经有明确的规划。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本质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知识管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指导性的作用,研究二者的关系有助于企业学会将知识管理纳入到技术创新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以提高技术创新中知识的利用率,推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1]

二、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简介:

知识管理作为对传统管理领域的创新,兴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 近几年来我国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知识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持久的竞争力, 将特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部门所掌握的技术诀窍、业务数据或经验等各种相关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整理, 使之形成企业中除人、财、物之外的又一重要经营资源, 为企业的发展谋取利益。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虽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明确提出技术创新能力并加以研究则是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从国内外有关研究来看,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分析

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加以界定。1999年月2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给出了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 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生产新的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 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图1:知识与创新的基本联系

基于以上对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定义,我找来了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基本联系图,并对其做出解释,以探讨两者的关系。组织的技术创新过程就是组织利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2]组织的技术创新起始于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刺激, 这种新刺激既包括技术探索的新发现, 也包括市场的新变化等。这种变化启发了组织的学习活动, 产生了某些创新性的概念和思想, 这些创新性的概念和思想在组织范围内进行发展和应用,形成创新性的产品、工艺等最终的创新成果, 从而完成了组织的技术创新过程。该模型揭示了组织技术创新的知识本质, 刻画了创新过程中知识的流动与转化过程, 从知识基础、外部知识以及创新知识三个方面强调了知识管理对于组织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知识基础是指存在于创新组织内部的各种知识, 既包括显性知识, 也包括隐性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不是完全针对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的, 却是技术创新产生的土壤。另外, 组织必须根据技术创新的需要吸收与新技术、新产品等相关的外部知识, 主要包括组织外部的技术机会以及知识溢出。最终, 组织经过创新活动产生出物化于创新成果中的创新性知识, 这些创新性知识进一步丰富了组织的知识基础。因此, 组织充分利用已有

[3]知识, 获取、吸收、更新知识势在必行。 [1]

三、技术创新要素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1) 创新主体。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知识的人和组织。

(2) 创新成本。为获取创新所需知识而投入的人、财、物、时间等资源。

(3) 创新成果。技术创新产生的创新性知识及其载体( 产品、技术、工艺等) , 是技术创新价值的具体体现。

(4) 创新收益。创新性知识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作的贡献。

(5) 创新风险。技术创新风险一方面来源于技术探索与市场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即外部知识的快速变化。另一方面来源于组织自身知识的缺陷给创新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例如, 组织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否雄厚、组织原有知识基础与获取的外部知识之间的差距、新知识在组织中的适用性都影响到技术创新的风险。 ( 6) 创新路径。企业获取创新性知识的方式, 包括: 自主研发、合作研究、购买引进等。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从知识的角度重新解读技术创新中的各个要素, 并从技术创新的知识本质出发来研究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相互关系。

四、技术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基础: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首先开始于创意的产生, 这种创新往往来自于创新人员以外的信息或者知识交流带来的启示; 当创意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时, 创新人员就会通过各种交流渠道或者知识获取手段寻找能够使目标实现的途径; 在探索实现途径的过程中, 创新人员将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市场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技术水平变化等等, 及时修正和调整创新的目标, 从而使技术创新成果更加接近市场, 最后实现创新的产业化和技术创新扩散。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 创新人员的创新活动需要大量外界信息和知识的支持。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以知识管理为基础。

在知识经济中, 首先企业能够通过网络等信息手段很容易获得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各种信息和知识。然而, 如果企业将这些信息和知识以其原始状态接近创新人员和创新活动而不做任何处理, 势必会由于信息和知识的杂乱而干扰创新人员的决策, 可能会降低创新决策的速度, 也可能改变创新决策的方向而导致创新的失败。如果企业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科学的知识管理,就能够有效地控制信息和知识进入技术创新过程时的流动状态, 从而非常有效地减少上述失误。

图2: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相互作用

如上图所示,在生产制造阶段, 样品将被放大为规模生产, 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成为关键, 知识需要转化为各种操作技能, 规范化的显性知识开始向隐性知识转化, 这时知识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因为各种知识在此阶段才真正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 从而为实现资本增值创造可视性的载体, 表现为产品在质量、数量及成本方面的创新, 最终实现商业化利益。

从技术创新本质出发, 创新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 难以控制, 必须通过知识管理使其显性化,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的基础就是“共享知识和管理知识”, 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强化创新、驱动竞争优势、更有效地实施技术创新工作。技术创新的成功需要相应的知识管理作为支撑, 良好的知识管理是引领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目标的保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新知识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这使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企业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必须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相应的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的成功就需要知识的动态管理贯穿其中,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来保持技术创新, 使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说,技术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基础。三星集团获得成功的案例,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4]

三星集团创立于1938年,1969年投资成立三星电子公司,涉及半导体、移动电话、显示器、笔记本、电视机、电 冰箱、空调、数码摄像机以及IT产品等多个领域。2005年,“世界财富500强企业”评选中,三星电子以719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居全球排名第39位。

在技术上,三星已成为了世界顶尖级的技术创新公司,它在众多的领域创造了一系列的尖端技术,包括移动电话、手持计算设备、平面显示器以及超薄笔记本电脑等。2002年,三星电子的专利数在全球排名第5,仅次于IBM、NEC、佳能和Micron公司,领先于Matsushita、索尼、日立、三菱和富士通公司。

三星集团十分注重知识管理,并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在技术上有许多重大的创新。三星集团经历了技术吸收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知识的原始积累阶段,在此阶段中,三星集团将技术选择性的导入与自主开发,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就是外部知识的吸收与再创造过程。在其技术改良阶段,自主研发阶段,三星集团一直都是以知识管理为基础,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并最终成长为世界顶尖的技术创新公司。(案例来源:百度文档,企业创新案例_三星电子公司)

五、知识管理指导技术创新决策:

根据全球知识经济委员会(GKEC) 的定义, 创新决策过程( Innovation- decisionprocess) 是指个体( 或其它决策单位) 从获得初步创新知识到形成对创新的态度, 决定采用或拒绝创新, 实施创新, 到最终确认决策的过程。对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的研究为我们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它不仅揭示出了技术创新的知识本质, 同时也为技术创新决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原则和方法。

技术创新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重要知识的缺失。在评价与选择创新方案的过程中, 要充分评价知识基础的完备性及是否存在关键的知识缺口, 从而降低创新的风险。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通常涉及到技术开发方面的关键技术知识与技术推广方面的市场知识两个主要内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往往会在上述两个方面各有欠缺, 造成技术创新项目失败, 因此在高难度技术创新项目中, 基于知识互补原则建立广泛的创新联盟是保障知识基础完备的有效途径。另外, 在组织内部, 知识基础的流失以及僵化是造成知识基础不完备的主要原因。知识基础的流失表现为组织知识的遗忘、人才流失等; 而僵化则反映在组织缺乏创新的动力, 对外部变化和新知识采取抵制的态度等方面。这些都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重要因素。

新知识的先进性是技术创新决策的关键。创新成果是组织创新性知识的积聚, 一定时期组织的创新成果所具备的数量和技术含量, 是组织知识创造能力的外在反映, 也是组织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的物化指标。技术创新成果可以表现为硬件、软件、产品以及市场等, 衡量其先进性的首要标准就是考察其包含的创新性知识的含量。保证创新成果的先进性一方面需要在创新的过程中持续追踪领域的前沿进展, 通过学习、模仿和再创新在继承中寻求创新, 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活动中的重复与浪费。另一方面需要创新主体把握创新的机遇, 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力, 以免因为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延误时机。因此,新知识的先进性可以作为衡量相关技术创新决策的重要标准。

因此,在技术创新的决策阶段,需要有大量相关信息的支持,不断接近“全知”,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收益。

六、理论联系实践——二者的辩证关系:

知识管理就是利用组织集体智慧,通过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获取、存储、分享、转移、应用和创新知识,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个角度研究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有助于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用知识管理指导技术创新,用技术创新反馈知识管理,从而使二者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源泉。所谓知识就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认识的成果和结晶, 早在17 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曾高呼“知识就是力量”。20 世纪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再倡导“知识将取代资金、自然资源及人力,成为最根本的经济资源”。不仅如此,面对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和企业家对知识资源在企业中运用的研究上升到了对知识的管理,并就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探讨和运用,至此知识的价值已经被世人所承认。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企业要长久发展,服务与社会,靠的就是不断开发和生产出优良的产品,而产品的背后就是技术创新,而进行技术创新的理论、措施和方法保障,就是企业拥有知识资源的多少和知识资源价值的实现,而且这种知识资源不是传统的经验知识,而是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知识管理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提供方法保障。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除少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以外,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速度慢,成功率比较低,如果依照当今知识管理的要求来认识和分析,企业未实施知识管理之前,技术创新存在:不了解企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和知识的无序化;不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知识的来源渠道;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将技术创新所需知识整合成为组织知识;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并最终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缺乏完善机制的保障;缺乏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措施;缺乏技术创新过程的监控;缺乏创新优势的保持及创新产品的保护等问题。这说明在企业尚未引入和实施知识管理之前,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是分散、零碎和不系统的,因而其本身不会自发产生价值,这就需要企业必须引入知识管理这一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对技术创新过程的保障实际上就是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提供方法保证。

技术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价值实现的实践过程。企业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实现其价值。而技术创新,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就是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过程,并将最终为企业带来效益。这一过程一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运用和知识管理实践的价值链,另一方面也是知识与知识管理价值的最终实现。

技术创新是组织知识转化为技术创新思想的实践。技术创新思想的形成,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企业经过知识管理过程,将有用信息转化为技术创新理念以后,才进一步将该理念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新思想,从而形成了技术创新的前提。

技术创新过程是知识管理方法论的运用。技术创新思想的形成,仅仅是知识管理开始实践的第一步,为使这一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还必须进行新产品的研发、试制、生产制造等环节,而这些环节又恰好是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实践体现。因此,新产品的试制和生产制造过程是知识管理形成的创新思想价值在产品实体这一载体上的实现。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一方面使技术创新思想成为一种现实,另一方面是知识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全面的组织专业知识在技术创新中得到了运用。

新产品首次商业化是知识管理的结晶。创新产品是否能顺利商业化,从而实

现知识管理的价值,除产品的质量外,重要的是将知识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创新产品商业化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才能得到检验。因此,创新产品商业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管理商业运作理论和方法的实践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不仅检验了理论的可行性,同时,也实现了知识管理的价值。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看,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关系如下图示:

图3: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关系示意图[5]

综上所诉:知识管理是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为技术创新提供方法保障;技术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价值实现的实践过程,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具体表现。企业应当以知识管理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理论联系实践,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七、结束语:

江主席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来越依赖知识管理的开展,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技术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基础,本质上是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而知识管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指导性的作用,是技术创新的理论源泉和方法保障。企业要学会将知识管理纳入到技术创新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以提高技术创新中知识的利用率,推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江,和金生,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决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7 月,第25卷第7期,第161页。

[2] Drucker.Post - capitalist Society [M] . New York: Butterworth

Heineman, 1993.

[3] Lester C.Thurow.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M] .London: Nicolas

Brealey publishing, 1997.

[4]孙丽红,以知识管理引导技术创新,大众科技,2006年第7 期,第138页。

[5]战丽梅,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代情报,2005年,12月,第12期,第182页。


相关内容

  • 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题目
  •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文献标题 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2009 基于MPLS VPN技术对电子政务网络改造和优化 合肥工业大学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运作模式研究 湘潭大学 2009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政府主导模式研究 湘潭大学 2009 邵阳市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的构 ...

  •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
  •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e17a2860-c282-4a94-b597-a33901150e79题 名:e17a2860-c282-4a94-b597-a33901150e79报告编号: 作 者:38,411原文字数: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详细版)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详细版) 原文字数:20 ...

  •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实现技术
  • ・8・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年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实现技术 张巨俭,甘仞初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软件的结构.实现技术进行了论述,并从管理的角度论述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组 ...

  • 微粒群算法综述
  • 第 卷第 期 控制与决策 年 月 文章编号 微粒群算法综述 谢晓锋 张文俊 杨之廉 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 北京 摘 要 讨论微粒群算法的开发与应用 首先回顾从 年以来的开发过程 然后根据一些已有的测 试结果对其参数设置进行系统地分析 并讨论一些非标准的改进手段 如簇分解 选择方法 邻域算子 无希望 ...

  •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作者: 作者单位: 金菊良, 魏一鸣, 丁晶 金菊良(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魏一鸣(中国科学院,科技 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丁 ...

  • 单片机题目毕业设计
  • mcu002 ARM硬件电路板设计之外围接口电路研究mcu003 CDMA通信系统中的接入信道部分进行仿真与分析[doc格式+45页+毕业论文1.6万] mcu004 CDMA通信系统中的接入信道部分进行仿真与分析[论文+45页+1.7万+doc] mcu005 CDMA系统的研究与MATLAB仿真 ...

  • 教育技术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教育技术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教育技术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参考(2002-2006) (3) 河北大学74 1 网络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赵可云 河北大学 2006-07-08 2006 硕士 2 任务驱动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郑莉平 河北大学 2006-07-08 2 ...

  • 电气专业的一些毕业设计题目
  • 电气专业的一些毕业设计题目 电子类: 1.红外遥控照明灯(电路+程序+论文) 2.基于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小车设计论文(电路+程序+论文) 3.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硕士)(论文+上位机下位机软件+程序) 4.简单温度控制系统(仅论文) 5.漏电保护器(电路+程序+论 ...

  • 榆社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创新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榆社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创新论文选题题目 榆社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创新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 ...

  •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论文检测
  •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c1864f91-affc-40ca-944f-a1c3010b23a3检测日期:2013年05月19日 检测范围: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DB).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CPD).中国学术网页数据库(CSW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