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刘邦形象塑造

语文学刊

2010年第3期

论《史记》刘邦形象塑造

。杨贺琰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摘

要]

西安710062)

<史记>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就刘邦形象的塑造

而言,司马迁善于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独具匠心地运用了“互见法”,并且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对比、反复等文学手法。总之,《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十分成功,对后世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史记》;刘邦;塑造

中图分类号:L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3-0034-03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这首诗的存在对于情节的发展并没有任何意义,刘邦也不是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似乎没有保存的价值,惜字如金的司马迁不但记载了这首诗,而且对于这首诗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十分清楚。这是因为该诗对于刘邦形象的塑造十分重要。

<大风歌》写于西汉十二年的十月,是刘邦打败项羽的第七个年头,刘邦也是一位六十三岁老人了,他击破了淮南王黥布的叛军,他的部下还在平定着叛军。刘邦在还归途中路过故乡,召来故人,举行酒宴。又挑选出一百二十个年轻人组成歌唱团唱歌,酒酣之际,刘邦亲自击筑,自为歌诗,并让这些人和习之。这时,刘邦随歌而舞,感慨伤怀,潸然落泪。此时的刘邦是暮年的英雄。虽然他已经打败了强敌项羽,但是内忧外患依然存在。这首诗歌的重要性在于清楚地表达了刘邦作为一位打天下的君主,在得天下后的患得患失。

(二)在塑造人物时,司马迁非常注意同一篇传、纪中的人物形象的统一性

刘邦的形象是立体多样的,但是在一篇传、纪内他的形象是有侧重的,有着一个中心主题。李长之在他的著作《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云:“他(司马迁)仿佛晓得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尽量去创造这一个生命,去维护这一个生命,去发扬这一个生命。”[21178

如果仅仅为了一篇传、纪的主题统一,风格完整,就把与传主性格不一致的材料删除,那无疑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所以司马迁把与传主性格不符的材料放在他传内,这也就是司马迁匠心独造的“互见法”。这种方法兼顾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典型化的双方面要求,既忠于了历史,也保证了风格的

<史记》是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文学与史学结合的典范,其文学成就在于其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刘邦是汉代的开国皇帝,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涉及刘邦的篇章有三十余篇。

文学创作的首要问题是材料的积累,传记文学亦然。但是,传记文学的材料又与一般的文学创作不同,它有着更高的要求。它首先是历史,是真实的,在事件的处理上是不允许虚构的。宋人郑樵评论<史记》说:“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1就是说,<史记》达到了历史真实与文学魅力并存的高度,是史学家和文学家共同学习的典范。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与司马迁对于材料甄别处理的敏锐分不开的。

司马迁重视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鲜明性。司马迁记载了作为开创西汉基业的汉高祖刘邦一生的经历和功业。刘邦出生于平民,通过自己的斗争登上帝位,他为人善于变通,知人善用,能屈能伸,是一位合格的帝王。但是在为人处事上。他有着许多不光彩之处,生死关头他抛妻弃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求成功不守信用等,他是一个性格奸诈、狠毒而虚伪的人。性格的复杂使得在刘邦形象的塑造上,选材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刘邦的地位使得其与许多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把他的经历事无巨细地写出是不可能的,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又会成为流水账。

司马迁在选材上有三方面的显著特征:(一)司马迁选材以刻画人物为标准

司马迁通过精心地选材突出了刘邦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

大风起兮云飞扬,

[作者简介】杨贺琰,女,河北省邯郸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34・--——

万方数据

宙又瑰止

统一。这种安排材料的方法在塑造刘邦形象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祖本纪>是为刘邦写的单传,该传记载了刘邦一生的功绩。按照李景星<史记评议》中的观点,这篇传纪“篇幅虽长,约而言之,可分五截读”[3]100,分别讲述了刘邦的“出身之异”,“起兵”,“灭秦”,“灭楚”,。定天下”[3JlCO,这五个方面是这篇传纪的最主要内容。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对于刘邦是持肯定态度的。虽然刘邦的形象带着流氓的意味,但总的来说是大度而有豪气,善于用人,能屈能伸。

但在其他篇章中刘邦形象则与其在<高祖本纪>中的形象迥然不同。据<项羽本纪》记载楚汉军队相持之时,项羽以太公(刘邦之父)的性命威胁刘邦,刘邦竟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十足的流氓嘴脸。在<樊郦滕灌列传》中,刘邦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他为了自己逃命轻易地抛弃自己的孩子,连他的部下夏侯婴都舍死保护两个孩子,他的做法显得十分自私。一旦涉及其个人利益,他随时可以抛弃自己的父亲和孩子。对于亲人尚且如此,对于其他的人可想而知了。在其他传、纪中还记载了刘邦好色、贪婪的性格。但是在同一传、纪中的人物形象是统一的。

(三)司马迁在塑造人物主要性格时往往用多则材料相互说明,人物比较典型化

<史记》中人物形象的鲜明,主要是司马迁对于人物的主要性格往往用多则材料相呼应。

以刘邦性格的中爱记仇、心胸狭窄为例,<史记)中就有两则材料呼应证明,据《楚元王世家》中记载: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常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日:“某非敢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

颉侯,而王次兄仲于代。

这里有五方面值得注意:1.刘邦的兄长已经去世,他的嫂子是寡妇而且还带着孩子,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2.刘邦是经常性的蹭饭,而且带着宾客一起去;3.他的嫂子并没有当面让他难堪,而是委婉地表示没有饭了;4.在太公的劝说下,刘邦也只是封了伯之子为侯,而未封王。5.刘邦封刘信的羹颉侯带着明显的戏谑嘲讽意味。读到此处我们不得不感慨于刘邦小气爱记仇的性格,但司马迁并不满足于此,在《季布栾布列传》记载: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季布是楚国人,为项羽所用是必然的。刘邦因为在打仗过程中几次被季布围困而不惜重金地要谋害季布的性命。战争本是各为其主之事,但刘邦竟然记仇到不惜把个人恩怨放在国事地位处理。这两则材料相互印证着刘邦爱记仇、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性格。

万方数据

杨贺琰/论《史记>刘邦形象塑造

总而言之,<史记>中许多材料并不是为了情节发展,而是为了塑造人物性格。在塑造人物的主要性格时,司马迁经常运用多则材料塑造出生动而典型的人物形象。

此外,<史记>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司马迁善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形象。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由此可见,司马迁是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文采,并且要一部史书写成一部艺术品。就刘邦的形象塑造而言,对比、反复、衬托等修辞方法是塑造人物不可或缺的手段。本文就《史记>中所用的对比和反复这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一)对比法是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刘邦的形象是与项羽、陈涉形象的对比中丰满起来的。

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陈涉世家>,三个人同中有异。三个人都是时代的领军人物,都胸怀大志,有志于推翻暴秦,但性格形象却差异很大。陈涉振臂高呼:“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看到秦始皇时曾言“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喟然叹息,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陈涉少时即有大志,曾经有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豪言壮语。当他知道不起义按照律法要被斩首时,他的语言慷慨激昂而具有煽动力;项羽出身贵族且年纪尚轻,他的言语显得年轻气盛,既饱含英雄气概,又有以武力征服天下的决心;关于刘邦的语言,前人评论的很精彩。清代王鸣盛日:“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则津津不胜其歆美矣。”[413的确,刘邦的语言比较隐讳,表现了对于权贵的憧憬,胸有大志而又老谋深算。姚芋田评日:“(项羽)蛮得妙,与高祖语互看,两人大局已定于此。”[514征服天下仅有武力是远远不够的,司马迁仅用二人语言的对比就传达了这种意思。

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这两篇人物传中,项羽和刘邦的形象几乎处处形成鲜明的对比。刘邦为人无赖狡诈,项羽脱略大度;鸿门宴上刘邦显得工于心计,而项羽却胸无城府;刘邦人关之后,与秦父老约法三章,而项羽却屠烧咸阳秦宫室。在这样的过程中,刘邦渐得民心,一步步走向成功;项羽渐失民心,一步步走向失败。总之,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而立体,也让读者在对比中看到了刘邦胜利的必然性。虽然刘邦的个人品质恶劣,但是在和项羽的对比中,读者会很明显地感到刘邦的知人善用、与民为善,得天下是必然的。

(二)反复的手法在《史记》中的运用也颇为频繁,反复的手法一方面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另一方面回旋往复,形成文章的内在韵律,同时使得文章更有气势。

如《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人关之前的战争,连用四个“破之”,写得笔墨纵横,气势磅礴:

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

一35—

话文学刊

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连用的四个“破”字把汉军一路胜利,势如破竹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读得酣畅淋漓。

在《韩王信卢绾列传>中,反复的手法用得依然很巧妙: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羊酒。

这里连用了四个“相爱”表示了刘邦和卢绾的关系很密切,而且他们的父辈关系也很密切。接着司马迁又写道:

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绾常随出人上下。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食饮赏赐,群臣莫敢望。

姚芋田评价说:“常随出入上下’,‘常侍中’,‘常出入卧内’一意,而文亦三变。”1s1142这也可以看做是反复的一种,它虽然在文字上没有重复,但是在表意上是重复的。卢绾是汉朝异姓王中最受刘邦恩宠的一个。刘邦是一个狠心的人,对于卢绾却十分的宽容,甚至在卢绾使范齐通叛军,罪以当诛时,刘邦都未直接把他杀掉,而是让使者召来卢绾。但是由于前文中反复手法的运用,使得我们认识到两个之间密切的关系,在读到这里时并不觉得突兀,而是感到合情合

理。

2010年第3期

应,线索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完整。萧何在刘邦刚开始起义时便一路追随,而且起义前是刘邦的上级,对于刘邦也有知遇之恩。但是他们二人的关系十分微妙,刘邦并不是十分地信任萧何。“狡兔死,走狗烹”是统治者一向的定律,萧何位高权重必会受到刘邦不断的猜疑。萧何每一次立功、接受封赏,都要有所表示方能保身。《萧相国世家>的内在框架即在于此。“汉王大悦”、“高帝乃大喜”、“上乃大悦”,这三次重复性的话语把文章连贯起来,使得文章线索清晰。从刘邦的三次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君臣关系的不牢固,也把刘邦小气猜忌的性格表露无遗。

刘邦形象的成功塑造使我们认识到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多样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从文史两方面而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取得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尤其是他在人物塑造方面所取得艺术成就令人惊叹,对我国后世的小说、散文、戏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樵.通志二十略・总序[M].中华书局,2000.

[2]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3]李景星.史记评议[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王鸣盛.刘项俱观始皇[c]//十七史商榷(卷二).北京市

除了以上两种反复之外,<史记>中还有结构性反复,以<萧相国世家>为典型代表。这种反复使得文章前后有了呼

(上接第33页)

中国书店。1987.

[5]姚芋田.史记菁华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e斗晕■g斗晕埒e斗g膏g■g斗g膏g斗g膏g斗g斗g,.g汗g斗g斗g斗g斗g斗g斗g斗晕■g斗g斗g并阜斗阜斗阜埒g斗旱坪搴斗掣■g斗g膏g膏翠斗g斗掣将NN将砷晕斗翠膏翠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文选(下卷)[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

诗人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亲子的痛

苦才刚刚开始。第十四拍则思儿成梦,“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元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诗人对孩子的思念无从停止,如同河水东流,不舍昼夜。

第十八拍,胡茄本自出胡中,缘琴反音律通。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细均遭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诗

[2]范晔.后汉书.烈女传[M].中华书局,1965.[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郭沫若.屈原.蔡文姬[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顾铭新.蔡文姬全传[M].长春出版社,1998.

[6]林干.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

社,2007.

[7]王叔磐.孙玉溱.历代塞外诗选[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6.

人对自已的作品做了最终的总结——即胡茄本是出自胡人

那里,但跟我弹的琴的音律一样说出我的悲苦。十八拍曲子结束了,可思念之情是永恒的、永远存在的。“六合”虽大却容不下我愁苦的心态,只能自己继续,使现在的读者们读起来回昧无穷。也随着诗人的心态思绪无边。

[8]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钱谷融.鲁枢元.文艺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一36—

万方数据

语文学刊

2010年第3期

论《史记》刘邦形象塑造

。杨贺琰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摘

要]

西安710062)

<史记>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就刘邦形象的塑造

而言,司马迁善于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独具匠心地运用了“互见法”,并且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对比、反复等文学手法。总之,《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十分成功,对后世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史记》;刘邦;塑造

中图分类号:L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3-0034-03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这首诗的存在对于情节的发展并没有任何意义,刘邦也不是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似乎没有保存的价值,惜字如金的司马迁不但记载了这首诗,而且对于这首诗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十分清楚。这是因为该诗对于刘邦形象的塑造十分重要。

<大风歌》写于西汉十二年的十月,是刘邦打败项羽的第七个年头,刘邦也是一位六十三岁老人了,他击破了淮南王黥布的叛军,他的部下还在平定着叛军。刘邦在还归途中路过故乡,召来故人,举行酒宴。又挑选出一百二十个年轻人组成歌唱团唱歌,酒酣之际,刘邦亲自击筑,自为歌诗,并让这些人和习之。这时,刘邦随歌而舞,感慨伤怀,潸然落泪。此时的刘邦是暮年的英雄。虽然他已经打败了强敌项羽,但是内忧外患依然存在。这首诗歌的重要性在于清楚地表达了刘邦作为一位打天下的君主,在得天下后的患得患失。

(二)在塑造人物时,司马迁非常注意同一篇传、纪中的人物形象的统一性

刘邦的形象是立体多样的,但是在一篇传、纪内他的形象是有侧重的,有着一个中心主题。李长之在他的著作《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云:“他(司马迁)仿佛晓得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尽量去创造这一个生命,去维护这一个生命,去发扬这一个生命。”[21178

如果仅仅为了一篇传、纪的主题统一,风格完整,就把与传主性格不一致的材料删除,那无疑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所以司马迁把与传主性格不符的材料放在他传内,这也就是司马迁匠心独造的“互见法”。这种方法兼顾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典型化的双方面要求,既忠于了历史,也保证了风格的

<史记》是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文学与史学结合的典范,其文学成就在于其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刘邦是汉代的开国皇帝,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涉及刘邦的篇章有三十余篇。

文学创作的首要问题是材料的积累,传记文学亦然。但是,传记文学的材料又与一般的文学创作不同,它有着更高的要求。它首先是历史,是真实的,在事件的处理上是不允许虚构的。宋人郑樵评论<史记》说:“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1就是说,<史记》达到了历史真实与文学魅力并存的高度,是史学家和文学家共同学习的典范。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与司马迁对于材料甄别处理的敏锐分不开的。

司马迁重视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鲜明性。司马迁记载了作为开创西汉基业的汉高祖刘邦一生的经历和功业。刘邦出生于平民,通过自己的斗争登上帝位,他为人善于变通,知人善用,能屈能伸,是一位合格的帝王。但是在为人处事上。他有着许多不光彩之处,生死关头他抛妻弃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求成功不守信用等,他是一个性格奸诈、狠毒而虚伪的人。性格的复杂使得在刘邦形象的塑造上,选材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刘邦的地位使得其与许多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把他的经历事无巨细地写出是不可能的,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又会成为流水账。

司马迁在选材上有三方面的显著特征:(一)司马迁选材以刻画人物为标准

司马迁通过精心地选材突出了刘邦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

大风起兮云飞扬,

[作者简介】杨贺琰,女,河北省邯郸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34・--——

万方数据

宙又瑰止

统一。这种安排材料的方法在塑造刘邦形象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祖本纪>是为刘邦写的单传,该传记载了刘邦一生的功绩。按照李景星<史记评议》中的观点,这篇传纪“篇幅虽长,约而言之,可分五截读”[3]100,分别讲述了刘邦的“出身之异”,“起兵”,“灭秦”,“灭楚”,。定天下”[3JlCO,这五个方面是这篇传纪的最主要内容。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对于刘邦是持肯定态度的。虽然刘邦的形象带着流氓的意味,但总的来说是大度而有豪气,善于用人,能屈能伸。

但在其他篇章中刘邦形象则与其在<高祖本纪>中的形象迥然不同。据<项羽本纪》记载楚汉军队相持之时,项羽以太公(刘邦之父)的性命威胁刘邦,刘邦竟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十足的流氓嘴脸。在<樊郦滕灌列传》中,刘邦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他为了自己逃命轻易地抛弃自己的孩子,连他的部下夏侯婴都舍死保护两个孩子,他的做法显得十分自私。一旦涉及其个人利益,他随时可以抛弃自己的父亲和孩子。对于亲人尚且如此,对于其他的人可想而知了。在其他传、纪中还记载了刘邦好色、贪婪的性格。但是在同一传、纪中的人物形象是统一的。

(三)司马迁在塑造人物主要性格时往往用多则材料相互说明,人物比较典型化

<史记》中人物形象的鲜明,主要是司马迁对于人物的主要性格往往用多则材料相呼应。

以刘邦性格的中爱记仇、心胸狭窄为例,<史记)中就有两则材料呼应证明,据《楚元王世家》中记载: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常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日:“某非敢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

颉侯,而王次兄仲于代。

这里有五方面值得注意:1.刘邦的兄长已经去世,他的嫂子是寡妇而且还带着孩子,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2.刘邦是经常性的蹭饭,而且带着宾客一起去;3.他的嫂子并没有当面让他难堪,而是委婉地表示没有饭了;4.在太公的劝说下,刘邦也只是封了伯之子为侯,而未封王。5.刘邦封刘信的羹颉侯带着明显的戏谑嘲讽意味。读到此处我们不得不感慨于刘邦小气爱记仇的性格,但司马迁并不满足于此,在《季布栾布列传》记载: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季布是楚国人,为项羽所用是必然的。刘邦因为在打仗过程中几次被季布围困而不惜重金地要谋害季布的性命。战争本是各为其主之事,但刘邦竟然记仇到不惜把个人恩怨放在国事地位处理。这两则材料相互印证着刘邦爱记仇、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性格。

万方数据

杨贺琰/论《史记>刘邦形象塑造

总而言之,<史记>中许多材料并不是为了情节发展,而是为了塑造人物性格。在塑造人物的主要性格时,司马迁经常运用多则材料塑造出生动而典型的人物形象。

此外,<史记>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司马迁善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形象。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由此可见,司马迁是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文采,并且要一部史书写成一部艺术品。就刘邦的形象塑造而言,对比、反复、衬托等修辞方法是塑造人物不可或缺的手段。本文就《史记>中所用的对比和反复这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一)对比法是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刘邦的形象是与项羽、陈涉形象的对比中丰满起来的。

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陈涉世家>,三个人同中有异。三个人都是时代的领军人物,都胸怀大志,有志于推翻暴秦,但性格形象却差异很大。陈涉振臂高呼:“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看到秦始皇时曾言“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喟然叹息,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陈涉少时即有大志,曾经有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豪言壮语。当他知道不起义按照律法要被斩首时,他的语言慷慨激昂而具有煽动力;项羽出身贵族且年纪尚轻,他的言语显得年轻气盛,既饱含英雄气概,又有以武力征服天下的决心;关于刘邦的语言,前人评论的很精彩。清代王鸣盛日:“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则津津不胜其歆美矣。”[413的确,刘邦的语言比较隐讳,表现了对于权贵的憧憬,胸有大志而又老谋深算。姚芋田评日:“(项羽)蛮得妙,与高祖语互看,两人大局已定于此。”[514征服天下仅有武力是远远不够的,司马迁仅用二人语言的对比就传达了这种意思。

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这两篇人物传中,项羽和刘邦的形象几乎处处形成鲜明的对比。刘邦为人无赖狡诈,项羽脱略大度;鸿门宴上刘邦显得工于心计,而项羽却胸无城府;刘邦人关之后,与秦父老约法三章,而项羽却屠烧咸阳秦宫室。在这样的过程中,刘邦渐得民心,一步步走向成功;项羽渐失民心,一步步走向失败。总之,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而立体,也让读者在对比中看到了刘邦胜利的必然性。虽然刘邦的个人品质恶劣,但是在和项羽的对比中,读者会很明显地感到刘邦的知人善用、与民为善,得天下是必然的。

(二)反复的手法在《史记》中的运用也颇为频繁,反复的手法一方面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另一方面回旋往复,形成文章的内在韵律,同时使得文章更有气势。

如《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人关之前的战争,连用四个“破之”,写得笔墨纵横,气势磅礴:

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

一35—

话文学刊

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连用的四个“破”字把汉军一路胜利,势如破竹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读得酣畅淋漓。

在《韩王信卢绾列传>中,反复的手法用得依然很巧妙: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羊酒。

这里连用了四个“相爱”表示了刘邦和卢绾的关系很密切,而且他们的父辈关系也很密切。接着司马迁又写道:

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绾常随出人上下。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食饮赏赐,群臣莫敢望。

姚芋田评价说:“常随出入上下’,‘常侍中’,‘常出入卧内’一意,而文亦三变。”1s1142这也可以看做是反复的一种,它虽然在文字上没有重复,但是在表意上是重复的。卢绾是汉朝异姓王中最受刘邦恩宠的一个。刘邦是一个狠心的人,对于卢绾却十分的宽容,甚至在卢绾使范齐通叛军,罪以当诛时,刘邦都未直接把他杀掉,而是让使者召来卢绾。但是由于前文中反复手法的运用,使得我们认识到两个之间密切的关系,在读到这里时并不觉得突兀,而是感到合情合

理。

2010年第3期

应,线索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完整。萧何在刘邦刚开始起义时便一路追随,而且起义前是刘邦的上级,对于刘邦也有知遇之恩。但是他们二人的关系十分微妙,刘邦并不是十分地信任萧何。“狡兔死,走狗烹”是统治者一向的定律,萧何位高权重必会受到刘邦不断的猜疑。萧何每一次立功、接受封赏,都要有所表示方能保身。《萧相国世家>的内在框架即在于此。“汉王大悦”、“高帝乃大喜”、“上乃大悦”,这三次重复性的话语把文章连贯起来,使得文章线索清晰。从刘邦的三次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君臣关系的不牢固,也把刘邦小气猜忌的性格表露无遗。

刘邦形象的成功塑造使我们认识到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多样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从文史两方面而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取得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尤其是他在人物塑造方面所取得艺术成就令人惊叹,对我国后世的小说、散文、戏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樵.通志二十略・总序[M].中华书局,2000.

[2]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3]李景星.史记评议[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王鸣盛.刘项俱观始皇[c]//十七史商榷(卷二).北京市

除了以上两种反复之外,<史记>中还有结构性反复,以<萧相国世家>为典型代表。这种反复使得文章前后有了呼

(上接第33页)

中国书店。1987.

[5]姚芋田.史记菁华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e斗晕■g斗晕埒e斗g膏g■g斗g膏g斗g膏g斗g斗g,.g汗g斗g斗g斗g斗g斗g斗g斗晕■g斗g斗g并阜斗阜斗阜埒g斗旱坪搴斗掣■g斗g膏g膏翠斗g斗掣将NN将砷晕斗翠膏翠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文选(下卷)[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

诗人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亲子的痛

苦才刚刚开始。第十四拍则思儿成梦,“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元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诗人对孩子的思念无从停止,如同河水东流,不舍昼夜。

第十八拍,胡茄本自出胡中,缘琴反音律通。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细均遭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诗

[2]范晔.后汉书.烈女传[M].中华书局,1965.[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郭沫若.屈原.蔡文姬[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顾铭新.蔡文姬全传[M].长春出版社,1998.

[6]林干.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

社,2007.

[7]王叔磐.孙玉溱.历代塞外诗选[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6.

人对自已的作品做了最终的总结——即胡茄本是出自胡人

那里,但跟我弹的琴的音律一样说出我的悲苦。十八拍曲子结束了,可思念之情是永恒的、永远存在的。“六合”虽大却容不下我愁苦的心态,只能自己继续,使现在的读者们读起来回昧无穷。也随着诗人的心态思绪无边。

[8]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钱谷融.鲁枢元.文艺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一36—

万方数据


相关内容

  •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
  • 摘要:<史记>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它的人物传记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司马迁在叙事时将其内在的联系中的事理揭示出来,集中矛盾斗争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同时通过细节描写丰富人物形象,再加上他典型的"互见法"的运用,使<史记>刻画的人物都栩栩如生. 关键词:& ...

  • 浅谈[史记]与[汉书]
  • 浅谈<史记>与<汉书> 泗县职教中心 赵贤超 内容摘要:<史记>与<汉书>并称为中国古代文史大书的双壁,它们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研究<史记>与<汉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认知和区别它们的成书经过.体例变化.语言特点. ...

  • 论文修改3
  • 浅谈<鸿门宴>的氛围描写与人物个性化语言 作者:黄丽慧 单位:伊图里河高级中学 摘要: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臻于鼎盛,文学创作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历史散文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之 ...

  • 从[项羽本纪]看[史记]的传记文学特色
  • 论<史记>的传记文学风格 --读<项羽本纪> 系 别: 中 文 系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08级中本4 姓 名: 王 志 东 学 号: [1**********]8 任课教师: 黄 桂 凤 完成时间: 2010年12月10日 论<史记>的传记文学风格 ...

  • 优秀求职信范文
  • <高祖本纪>教案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李虎城 [教学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步骤] 初步了解史记和 ...

  • 刘邦项羽分析
  • 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浅析<史记>对项羽与刘邦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quo ...

  • 史记经典语录
  • <史记选读>必背名言名句 1.昔西伯拘羑(yǒu)里,演<周易>秋>:屈原放逐,著<离骚>:<说难>(shuì nán) <孤愤>: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2.周公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bǔ),起以 ...

  • 史记书读书报告
  • 于<史记>中发现古文史价值 [书目] <史记> 中华书局出版 司马迁着,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也是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名著.此书初无定名, 多被后世 人称为"太史公书"或其它一些书名.所谓 ...

  •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及其背后
  • 摘 要:作为英雄失路的千古悲歌,项羽<垓下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强烈.它曾拨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悲歌慷慨的项羽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形象.这首诗具有深厚的历史蕴涵,从中我们能够窥见项羽的个性与弱点,进而探究其失败的原因.本文结合相关的历史记载对这首诗进行历史与文学性的解读,揭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