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书读书报告

于《史记》中发现古文史价值

【书目】

《史记》

中华书局出版

司马迁着,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也是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名著。此书初无定名,

多被后世

人称为“太史公书”或其它一些书名。所谓“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自三国时代

以降,“史记”才

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此书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包罗广

泛,体大思精,全

面而客观的叙述反映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面貌,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等多个方面。全书

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司马迁着《史记》,其

史学观念在于“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史学与文学价值都被后人广泛认可,与《汉书》

(班固)、《后汉

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长安

南下漫游,足

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

帝的侍卫和扈从,

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

家图籍,因而得读

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

受宫刑。出狱后

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着——《史记》,

为中国及世界人

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司马迁还写了《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展现了他的精神—

—身处逆境而

不馁,蒙受耻辱而发愤,无论在何种艰难困厄的环境里,都不轻易放弃自己生命的追求,

都不动摇自己的

理想与信念,都要坚韧顽强地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司马迁在对历史的写作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强

烈的爱憎,生

动形象地再现了一系列历史人物,使之成为科学历史著作和优美传记文学的巧妙结合,

因而近人梁启超称

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刘向誉之为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文史价值】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称赞《史

记》是“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对《史记》在史学和文学史上卓越成就的精辟评价。《史记》

的出现,标志

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在史学方面,《史记》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方面的情况,

取材广泛,

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

古人皆称“迁有

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①

在文学方面,《史记》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叙

写了一系列

历史人物,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

而且通过那些人物

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表

现了作者同情广大

的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人鸣不平的战斗热情。此外,整部

《史记》就是一部

形象与情感有机结合的长篇史诗。记叙中有浓郁的感情,或愤激,或同情,或赞许,抒

情味极浓,历来为

人钟爱。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而且也成为文学家学习

的典范。

在美学方面,《史记》中描述的壮观历史场景等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如惊心动魄的战斗场

面——如果

说巨鹿之战通过衬托作用表现了项羽作为一员大将那果断勇敢一往无前的英雄胆略,体

现了他性格的崇

高 。美的话,那么,巨鹿之战那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般的壮景,则是从场面上显示了力量

和气势的美。

【后世影响】 《史记》在史学界开纪传体之先河,让人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和事件,还有司

马迁在考证时

的严谨性和纂写时的公正性,都对后世史学者有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裁形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

旨是“究天

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然而,史书编年体的体裁形式有两点严重不足,一

是不易集中反映

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二是不能突出表现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而纪传体史书

以人物为中心,结

合记言、记事,这种体裁的史书可以更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记述范围广

泛,便于突出一定

历史时期的发展形势。《史记》纪传体的创造,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编纂树立了楷模,对

中国史学的发展

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来的史学家撰写纪传体史书,在体裁上基本都是沿着《史记》

的路子走的。

其二,《史记》的史学精神对史学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所谓史学精神,它包括三个方

面,即:实

录精神、批判精神、人文精神,其中实录精神是最具影响的。所谓“实录”,东汉史学家

班固在《汉书·司

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对当时最

高统治者的写

实、大胆揭露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记载正史官书所不肯收录的下层人物都是实录精神

的集中体现。《史

记》的实录精神明辨是非善恶,在《春秋》的基础上作创变突破,把史学从政治和道德

评价的范围引更深

向对历史探索的园地,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史学。 《史记》的文学界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

大的动力。

首先,《史记》的求实求真的创作精神和批判精神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司马迁曾受到

汉武帝的残

酷迫害,因而“发愤著书”,写成《史记》。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

如在《史记》中,

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

喜功,求仙访道和

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 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但也揭露

了他的虚伪、

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史记》真正做到了 “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其

秉笔直书的现

实主义风格对后世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 其次,《史记》渗透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

一书中大

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

面的,主要有: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

不挠、自强不息的

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

主义精神,立志高

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

体现了上述精神,

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再次,《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

言特点,都

为后代散文家所效法、学习。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

对《史记》推崇备

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史记》将我国古代散文推向了新的、难以企及的

高峰。一、它具

有高超的语言艺术,运用时代语言刻画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生动而简练,如《项羽

本纪》中“彼可取

而代也”,率直大胆,刻画出了项羽的强悍卤直。又如《高祖本纪》中“大丈夫当如此也”,

委婉曲折,

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诈。二、善于引用民谣和谚语,如:《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极富表

现力。

最后,《史记》对后世小说和戏曲产生了一定影响。《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

形象栩栩如

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史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典型

化的细节、借助个

性化语言、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利用尖锐的矛盾冲突等基本手法的运用对小说起着直

接或间接的影响,

它对我国古典小说传统风格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另外,《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

流传,也成为后

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像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所叙人物和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

《史记》。总之,

《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的材料宝库,它作为高品位的艺术矿藏得到反复地开

发利用。

【版本演变】 《史记》版本大致分出4系。 第一系为宋刻十行本。

第二系约有4种,分别为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十四行刊本;南宋孝宗年间建阳刊本;南宋 绍兴十年朱中奉刊十二行本;南宋绍兴年间淮南东路转运使司刻九行本。 第三系为集解索隐二家注本,现存2种,一种是南宋淳熙二年张杅刻本,一种则是南宋 淳熙八年耿秉重刻张杅本。 第四系现存最早的是南宋干道七年蔡梦弼刻二家注本,此后又分为2支。第一支较为简

单:南宋庆元二年建阳黄善夫刊三家注本、元彭寅翁刻本、明廖铠刻本、明柯维熊刻本、明

王延喆刻本、明秦藩刻本、清同治年间崇文书局覆刻王延喆刻本、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张

文虎校本。第二支较为复杂,这一支的起头是蒙古中统二年刻本,由中统本出的有明游明刻

本、明建阳慎独斋刻本、明建宁官刊本以及元大德年间刻本。而从大德本又分出明南京国子

监刻本和北京国子监刻本。而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则从北监本出。 此外还有一系即明末汲古阁十七史本,此本为单集解本,据说源自宋刻,但具体底本不

详,据此本重刻的则有清同治年间五局合刻二十四史本(金陵书局刻)。

【我最喜欢的历史故事】 看完了《史记》,我最喜欢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廉颇

和蔺相如两人的故事。全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司马

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高妙。往往某种 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

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

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今天我精读的部分《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已被列入小学

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这篇文章系统地展现了司马迁对于《史记》写作的特

点,就其人物形象及思想内容来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热情赞颂了廉颇、蔺相如两人的品德

与才干,突出了他们身系赵国安危的历史作用,颂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传文着重刻画了蔺相

如大智大勇的爱国主义者的英雄形象。此外,它的艺术特色鲜明:选材典型,选取了三件典

型的势力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完璧归赵”写其勇,“渑池之会”写其智,“将相和”写其

德;运用反衬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以廉颇的居功自傲、

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

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

突出——矛盾的引起,在于廉颇的争名位,矛盾的展开,是由于廉颇见相如“必辱之”,矛盾

的激化,是相如的舍人皆请辞去,矛盾的解决,首先是蔺相如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

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廉颇的“我为赵将,有攻城野

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表现

他的自大与鲁莽狭隘,相如的“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

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现他的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及爱国热忱。 司马迁为我们还原了历史面貌,展现了生动的历史人物。看完这个故事,我不仅欣赏蔺

相如的机智勇敢,更佩服廉颇的知错能改,同时,我还看到他们都具有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通篇都是刻画贤者的美好品德,缪贤的选贤举能、蔺相如的宽宏大量和深谋远虑、廉颇的知

错就改等等都让我为之震撼动容,它使我深深感受到人格的魅力,也更加深切的体会到做一

个大写的人的不易和必要。

【参考书目】

王伯祥《史记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04 年出版 来新夏,王连升《史记选注》 济南:齐鲁书社,1998 年出版 张友鸾《史记故事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出版篇二:史记 读书报告 帝王业,风沉寂

——读《史记 高祖本纪》 《项羽本纪》有感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刘邦的身世是这样介绍的“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坡,梦与神遇。是时

雷电晖鸣,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

常折券弃责”司马迁这般描写刘邦的出身,想来大家都懂,这是为了统治者正名,因为似乎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史官都注重统治者是否授予天命,其次才注重统治者的德行。刘邦之母因

为蛟龙覆身之后产下天子以及后来酒保因为总能看到刘邦头上时隐时现的盘旋的龙而清了刘

邦赊下的所有酒帐,这也为后来刘邦称帝登上天子宝座增加了几分“天命所归”的说法。如

此看来,我们并不能说司马迁大肆吹嘘封建迷信或者向统治者献媚,而是因为司马迁生活在

汉朝,他不仅要著书记史也要为自己生活的朝代的统治者正身,这样自己才有继续写下去的

可能,不被统治者所扼杀。其次也体现了司马迁认为统治者要被授予天命正统的思想。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更充分、集中地刻画历史人物形象,较

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太史公的笔下,沛公刘邦,

机智果断,能屈能伸,贪财好色,狠毒阴险,最后威加海内,成就一代宏业。 下面我们就从《高祖本纪》原文来看看刘邦的人物个性。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与父老约,

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 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

侯至而定约束耳。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多么聪

明的刘邦啊!既让别人看到了自己的宅心仁厚又收买了老百姓的心。 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彊请

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於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机智果断如

刘邦,在被射伤之后作为将领的他为了稳住军心谎称只是被射伤了脚趾。这真是一个用心颇

深由机智果断的领导者啊。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

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

大笑为乐。.....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

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

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

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後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

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从这我们看到了作为市井小混得志的样子,昔日的贪

财好色之徒如今成了金字塔尖上的人物,高祖还乡,看似热闹实则似小丑般舞闹,但是跳梁

归跳梁,里面也确实折射出了刘邦的性格特点来,他作为市井小民出身,更能深知老百姓的

水深火热,走在哪里真心也好假意也罢,总会为老百姓谋利,深得民心,刘邦的出身更能了

解人民心理,这也是打败贵族之后——项羽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名门望族之后的身份使项羽多了几分自命不凡和刚愎自用,不相信身边的谋士轻易怀疑

他人正和刘邦的虚心听取能人贤士的意见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后乌江边上的壮言更是可笑,

说什么不是自己领导不力是怨天不顺己,但是誓死拼杀捍卫自己的最后一点尊严又体现了这

位力能扛鼎的英雄的勇武过人,在他的内心深处,英雄形象不可受损。一别虞姬,无限的侠

骨柔情留给后人...... 洋洋洒洒的文字记录了这段历史,也留给了我们后人无数话题

和遐想。高祖刘邦也好,柔情项羽也好,都已随风而逝,代之的是历史的积淀和从历史里迎

面扑来撞入子子孙孙的心里的领悟。篇三:史记读书报告.doc 有关《史记》的读书报告 首先,我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读《史记》一开始就架到语法学习的路上去的,所以一开始

仍把读书的重点锁定到了《史记》的原文。但是直到现在,对《史记》语法做了一些了解之

后,了解了其语法的本源,它的表达方式的发展,其语序的流变等等,眼前才豁然一亮:原

来读古书,最基础的工作不是一点点的识文断义, 法——以有限的、简易的理论作为观照,重新审视《史记》 平台上阅读的。

《史记》的语法发展是作为汉语语法发展史的一个关键环节存在的, 文风向两汉铺张文体过渡的痕迹。作为史书,与先秦比较,便具有鲜明的特点。 总体而言,是《史记》文体句子表意功能的强化,句式逐步规范使得文笔趋向简洁。在

主语、宾语等语位上,名词及其短语取代了先秦文章中诸多随心使用的代词, 以起到文笔简洁的作用,但代词的无限度大量运用便将文章抽干了,如果仅仅为自身记

录,无论记录多么简单,自己总会感到清晰明确, 目,目的无非是得些条理),其形象性自然要弱,而语句之间包含的逻辑量要充足得多,

是思考得多而记录得少,与现代人相反。 因为记录者在记录时的目的更多是自家存目,并没有认真考虑后来者怎么读,又怎么懂

的。先秦诸子常常要招收一大堆徒弟,往往日日相随, 解得比著作中记录得还要多得多的时候, 必只从书上得来吧,因为还有教诲。《史记》则不然司马迁称其要“通邑大都”时候更多

考虑了交流的需要了。

所以近距离之中意义不明确的代词, 盟(),晋人弗许。(僖28);“卫侯请盟晋,晋人不许。 《左传》“公问之,子家以告。”(宣4) 世家》),这一句与上句比,内容含量便大为丰富,不但将“公”具体明确,也用名词代

替了代词“之”,句子表意清晰明了,并且句式已略具发展,规范多了。总之,近乎于给先秦

史籍作注。

由于单纯名词的表意功能有限,名词性短语和修饰名词的定语应运发展起来。 正结构名词短语明显增加,“者”字短语与“所”字短语大量增加并趋于复杂,定语修饰

功能加强。

虽然“者”字在《史记》中仍有部分用作语气词, 与“所”字相类,它们几乎与形容词、动词、短语甚至句子都可以构成名词性的短语,

这些短语可以替代原有的专有名词或干枯抽象词汇,又可以直接插入句中充当原有名词同位

语,加上定语,这样便可以生动地表示出被描述对象的身份、性质、特点以及人物之间的关

系,使得干枯的对象变得朗润起来。 另外,《史记》中[主语·之·谓语 时,加强语句简洁的努力,同时显示着语言规范化的痕迹。定语带“之”的结构有所保

留,数量仍有繁茂的痕迹,再加上名词或类似短语后出现定语, 表意追求之外,音韵需要暗示了汉语自身的特色,与西方语言相比保留有发展的空间。

至于补语,由于情况复杂且自为体系,留以下面论及。那虽然终究会有所成效,但还有更好

的办,竟发觉自己是站在更高的一个它昭示着先秦质朴 代词可一目了然(现在的人们还少

不了做些事情的纲其弊端却要显现出来。口传心教,他们往往是先将著作的意义了才来认真

研读先师遗书,大概以为后来者也大可不,他在写作的《史记》中多还原了它们的本来面目,

如“卫侯请《晋世家》”。这是补充了宾语,又如《史记》中“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郑

表现为偏多表语音停顿,但更多用为结构助词,]的结构减少,显现出《史记》在丰富生动语

句的同显示出原始汉语的生命力,除却 壹 但当文字日益用作交流工具时,变为了 动词谓语的发展在总体上有与名词性语位发展类似的地方,即为求语意表达的具体、明

确。单音节谓语大量减少,代之以丰富多样的复杂谓语,包括并列的动词谓语、连动式、“动

宾·宾”、兼语句、“介宾·动”、“动·介宾”,另外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涉及的

人物,动作的方法、工具、依据等等有关因素表示出来的状语,与定语类似,也极为迅猛的

发展起来。但总体而言,动词谓语比名词性语位发展更为复杂,其包含的内容除了原有基础

上的修修补补之外,另包含有大量的变式,蔚为大观。 先谈与名词语位稍近的一处变化,即《史记》语法较之先秦兼语句的明显增加。先秦语

法中[动·介·宾]、[主·谓]、复句等结构句式有变为兼语式的,相较于名词性语位大量缩

减“之”以求简化,其途径有所扩大;更奇妙的是,这种简化完成之后,句子含义和人物关

系都显示得更为清楚无误,语法结构复杂反而精悍、灵活,拥有很强生命力。仅《左传》《史

记》兼语式中使令、劝诫、封职、褒贬的类型作比较,《左传》 记》有43个,其发展演化之快便可见一斑。同时兼语式发展有自身规律,由此成为动词

谓语的一大重要句型,与名词性语位有质的区别。 与兼语式相似,被动句也由先秦语法中酝孕而来,只是其作为独立句型发展与语句的省

略关系不大。古老的被动句是“于”字句,由于介词的逐步分化,“为”字句在战国末出现,

至《史记》已位列被动句之首,远超过“于”字被动句,但“为”字仍有词性、语音纠葛,

在《史记》中,“被”字句发展也呈灼旺势头。除了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标志的被动句竟占到40%左右,这一现象与让人较难理解的定语中越发兴旺的“之”字

结构和定语在名词之后的现象一同耐人寻味,本文作有一定猜测,待材料补完,附于文后。

另外,《史记》中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往往不再如先秦那般一定置于动词之前,《史记》

否定词不前置较《左传》而言有进步的趋势,在疑问句中,这种趋势则大为强化。如“秦伯

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慼,谓之不免;君子怒,以为必归。《史记》“以师伐人,遇

其师而还,将谓君何?”这表明了语序发展的趋势。 此外,《史记》中“是”的系动词用法已清晰明确,表明“是”字判断句出现。如“西门

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滑稽列传》 状语修饰动作上,除积蓄发展出一系列的介词并完善其用法外,并没有其他更多引人以

为注目的地方,与定语发展类似,状语更趋完善、丰富,副词、名词、

动词、主谓短语、形容词、代词、重叠词、多层状语,尤其为介宾短语大大完善了状语

应有的功能;在语句位置上,状语既可在动词前,又可在动词后(尤其介宾状语) 与定语类似,动词后的状语不断缩减,但动词谓语也后移了,状语缩减的程度难以露底。

再说补语。相较于先秦典籍来说,《史记》补语的变化有所损益。补语对各种词性,如名词,

形容词,动词各有修饰作用;但其中凸显了对动词的增饰作用, 的记叙文特点而定的。结果状语,趋向补语、程度补语、大为发展,无论充当补语成分

或是带补语的动词(形容词)都较先秦扩大了范围。如《左传》:及战,射共王,中目。《史

记》:癸巳,射中共王目。(《晋世家》)。《左传》中的“射共王” 的动补式“射中共王目”。似是句式简洁化的一条途径。由于介词用法在《史记》中已有

一定变化,一些介词用法大为缩减,无介词补语因而增加,由于语音符因素在句中干扰作用

的消减,介宾短语使用更多考虑到灵活层面,在动词后的介宾短语补语反而减少。的基本因

素保存至今。

以上遗留有一个问题,《史记》中颇存有表面看来与语言实际功用并不甚相符的发展变化。

如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大量存在,定语、状语、多有附于被修饰语之后的,定语中“之”字

结构并不见大量削减,无形式标志的句子结构在《史记》中并不见削减,反而更有增长的趋

势,如无介词补语。《史记》中仍保留和发展了一些看似自找麻烦的词汇,如偏意复指的名词,

还有一些两可的副词,如“颇”,既可以表示程度较深,又可以表示程度较浅。 贰 、10个,《史 (僖5)至数词、 《史记》(成16)但作为语用“孝文帝仅有相关动

词《史记》中无形式’” ) 方位词、时间词、,但总体趋势这极可能是由于“中目”合并为

《史记》 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徐延、徐襄。襄,其天资善为容,不能通《礼经》;

延颇能,未善也。”(《儒林列传》),从下文“未善也”知,这个“颇”不表程度之甚,而表“略”

意。而《袁盎晁错列传》中“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这就表示程度重了。

《史记》中,有的动词用法趋向单一,如“其”,本来可以表示多种语气,到《史记》只多见

于命令了。但用法得以发展的却仍有,如“乃”,既可以表示顺接,又可以表转折,总之,对

这类词绝不能够望文生义。还有些用法是大胆的,《陈丞相世家》有“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

笑其所为”,此“一县中”并并非是指处所,乃是人。 以文化语言学的观点,汉语言发展虽然句中各部分,各成分有复杂化,丰富化的趋势,

但词汇仍以单音节为主,单音节词的组接借助了一系列介词、助词,但仅凭借此不算,还有

语音、音节的调节(助助词中就有专门用于补足音节的);而单音节词处于孤立状态,其意义

的生成和最终解开要依附于整个句子之中,这使得运用汉语的民族潜意识里习惯于整体普遍

的联系,相反不唯一注重单纯的形式。从形式上看,这似乎是阻碍语言实用功能的,但在实

质上却沟通着汉语的内在精神。我们从单纯一种观点,一种方法来做探讨,他们阻碍语言发

展,但换一种方法,我们知这正是汉语发展的地方。这由执著于人事实际和社会伦理实用的

文化而来,又作用于执著于人事实际和社会伦理实用的中华文化精神。 叁篇四:《史记》读书报告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科目: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 《史记》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长安

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

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

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继续发愤著书,

终于完成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及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

遗产。

司马迁还写了《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展现了他的精神—

—身处逆境而不馁,蒙受耻辱而发愤,无论在何种艰难困厄的环境里,都不轻易放弃自己生

命的追求,都不动摇自己的理想与信念,都要坚韧顽强地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内容概要】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此书记事上起轩辕黄

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全面而客观的叙述反映了中国古代三千年

左右的历史面貌。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司

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对历

史的写作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爱憎,生动形

象地再现了一系列历史人物,使之成为科学历史著作和优美传记文学的巧妙结合,因而近人

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价值】

在史学方面,《史记》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方面的情况,

取材广泛,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四史”的开

篇之作,古人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① 在文学方面,《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

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叙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不仅表现了作

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那些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

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表现了作者同情广大的被压迫、被剥削的

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人鸣不平的战斗热情。此外,整部《史记》就是一部形象与

情感有机结合的长篇史诗。记叙中有浓郁的感情,或愤激,或同情,或赞许,抒情味极浓,

历来为人钟爱。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而且也成为文学家学

习的典范。

在美学方面,《史记》中描述的壮观历史场景等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如惊心动魄的战斗场

面——如果说巨鹿之战通过衬托作用表现了项羽作为一员大将那果断勇敢一往无前的英雄胆

略,体现了他性格的崇高美的话,那么,巨鹿之战那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般的壮景,则是从场

面上显示了力量和气势的美。

【人物塑造】

《史记》中的“记”、“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

彩的历史画面。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

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司马迁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且能充分注

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 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此,他使《史记》中的人物

都按各自的方式说话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等,从而展现他们各自鲜明的个性

特征。如:萧何是刀笔吏出身,故能谨守管钥,因势奉法。陈平年轻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

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周勃最初从事杂艺,没有什么学问,执

政之后就显露出知识的不足,在文帝面前陷入窘境。樊哙发迹前以屠狗为业,成为将军以后

保留那种莽撞豪爽之气,他大块吃肉,大杯饮酒,对刘邦、项羽也敢于直言直语、大声大气。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某些共

性,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

陈平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亭长,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类似这样知恩图报的人

物在《史记》中有一大批,他们百倍、千倍地报偿恩人,以表示自己不忘本、不负人。二是

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这是和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相对应的一种行为,伍子胥之于楚平王,

李广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宾客,采取的都是这种做法。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

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升华,是它的极端形式。

《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人,《孟尝君列传》中的得粟者,《魏公子列传》

中的侯嬴,《张耳陈余列传》中的贯高,都是为知己者而死。 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 在一篇传记

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 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

物形象的塑造。因此,《史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成功也是它能流传至今,为后人推崇效

仿的原因之一。

【思想内涵】

《史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以及历史人物的刻画,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如:揭

露统治者的丑恶形象——对暴君口诛笔伐,揭露刘邦不事劳动,嗜酒贪色,虚伪权诈的流氓

相以及他为了建立自己的封建政权而不惜牺牲至亲的自私行为;刻画暴官酷吏的凶恶脸谱—

—他们仗势欺人,残酷横暴,司马迁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揭露了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

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吕后残忍对待戚夫人,武安侯仗势卖官纳贿,营私舞弊陷

害异己;同情人民的正义反抗——歌颂秦末陈涉、吴广起义,塑造项羽勇猛灭秦的英雄形象;

歌颂下层游侠之士的优良品质——歌颂讲信用、勇敢、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如郭解、荆轲

等,表达封建人民要求摆脱被侮辱、被损害的处境的善良愿望;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李广保卫祖国、奋身疆场。

【我最喜欢的历史故事】 看完了《史记》,我最喜欢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廉颇

和蔺相如两人的故事。全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就其

人物形象及思想内容来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热情赞颂了廉颇、蔺相如两人的品德与才干,

突出了他们身系赵国安危的历史作用,颂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传文着重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

勇的爱国主义者的英雄形象。此外,它的艺术特色鲜明:选材典型,选取了三件典型的势力

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完璧归赵”写其勇,“渑池之会”写其智,“将相和”写其德;运用

反衬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

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

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矛

盾的引起,在于廉颇的争名位,矛盾的展开,是由于廉颇见相如“必辱之”,矛盾的激化,是

相如的舍人皆请辞去,矛盾的解决,首先是蔺相如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

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廉颇的“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表现他的自大与

鲁莽狭隘,相如的“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

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现他的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及爱国热忱。 司马迁为我们还原了历史面貌,展现了生动的历史人物。看完这个故事,我不仅欣赏蔺

相如的机智勇敢,更佩服廉颇的知错能改,同时,我还看到他们都具有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现代意义】

司马迁述史,不仅仅是为了写史而写史,他的“一家言”,通古今之变,以察世事;述往

事,讥刺时政,思来者。用历史的形式,针砭时势,寻求救世之道。历史的存在意义,在于

后人;借古察今,我们应该要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得到历史的观照,实现司马迁作史在现

实中的真正意义!

司马迁述史,反对空言,而注重实事,与现代人相比,司马迁更讲究诚信,不因现实而

有的放矢,不阿谀奉承,不美言巧语歌功颂德,不守旧于前贤之见,而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真

正的英雄。而现代,这个媒体发达、信息通街跑的年代,现代人追求美好的生活,穿讲究时

尚,吃也得讲究高档,人们努力地让自己穿上名牌,开上名车,物质奴役了人的精神。商业

之风就乘着这辆时代快车,闯进了艺术领域,搅合着文学精神世界,就连人的感情也可以商

业化,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商业化占领着生活每一个领域,书市上作品泛滥,却没几本现代

作品可值一读,只搞得个文化市场乌烟瘴气,读者无从选择。现代人意识状态模糊混乱,社

会道德沦陷,司马迁精神和《史记》思想则更成为我们的一个观照,值得借鉴,即借古察今,

寻求现代更好的出路。 《史记》还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及统治阶级的残暴昏庸,造成人民疾苦,最后王朝也

走向灭亡。对于现代中国而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虽然中国正在飞速进步,但仍存在

许多弊端与黑暗的政治现象,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因此

执政者需以史为鉴,方能是中国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真正富强起来!

【个人收获】

《史记》可谓是我国文学作品的瑰宝,它的价值巨大,读完《史记》后,我获益匪浅。 首先,通过读《史记》,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渊源历史及传统文化,了解了历史

人物的丰功伟业及一些历史典故,还知道了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当时社会带来

的深刻历史影响,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以及对于历史的理解深度。 其次,司马迁自身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便让我折服,他虽受宫刑,但出狱后仍坚持发愤著

书,忍辱负重只为完成自己的理想——这对我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

们也该树立自己的人生、事业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这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然而,

我们也需认识到成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正如司马迁花了多年的收集、编撰才完成《史记》,

勾践卧薪尝胆18年才最终夺回国家,因此我们需要变得坚毅,只有具有恒心加上努力才能成

功!

再者,《史记》中许多历史人物都具有高尚的品格——如诚信、勇敢、刚正不阿、知恩图

报,这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需要我们学习并传承下去!再者,许多人物身上表现出强

烈的爱国热情,更激发了我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应共同守护并建设祖国,才不辜负先辈及国

家对我们的期望!

还有,《史记》作为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它的研读,我得到了一定的文学熏陶,提升

了我的文化内涵,对我的写作等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篇五:史记读书报告 《史记》读书报告

一、内容与概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编撰者为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此书初无定名,

多被后世人称为“太史公书”或其他一些书名。所谓“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自三国

时代以降,“史记”才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此书内容是从上古黄帝时代直到汉武帝

元狩元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其史学与文学价值都

被后人广泛认可,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

四史”,对后世中华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居功至伟。刘向认为它“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

不俚”,而最有名的评价当属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史记》

在史学与文学两方面的价值。 我们本次的阅读重点主要是梁启超先生推荐的《史记》十大名篇,其他部分也偶有旁涉。

以下是这十篇的内容概要:

1、项羽本纪:本篇为《史记》的第第七卷,主要记载了楚霸王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到最终败亡的生平经历。

2、廉颇蔺相如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二十一卷,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名

将廉颇和名臣蔺相如的生平事迹,叙述了二人的交往情况,并介绍了赵奢赵括父子与李牧的

一些事件,内容交代到赵国灭亡为止。

3、魏公子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七十七卷,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魏国著名贵族

公子,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的生平事迹。

4、鲁仲连邹阳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八十二卷,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的齐国名士鲁

仲连劝说赵国不要尊奉秦王为帝和用书信迫使聊城守将自尽与邹阳蒙冤入狱后上书梁孝王最

终得为其上宾的事迹。

5、淮阴侯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九十二卷,主要记载了西汉初年名将韩信一生事迹,

从他年少发迹叙述到他最终因谋反被夷灭宗族为止。

6、魏其武安侯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零七卷,主要记载了西汉武帝时期的权贵

窦婴、田蚡、灌夫三人的生平事迹,大体上叙述了他们三人之间复杂的亲疏关系和政治斗争

情况。

7、李将军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零九卷,主要记载了西汉名将前期名将李广的

生平事迹,同时也交代了李氏家族的大致情况,包括李广的子孙辈的事迹。

8、匈奴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一十卷,主要记载了匈奴的民族发展史以及风俗、

社会组织形态,与汉朝的关系发展历程,包括与汉朝的和亲与战争情况,并且编撰者也把自

己的看法融入传记之中。

9、货殖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二十九卷,主要记载了当时汉朝各地风土人情、

物产分布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综合传记,其中也有反映编撰者对经济和物质

利益的看法。

10、太史公自序: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三十卷,主要记载了编撰者司马迁的家族渊

源和前生平经历,撰写《史记》的目的和编撰思想以及全书一百三十篇的简短概要,是为全

书的总纲要。

二、思想与方法:

1、史学思想:

编者个人的史观:把握宏观历史,关注个体命运,民本意识,尊重客观事实,客观评价

历史人物,重视工商业。

儒家史观:为尊者讳,汉族正统论,英雄史观,天命观。

2、史料编辑方法:史料的互见,史料的选择,史料的详略,史料的虚构,史料叙述的文

学化特点,纪传体体例,个人短评体。

三、个人分析:

《史记》中体现的史学思想一向是历代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将司马迁本人视为

史料的编撰者的话,那么他的个人史观和儒家史观在史料的编辑方法上都有十分明显的体现,

笔者下面以重点阅读的十篇传记和《史记》中的其他一些篇目为例加以分析:

一、史料的互见:“互见法”是由司马迁首创,在《史记》中用于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的

重要方法。它的作用在于“筛选出传主最有典型意义的事迹写成本传,而将其他枝蔓和有损

人物形象的材料放于他传之中,既突出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又不失历史的真实。”(百度百科

“互见法”词条)但是在我们认为,司马迁使用这种方法也自有其特殊意义,而非单纯为了

突出个人形象。比如《项羽本纪》中比较典型的事例:刘邦为逃命而狠心抛弃子女的行为,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

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史记·项羽本纪》),以及《淮阴侯

列传》中暗自潜入韩信军营取走印信,消减韩信兵权,刻薄寡恩的丑恶嘴脸。这自然反映了

司马迁不讳言帝王劣迹的直笔精神,但是之所以不把此事记入刘邦本人的传记,是因为他是

汉朝开国皇帝,身份地位特殊,不能明言其劣行,于是便放入项羽的传记,形成了互见效果。

这不只是司马迁运用互见法的体现,也反映了身受儒家史观影响的司马迁,只有在尊重客观

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遵循孔子“为尊者讳”的历史编撰精神,以免留下口实招祸。 《李

将军列传》里记载了卫青使李广未能在最后一次战役中充当先头部队而致使其终于悲愤自刎,

于是其子李敢后来愤怒之下打伤卫青但不幸被霍去病暗中射杀,武帝却隐瞒其罪行这一事件。

表现出了卫青的嫉贤妒能和霍去病的阴险狡诈,而在二人的本传中,这些事迹都没有被载入。

主要是因为此二将有功于国,形象较为光辉,而且又地位显贵,不好明说。司马迁就只好采

用互见的方法,暗喻编者对他们的批评态度。 此外,《魏公子列传》中也有类似情况出现,司马迁在记载“战国四公子”中最富盛名的

信陵君一生事迹时,几乎全部以光辉夺目的高大形象出现,极叙其礼贤下士,窃符救赵,心

忧故国等优点和业绩。而信陵君的缺点却被放入《范雎蔡泽列传》中,这篇传记记载了被仇

家范雎所逼流亡的魏齐求救于信陵君,而信陵君害怕在秦国执掌大权的范雎不敢接纳,结果

致使魏齐愤而自刎,此处司马迁还通过记述后来为信陵君自尽的隐士侯嬴之语毫不留情地讽

刺和讥嘲了信陵君的软弱和见识短浅。这既体现了司马迁为了集中展现信陵君正面形象而对

互见法的运用,也留下了某种“为贤者讳过”,(《春秋谷梁传》)的痕 迹。毕竟信陵君的形象总体而言还是瑕不掩瑜的,又是开国皇帝汉高祖尊崇的人物,甚

至他还为“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魏公子列传》),所以不得不有所

避讳。

总而言之,互见法既是司马迁作为编撰者对客观史料的一种有意识的安排方法,也充分

反映出他受到“为长者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论语》) 的儒家历史观的的影响,需要

在秉笔直书的同时尽量不在本传中言其劣迹过失。 二、史料的选择:在选择史料方面,

编撰者司马迁向来以客观公正闻名,经常亲身搜集史料和考察具体地点。例如亲自查访历史

遗迹“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魏公子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

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

其母冢,良然。”(《淮阴侯列传》),感受并观察各地方风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太史公自序》)等。

而其对史料的选择也无不透露出编撰者个人的历史观,较典型者有《鲁仲连邹阳列传》,

此篇中并没有像其他传记一样,以传主的时间为序,将一生经历尽可能地详加叙述。而是以

鲁仲连舌战新垣衍,说服平原君不尊奉秦王为帝,通过书信帮助田单迫使聊城守将自杀和邹

阳无端受冤屈后上书梁孝王最终得为上宾这三桩事件构成了全篇的主体。我们有理由推测,

以司马迁本人兢兢业业的修史态度,不大可能只掌握这些关于人物的事迹,但作为编者,他

选取这些事迹有着十分明显的目的性,那就是通过突出这两个人物的言辞与文字来表现他们

的不畏强权,敢于明辨是非,纵使遭遇困境也不屈不挠的卓绝风采以激烈后世读者。至于其

他一些不甚重要和意义不大的事例,则不加选取,尽量剔除。 还有广为流传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也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特点。本篇开头选取了“和氏

璧事件”、“秦赵渑池之会”和“廉颇负荆请罪”这三个主要事件通过叙述两位传主的生平经

历,但也没有完全涵盖他们一生的事迹,因为蔺相如的事迹从此几乎湮没无闻,后面除了继

续介绍廉颇的生平之外,还用了不少笔墨详细记载了赵奢赵括父子与后来的名将李牧的事迹,

并详细交代出秦赵长平之战 和赵国末年的战争情况,时间线索一直延伸到赵国灭亡为止。 那么编者为什么不吝篇幅地选取了如此之多与传记二人无关是历史事件在本篇之中呢?

实际上这反映了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和对赵国最终灭亡教训的深沉之慨叹。因为廉颇、蔺相如、

赵奢、李牧都是才干远出常人的名臣良将,为保卫国土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却终不得在关键

时刻发挥作用。而赵国君主屡次听信小人之言,不是不加重用,罔顾忠言;就是削夺他们的

职权,逼逃他乡;抑或冤杀忠臣,自毁长城,致使赵国在军事实力尚存的情况下惨遭灭亡厄

运。司马迁选取这些事件,表现出他对历史上有过痛苦经历的杰出人物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注,

暗含了对统治阶级麻木昏庸的深刻批判,言明其过,并作为历史教训留于后人。 三、史

料的详略:对于所选取的史料,司马迁在《史记》之中对其进行了较为得当的详略记叙,既

清晰地突出了重要的客观事实,也不免在其中寓有个人的历史观。比如《匈奴列传》中,司

马迁详细记叙了匈奴历史上著名的冒顿单于生平经历,比如杀父自立,吞并东胡,白登之围

等历史事件,而对于一些同时代和年代较晚的单于则大多简略记之。这固然是因为冒顿单于

开启了匈奴民族的发展壮大的历程,也是为下面匈奴对外扩张后与汉朝发生的和亲与战争过

程奠 基,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对于汉朝的叛徒宦官中行说,司马迁也详尽地记录了他叛变

的经过和为了匈奴风俗与汉使争论的过程,以对这些客观事件的强调表达了编者对此人无比

的憎恶与不齿。但也不忘叙述他对匈奴民族发展做的一些贡献,是其尊重客观历史事实原则

的体现。

《李将军列传》中,通过一些仿佛微不足道的小事串联起李广的生平,如“公孙昆邪之

泣”、“射石”、“擒杀射雕者”、“斩杀霸陵尉”“坑杀降兵”、“迷路自刎”等。并没有过分渲染

李广的战功和业绩,只是对这些细节加以叙写就较好地展现了李广的个性和悲剧命运,使编

者对李广本人的同情孕于这些小事之中,把自己对李广这个人物的态度通过客观史料的详略

安排表现出来。

至于另一名篇《货殖列传》,也体现了司马迁史料编辑有详有略的特点,并籍此表达他对

从事工商业活动致富者的赞誉。虽然本篇名为“货殖”即“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

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百度百科“货殖列传”词条》),可是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当时全

国各地风俗物产,手工商业大体情况的介绍,编者也用很大篇幅列举了很多因手工业和商业

发家致富者的例子,比如范蠡、白圭、巴地的寡妇清、乌氏倮等人。这充分表现了编者对这

类人物的欣赏态度,是对追求物质利益行为的肯定。而对全国工商业与物产风俗的概述也表

明,编者不但关注个体人物的历史借鉴意义,也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劝诫

政府不可与民争利,应该鼓励手工商业活动,使民众生活富足,造福百姓。这其中既有他个

人对工商业的重视思想,也体现出司马迁本人的民本意识。

四、史料的虚构:在先秦和两汉时期,文学和史学之间并无明确界限,所以史书中难免

出现一些类似于小说情节的虚构部分。所以《左传》中“成公十年” 中记述晋景公之死时,

内容荒诞不经,主要描写了他病重后梦到厉鬼和两个象征疾病的小人躲入膏肓之间,以及巫

师对死期的预言,迷信色彩浓厚,显然有失真实。《国语·周语上》的“西周三川皆震,伯阳

父论周必亡”也显然是带有迷信色彩的预言,只可视为后代史料编撰者的一种附会。 而《史记》的编者司马迁也不免受到这种传统的影响,在《魏其武安侯列传》中,他记

录了巫师发现武安侯死去的时候,被他谗害而死的魏其侯和灌夫的鬼魂正在四周。此处可能

暗指武安侯良心的不安,而作者也以此情节对他残忍刻毒的性情进行了批判,但仍包含较浓

的鬼神作怪色彩,表明编者本人虽然强调客观修史,也没有完全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不大遵

循儒家“不语怪力乱神”(《论语》)的思想,史料中包含一定的迷信色彩。 在《高祖本纪》里面,类似“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

怪之。”,“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之类神秘的情节更是数见不鲜。我们可以据

此猜测司马迁可能是为了神化帝王的身世,凸显“君权神授”观念的不可动摇,此是儒家天

命观思想的体现。但由此也可看出,他并不排斥带有神秘色彩,不可确知的史料,史料的客

观性因此受到影响。

不过,与此种迷信色彩浓厚的虚构不同,先秦史籍中对缺失情节的合理化虚构对史料起

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较有名的有《左传》中晋文公臣子介子推在和母亲逃入深山之前的对

话,鉏麑为赵盾的勤勉精神感动自杀时的自言,均因无人佐证而几乎可以确定为虚构。但此

种虚构是建立在客观史料基础上的合理虚构。《史记》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斯列传》中赵高

劝说李斯废弃遗诏,拥立胡亥为

帝的密谋,因为当事人最终都意外遇害而无法确知,但是编者通过合理的推测将这一环

节补充出来,也并没有使它显得有悖常理。

五、史料叙述的文学化特点:如前所言,既然先秦时代文史体例杂糅,《左传》、《战国策》、

《国语》都富有强烈的文学色彩,那么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某些历史

事件进行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与叙述。鉴于学者先贤们论述有关《史记》文学性的专著和文

章已如汗牛充栋,对这方面的研究又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深入的阶段,非一言半语可以阐释清

楚。所以我们此处仅从《史记》的场景化描写和史料的拓展叙述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以《项羽本纪》为例,对于“鸿门宴”这一事件,司马迁通过详尽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

宴会前后的经过等一系列细节,使得这一历史事件具有较强的镜头化特点。这是因为“鸿门

宴”本身就是刘项双方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点,故此用文学化的笔法撰写,既是展现人

物个性,丰富人物形象,也是为下面双方争斗的具体事件预先铺陈。而后面的许多情节如“四

面楚歌”、“东城块战”、“自刎乌江”无一不具此特点。正如老生常谈,编者不以成败论英雄,

所以才会给予楚霸王这么多精彩的场景描写。突出描写这些事件反映出编者对项羽一生悲剧

命运寄予的无限同情,体现了编者从常情出发对个体历史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公正客观地肯

定项羽的历史功绩和性格弱点。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暗示项羽最终不能推动历史进一步发展和

悲惨下场的根源所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事件”的场景化描写也已成为后世称颂

的名篇,司马迁在此甚至合理地想象了当时人物的动作、神态,使事件本身具有较强的戏剧

冲突感,文风近于《战国策》、《国语》,颇类历史叙事散文,这说明编者本人在编著的同时也

不时充当创作者,使史料更为丰富和生动。 关于史料的拓展叙述,比较明显的例子有《项羽本纪》里陈余给章邯的劝降书信,此处

本可以一笔带过,可编者却将书信全文录入本纪之中。在这里,编者通过详述书信内容的同

时也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在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已无可避免的情况下,无论从个人

利益的微观角度,还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宏观角度,都应做出正确选择,顺应历史潮流。否则,

一味独秉愚忠,只会害民害己。此外,《淮阴侯列传》结尾部分也颇有深意,按照编者的习惯,

本应将传主的事迹交代到生命终结即可,可是后面又延伸出关于韩信旧日谋士蒯通和汉高祖

的一番对话。这段话看似与韩信本人关系不大,但是编者正是通过这位谋士之口,表达了对

韩信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断的惋惜。而蒯通本人在将受烹刑前的辩解之辞也表明在大

一统时代未形成之前,战国时代士人各为其主的风气没有发生改变,体现了司马迁对这些谋

士机智能言和对战国遗风的追怀,反映其对个体自由意志的尊重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别

于董仲舒《春秋繁露》中鼓吹的大一统历史观。

六、纪传体体例:司马迁在《史记》的修撰过程中独创了“纪传体”这一特殊的体例,

不但方便了史料的叙述和安排,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历

史观。

从我国古代先秦历史著作的发展脉络来看,《春秋》、《左传》都是按年编排历史事件,而

前者失之简略散乱,后者详于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奠定了后世史籍的文学化写作传统,

但仍然保留了纪年体本身固有的问题。

于《史记》中发现古文史价值

【书目】

《史记》

中华书局出版

司马迁着,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也是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名著。此书初无定名,

多被后世

人称为“太史公书”或其它一些书名。所谓“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自三国时代

以降,“史记”才

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此书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包罗广

泛,体大思精,全

面而客观的叙述反映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面貌,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等多个方面。全书

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司马迁着《史记》,其

史学观念在于“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史学与文学价值都被后人广泛认可,与《汉书》

(班固)、《后汉

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长安

南下漫游,足

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

帝的侍卫和扈从,

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

家图籍,因而得读

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

受宫刑。出狱后

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着——《史记》,

为中国及世界人

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司马迁还写了《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展现了他的精神—

—身处逆境而

不馁,蒙受耻辱而发愤,无论在何种艰难困厄的环境里,都不轻易放弃自己生命的追求,

都不动摇自己的

理想与信念,都要坚韧顽强地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司马迁在对历史的写作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强

烈的爱憎,生

动形象地再现了一系列历史人物,使之成为科学历史著作和优美传记文学的巧妙结合,

因而近人梁启超称

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刘向誉之为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文史价值】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称赞《史

记》是“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对《史记》在史学和文学史上卓越成就的精辟评价。《史记》

的出现,标志

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在史学方面,《史记》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方面的情况,

取材广泛,

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

古人皆称“迁有

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①

在文学方面,《史记》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叙

写了一系列

历史人物,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

而且通过那些人物

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表

现了作者同情广大

的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人鸣不平的战斗热情。此外,整部

《史记》就是一部

形象与情感有机结合的长篇史诗。记叙中有浓郁的感情,或愤激,或同情,或赞许,抒

情味极浓,历来为

人钟爱。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而且也成为文学家学习

的典范。

在美学方面,《史记》中描述的壮观历史场景等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如惊心动魄的战斗场

面——如果

说巨鹿之战通过衬托作用表现了项羽作为一员大将那果断勇敢一往无前的英雄胆略,体

现了他性格的崇

高 。美的话,那么,巨鹿之战那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般的壮景,则是从场面上显示了力量

和气势的美。

【后世影响】 《史记》在史学界开纪传体之先河,让人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和事件,还有司

马迁在考证时

的严谨性和纂写时的公正性,都对后世史学者有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裁形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

旨是“究天

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然而,史书编年体的体裁形式有两点严重不足,一

是不易集中反映

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二是不能突出表现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而纪传体史书

以人物为中心,结

合记言、记事,这种体裁的史书可以更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记述范围广

泛,便于突出一定

历史时期的发展形势。《史记》纪传体的创造,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编纂树立了楷模,对

中国史学的发展

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来的史学家撰写纪传体史书,在体裁上基本都是沿着《史记》

的路子走的。

其二,《史记》的史学精神对史学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所谓史学精神,它包括三个方

面,即:实

录精神、批判精神、人文精神,其中实录精神是最具影响的。所谓“实录”,东汉史学家

班固在《汉书·司

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对当时最

高统治者的写

实、大胆揭露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记载正史官书所不肯收录的下层人物都是实录精神

的集中体现。《史

记》的实录精神明辨是非善恶,在《春秋》的基础上作创变突破,把史学从政治和道德

评价的范围引更深

向对历史探索的园地,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史学。 《史记》的文学界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

大的动力。

首先,《史记》的求实求真的创作精神和批判精神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司马迁曾受到

汉武帝的残

酷迫害,因而“发愤著书”,写成《史记》。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

如在《史记》中,

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

喜功,求仙访道和

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 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但也揭露

了他的虚伪、

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史记》真正做到了 “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其

秉笔直书的现

实主义风格对后世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 其次,《史记》渗透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

一书中大

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

面的,主要有: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

不挠、自强不息的

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

主义精神,立志高

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

体现了上述精神,

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再次,《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

言特点,都

为后代散文家所效法、学习。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

对《史记》推崇备

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史记》将我国古代散文推向了新的、难以企及的

高峰。一、它具

有高超的语言艺术,运用时代语言刻画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生动而简练,如《项羽

本纪》中“彼可取

而代也”,率直大胆,刻画出了项羽的强悍卤直。又如《高祖本纪》中“大丈夫当如此也”,

委婉曲折,

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诈。二、善于引用民谣和谚语,如:《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极富表

现力。

最后,《史记》对后世小说和戏曲产生了一定影响。《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

形象栩栩如

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史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典型

化的细节、借助个

性化语言、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利用尖锐的矛盾冲突等基本手法的运用对小说起着直

接或间接的影响,

它对我国古典小说传统风格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另外,《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

流传,也成为后

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像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所叙人物和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

《史记》。总之,

《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的材料宝库,它作为高品位的艺术矿藏得到反复地开

发利用。

【版本演变】 《史记》版本大致分出4系。 第一系为宋刻十行本。

第二系约有4种,分别为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十四行刊本;南宋孝宗年间建阳刊本;南宋 绍兴十年朱中奉刊十二行本;南宋绍兴年间淮南东路转运使司刻九行本。 第三系为集解索隐二家注本,现存2种,一种是南宋淳熙二年张杅刻本,一种则是南宋 淳熙八年耿秉重刻张杅本。 第四系现存最早的是南宋干道七年蔡梦弼刻二家注本,此后又分为2支。第一支较为简

单:南宋庆元二年建阳黄善夫刊三家注本、元彭寅翁刻本、明廖铠刻本、明柯维熊刻本、明

王延喆刻本、明秦藩刻本、清同治年间崇文书局覆刻王延喆刻本、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张

文虎校本。第二支较为复杂,这一支的起头是蒙古中统二年刻本,由中统本出的有明游明刻

本、明建阳慎独斋刻本、明建宁官刊本以及元大德年间刻本。而从大德本又分出明南京国子

监刻本和北京国子监刻本。而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则从北监本出。 此外还有一系即明末汲古阁十七史本,此本为单集解本,据说源自宋刻,但具体底本不

详,据此本重刻的则有清同治年间五局合刻二十四史本(金陵书局刻)。

【我最喜欢的历史故事】 看完了《史记》,我最喜欢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廉颇

和蔺相如两人的故事。全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司马

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高妙。往往某种 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

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

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今天我精读的部分《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已被列入小学

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这篇文章系统地展现了司马迁对于《史记》写作的特

点,就其人物形象及思想内容来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热情赞颂了廉颇、蔺相如两人的品德

与才干,突出了他们身系赵国安危的历史作用,颂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传文着重刻画了蔺相

如大智大勇的爱国主义者的英雄形象。此外,它的艺术特色鲜明:选材典型,选取了三件典

型的势力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完璧归赵”写其勇,“渑池之会”写其智,“将相和”写其

德;运用反衬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以廉颇的居功自傲、

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

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

突出——矛盾的引起,在于廉颇的争名位,矛盾的展开,是由于廉颇见相如“必辱之”,矛盾

的激化,是相如的舍人皆请辞去,矛盾的解决,首先是蔺相如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

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廉颇的“我为赵将,有攻城野

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表现

他的自大与鲁莽狭隘,相如的“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

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现他的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及爱国热忱。 司马迁为我们还原了历史面貌,展现了生动的历史人物。看完这个故事,我不仅欣赏蔺

相如的机智勇敢,更佩服廉颇的知错能改,同时,我还看到他们都具有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通篇都是刻画贤者的美好品德,缪贤的选贤举能、蔺相如的宽宏大量和深谋远虑、廉颇的知

错就改等等都让我为之震撼动容,它使我深深感受到人格的魅力,也更加深切的体会到做一

个大写的人的不易和必要。

【参考书目】

王伯祥《史记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04 年出版 来新夏,王连升《史记选注》 济南:齐鲁书社,1998 年出版 张友鸾《史记故事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出版篇二:史记 读书报告 帝王业,风沉寂

——读《史记 高祖本纪》 《项羽本纪》有感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刘邦的身世是这样介绍的“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坡,梦与神遇。是时

雷电晖鸣,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

常折券弃责”司马迁这般描写刘邦的出身,想来大家都懂,这是为了统治者正名,因为似乎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史官都注重统治者是否授予天命,其次才注重统治者的德行。刘邦之母因

为蛟龙覆身之后产下天子以及后来酒保因为总能看到刘邦头上时隐时现的盘旋的龙而清了刘

邦赊下的所有酒帐,这也为后来刘邦称帝登上天子宝座增加了几分“天命所归”的说法。如

此看来,我们并不能说司马迁大肆吹嘘封建迷信或者向统治者献媚,而是因为司马迁生活在

汉朝,他不仅要著书记史也要为自己生活的朝代的统治者正身,这样自己才有继续写下去的

可能,不被统治者所扼杀。其次也体现了司马迁认为统治者要被授予天命正统的思想。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更充分、集中地刻画历史人物形象,较

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太史公的笔下,沛公刘邦,

机智果断,能屈能伸,贪财好色,狠毒阴险,最后威加海内,成就一代宏业。 下面我们就从《高祖本纪》原文来看看刘邦的人物个性。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与父老约,

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 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

侯至而定约束耳。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多么聪

明的刘邦啊!既让别人看到了自己的宅心仁厚又收买了老百姓的心。 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彊请

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於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机智果断如

刘邦,在被射伤之后作为将领的他为了稳住军心谎称只是被射伤了脚趾。这真是一个用心颇

深由机智果断的领导者啊。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

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

大笑为乐。.....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

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

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

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後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

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从这我们看到了作为市井小混得志的样子,昔日的贪

财好色之徒如今成了金字塔尖上的人物,高祖还乡,看似热闹实则似小丑般舞闹,但是跳梁

归跳梁,里面也确实折射出了刘邦的性格特点来,他作为市井小民出身,更能深知老百姓的

水深火热,走在哪里真心也好假意也罢,总会为老百姓谋利,深得民心,刘邦的出身更能了

解人民心理,这也是打败贵族之后——项羽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名门望族之后的身份使项羽多了几分自命不凡和刚愎自用,不相信身边的谋士轻易怀疑

他人正和刘邦的虚心听取能人贤士的意见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后乌江边上的壮言更是可笑,

说什么不是自己领导不力是怨天不顺己,但是誓死拼杀捍卫自己的最后一点尊严又体现了这

位力能扛鼎的英雄的勇武过人,在他的内心深处,英雄形象不可受损。一别虞姬,无限的侠

骨柔情留给后人...... 洋洋洒洒的文字记录了这段历史,也留给了我们后人无数话题

和遐想。高祖刘邦也好,柔情项羽也好,都已随风而逝,代之的是历史的积淀和从历史里迎

面扑来撞入子子孙孙的心里的领悟。篇三:史记读书报告.doc 有关《史记》的读书报告 首先,我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读《史记》一开始就架到语法学习的路上去的,所以一开始

仍把读书的重点锁定到了《史记》的原文。但是直到现在,对《史记》语法做了一些了解之

后,了解了其语法的本源,它的表达方式的发展,其语序的流变等等,眼前才豁然一亮:原

来读古书,最基础的工作不是一点点的识文断义, 法——以有限的、简易的理论作为观照,重新审视《史记》 平台上阅读的。

《史记》的语法发展是作为汉语语法发展史的一个关键环节存在的, 文风向两汉铺张文体过渡的痕迹。作为史书,与先秦比较,便具有鲜明的特点。 总体而言,是《史记》文体句子表意功能的强化,句式逐步规范使得文笔趋向简洁。在

主语、宾语等语位上,名词及其短语取代了先秦文章中诸多随心使用的代词, 以起到文笔简洁的作用,但代词的无限度大量运用便将文章抽干了,如果仅仅为自身记

录,无论记录多么简单,自己总会感到清晰明确, 目,目的无非是得些条理),其形象性自然要弱,而语句之间包含的逻辑量要充足得多,

是思考得多而记录得少,与现代人相反。 因为记录者在记录时的目的更多是自家存目,并没有认真考虑后来者怎么读,又怎么懂

的。先秦诸子常常要招收一大堆徒弟,往往日日相随, 解得比著作中记录得还要多得多的时候, 必只从书上得来吧,因为还有教诲。《史记》则不然司马迁称其要“通邑大都”时候更多

考虑了交流的需要了。

所以近距离之中意义不明确的代词, 盟(),晋人弗许。(僖28);“卫侯请盟晋,晋人不许。 《左传》“公问之,子家以告。”(宣4) 世家》),这一句与上句比,内容含量便大为丰富,不但将“公”具体明确,也用名词代

替了代词“之”,句子表意清晰明了,并且句式已略具发展,规范多了。总之,近乎于给先秦

史籍作注。

由于单纯名词的表意功能有限,名词性短语和修饰名词的定语应运发展起来。 正结构名词短语明显增加,“者”字短语与“所”字短语大量增加并趋于复杂,定语修饰

功能加强。

虽然“者”字在《史记》中仍有部分用作语气词, 与“所”字相类,它们几乎与形容词、动词、短语甚至句子都可以构成名词性的短语,

这些短语可以替代原有的专有名词或干枯抽象词汇,又可以直接插入句中充当原有名词同位

语,加上定语,这样便可以生动地表示出被描述对象的身份、性质、特点以及人物之间的关

系,使得干枯的对象变得朗润起来。 另外,《史记》中[主语·之·谓语 时,加强语句简洁的努力,同时显示着语言规范化的痕迹。定语带“之”的结构有所保

留,数量仍有繁茂的痕迹,再加上名词或类似短语后出现定语, 表意追求之外,音韵需要暗示了汉语自身的特色,与西方语言相比保留有发展的空间。

至于补语,由于情况复杂且自为体系,留以下面论及。那虽然终究会有所成效,但还有更好

的办,竟发觉自己是站在更高的一个它昭示着先秦质朴 代词可一目了然(现在的人们还少

不了做些事情的纲其弊端却要显现出来。口传心教,他们往往是先将著作的意义了才来认真

研读先师遗书,大概以为后来者也大可不,他在写作的《史记》中多还原了它们的本来面目,

如“卫侯请《晋世家》”。这是补充了宾语,又如《史记》中“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郑

表现为偏多表语音停顿,但更多用为结构助词,]的结构减少,显现出《史记》在丰富生动语

句的同显示出原始汉语的生命力,除却 壹 但当文字日益用作交流工具时,变为了 动词谓语的发展在总体上有与名词性语位发展类似的地方,即为求语意表达的具体、明

确。单音节谓语大量减少,代之以丰富多样的复杂谓语,包括并列的动词谓语、连动式、“动

宾·宾”、兼语句、“介宾·动”、“动·介宾”,另外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涉及的

人物,动作的方法、工具、依据等等有关因素表示出来的状语,与定语类似,也极为迅猛的

发展起来。但总体而言,动词谓语比名词性语位发展更为复杂,其包含的内容除了原有基础

上的修修补补之外,另包含有大量的变式,蔚为大观。 先谈与名词语位稍近的一处变化,即《史记》语法较之先秦兼语句的明显增加。先秦语

法中[动·介·宾]、[主·谓]、复句等结构句式有变为兼语式的,相较于名词性语位大量缩

减“之”以求简化,其途径有所扩大;更奇妙的是,这种简化完成之后,句子含义和人物关

系都显示得更为清楚无误,语法结构复杂反而精悍、灵活,拥有很强生命力。仅《左传》《史

记》兼语式中使令、劝诫、封职、褒贬的类型作比较,《左传》 记》有43个,其发展演化之快便可见一斑。同时兼语式发展有自身规律,由此成为动词

谓语的一大重要句型,与名词性语位有质的区别。 与兼语式相似,被动句也由先秦语法中酝孕而来,只是其作为独立句型发展与语句的省

略关系不大。古老的被动句是“于”字句,由于介词的逐步分化,“为”字句在战国末出现,

至《史记》已位列被动句之首,远超过“于”字被动句,但“为”字仍有词性、语音纠葛,

在《史记》中,“被”字句发展也呈灼旺势头。除了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标志的被动句竟占到40%左右,这一现象与让人较难理解的定语中越发兴旺的“之”字

结构和定语在名词之后的现象一同耐人寻味,本文作有一定猜测,待材料补完,附于文后。

另外,《史记》中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往往不再如先秦那般一定置于动词之前,《史记》

否定词不前置较《左传》而言有进步的趋势,在疑问句中,这种趋势则大为强化。如“秦伯

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慼,谓之不免;君子怒,以为必归。《史记》“以师伐人,遇

其师而还,将谓君何?”这表明了语序发展的趋势。 此外,《史记》中“是”的系动词用法已清晰明确,表明“是”字判断句出现。如“西门

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滑稽列传》 状语修饰动作上,除积蓄发展出一系列的介词并完善其用法外,并没有其他更多引人以

为注目的地方,与定语发展类似,状语更趋完善、丰富,副词、名词、

动词、主谓短语、形容词、代词、重叠词、多层状语,尤其为介宾短语大大完善了状语

应有的功能;在语句位置上,状语既可在动词前,又可在动词后(尤其介宾状语) 与定语类似,动词后的状语不断缩减,但动词谓语也后移了,状语缩减的程度难以露底。

再说补语。相较于先秦典籍来说,《史记》补语的变化有所损益。补语对各种词性,如名词,

形容词,动词各有修饰作用;但其中凸显了对动词的增饰作用, 的记叙文特点而定的。结果状语,趋向补语、程度补语、大为发展,无论充当补语成分

或是带补语的动词(形容词)都较先秦扩大了范围。如《左传》:及战,射共王,中目。《史

记》:癸巳,射中共王目。(《晋世家》)。《左传》中的“射共王” 的动补式“射中共王目”。似是句式简洁化的一条途径。由于介词用法在《史记》中已有

一定变化,一些介词用法大为缩减,无介词补语因而增加,由于语音符因素在句中干扰作用

的消减,介宾短语使用更多考虑到灵活层面,在动词后的介宾短语补语反而减少。的基本因

素保存至今。

以上遗留有一个问题,《史记》中颇存有表面看来与语言实际功用并不甚相符的发展变化。

如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大量存在,定语、状语、多有附于被修饰语之后的,定语中“之”字

结构并不见大量削减,无形式标志的句子结构在《史记》中并不见削减,反而更有增长的趋

势,如无介词补语。《史记》中仍保留和发展了一些看似自找麻烦的词汇,如偏意复指的名词,

还有一些两可的副词,如“颇”,既可以表示程度较深,又可以表示程度较浅。 贰 、10个,《史 (僖5)至数词、 《史记》(成16)但作为语用“孝文帝仅有相关动

词《史记》中无形式’” ) 方位词、时间词、,但总体趋势这极可能是由于“中目”合并为

《史记》 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徐延、徐襄。襄,其天资善为容,不能通《礼经》;

延颇能,未善也。”(《儒林列传》),从下文“未善也”知,这个“颇”不表程度之甚,而表“略”

意。而《袁盎晁错列传》中“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这就表示程度重了。

《史记》中,有的动词用法趋向单一,如“其”,本来可以表示多种语气,到《史记》只多见

于命令了。但用法得以发展的却仍有,如“乃”,既可以表示顺接,又可以表转折,总之,对

这类词绝不能够望文生义。还有些用法是大胆的,《陈丞相世家》有“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

笑其所为”,此“一县中”并并非是指处所,乃是人。 以文化语言学的观点,汉语言发展虽然句中各部分,各成分有复杂化,丰富化的趋势,

但词汇仍以单音节为主,单音节词的组接借助了一系列介词、助词,但仅凭借此不算,还有

语音、音节的调节(助助词中就有专门用于补足音节的);而单音节词处于孤立状态,其意义

的生成和最终解开要依附于整个句子之中,这使得运用汉语的民族潜意识里习惯于整体普遍

的联系,相反不唯一注重单纯的形式。从形式上看,这似乎是阻碍语言实用功能的,但在实

质上却沟通着汉语的内在精神。我们从单纯一种观点,一种方法来做探讨,他们阻碍语言发

展,但换一种方法,我们知这正是汉语发展的地方。这由执著于人事实际和社会伦理实用的

文化而来,又作用于执著于人事实际和社会伦理实用的中华文化精神。 叁篇四:《史记》读书报告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科目: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 《史记》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长安

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

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

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继续发愤著书,

终于完成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及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

遗产。

司马迁还写了《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展现了他的精神—

—身处逆境而不馁,蒙受耻辱而发愤,无论在何种艰难困厄的环境里,都不轻易放弃自己生

命的追求,都不动摇自己的理想与信念,都要坚韧顽强地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内容概要】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此书记事上起轩辕黄

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全面而客观的叙述反映了中国古代三千年

左右的历史面貌。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司

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对历

史的写作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爱憎,生动形

象地再现了一系列历史人物,使之成为科学历史著作和优美传记文学的巧妙结合,因而近人

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价值】

在史学方面,《史记》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方面的情况,

取材广泛,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四史”的开

篇之作,古人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① 在文学方面,《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

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叙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不仅表现了作

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那些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

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表现了作者同情广大的被压迫、被剥削的

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人鸣不平的战斗热情。此外,整部《史记》就是一部形象与

情感有机结合的长篇史诗。记叙中有浓郁的感情,或愤激,或同情,或赞许,抒情味极浓,

历来为人钟爱。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而且也成为文学家学

习的典范。

在美学方面,《史记》中描述的壮观历史场景等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如惊心动魄的战斗场

面——如果说巨鹿之战通过衬托作用表现了项羽作为一员大将那果断勇敢一往无前的英雄胆

略,体现了他性格的崇高美的话,那么,巨鹿之战那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般的壮景,则是从场

面上显示了力量和气势的美。

【人物塑造】

《史记》中的“记”、“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

彩的历史画面。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

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司马迁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且能充分注

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 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此,他使《史记》中的人物

都按各自的方式说话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等,从而展现他们各自鲜明的个性

特征。如:萧何是刀笔吏出身,故能谨守管钥,因势奉法。陈平年轻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

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周勃最初从事杂艺,没有什么学问,执

政之后就显露出知识的不足,在文帝面前陷入窘境。樊哙发迹前以屠狗为业,成为将军以后

保留那种莽撞豪爽之气,他大块吃肉,大杯饮酒,对刘邦、项羽也敢于直言直语、大声大气。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某些共

性,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

陈平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亭长,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类似这样知恩图报的人

物在《史记》中有一大批,他们百倍、千倍地报偿恩人,以表示自己不忘本、不负人。二是

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这是和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相对应的一种行为,伍子胥之于楚平王,

李广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宾客,采取的都是这种做法。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

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升华,是它的极端形式。

《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人,《孟尝君列传》中的得粟者,《魏公子列传》

中的侯嬴,《张耳陈余列传》中的贯高,都是为知己者而死。 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 在一篇传记

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 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

物形象的塑造。因此,《史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成功也是它能流传至今,为后人推崇效

仿的原因之一。

【思想内涵】

《史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以及历史人物的刻画,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如:揭

露统治者的丑恶形象——对暴君口诛笔伐,揭露刘邦不事劳动,嗜酒贪色,虚伪权诈的流氓

相以及他为了建立自己的封建政权而不惜牺牲至亲的自私行为;刻画暴官酷吏的凶恶脸谱—

—他们仗势欺人,残酷横暴,司马迁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揭露了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

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吕后残忍对待戚夫人,武安侯仗势卖官纳贿,营私舞弊陷

害异己;同情人民的正义反抗——歌颂秦末陈涉、吴广起义,塑造项羽勇猛灭秦的英雄形象;

歌颂下层游侠之士的优良品质——歌颂讲信用、勇敢、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如郭解、荆轲

等,表达封建人民要求摆脱被侮辱、被损害的处境的善良愿望;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李广保卫祖国、奋身疆场。

【我最喜欢的历史故事】 看完了《史记》,我最喜欢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廉颇

和蔺相如两人的故事。全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就其

人物形象及思想内容来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热情赞颂了廉颇、蔺相如两人的品德与才干,

突出了他们身系赵国安危的历史作用,颂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传文着重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

勇的爱国主义者的英雄形象。此外,它的艺术特色鲜明:选材典型,选取了三件典型的势力

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完璧归赵”写其勇,“渑池之会”写其智,“将相和”写其德;运用

反衬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

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

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矛

盾的引起,在于廉颇的争名位,矛盾的展开,是由于廉颇见相如“必辱之”,矛盾的激化,是

相如的舍人皆请辞去,矛盾的解决,首先是蔺相如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

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廉颇的“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表现他的自大与

鲁莽狭隘,相如的“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

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现他的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及爱国热忱。 司马迁为我们还原了历史面貌,展现了生动的历史人物。看完这个故事,我不仅欣赏蔺

相如的机智勇敢,更佩服廉颇的知错能改,同时,我还看到他们都具有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现代意义】

司马迁述史,不仅仅是为了写史而写史,他的“一家言”,通古今之变,以察世事;述往

事,讥刺时政,思来者。用历史的形式,针砭时势,寻求救世之道。历史的存在意义,在于

后人;借古察今,我们应该要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得到历史的观照,实现司马迁作史在现

实中的真正意义!

司马迁述史,反对空言,而注重实事,与现代人相比,司马迁更讲究诚信,不因现实而

有的放矢,不阿谀奉承,不美言巧语歌功颂德,不守旧于前贤之见,而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真

正的英雄。而现代,这个媒体发达、信息通街跑的年代,现代人追求美好的生活,穿讲究时

尚,吃也得讲究高档,人们努力地让自己穿上名牌,开上名车,物质奴役了人的精神。商业

之风就乘着这辆时代快车,闯进了艺术领域,搅合着文学精神世界,就连人的感情也可以商

业化,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商业化占领着生活每一个领域,书市上作品泛滥,却没几本现代

作品可值一读,只搞得个文化市场乌烟瘴气,读者无从选择。现代人意识状态模糊混乱,社

会道德沦陷,司马迁精神和《史记》思想则更成为我们的一个观照,值得借鉴,即借古察今,

寻求现代更好的出路。 《史记》还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及统治阶级的残暴昏庸,造成人民疾苦,最后王朝也

走向灭亡。对于现代中国而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虽然中国正在飞速进步,但仍存在

许多弊端与黑暗的政治现象,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因此

执政者需以史为鉴,方能是中国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真正富强起来!

【个人收获】

《史记》可谓是我国文学作品的瑰宝,它的价值巨大,读完《史记》后,我获益匪浅。 首先,通过读《史记》,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渊源历史及传统文化,了解了历史

人物的丰功伟业及一些历史典故,还知道了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当时社会带来

的深刻历史影响,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以及对于历史的理解深度。 其次,司马迁自身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便让我折服,他虽受宫刑,但出狱后仍坚持发愤著

书,忍辱负重只为完成自己的理想——这对我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

们也该树立自己的人生、事业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这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然而,

我们也需认识到成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正如司马迁花了多年的收集、编撰才完成《史记》,

勾践卧薪尝胆18年才最终夺回国家,因此我们需要变得坚毅,只有具有恒心加上努力才能成

功!

再者,《史记》中许多历史人物都具有高尚的品格——如诚信、勇敢、刚正不阿、知恩图

报,这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需要我们学习并传承下去!再者,许多人物身上表现出强

烈的爱国热情,更激发了我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应共同守护并建设祖国,才不辜负先辈及国

家对我们的期望!

还有,《史记》作为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它的研读,我得到了一定的文学熏陶,提升

了我的文化内涵,对我的写作等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篇五:史记读书报告 《史记》读书报告

一、内容与概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编撰者为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此书初无定名,

多被后世人称为“太史公书”或其他一些书名。所谓“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自三国

时代以降,“史记”才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此书内容是从上古黄帝时代直到汉武帝

元狩元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其史学与文学价值都

被后人广泛认可,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

四史”,对后世中华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居功至伟。刘向认为它“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

不俚”,而最有名的评价当属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史记》

在史学与文学两方面的价值。 我们本次的阅读重点主要是梁启超先生推荐的《史记》十大名篇,其他部分也偶有旁涉。

以下是这十篇的内容概要:

1、项羽本纪:本篇为《史记》的第第七卷,主要记载了楚霸王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到最终败亡的生平经历。

2、廉颇蔺相如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二十一卷,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名

将廉颇和名臣蔺相如的生平事迹,叙述了二人的交往情况,并介绍了赵奢赵括父子与李牧的

一些事件,内容交代到赵国灭亡为止。

3、魏公子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七十七卷,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魏国著名贵族

公子,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的生平事迹。

4、鲁仲连邹阳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八十二卷,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的齐国名士鲁

仲连劝说赵国不要尊奉秦王为帝和用书信迫使聊城守将自尽与邹阳蒙冤入狱后上书梁孝王最

终得为其上宾的事迹。

5、淮阴侯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九十二卷,主要记载了西汉初年名将韩信一生事迹,

从他年少发迹叙述到他最终因谋反被夷灭宗族为止。

6、魏其武安侯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零七卷,主要记载了西汉武帝时期的权贵

窦婴、田蚡、灌夫三人的生平事迹,大体上叙述了他们三人之间复杂的亲疏关系和政治斗争

情况。

7、李将军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零九卷,主要记载了西汉名将前期名将李广的

生平事迹,同时也交代了李氏家族的大致情况,包括李广的子孙辈的事迹。

8、匈奴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一十卷,主要记载了匈奴的民族发展史以及风俗、

社会组织形态,与汉朝的关系发展历程,包括与汉朝的和亲与战争情况,并且编撰者也把自

己的看法融入传记之中。

9、货殖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二十九卷,主要记载了当时汉朝各地风土人情、

物产分布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综合传记,其中也有反映编撰者对经济和物质

利益的看法。

10、太史公自序: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三十卷,主要记载了编撰者司马迁的家族渊

源和前生平经历,撰写《史记》的目的和编撰思想以及全书一百三十篇的简短概要,是为全

书的总纲要。

二、思想与方法:

1、史学思想:

编者个人的史观:把握宏观历史,关注个体命运,民本意识,尊重客观事实,客观评价

历史人物,重视工商业。

儒家史观:为尊者讳,汉族正统论,英雄史观,天命观。

2、史料编辑方法:史料的互见,史料的选择,史料的详略,史料的虚构,史料叙述的文

学化特点,纪传体体例,个人短评体。

三、个人分析:

《史记》中体现的史学思想一向是历代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将司马迁本人视为

史料的编撰者的话,那么他的个人史观和儒家史观在史料的编辑方法上都有十分明显的体现,

笔者下面以重点阅读的十篇传记和《史记》中的其他一些篇目为例加以分析:

一、史料的互见:“互见法”是由司马迁首创,在《史记》中用于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的

重要方法。它的作用在于“筛选出传主最有典型意义的事迹写成本传,而将其他枝蔓和有损

人物形象的材料放于他传之中,既突出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又不失历史的真实。”(百度百科

“互见法”词条)但是在我们认为,司马迁使用这种方法也自有其特殊意义,而非单纯为了

突出个人形象。比如《项羽本纪》中比较典型的事例:刘邦为逃命而狠心抛弃子女的行为,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

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史记·项羽本纪》),以及《淮阴侯

列传》中暗自潜入韩信军营取走印信,消减韩信兵权,刻薄寡恩的丑恶嘴脸。这自然反映了

司马迁不讳言帝王劣迹的直笔精神,但是之所以不把此事记入刘邦本人的传记,是因为他是

汉朝开国皇帝,身份地位特殊,不能明言其劣行,于是便放入项羽的传记,形成了互见效果。

这不只是司马迁运用互见法的体现,也反映了身受儒家史观影响的司马迁,只有在尊重客观

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遵循孔子“为尊者讳”的历史编撰精神,以免留下口实招祸。 《李

将军列传》里记载了卫青使李广未能在最后一次战役中充当先头部队而致使其终于悲愤自刎,

于是其子李敢后来愤怒之下打伤卫青但不幸被霍去病暗中射杀,武帝却隐瞒其罪行这一事件。

表现出了卫青的嫉贤妒能和霍去病的阴险狡诈,而在二人的本传中,这些事迹都没有被载入。

主要是因为此二将有功于国,形象较为光辉,而且又地位显贵,不好明说。司马迁就只好采

用互见的方法,暗喻编者对他们的批评态度。 此外,《魏公子列传》中也有类似情况出现,司马迁在记载“战国四公子”中最富盛名的

信陵君一生事迹时,几乎全部以光辉夺目的高大形象出现,极叙其礼贤下士,窃符救赵,心

忧故国等优点和业绩。而信陵君的缺点却被放入《范雎蔡泽列传》中,这篇传记记载了被仇

家范雎所逼流亡的魏齐求救于信陵君,而信陵君害怕在秦国执掌大权的范雎不敢接纳,结果

致使魏齐愤而自刎,此处司马迁还通过记述后来为信陵君自尽的隐士侯嬴之语毫不留情地讽

刺和讥嘲了信陵君的软弱和见识短浅。这既体现了司马迁为了集中展现信陵君正面形象而对

互见法的运用,也留下了某种“为贤者讳过”,(《春秋谷梁传》)的痕 迹。毕竟信陵君的形象总体而言还是瑕不掩瑜的,又是开国皇帝汉高祖尊崇的人物,甚

至他还为“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魏公子列传》),所以不得不有所

避讳。

总而言之,互见法既是司马迁作为编撰者对客观史料的一种有意识的安排方法,也充分

反映出他受到“为长者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论语》) 的儒家历史观的的影响,需要

在秉笔直书的同时尽量不在本传中言其劣迹过失。 二、史料的选择:在选择史料方面,

编撰者司马迁向来以客观公正闻名,经常亲身搜集史料和考察具体地点。例如亲自查访历史

遗迹“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魏公子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

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

其母冢,良然。”(《淮阴侯列传》),感受并观察各地方风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太史公自序》)等。

而其对史料的选择也无不透露出编撰者个人的历史观,较典型者有《鲁仲连邹阳列传》,

此篇中并没有像其他传记一样,以传主的时间为序,将一生经历尽可能地详加叙述。而是以

鲁仲连舌战新垣衍,说服平原君不尊奉秦王为帝,通过书信帮助田单迫使聊城守将自杀和邹

阳无端受冤屈后上书梁孝王最终得为上宾这三桩事件构成了全篇的主体。我们有理由推测,

以司马迁本人兢兢业业的修史态度,不大可能只掌握这些关于人物的事迹,但作为编者,他

选取这些事迹有着十分明显的目的性,那就是通过突出这两个人物的言辞与文字来表现他们

的不畏强权,敢于明辨是非,纵使遭遇困境也不屈不挠的卓绝风采以激烈后世读者。至于其

他一些不甚重要和意义不大的事例,则不加选取,尽量剔除。 还有广为流传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也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特点。本篇开头选取了“和氏

璧事件”、“秦赵渑池之会”和“廉颇负荆请罪”这三个主要事件通过叙述两位传主的生平经

历,但也没有完全涵盖他们一生的事迹,因为蔺相如的事迹从此几乎湮没无闻,后面除了继

续介绍廉颇的生平之外,还用了不少笔墨详细记载了赵奢赵括父子与后来的名将李牧的事迹,

并详细交代出秦赵长平之战 和赵国末年的战争情况,时间线索一直延伸到赵国灭亡为止。 那么编者为什么不吝篇幅地选取了如此之多与传记二人无关是历史事件在本篇之中呢?

实际上这反映了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和对赵国最终灭亡教训的深沉之慨叹。因为廉颇、蔺相如、

赵奢、李牧都是才干远出常人的名臣良将,为保卫国土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却终不得在关键

时刻发挥作用。而赵国君主屡次听信小人之言,不是不加重用,罔顾忠言;就是削夺他们的

职权,逼逃他乡;抑或冤杀忠臣,自毁长城,致使赵国在军事实力尚存的情况下惨遭灭亡厄

运。司马迁选取这些事件,表现出他对历史上有过痛苦经历的杰出人物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注,

暗含了对统治阶级麻木昏庸的深刻批判,言明其过,并作为历史教训留于后人。 三、史

料的详略:对于所选取的史料,司马迁在《史记》之中对其进行了较为得当的详略记叙,既

清晰地突出了重要的客观事实,也不免在其中寓有个人的历史观。比如《匈奴列传》中,司

马迁详细记叙了匈奴历史上著名的冒顿单于生平经历,比如杀父自立,吞并东胡,白登之围

等历史事件,而对于一些同时代和年代较晚的单于则大多简略记之。这固然是因为冒顿单于

开启了匈奴民族的发展壮大的历程,也是为下面匈奴对外扩张后与汉朝发生的和亲与战争过

程奠 基,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对于汉朝的叛徒宦官中行说,司马迁也详尽地记录了他叛变

的经过和为了匈奴风俗与汉使争论的过程,以对这些客观事件的强调表达了编者对此人无比

的憎恶与不齿。但也不忘叙述他对匈奴民族发展做的一些贡献,是其尊重客观历史事实原则

的体现。

《李将军列传》中,通过一些仿佛微不足道的小事串联起李广的生平,如“公孙昆邪之

泣”、“射石”、“擒杀射雕者”、“斩杀霸陵尉”“坑杀降兵”、“迷路自刎”等。并没有过分渲染

李广的战功和业绩,只是对这些细节加以叙写就较好地展现了李广的个性和悲剧命运,使编

者对李广本人的同情孕于这些小事之中,把自己对李广这个人物的态度通过客观史料的详略

安排表现出来。

至于另一名篇《货殖列传》,也体现了司马迁史料编辑有详有略的特点,并籍此表达他对

从事工商业活动致富者的赞誉。虽然本篇名为“货殖”即“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

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百度百科“货殖列传”词条》),可是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当时全

国各地风俗物产,手工商业大体情况的介绍,编者也用很大篇幅列举了很多因手工业和商业

发家致富者的例子,比如范蠡、白圭、巴地的寡妇清、乌氏倮等人。这充分表现了编者对这

类人物的欣赏态度,是对追求物质利益行为的肯定。而对全国工商业与物产风俗的概述也表

明,编者不但关注个体人物的历史借鉴意义,也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劝诫

政府不可与民争利,应该鼓励手工商业活动,使民众生活富足,造福百姓。这其中既有他个

人对工商业的重视思想,也体现出司马迁本人的民本意识。

四、史料的虚构:在先秦和两汉时期,文学和史学之间并无明确界限,所以史书中难免

出现一些类似于小说情节的虚构部分。所以《左传》中“成公十年” 中记述晋景公之死时,

内容荒诞不经,主要描写了他病重后梦到厉鬼和两个象征疾病的小人躲入膏肓之间,以及巫

师对死期的预言,迷信色彩浓厚,显然有失真实。《国语·周语上》的“西周三川皆震,伯阳

父论周必亡”也显然是带有迷信色彩的预言,只可视为后代史料编撰者的一种附会。 而《史记》的编者司马迁也不免受到这种传统的影响,在《魏其武安侯列传》中,他记

录了巫师发现武安侯死去的时候,被他谗害而死的魏其侯和灌夫的鬼魂正在四周。此处可能

暗指武安侯良心的不安,而作者也以此情节对他残忍刻毒的性情进行了批判,但仍包含较浓

的鬼神作怪色彩,表明编者本人虽然强调客观修史,也没有完全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不大遵

循儒家“不语怪力乱神”(《论语》)的思想,史料中包含一定的迷信色彩。 在《高祖本纪》里面,类似“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

怪之。”,“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之类神秘的情节更是数见不鲜。我们可以据

此猜测司马迁可能是为了神化帝王的身世,凸显“君权神授”观念的不可动摇,此是儒家天

命观思想的体现。但由此也可看出,他并不排斥带有神秘色彩,不可确知的史料,史料的客

观性因此受到影响。

不过,与此种迷信色彩浓厚的虚构不同,先秦史籍中对缺失情节的合理化虚构对史料起

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较有名的有《左传》中晋文公臣子介子推在和母亲逃入深山之前的对

话,鉏麑为赵盾的勤勉精神感动自杀时的自言,均因无人佐证而几乎可以确定为虚构。但此

种虚构是建立在客观史料基础上的合理虚构。《史记》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斯列传》中赵高

劝说李斯废弃遗诏,拥立胡亥为

帝的密谋,因为当事人最终都意外遇害而无法确知,但是编者通过合理的推测将这一环

节补充出来,也并没有使它显得有悖常理。

五、史料叙述的文学化特点:如前所言,既然先秦时代文史体例杂糅,《左传》、《战国策》、

《国语》都富有强烈的文学色彩,那么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某些历史

事件进行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与叙述。鉴于学者先贤们论述有关《史记》文学性的专著和文

章已如汗牛充栋,对这方面的研究又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深入的阶段,非一言半语可以阐释清

楚。所以我们此处仅从《史记》的场景化描写和史料的拓展叙述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以《项羽本纪》为例,对于“鸿门宴”这一事件,司马迁通过详尽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

宴会前后的经过等一系列细节,使得这一历史事件具有较强的镜头化特点。这是因为“鸿门

宴”本身就是刘项双方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点,故此用文学化的笔法撰写,既是展现人

物个性,丰富人物形象,也是为下面双方争斗的具体事件预先铺陈。而后面的许多情节如“四

面楚歌”、“东城块战”、“自刎乌江”无一不具此特点。正如老生常谈,编者不以成败论英雄,

所以才会给予楚霸王这么多精彩的场景描写。突出描写这些事件反映出编者对项羽一生悲剧

命运寄予的无限同情,体现了编者从常情出发对个体历史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公正客观地肯

定项羽的历史功绩和性格弱点。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暗示项羽最终不能推动历史进一步发展和

悲惨下场的根源所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事件”的场景化描写也已成为后世称颂

的名篇,司马迁在此甚至合理地想象了当时人物的动作、神态,使事件本身具有较强的戏剧

冲突感,文风近于《战国策》、《国语》,颇类历史叙事散文,这说明编者本人在编著的同时也

不时充当创作者,使史料更为丰富和生动。 关于史料的拓展叙述,比较明显的例子有《项羽本纪》里陈余给章邯的劝降书信,此处

本可以一笔带过,可编者却将书信全文录入本纪之中。在这里,编者通过详述书信内容的同

时也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在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已无可避免的情况下,无论从个人

利益的微观角度,还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宏观角度,都应做出正确选择,顺应历史潮流。否则,

一味独秉愚忠,只会害民害己。此外,《淮阴侯列传》结尾部分也颇有深意,按照编者的习惯,

本应将传主的事迹交代到生命终结即可,可是后面又延伸出关于韩信旧日谋士蒯通和汉高祖

的一番对话。这段话看似与韩信本人关系不大,但是编者正是通过这位谋士之口,表达了对

韩信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断的惋惜。而蒯通本人在将受烹刑前的辩解之辞也表明在大

一统时代未形成之前,战国时代士人各为其主的风气没有发生改变,体现了司马迁对这些谋

士机智能言和对战国遗风的追怀,反映其对个体自由意志的尊重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别

于董仲舒《春秋繁露》中鼓吹的大一统历史观。

六、纪传体体例:司马迁在《史记》的修撰过程中独创了“纪传体”这一特殊的体例,

不但方便了史料的叙述和安排,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历

史观。

从我国古代先秦历史著作的发展脉络来看,《春秋》、《左传》都是按年编排历史事件,而

前者失之简略散乱,后者详于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奠定了后世史籍的文学化写作传统,

但仍然保留了纪年体本身固有的问题。


相关内容

  • [史记]读书报告
  • 史记读书报告 <史记>的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g ...

  • 史记读书笔记600字
  • [史记读书笔记600字] 读书笔记600字范文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看见,那一抹鲜艳,带着成熟稳重,披荆斩棘,正向我走来. 那是历经磨难才重生的凤凰;那是千锤百炼的坚强;那是灵魂冲击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书,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记. 初读&l ...

  • 读书心得[史记]
  • 读书心得 --我读<史记> 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具代表性的纪传体通史.<史记>的编著者司马迁更是被尊称为太史公.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读<史记>的初衷是源于对历史的兴趣. ...

  • 2017语文组教学计划
  •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组教学计划 新学年开始了,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县教研室工作思路.我校教学实际,努力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学期高二语文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指导思想 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以新一轮高考改革为契机,在全面提 ...

  • [史记]的读书心得
  • <史记>的读书心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构建了一套新的史书体制,由西汉时期司马迁撰著.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

  • 史记读书笔记
  • <史记>读书笔记 理学院 黄恒 2013201347 <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又被称为第一部"正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载了 ...

  • 史记·陈丞相世家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惑谗之,陈平亡去.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是日乃拜 ...

  • 2015江苏高考语文命题人信息及备考建议
  • 命题组长: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王华宝, 成员: 徐师大秘书, 苏大杨旭辉(应该是负责诗歌鉴赏的,唐诗的可能性很大), 苏州中学 黄厚江, 南京工业大学文学院院长, 连云港新海中学一老师 宿迁中学蔡光磊 2015高考备考 关注南通卷,基本明确两点:1.延续2014卷的风格与特点,注意创新:2 ...

  • 在线读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作者:李长之 出版日期:1984 页数:328 关键词:司马迁 人物研究 史记 研究 李长之 分类: 历史.地理 >纪传 在线阅读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电子书超星阅览器 阅读1阅读2下载图书 阅览器阅读/下载图书须安装超星阅览器,立即下载 添加到学习计划 收藏推荐 分享到 隐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