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调研报告

形式与政策社会调查 四川省达州市佛教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作 者

院 系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王芊雯 管 理 学 院 会计(1) 2011 级 110301026 四川省达州市佛教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1. 调查目标:

佛教文化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瑰宝,饱含着无量无边至高无上的智慧和文明。是人类精神

文明的最大宝库,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文明成就。在利用佛教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是要挖

掘佛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内容,让它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

务。调查当地对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佛教旅游景点的建设情况,主流思想;人们对于

佛教思想的认识传播途径等。从而探讨佛教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初步考察佛教

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切实的建议。

2. 时间:

2013年2月14 ——2013年2月17

3. 对象:

达州市佛教旅游景点,信教群众,普通群众

4. 调查方式:

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法

5. 正文

一、主要佛教景点

(一)三教圣地真佛山 真佛山位于四川达州市达县城南30余公里的七里峡山脉中段的福善乡境内。属于国家

aaaa级风景区。真佛山寺庙建筑约15000平方米,占地400余亩。寺庙由“玉皇殿”、“天子

殿”、“金刚殿”、“大雄宝殿”组成。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佛教中观音生日)是真佛山的传统庙会,届时从各地赶来朝山拜佛

的香客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场面十分火爆。人们会从山下的土地庙开始往上参拜,由阶梯

徒步到最后的大雄宝殿。

(二)一佛寺塔

一佛寺塔又名双石塔,位于达县城东南40公里的景市乡一佛塔村,东到真佛山庙群约5

公里,西至景市乡约1.5公里,周围树林茂盛,风景宜人,是真佛山至雷音铺旅游线上的一

大景点。

一佛寺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山门高5米,两边门柱上石刻楹联,为“梵刹甚清

幽孤月寒烟空色相,园多雅致万家烟火映禅登。”距寺约20米是一佛塔,塔为双石塔,建于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8年),六边形密檐式实心塔。其中1号塔高42.65米,底层边长3.6

米,下为石砌素面台基,高0.23米,基座为须弥座,高0.47米,东边三面浮雕佛龛人物10

余尊以及园林建筑图。

(三)大竹凤凰寺 古寺始建于唐朝,天授元年(公元690)据残碑记,名“龙圣堂”,兴盛于乾隆年间,游

方高僧越莲禅师上心下提雷老和尚,扩建寺院,更名凤凰寺,规模宏大,有四十八堂,各殿

飞檐琉瓦,金碧辉煌,非一般小寺。 凤凰寺处于崇山峻岭,林竹凤雅中,海拔大约600多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

度在16至18度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空气湿润,冬无严寒,霜雪稀少,

春秋两季较长,四季分明,山脉起伏,山水秀,茂林修竹,草木苍翠,鸟语花香。

(四)通寺川区朝阳

位于通川区朝阳办事处龙爪塔社区的龙爪山(又名玉印山)上的朝阳寺,周环西外新区、

老城区、南城区,下面是新修的美丽舒适供人休闲的塔坨广场。洲河水从上游环绕寺庙而下,

山上有数百年的榕树、松树、绿树成荫,各种花卉、园林十分美丽,是一个花园式的寺庙,

是众人拜佛修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是原达城八景之一。 朝阳寺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年间

72---7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朝阳寺由龙爪塔和寺院两部分组成,龙爪塔气势

宏伟、壮观,佛像庄严、梵音不绝、尤其在明代无垢和尚和广玉和尚任住持时,盛极一时,

僧众达几百之多。庙会节日,远近朝山拜佛者,览胜观光者,云集此寺,斋堂炊米千斤亦供

应不求,一些达官商贾,也幕名来寺拜佛问法。

(五)通川区西圣寺

西圣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清嘉庆六年(1801年)扩建。每逢晴日,

一抹朝霞从雷音铺山垭冉冉升起,犹如一团火球徐徐上升,光耀夺目。正午,赤色如丹,霞

光万道,红霞漫天。西圣朝霞为原达城八景之一。 西圣寺计划在5年内为寺院建成天王殿、三圣殿、地藏殿、藏经楼、钟鼓楼、素餐厅、

茶园等,并对寺内环境,按照佛教文化之特点,进行全面规划、美化,将西圣寺建成当地十

分重要的十方丛林。届时西圣寺整体建筑将与凤凰山已落成的红军亭、凤凰楼、王家山农家

乐群等连城一片,必将成为达州市凤凰山景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佛教色产的

集佛教、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佛教修行及旅游胜地。

二、呈现方式

达州市各佛教场所遗存的经文书卷、民俗礼仪、神话传说、楹联字画等精神性的文化传

统及其所附着的客观物质载体如:宗教器物、园林布局、雕塑造像、建筑修饰等构成了达州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来源。佛教文化作为当地的主流文化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一)寺庙文化

作为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产业开发核心实体的佛教场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

动力,以和谐为目标,借助市场经济模式开发佛教文化并进行良好的对外宣传营销的寺庙场

所。神庙是佛教文化最大的载体,也从而形成了新的寺庙文化。当地的佛教文化旅游集中了

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元素,各佛教场所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所进行的旅游文化开发,不仅可以增

加佛教寺庙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提高宗教场所自养能力,加大“创建和谐寺庙”活动力度,

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治安秩序。同时,也为政府创新宗教事务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

相适应开创了积极有益的新方法。

(二)民生信仰文化

源于佛教文化对当地人的影响,每月初一十五都是信徒斋戒的日子。这一天, 人们会早起去寺庙点燃香烛祈福求平安,将寺庙旁边的井水带回家做饭,以求身体健康

延年益寿;整天不近油荤,只吃素食,代表人要清心寡欲保持内心的干净纯洁。 信徒的种类也呈现多样性。有吃住在寺庙内的普通群众信徒,她们不是僧人但是生活和

寺庙内的一样;有每天坚持去寺庙参拜做早晚功课的普通百姓;有初一十五去参拜的;也有

只是重要佛教节日才去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佛教信仰融入自己的生活,影响着

自己的生活。

三、存在的问题

达州市丰富的佛教历史文化资源为加强佛教文化建设力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和深厚

的人文内涵,但在现实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受外部政策支持力度、认知水平、城市经济环境、

市民文明素养、自然因素及内部僧人观念及管理建设才能等因素的影响,达州市佛教文化建

设存在诸多问题及误区,这些问题及误区均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责任缺失相关,最终导致佛

教文化建设的僵化、庸俗化或丧失,制约了佛教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观念错误,社会素养偏低,缺乏专业建设手段 达州市地处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市民的文明素养和认知水准还处

于较低水平,且受传统观念尤其是历史上极左思潮的影响,普通民众对宗教的理解仍停留在

“烧香拜佛”、“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等肤浅认识上,对佛教文化及其社会影响未能建立

客观理性的认识。达州市各级政府也未能充分认识到宗教文化对推动社会发展、塑造现代城

市文明的重要作用,对如何发展宗教文化等问题认识不到位,未能准确区分佛教事务管理、

佛教文化及佛教旅游三者关系,具体工作中往往将旅游开发等同于佛教文化建设。相关重点

寺庙编制印刷或出版了介绍和宣传自身的书籍,但基本处于资料堆积和抒情感怀的层次,对

自身佛教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挖掘力度尚显薄弱。在佛教事务(包括文化建设)管理过程

中过多使用行政手段,缺乏专业的佛教文化建设人才,尤其是缺少具有高水平佛学素养及管

理才能的高僧大德,严重影响了达州佛教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文化建设品位不高,商业化趋势明显 目前,达州市很多佛教场所以自然风光欣赏或烧香拜佛为主,没有充分挖掘佛教和历史

文化内涵。相当多的寺庙只满足于建庙塑像,设置香炉、功德箱等迎合大众的外围建设,在

大多数佛教寺庙,僧职人员所做仅仅是诵经、为进香者祈祷、发放一些经义小册子、维持秩

序等世俗性活动,很少进行佛教文化建设活动。更有甚者,某些佛教场所的开发建设不仅无

助于自身健康发展,而且严重破坏了自身的整体格局和历史文化形象一些佛教寺庙弥漫着浓

厚的商业气息,商贩摊点随处可见,叫卖吆喝声不绝于耳。与佛教旅游的商业化气息相伴生

则出现了封建迷信活动,其或直接在景区内开展,或依附在佛教场所的外围,呈现出专业化、

团伙化、普遍化的特征,严重败坏了佛教的形象。

(三)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承受能力薄弱 受达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及佛教自养能力所限,除净土寺、龙华寺和金山寺基础设施相对

较为完善以外,达州市佛教场所大多基础设施陈旧、寺院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较差,对外接待

条件堪忧,严重制约了佛教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佛教参观体验及旅游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难以实现,佛教文化建设因缺少物质基础的支持而蔽而不彰,或付之阙如。以通

川区西圣寺和朝阳寺为例,西圣 寺自建立以来,现主持身祥法师观念过于保守,采取边募集边规划的方式建设寺庙,使

得西圣寺长期处于时建时停的状态、寺院内建筑材料随处堆放、垃圾遍地,殿宇空荡,难以

正常开展佛事活动,满足游人的参观体验需求。每逢节假日和寺庙活动期间,人员拥挤,使

得本就不完善的朝阳寺不堪重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保护措施不力,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发展佛教历史文化高度依赖原生的、不可替代的宗教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资源,由于缺

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资金,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建筑、宗教文物不能及时补救、修复。

而在维修过程中,如未采取专业化的维护手段,则可能转化为破坏行为。达州市各重点寺庙

本已在文革时期经历了惨重的损失,各种佛教历史文化遗存遭受了严重破坏,而宗教自由政

策重新颁布实施以来,各重点寺庙的佛教建筑及文物保护因部门利益冲突、专项资金流失及

维修技术的原因对原建筑设施和文物本体的破坏则更显得触目惊心。

四、提出的建议

针对上述达州市佛教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达州市政府应充分遵循宗教与社会

良性互动规律,积极调整自身职能,完善政策举措,按照保护性开发与开发性保护相结合、

立足现实与长远规划相结合、明确佛教主体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政僧共建与社会参与相结

合的原则进行,合理推进佛教文化建设事业。

(一)健全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管理体制 “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应以宗教组织和宗教信仰者为主体,以宗教事业为根本依托,以弘

扬健康的宗教精神和价值为根本宗旨。”应进一步完善达州市佛教文化建设推进机制,尊重佛

教场所主体地位和文化建设意愿,由市政府牵头,民宗局、城乡规划、文化旅游、文物管理、

国土资源、环保林业等部门参与,成立相应工作小组,指导、协调、推进佛教文化建设。

(二)推进佛教文化旅游建设 在现代市场经济及地区开放条件下,佛教旅游服务是推进佛教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

涉及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影响面之大都是其它文化事业所无法比拟的。政府应尽快编制《佛

教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确立达州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发展重点,有关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力量,

根据规划要求,进一步深化、细化规划内容,使规划成为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并科学整

合全市所有寺院的佛教文化资源,共同打造达州佛教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建立佛教文化旅

游主体——寺庙与旅游产业主体——景点、景区和旅行社的协调运行机构,促进佛教文化与

旅游产业的良好融合,建立融洽的僧俗关系。加大佛教文化旅游景点景区周边的环境建设和

综合治理,坚决取缔看相算命、消灾辟邪等欺骗游客的迷信活动。

(三)加强佛教文化遗产日常维护 宗教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

第二的原则,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保护好佛教文化的实物部分与佛教寺庙所特有的文化环

境,实现开发与保护双赢的良性循环。应加强佛教寺庙文物的日常维护工作,安装安全防范

系统与制定合理的防范程序,推动寺庙做到“保护氛围、图纸说明、档案记录、专人管理”

四有规范,提高保护水平。

(四)成立全市性佛教文化中心 在达州市积极向现代化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和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迈进的背景下,应加大力

度对达州市城区佛教文化的保护、整合、开发和利用。第一,整合篇二:康多寺院发展的调

研报告

康多寺院发展的调研报告, 卓尼县千名干部下乡进村入户百日宣传教育和服务基层活动中我被乡“千名干部下乡”

活动领导小组调到康多寺工作组。通过“千名干部下乡” 活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作,

了解到寺院建寺到目前的实际情况。以谈心活动中了解的一些情况看,康多寺院还是在一定

程度取得了一些发展,下面我就这次“千名干部下乡”活动中,从僧人谈心到看到和了解到

的一些情况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 基本情况

康多寺位于康多乡政府所在地,共有僧人31名,该寺院的服务范围为康多乡白土咀村委

会8个自然村和杓哇乡4个自然村,占地面积约15亩,有大经堂一座,寺管会成员5人 。

二. 康多寺目前的现状 康多寺院从1982年改革开放以来重新建寺,寺院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在国家政策的支持

下,在信教群众和寺管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重造,目前寺院以初具规模形成了康多

寺院自己独特的寺院历史背景,并在安多藏区各寺院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四

川、青海、西藏、甘南州的信教群众前来朝拜,对寺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康多寺元从建筑风格到寺院学制,寺规特别是寺内佛 像、供器、神物的陈列等都依照拉萨三大寺院规格而建,安多地区佛教信仰者认为康多、

多玛、杓哇寺院拉萨著名三大寺色拉、哲蚌、甘丹寺院一样有相同或者等同的影响力。素有

朝拜西藏圣地必先朝拜康多、多玛、杓哇三寺之说。 由于康多寺院在安多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为寺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 国家政策对康多寺院发展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宗教工作方面也进行

了相应的拨乱反正。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具体措施,主要有开放寺院、恢

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场所和建立爱国宗教团体、培养爱国宗教人员。藏传佛教各界人士和广大

信教群众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爱国爱教,主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积极开

展佛教文化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四川5.12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

寺院及僧人积极向灾区捐款,为遇难同胞诵经祈祷,这也充分体现了寺院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的积极性。3.14事件发生以后,我们积极组织人员对寺院进行大量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法制

宣传,使寺院僧人了解了3.14事件的真相和达赖集团的本质,康多寺院全体僧人支持国家的

政策,拥护党的领导。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和甘肃省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议

以后,将寺院纳入非政府组织以后,康多寺院积极响应座谈会议精 神。两个座谈会议精神的出台,将会对康多寺院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四.寺院及僧人生活状况 目前寺院僧人的生活情况和群众的生活一样,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和提高,大部分僧人都

用上了现代化交通工具摩托车,有的僧人买上了属于个人的小轿车、电视、手机的使用也很

普遍。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甘肃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后,对寺院僧人的生活给予了政

策上的倾斜,全康多寺院僧人均做到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金全覆盖,僧人有了住有所居、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解除了僧人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国家政策相继出台以后,解决了康多

寺院的水、电、路等实际困难,但是寺院僧人的生活水平和收入还比较低,一般情况下,僧

人通过给信教群众念经来取得20—50元不等的收入,康多寺僧人为所辖约200户群众服务,

每月参加15次念经活动,收入在300—750元之间,僧人的收入远远低于我乡的人均1600

元,加上每月低保100元计算,收入也在400—850元之间,除去生活方面的基本开支,就所

剩无几了,所以是僧人生活最困难。

五.挖掘寺院独特文化,增加寺院及僧人收入 。 康多寺院是依照西藏哲 寺而建,这

一独特的寺院历史背景,该寺又处在冶力关风景区和康多峡风景区,又有独特的 文化历史背景,康多寺院要依靠着两大优势,大力发展寺院观光旅游业来增加寺院和僧

人的收入,康多寺寺管会要积极学习拉卜楞寺院的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取长补短,发挥自身

优势,康多寺的发展一定会有新的发展。 通过这次“千名干部下乡”活动,在寺院和僧人的积极参与下,我形成这个调研报告。

如有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 康多乡“千名干部下乡”活动康多寺工作组 陈晓峰

二0一0年十二月九日篇三:寺院园林考察报告 寺院园林考察报告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算是用千言万语也数不尽,道不明。也正是因为这样不简

单的历史使得这个民族从来都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以及政治组织上的迭出变化。如此

一来,作为历史最好见证的中国建筑更是将历史的变迁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莫过于宗教建筑,其中佛教建筑中的寺庙最为精华之所在。本次寺院园林的考察,不仅让我

更加设身处地的体验到中国园林建筑的灵动趣味,还让我对于宗教信仰与园林建筑内涵的融

会贯通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感悟。 归元寺入口

老实讲,归元寺我以前去过很多次,但每次都只是以数罗汉为目的,在罗汉堂数完罗汉,

求到属于自己罗汉的签文便再在寺院中草草走上几圈便罢。这次去归元寺考察,认认真真仔

仔细细几圈走下来,竟发觉这个看上去似乎不够恢弘霸气的寺庙也有着几分独特的趣味。

早就听说归元寺取名来源于佛经中的一句话“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乍一看很是费

解,于是便去查了一查,了解到意指万法归一,方便于人的门道多得很。或者这就是为什么

归元寺有那么多门的缘故?归元寺的来历不凡,既非善士舍宅为寺,也不是皇家钦命敕建,

而是因为两位远来的和尚,他们是来自浙江也是开山祖师是白光、主峰两位俗家同胞兄弟。正

好游方到汉阳兴国寺钻研佛经,却又身体力行,积善行医,三载有余,不敢稍有懈怠,真正

念好了救死扶伤、济困解厄的真经。真诚的善举感动了汉阳黎庶,民间纷纷出钱为他们修建

了归元禅寺.这倒是个“远来和尚念好经”的典故。也给归元寺增添了些许情趣吧。 归元寺

主体建筑分内外两院。外院主要由门楼、庭院、池塘组成;内院由北院藏经阁、中院大雄宝殿

及南院罗汉堂三个主体建筑,以及天王殿、地藏王殿等组成。归元寺的大门呈三门形态,八

字朝阳外开,据说是象征着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喻意吉祥。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

放生池了,也是整个归元寺我最喜欢的部分,放生池呈四方形态,池中对称摆置两个莲花形

石盘,里面有很多大家放生的乌龟。有人来到池边,它们会从水里探出头来看看,或者争吃

扔给他们的食物。它们一点都不会怕生,可能也知道来这儿的人都会有慈悲心,只会怜爱它

们,不会伤害它们吧。莲池给整个归元寺带来了不少生气与活力。 放生池 大雄宝殿后面的禅堂

放生池前正中便是韦驮殿了,再向里走就是大雄宝殿,作为寺院的核心建筑,其两旁的

园林风景造的便是十分精致,有翠微泉、翠微古池、翠微亭等景观。院内梅花、桂花、玉兰、

紫薇等百花吐艳,松柏、棕榈相映,山石盆景相辉,形成景色宜人的“翠微妙境”。不过由于

我们去的当天翠微亭处因故在维修,便没能拍到如此宜人之景。也只能是遗憾了。 翠微院

再往南院方向走,便是归元寺最具特色的罗汉堂了,罗汉堂内共有500尊罗汉,整个罗

汉堂呈田字形布局,在田字的四个口出分别置有四个小天井,这样就算穿行在500罗汉之中

也不会觉得阴暗逼仄了。500尊罗汉像所隔成的路线虽然曲折蜿蜒但是丝毫不会给人拥挤之

感,巧妙的建筑格局为数罗汉的游人们带来了别样的趣味。 总的说来,归元寺虽说不是恢弘壮丽,但是在巧妙布局中更多的是精致与轻巧。 罗汉堂外景篇四: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论

第二章 开发条件分析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第四章 项目性质与形象定位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营运

第六章 项目建设

第七章 安全系统规划

第八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九章 开发建设与效益分析

第十章 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十一章 技术指标与投资效益 附件一、历史事件资料收集

总 论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城市的高速扩张,物质生活及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激烈竞争生活的人们有了放松身心、

静心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旅游观光、宗教信仰、敬佛拜佛已成为人们一种高雅的消费方

式。在新的潮流下,发展宗教、旅游及相关事业已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朝阳事业。

佛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和进步中独具不容忽视的地位,弘扬佛教文化和发展佛教事业

在一定范围内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佛教事

业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也是佛教事业的宗旨精神。

国家提出宗教事业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佛教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 某某寺历史悠久,位于某某区某某镇某某村五社,该寺始建于明初,兴于明清,上世纪

五十年代寺庙建筑被毁。修复某某寺,恢复其昔日荣光,既可充分体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

策,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促进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宗教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又能将特色旅

游开发、地方经济发展 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巨大。

一、有利资源及条件 某某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较好,极目远眺,某某全景尽收眼底,环境清幽,

气候宜人,是诚心敬佛净心,休养生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修复扩建某某寺将遵循顺应自

然,合理布局,以绿色生态为根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某某寺打造为“天人合一、人天感

应”的佛门圣地;成立景点建设、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寺庙管理理念,使某某寺的有利资

源得到最好的开发和利用。

二、实施方式 某某寺采用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总体规划:某某寺宗教场所区,养生园,项目

总占地约60亩,控制面积300亩。土地来源及性质为划拨出让和流转二种形式。总规化建筑

面积30000平方米。宗教场所区是本项目重点实施的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占地约20亩,建筑

总面积250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金刚舍利塔、财神

殿、真武殿、药师殿、西方三圣殿、祈福殿、僧寮、居 士楼、观堂、西净、景区道路、绿化、景观、水电、广场、停车场、及配套辅助设施等。

前期工程完成并开放使用后,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进行后期开发,后期开发建设

素食养生园,占地约40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某某寺修复扩建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慈善机构、慈善家投入的善款。

三、环境保护、消防措施 环境保护:某某寺修复扩建项目对原生态环境破坏极 小,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我们将设置垃圾回收设施对垃圾进行回收,餐饮食品加工所

产生的有害废气,将安装排气管,经过滤后再排放;对生活污水安装过滤回收装置,过滤回

收后用于绿化灌溉;对西净(卫生间)修建化粪池进行处理。同时,我们还将大量培植人工

森林,对景区内进行绿化,使景区内具备优良的环境。 消防措施:严格消防设施的建设,狠抓消防措施,注重 对消防人员的培训,消防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接受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及教育,增强

消防意识,达到一级防火标准。

四、效益评价篇五: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

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

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

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

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

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

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

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

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

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

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

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

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

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

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

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

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

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

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

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

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天王殿

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中间供坐北

面南的大肚弥勒佛。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筏那摩

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

子魔”等四魔。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

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

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

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

还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 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

生苦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中尊为“法身佛”名

“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

获得佛果之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

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

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

阿弥陀佛。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

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

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

故得名。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右侧为未来佛,即

弥勒佛。弥勒是释迦之后将为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佛殿两侧各九尊罗汉。佛坛背后是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立于普陀洛枷山海之间。 配殿

大殿的东西两侧配殿是枷蓝殿与祖师殿。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

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

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除了这三

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蓝神的,他们

是寺院的守护神。

法堂

大殿的后面为法堂,也叫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它是佛寺中仅次于 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设法座。法座亦称狮子座,堂中设高台,

中置坐椅,供法师演说佛法之用。法座后挂象征释迦说法传道的图像。法座前置讲台,台上

供小佛像。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法席位。 藏经阁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寺庙建筑布局图

庄严与供具

寺院殿堂布置除各类佛像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庄严和供具。所谓庄严就是以示庄重

严肃的装饰。中国佛殿之庄严主要为宝盖、幢、幡、欢门等。 宝盖又称天盖。殿堂所供本尊佛像有宝盖,佛经称华盖。一般以木材、金属或丝织之材

料制成。

幢,又称宝幢,为佛、菩萨的庄严标帜。用以表麾众生,制魔众。一般以绢、布等制成。

幢身周围置八个或十个间隔,下附四垂帛,或绣宝生如来、地藏菩萨等像,或加彩画,头上

安宝珠。每一佛前多置四柱宝幢,或绕宝盖而悬置。 幡,又称胜幡。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

之庄严,它犹如大将的旌旗。幢下长帛下垂者曰幡,而以幢竿垂幢日幛幡。幡有多种颜色和

制法,以平绢制成的叫平幡,束丝制成的叫丝幡,以金属玉石联结制作的叫玉幡。旗竿头安

宝珠的称云幢旗,幢竿头置龙头的叫金刚幡。幡上多书佛号或经偈,悬挂于佛像前。 欢门,是悬于佛像前的大幔帐,上面用彩丝绣成飞天、莲花、瑞兽、珍禽之类。飞天是

西方极乐世界的神灵。欢门两侧垂幡,称为幡门。门前悬供佛琉璃灯一盏。 供养在佛教中

名目繁多,有香花供养、饮食供养、灯明供养、衣服供养等等。 殿堂供具多寡,看殿堂结

构的大小以及法事需要来决定。佛经中说,殿堂当设二十一种供奉之具,如果不能办到,五

种也可以。五种供具是:香水、杂花、烧香、饮食、燃灯。佛像前所设香炉、花瓶、烛台叫

“三具足”,就是从五种供具中简化而来的。 面围起。供台上前置香几,几上放小香盘。香盘用紫檀木制作,上置一香炉二香盒,分

盛檀香、末香。盘前挂一红幢,绣莲花瑞禽之类。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

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

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

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

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

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

——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

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

的乐章。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

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

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

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

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形式与政策社会调查 四川省达州市佛教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作 者

院 系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王芊雯 管 理 学 院 会计(1) 2011 级 110301026 四川省达州市佛教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1. 调查目标:

佛教文化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瑰宝,饱含着无量无边至高无上的智慧和文明。是人类精神

文明的最大宝库,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文明成就。在利用佛教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是要挖

掘佛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内容,让它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

务。调查当地对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佛教旅游景点的建设情况,主流思想;人们对于

佛教思想的认识传播途径等。从而探讨佛教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初步考察佛教

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切实的建议。

2. 时间:

2013年2月14 ——2013年2月17

3. 对象:

达州市佛教旅游景点,信教群众,普通群众

4. 调查方式:

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法

5. 正文

一、主要佛教景点

(一)三教圣地真佛山 真佛山位于四川达州市达县城南30余公里的七里峡山脉中段的福善乡境内。属于国家

aaaa级风景区。真佛山寺庙建筑约15000平方米,占地400余亩。寺庙由“玉皇殿”、“天子

殿”、“金刚殿”、“大雄宝殿”组成。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佛教中观音生日)是真佛山的传统庙会,届时从各地赶来朝山拜佛

的香客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场面十分火爆。人们会从山下的土地庙开始往上参拜,由阶梯

徒步到最后的大雄宝殿。

(二)一佛寺塔

一佛寺塔又名双石塔,位于达县城东南40公里的景市乡一佛塔村,东到真佛山庙群约5

公里,西至景市乡约1.5公里,周围树林茂盛,风景宜人,是真佛山至雷音铺旅游线上的一

大景点。

一佛寺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山门高5米,两边门柱上石刻楹联,为“梵刹甚清

幽孤月寒烟空色相,园多雅致万家烟火映禅登。”距寺约20米是一佛塔,塔为双石塔,建于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8年),六边形密檐式实心塔。其中1号塔高42.65米,底层边长3.6

米,下为石砌素面台基,高0.23米,基座为须弥座,高0.47米,东边三面浮雕佛龛人物10

余尊以及园林建筑图。

(三)大竹凤凰寺 古寺始建于唐朝,天授元年(公元690)据残碑记,名“龙圣堂”,兴盛于乾隆年间,游

方高僧越莲禅师上心下提雷老和尚,扩建寺院,更名凤凰寺,规模宏大,有四十八堂,各殿

飞檐琉瓦,金碧辉煌,非一般小寺。 凤凰寺处于崇山峻岭,林竹凤雅中,海拔大约600多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

度在16至18度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空气湿润,冬无严寒,霜雪稀少,

春秋两季较长,四季分明,山脉起伏,山水秀,茂林修竹,草木苍翠,鸟语花香。

(四)通寺川区朝阳

位于通川区朝阳办事处龙爪塔社区的龙爪山(又名玉印山)上的朝阳寺,周环西外新区、

老城区、南城区,下面是新修的美丽舒适供人休闲的塔坨广场。洲河水从上游环绕寺庙而下,

山上有数百年的榕树、松树、绿树成荫,各种花卉、园林十分美丽,是一个花园式的寺庙,

是众人拜佛修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是原达城八景之一。 朝阳寺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年间

72---7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朝阳寺由龙爪塔和寺院两部分组成,龙爪塔气势

宏伟、壮观,佛像庄严、梵音不绝、尤其在明代无垢和尚和广玉和尚任住持时,盛极一时,

僧众达几百之多。庙会节日,远近朝山拜佛者,览胜观光者,云集此寺,斋堂炊米千斤亦供

应不求,一些达官商贾,也幕名来寺拜佛问法。

(五)通川区西圣寺

西圣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清嘉庆六年(1801年)扩建。每逢晴日,

一抹朝霞从雷音铺山垭冉冉升起,犹如一团火球徐徐上升,光耀夺目。正午,赤色如丹,霞

光万道,红霞漫天。西圣朝霞为原达城八景之一。 西圣寺计划在5年内为寺院建成天王殿、三圣殿、地藏殿、藏经楼、钟鼓楼、素餐厅、

茶园等,并对寺内环境,按照佛教文化之特点,进行全面规划、美化,将西圣寺建成当地十

分重要的十方丛林。届时西圣寺整体建筑将与凤凰山已落成的红军亭、凤凰楼、王家山农家

乐群等连城一片,必将成为达州市凤凰山景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佛教色产的

集佛教、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佛教修行及旅游胜地。

二、呈现方式

达州市各佛教场所遗存的经文书卷、民俗礼仪、神话传说、楹联字画等精神性的文化传

统及其所附着的客观物质载体如:宗教器物、园林布局、雕塑造像、建筑修饰等构成了达州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来源。佛教文化作为当地的主流文化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一)寺庙文化

作为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产业开发核心实体的佛教场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

动力,以和谐为目标,借助市场经济模式开发佛教文化并进行良好的对外宣传营销的寺庙场

所。神庙是佛教文化最大的载体,也从而形成了新的寺庙文化。当地的佛教文化旅游集中了

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元素,各佛教场所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所进行的旅游文化开发,不仅可以增

加佛教寺庙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提高宗教场所自养能力,加大“创建和谐寺庙”活动力度,

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治安秩序。同时,也为政府创新宗教事务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

相适应开创了积极有益的新方法。

(二)民生信仰文化

源于佛教文化对当地人的影响,每月初一十五都是信徒斋戒的日子。这一天, 人们会早起去寺庙点燃香烛祈福求平安,将寺庙旁边的井水带回家做饭,以求身体健康

延年益寿;整天不近油荤,只吃素食,代表人要清心寡欲保持内心的干净纯洁。 信徒的种类也呈现多样性。有吃住在寺庙内的普通群众信徒,她们不是僧人但是生活和

寺庙内的一样;有每天坚持去寺庙参拜做早晚功课的普通百姓;有初一十五去参拜的;也有

只是重要佛教节日才去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佛教信仰融入自己的生活,影响着

自己的生活。

三、存在的问题

达州市丰富的佛教历史文化资源为加强佛教文化建设力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和深厚

的人文内涵,但在现实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受外部政策支持力度、认知水平、城市经济环境、

市民文明素养、自然因素及内部僧人观念及管理建设才能等因素的影响,达州市佛教文化建

设存在诸多问题及误区,这些问题及误区均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责任缺失相关,最终导致佛

教文化建设的僵化、庸俗化或丧失,制约了佛教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观念错误,社会素养偏低,缺乏专业建设手段 达州市地处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市民的文明素养和认知水准还处

于较低水平,且受传统观念尤其是历史上极左思潮的影响,普通民众对宗教的理解仍停留在

“烧香拜佛”、“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等肤浅认识上,对佛教文化及其社会影响未能建立

客观理性的认识。达州市各级政府也未能充分认识到宗教文化对推动社会发展、塑造现代城

市文明的重要作用,对如何发展宗教文化等问题认识不到位,未能准确区分佛教事务管理、

佛教文化及佛教旅游三者关系,具体工作中往往将旅游开发等同于佛教文化建设。相关重点

寺庙编制印刷或出版了介绍和宣传自身的书籍,但基本处于资料堆积和抒情感怀的层次,对

自身佛教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挖掘力度尚显薄弱。在佛教事务(包括文化建设)管理过程

中过多使用行政手段,缺乏专业的佛教文化建设人才,尤其是缺少具有高水平佛学素养及管

理才能的高僧大德,严重影响了达州佛教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文化建设品位不高,商业化趋势明显 目前,达州市很多佛教场所以自然风光欣赏或烧香拜佛为主,没有充分挖掘佛教和历史

文化内涵。相当多的寺庙只满足于建庙塑像,设置香炉、功德箱等迎合大众的外围建设,在

大多数佛教寺庙,僧职人员所做仅仅是诵经、为进香者祈祷、发放一些经义小册子、维持秩

序等世俗性活动,很少进行佛教文化建设活动。更有甚者,某些佛教场所的开发建设不仅无

助于自身健康发展,而且严重破坏了自身的整体格局和历史文化形象一些佛教寺庙弥漫着浓

厚的商业气息,商贩摊点随处可见,叫卖吆喝声不绝于耳。与佛教旅游的商业化气息相伴生

则出现了封建迷信活动,其或直接在景区内开展,或依附在佛教场所的外围,呈现出专业化、

团伙化、普遍化的特征,严重败坏了佛教的形象。

(三)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承受能力薄弱 受达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及佛教自养能力所限,除净土寺、龙华寺和金山寺基础设施相对

较为完善以外,达州市佛教场所大多基础设施陈旧、寺院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较差,对外接待

条件堪忧,严重制约了佛教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佛教参观体验及旅游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难以实现,佛教文化建设因缺少物质基础的支持而蔽而不彰,或付之阙如。以通

川区西圣寺和朝阳寺为例,西圣 寺自建立以来,现主持身祥法师观念过于保守,采取边募集边规划的方式建设寺庙,使

得西圣寺长期处于时建时停的状态、寺院内建筑材料随处堆放、垃圾遍地,殿宇空荡,难以

正常开展佛事活动,满足游人的参观体验需求。每逢节假日和寺庙活动期间,人员拥挤,使

得本就不完善的朝阳寺不堪重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保护措施不力,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发展佛教历史文化高度依赖原生的、不可替代的宗教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资源,由于缺

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资金,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建筑、宗教文物不能及时补救、修复。

而在维修过程中,如未采取专业化的维护手段,则可能转化为破坏行为。达州市各重点寺庙

本已在文革时期经历了惨重的损失,各种佛教历史文化遗存遭受了严重破坏,而宗教自由政

策重新颁布实施以来,各重点寺庙的佛教建筑及文物保护因部门利益冲突、专项资金流失及

维修技术的原因对原建筑设施和文物本体的破坏则更显得触目惊心。

四、提出的建议

针对上述达州市佛教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达州市政府应充分遵循宗教与社会

良性互动规律,积极调整自身职能,完善政策举措,按照保护性开发与开发性保护相结合、

立足现实与长远规划相结合、明确佛教主体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政僧共建与社会参与相结

合的原则进行,合理推进佛教文化建设事业。

(一)健全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管理体制 “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应以宗教组织和宗教信仰者为主体,以宗教事业为根本依托,以弘

扬健康的宗教精神和价值为根本宗旨。”应进一步完善达州市佛教文化建设推进机制,尊重佛

教场所主体地位和文化建设意愿,由市政府牵头,民宗局、城乡规划、文化旅游、文物管理、

国土资源、环保林业等部门参与,成立相应工作小组,指导、协调、推进佛教文化建设。

(二)推进佛教文化旅游建设 在现代市场经济及地区开放条件下,佛教旅游服务是推进佛教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

涉及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影响面之大都是其它文化事业所无法比拟的。政府应尽快编制《佛

教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确立达州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发展重点,有关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力量,

根据规划要求,进一步深化、细化规划内容,使规划成为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并科学整

合全市所有寺院的佛教文化资源,共同打造达州佛教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建立佛教文化旅

游主体——寺庙与旅游产业主体——景点、景区和旅行社的协调运行机构,促进佛教文化与

旅游产业的良好融合,建立融洽的僧俗关系。加大佛教文化旅游景点景区周边的环境建设和

综合治理,坚决取缔看相算命、消灾辟邪等欺骗游客的迷信活动。

(三)加强佛教文化遗产日常维护 宗教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

第二的原则,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保护好佛教文化的实物部分与佛教寺庙所特有的文化环

境,实现开发与保护双赢的良性循环。应加强佛教寺庙文物的日常维护工作,安装安全防范

系统与制定合理的防范程序,推动寺庙做到“保护氛围、图纸说明、档案记录、专人管理”

四有规范,提高保护水平。

(四)成立全市性佛教文化中心 在达州市积极向现代化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和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迈进的背景下,应加大力

度对达州市城区佛教文化的保护、整合、开发和利用。第一,整合篇二:康多寺院发展的调

研报告

康多寺院发展的调研报告, 卓尼县千名干部下乡进村入户百日宣传教育和服务基层活动中我被乡“千名干部下乡”

活动领导小组调到康多寺工作组。通过“千名干部下乡” 活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作,

了解到寺院建寺到目前的实际情况。以谈心活动中了解的一些情况看,康多寺院还是在一定

程度取得了一些发展,下面我就这次“千名干部下乡”活动中,从僧人谈心到看到和了解到

的一些情况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 基本情况

康多寺位于康多乡政府所在地,共有僧人31名,该寺院的服务范围为康多乡白土咀村委

会8个自然村和杓哇乡4个自然村,占地面积约15亩,有大经堂一座,寺管会成员5人 。

二. 康多寺目前的现状 康多寺院从1982年改革开放以来重新建寺,寺院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在国家政策的支持

下,在信教群众和寺管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重造,目前寺院以初具规模形成了康多

寺院自己独特的寺院历史背景,并在安多藏区各寺院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四

川、青海、西藏、甘南州的信教群众前来朝拜,对寺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康多寺元从建筑风格到寺院学制,寺规特别是寺内佛 像、供器、神物的陈列等都依照拉萨三大寺院规格而建,安多地区佛教信仰者认为康多、

多玛、杓哇寺院拉萨著名三大寺色拉、哲蚌、甘丹寺院一样有相同或者等同的影响力。素有

朝拜西藏圣地必先朝拜康多、多玛、杓哇三寺之说。 由于康多寺院在安多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为寺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 国家政策对康多寺院发展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宗教工作方面也进行

了相应的拨乱反正。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具体措施,主要有开放寺院、恢

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场所和建立爱国宗教团体、培养爱国宗教人员。藏传佛教各界人士和广大

信教群众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爱国爱教,主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积极开

展佛教文化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四川5.12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

寺院及僧人积极向灾区捐款,为遇难同胞诵经祈祷,这也充分体现了寺院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的积极性。3.14事件发生以后,我们积极组织人员对寺院进行大量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法制

宣传,使寺院僧人了解了3.14事件的真相和达赖集团的本质,康多寺院全体僧人支持国家的

政策,拥护党的领导。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和甘肃省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议

以后,将寺院纳入非政府组织以后,康多寺院积极响应座谈会议精 神。两个座谈会议精神的出台,将会对康多寺院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四.寺院及僧人生活状况 目前寺院僧人的生活情况和群众的生活一样,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和提高,大部分僧人都

用上了现代化交通工具摩托车,有的僧人买上了属于个人的小轿车、电视、手机的使用也很

普遍。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甘肃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后,对寺院僧人的生活给予了政

策上的倾斜,全康多寺院僧人均做到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金全覆盖,僧人有了住有所居、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解除了僧人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国家政策相继出台以后,解决了康多

寺院的水、电、路等实际困难,但是寺院僧人的生活水平和收入还比较低,一般情况下,僧

人通过给信教群众念经来取得20—50元不等的收入,康多寺僧人为所辖约200户群众服务,

每月参加15次念经活动,收入在300—750元之间,僧人的收入远远低于我乡的人均1600

元,加上每月低保100元计算,收入也在400—850元之间,除去生活方面的基本开支,就所

剩无几了,所以是僧人生活最困难。

五.挖掘寺院独特文化,增加寺院及僧人收入 。 康多寺院是依照西藏哲 寺而建,这

一独特的寺院历史背景,该寺又处在冶力关风景区和康多峡风景区,又有独特的 文化历史背景,康多寺院要依靠着两大优势,大力发展寺院观光旅游业来增加寺院和僧

人的收入,康多寺寺管会要积极学习拉卜楞寺院的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取长补短,发挥自身

优势,康多寺的发展一定会有新的发展。 通过这次“千名干部下乡”活动,在寺院和僧人的积极参与下,我形成这个调研报告。

如有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 康多乡“千名干部下乡”活动康多寺工作组 陈晓峰

二0一0年十二月九日篇三:寺院园林考察报告 寺院园林考察报告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算是用千言万语也数不尽,道不明。也正是因为这样不简

单的历史使得这个民族从来都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以及政治组织上的迭出变化。如此

一来,作为历史最好见证的中国建筑更是将历史的变迁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莫过于宗教建筑,其中佛教建筑中的寺庙最为精华之所在。本次寺院园林的考察,不仅让我

更加设身处地的体验到中国园林建筑的灵动趣味,还让我对于宗教信仰与园林建筑内涵的融

会贯通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感悟。 归元寺入口

老实讲,归元寺我以前去过很多次,但每次都只是以数罗汉为目的,在罗汉堂数完罗汉,

求到属于自己罗汉的签文便再在寺院中草草走上几圈便罢。这次去归元寺考察,认认真真仔

仔细细几圈走下来,竟发觉这个看上去似乎不够恢弘霸气的寺庙也有着几分独特的趣味。

早就听说归元寺取名来源于佛经中的一句话“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乍一看很是费

解,于是便去查了一查,了解到意指万法归一,方便于人的门道多得很。或者这就是为什么

归元寺有那么多门的缘故?归元寺的来历不凡,既非善士舍宅为寺,也不是皇家钦命敕建,

而是因为两位远来的和尚,他们是来自浙江也是开山祖师是白光、主峰两位俗家同胞兄弟。正

好游方到汉阳兴国寺钻研佛经,却又身体力行,积善行医,三载有余,不敢稍有懈怠,真正

念好了救死扶伤、济困解厄的真经。真诚的善举感动了汉阳黎庶,民间纷纷出钱为他们修建

了归元禅寺.这倒是个“远来和尚念好经”的典故。也给归元寺增添了些许情趣吧。 归元寺

主体建筑分内外两院。外院主要由门楼、庭院、池塘组成;内院由北院藏经阁、中院大雄宝殿

及南院罗汉堂三个主体建筑,以及天王殿、地藏王殿等组成。归元寺的大门呈三门形态,八

字朝阳外开,据说是象征着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喻意吉祥。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

放生池了,也是整个归元寺我最喜欢的部分,放生池呈四方形态,池中对称摆置两个莲花形

石盘,里面有很多大家放生的乌龟。有人来到池边,它们会从水里探出头来看看,或者争吃

扔给他们的食物。它们一点都不会怕生,可能也知道来这儿的人都会有慈悲心,只会怜爱它

们,不会伤害它们吧。莲池给整个归元寺带来了不少生气与活力。 放生池 大雄宝殿后面的禅堂

放生池前正中便是韦驮殿了,再向里走就是大雄宝殿,作为寺院的核心建筑,其两旁的

园林风景造的便是十分精致,有翠微泉、翠微古池、翠微亭等景观。院内梅花、桂花、玉兰、

紫薇等百花吐艳,松柏、棕榈相映,山石盆景相辉,形成景色宜人的“翠微妙境”。不过由于

我们去的当天翠微亭处因故在维修,便没能拍到如此宜人之景。也只能是遗憾了。 翠微院

再往南院方向走,便是归元寺最具特色的罗汉堂了,罗汉堂内共有500尊罗汉,整个罗

汉堂呈田字形布局,在田字的四个口出分别置有四个小天井,这样就算穿行在500罗汉之中

也不会觉得阴暗逼仄了。500尊罗汉像所隔成的路线虽然曲折蜿蜒但是丝毫不会给人拥挤之

感,巧妙的建筑格局为数罗汉的游人们带来了别样的趣味。 总的说来,归元寺虽说不是恢弘壮丽,但是在巧妙布局中更多的是精致与轻巧。 罗汉堂外景篇四: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论

第二章 开发条件分析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第四章 项目性质与形象定位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营运

第六章 项目建设

第七章 安全系统规划

第八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九章 开发建设与效益分析

第十章 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十一章 技术指标与投资效益 附件一、历史事件资料收集

总 论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城市的高速扩张,物质生活及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激烈竞争生活的人们有了放松身心、

静心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旅游观光、宗教信仰、敬佛拜佛已成为人们一种高雅的消费方

式。在新的潮流下,发展宗教、旅游及相关事业已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朝阳事业。

佛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和进步中独具不容忽视的地位,弘扬佛教文化和发展佛教事业

在一定范围内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佛教事

业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也是佛教事业的宗旨精神。

国家提出宗教事业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佛教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 某某寺历史悠久,位于某某区某某镇某某村五社,该寺始建于明初,兴于明清,上世纪

五十年代寺庙建筑被毁。修复某某寺,恢复其昔日荣光,既可充分体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

策,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促进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宗教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又能将特色旅

游开发、地方经济发展 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巨大。

一、有利资源及条件 某某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较好,极目远眺,某某全景尽收眼底,环境清幽,

气候宜人,是诚心敬佛净心,休养生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修复扩建某某寺将遵循顺应自

然,合理布局,以绿色生态为根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某某寺打造为“天人合一、人天感

应”的佛门圣地;成立景点建设、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寺庙管理理念,使某某寺的有利资

源得到最好的开发和利用。

二、实施方式 某某寺采用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总体规划:某某寺宗教场所区,养生园,项目

总占地约60亩,控制面积300亩。土地来源及性质为划拨出让和流转二种形式。总规化建筑

面积30000平方米。宗教场所区是本项目重点实施的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占地约20亩,建筑

总面积250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金刚舍利塔、财神

殿、真武殿、药师殿、西方三圣殿、祈福殿、僧寮、居 士楼、观堂、西净、景区道路、绿化、景观、水电、广场、停车场、及配套辅助设施等。

前期工程完成并开放使用后,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进行后期开发,后期开发建设

素食养生园,占地约40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某某寺修复扩建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慈善机构、慈善家投入的善款。

三、环境保护、消防措施 环境保护:某某寺修复扩建项目对原生态环境破坏极 小,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我们将设置垃圾回收设施对垃圾进行回收,餐饮食品加工所

产生的有害废气,将安装排气管,经过滤后再排放;对生活污水安装过滤回收装置,过滤回

收后用于绿化灌溉;对西净(卫生间)修建化粪池进行处理。同时,我们还将大量培植人工

森林,对景区内进行绿化,使景区内具备优良的环境。 消防措施:严格消防设施的建设,狠抓消防措施,注重 对消防人员的培训,消防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接受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及教育,增强

消防意识,达到一级防火标准。

四、效益评价篇五: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

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

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

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

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

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

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

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

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

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

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

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

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

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

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

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

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

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

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

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

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天王殿

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中间供坐北

面南的大肚弥勒佛。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筏那摩

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

子魔”等四魔。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

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

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

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

还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 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

生苦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中尊为“法身佛”名

“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

获得佛果之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

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

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

阿弥陀佛。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

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

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

故得名。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右侧为未来佛,即

弥勒佛。弥勒是释迦之后将为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佛殿两侧各九尊罗汉。佛坛背后是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立于普陀洛枷山海之间。 配殿

大殿的东西两侧配殿是枷蓝殿与祖师殿。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

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

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除了这三

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蓝神的,他们

是寺院的守护神。

法堂

大殿的后面为法堂,也叫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它是佛寺中仅次于 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设法座。法座亦称狮子座,堂中设高台,

中置坐椅,供法师演说佛法之用。法座后挂象征释迦说法传道的图像。法座前置讲台,台上

供小佛像。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法席位。 藏经阁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寺庙建筑布局图

庄严与供具

寺院殿堂布置除各类佛像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庄严和供具。所谓庄严就是以示庄重

严肃的装饰。中国佛殿之庄严主要为宝盖、幢、幡、欢门等。 宝盖又称天盖。殿堂所供本尊佛像有宝盖,佛经称华盖。一般以木材、金属或丝织之材

料制成。

幢,又称宝幢,为佛、菩萨的庄严标帜。用以表麾众生,制魔众。一般以绢、布等制成。

幢身周围置八个或十个间隔,下附四垂帛,或绣宝生如来、地藏菩萨等像,或加彩画,头上

安宝珠。每一佛前多置四柱宝幢,或绕宝盖而悬置。 幡,又称胜幡。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

之庄严,它犹如大将的旌旗。幢下长帛下垂者曰幡,而以幢竿垂幢日幛幡。幡有多种颜色和

制法,以平绢制成的叫平幡,束丝制成的叫丝幡,以金属玉石联结制作的叫玉幡。旗竿头安

宝珠的称云幢旗,幢竿头置龙头的叫金刚幡。幡上多书佛号或经偈,悬挂于佛像前。 欢门,是悬于佛像前的大幔帐,上面用彩丝绣成飞天、莲花、瑞兽、珍禽之类。飞天是

西方极乐世界的神灵。欢门两侧垂幡,称为幡门。门前悬供佛琉璃灯一盏。 供养在佛教中

名目繁多,有香花供养、饮食供养、灯明供养、衣服供养等等。 殿堂供具多寡,看殿堂结

构的大小以及法事需要来决定。佛经中说,殿堂当设二十一种供奉之具,如果不能办到,五

种也可以。五种供具是:香水、杂花、烧香、饮食、燃灯。佛像前所设香炉、花瓶、烛台叫

“三具足”,就是从五种供具中简化而来的。 面围起。供台上前置香几,几上放小香盘。香盘用紫檀木制作,上置一香炉二香盒,分

盛檀香、末香。盘前挂一红幢,绣莲花瑞禽之类。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

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

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

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

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

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

——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

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

的乐章。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

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

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

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

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相关内容

  • 佛教文化资料
  • 摘要: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具有宗教性.思辩性和融合性的文化精神内涵,及丰富的象征性形式语言."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对于动漫设计.产品设计等设计学科,需要对深厚积淀的传统佛教文化要素进行发掘,感悟其思辨的禅理.挖掘艺术表现的手段.提炼传统文化的符号.文 ...

  • 某某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某某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 格式, 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论 第二章 开发条件分析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第四章 项目性质与形象定位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营运 第六章 项目建设 第七章 安全系统规划 第八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九章 开发建设与效益分 ...

  • 大都市中的藏传佛教寺庙研究
  • 摘 要:广仁寺是陕西省唯一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建立在非藏族文化背景下的繁华大都市中.该寺除保留其原有的藏文化特色之外,还因其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而更独具其特色,广仁寺所举行的慈善功德事业等,同时也体现出其在当代都市中的社会功能.自建寺以来,对促进当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是为当代都市 ...

  • 九华山旅游见习报告
  • --九华山风景区考察报告 考察主要内容: 一.九华山国家风景名胜区 (一)景区简介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安徽省"两山一湖"(九华山.太平 ...

  • 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
  • 当代佛教文献编纂的一项重大工程 出版的意义---<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 ◎黄夏年 一书,邀请了国内外知<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 名佛教学者组成强大的专家队伍,充分调动全国各馆藏以及部分民间收藏资源,通过精心制作后,最终完成了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文献的编辑与出版工作.该书收 ...

  • 景区开发与管理
  • 河南嵩山少林寺景区开发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河南嵩山少林寺历史简介及景区开发管理现状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之誉,嵩山少林寺风景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地处古都汴.洛之间,自古为文人荟萃之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高僧名道.拳豪义侠留下了大量名胜古迹 ...

  • 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寺院教育综述
  • 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寺院教育综述 Vol.22 No.3 Sep.2007 第22 卷第3 期 2007年9月 西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 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 元八世纪中叶,吐蕃王赤松德赞为进一步发展佛教 教法,在西藏山南扎囊县境内建立了第 ...

  • 青龙寺报告
  • 青龙寺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通过广大护法善信的大力支持,青龙寺管理委员会和住寺僧众近十年的不懈努力,青龙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天王殿的建成开光也标志着青龙寺的发展全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站在一个新起点,弘法工作取得的新进展令人振奋,令人鼓舞.我受道禅法师委 ...

  • 寺院经济的发展
  • 寺院经济的发展 研究现状: 我国寺院经济的研究开始于1934年何兹全先生的<中国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这篇文章开启了寺院研究的先河,给当时的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当时学者的关注,随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全汉昇先生的<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业>,叶受祺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