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亚太战略

作者:黎国焜

世界经济研究 1998年03期

  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在科济列夫推行大西洋主义时期,莫斯科把赌注押在了与西方建立联盟关系之上。曾经一度产生建立从温哥华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战略空间的设想。这一战略空间包括美国、欧洲和俄罗斯,但并未囊括所有亚洲国家。同西方的浪漫恋情最终没有开花结果,随着莫斯科同西方“盟国”关系日渐冷淡,大西洋主义被东西平衡政策取而代之。由于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对搞平衡似乎生来就有好感,所以某些分析家把他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相提并论。俄罗斯在亚洲玩自己的游戏似乎要比在欧洲和美洲愉快得多。因为尽管他们被请进了名声显赫的工业发达国家俱乐部,但在西方他们充其量只能扮演小学生的角色。亚洲对他们的技术、航天成果、军事技术装备则要重视得多。与亚洲联在一起的另一因素是,大家共同反对一国独霸世界。

  一、俄罗斯实施亚太战略的背景

  1.从“一面倒”战略到“双头鹰”战略

  俄罗斯联邦从原苏联脱胎后,在对外政策上曾一度推行全面倒向西方的政策,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援助。然而,西方对此戒心很重,口是心非。西方一面表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支持俄罗斯的改革与发展,另一面却设置重重前提与障碍,在是否把俄罗斯视为拥有充分权利的合作伙伴和民主国家一员的问题上态度暖昧。俄在与西方的合作中四处碰壁。这种充当“小伙伴”的做法使俄的国际地位下降,从一流国家降为与澳大利亚、韩国等相当的二流国家。从而引起国内严重不满,导致民族主义思潮崛起。这些因素迫使叶利钦重砌炉灶,提出东西方并举的“双头鹰”战略,把亚太外交提上重要地位。

  2.发展亚太外交,以此作为抗衡西方的筹码

  近几年来,俄加强对独联体的控制,提出《俄罗斯军事学说的基本原则》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不对无核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增强其在波黑问题中的协调作用和阻止北约东扩等等,都是为了恢复其大国地位。然而,俄也清楚地意识到,其重振大国地位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因此同西方的矛盾是其在国际上面临的主要矛盾。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俄一方面对西方态度逐渐强硬,抗争多于妥协;另一方面重视同亚太国家发展关系,以此作为抗衡西方的筹码。

  3.亚太经济潜力巨大,是有前途的经济合作伙伴

  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据经济学家预测,在未来15年内,亚太地区仍将是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与此同时,亚太地区也正在加快构筑区域经济合作的最佳机制。这一前景对俄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因此,俄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要求极为迫切。日本对俄罗斯加入该组织一直持慎重态度,但在不久前举行的日俄非正式首脑会谈中桥本首相改变方针,向叶利钦总统表明了支持的态度。亚太经合组织主要成员美国、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各成员国对此也无反对意见。1997年1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上,俄罗斯被接纳为新成员国,自1998年起开始生效。

  4.出于对俄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利益考虑

  东北亚是俄罗斯的近邻,因此该地区的安全与俄罗斯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对于俄罗斯的周边安全环境,俄罗斯人认为:第一,它的西面和南面,很可能因领土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而发生摩擦和冲突;第二,东面的远东,是目前最安全的地区。针对上述周边情况,俄罗斯的主要对策是:首先是对独联体国家进行严密关注,防止这些国家引进或依靠外部势力造成危及俄安全的局面,用建立集体安全体制或缔结双边安全条约的办法,把它们的安全利益同俄罗斯连成一体;其次,力争使东欧地区成为俄罗斯同西方之间的“隔离带”,既反对北约的东扩,又阻止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第三,营造和巩固东北亚“睦邻地带。”东北亚国家都是俄罗斯的近邻,与中、朝、蒙三国在陆上毗邻,与日、韩两国隔海相望。东北亚是目前俄罗斯最放心的周边地区,要十分珍惜这里的安全局势,对这一地区的政策是,一方面要加强同各国的睦邻合作,另方面要力争早日建立各国都参加的新安全机制。

  5.地缘重心东移,东部意义加大

  俄罗斯独立后,由于西部失去了大片领土,国土重心自动东移,因而东部地区的重要性自然加大。首先,俄为了确保其在独联体内的主导地位,已和独联体其它成员国建立了程度不同的协作关系。其次,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开发,俄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日渐枯竭,而东部虽有丰富的资源,但生产技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和不配套。这一现状严重影响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因此,俄政府在与亚太周边国家改善关系的同时,正在制定各项政策,争取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行合作,目的就是开发东部地区,使其迅速形成新兴的经济群,以增强俄罗斯的经济实力。

  二、近期俄亚太战略的实施

  1.中俄关系得到全面顺利发展

  近几年来,中俄关系发展顺利,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内的合作均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1992年12月,中俄两国领导人进行第一次会晤,双方签署了《中俄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宣言》,从而使中俄形成了睦邻友好和合作的新关系。叶利钦总统称:“5年来, 几乎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都已具备牢固的条约法律基础和组织结构。”

  首先,在政治领域积极发展中俄友好合作关系。5年来, 中俄最高级会晤举行5次。1992年12月17日至19日,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签署了24项文件,其中主要有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以及中俄政府间在裁军问题上的相互谅解和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信任的备忘录。1994年9月2至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中俄建立“新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并确定长期发展关系的基本方针。中俄领导人还签署了关于互不将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和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联合声明。1996年4月24至26日,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俄领导人宣布决心发展两国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25日在北京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以及一系列政府间和主管部门间的协定,其中主要有关于在能源、和平利用核能和和平开发宇宙领域合作的协定,关于在核安全领域合作的协定。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1997年4月22至26日, 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23日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24日、中、俄、哈、吉、塔五国领导人在克里母林宫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1997年11月9日至11日,叶利钦总统前往中国进行国事访问。10 日在北京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与中俄东段边界勘界相关的全部问题已经解决。中俄还表示,准备在商定的期限内进行中俄西段边界的勘界工作。由于国界争端问题即将解决,双边关系将重点转向经济合作。

  其次,发展中俄两国经济合作关系。由于中俄边界漫长,经济互补性强,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因此俄政府极为重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1992年3月5日,中俄签订经贸和科技合作政府间协定,为发展这一领域的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协定规定,在贸易和其他类型的经济合作中彼此提供最惠国待遇。1994年叶利钦总统在与江泽民主席会晤时明确地指出:“俄罗斯与中国构成一个互补的自然地理、资源、经济和人文区域,两国的地理位置和传统友谊要求双方建立起高效的互利合作关系。”对俄的这一经济合作姿态,中国政府表示高度赞同,江泽民主席当即表示:“双方进一步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要进一步使两国的经贸合作适应相互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合作关系不断加强。1994年和1995年两国政府先后签署了《中俄海关合作协定》、《中俄经贸合作协定》、《中俄机械工业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协议》等一系列协定。而且,两国政府首脑就相互贸易全部改用可自由兑换货币结算达成协议,这样做有利于减少相互结算的麻烦。1996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大约77%、从俄罗斯进口的90%以上都是用外汇结算的。易货贸易的比重现阶段大大下降。1996年双边贸易额为69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25.3%。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增长35%,出口额为51.5亿美元;进口增长1.6%,进口额为16.9亿美元。1996年, 中国成为俄罗斯在独联体以外国家中第三大贸易伙伴(排在前面的是德国和美国)。中国在俄罗斯外贸总额中占4.7%。 俄罗斯在中国贸易额中的比重略低一些,为2.4%。俄罗斯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居第8位(排在前面的日本、美国和德国等)俄罗斯对外经济联络部专家认为,1997年俄中双边贸易额能够达到80亿~100亿美元。总之,近5年来,中俄两国的双边贸易往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如果从两国的经济规模来看,双边贸易额还是太小,发展的潜力很大。1997年11月,中俄第5 次最高级会晤,并发表了中俄联合声明,其中一条强调重点转向经贸合作。声明指出:“双方认为,在平等互利和谋求实现进出口平衡的基础上,根据两国目前的市场状况,加强下列各领域的双边合作具有巨大潜力:( 1)天然气、石油、核能、能源设备生产和更新换代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民用航空、机械制造、和平利用宇宙空间、化学、冶金、森林工业、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轻纺、家电、电子、食品工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等领域的合作。(2)银行、保险、仲裁领域的合作; 提高相互提供商品的质量;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和两国法人和自然人的其他合法权益;发展有关中俄两国市场多层次的、可靠的双边信息系统;采取步骤合理调整居民的劳务输出,建立其他经贸领域服务的机制。”……除了上述经贸合作以外,还有投资、科技、军技、人文、环保、司法等领域的合作,在此就不详细列举。

  2.俄日关系有一定的改善

  发展与日本关系是俄亚太战略的重要一环。其目的之一是谋求日本的经济援助与合作,之二是为全面进入亚太创造条件。通过俄日双方的努力,虽未使“北方领土”问题得以解决,但两国关系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改善。

  近年来俄对日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在北方四岛领土上稳住日本的基础上,寻求扩大与日本经济合作的途径。虽然在四岛主权问题上,俄政府由于国内民族主义思潮影响,没有让步的迹象,但在尽力下降四岛的军事战略意义,提出非军事化目标。1993年5月,俄外长宣布, 将驻四岛俄军人数削减30%,降到7000人。俄的这种做法就是为了以极有限的让步,来争取日本在经济上和其他地区性问题上的合作。日方虽对这极为有限的让步不满意,但也相应地松动了对俄关系, 特别是经济关系。 1994年4月日本政府正式声明, 日在对俄关系中放弃“政经不可分”的原则,加大对俄的经济援助。1993年日方宣布了向俄提供18.2亿美元的援助计划,1995年向俄提50万美元援助车臣难民,同时仍承担着西方向俄提供经援中的部分贷款。俄日的经济合作也有所发展。目前日在远东建立的合资企业数量仅次于中国居第二位,其企业的对外贸易额却居第一位。

  如前所述,1997年11月1日,俄日非正式首脑会谈中, 桥本首相首次提出日本将支持俄罗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久,俄罗斯被该组织接纳为新成员国。叶利钦称这次俄日首脑会晤是双边关系的“真正突破”。双方商定,将作出各种努力,争取在2000年以前根据1993年签署的东京宣言缔结俄日和平条约。这次首脑会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其中最主要的是“叶利钦——桥本计划”。该计划包括六项内容:首先要在鼓励投资问题上进行一系列合作;还有日本帮助实现俄罗斯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对俄罗斯改革给予强有力的帮助;在对经理人员进行大规模培训方面进行合作;加强在能源领域的对话;加强在和平使用核能问题上进行合作。叶利钦已授权俄联邦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着手实施该计划。叶利钦还建议,由俄罗斯私人银行向日本私人投资者提供对俄投资保障,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已“向前迈出了重大一步”。两国首脑还就继续军事部门的接触——在总参谋长一级进行互访达成了协议。两国领导人打算在1997年年底结束两国政府间在南千岛群岛进行渔业合作问题的谈判。叶利钦和桥本还决定在克里姆林宫与日本首相官邸之间设立“热线电话”。现在莫斯科已同波恩、华盛顿、伦敦、巴黎、北京和汉城设立热线电话联系。

  3.俄韩关系得到全面迅速发展

  韩国是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积极发展友好关系的最优先目标之一。其出发点主要是吸引韩国的资金和技术开发远东地区同时增加在亚太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对韩国来说,俄市场巨大,而且轻工业一直比较薄弱。韩国在轻工业方面相对占优势,因此要抢先占领这个市场。俄西伯利亚靠近韩国,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可开发利用而且运费便宜。因此,俄韩经济互补性较强。

  近年来俄韩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1992年11月叶利钦总统首次访韩成功,双方签署了《俄韩关系原则条约》等协议。1995年9 月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韩时双方签订了经贸合作协定。1992~1995年期间双方军事领导人多次互访,签订了军事合作声明、谅解备忘录等文件。随着双方频繁的交往,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关系均得到迅速发展,其中经贸关系发展比较突出。199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5亿美元,1994年超过20亿美元。据预测,到2000年将上升到60~70亿美元,到2005年将超过100亿美元。 目前已有一大批韩国大公司同俄方签署了开发远东的大型项目合同。

  4.俄朝关系得到改善

  近年来, 俄罗斯在对待南北朝鲜关系的政策上有明显的调整。 从1994年起开始了努力修补对朝关系的做法,即由“重韩轻朝”的亲疏政策转为“不偏不倚的平衡政策”,改善了与朝鲜的关系。

  首先,俄加强与朝鲜的政治和经济接触。1994年9 月叶利钦电贺金正日庆祝朝鲜国庆。同时俄外交部也表示希望在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和相互尊重原则基础上,加强与朝鲜的睦邻友好关系。1995年俄朝外交部正式签订1995—1996年的交流计划,决定增加两国外交部门的接触。同时双方经济合作关系也开始启动。1996年9月7日在宣布原《苏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期满停止生效的同时,建议签订新的《俄朝友好关系原则条约》,并称新约可促进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并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其次,俄积极介入朝核设施问题。1994年3 月朝美因核设施问题再度发生危机时,俄力主召开俄、中、美、日、朝、韩和联合国秘书长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秘书长共同参加的“6+2”国际会议,以缓解紧张局势,并主动表示愿意向朝提供轻水反应堆。

作者介绍:黎国焜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作者:黎国焜

世界经济研究 1998年03期

  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在科济列夫推行大西洋主义时期,莫斯科把赌注押在了与西方建立联盟关系之上。曾经一度产生建立从温哥华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战略空间的设想。这一战略空间包括美国、欧洲和俄罗斯,但并未囊括所有亚洲国家。同西方的浪漫恋情最终没有开花结果,随着莫斯科同西方“盟国”关系日渐冷淡,大西洋主义被东西平衡政策取而代之。由于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对搞平衡似乎生来就有好感,所以某些分析家把他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相提并论。俄罗斯在亚洲玩自己的游戏似乎要比在欧洲和美洲愉快得多。因为尽管他们被请进了名声显赫的工业发达国家俱乐部,但在西方他们充其量只能扮演小学生的角色。亚洲对他们的技术、航天成果、军事技术装备则要重视得多。与亚洲联在一起的另一因素是,大家共同反对一国独霸世界。

  一、俄罗斯实施亚太战略的背景

  1.从“一面倒”战略到“双头鹰”战略

  俄罗斯联邦从原苏联脱胎后,在对外政策上曾一度推行全面倒向西方的政策,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援助。然而,西方对此戒心很重,口是心非。西方一面表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支持俄罗斯的改革与发展,另一面却设置重重前提与障碍,在是否把俄罗斯视为拥有充分权利的合作伙伴和民主国家一员的问题上态度暖昧。俄在与西方的合作中四处碰壁。这种充当“小伙伴”的做法使俄的国际地位下降,从一流国家降为与澳大利亚、韩国等相当的二流国家。从而引起国内严重不满,导致民族主义思潮崛起。这些因素迫使叶利钦重砌炉灶,提出东西方并举的“双头鹰”战略,把亚太外交提上重要地位。

  2.发展亚太外交,以此作为抗衡西方的筹码

  近几年来,俄加强对独联体的控制,提出《俄罗斯军事学说的基本原则》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不对无核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增强其在波黑问题中的协调作用和阻止北约东扩等等,都是为了恢复其大国地位。然而,俄也清楚地意识到,其重振大国地位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因此同西方的矛盾是其在国际上面临的主要矛盾。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俄一方面对西方态度逐渐强硬,抗争多于妥协;另一方面重视同亚太国家发展关系,以此作为抗衡西方的筹码。

  3.亚太经济潜力巨大,是有前途的经济合作伙伴

  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据经济学家预测,在未来15年内,亚太地区仍将是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与此同时,亚太地区也正在加快构筑区域经济合作的最佳机制。这一前景对俄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因此,俄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要求极为迫切。日本对俄罗斯加入该组织一直持慎重态度,但在不久前举行的日俄非正式首脑会谈中桥本首相改变方针,向叶利钦总统表明了支持的态度。亚太经合组织主要成员美国、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各成员国对此也无反对意见。1997年1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上,俄罗斯被接纳为新成员国,自1998年起开始生效。

  4.出于对俄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利益考虑

  东北亚是俄罗斯的近邻,因此该地区的安全与俄罗斯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对于俄罗斯的周边安全环境,俄罗斯人认为:第一,它的西面和南面,很可能因领土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而发生摩擦和冲突;第二,东面的远东,是目前最安全的地区。针对上述周边情况,俄罗斯的主要对策是:首先是对独联体国家进行严密关注,防止这些国家引进或依靠外部势力造成危及俄安全的局面,用建立集体安全体制或缔结双边安全条约的办法,把它们的安全利益同俄罗斯连成一体;其次,力争使东欧地区成为俄罗斯同西方之间的“隔离带”,既反对北约的东扩,又阻止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第三,营造和巩固东北亚“睦邻地带。”东北亚国家都是俄罗斯的近邻,与中、朝、蒙三国在陆上毗邻,与日、韩两国隔海相望。东北亚是目前俄罗斯最放心的周边地区,要十分珍惜这里的安全局势,对这一地区的政策是,一方面要加强同各国的睦邻合作,另方面要力争早日建立各国都参加的新安全机制。

  5.地缘重心东移,东部意义加大

  俄罗斯独立后,由于西部失去了大片领土,国土重心自动东移,因而东部地区的重要性自然加大。首先,俄为了确保其在独联体内的主导地位,已和独联体其它成员国建立了程度不同的协作关系。其次,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开发,俄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日渐枯竭,而东部虽有丰富的资源,但生产技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和不配套。这一现状严重影响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因此,俄政府在与亚太周边国家改善关系的同时,正在制定各项政策,争取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行合作,目的就是开发东部地区,使其迅速形成新兴的经济群,以增强俄罗斯的经济实力。

  二、近期俄亚太战略的实施

  1.中俄关系得到全面顺利发展

  近几年来,中俄关系发展顺利,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内的合作均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1992年12月,中俄两国领导人进行第一次会晤,双方签署了《中俄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宣言》,从而使中俄形成了睦邻友好和合作的新关系。叶利钦总统称:“5年来, 几乎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都已具备牢固的条约法律基础和组织结构。”

  首先,在政治领域积极发展中俄友好合作关系。5年来, 中俄最高级会晤举行5次。1992年12月17日至19日,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签署了24项文件,其中主要有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以及中俄政府间在裁军问题上的相互谅解和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信任的备忘录。1994年9月2至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中俄建立“新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并确定长期发展关系的基本方针。中俄领导人还签署了关于互不将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和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联合声明。1996年4月24至26日,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俄领导人宣布决心发展两国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25日在北京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以及一系列政府间和主管部门间的协定,其中主要有关于在能源、和平利用核能和和平开发宇宙领域合作的协定,关于在核安全领域合作的协定。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1997年4月22至26日, 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23日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24日、中、俄、哈、吉、塔五国领导人在克里母林宫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1997年11月9日至11日,叶利钦总统前往中国进行国事访问。10 日在北京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与中俄东段边界勘界相关的全部问题已经解决。中俄还表示,准备在商定的期限内进行中俄西段边界的勘界工作。由于国界争端问题即将解决,双边关系将重点转向经济合作。

  其次,发展中俄两国经济合作关系。由于中俄边界漫长,经济互补性强,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因此俄政府极为重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1992年3月5日,中俄签订经贸和科技合作政府间协定,为发展这一领域的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协定规定,在贸易和其他类型的经济合作中彼此提供最惠国待遇。1994年叶利钦总统在与江泽民主席会晤时明确地指出:“俄罗斯与中国构成一个互补的自然地理、资源、经济和人文区域,两国的地理位置和传统友谊要求双方建立起高效的互利合作关系。”对俄的这一经济合作姿态,中国政府表示高度赞同,江泽民主席当即表示:“双方进一步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要进一步使两国的经贸合作适应相互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合作关系不断加强。1994年和1995年两国政府先后签署了《中俄海关合作协定》、《中俄经贸合作协定》、《中俄机械工业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协议》等一系列协定。而且,两国政府首脑就相互贸易全部改用可自由兑换货币结算达成协议,这样做有利于减少相互结算的麻烦。1996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大约77%、从俄罗斯进口的90%以上都是用外汇结算的。易货贸易的比重现阶段大大下降。1996年双边贸易额为69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25.3%。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增长35%,出口额为51.5亿美元;进口增长1.6%,进口额为16.9亿美元。1996年, 中国成为俄罗斯在独联体以外国家中第三大贸易伙伴(排在前面的是德国和美国)。中国在俄罗斯外贸总额中占4.7%。 俄罗斯在中国贸易额中的比重略低一些,为2.4%。俄罗斯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居第8位(排在前面的日本、美国和德国等)俄罗斯对外经济联络部专家认为,1997年俄中双边贸易额能够达到80亿~100亿美元。总之,近5年来,中俄两国的双边贸易往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如果从两国的经济规模来看,双边贸易额还是太小,发展的潜力很大。1997年11月,中俄第5 次最高级会晤,并发表了中俄联合声明,其中一条强调重点转向经贸合作。声明指出:“双方认为,在平等互利和谋求实现进出口平衡的基础上,根据两国目前的市场状况,加强下列各领域的双边合作具有巨大潜力:( 1)天然气、石油、核能、能源设备生产和更新换代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民用航空、机械制造、和平利用宇宙空间、化学、冶金、森林工业、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轻纺、家电、电子、食品工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等领域的合作。(2)银行、保险、仲裁领域的合作; 提高相互提供商品的质量;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和两国法人和自然人的其他合法权益;发展有关中俄两国市场多层次的、可靠的双边信息系统;采取步骤合理调整居民的劳务输出,建立其他经贸领域服务的机制。”……除了上述经贸合作以外,还有投资、科技、军技、人文、环保、司法等领域的合作,在此就不详细列举。

  2.俄日关系有一定的改善

  发展与日本关系是俄亚太战略的重要一环。其目的之一是谋求日本的经济援助与合作,之二是为全面进入亚太创造条件。通过俄日双方的努力,虽未使“北方领土”问题得以解决,但两国关系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改善。

  近年来俄对日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在北方四岛领土上稳住日本的基础上,寻求扩大与日本经济合作的途径。虽然在四岛主权问题上,俄政府由于国内民族主义思潮影响,没有让步的迹象,但在尽力下降四岛的军事战略意义,提出非军事化目标。1993年5月,俄外长宣布, 将驻四岛俄军人数削减30%,降到7000人。俄的这种做法就是为了以极有限的让步,来争取日本在经济上和其他地区性问题上的合作。日方虽对这极为有限的让步不满意,但也相应地松动了对俄关系, 特别是经济关系。 1994年4月日本政府正式声明, 日在对俄关系中放弃“政经不可分”的原则,加大对俄的经济援助。1993年日方宣布了向俄提供18.2亿美元的援助计划,1995年向俄提50万美元援助车臣难民,同时仍承担着西方向俄提供经援中的部分贷款。俄日的经济合作也有所发展。目前日在远东建立的合资企业数量仅次于中国居第二位,其企业的对外贸易额却居第一位。

  如前所述,1997年11月1日,俄日非正式首脑会谈中, 桥本首相首次提出日本将支持俄罗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久,俄罗斯被该组织接纳为新成员国。叶利钦称这次俄日首脑会晤是双边关系的“真正突破”。双方商定,将作出各种努力,争取在2000年以前根据1993年签署的东京宣言缔结俄日和平条约。这次首脑会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其中最主要的是“叶利钦——桥本计划”。该计划包括六项内容:首先要在鼓励投资问题上进行一系列合作;还有日本帮助实现俄罗斯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对俄罗斯改革给予强有力的帮助;在对经理人员进行大规模培训方面进行合作;加强在能源领域的对话;加强在和平使用核能问题上进行合作。叶利钦已授权俄联邦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着手实施该计划。叶利钦还建议,由俄罗斯私人银行向日本私人投资者提供对俄投资保障,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已“向前迈出了重大一步”。两国首脑还就继续军事部门的接触——在总参谋长一级进行互访达成了协议。两国领导人打算在1997年年底结束两国政府间在南千岛群岛进行渔业合作问题的谈判。叶利钦和桥本还决定在克里姆林宫与日本首相官邸之间设立“热线电话”。现在莫斯科已同波恩、华盛顿、伦敦、巴黎、北京和汉城设立热线电话联系。

  3.俄韩关系得到全面迅速发展

  韩国是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积极发展友好关系的最优先目标之一。其出发点主要是吸引韩国的资金和技术开发远东地区同时增加在亚太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对韩国来说,俄市场巨大,而且轻工业一直比较薄弱。韩国在轻工业方面相对占优势,因此要抢先占领这个市场。俄西伯利亚靠近韩国,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可开发利用而且运费便宜。因此,俄韩经济互补性较强。

  近年来俄韩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1992年11月叶利钦总统首次访韩成功,双方签署了《俄韩关系原则条约》等协议。1995年9 月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韩时双方签订了经贸合作协定。1992~1995年期间双方军事领导人多次互访,签订了军事合作声明、谅解备忘录等文件。随着双方频繁的交往,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关系均得到迅速发展,其中经贸关系发展比较突出。199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5亿美元,1994年超过20亿美元。据预测,到2000年将上升到60~70亿美元,到2005年将超过100亿美元。 目前已有一大批韩国大公司同俄方签署了开发远东的大型项目合同。

  4.俄朝关系得到改善

  近年来, 俄罗斯在对待南北朝鲜关系的政策上有明显的调整。 从1994年起开始了努力修补对朝关系的做法,即由“重韩轻朝”的亲疏政策转为“不偏不倚的平衡政策”,改善了与朝鲜的关系。

  首先,俄加强与朝鲜的政治和经济接触。1994年9 月叶利钦电贺金正日庆祝朝鲜国庆。同时俄外交部也表示希望在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和相互尊重原则基础上,加强与朝鲜的睦邻友好关系。1995年俄朝外交部正式签订1995—1996年的交流计划,决定增加两国外交部门的接触。同时双方经济合作关系也开始启动。1996年9月7日在宣布原《苏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期满停止生效的同时,建议签订新的《俄朝友好关系原则条约》,并称新约可促进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并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其次,俄积极介入朝核设施问题。1994年3 月朝美因核设施问题再度发生危机时,俄力主召开俄、中、美、日、朝、韩和联合国秘书长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秘书长共同参加的“6+2”国际会议,以缓解紧张局势,并主动表示愿意向朝提供轻水反应堆。

作者介绍:黎国焜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相关内容

  • 美国亚太战略解析
  • 作者:何卫刚 当代亚太 2005年02期 冷战结束后,美国确立了以两洋战略为核心,以控制欧亚大陆为目标,以追求单极霸 权为最终目标的全球战略.为此,美国顺应变化了的全球和地区安全形势,在确保控制 欧洲的同时,开始重点加强相对薄弱的亚太一翼(注:朱听昌.马荣升:<从两洋战略 看美国全球战略重点的 ...

  • 中国崛起对亚太战略格局影响[论文]
  • 浅析中国崛起对亚太战略格局的影响 摘 要:冷战后亚太战略格局正处于新的调整和变动中,当前的亚太战略格局多极特征强化.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亚太战略格局更加风云变幻.本文将对冷战后亚太地区的各个主要势力与中国的关系进行详尽的描述,深入分析中国崛起对亚太战略格局的影响,并对中国在未来的亚太战略版图上如何自 ...

  • 亚太地区军费开支对我国安全形势的影响透析
  • [摘要] 长期以来,亚太地区军事形势一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而随着刚刚从九年伊战泥潭中走出的美国将目光转向亚太地区,让原本复杂的亚太局势变得更加动荡不安.本文通过统计亚太地区15个主要国家2002-2011年期间的军费开支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进而分析这些国家军费开支背后的战略动态,以透析其对我 ...

  •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失衡
  •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失衡 2013年10月29日 来源:<国际关系研究>(沪)2013年2期 作者:俞正樑 近年来,美国关于其战略调整和走向有过各种定义,如"战略重心东移"."重返亚洲"之说,凸显亚太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急剧上升.但是,上述表 ...

  • 知其雄_守其雌_中国国际地位分析
  • 知其雄,守其雌 ---中国国际地位分析 唐永胜 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关系剧烈变化对世界的冲击广泛而深远.与此相联系,中国也从美苏对峙的阴影中逐渐走到前台,中国正在发生的和所做的一切,对国际社会来说日益重要,甚至"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如何调整彼此之间在一些政治家看来, [%] 的实力和利益,是我们 ...

  • 美国重返亚太的影响论文
  • 美国重返亚太的影响 11新闻1 2011024102 古晓彤 所谓"美国重返亚洲"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美国从没离开过.事实上,从冷战结束,美国一直在这一区域进行部署,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即使在小布什政府忙于反恐的时候,还加强了关岛一线的军事部署.只不过现在奥巴马出于他的一些考虑,当 ...

  • 分析亚太地区矛盾与冲突不断的原因
  • 1. 分析亚太地区矛盾与冲突不断的原因 (1)战略位置重要,是各国战略利益的交汇区. 亚太地区是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和海洋战略区的结合部,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8条海上航线有3条在亚太地区.当今世界有三大实力中心,即欧洲.北美和东亚,亚太地区包括了世界三大实力中心的一个半,即东亚和北美西部.亚太是美.日. ...

  • 形势与政策
  • 1.(1)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内容.实质 2010年美国提出了回归亚太战略,这是冷战后美国最重要的全球战略调整之一,也是对中国外部环境影响最大的一个政策.虽然美国方面用"战略转向","亚太再平衡战略"等新说法取代了有争议的"回归亚太"一 ...

  • 李明博登陆独岛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受阻
  • 2012年08月17日 15:25 已有766人阅读 字号:T | T 复制链接 打印 10日,韩国总统李明博登陆独岛,这是韩国首位总统登陆与日本有争议的岛屿,而此后日本显示表示抗议并召回了驻韩大使,同时日本并考虑将独岛问题提交国际法院起诉.而日韩关系再度一下子回落了冰点.同时考虑到美日韩同盟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