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编)七年级历史 第八课 百家争鸣

第八课 百家争鸣

课程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相继出现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农家、纵横家、兵家等学术派别,各种思想竞相绽放,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由于教材是依据时间顺序讲解,而没有对类别进行分析,因此在讲述本课知识点的时候,应对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对道家,应从老子、庄子连贯讲解,对儒家,应从孔子、孟子、荀子来分析讲解,这样容易被学生识记。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缺乏对世界、人生的认知,因此,难以提出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本课讲解时应强调思想理论体系是如何产生的,从根源和方法来了解诸子百家思想体系产生的根源和学术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诸子百家的理论体系非常庞杂,有人生、治国、军事、农业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主张,对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冲击。

过程与方法:通过类别归纳法,让学生对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张进行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子百家的思想,到现在仍然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如老子的对立学说、孔子的仁政和教育思想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指导我们的言行,尤其是“万世师表”的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仍然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图片、视频展示法,教师陈述法

教具准备: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道——玄之又玄(老庄学说)

1.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 )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 ,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世界大同——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

“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 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2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学说上,他推崇孔子, 他主张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孟子" 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后世追封孟子为" 亚圣公" ,尊称为" 亚圣"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可以适当给学生讲析。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 性善论' 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三、互爱互利——墨家

墨子:(公元前468 年—公元前376年),名翟(dí),华夏族,滕国人。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的先祖是宋人。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

称“显学”。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关于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后由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四、法度森严——法家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 ,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 之子,荀子的学生。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全书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它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转职统治。

五、百家争鸣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张明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作业: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教学反思:

第八课 百家争鸣

课程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相继出现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农家、纵横家、兵家等学术派别,各种思想竞相绽放,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由于教材是依据时间顺序讲解,而没有对类别进行分析,因此在讲述本课知识点的时候,应对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对道家,应从老子、庄子连贯讲解,对儒家,应从孔子、孟子、荀子来分析讲解,这样容易被学生识记。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缺乏对世界、人生的认知,因此,难以提出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本课讲解时应强调思想理论体系是如何产生的,从根源和方法来了解诸子百家思想体系产生的根源和学术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诸子百家的理论体系非常庞杂,有人生、治国、军事、农业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主张,对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冲击。

过程与方法:通过类别归纳法,让学生对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张进行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子百家的思想,到现在仍然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如老子的对立学说、孔子的仁政和教育思想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指导我们的言行,尤其是“万世师表”的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仍然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图片、视频展示法,教师陈述法

教具准备: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道——玄之又玄(老庄学说)

1.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 )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 ,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世界大同——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

“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 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2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学说上,他推崇孔子, 他主张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孟子" 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后世追封孟子为" 亚圣公" ,尊称为" 亚圣"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可以适当给学生讲析。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 性善论' 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三、互爱互利——墨家

墨子:(公元前468 年—公元前376年),名翟(dí),华夏族,滕国人。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的先祖是宋人。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

称“显学”。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关于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后由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四、法度森严——法家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 ,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 之子,荀子的学生。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全书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它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转职统治。

五、百家争鸣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张明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作业: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 第11课 百家争鸣 1.说出孔子的主要成就,了解孔子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2.说明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各派的思想主张,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其经济政治的反映. 3.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 2.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对此提出了不同的 ...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1-13课复习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 历史朝代歌: 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 2. 3.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位于长江流域. 4. 5. 6. 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地点.发 ...

  •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
  •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 逯东辉 一.教学目标 1. 能记住人类的直系祖先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的主张. 2. 能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3. 能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起点和终点,并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二.试卷分析 本次七年级历史考试,考试范围1-14课,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

  •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基础知识
  •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 亚非大河文明 2.四大文明古国的社会阶级 4.<汉谟拉比法典> 地位:迄今发现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 实质(性质):是一部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是维护奴隶主对奴隶和平民统治的工具. 5.印度种姓制度 野蛮,开始进入文明 ...

  • 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 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公元前,公元后.1世纪=100年.1年代=10年.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流域.日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 ...

  • 2011.7七年级历史上册答案
  • 新课程课堂练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答案(活页一) 一. 1.A 2.B 3.B 4.B 5.D 6.D 7.B 8.B 9.B 10.D 11.A 12.C 13.B 14.A 15.A 二.图片探究题 1.(1)A B (2)额头.眼睛.嘴巴等 劳动使人脑越来越发达,有了前额和眼睛的变化:火的使用,逐渐 ...

  • 2016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B
  • 2016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B 姓 名: 1.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三万年的远古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2.中国神话中&qu ...

  •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检测题
  •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检测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请同学们认真作答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将答案序号填在答题表中 1.著名的北京人遗址发现于 A .周口店 B.元谋县 C . ...

  • 学国学经典与圣贤为友
  • 学国学经典 与圣贤为友 一.什么是国学 <辞源>是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其中一个重要的含义是相对于晚清以后,西学车渐而言,从这点上说,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学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大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