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绕不去的情愫---"民俗"主题阅读

萦绕不去的情愫---“民俗”主题阅读

“生于斯,长于斯”,故乡给予了我们生命,故乡的民俗文化给予了我们丰富的营养。回想起来,恐怕每个人都要留恋童年时代卖货郎那韵味深远的一声吆喝,留恋村间那趣味横生的一场乡戏,留恋过节时那啪啦作响的一串鞭炮,留恋母亲那亲手烹饪的年糕„„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它就像血液一样注入了我们的身体,不需要注意到它的流动,而它却无处不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

萦绕不去的情愫

——“民俗”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江南的叫卖声

◎徐海燕

踏上江南的土地,从狭窄的弄堂中传来一声“阿要白兰花”的悠悠叫声,顿时使你有浸润心田的那种柔肠温情,让人感受到江南的神韵和水乡的款款风情。你会从绵绵的烟柳中,翘角的飞檐上,披满青藤的石拱桥下,领悟到水乡这块土地的灵气,连卖花女子的叫卖声也像水磨糯米粉那样妩媚销魂。

“水红菱要吗? ”又是一声清脆入耳的叫卖声,它拖着吴侬软语的长腔,湿漉漉也像从水中捞上来。如今年轻姑娘上街卖红菱已不多见,但从这些身扎碎花围兜的中年妇女身上似乎也隐约感到水乡女子那迷人的风采,“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也许更像一幅水圣中国画,淡墨重彩总相宜。你要是称上一斤翘角的水红菱,剥皮入口,似乎一下子吮吸到了大地的乳汁,记忆永远定格在小桥边。

江南的叫卖从根本上区别于北方的吆喝,它没有那么粗犷热烈,它像一首唐诗那样婉约舒缓,像春雨拍打着璃壳的长窗,更像垂柳轻拂堂前,让你身心飘逸如水,仿佛在听着一支拖着悠悠长腔的昆曲。在你心灵不设防中缓缓走到她身边,也许你自己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钱已经掏出了口袋。

江南的叫卖能打开老人尘封的思绪,回到蹦跳的童年。也许是某一天的放学后,“香炒热白果,香亦香来,糯亦糯,一个铜板卖3个”,于是口袋中一个铜板换来了3个烫手的热白果,留下一只挖去中问的果实,成了一只响亮的果哨。似乎哨声犹在,双鬓已经斑白,一声叹息,多少事可以重来?

江南的叫卖含蓄而又耐听。北方的大蒜长得又粗又大,襄上面饼咬上一口脆生生的,而南方的小葱长得又细又纤,白花花的根须一根不乱,像“窈窕淑女”,更像“小家碧玉”。卖葱时总忘不了冠上一个“香”字,虽然这些都是老妪的活计,但在叫卖时拖着长长的声腔“香葱阿要”也许就冲她一个甜甜的“香”字,你走在光滑的青石板路上,滴水的屋檐下也会忍不住回眸张望。

要读懂一本书不容易,要读懂江南的一个小镇也不容易。俗话说:入乡随俗,那么你先从聆听镇上的叫卖声开始吧。选秋风乍起,正是菊黄蟹肥的时候,在高高的石拱桥上一只只塑料盆里满是吐着白沫的大闸蟹,“清水大闸蟹要吗? ”多么叫人亢奋的声音。似乎这么一喊,张牙舞爪的螃蟹也变得斯斯文文起来了。

“栀子花茉莉花”„„声声叫卖使小镇变得热闹起来。这亘古不老的声音,在爷爷的爷爷口中传来,还将会在孙子的孙子口中传下去。

(选自2007年第12期《都市文萃》)

1、江南的叫卖声给人一种“浸润心田的那种柔肠温情”,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江南的叫卖声的特点。

2、阅读全文,说说标题可以改为“江南的吆喝声”吗?

3、运用修辞可使语言生动形象,试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并体会它的妙处。

4、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是写作的基础。“香炒热白果,香亦香来,糯亦糯,一个铜板卖3个”,在童年的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你一定听过很多,请你描写一种你听到的叫卖声,分析其特点,并写出你的感受。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百衲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

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百衲衣风俗”。

6、本文围绕“百衲衣”,主要写了四件事:① ,② ,③母亲送百衲衣给我,④访问民俗专家,揭示百衲衣的含义。

7、10岁那年的火灾中,母亲被火燎伤,只为抢出那件“百衲衣”,你怎样理解母亲这一行为?

8、第③段中“啜泣着埋怨娘”一句中加点词语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9、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

10、作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你能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穿过的“百衲衣”吗?

1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上文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1:

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的是用百家福寿锁拴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有种异曲同工的做法,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

材料2:

在黑龙江地区,小孩出生后,产家要向街坊要来七色彩线和七枚大钱,把大钱用七根一股的彩线并排穿成连环形,一端饰以流苏,挂在婴儿项上,叫做“长命锁”。

(1)结合上文和上面两则材料,说说这些风俗都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2)有人认为以上这些风谷中含有较多的迷信色彩,应予以摒弃。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风俗的呢?结合具体风俗谈谈自己的观点。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补丁

◎张格娟

(1)一天,儿子出去玩时,一双牛仔磨砂鞋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他回家后递给我说:“妈妈,扔了吧。”我默默地接过那双鞋,那是我花了280元买的,穿了还不到一周,我能不心疼吗?

(2)我拿着鞋来到小区门口的鞋摊前,老师傅和善地接过鞋子说:“让我试试吧,兴许能补好。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想给这两只鞋都打上补丁,这样对称一些,而且更好看些。”看来,也只好这样了,我放下鞋子走了。

(3)过了几天,我去取鞋。果然,另一只鞋子也被刻意地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用粗粗的麻绳一左一右地缝合起来,裂缝呈树枝状,针脚也有些歪歪扭扭,与牛仔的质地浑然一体,风格粗犷,比先前多了一种别样的风味。我惊叹老师傅的手艺,真可谓巧夺天工啊!

(4)把鞋子拿回家后,我没有立即给儿子,我怕他不肯穿。正好全家人在看电视,是抗日战争题材,我就问儿子:“知道什么叫补丁吗?”

(5)儿子郑重地答道:“补丁就是软件当初设计得不完美,后来又设计了一些用来弥补缺陷的程序。”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我想跟他说的是鞋上的补丁啊。

(6)儿子还在滔滔不绝地讲他的电脑补丁,我就想用忆苦思甜的方法让他接受那个鞋子上的补丁。我给他讲了我小时候的故事:

(7)小时候,家里很穷,孩子也多,往往是老大的鞋子小了,留给老二老三穿,等一双鞋到了我这个老四的脚上,鞋帮都掉了,鞋底也磨薄了。母亲就在灯下给我一遍一遍地缝补。那时,我多么希望有一双属于自己的新鞋啊。

(8)不知儿子听懂了没有,我拿出那双鞋子,递给儿子说:“这就是补丁啊。”

(9)他接过鞋子左瞧瞧,右看看,欣喜若狂地对我说:“哇,老妈,你真是神来之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创意啊! ”说着,他奔过来,夸张地在我脸上亲了一口。我笑笑说,老妈没那么伟大,这是门口老师傅的杰作。

(10)第二天,我刚踏进门,发现门口齐刷刷地放着五六双鞋,我吓了一跳。每双鞋子好像都是新的,可是,每只鞋子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口子。我心里纳闷:这小子,不会把老妈当成修鞋的了吧?

(11)一群和儿子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从屋里涌了出来。儿子说:“大家都说我的鞋有创意,都买了新鞋,让你拿给那个修鞋的师傅,尽全力给他们做得有个性一点儿„„”

(12)儿子还在一边叮咛我,我的心在疼痛,泪水也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

(13)我想:孩子们思想上的补丁该如何打才好呢?

(选自《短小说》2007年第1期 有删改)

12、小说为什么以“补丁”作为标题?结尾中的“补丁”有什么深刻含义?

13、第(1)段中的“心疼”和第(12)段中的“心在疼痛”各表达什么意思?

14、第(3)段对老师傅所打的补丁作了具体的描写,这样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5、小说的描写细腻、生动、传神。请对文中划线句进行具体赏析。

16、文中“一群和儿子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将买来的新鞋划破后再拿去打补丁,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参考答案:

《江南的叫卖声》

1、清脆入耳,婉约舒缓,含蓄耐听2、不能,因为“吆喝”指的是大声地叫喊,它犷热烈;而江南的叫卖声婉约舒缓,轻柔飘逸。

3、示例:例句:南方的小葱长得又细又纤,白花花的根须一根不乱,像“窈窕淑女”,更像“小家碧玉”。好处: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南方的小葱纤细。

4、略。

《百衲衣》

5、常生病遭灾的小孩,父母会为他挨家挨户讨布缝衣穿,等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的人家还情(或: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

6、母亲冲进火中抢百衲衣,母亲珍藏我的百衲衣

7、母亲认为百衲衣可以保佑孩子平安成长,对于母亲来说,没有比孩子的平安健康更重要的了,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8、啜泣”表现出母亲被烧伤后我的痛心和难过。“埋怨”说明母亲不顾被烧伤而抢救百衲衣的做法,我并不理解,觉得她那样做不值得

9、通过叙述作者小时候穿百衲衣的故事,赞美了浓浓的母爱并呼吁弘扬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10、学生应举生活中具体的事例,以下方面举到一个即可。示例: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这些其实都是“百衲衣”。家长的爱护、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等等都可

11、(1)父母都是想为小孩子祛病化灾,希望他们健康平安的成长(意思对即可)(2)两种态度皆可,但要说清理由。示例一:应该拼弃。因为这些风俗确实带有迷信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身体不适应该去医院检查治疗,用科学的方法保证健康成长。示例二:不应该摒弃。因为这些风俗虽带有迷信成份,但也蕴含有浓浓的亲情、乡情。它是当地人民融洽和睦、友爱的纽带

《补丁》

12、因为“补丁”是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或: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结句中的“补丁”是指针对孩子们思想的缺失,采取补救的教育措施。

13、第⑴段中的“心疼”指“我”过惯了节俭的生活,舍不得把刚穿一周的价值不菲的鞋子扔掉。 第(12)段中的“心在疼痛”则指“我”因孩子们不理解老一辈的良苦用心,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而感到难过。

14、突出老师傅的手艺巧夺天工,在全文中起到铺垫作用(或: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15、通过对儿子在接过补好的鞋子并发现补得如此完美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喜悦兴奋的情态,也从侧面表现了老师傅的手艺高超。

16、先提出观点,再讲明理由。

萦绕不去的情愫---“民俗”主题阅读

“生于斯,长于斯”,故乡给予了我们生命,故乡的民俗文化给予了我们丰富的营养。回想起来,恐怕每个人都要留恋童年时代卖货郎那韵味深远的一声吆喝,留恋村间那趣味横生的一场乡戏,留恋过节时那啪啦作响的一串鞭炮,留恋母亲那亲手烹饪的年糕„„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它就像血液一样注入了我们的身体,不需要注意到它的流动,而它却无处不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

萦绕不去的情愫

——“民俗”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江南的叫卖声

◎徐海燕

踏上江南的土地,从狭窄的弄堂中传来一声“阿要白兰花”的悠悠叫声,顿时使你有浸润心田的那种柔肠温情,让人感受到江南的神韵和水乡的款款风情。你会从绵绵的烟柳中,翘角的飞檐上,披满青藤的石拱桥下,领悟到水乡这块土地的灵气,连卖花女子的叫卖声也像水磨糯米粉那样妩媚销魂。

“水红菱要吗? ”又是一声清脆入耳的叫卖声,它拖着吴侬软语的长腔,湿漉漉也像从水中捞上来。如今年轻姑娘上街卖红菱已不多见,但从这些身扎碎花围兜的中年妇女身上似乎也隐约感到水乡女子那迷人的风采,“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也许更像一幅水圣中国画,淡墨重彩总相宜。你要是称上一斤翘角的水红菱,剥皮入口,似乎一下子吮吸到了大地的乳汁,记忆永远定格在小桥边。

江南的叫卖从根本上区别于北方的吆喝,它没有那么粗犷热烈,它像一首唐诗那样婉约舒缓,像春雨拍打着璃壳的长窗,更像垂柳轻拂堂前,让你身心飘逸如水,仿佛在听着一支拖着悠悠长腔的昆曲。在你心灵不设防中缓缓走到她身边,也许你自己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钱已经掏出了口袋。

江南的叫卖能打开老人尘封的思绪,回到蹦跳的童年。也许是某一天的放学后,“香炒热白果,香亦香来,糯亦糯,一个铜板卖3个”,于是口袋中一个铜板换来了3个烫手的热白果,留下一只挖去中问的果实,成了一只响亮的果哨。似乎哨声犹在,双鬓已经斑白,一声叹息,多少事可以重来?

江南的叫卖含蓄而又耐听。北方的大蒜长得又粗又大,襄上面饼咬上一口脆生生的,而南方的小葱长得又细又纤,白花花的根须一根不乱,像“窈窕淑女”,更像“小家碧玉”。卖葱时总忘不了冠上一个“香”字,虽然这些都是老妪的活计,但在叫卖时拖着长长的声腔“香葱阿要”也许就冲她一个甜甜的“香”字,你走在光滑的青石板路上,滴水的屋檐下也会忍不住回眸张望。

要读懂一本书不容易,要读懂江南的一个小镇也不容易。俗话说:入乡随俗,那么你先从聆听镇上的叫卖声开始吧。选秋风乍起,正是菊黄蟹肥的时候,在高高的石拱桥上一只只塑料盆里满是吐着白沫的大闸蟹,“清水大闸蟹要吗? ”多么叫人亢奋的声音。似乎这么一喊,张牙舞爪的螃蟹也变得斯斯文文起来了。

“栀子花茉莉花”„„声声叫卖使小镇变得热闹起来。这亘古不老的声音,在爷爷的爷爷口中传来,还将会在孙子的孙子口中传下去。

(选自2007年第12期《都市文萃》)

1、江南的叫卖声给人一种“浸润心田的那种柔肠温情”,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江南的叫卖声的特点。

2、阅读全文,说说标题可以改为“江南的吆喝声”吗?

3、运用修辞可使语言生动形象,试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并体会它的妙处。

4、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是写作的基础。“香炒热白果,香亦香来,糯亦糯,一个铜板卖3个”,在童年的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你一定听过很多,请你描写一种你听到的叫卖声,分析其特点,并写出你的感受。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百衲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

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百衲衣风俗”。

6、本文围绕“百衲衣”,主要写了四件事:① ,② ,③母亲送百衲衣给我,④访问民俗专家,揭示百衲衣的含义。

7、10岁那年的火灾中,母亲被火燎伤,只为抢出那件“百衲衣”,你怎样理解母亲这一行为?

8、第③段中“啜泣着埋怨娘”一句中加点词语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9、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

10、作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你能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穿过的“百衲衣”吗?

1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上文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1:

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的是用百家福寿锁拴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有种异曲同工的做法,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

材料2:

在黑龙江地区,小孩出生后,产家要向街坊要来七色彩线和七枚大钱,把大钱用七根一股的彩线并排穿成连环形,一端饰以流苏,挂在婴儿项上,叫做“长命锁”。

(1)结合上文和上面两则材料,说说这些风俗都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2)有人认为以上这些风谷中含有较多的迷信色彩,应予以摒弃。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风俗的呢?结合具体风俗谈谈自己的观点。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补丁

◎张格娟

(1)一天,儿子出去玩时,一双牛仔磨砂鞋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他回家后递给我说:“妈妈,扔了吧。”我默默地接过那双鞋,那是我花了280元买的,穿了还不到一周,我能不心疼吗?

(2)我拿着鞋来到小区门口的鞋摊前,老师傅和善地接过鞋子说:“让我试试吧,兴许能补好。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想给这两只鞋都打上补丁,这样对称一些,而且更好看些。”看来,也只好这样了,我放下鞋子走了。

(3)过了几天,我去取鞋。果然,另一只鞋子也被刻意地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用粗粗的麻绳一左一右地缝合起来,裂缝呈树枝状,针脚也有些歪歪扭扭,与牛仔的质地浑然一体,风格粗犷,比先前多了一种别样的风味。我惊叹老师傅的手艺,真可谓巧夺天工啊!

(4)把鞋子拿回家后,我没有立即给儿子,我怕他不肯穿。正好全家人在看电视,是抗日战争题材,我就问儿子:“知道什么叫补丁吗?”

(5)儿子郑重地答道:“补丁就是软件当初设计得不完美,后来又设计了一些用来弥补缺陷的程序。”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我想跟他说的是鞋上的补丁啊。

(6)儿子还在滔滔不绝地讲他的电脑补丁,我就想用忆苦思甜的方法让他接受那个鞋子上的补丁。我给他讲了我小时候的故事:

(7)小时候,家里很穷,孩子也多,往往是老大的鞋子小了,留给老二老三穿,等一双鞋到了我这个老四的脚上,鞋帮都掉了,鞋底也磨薄了。母亲就在灯下给我一遍一遍地缝补。那时,我多么希望有一双属于自己的新鞋啊。

(8)不知儿子听懂了没有,我拿出那双鞋子,递给儿子说:“这就是补丁啊。”

(9)他接过鞋子左瞧瞧,右看看,欣喜若狂地对我说:“哇,老妈,你真是神来之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创意啊! ”说着,他奔过来,夸张地在我脸上亲了一口。我笑笑说,老妈没那么伟大,这是门口老师傅的杰作。

(10)第二天,我刚踏进门,发现门口齐刷刷地放着五六双鞋,我吓了一跳。每双鞋子好像都是新的,可是,每只鞋子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口子。我心里纳闷:这小子,不会把老妈当成修鞋的了吧?

(11)一群和儿子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从屋里涌了出来。儿子说:“大家都说我的鞋有创意,都买了新鞋,让你拿给那个修鞋的师傅,尽全力给他们做得有个性一点儿„„”

(12)儿子还在一边叮咛我,我的心在疼痛,泪水也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

(13)我想:孩子们思想上的补丁该如何打才好呢?

(选自《短小说》2007年第1期 有删改)

12、小说为什么以“补丁”作为标题?结尾中的“补丁”有什么深刻含义?

13、第(1)段中的“心疼”和第(12)段中的“心在疼痛”各表达什么意思?

14、第(3)段对老师傅所打的补丁作了具体的描写,这样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5、小说的描写细腻、生动、传神。请对文中划线句进行具体赏析。

16、文中“一群和儿子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将买来的新鞋划破后再拿去打补丁,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参考答案:

《江南的叫卖声》

1、清脆入耳,婉约舒缓,含蓄耐听2、不能,因为“吆喝”指的是大声地叫喊,它犷热烈;而江南的叫卖声婉约舒缓,轻柔飘逸。

3、示例:例句:南方的小葱长得又细又纤,白花花的根须一根不乱,像“窈窕淑女”,更像“小家碧玉”。好处: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南方的小葱纤细。

4、略。

《百衲衣》

5、常生病遭灾的小孩,父母会为他挨家挨户讨布缝衣穿,等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的人家还情(或: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

6、母亲冲进火中抢百衲衣,母亲珍藏我的百衲衣

7、母亲认为百衲衣可以保佑孩子平安成长,对于母亲来说,没有比孩子的平安健康更重要的了,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8、啜泣”表现出母亲被烧伤后我的痛心和难过。“埋怨”说明母亲不顾被烧伤而抢救百衲衣的做法,我并不理解,觉得她那样做不值得

9、通过叙述作者小时候穿百衲衣的故事,赞美了浓浓的母爱并呼吁弘扬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10、学生应举生活中具体的事例,以下方面举到一个即可。示例: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这些其实都是“百衲衣”。家长的爱护、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等等都可

11、(1)父母都是想为小孩子祛病化灾,希望他们健康平安的成长(意思对即可)(2)两种态度皆可,但要说清理由。示例一:应该拼弃。因为这些风俗确实带有迷信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身体不适应该去医院检查治疗,用科学的方法保证健康成长。示例二:不应该摒弃。因为这些风俗虽带有迷信成份,但也蕴含有浓浓的亲情、乡情。它是当地人民融洽和睦、友爱的纽带

《补丁》

12、因为“补丁”是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或: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结句中的“补丁”是指针对孩子们思想的缺失,采取补救的教育措施。

13、第⑴段中的“心疼”指“我”过惯了节俭的生活,舍不得把刚穿一周的价值不菲的鞋子扔掉。 第(12)段中的“心在疼痛”则指“我”因孩子们不理解老一辈的良苦用心,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而感到难过。

14、突出老师傅的手艺巧夺天工,在全文中起到铺垫作用(或: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15、通过对儿子在接过补好的鞋子并发现补得如此完美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喜悦兴奋的情态,也从侧面表现了老师傅的手艺高超。

16、先提出观点,再讲明理由。


相关内容

  • 端午节的文章端午节三题
  • 以文化的阅读来鲜活民俗的符号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新乌江镇李桥中学 曹苏敏 一.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是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的单元,学习这一单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感受日常生活的无穷乐趣.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汪曾祺散文的 ...

  • 乡愁:精神家园的寻觅和守望
  • 央视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记述百个传统村落故事-- 乡愁:精神家园的寻觅和守望 2015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 4)开播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 ,每天一集,犹如一幅形象生动.情味悠长的乡土文化长卷,为人们描绘出了一个个历史文化名村的古今风貌和人文 ...

  • 云南的歌会2
  • <云南的歌会>创新教案 设计思想.思路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的情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积极引导学生反复赏析.朗读,用心品位其美好的情愫,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达到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情景教学法,以多媒体播放<小河淌水 ...

  • 乡土之恋_乡魂之泣_莫言_白狗秋千架_的文学感染力_陈智秀
  • JIANNANWENXUE 们在迪金森的诗歌中,被迪金森所使用的被动动作吸引,而忽略了从一个意象进入到下一个意象所需要的时间. 在艾米丽·迪金森的诗歌中,读者要使自己从已知中抽离出未知.这么做的目的并非 要使目标更明显,并非要全面看清,而是要从多个角度看到永恒.迪金森诗歌的主题从不轻易告诉读者,而是 ...

  • [转载][映山红]柴亮小提琴音乐专辑
  • 2012-07-27 03:02:42|  分类:金色音乐大厅 |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晨窗剪霞<<映山红>柴亮小提琴音乐专辑> 演唱者:柴亮 语种: 其他 唱片公司: 瑞鸣唱片 发行时间: 2008年01月09日 专辑类别: 合集.杂锦 这个寒夜,当你穿越萧瑟的长街和小巷, ...

  • 戴望舒诗中的吴越文化情愫
  • 作者:张新 复旦学报:社科版 1999年07期 地域文化的基本要素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土人情."风土"大体指的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人情"是地域习俗或者说是生活方式的呈示形态.诗歌有偏重于情和偏重于景的,或者把景当作象征的.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自称是" ...

  •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段美好的摘抄时光
  •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段美好的摘抄时光.摘抄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抄的是美词好句,摘的却是写作锦囊. 一.摘抄的意义 1.郭沫若先生曾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如果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驰放达,任凭吞吐. 2.作文的源头活水来源于课外积累 ...

  • 游山西村导学案
  • 游山西村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3.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学习方法: 学习古诗词,重在读.首先是要学会"吟读",即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其次是" ...

  • 冬天的情愫----让爱在深秋渐浓
  • 『静谧思往』让爱在深秋渐浓 文/ 夏墨彦 不知不觉之中,秋天的脚步早已走过她旅途中的大半路程.一路走来,总是将那一片黄,远远地抛在身后.人都说春天是会笑的,其实秋天的一抹嫣然也是风情万种的.只是她这莞尔一笑,却悲伤了几多柔情.一花.一草.抑或一片树叶,它们的凋零.枯萎.或是飘落,生命在此时无不显得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