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教的理论复习提纲(部分没答案)许易

1、 态度

态度(attitude )就是个体习得的并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反应倾向。

a) 态度是一种反应倾向性,而不是反应本身

b) 态度同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是否能够完成某种任务,而态度决定人们是否愿意

完成某种任务

c)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学习的结果,是个体通过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态度不是天生的

2、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a)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b) 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

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3、 知识

A 皮亚杰 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 B 皮连生 知识是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4、 迁移

新旧学习之间的互相影响叫做学习的迁移。

影响既包括积极的影响,也包括消极的影响。

5、 高原现象

学习高原现象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在练习中期的一定阶段,练习成绩发生的停止现象。

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

6、 学习起点

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及其自动化程度。

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程度。

7、 学习与学校学习

a)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联系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行为、能

力、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b) 在学校或一些教学机构里,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以及老师的讲解帮助下,获取知识与

技能的过程

c) 学习比学校学习范围更大,而学校学习是仅仅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与学校等环境下,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因此学校学习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

8、 负强化与惩罚

负强化:行为发生后消除一个厌恶刺激,增强行为发生概率。

Eg :考试第一,免做家务

惩罚:削弱或抑制行为发生的过程。

Eg :行为——惩罚——行为削弱或减少 9、 观察学习与接受学习

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是指通过对学习对象的行为、动作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结果观察,获取信息,而后经过学习主体的大脑进行加工、辨析、内化,再将习得的行为在自己的动作、行为、观念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

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呢呢绒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被学生接受的。

观察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地去观察他人示范行为以及结果具有认知性,可提高学习效率。 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强调接受和掌握的被动的一面。

10、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与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个体获得由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相对应。

罗杰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个人参与的性质、情感认知都投入学习活动,学习是自发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发展;学习时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四个特征:1) 全神贯注;2) 主动自发;3) 全面发展;4) 自我评估;

他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是一致的,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一致的。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与无意义学习相对应。

无意义学习: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与全人无关;

奥苏伯尔强调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联系,只涉及理智,不涉及个人意义;

罗 杰 斯强调主体的自主性与感情,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11、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

● 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网络化的结构性来表征观念间的联系,为人考虑或反思事物之间的

联系提供方便。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 程序性知识主要通过目的流将一系列条件-行动组装起来,体现了人会在何种条件下采

取何种行动来达到一系列中间的子目标,并最终达到目的。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

● 不同:知识类型不同、表现形式和功能不同

举个例子, 有一把扫帚, 告诉你它是扫地用的, 就是陈述性知识, 告诉你如何使用扫帚扫地的就是程序性知识. 前者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后者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12、 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

显性知识又称明晰知识、外显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即: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包括“可以写在书本和杂志上,能说出来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人们意识到,但难以言传和难以用符号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沉默的、心照不宣的、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所有理解都是基于人们的内心留住,即个人的心智模式。

13、 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

智力技能:本质是一套操作步骤和规则,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知识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理解:动作技能与不随意和反射性的动作不一样;

动作技能必须有精细的肌肉控制;

动作技能需要内在的心理过程的控制才能顺利进行。

14、 道德与品德

品德就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道德是社会现象, 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是伦理学的研究象。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5、 智力与能力 智力:保证人们有效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稳定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

能力 ,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

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他要解决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

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他要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

认识总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实践活动又必须有认识参加。

简答题 3-4句话将要点答清楚

16、 托尔曼的小白鼠走迷宫实验,托尔曼对于学习的理解。

托尔曼对S —R 联结说的解释不满,他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S 与R 的直接联结,主张把S —R 公式改为S —O —R 公式。在后一公式中,O 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

第一,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

第二,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托尔曼用“符号”来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认为学习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学习的是能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形成一定的“认知地图”,这才是学习的实质。

17、 桑代克饿猫实验,桑代克对于学习的理解。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 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学习是试误的结果

练习律: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准备律:这个规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a. “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b. “当一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c. “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此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简而言之,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效果律:是指“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重现。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这也就是说当建立了联结时,导致满意后果(奖励)的联结会得到加强,而带来烦恼效果(惩罚)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18、 苛勒大猩猩顿悟实验,苛勒对于学习的理解。

第一, 学习是组织、构造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第二, 第二,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格式塔)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19、 加涅对于学习结果的五种分类。

智力技能:实质上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

认知策略:特殊的智力技能

言语信息:言语知识

运动技能:1、操作规则2、肌肉协调能力 态度:是一种能能够影响人对一类物、事、人做出个人选择的内部状态

20、 各种学习理论的流派,其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桑代克、巴普洛夫、华生、斯金纳

受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研究的影响,学习即一系列刺激与反应联系的积累,否认任何心理能力和先天素质的存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格式塔、布鲁纳、奥苏贝尔

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

第一,学习是组织、构造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第二,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格式塔)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托尔曼、加涅、布鲁姆、班杜拉

托尔曼用“符号”来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认为学习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学习的是能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形成一定的“认知地图”,这才是学习的实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马斯洛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就是学生获取知识及技能, 发展自己的智力, 探究自己的感情, 学会与教师、同学等集体成员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及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 马斯洛:

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全人”

现实的教学目标:“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习类型:认知学习 和 经验学习

学习方式:无意义学习 和 有意义学习

1)个人参与的性质,情感认知都投入学习活动

2)学习是自发的

3)全面发展,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发展

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维果茨基

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21、 皮亚杰对于认知过程的表述。

认知的过程是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22、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类学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的,所谈认知是抽象思维水平上的认知。

第一,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第二,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第三,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用某种形式来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23、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a) 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

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

b) 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会教学内容,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

少时间才能达到对该项内容的掌握程度。

c) 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某项学习任务的掌握水平,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要花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掌握程度。

24、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25、 建构主义的思想与基本观点。

意义不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建构起来的;

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地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的。

不同的个体由于原有的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6、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上而下6个方面:

自我超越,

自我实现,

尊重需求,

社会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27、 影响知识的理解的因素。

(1)客观因素

• 学习材料的内容与性质

• 学习材料的呈现形式

• 教师的言语提示与指导

(2)主观因素

• 原有知识经验

• 能力水平 • 主动理解的意识和方法

28、 迁移的种类及其具体含义。 a) 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也叫“助长性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叫“抑制性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经常表现在新旧概念互相混淆而产生干扰现象。

零迁移:指的是某种学习对后来的学习不产生明显的影响。

b) 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lateral transfer):

也称作水平迁移,是指在内容和难度上相似的学习之间的迁移。

纵向迁移(vertical transfer):

也叫垂直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c)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 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 逆向迁移(backward transfer):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d) 特殊性迁移和一般性迁移

• 特殊迁移(special transfer):

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直接移植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 一般迁移(non-special transfer):

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e) 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

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

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

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29、 态度的结构。

30、 品德的构成。

31、 学习风格:是指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性。

(1) 从对感觉通道的偏重对学习风格分类:

视觉型

听觉型

动觉型

(2) 从学生的认知方式对学习风格的分类:

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反省型和冲动型

整体策略和序列策略

(3) 从大脑半球功能角度对学习风格分类:

左脑优势

右脑优势

两半球脑功能和谐发展

32、 学习方式有哪些形态。

● 自主学习:

一般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学

习资源、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 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的促进他们自己

以及他人的一种学习方式。

● 探究学习

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主动提出问题,进而综合运用新旧知识、技

能生成新的问题解决规则或者思维产品的过程。

33、 学习的一般过程。

● 知识的理解

● 知识的巩固

● 知识的运用

34、 教学的一般过程。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臵作业

35、 桑代克的饿猫实验和苛勒的大猩猩顿悟实验的差异,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对于学习的理解。

桑代克的饿猫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 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苛勒的大猩猩顿悟实验:第一,学习是组织、构造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第二,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格式塔)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与桑代克的学习是试误的结果这一观点针锋相对。

36、 有学者认为教学就是要为了学生的迁移而教,为了迁移而教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1、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

2、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4、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

5、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37、 智力技能的获得由哪几个阶段?结合某一智力技能的获得具体谈一谈。

智力技能是通过实际动作的“内化”而实现的,实际动作的内化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智力技能的性质和水平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知识(知道) —有意识参与(能做)—自动化(熟练)

Eg: 过马路、写字、开车

38、 动作技能的获得由哪几个阶段?结合某一智力技能的获得具体谈一谈。

(一) 认知阶段

(二) 分解阶段

广播体操、开汽车、游泳、打字

(三) 自动化阶段

标准:工作记忆是否被占用

39、 不良情绪背后往往有一些非理性信念,写出至少两种非理性信念举例。

过分概括化:“我考试失败了,我是个没用的人。”“他昨天骂了我,他是个大坏蛋。” 绝对化的要求:“我对他那么好,他一定要对我好。”“我必须成功,不能失败。” 糟糕至极:“我是天下最倒霉的人。”“我竟然失败了,太可怕了。”

解救办法:1. 有什么证据支持我的这种观点吗?

2. 我的想法符合逻辑吗?

3. 我的想法能帮助我解决问题吗?

40、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具体有哪些特点?

◆ 第一阶段 婴儿期(0~2岁)

任务: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 第二阶段 儿童早期(2~4岁)

任务: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 第三阶段 学前期(4~7岁)游戏期

任务: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 第四阶段 学龄期(7~12岁)

任务: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 第五阶段 青年期(12~18岁)

任务: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 第六阶段 成年早期(18~25岁)

任务: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 第七阶段 成年中期(约25~50岁)

任务: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

◆ 第八阶段 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

任务: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41、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在知识的获得,认识的变化和思维方法等方面有哪些收获?

42、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道德的发展要经历哪3个

水平、6个阶段具体什么含义。

3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角色扮演

价值辨析

提供榜样

进行说服

45、 观念和信念往往根深蒂固, “我们如何才能改变观念?”

46、 学习的外部条件。

环境的影响

● 班级与学校

⏹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 班风、校风

● 家庭与社会

⏹ 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

● 虚拟网络环境

⏹ 利:认知工具、新的学习时空

⏹ 弊:信息超载与浅认知、信息筛选困难、消极沉浸、交往缺失?

教学的影响——

● 不同类型的学习

● 条件分析

47、 学习的内部条件。

生理条件:

● 神经组织——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 运动系统——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心理条件:

● 智力因素:

概念:证人们有效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稳定心理 特点的有机结合。 结构要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推理运算

● 非智力因素: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 已有认知结构

• 学习迁移的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 态度

态度(attitude )就是个体习得的并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反应倾向。

a) 态度是一种反应倾向性,而不是反应本身

b) 态度同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是否能够完成某种任务,而态度决定人们是否愿意

完成某种任务

c)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学习的结果,是个体通过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态度不是天生的

2、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a)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b) 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

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3、 知识

A 皮亚杰 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 B 皮连生 知识是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4、 迁移

新旧学习之间的互相影响叫做学习的迁移。

影响既包括积极的影响,也包括消极的影响。

5、 高原现象

学习高原现象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在练习中期的一定阶段,练习成绩发生的停止现象。

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

6、 学习起点

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及其自动化程度。

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程度。

7、 学习与学校学习

a)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联系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行为、能

力、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b) 在学校或一些教学机构里,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以及老师的讲解帮助下,获取知识与

技能的过程

c) 学习比学校学习范围更大,而学校学习是仅仅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与学校等环境下,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因此学校学习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

8、 负强化与惩罚

负强化:行为发生后消除一个厌恶刺激,增强行为发生概率。

Eg :考试第一,免做家务

惩罚:削弱或抑制行为发生的过程。

Eg :行为——惩罚——行为削弱或减少 9、 观察学习与接受学习

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是指通过对学习对象的行为、动作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结果观察,获取信息,而后经过学习主体的大脑进行加工、辨析、内化,再将习得的行为在自己的动作、行为、观念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

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呢呢绒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被学生接受的。

观察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地去观察他人示范行为以及结果具有认知性,可提高学习效率。 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强调接受和掌握的被动的一面。

10、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与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个体获得由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相对应。

罗杰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个人参与的性质、情感认知都投入学习活动,学习是自发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发展;学习时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四个特征:1) 全神贯注;2) 主动自发;3) 全面发展;4) 自我评估;

他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是一致的,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一致的。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与无意义学习相对应。

无意义学习: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与全人无关;

奥苏伯尔强调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联系,只涉及理智,不涉及个人意义;

罗 杰 斯强调主体的自主性与感情,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11、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

● 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网络化的结构性来表征观念间的联系,为人考虑或反思事物之间的

联系提供方便。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 程序性知识主要通过目的流将一系列条件-行动组装起来,体现了人会在何种条件下采

取何种行动来达到一系列中间的子目标,并最终达到目的。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

● 不同:知识类型不同、表现形式和功能不同

举个例子, 有一把扫帚, 告诉你它是扫地用的, 就是陈述性知识, 告诉你如何使用扫帚扫地的就是程序性知识. 前者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后者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12、 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

显性知识又称明晰知识、外显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即: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包括“可以写在书本和杂志上,能说出来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人们意识到,但难以言传和难以用符号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沉默的、心照不宣的、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所有理解都是基于人们的内心留住,即个人的心智模式。

13、 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

智力技能:本质是一套操作步骤和规则,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知识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理解:动作技能与不随意和反射性的动作不一样;

动作技能必须有精细的肌肉控制;

动作技能需要内在的心理过程的控制才能顺利进行。

14、 道德与品德

品德就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道德是社会现象, 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是伦理学的研究象。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5、 智力与能力 智力:保证人们有效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稳定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

能力 ,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

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他要解决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

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他要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

认识总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实践活动又必须有认识参加。

简答题 3-4句话将要点答清楚

16、 托尔曼的小白鼠走迷宫实验,托尔曼对于学习的理解。

托尔曼对S —R 联结说的解释不满,他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S 与R 的直接联结,主张把S —R 公式改为S —O —R 公式。在后一公式中,O 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

第一,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

第二,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托尔曼用“符号”来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认为学习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学习的是能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形成一定的“认知地图”,这才是学习的实质。

17、 桑代克饿猫实验,桑代克对于学习的理解。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 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学习是试误的结果

练习律: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准备律:这个规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a. “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b. “当一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c. “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此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简而言之,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效果律:是指“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重现。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这也就是说当建立了联结时,导致满意后果(奖励)的联结会得到加强,而带来烦恼效果(惩罚)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18、 苛勒大猩猩顿悟实验,苛勒对于学习的理解。

第一, 学习是组织、构造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第二, 第二,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格式塔)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19、 加涅对于学习结果的五种分类。

智力技能:实质上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

认知策略:特殊的智力技能

言语信息:言语知识

运动技能:1、操作规则2、肌肉协调能力 态度:是一种能能够影响人对一类物、事、人做出个人选择的内部状态

20、 各种学习理论的流派,其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桑代克、巴普洛夫、华生、斯金纳

受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研究的影响,学习即一系列刺激与反应联系的积累,否认任何心理能力和先天素质的存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格式塔、布鲁纳、奥苏贝尔

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

第一,学习是组织、构造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第二,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格式塔)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托尔曼、加涅、布鲁姆、班杜拉

托尔曼用“符号”来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认为学习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学习的是能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形成一定的“认知地图”,这才是学习的实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马斯洛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就是学生获取知识及技能, 发展自己的智力, 探究自己的感情, 学会与教师、同学等集体成员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及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 马斯洛:

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全人”

现实的教学目标:“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习类型:认知学习 和 经验学习

学习方式:无意义学习 和 有意义学习

1)个人参与的性质,情感认知都投入学习活动

2)学习是自发的

3)全面发展,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发展

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维果茨基

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21、 皮亚杰对于认知过程的表述。

认知的过程是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22、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类学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的,所谈认知是抽象思维水平上的认知。

第一,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第二,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第三,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用某种形式来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23、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a) 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

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

b) 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会教学内容,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

少时间才能达到对该项内容的掌握程度。

c) 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某项学习任务的掌握水平,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要花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掌握程度。

24、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25、 建构主义的思想与基本观点。

意义不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建构起来的;

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地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的。

不同的个体由于原有的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6、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上而下6个方面:

自我超越,

自我实现,

尊重需求,

社会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27、 影响知识的理解的因素。

(1)客观因素

• 学习材料的内容与性质

• 学习材料的呈现形式

• 教师的言语提示与指导

(2)主观因素

• 原有知识经验

• 能力水平 • 主动理解的意识和方法

28、 迁移的种类及其具体含义。 a) 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也叫“助长性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叫“抑制性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经常表现在新旧概念互相混淆而产生干扰现象。

零迁移:指的是某种学习对后来的学习不产生明显的影响。

b) 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lateral transfer):

也称作水平迁移,是指在内容和难度上相似的学习之间的迁移。

纵向迁移(vertical transfer):

也叫垂直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c)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 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 逆向迁移(backward transfer):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d) 特殊性迁移和一般性迁移

• 特殊迁移(special transfer):

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直接移植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 一般迁移(non-special transfer):

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e) 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

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

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

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29、 态度的结构。

30、 品德的构成。

31、 学习风格:是指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性。

(1) 从对感觉通道的偏重对学习风格分类:

视觉型

听觉型

动觉型

(2) 从学生的认知方式对学习风格的分类:

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反省型和冲动型

整体策略和序列策略

(3) 从大脑半球功能角度对学习风格分类:

左脑优势

右脑优势

两半球脑功能和谐发展

32、 学习方式有哪些形态。

● 自主学习:

一般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学

习资源、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 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的促进他们自己

以及他人的一种学习方式。

● 探究学习

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主动提出问题,进而综合运用新旧知识、技

能生成新的问题解决规则或者思维产品的过程。

33、 学习的一般过程。

● 知识的理解

● 知识的巩固

● 知识的运用

34、 教学的一般过程。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臵作业

35、 桑代克的饿猫实验和苛勒的大猩猩顿悟实验的差异,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对于学习的理解。

桑代克的饿猫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 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苛勒的大猩猩顿悟实验:第一,学习是组织、构造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第二,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格式塔)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与桑代克的学习是试误的结果这一观点针锋相对。

36、 有学者认为教学就是要为了学生的迁移而教,为了迁移而教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1、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

2、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4、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

5、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37、 智力技能的获得由哪几个阶段?结合某一智力技能的获得具体谈一谈。

智力技能是通过实际动作的“内化”而实现的,实际动作的内化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智力技能的性质和水平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知识(知道) —有意识参与(能做)—自动化(熟练)

Eg: 过马路、写字、开车

38、 动作技能的获得由哪几个阶段?结合某一智力技能的获得具体谈一谈。

(一) 认知阶段

(二) 分解阶段

广播体操、开汽车、游泳、打字

(三) 自动化阶段

标准:工作记忆是否被占用

39、 不良情绪背后往往有一些非理性信念,写出至少两种非理性信念举例。

过分概括化:“我考试失败了,我是个没用的人。”“他昨天骂了我,他是个大坏蛋。” 绝对化的要求:“我对他那么好,他一定要对我好。”“我必须成功,不能失败。” 糟糕至极:“我是天下最倒霉的人。”“我竟然失败了,太可怕了。”

解救办法:1. 有什么证据支持我的这种观点吗?

2. 我的想法符合逻辑吗?

3. 我的想法能帮助我解决问题吗?

40、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具体有哪些特点?

◆ 第一阶段 婴儿期(0~2岁)

任务: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 第二阶段 儿童早期(2~4岁)

任务: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 第三阶段 学前期(4~7岁)游戏期

任务: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 第四阶段 学龄期(7~12岁)

任务: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 第五阶段 青年期(12~18岁)

任务: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 第六阶段 成年早期(18~25岁)

任务: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 第七阶段 成年中期(约25~50岁)

任务: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

◆ 第八阶段 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

任务: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41、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在知识的获得,认识的变化和思维方法等方面有哪些收获?

42、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道德的发展要经历哪3个

水平、6个阶段具体什么含义。

3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角色扮演

价值辨析

提供榜样

进行说服

45、 观念和信念往往根深蒂固, “我们如何才能改变观念?”

46、 学习的外部条件。

环境的影响

● 班级与学校

⏹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 班风、校风

● 家庭与社会

⏹ 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

● 虚拟网络环境

⏹ 利:认知工具、新的学习时空

⏹ 弊:信息超载与浅认知、信息筛选困难、消极沉浸、交往缺失?

教学的影响——

● 不同类型的学习

● 条件分析

47、 学习的内部条件。

生理条件:

● 神经组织——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 运动系统——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心理条件:

● 智力因素:

概念:证人们有效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稳定心理 特点的有机结合。 结构要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推理运算

● 非智力因素: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 已有认知结构

• 学习迁移的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相关内容

  • 甘肃农业大学
  • 甘肃农业大学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全套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 1-1本套资料没有真题注:若考前收集到最新考研真题,我们将免费邮件发送给购买资料的考生,若考生自己购买到的话,本店以市场价格报销购买真题的费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 2-12014年考研复习规划指导:包含专业课复习计划和 ...

  • 军事理论复习提纲
  • 西南交通大学2012级本科生军事理论 期末总复习提纲 参考教材: 大学军事科学概论(第三版):教师各专题课件. 答 疑: 赵章海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18.中国人民解放军是 中国共产党 缔造和 领导 的人民军队,是中国 武装力量 的主体,建立于 1927 年 8 ...

  • 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教学评价复习提纲二
  • 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教学评价复习提纲二 16.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层次性原则 (3)多样化原则 (4)多元化原则 17.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8.学生情感差异 学生情感差异是指小学生的情感具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 ...

  • 清华大学建筑学考研经验
  •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校的学生,资质平庸,但是通过一年的努力,我现在能够坐在清华大学的教室里学习,很多感慨,希望能给后来人以帮助. 首先:一定要有吃苦的勇气和准备,要几个月如一日地看书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很容易迷茫.懈怠和没有信心,这时候一定要坚持,要和别人做做交流,千万别钻牛角尖,一定要学会坚持,成 ...

  • 初中教复习提纲
  • 1.学习: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知识经验的获得与行为变化的渐进提交过程. 2.教学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交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概念 :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 ...

  • 2014辽宁省毛概复习提纲答案整理版考试答题技巧
  • 1.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 ABCDE ) A."一中一台" B."两个中国" C."一国两府" D."台湾独立" E."外国插手"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 A )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 ...

  •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思想解放
  •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人民 版高中历史必修 三 第 三 单元的内容< 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 学重难点的设置. 1. 教材地位 ...

  • 二学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 二学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科学研究:2.课题:3.应用研究:4.假设:5.样本:6.文献资料: 7.教育实验:8.内在效度:9.教育调查: 10.分层抽样: 11.无关变量:12.教育观察: 二.填空: 1.教育科学研究的创造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 :其二是 .(探索 ...

  • 司法考试心得
  • 司法考试,是一场智力.毅力和体力以及心理的综合较量,正因为其复习资料多.难度大.通过率低,成就了其"三大名考"之一的名声.一路走来,经历了那段昏天黑地的日子,才发现有那么多值得总结,值得留给后来人-可能这其中大多是个人体会,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我更希望下面的这些东西能成为您行动的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