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似梅花香自骨

  在同事口中,她是“美女院长”;在同学笔下,她是“亲和力十足的‘女神’”;在致力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学界同行眼里,她是富有开拓精神的行动派。她就是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梅芳教授。如果用画来喻人,那么有的人像是一丝不苟的工笔重彩,有的人是简约飘逸的写意水墨,而王梅芳更像是一幅低调华美的印象派油画,站在一定距离之外,你才能清楚地看到那抹亮泽的白如何在不同的色调和背景间穿梭,并最终汇成一树姿态优雅、气韵生动的“梅”。   暖香盈盈,令莘莘学子如沐春风   我和王老师认识是在她的《新闻学概论》的课堂上。她总是很早就到了教室,通常喜欢走到同学们中间,和大家聊一聊最近的新鲜事,解一解学习上的疑问。在我还只是远远地观察她的时候,印象中的她每次的穿戴都一丝不苟,时尚而优雅,知性而大气,心中暗想,这就是心中期待的大学女教授的样子吧。听了她的课,我更是从头到脚地喜欢上了这个漂亮的老师。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不论对错,不设标准,只要你敢说,只要你能言之成理,都可以得到肯定,她还鼓励尝试新的方法,启发展开不同的视角,使得理论学习妙趣横生。   同学们都说王老师是“女神”,我说不,女神给人的感觉很遥远、很冰冷,而王老师是位亲和力十足的“女神”。她的这种亲和力是一种源源不断散发着的温暖感,值得我们尊敬、信赖和依靠。   很多同学说,从心理距离上说,我们和王老师之间的关系不是普通的学生和高高在上的院长、教授,而是时刻需要引导的孩子和用人格魅力影响我们的妈妈。遇到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好老师,是一生的荣幸。   ——东华大学传播系2009级本科生程沛   王梅芳注重把互动式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教学中。在她看来,完整的教学不仅由每节课的那45分钟构成,还包括45分钟以外的弹性时间;不仅存在于教室之内,还延伸至任何一个现实或虚拟的空间;不仅体现在针对专业问题的平等对话与敞开式讨论,也体现在与同学们之间关于社会与人生、关于善与美、关于“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那些信马由缰的漫谈与闲聊。对于被同学们盛赞“富有人格魅力”,王梅芳说:“其实,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魅力,但是,我也当过学生,所以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包括知识系统和人格成长,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学科的爱好偏向、对未来的理想的选择。所以,作为老师,我愿意成为同学们的朋友,可以交心、可以相互学习,愿意成为你们培养健全人格历程中的参谋和同行者。”   王梅芳不仅注重现时对学生的培养,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她希望把互动式教育从师生之间的“内循环”扩展到学校—社会的“外循环”,从而真正让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得以实现。早在2003年她就在《光明日报》发表《新闻教育要面向社会实际》一文,呼吁新闻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需求,要“落地”,唯有落地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她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走入社会、学以致用的机会。当同学们为落实了实习单位、得到了海外交流的机会、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而兴高采烈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她为此费了多少脑筋、经过多少周折,乃至动用了多少自己的同学、导师、朋友等私人关系。把琐碎繁难的过程留给自己,把柳暗花明的结果示于他人,她做得行云流水,自然而然。   王梅芳的言传身教,如微风拂来的阵阵暖香,让那些刚刚踏进新闻传播专业大门的年轻学子不知不觉中学到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深切地体会到了鼓励参与重视分享、平等对话自由讨论的专业精神以及朴素的人文情怀。通过和王梅芳许许多多课内课外的接触与交流,让同学们起初的“惊艳”与惊喜慢慢变成“久居芝兰之室”的平静和安然。剑桥大学有一句老话叫:学生的学问是被教授的烟斗熏出来的。世易时移,被青烟袅袅的烟斗熏出的学问,也可以从盈盈暖香中升起。   冰姿皎皎,于学术园地展露清芬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众多精彩案例,又从价值观念、社会转型等理论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是我国舆论监督研究的一项新收获。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该书独辟蹊径,将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联系起来,准确地把握住了舆论监督在历史发展中的脉络;其间新意迭出,令人回味。”   ——罗以澄[1]   “作者把舆论监督拉出新闻的范围,把研究的视野拓宽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这样的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就使舆论监督的意义跳出了专业范围,成为一种文明的象征和文明的标志。这一研究思路也为舆论监督的研究和新闻学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使人们从技术的视野、工具的视野走进了文明的视野。”   ——张昆[2]   作为一个面向社会的思考者,而非背对社会的书斋式学究,王梅芳始终对变动不居、复杂纷纭的社会生活充满兴趣,始终保持介入现实、面对现实发言的姿态,她的学术敏感总是和最鲜活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了解王梅芳的专业选择以及学术旨趣,就可以看到她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之间、在历史性与现实性之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当有访者问“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时,她回答说:我的学习成长经历紧紧地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那个时代既革命又浪漫,充满着憧憬。高中毕业后我想过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策马扬鞭,想过穿一身绿军装英姿飒爽……最后成了上山下乡的知青。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全国统考上了大学。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既是中国国家命运的转折点,同时也是许多中国人个人命运转变的开始。我是这一历史巨变中的一分子,我选择这个专业,一是因为当时中国整个气氛有点“神州风扬”的意味,政治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思想上,真理大讨论,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文学上大声呼唤人的尊严、价值、权利,几乎每一部作品的出现都会引起轰动家喻户晓;与此同时,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文章,张扬着拥抱科学、崇尚知识、追求理想的精神,“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这些句子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而这一切都是透过当时的媒体舆论渗入人们的心灵,形成社会风貌。二是未来职业的想象,在以上波澜壮阔的大图景中,可以想象当一名记者该多么神奇。这种想象现在想来,也是一种青春的律动吧。   当然,大学毕业分配她没能当上记者却当上了新闻传播学的大学教师。从此,她带着一如既往的理想主义者的热情,展现着面向现实生活的开拓姿态。世纪之交,中国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战略下,经过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物质文明水平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却明显滞后。包含强烈实用主义倾向、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优先”成为社会发展绝对尺度,作为社会制度建设精神指向的“社会正义”却不时成为无法兼顾的“代价”,成为被搁置的问题,社会不公、权力越界的情况时有发生。当时,虽然党和政府的正式文件中已经多次提到要重视“舆论监督”,但在实践中要加以落实还是举步维艰,而学界对“舆论监督”的理论研究尚在破冰之初。“社会正义”对于社会的持续平衡发展的意义是否比“效率”更深远?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的关系究竟如何?舆论监督在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何种作用?舆论监督的价值意义究竟是什么?带着对现实的困惑,王梅芳开始了她对“舆论监督”“社会正义”及相关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王梅芳选择的研究方向是独辟蹊径的,她的研究思路同样别具慧心。在实际生活中,舆论监督通常被有关部门作为解决某项工作的宣传工具,或是被大众作为对某些社会现象发泄不满情绪的渠道。但王梅芳认为,这样理解舆论监督远远不够。她的研究思路诚如张昆教授所称许的:“把舆论监督拉出新闻的范围,把研究的视野拓宽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这样的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王梅芳指出,舆论监督是推动传统官本位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或曰官本位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健全的舆论监督是一个现代的和谐社会的必要标志。舆论监督无论是作为一种政治管理机制、社会平衡机制还是文化建设机制,它的基础都是社会正义。作为一种引导人类生活和谐化、完美化的精神性向度,社会正义关注的是社会体系是否合乎人性的要求,其意义在于变革、建构社会合作体系,为人的幸福生活提供条件和保证,即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追求。任何的正义问题都具有社会性,因而都可以称之为社会正义问题。而舆论是公众的意见,舆论的背后潜藏着公众对社会价值尺度和运行方向(亦即“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舆论监督是公众用舆论的方式监督社会,那么公众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其公民意识的觉醒、成熟和完善对于舆论监督的质量、对于社会正义的实现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研究过程中,王梅芳查阅了大量一手资料,精心搜集从改革开放到世纪之初的许多案例,从渤海二号、南丹矿难到孙志刚事件、长沙戒毒所案……丰富的现实案例为她的理论阐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她一方面尖锐地指出在舆论监督的路上有太多的鲜血、太多的眼泪和太多的羁绊;另一方面,她从“鲜血”“眼泪”和“羁绊”背后,揭示出社会正义通过各种媒体平台以舆论监督的方式得以伸张的曲折过程,揭示出舆论监督对于广大公众的意义在于可以启发、倡导和强化其公民意识,舆论监督对社会公众的价值指导作用将超出其对现实生活的批评作用。她指出,社会正义是从理想和精神的意义上引导人类社会向善向美,舆论监督是在现实的层面上规导和匡正社会的非义和不谐。“舆论”本身就是具有道义力量的价值评价,舆论监督是舆论的重要功能,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正义观念的深入普及,最终将使舆论监督提升为一种文化力量,甚至成为一种文明的标志。这些理论思考和观点,之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并坚持维护公平正义的表述中都得到体现,无疑显示此项研究的前瞻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从最初对社会现实的某种困惑对未来的某种期待开始,到从价值体系、现代性、社会评价等多角度进行透视,从新闻传播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剖析,王梅芳的“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研究过程充满了困难也充满了她自己所说的“探索的乐趣”。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她在学术论著《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中以舆论监督为主线,将媒体理想、公众参与、社会正义之间关系进行立体勾连,在文化层面、理论层面倡扬舆论监督的价值意义,可谓开经展脉、释冰留香。但是,书稿得以付梓,是有曲折的,回想这段经历,王梅芳说:“那时政治文明程度不高,社会对舆论监督的认识有误区,一般认为舆论监督就是负面报道,出版社开始不敢出,并要求把其中的案例删除掉,认为是暴露了黑暗面,甚至要把舆论监督与中国传统文化一章去掉,认为太敏感。其实,换个角度,这些曲折何尝不是当时公众的舆论监督在公权面前难免遭遇的尴尬和困难呢。”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舆论监督已经成为启迪公民意识、维护公民权利的重要力量和途径,舆论监督也已不仅仅是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政府不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舆论监督,而是越来越主动地搭建各种媒体平台为舆论监督创造条件,从而使舆论监督日益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有效保障,事实印证了王梅芳教授当年的思考,也彰显了她在学术上的敏感和远见。正如张昆教授所说,《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所做的应当是属于“有思想的学问”[2]。   时尚需要传播,流行离不开展示。时尚传播研究的提出是王梅芳教授开拓的新闻传播研究的新领域,是她敢为天下先的又一重大创新。   ——童兵   2006年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科带头人被引进到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以来,王梅芳在致力于传播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同时,又开始思考着新的研究方向。凭借对变动不居的社会文化现象一如既往的兴趣和敏感,她认为,时尚是植根于生活世界的新灵感,是社会意义的源泉,能够最鲜明地反映时代的精神和面貌,也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载体;“时尚文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社会最活跃,表现形态最生动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消费文化的兴盛和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时尚资讯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时尚杂志可谓铺天盖地,专门的时尚频道、时尚栏目、时尚网站、时尚报刊以及报刊的时尚版面等纷纷出现,其比重之大、影响之深广,超乎人们的想象。特别是由时尚媒体、时尚明星、时尚产业、时尚消费者以及由他们共同营造的时尚‘意见气候’,已呈现出比任何时代任何时期都更加丰富、更加活跃、更加具有影响力的时尚文化传播的舆论场域。因此,学术研究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时尚文化是流行文化的核心内容、时尚文化引领流行文化,对意识形态、价值观具有建构作用。加强时尚文化传播的价值导向研究,重视并参与时尚场域的价值建构,探索时尚文化传播的理论规范,张扬时尚文化所拥有的积极价值元素,从而以创新的方式引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构建,使时尚文化成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推动力量,成为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题中之义,无论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都具有现实意义”。她断定:“随着中国消费文化和时尚传媒的繁荣发展、时尚文化传播对社会风尚以及人们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影响的加剧,时尚文化传播的研究热度、广度与深度必将呈上升趋势。”①就这样,王梅芳开始把时尚文化传播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2009年她获得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交叉研究项目资助《时尚文化传播研究平台》;2011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时尚文化传播的价值导向研究》;2012年底学校批准成立校级时尚传播研究中心。   2012年2月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加强传播体系建设”,提出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战略。此后中国在文化发展态势上展现出政策、资本、技术、消费等诸多利好因素,时尚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塑造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已成为上海发展战略。近年上海的时尚产业、时尚传媒、时尚消费更是蓬勃发展、异彩纷呈,时尚文化传播俨然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为显要的社会征候……事实再次印证了王梅芳的学术敏感性和前瞻性。从确立研究方向到形成初步研究框架,从获得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交叉研究项目的立项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从成立时尚传播研究中心到筹办“时尚传播与社会发展国际论坛”……发现了一片新的学术领地后,王梅芳有条不紊地完成初期拓荒工作并构建出未来的研究图景。2013年5月东华大学时尚传播研究中心正式揭牌,王梅芳说:“时尚是21世纪最为活跃、最为生动的文化景观,但时尚传播研究及其人才培养却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学科绿地……”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对展开时尚传播研究的学理、实践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表示时尚传播研究不仅开创了传播学学科的崭新路向,还拓展了传播学研究的应用型领域。童兵教授说:“无论时尚与政治、经济、审美、休闲等有着何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但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时尚离不开传播,时尚必须要传播,没有传播就没有时尚。”时尚传媒集团总裁刘江先生说:“这是一个使命的开始!放眼传播学的学术视野,聚焦时尚这种最具前瞻性的文化形态,必将大有作为。”   从“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到“时尚文化传播”,王梅芳教授在学术研究上不仅是个灵敏的“前瞻派”,更是个踏实的“行动派”。与皓首穷经的古典学院派研究相比,她的研究姿态更像是她和由“已然”“应然”走向“必然”的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之间一场持久而深入的对话。借用她在《舆论监督和社会正义》中所说,真正的对话“是要求人带着自己的心灵去探寻,甚至带着疑问和惶惑,带着尊敬和自我尊敬”去倾听。在对话式的交流关系中,研究者“不是一个孤独的观察者、独白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倾听者、演说者与思想者。唯有通过对话,研究者和她的研究对象之间才有可能达成精神上的相遇”[3]。其为人称道和称羡的学术敏感性、前瞻性便是一次次“精神相遇”的结果。她的学术探索体现了一种“变”与“常”的统一。所谓“变”,是她的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常”,是在她的研究中始终贯注着个人性与公共性/社会性相结合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从她“正义之于个人是德行之善,正义之于社会是制度之美”的论述中,从她“时尚与传媒的结合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与重构”的追问中,她恰似一枝早春的梅,冰姿皎皎,在学术园地散发着自然清香。   玉骨谦谦,为学院发展蕴故化新   “王院长是一个有创意的人,不管是在研究还是在工作上,她都不愿重复自己。在舆论监督上已经有深厚积累,但是来到东华以后她毅然转向时尚传播研究。对学院教学,她每年都寻找革新重点,把程式性很强的教学工作做出生气和活力。王院长也是愿做事、能做事的人。传播学专业从零起步,到现在蓬勃发展与她不断‘折腾’分不开,从引进人才到实验室建设,再到与普利茅斯联合办学,许多人看来‘不可能’的事,都在她的执着推动下成为可能。王院长在学术和工作上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等’来的,也不是‘靠’来的,是她辛勤付出,不断超越的必然结果。”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赵高辉   王梅芳老师给我们的印象是人如其名。她外表典雅,内心柔韧;对人芬芳,对事周详。   初识王梅芳,是在五月花海盛放的初夏。王教授端坐在办公桌边,恬淡如梅。入座之后,她问起我们的情况,关切细心。说到专业建设,她凝神敛眉,从传播学专业国内现状谈到东华传播在上海高校的差别化生存的思考,此时她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让我们在座各位踌躇满志,信心倍增。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我们东华传播能够如王梅芳教授那样,经过彻骨寒冬的历练,迎来暗香扑鼻的春天。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朱红霞   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始终是王梅芳心之所系。她不囿于陈规,善于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找到合适的办学道路。早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主持工作期间,她就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制订了一体两翼的学院发展建设规划,系统地建起了规模化、现代化的新闻广播电视实验基地;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支持下,她发起并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在武汉市召开了由全国财经类、政法类院校新闻传播学院系负责人参加的教材编写会议,担任总主编,出版了《专业新闻系列教程》(包括经济新闻和法治新闻系列)……   被引进到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后,她从零开始着手创办东华大学的传播学专业,2008年获得教育部批准,2009年正式招生。她提出整合已有资源,将传播学与原有几个相关专业进行大类培养,构建创新培养模式,搭起传播学学科新平台;她积极引进人才,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就组建起一支由新闻学、传播学博士、博士后构成的覆盖新闻传播史论、业务和技术知识背景的完备的专业师资队伍。在她的带领下,这支队伍朝气蓬勃、视野新锐,并逐步在网络新媒体研究、时尚传播研究、视觉文化研究等方面崭露头角,并显示出相当的发展潜力:仅2011到2012年度他们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上海市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8项。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梅芳还积极筹建“全程一体化采编实验室”。没有经费,她成功申请了教育部修购基金;财力有限,她想方设法把钱用在刀刃上;缺乏人手,她亲自参与实验室建设规划,从设备选择到室内装饰乃至色彩设计,她都细细琢磨,几乎事必躬亲……此时同事们才更深切地感受到她的执着和坚持,她是那种即便陷入迷宫,也会安安静静然而不屈不挠地找到出口的人。当一座技术高端、虚拟与实景相结合的专业演播厅终于建成时,连来访的境外专家都惊赞:“太专业啦!”那年在传播学专业接受新专业检查时,检查组专家面对厚厚的成果统计赞叹说:“三年多的时间,即使是积累有年的专业,能拿出这么多成果,也是不容易的!”   然而,这仅仅说的是传播学。作为一位人文学院院长,她所关注的学科绿地又何止这一片呢!人文学院是一个包含文、史、哲、理、管、法等多个学科门类的学院,思政部的教学改革考试方式改革是她倡议、发起和组织实施;公共管理MPA硕士专业学位的申请是她组织论证并亲自面向专家答辩……   与围绕她的褒奖和热议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那种在工作中的忘我和投入、日复一日的面对和承担。从人文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到全面负责学院工作的正院长,王梅芳承担起了日益繁重的管理工作。主管教学几年学院无一起教学事故,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学和行政安排工作中一些存在多年、怨声载道的老大难问题悄然得以解决和改善;学院老师很少听到她高调宣布工作规划,却清楚地看到学院的管理日益有序,环境日益优化……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切,温文尔雅的她有多少次“上蹿下跳”地争取资源,“通宵达旦”地论证谋划。对于来自老师们的意见,她从不漠然置之或者以“向来如此”做堂而皇之的挡箭牌,从她认真倾听的神情中你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她不是在琢磨接下来该拿哪个借口来告诉你“这不行……”,而是在客观分析这些意见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尽她所能来解决问题。她会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主动找在她背后大发牢骚的老师耐心沟通、了解情况;她会在上海冬天最冷的晚上,驱车横穿上海,去医院看望一个手术后感觉自己狼狈至极、不想见任何人的同事,她打趣地笑称,“让大姐来给你讲讲我的那些比你还狼狈的事”……在被诟病的日益行政化、官僚化的大学管理体制下,无论是她工作中的锐意开拓、公正客观还是待人时的谦和得体、与人为善,正恰似雾霾天里的一抹梅香,不高亢但悠扬,不浓烈但清远,雪胎梅骨看似柔弱实则坚强。   这就是王梅芳,隔着一段距离看她,就像欣赏一幅印象派油画,有一种低调而华丽的美。那是一种“暖香盈盈”的低调,“冰姿皎皎”的华丽和“玉骨谦谦”的美。   注 释:   ①摘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1YJ860023)《时尚文化传播的价值导向研究》论述报告。   参考文献:   [1]罗以澄.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   [2]张昆.光明日报[N].2008-01-05.   [3]王梅芳.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为复旦大学博士,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讲师)   编校:董方晓

  在同事口中,她是“美女院长”;在同学笔下,她是“亲和力十足的‘女神’”;在致力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学界同行眼里,她是富有开拓精神的行动派。她就是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梅芳教授。如果用画来喻人,那么有的人像是一丝不苟的工笔重彩,有的人是简约飘逸的写意水墨,而王梅芳更像是一幅低调华美的印象派油画,站在一定距离之外,你才能清楚地看到那抹亮泽的白如何在不同的色调和背景间穿梭,并最终汇成一树姿态优雅、气韵生动的“梅”。   暖香盈盈,令莘莘学子如沐春风   我和王老师认识是在她的《新闻学概论》的课堂上。她总是很早就到了教室,通常喜欢走到同学们中间,和大家聊一聊最近的新鲜事,解一解学习上的疑问。在我还只是远远地观察她的时候,印象中的她每次的穿戴都一丝不苟,时尚而优雅,知性而大气,心中暗想,这就是心中期待的大学女教授的样子吧。听了她的课,我更是从头到脚地喜欢上了这个漂亮的老师。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不论对错,不设标准,只要你敢说,只要你能言之成理,都可以得到肯定,她还鼓励尝试新的方法,启发展开不同的视角,使得理论学习妙趣横生。   同学们都说王老师是“女神”,我说不,女神给人的感觉很遥远、很冰冷,而王老师是位亲和力十足的“女神”。她的这种亲和力是一种源源不断散发着的温暖感,值得我们尊敬、信赖和依靠。   很多同学说,从心理距离上说,我们和王老师之间的关系不是普通的学生和高高在上的院长、教授,而是时刻需要引导的孩子和用人格魅力影响我们的妈妈。遇到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好老师,是一生的荣幸。   ——东华大学传播系2009级本科生程沛   王梅芳注重把互动式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教学中。在她看来,完整的教学不仅由每节课的那45分钟构成,还包括45分钟以外的弹性时间;不仅存在于教室之内,还延伸至任何一个现实或虚拟的空间;不仅体现在针对专业问题的平等对话与敞开式讨论,也体现在与同学们之间关于社会与人生、关于善与美、关于“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那些信马由缰的漫谈与闲聊。对于被同学们盛赞“富有人格魅力”,王梅芳说:“其实,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魅力,但是,我也当过学生,所以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包括知识系统和人格成长,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学科的爱好偏向、对未来的理想的选择。所以,作为老师,我愿意成为同学们的朋友,可以交心、可以相互学习,愿意成为你们培养健全人格历程中的参谋和同行者。”   王梅芳不仅注重现时对学生的培养,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她希望把互动式教育从师生之间的“内循环”扩展到学校—社会的“外循环”,从而真正让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得以实现。早在2003年她就在《光明日报》发表《新闻教育要面向社会实际》一文,呼吁新闻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需求,要“落地”,唯有落地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她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走入社会、学以致用的机会。当同学们为落实了实习单位、得到了海外交流的机会、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而兴高采烈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她为此费了多少脑筋、经过多少周折,乃至动用了多少自己的同学、导师、朋友等私人关系。把琐碎繁难的过程留给自己,把柳暗花明的结果示于他人,她做得行云流水,自然而然。   王梅芳的言传身教,如微风拂来的阵阵暖香,让那些刚刚踏进新闻传播专业大门的年轻学子不知不觉中学到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深切地体会到了鼓励参与重视分享、平等对话自由讨论的专业精神以及朴素的人文情怀。通过和王梅芳许许多多课内课外的接触与交流,让同学们起初的“惊艳”与惊喜慢慢变成“久居芝兰之室”的平静和安然。剑桥大学有一句老话叫:学生的学问是被教授的烟斗熏出来的。世易时移,被青烟袅袅的烟斗熏出的学问,也可以从盈盈暖香中升起。   冰姿皎皎,于学术园地展露清芬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众多精彩案例,又从价值观念、社会转型等理论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是我国舆论监督研究的一项新收获。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该书独辟蹊径,将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联系起来,准确地把握住了舆论监督在历史发展中的脉络;其间新意迭出,令人回味。”   ——罗以澄[1]   “作者把舆论监督拉出新闻的范围,把研究的视野拓宽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这样的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就使舆论监督的意义跳出了专业范围,成为一种文明的象征和文明的标志。这一研究思路也为舆论监督的研究和新闻学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使人们从技术的视野、工具的视野走进了文明的视野。”   ——张昆[2]   作为一个面向社会的思考者,而非背对社会的书斋式学究,王梅芳始终对变动不居、复杂纷纭的社会生活充满兴趣,始终保持介入现实、面对现实发言的姿态,她的学术敏感总是和最鲜活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了解王梅芳的专业选择以及学术旨趣,就可以看到她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之间、在历史性与现实性之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当有访者问“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时,她回答说:我的学习成长经历紧紧地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那个时代既革命又浪漫,充满着憧憬。高中毕业后我想过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策马扬鞭,想过穿一身绿军装英姿飒爽……最后成了上山下乡的知青。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全国统考上了大学。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既是中国国家命运的转折点,同时也是许多中国人个人命运转变的开始。我是这一历史巨变中的一分子,我选择这个专业,一是因为当时中国整个气氛有点“神州风扬”的意味,政治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思想上,真理大讨论,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文学上大声呼唤人的尊严、价值、权利,几乎每一部作品的出现都会引起轰动家喻户晓;与此同时,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文章,张扬着拥抱科学、崇尚知识、追求理想的精神,“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这些句子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而这一切都是透过当时的媒体舆论渗入人们的心灵,形成社会风貌。二是未来职业的想象,在以上波澜壮阔的大图景中,可以想象当一名记者该多么神奇。这种想象现在想来,也是一种青春的律动吧。   当然,大学毕业分配她没能当上记者却当上了新闻传播学的大学教师。从此,她带着一如既往的理想主义者的热情,展现着面向现实生活的开拓姿态。世纪之交,中国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战略下,经过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物质文明水平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却明显滞后。包含强烈实用主义倾向、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优先”成为社会发展绝对尺度,作为社会制度建设精神指向的“社会正义”却不时成为无法兼顾的“代价”,成为被搁置的问题,社会不公、权力越界的情况时有发生。当时,虽然党和政府的正式文件中已经多次提到要重视“舆论监督”,但在实践中要加以落实还是举步维艰,而学界对“舆论监督”的理论研究尚在破冰之初。“社会正义”对于社会的持续平衡发展的意义是否比“效率”更深远?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的关系究竟如何?舆论监督在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何种作用?舆论监督的价值意义究竟是什么?带着对现实的困惑,王梅芳开始了她对“舆论监督”“社会正义”及相关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王梅芳选择的研究方向是独辟蹊径的,她的研究思路同样别具慧心。在实际生活中,舆论监督通常被有关部门作为解决某项工作的宣传工具,或是被大众作为对某些社会现象发泄不满情绪的渠道。但王梅芳认为,这样理解舆论监督远远不够。她的研究思路诚如张昆教授所称许的:“把舆论监督拉出新闻的范围,把研究的视野拓宽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这样的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王梅芳指出,舆论监督是推动传统官本位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或曰官本位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健全的舆论监督是一个现代的和谐社会的必要标志。舆论监督无论是作为一种政治管理机制、社会平衡机制还是文化建设机制,它的基础都是社会正义。作为一种引导人类生活和谐化、完美化的精神性向度,社会正义关注的是社会体系是否合乎人性的要求,其意义在于变革、建构社会合作体系,为人的幸福生活提供条件和保证,即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追求。任何的正义问题都具有社会性,因而都可以称之为社会正义问题。而舆论是公众的意见,舆论的背后潜藏着公众对社会价值尺度和运行方向(亦即“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舆论监督是公众用舆论的方式监督社会,那么公众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其公民意识的觉醒、成熟和完善对于舆论监督的质量、对于社会正义的实现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研究过程中,王梅芳查阅了大量一手资料,精心搜集从改革开放到世纪之初的许多案例,从渤海二号、南丹矿难到孙志刚事件、长沙戒毒所案……丰富的现实案例为她的理论阐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她一方面尖锐地指出在舆论监督的路上有太多的鲜血、太多的眼泪和太多的羁绊;另一方面,她从“鲜血”“眼泪”和“羁绊”背后,揭示出社会正义通过各种媒体平台以舆论监督的方式得以伸张的曲折过程,揭示出舆论监督对于广大公众的意义在于可以启发、倡导和强化其公民意识,舆论监督对社会公众的价值指导作用将超出其对现实生活的批评作用。她指出,社会正义是从理想和精神的意义上引导人类社会向善向美,舆论监督是在现实的层面上规导和匡正社会的非义和不谐。“舆论”本身就是具有道义力量的价值评价,舆论监督是舆论的重要功能,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正义观念的深入普及,最终将使舆论监督提升为一种文化力量,甚至成为一种文明的标志。这些理论思考和观点,之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并坚持维护公平正义的表述中都得到体现,无疑显示此项研究的前瞻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从最初对社会现实的某种困惑对未来的某种期待开始,到从价值体系、现代性、社会评价等多角度进行透视,从新闻传播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剖析,王梅芳的“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研究过程充满了困难也充满了她自己所说的“探索的乐趣”。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她在学术论著《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中以舆论监督为主线,将媒体理想、公众参与、社会正义之间关系进行立体勾连,在文化层面、理论层面倡扬舆论监督的价值意义,可谓开经展脉、释冰留香。但是,书稿得以付梓,是有曲折的,回想这段经历,王梅芳说:“那时政治文明程度不高,社会对舆论监督的认识有误区,一般认为舆论监督就是负面报道,出版社开始不敢出,并要求把其中的案例删除掉,认为是暴露了黑暗面,甚至要把舆论监督与中国传统文化一章去掉,认为太敏感。其实,换个角度,这些曲折何尝不是当时公众的舆论监督在公权面前难免遭遇的尴尬和困难呢。”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舆论监督已经成为启迪公民意识、维护公民权利的重要力量和途径,舆论监督也已不仅仅是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政府不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舆论监督,而是越来越主动地搭建各种媒体平台为舆论监督创造条件,从而使舆论监督日益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有效保障,事实印证了王梅芳教授当年的思考,也彰显了她在学术上的敏感和远见。正如张昆教授所说,《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所做的应当是属于“有思想的学问”[2]。   时尚需要传播,流行离不开展示。时尚传播研究的提出是王梅芳教授开拓的新闻传播研究的新领域,是她敢为天下先的又一重大创新。   ——童兵   2006年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科带头人被引进到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以来,王梅芳在致力于传播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同时,又开始思考着新的研究方向。凭借对变动不居的社会文化现象一如既往的兴趣和敏感,她认为,时尚是植根于生活世界的新灵感,是社会意义的源泉,能够最鲜明地反映时代的精神和面貌,也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载体;“时尚文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社会最活跃,表现形态最生动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消费文化的兴盛和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时尚资讯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时尚杂志可谓铺天盖地,专门的时尚频道、时尚栏目、时尚网站、时尚报刊以及报刊的时尚版面等纷纷出现,其比重之大、影响之深广,超乎人们的想象。特别是由时尚媒体、时尚明星、时尚产业、时尚消费者以及由他们共同营造的时尚‘意见气候’,已呈现出比任何时代任何时期都更加丰富、更加活跃、更加具有影响力的时尚文化传播的舆论场域。因此,学术研究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时尚文化是流行文化的核心内容、时尚文化引领流行文化,对意识形态、价值观具有建构作用。加强时尚文化传播的价值导向研究,重视并参与时尚场域的价值建构,探索时尚文化传播的理论规范,张扬时尚文化所拥有的积极价值元素,从而以创新的方式引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构建,使时尚文化成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推动力量,成为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题中之义,无论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都具有现实意义”。她断定:“随着中国消费文化和时尚传媒的繁荣发展、时尚文化传播对社会风尚以及人们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影响的加剧,时尚文化传播的研究热度、广度与深度必将呈上升趋势。”①就这样,王梅芳开始把时尚文化传播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2009年她获得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交叉研究项目资助《时尚文化传播研究平台》;2011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时尚文化传播的价值导向研究》;2012年底学校批准成立校级时尚传播研究中心。   2012年2月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加强传播体系建设”,提出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战略。此后中国在文化发展态势上展现出政策、资本、技术、消费等诸多利好因素,时尚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塑造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已成为上海发展战略。近年上海的时尚产业、时尚传媒、时尚消费更是蓬勃发展、异彩纷呈,时尚文化传播俨然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为显要的社会征候……事实再次印证了王梅芳的学术敏感性和前瞻性。从确立研究方向到形成初步研究框架,从获得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交叉研究项目的立项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从成立时尚传播研究中心到筹办“时尚传播与社会发展国际论坛”……发现了一片新的学术领地后,王梅芳有条不紊地完成初期拓荒工作并构建出未来的研究图景。2013年5月东华大学时尚传播研究中心正式揭牌,王梅芳说:“时尚是21世纪最为活跃、最为生动的文化景观,但时尚传播研究及其人才培养却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学科绿地……”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对展开时尚传播研究的学理、实践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表示时尚传播研究不仅开创了传播学学科的崭新路向,还拓展了传播学研究的应用型领域。童兵教授说:“无论时尚与政治、经济、审美、休闲等有着何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但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时尚离不开传播,时尚必须要传播,没有传播就没有时尚。”时尚传媒集团总裁刘江先生说:“这是一个使命的开始!放眼传播学的学术视野,聚焦时尚这种最具前瞻性的文化形态,必将大有作为。”   从“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到“时尚文化传播”,王梅芳教授在学术研究上不仅是个灵敏的“前瞻派”,更是个踏实的“行动派”。与皓首穷经的古典学院派研究相比,她的研究姿态更像是她和由“已然”“应然”走向“必然”的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之间一场持久而深入的对话。借用她在《舆论监督和社会正义》中所说,真正的对话“是要求人带着自己的心灵去探寻,甚至带着疑问和惶惑,带着尊敬和自我尊敬”去倾听。在对话式的交流关系中,研究者“不是一个孤独的观察者、独白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倾听者、演说者与思想者。唯有通过对话,研究者和她的研究对象之间才有可能达成精神上的相遇”[3]。其为人称道和称羡的学术敏感性、前瞻性便是一次次“精神相遇”的结果。她的学术探索体现了一种“变”与“常”的统一。所谓“变”,是她的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常”,是在她的研究中始终贯注着个人性与公共性/社会性相结合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从她“正义之于个人是德行之善,正义之于社会是制度之美”的论述中,从她“时尚与传媒的结合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与重构”的追问中,她恰似一枝早春的梅,冰姿皎皎,在学术园地散发着自然清香。   玉骨谦谦,为学院发展蕴故化新   “王院长是一个有创意的人,不管是在研究还是在工作上,她都不愿重复自己。在舆论监督上已经有深厚积累,但是来到东华以后她毅然转向时尚传播研究。对学院教学,她每年都寻找革新重点,把程式性很强的教学工作做出生气和活力。王院长也是愿做事、能做事的人。传播学专业从零起步,到现在蓬勃发展与她不断‘折腾’分不开,从引进人才到实验室建设,再到与普利茅斯联合办学,许多人看来‘不可能’的事,都在她的执着推动下成为可能。王院长在学术和工作上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等’来的,也不是‘靠’来的,是她辛勤付出,不断超越的必然结果。”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赵高辉   王梅芳老师给我们的印象是人如其名。她外表典雅,内心柔韧;对人芬芳,对事周详。   初识王梅芳,是在五月花海盛放的初夏。王教授端坐在办公桌边,恬淡如梅。入座之后,她问起我们的情况,关切细心。说到专业建设,她凝神敛眉,从传播学专业国内现状谈到东华传播在上海高校的差别化生存的思考,此时她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让我们在座各位踌躇满志,信心倍增。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我们东华传播能够如王梅芳教授那样,经过彻骨寒冬的历练,迎来暗香扑鼻的春天。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朱红霞   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始终是王梅芳心之所系。她不囿于陈规,善于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找到合适的办学道路。早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主持工作期间,她就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制订了一体两翼的学院发展建设规划,系统地建起了规模化、现代化的新闻广播电视实验基地;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支持下,她发起并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在武汉市召开了由全国财经类、政法类院校新闻传播学院系负责人参加的教材编写会议,担任总主编,出版了《专业新闻系列教程》(包括经济新闻和法治新闻系列)……   被引进到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后,她从零开始着手创办东华大学的传播学专业,2008年获得教育部批准,2009年正式招生。她提出整合已有资源,将传播学与原有几个相关专业进行大类培养,构建创新培养模式,搭起传播学学科新平台;她积极引进人才,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就组建起一支由新闻学、传播学博士、博士后构成的覆盖新闻传播史论、业务和技术知识背景的完备的专业师资队伍。在她的带领下,这支队伍朝气蓬勃、视野新锐,并逐步在网络新媒体研究、时尚传播研究、视觉文化研究等方面崭露头角,并显示出相当的发展潜力:仅2011到2012年度他们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上海市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8项。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梅芳还积极筹建“全程一体化采编实验室”。没有经费,她成功申请了教育部修购基金;财力有限,她想方设法把钱用在刀刃上;缺乏人手,她亲自参与实验室建设规划,从设备选择到室内装饰乃至色彩设计,她都细细琢磨,几乎事必躬亲……此时同事们才更深切地感受到她的执着和坚持,她是那种即便陷入迷宫,也会安安静静然而不屈不挠地找到出口的人。当一座技术高端、虚拟与实景相结合的专业演播厅终于建成时,连来访的境外专家都惊赞:“太专业啦!”那年在传播学专业接受新专业检查时,检查组专家面对厚厚的成果统计赞叹说:“三年多的时间,即使是积累有年的专业,能拿出这么多成果,也是不容易的!”   然而,这仅仅说的是传播学。作为一位人文学院院长,她所关注的学科绿地又何止这一片呢!人文学院是一个包含文、史、哲、理、管、法等多个学科门类的学院,思政部的教学改革考试方式改革是她倡议、发起和组织实施;公共管理MPA硕士专业学位的申请是她组织论证并亲自面向专家答辩……   与围绕她的褒奖和热议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那种在工作中的忘我和投入、日复一日的面对和承担。从人文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到全面负责学院工作的正院长,王梅芳承担起了日益繁重的管理工作。主管教学几年学院无一起教学事故,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学和行政安排工作中一些存在多年、怨声载道的老大难问题悄然得以解决和改善;学院老师很少听到她高调宣布工作规划,却清楚地看到学院的管理日益有序,环境日益优化……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切,温文尔雅的她有多少次“上蹿下跳”地争取资源,“通宵达旦”地论证谋划。对于来自老师们的意见,她从不漠然置之或者以“向来如此”做堂而皇之的挡箭牌,从她认真倾听的神情中你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她不是在琢磨接下来该拿哪个借口来告诉你“这不行……”,而是在客观分析这些意见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尽她所能来解决问题。她会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主动找在她背后大发牢骚的老师耐心沟通、了解情况;她会在上海冬天最冷的晚上,驱车横穿上海,去医院看望一个手术后感觉自己狼狈至极、不想见任何人的同事,她打趣地笑称,“让大姐来给你讲讲我的那些比你还狼狈的事”……在被诟病的日益行政化、官僚化的大学管理体制下,无论是她工作中的锐意开拓、公正客观还是待人时的谦和得体、与人为善,正恰似雾霾天里的一抹梅香,不高亢但悠扬,不浓烈但清远,雪胎梅骨看似柔弱实则坚强。   这就是王梅芳,隔着一段距离看她,就像欣赏一幅印象派油画,有一种低调而华丽的美。那是一种“暖香盈盈”的低调,“冰姿皎皎”的华丽和“玉骨谦谦”的美。   注 释:   ①摘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1YJ860023)《时尚文化传播的价值导向研究》论述报告。   参考文献:   [1]罗以澄.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   [2]张昆.光明日报[N].2008-01-05.   [3]王梅芳.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为复旦大学博士,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讲师)   编校:董方晓


相关内容

  • 赞美梅花的话
  • 赞美梅花的话 1.梅花甘于寂寞,妩媚脱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她不因没有彩蝶缠绕而失落,亦不为没有蜜蜂追随而沮丧,更不似那癫狂柳絮随风舞,也不学那轻薄桃花逐水流,而是无私.无怨.无悔地默默绽放于严寒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美的享受. 2.梅花,是最无私的花.它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梅花也有被凛冽寒 ...

  • 描写梅花的精彩句段
  • 描写梅花的精彩句段 1.梅花不但是最早开的花,它的艳丽色彩,更是其它花无法相比的,当大地迈进晚秋,特别是在严冬的时候,它一花独秀,花儿们都弯下了腰,低下了头,而再落叶不久后的枝头,发芽了在严冬里,在霜雪里,依然可以看见梅花,顽强的身影,在与雨雪博斗. 2.论外表,梅花并不出众,构成它的只是五片朴素的 ...

  • 描写梅花的好段
  • 1.在中国人眼里,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向来为中国人民所尊崇.大家应该还记得北宋诗人林和靖歌颂梅花的诗句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在百花凋谢之季,唯有梅花在努力地萌芽长大.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雪地中.描写梅花的好段.只见梅花 ...

  • 描写梅花的语段
  • 1.中国人爱梅花,爱的就是它与中国人有这相同的精神.有这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它的一生就像一部乐曲.从飞舞的雪花奏到缤纷的百花, 2.中国人爱梅花,是爱梅花傲雪斗霜的精神,爱梅花谦逊的精神.爱的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爱的是"待到山花烂 ...

  • 关于大力发展家养梅花鹿产业的意见(定稿)
  • 商南县关于大力发展家养梅花鹿产业的意见 为了全面推进我县家养梅花鹿产业发展壮大,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提升商南"鹿城"文化知名度,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就大力发展家养梅花鹿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县要将梅花鹿养殖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最新成果,作为"双 ...

  • 在南京梅花山赏梅
  • 国际在线报道:早春三月,第十六届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正在南京城东郊中山陵风景区内的梅花山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南京梅花山,是中国国内唯一一处位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景区内的赏梅胜地,有着"天下第一梅山"的美誉.今天的节目,我们将走进梅花山,了解原产于中国的独有花卉--梅花. 梅花是南京的市 ...

  • 我爱你梅花作文
  • 篇一: 我爱梅花 朋友,在花的世界里,你最喜欢什么?是华贵艳丽的牡丹?是绚丽火红的玫瑰?还是淡雅幽香的水仙?--至于我,我却喜欢独傲霜雪的梅花. 梅花--自古以来,都是诗人们赞颂的对象.就像毛泽东的"以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陆游的"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q ...

  • 描写梅花的作文150字
  • 描写梅花的作文150字一:梅花(162字) 寒冷的冬天,许多植物都已经进入休眠状态,但是,不畏严寒的梅花却在这时开放. 梅花的花瓣有五片,有粉色的,有红色的,还有白色的.梅花有一个特点,总是要等到花谢了再长叶子,可不像一般的花,长了叶子才开花.梅花的香味沁人心脾,让很多人在花下流连忘返,许多诗人还为 ...

  • 梅花苗品种
  • 梅花苗品种 梅花苗品种 苗木. --湖北恩施"梦雪"梅花园艺场 这几个字,就可以找到我们的苗场的专业网站以及联系方式: (B) 然后请大家发个电子邮箱或者QQ邮箱到我们手机号码上来,我们的工作人员就会把最详细的资料,包括:梅花苗木各个优良品种的详细介绍资料.梅花苗木种植技术资料. ...

  • 关于梅花的句子
  • 关于梅花的句子 1.当天地间大雪纷飞,万物都染上了白色,只见那远处一株株梅花树傲然挺立在寒风中,一朵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白茫茫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娇艳.有的花朵跟雪花相互簇拥着,显得晶莹剔透:盛开的梅花大大咧咧的向空气散发着芬芳的气息,告诉人们我的到来:含苞待放的梅花像一个娇羞的小女孩,带着一点嫣红躲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