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藤野先生]中的爱国情感

  内容摘要:《藤野先生》一文闪烁着作者爱国的思想火花。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也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忧愤之情;作者在去仙台途中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与他的“反清思想”是分不开的;作者对仙台医专给自己的“优待“,充溢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匿名信和电影事件,表达了作者极为愤慨的情绪;作者最终“弃医从文”,也是出于救国的考虑。

  关键词:爱国 失望 反清 辛酸 愤慨 弃医从文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写于1926年,鲁迅当时正在厦门大学任教,目睹了南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也深切感受到了令人窒息的封建思潮,他的思想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刚刚经历了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斗争,来到陌生的南方。在战斗的间隙,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我觉得,鲁迅的这篇文章,处处闪烁着爱国主义的思想火花。

  其一,鲁迅开篇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呢?他在《琐记》中写到在南京求学时一片“乌烟瘴气”,什么也学不到,“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然而,当他到达东京后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他们这些留学生留而不学,根本不去寻求救国的道路。他们只是为了“镀金”,以求回国之后捞个一官半职,博个“封妻荫子”。这与鲁迅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是格格不入的。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是,面对“国人”如此丑态,怎能不使先生产生愤恨、失望之情呢?这其中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忧国忧民的纯朴观感。故而,先生对东京的失望,恰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忧愤之情,也恰恰是先生爱国情感的自然流露。

  其二,作者在去仙台途中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为什么会这样呢?关于“日暮里”,我觉得含有“日暮途穷”之意。鲁迅先生当时身处异国,路过此站,必然心绪翻滚,联想到风雨如晦的故园,怎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面对清王朝腐朽、没落,又怎能不产生忧愤之情呢?至于“水户”,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浙江余姚人,明末思想家。明亡后,不为清政府效劳,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力图恢复,百折不挠,“自挚非中国恢复不归”,以致客死他乡,鲁迅对他很是敬仰。由此显见,鲁迅对此地名之所以记忆深刻,是与他的“反清思想”和朴素的爱国情感分不开的。

  其三,对仙台医专的优待,作者感受的是“物以希为贵”。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为我的食宿操心”等优待,但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这同“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了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没有什么两样,都是“物以希为贵”罢了。这是不是因为先生太“苛刻”了?不,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受到轻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先生怎能感受他们的优待是出于真心呢?其中充溢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闪烁着朴素的爱国主义之花。

  其四,匿名信和电影事件。“你改悔罢!”“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这是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给鲁迅的匿名信。这令先生愤怒。这是对自身的污辱,更是对祖国的歧视。先生“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这是维护祖国利益的实际行动。事情最终结局是“流言消灭了”。这是正义的胜利,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胜利。“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承上议论的话,表达了先生极为愤慨的感情。电影事件更是使先生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让他感到学医救国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要想救国必须另寻他路。

  其五,弃医从文。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文中提到的“从那一回以后”,“那一回”即指看电影事件。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当然,鲁迅的思想变化更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革命潮流对他的影响和推动。不论是鲁迅到仙台学医,还是“弃医从文”,都是出于救国的考虑,都充溢着一股爱国主义激情。

  综上所述,《藤野先生》一文无处不闪烁着鲁迅爱国主义思想的火花,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优秀散文。

  

  顾建云,江苏省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

  内容摘要:《藤野先生》一文闪烁着作者爱国的思想火花。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也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忧愤之情;作者在去仙台途中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与他的“反清思想”是分不开的;作者对仙台医专给自己的“优待“,充溢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匿名信和电影事件,表达了作者极为愤慨的情绪;作者最终“弃医从文”,也是出于救国的考虑。

  关键词:爱国 失望 反清 辛酸 愤慨 弃医从文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写于1926年,鲁迅当时正在厦门大学任教,目睹了南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也深切感受到了令人窒息的封建思潮,他的思想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刚刚经历了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斗争,来到陌生的南方。在战斗的间隙,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我觉得,鲁迅的这篇文章,处处闪烁着爱国主义的思想火花。

  其一,鲁迅开篇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呢?他在《琐记》中写到在南京求学时一片“乌烟瘴气”,什么也学不到,“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然而,当他到达东京后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他们这些留学生留而不学,根本不去寻求救国的道路。他们只是为了“镀金”,以求回国之后捞个一官半职,博个“封妻荫子”。这与鲁迅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是格格不入的。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是,面对“国人”如此丑态,怎能不使先生产生愤恨、失望之情呢?这其中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忧国忧民的纯朴观感。故而,先生对东京的失望,恰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忧愤之情,也恰恰是先生爱国情感的自然流露。

  其二,作者在去仙台途中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为什么会这样呢?关于“日暮里”,我觉得含有“日暮途穷”之意。鲁迅先生当时身处异国,路过此站,必然心绪翻滚,联想到风雨如晦的故园,怎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面对清王朝腐朽、没落,又怎能不产生忧愤之情呢?至于“水户”,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浙江余姚人,明末思想家。明亡后,不为清政府效劳,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力图恢复,百折不挠,“自挚非中国恢复不归”,以致客死他乡,鲁迅对他很是敬仰。由此显见,鲁迅对此地名之所以记忆深刻,是与他的“反清思想”和朴素的爱国情感分不开的。

  其三,对仙台医专的优待,作者感受的是“物以希为贵”。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为我的食宿操心”等优待,但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这同“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了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没有什么两样,都是“物以希为贵”罢了。这是不是因为先生太“苛刻”了?不,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受到轻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先生怎能感受他们的优待是出于真心呢?其中充溢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闪烁着朴素的爱国主义之花。

  其四,匿名信和电影事件。“你改悔罢!”“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这是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给鲁迅的匿名信。这令先生愤怒。这是对自身的污辱,更是对祖国的歧视。先生“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这是维护祖国利益的实际行动。事情最终结局是“流言消灭了”。这是正义的胜利,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胜利。“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承上议论的话,表达了先生极为愤慨的感情。电影事件更是使先生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让他感到学医救国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要想救国必须另寻他路。

  其五,弃医从文。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文中提到的“从那一回以后”,“那一回”即指看电影事件。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当然,鲁迅的思想变化更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革命潮流对他的影响和推动。不论是鲁迅到仙台学医,还是“弃医从文”,都是出于救国的考虑,都充溢着一股爱国主义激情。

  综上所述,《藤野先生》一文无处不闪烁着鲁迅爱国主义思想的火花,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优秀散文。

  

  顾建云,江苏省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


相关内容

  • 从真.善.美和艺术特色来浅析莫泊桑的[羊脂球]论文
  • 题目:从真.善.美和艺术特色来浅析莫泊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From the True, the Good,the Beauty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up of Suet Ball Maupassant 2011年4 ...

  • 浅析辛弃疾错位人生 微探稼轩词风
  • [内容摘要] 物尽其才是 古代仁志士所追求的所追求的政治理想,辛弃疾,只因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时代,使得他倾一世之力而无建树,函一生之情而无回报,而他生命中的几次错位,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惋惜和感叹.能吏,名将两种角色,一种人生. [关键词] 角色错位 人生悲凉 政治幽愤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天生一 ...

  • 陶行知先生德育思想浅析
  • 陶行知先生德育思想浅析 马坝初中 李必成 陶行知先生是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一生追求真理,坚持教育救国并勤于实践,给后人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教育思想精神财富.其出中尤其是先生对品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我们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依然有着莫大的启迪作用.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爱 ...

  • 论文[浅析冰心儿童散文的创作特色]
  • 目录: 1.激励推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1 2.互换角色,让学生体念教师的滋味„„„„„„„„„„„„2 3.课堂沙龙,让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3 4.开门授课,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6 5.走出课堂,让学生享受活动的快乐„„„„„ ...

  • 浅析肖邦夜曲的艺术特点
  • 摘 要:肖邦是波兰杰出的钢琴作曲家,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很多属于夜曲体裁.本文在引言部分先从研究目的与意义和肖邦的生平进行简介,说明对肖邦夜曲的研究能够提升个人的艺术综合素养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意义.然后在第一部分归纳出夜曲的起源和艺术特征.再在第二部分从情怀.旋律和诗意三个方面分析肖邦夜曲的 ...

  • 我手写我心--浅析张玉娘的闺阁词
  • 我手写我心--浅析张玉娘的闺阁词 上海师范大学王倩 摘 要 张玉娘是南宋末活跃于文坛的重要女作家.一生短暂,仅仅二十余年的生命历程,却留下了<兰雪集>,诗歌117首,词16阙.以女性独有的审美体验表达着一己的内心情怀.本文主要从宋代女词人张玉娘的生平经历以及她的爱情经历来赏析她的闺阁词, ...

  • 从个性情感看李煜词的价值
  • 1寥 中旬刊) . .懋 从个性情感看李煜词的价值 张 翠 (湖南省特教中等专业学校湖南・长沙410119) 中图分类号:(34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人们对李煜词思想内容的评价,在"人民性"."爱 国主义"等方面的争论相当激烈.有人甚至认为李煜作为一个封建时 ...

  • 钟采蓉:[教我如何不想她]赏析
  • 重复之美 --浅析刘半农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 笔者:钟采蓉 班级:中文162 学号:[1**********]9 指导老师:索晓海 [摘要] [关键词]音乐美 重复美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着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情--<教我如何不想她>,歌词清丽素雅,情感细腻缠绵,旋律柔和 ...

  • 悲恨幽怨壮志未酬--浅析辛弃疾婉约词所展示的内心情怀
  • 悲恨幽怨壮志未酬--浅析辛弃疾婉约词所展示的内心情怀 [摘要]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词人,也为婉约词的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他扩大和深化了婉约词的内涵,并且通过对女性闺怨相思的描写展示出辛弃疾对外敌的憎恨,对祖国的忠贞,这正是辛弃疾思想境界的基础和核心,而对劳动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山水的心仪是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