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2011级国贸一班

谢立晓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各国文明问的冲突日渐显现。经济上的全球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冲撞与融合。本文试图从文化发展的视角,透过历史上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就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本位文化关系问题作些粗浅的论述。

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的过程。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既保持自己本土的族群特点,同时又不断地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中加以吸纳。由于外部文化的大量输入,必然导致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冲撞与融合,从而推动本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无论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如果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最终都只能导致停滞与落后。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演进史上,中国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并由此逐步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优越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曾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外来文化输入,即汉代佛教文化的输入和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引入。这两次外来文化输入都曾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而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则直接导致了中国人文化心态、思维模式的嬗变。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的输人更是直接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及近代化的启动。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外在影响不容低估。佛教文化传人中土始于汉代。据史料记载,东汉初年佛教开始传人中原,魏晋以后逐渐兴盛并在隋唐时期达到高峰。中国的汉传佛教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影响深远,佛教文化已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就其本质而言,乃是一种宗教文化。它之所以能在中国两千年不断发展,固然是因为其思想和旨趣有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相契合的一面,但最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因此,能够接受佛教文化,吸收其精华哲理,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中国的内区文化,与儒、道两家思想渗透与融合,最终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早在佛教传人中国之前,中国已形成了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文化及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开宗判教,通过思考与选择,以积极的态度了解并消化这种新输人的外部文化。把佛教文化中各种契合中国文化的教义发扬而光大之,最终形成了哲学色彩浓于宗教的中国佛教。经过佛教中国化的漫长演进,这一外来文化已经加人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而成为中国的内区文化。

第二次影响较大的外来文化输人发生在中国近代。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后,西方文化伴随着血与火进人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前所未有的民族屈辱,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经历了漫长的理解和接受过程。然而,与汉代佛教文化的输人不同,此时中西文化已有明显的强弱之分。中国面对的是“数百年未有之变局”和“数百年未遇之强敌”。如何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能否保存延续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列强的侵凌和中西文化的撞击,先进的中国人包括清朝开明的官吏不能不认真思考如何应付这种新局面。洋务派的兴起,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他们想输人外国的“利器”以强兵,而对整个古老的中国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当然,这种做法难以持久,很快被康有为、梁启超等的改良派所代替。在改良派和“变法维新”的推动下,西方文化从政治思想和制度,到伦理道德的人文主义以及种种文学艺术作品,都纷纷被译介到中国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学习西方方面迈出了更大的步子。然而,辛亥革命并

未带来资产阶级革命的真正胜利,封建主义势力及其文化仍然盘根错节,牢牢支配着中国的广大民众。国家衰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既点燃了五四运动民众反抗的火炬,也激发了广大知识界文化反思的强烈意向。于是,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大量引进和传播西方文化思想的新文化运动骤然兴起。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运动。这个总结可谓颇有见识。佛教文化与西方文化输人中国后之所以会出现如大的反差。中国人对这两种外来文化之所以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这两次外来文化输人的背景不同。汉代是中国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发展高峰,经济文化发展的优势及强势文化的地位,使得中国人能够以正常的心态从容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因此,佛教传人中土后,中国人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博大的胸襟对其加以评判和吸纳,并最终将其融人中国本土文化。然而,到了近代,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所面临的文化态势已经_发生逆转,西方文化处于无可置疑的强势地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正处在上升时期,经济及科技实力的强盛,使得西方列强足以傲视全球,毫无顾忌地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殖民扩张战略,并将西方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而此时的中国,国力衰微,经济文化又远远落后于西方。这就注定了中国在中西文化的对垒中必然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而长期以来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心态,又使中国人不愿轻易放弃这种文化优越感,去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这样一来,就使得近代以来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纳过程不能不一波三折。

其次,在两次外来文化输人中,中国所处的地位不同。对佛教文化而言,中国基本上可以说是主动吸纳,而对西方文化则是被动接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文化是伴随着侵略者的枪炮,伴随着血与火,伴随着空前的民族耻辱进人中国的,这就不能不使中国人在试图“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同时,对这种文明有着本能的抵触情绪。很难象对待佛教文化那样坦然接受。而且,西方文化输人涉及范围之广,又远非佛教文化所能比拟。西方输人中国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而且还涉及西方的物质文明、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及思想学说等诸多方面。其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如何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固有精髓,对此许多人不能不心存疑虑。

再者,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契合的部分较多,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则相对较大。佛教文化之所以能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最终成为中国的内区文化,关键在于它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学说相契合,双方有较强的互补性。相比之下,中西文化的差异较大,双方在价值判断、思维模式及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共性较少,文化冲撞在所难免。中国数千年形成的文化积淀对西方文化有很强的抵抗力,这自然就增大了西方文化引入的阻力。

综上所述,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吸纳,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是推动各国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因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只有以良好的文化心态,以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积极参与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竞争,才能从容应对外部文化尤其是强势文化的挑战,发展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2011级国贸一班

谢立晓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各国文明问的冲突日渐显现。经济上的全球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冲撞与融合。本文试图从文化发展的视角,透过历史上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就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本位文化关系问题作些粗浅的论述。

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的过程。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既保持自己本土的族群特点,同时又不断地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中加以吸纳。由于外部文化的大量输入,必然导致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冲撞与融合,从而推动本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无论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如果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最终都只能导致停滞与落后。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演进史上,中国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并由此逐步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优越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曾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外来文化输入,即汉代佛教文化的输入和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引入。这两次外来文化输入都曾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而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则直接导致了中国人文化心态、思维模式的嬗变。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的输人更是直接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及近代化的启动。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外在影响不容低估。佛教文化传人中土始于汉代。据史料记载,东汉初年佛教开始传人中原,魏晋以后逐渐兴盛并在隋唐时期达到高峰。中国的汉传佛教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影响深远,佛教文化已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就其本质而言,乃是一种宗教文化。它之所以能在中国两千年不断发展,固然是因为其思想和旨趣有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相契合的一面,但最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因此,能够接受佛教文化,吸收其精华哲理,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中国的内区文化,与儒、道两家思想渗透与融合,最终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早在佛教传人中国之前,中国已形成了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文化及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开宗判教,通过思考与选择,以积极的态度了解并消化这种新输人的外部文化。把佛教文化中各种契合中国文化的教义发扬而光大之,最终形成了哲学色彩浓于宗教的中国佛教。经过佛教中国化的漫长演进,这一外来文化已经加人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而成为中国的内区文化。

第二次影响较大的外来文化输人发生在中国近代。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后,西方文化伴随着血与火进人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前所未有的民族屈辱,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经历了漫长的理解和接受过程。然而,与汉代佛教文化的输人不同,此时中西文化已有明显的强弱之分。中国面对的是“数百年未有之变局”和“数百年未遇之强敌”。如何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能否保存延续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列强的侵凌和中西文化的撞击,先进的中国人包括清朝开明的官吏不能不认真思考如何应付这种新局面。洋务派的兴起,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他们想输人外国的“利器”以强兵,而对整个古老的中国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当然,这种做法难以持久,很快被康有为、梁启超等的改良派所代替。在改良派和“变法维新”的推动下,西方文化从政治思想和制度,到伦理道德的人文主义以及种种文学艺术作品,都纷纷被译介到中国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学习西方方面迈出了更大的步子。然而,辛亥革命并

未带来资产阶级革命的真正胜利,封建主义势力及其文化仍然盘根错节,牢牢支配着中国的广大民众。国家衰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既点燃了五四运动民众反抗的火炬,也激发了广大知识界文化反思的强烈意向。于是,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大量引进和传播西方文化思想的新文化运动骤然兴起。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运动。这个总结可谓颇有见识。佛教文化与西方文化输人中国后之所以会出现如大的反差。中国人对这两种外来文化之所以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这两次外来文化输人的背景不同。汉代是中国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发展高峰,经济文化发展的优势及强势文化的地位,使得中国人能够以正常的心态从容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因此,佛教传人中土后,中国人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博大的胸襟对其加以评判和吸纳,并最终将其融人中国本土文化。然而,到了近代,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所面临的文化态势已经_发生逆转,西方文化处于无可置疑的强势地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正处在上升时期,经济及科技实力的强盛,使得西方列强足以傲视全球,毫无顾忌地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殖民扩张战略,并将西方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而此时的中国,国力衰微,经济文化又远远落后于西方。这就注定了中国在中西文化的对垒中必然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而长期以来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心态,又使中国人不愿轻易放弃这种文化优越感,去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这样一来,就使得近代以来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纳过程不能不一波三折。

其次,在两次外来文化输人中,中国所处的地位不同。对佛教文化而言,中国基本上可以说是主动吸纳,而对西方文化则是被动接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文化是伴随着侵略者的枪炮,伴随着血与火,伴随着空前的民族耻辱进人中国的,这就不能不使中国人在试图“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同时,对这种文明有着本能的抵触情绪。很难象对待佛教文化那样坦然接受。而且,西方文化输人涉及范围之广,又远非佛教文化所能比拟。西方输人中国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而且还涉及西方的物质文明、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及思想学说等诸多方面。其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如何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固有精髓,对此许多人不能不心存疑虑。

再者,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契合的部分较多,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则相对较大。佛教文化之所以能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最终成为中国的内区文化,关键在于它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学说相契合,双方有较强的互补性。相比之下,中西文化的差异较大,双方在价值判断、思维模式及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共性较少,文化冲撞在所难免。中国数千年形成的文化积淀对西方文化有很强的抵抗力,这自然就增大了西方文化引入的阻力。

综上所述,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吸纳,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是推动各国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因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只有以良好的文化心态,以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积极参与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竞争,才能从容应对外部文化尤其是强势文化的挑战,发展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关内容

  •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弊大于利
  • 外来文化的定义 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 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 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 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 具 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 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 ...

  • 浅论[儒林外史]的外来词
  • 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外来词 一.研究的现状 任何的语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语言内部自己的调整外,还有一种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外来语的引用,外来语形成的文字就是外来词.而这些引进来的外来词,不断地与本民族的语言进行融合,最后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形式,使得语言更加具有生机 ...

  • 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
  • 外来文明对中国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我方认为单纯的说有利还是有弊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讨论的是利大于弊还 是弊大于利. 就"本身并无利弊可言,而我们如何 回答 1.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西方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6 ...

  •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范例
  •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范例 来源:范文网 发表时间:2009-6-3 点击: 7145 [网友评论 0 条] [字号:大 中 小]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最新的工作总结的工作总结相关范文,本文是由范文网网友工作总结爱好者为您挑选整理,希望<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对您范文写作有帮助,祝你 ...

  • 现代汉语中的日式词汇研究
  • 摘 要: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友好邦交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文献可考的两国关系,至少已有21个世纪.遣隋使.遣唐使就是最好的见证.可以说中日间关系如何.交流程度和谐与否直接影响亚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的稳定与发展.纵观中日间交流的历史,我们发现:中日间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 ...

  • 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
  • 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 一.外来文化带来的新变化 (一)快餐文化:新的饮食概念和文化消费 1990年,中国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市东门商业步行街开张.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办了第一家分店.如今,随意走在任何城市 ...

  • 浅析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
  • 摘 要: 中国文明具有极强的"原生性"和"持续性",相较而言,日本文化则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主体性.本文对日本文化的开放性,主体性,以及二者混合而产生的混杂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日本文化 开放性 主体性 混杂性 若将中国文化看成是"原生的" ...

  • 中国未来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将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 中国未来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将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21世纪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没有统一认识,也不会有统一认识.从理论上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机遇和挑战,不仅来源于内部,也来源于世界文化现代化本身和国际环境.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年,创造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虽然经历了盛衰变迁,但 ...

  • 弘扬民族文化心得体会
  •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这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更多的国民需求从物质需求转向文化需求,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等现代传媒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