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阳明三急下证

4、阳明三急下证:

原文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语译:外感病经过数日,出现目睛昏暗无神,视物不清爽,眼珠转动不灵活,既无发热恶寒之表证,也无潮热谵语等里证,大便硬结,排出困难,身有微热,此为阳明燥热亢盛,肝肾阴精大伤,真阴欲竭的实证。治宜急下以存阴,用大承气汤。

解词:(1)目中不了了——即目睛昏暗无神,不清爽。

(2)睛不和——即眼珠转动不灵活。

(3)无表里证——指外无发热恶寒之表证,内无潮热谵语等里证。

提要:伤寒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宜急下存阴。

分析:伤寒六七日,无表里证——指无发热,恶寒,头痛之表证,又无潮热,谵语等里证。

大便难,身微热——阳明燥实内结,热邪深伏而不外达。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阳明热邪亢极,肝肾阴精大伤,真阴欲竭,脏腑精气亏耗,目失所养。

病机:阳明燥热亢盛,肝肾阴精大伤,真阴欲竭。

治法:病情危急,须急下存阴。

方药:大承气汤。

原文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语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势必津伤液竭,治宜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

提要:阳明病,发热汗多者,宜急下存阴。

分析:发热汗多——阳明燥热伤津耗液,迫津外泄之势猛烈。

尚有:大便硬结——津液过耗,致胃肠干燥,腑气不通。

病机:阳明里热亢盛,迫津外泄,津液过耗。

治法: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

原文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语译:发汗后病情不解,又见腹满痛,为汗后劫夺津液,阳明燥热成实,燥屎内结,阻滞气机。治宜急下存阴,宜大承气汤。

提要:汗后阳明腑实,宜急下存阴。

分析:发汗不解,腹满痛——发汗太过,津液外夺,阳明燥热形成迅速,燥屎内结,气机阻滞。

病机:汗多伤津,里热炽盛,燥屎内结。

治法:急下存阴,方用大承气汤。

三急下证的共同特点:热盛津伤。

三承气汤的鉴别:

共同点:三方均用大黄以荡涤肠胃积热。

不同点:大承气汤硝黄后下,且加枳朴以行气,故攻下之力颇峻,主治痞满燥实之阳明热结重证。大承气泻热与通腑之力俱重,故全身热毒内盛和腹部实证俱重者宜之。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主治痞满实之阳明热结轻证,而燥证未具。小承气重在通腑,故腹部实证为主者宜之。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而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上两方缓和,主治阳明燥热内结而无痞满之证。调胃承气重在泻热,故全身热毒内盛的证侯宜用

4、阳明三急下证:

原文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语译:外感病经过数日,出现目睛昏暗无神,视物不清爽,眼珠转动不灵活,既无发热恶寒之表证,也无潮热谵语等里证,大便硬结,排出困难,身有微热,此为阳明燥热亢盛,肝肾阴精大伤,真阴欲竭的实证。治宜急下以存阴,用大承气汤。

解词:(1)目中不了了——即目睛昏暗无神,不清爽。

(2)睛不和——即眼珠转动不灵活。

(3)无表里证——指外无发热恶寒之表证,内无潮热谵语等里证。

提要:伤寒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宜急下存阴。

分析:伤寒六七日,无表里证——指无发热,恶寒,头痛之表证,又无潮热,谵语等里证。

大便难,身微热——阳明燥实内结,热邪深伏而不外达。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阳明热邪亢极,肝肾阴精大伤,真阴欲竭,脏腑精气亏耗,目失所养。

病机:阳明燥热亢盛,肝肾阴精大伤,真阴欲竭。

治法:病情危急,须急下存阴。

方药:大承气汤。

原文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语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势必津伤液竭,治宜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

提要:阳明病,发热汗多者,宜急下存阴。

分析:发热汗多——阳明燥热伤津耗液,迫津外泄之势猛烈。

尚有:大便硬结——津液过耗,致胃肠干燥,腑气不通。

病机:阳明里热亢盛,迫津外泄,津液过耗。

治法: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

原文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语译:发汗后病情不解,又见腹满痛,为汗后劫夺津液,阳明燥热成实,燥屎内结,阻滞气机。治宜急下存阴,宜大承气汤。

提要:汗后阳明腑实,宜急下存阴。

分析:发汗不解,腹满痛——发汗太过,津液外夺,阳明燥热形成迅速,燥屎内结,气机阻滞。

病机:汗多伤津,里热炽盛,燥屎内结。

治法:急下存阴,方用大承气汤。

三急下证的共同特点:热盛津伤。

三承气汤的鉴别:

共同点:三方均用大黄以荡涤肠胃积热。

不同点:大承气汤硝黄后下,且加枳朴以行气,故攻下之力颇峻,主治痞满燥实之阳明热结重证。大承气泻热与通腑之力俱重,故全身热毒内盛和腹部实证俱重者宜之。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主治痞满实之阳明热结轻证,而燥证未具。小承气重在通腑,故腹部实证为主者宜之。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而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上两方缓和,主治阳明燥热内结而无痞满之证。调胃承气重在泻热,故全身热毒内盛的证侯宜用


相关内容

  • 区别太阳阳明与正阳阳明的临床意义
  • 摘要:形成阳明病的共同基础是"胃家实","胃家实"而感受寒邪则形成太阳阳明:"胃家实"而感受热邪则形成正阳阳明."太阳阳明"的实质属于"表里同病".由于"胃家实"的程度不同,感受寒 ...

  •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合并系属病篇223
  • 合并系属病篇223-233条 主讲时间 2015.5.12 第42讲 主讲老师 程佳伟 主办方 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补遗>223-233条. 首次,我们来看看<伤寒补遗>下篇条文的整体排序,这样学习起来思路会清晰一些.第4章阴阳表里寒热凡例讲 ...

  •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初探
  •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初探 作者:刘晓东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12期 摘 要:心即是理.知行合一及致良知等思想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王阳明认为除了圣人,任何人都会被物欲所遮蔽而失去其理,即本然之心.他认为一个人一旦失去其理,就会逐渐堕落,社会也会陷入黑暗及混乱不堪.为 ...

  • 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
  • 2014-08-16 国学新知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

  • 关于王阳明
  • 关于王阳明,我们谈论些什么 文/冈田武彦 王阳明火了. 准确地说,王阳明又火了. 几年前,当年明月在他的畅销系列书<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阳明极力推崇,思想丰富.语言幽默的通俗版阳明传记<明朝一哥王阳明>让许多人知道了王阳明,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 ...

  • 王阳明与绍兴地名的故事
  • 王阳明与绍兴地名的故事 绍兴古城内的王衙弄.王衙池(碧霞池).船舫弄.假山弄.观象台等地名的出典与明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的故事有关.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于会稽山下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祖籍山阴(今绍兴),生于余姚,十岁后随家人迁回山 ...

  •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Week 10:王阳明思想导读
  • 很喜欢燕老师讲课,这节好好地边听边记了一下. 10.1王阳明其人 做人,西方:追求成为智者.东方:追求成为圣贤.圣贤的标准:<左传>:"立德.立言.立功." 历史上中国只有两个半人符合"圣贤"标准: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曾公算半个). 王阳明故居 ...

  • 良知说与王阳明的诗学观念
  • 作者:左东岭 文学遗产 2010年12期 王阳明作为明代最为显赫的心学大师,对于良知学说的探求是其一生的用力之处,因而后人也大都将其作为哲学家加以研究,从而忽视了他在明代文学史尤其是诗歌史上的地位.最近关于他诗歌创作的研究已经有了改善①,但对于良知学说与其诗学观念的关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良知是王 ...

  • 大儒王阳明黎阳遗风
  • 武平王氏宗亲 大伾山是一座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文化高峰,王阳明便是大伾山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当代著名儒家学者蒋庆先生在谈及儒家文化时说,王阳明是孔子以外六个大儒之一(孟子.荀子.董子.文中子.朱子.王阳明).要继承中国文化.继承儒学必须从王阳明讲学开始.而王阳明在大伾山的讲学则是他讲学生涯的滥觞. ...

  • 从"四句教"看王阳明的宗旨与立言*
  • 作者:冯巽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年09期 [摘要]王阳明"四句教"的宗旨是指良知未发则"中".已发则"和"的至善之境,而其立言则是指通达这种境界的修养功夫.对上根人而言,本体与功夫.境界与修持一时并了:对下根人而言,必须进行&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