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国际形象在非洲的转变.原因及建议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如何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对提升中国软实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选取非洲大陆作为切入点,根据笔者在非洲工作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通过对比毛泽东时代和21世纪中国在非洲国际形象的变化,浅析其原因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中国 国际形象 非洲 转变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41-02

  中国和非洲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中非关系源远流长。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有机会在非洲尼日利亚工作了三年时间,在此期间的亲身经历让笔者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国际形象在非洲乃至世界的变化。

  1 毛泽东时代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地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进入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世界形势,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斗争,赢得了众多非洲国家的信任和友谊。尤其是当时中国在自身经济还不富裕甚至是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对非洲国家的鼎力支持和无私援助,在西方殖民者纷纷“走出非洲”之后,毛泽东做出“走进非洲”的战略决策。中国的建筑队和医疗队远离祖国、远离家人,帮助非洲国家铺路架桥,修建楼舍,为当地老百姓祛除病痛。这些援助为中国在非洲乃至国际上赢得了崇高地位和威望,非洲国家和人民亲切地将中国称为“老大哥”,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重新恢复常任理事国席位,当时我们被称为是被非洲兄弟抬着进入的。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在六七十年代所赢得的国际影响远远高于其物质力量所能提供的水平,给“当代国际体系中的力量命题提出了解释的难题”。客观的分析,中国和非洲形成的特殊的“难兄难弟”关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当时非洲国家刚刚取得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中国也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没有完全进入国际舞台,中非需要互相支持。在那个时代,中国在非洲国家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正面的,但同时也是非常政治化的。

  2 新世纪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地位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0年10月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中非经贸关系突飞猛进,2000年—2008年,中非贸易总额由100亿美元增加到近1100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中非合作论坛”这种中非定期磋商的集体对话机制已经逐步完善,后续行动扎实推进,充分反映了中非双方顺应历史潮流、谋求扩大合作和实现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出席了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笔者从事的在尼日利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项目就是中尼两国经贸合作的主要项目之一,也写进了“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

  “中非合作论坛”就其性质和规模而言,无论在中国外交史上,还是在中非关系史上,都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自2000年论坛创建十年来,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紧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呈现出立体、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受到了非洲国家和人民的普遍欢迎。如今,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分析和调研,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赞许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认为一个经济发达、高度繁荣的中国有利于非洲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

  大多数非洲国家认为中国的现有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完善的政治制度使中国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中国在世界上以经济新生力昭示世人的重要原因。大多数非洲国家对中国的强大与崛起持普遍欢迎态度,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和“中国威胁论”在非洲并没有市场,而更倾向于把中国的崛起看成是实现世界和平与稳定,实现国际力量平衡的一支重要力量。2010年8月,南非总统祖马访问中国,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对话时明确表示,“(新殖民主义的言论)是不真实的,原来的殖民国家主要来自欧洲,实际上是瓜分非洲大陆,掠夺财富以增强他们自己的经济实力。而(非洲)与中国的关系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和非洲是以合作而不是殖民为基础,中方也明确表示与南非的合作是一种兄弟式的关系、朋友式的关系”。

  (2)认同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主持正义、维护利益。

  非洲国家普遍认为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是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可以帮助非洲国家阻挡来自西方的、传统的霸权主义式的以民主、人道主义为借口的干预和制裁;而对中国,当人权、民主的指责伴随着“中国威胁论”而不断演变出新的变种时,非洲常常作为中国的盟友给予北京坚定的支持。非洲国家认为中国不以大国强国的姿态欺压侵略非洲小国,而是尊重小国、弱国,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非洲国家或以任何借口干涉非洲国家内政或对非洲国家实施强制性经济制裁,对非洲的援助项目和贷款项目很多,但都没有附加条件,不需要进行广泛磋商,从而使项目得以迅速实施,在这方面,远比西方国家真诚、务实,而西方国家在人权、经济自由化和民族方面的说教总是高人一等却不考虑非洲实际。

  (3)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样板,21世纪是中国世纪。

  非洲国家赞赏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认为这一模式克服了本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弱点,对广大的非洲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大多数认为应从中国的经济腾飞中吸取经验,以供本国所用。尼日利亚的一位高官曾经对我说过,“中国的经济现状和发展模式对于象尼日利亚这种高密度人口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开阔视野的好机会,具有很高的学习参考价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22世纪是非洲的世纪”的理念在非洲很流行。

  3 中国国际形象在非洲转变的原因和建议

  从毛泽东时代到21世纪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发生转变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中非关系经历了从强化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色彩到淡化意识形态、重视经济利益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全面的,共赢的,互利的,它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中非双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相连。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世界新格局使其获得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发展机遇。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内政外交的互动愈加明显。在这种大背景下,中非关系的这种转变是必然的,也直接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形象。   对于这种转变,基于在非洲的亲身体验和经历,笔者提出三点建议,以期更好的维护中国在非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国际形象。

  (1)从“国家利益”出发,不必回避中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益互求,突出中国参与非洲事务的双赢性。

  实际上,任何一种国际关系和国际活动都存在着巨大的国家利益,无论是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还是邓小平的向西方国家开放政策,都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国家利益”才是最终的考量。非洲国家迫切需要发展,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中国的技术和资金,同样毋庸讳言,中国的发展也需要非洲的石油和矿产资源。在尼日利亚,很多当地人认为中尼两国之间的“石油换美元”协议或是中国公司在尼日利亚投资开发矿产资源是优势互补,各取所需,是最正常的经济行为,不是什么“资源掠夺”或“另有所图”,只要这种合作是双赢的,互惠的,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实行。

  纵观西方国家和媒体对于中国在非洲的评论,各种杂音总是不绝于耳,笔者认为,西方国家如果仍然用冷战思维和充满意识形态的想法对中非合作评头论足,那么我们也不必过于在意,因为任何大国都不可能是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和前行的。回顾50年来的中非关系,中国既无老殖民主义的武力侵略,也无新殖民主义的经济控制,如果说硬要给一个说法,那也绝不是什么“新殖民主义”,而应该是“新国际社会主义”更恰当。

  (2)重视中国企业在中非关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让中国企业在非洲当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战略通常被认为是由获取资源、获得市场为出发点的。在非洲的所有国家,中国企业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这些企业能够基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非洲开展业务,并注意将灵活性与制度相结合,而非强行施加社会和环境标准,他们非常适应非洲市场的竞争环境,众多中国知名企业在非洲的基础设施、通讯市场、工程建设等领域取得了垄断性的市场地位,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和中国形象,因此可以也必须承担更多的在非洲本地的社会责任,这不仅包括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为当地人创造就业机会、进行各类慈善公益活动等等,还应该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平台上实现这种社会责任的担当。比如笔者参与的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项目,是中国企业与尼日利亚当地政府合作建设的开发园区,其目的不仅在于扩大中国产品来源的多元化、减少贸易摩擦、转移国内富余产能,更可以帮助尼日利亚建立当地产业体系,避免过度集中于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类投资,这种企业行为就是对来自西方国家种种指责和诟病的最好回应。

  (3)珍惜在非洲的荣誉和关系,做好“声誉管理”,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也给予了大力的援助,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是中非几代领导人共同缔造和培育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加倍珍惜,特别是在当前中非交往形势非常好的时期,中国一定要保持在非洲的声誉,主持正义,信守承诺,做负责任的大国,并且进一步充分利用中国在文化、教育、外交等软实力方面的优势,这不仅仅在于推进双边文化交流项目、设立“孔子学院”等方式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在于以中国的对外政策、政治价值观乃至经济吸引力取得非洲人的共鸣,使其更愿意主动配合和帮助中国在非洲的政策目标。同时应该特别注意让这种“软实力”的影响受众不只是限于非洲社会的上层精英,更重要的是要让非洲的下层民众对遥远的中国产生理解和喜爱,进而产生更加持久、深刻、积极的中国印象。

  参考文献

  [1] 佚名.中国在非洲形象调查[N].国际先驱导报,2006-11-8.

  [2] 天竺.2006中国外交非洲年[N].新民周刊,2006-4-30.

  [3] 刘波.以人性化政策提升中国在非软实力[N].经济观察报,2007-5-20.

  [4] 社论.中国不是非洲的狮子王[N].美国侨报,2006-11-5.

  [5] 舒泰峰,束丽娜.30年外交缔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N].瞭望东方周刊,2008-11,18.

  [6] 裴广江.中南经贸合作遭西方诋毁,南非总统驳“新殖民主义说”[N].环球时报,2010-8-26.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如何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对提升中国软实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选取非洲大陆作为切入点,根据笔者在非洲工作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通过对比毛泽东时代和21世纪中国在非洲国际形象的变化,浅析其原因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中国 国际形象 非洲 转变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41-02

  中国和非洲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中非关系源远流长。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有机会在非洲尼日利亚工作了三年时间,在此期间的亲身经历让笔者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国际形象在非洲乃至世界的变化。

  1 毛泽东时代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地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进入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世界形势,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斗争,赢得了众多非洲国家的信任和友谊。尤其是当时中国在自身经济还不富裕甚至是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对非洲国家的鼎力支持和无私援助,在西方殖民者纷纷“走出非洲”之后,毛泽东做出“走进非洲”的战略决策。中国的建筑队和医疗队远离祖国、远离家人,帮助非洲国家铺路架桥,修建楼舍,为当地老百姓祛除病痛。这些援助为中国在非洲乃至国际上赢得了崇高地位和威望,非洲国家和人民亲切地将中国称为“老大哥”,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重新恢复常任理事国席位,当时我们被称为是被非洲兄弟抬着进入的。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在六七十年代所赢得的国际影响远远高于其物质力量所能提供的水平,给“当代国际体系中的力量命题提出了解释的难题”。客观的分析,中国和非洲形成的特殊的“难兄难弟”关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当时非洲国家刚刚取得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中国也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没有完全进入国际舞台,中非需要互相支持。在那个时代,中国在非洲国家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正面的,但同时也是非常政治化的。

  2 新世纪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地位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0年10月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中非经贸关系突飞猛进,2000年—2008年,中非贸易总额由100亿美元增加到近1100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中非合作论坛”这种中非定期磋商的集体对话机制已经逐步完善,后续行动扎实推进,充分反映了中非双方顺应历史潮流、谋求扩大合作和实现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出席了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笔者从事的在尼日利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项目就是中尼两国经贸合作的主要项目之一,也写进了“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

  “中非合作论坛”就其性质和规模而言,无论在中国外交史上,还是在中非关系史上,都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自2000年论坛创建十年来,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紧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呈现出立体、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受到了非洲国家和人民的普遍欢迎。如今,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分析和调研,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赞许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认为一个经济发达、高度繁荣的中国有利于非洲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

  大多数非洲国家认为中国的现有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完善的政治制度使中国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中国在世界上以经济新生力昭示世人的重要原因。大多数非洲国家对中国的强大与崛起持普遍欢迎态度,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和“中国威胁论”在非洲并没有市场,而更倾向于把中国的崛起看成是实现世界和平与稳定,实现国际力量平衡的一支重要力量。2010年8月,南非总统祖马访问中国,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对话时明确表示,“(新殖民主义的言论)是不真实的,原来的殖民国家主要来自欧洲,实际上是瓜分非洲大陆,掠夺财富以增强他们自己的经济实力。而(非洲)与中国的关系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和非洲是以合作而不是殖民为基础,中方也明确表示与南非的合作是一种兄弟式的关系、朋友式的关系”。

  (2)认同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主持正义、维护利益。

  非洲国家普遍认为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是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可以帮助非洲国家阻挡来自西方的、传统的霸权主义式的以民主、人道主义为借口的干预和制裁;而对中国,当人权、民主的指责伴随着“中国威胁论”而不断演变出新的变种时,非洲常常作为中国的盟友给予北京坚定的支持。非洲国家认为中国不以大国强国的姿态欺压侵略非洲小国,而是尊重小国、弱国,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非洲国家或以任何借口干涉非洲国家内政或对非洲国家实施强制性经济制裁,对非洲的援助项目和贷款项目很多,但都没有附加条件,不需要进行广泛磋商,从而使项目得以迅速实施,在这方面,远比西方国家真诚、务实,而西方国家在人权、经济自由化和民族方面的说教总是高人一等却不考虑非洲实际。

  (3)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样板,21世纪是中国世纪。

  非洲国家赞赏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认为这一模式克服了本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弱点,对广大的非洲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大多数认为应从中国的经济腾飞中吸取经验,以供本国所用。尼日利亚的一位高官曾经对我说过,“中国的经济现状和发展模式对于象尼日利亚这种高密度人口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开阔视野的好机会,具有很高的学习参考价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22世纪是非洲的世纪”的理念在非洲很流行。

  3 中国国际形象在非洲转变的原因和建议

  从毛泽东时代到21世纪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发生转变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中非关系经历了从强化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色彩到淡化意识形态、重视经济利益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全面的,共赢的,互利的,它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中非双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相连。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世界新格局使其获得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发展机遇。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内政外交的互动愈加明显。在这种大背景下,中非关系的这种转变是必然的,也直接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形象。   对于这种转变,基于在非洲的亲身体验和经历,笔者提出三点建议,以期更好的维护中国在非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国际形象。

  (1)从“国家利益”出发,不必回避中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益互求,突出中国参与非洲事务的双赢性。

  实际上,任何一种国际关系和国际活动都存在着巨大的国家利益,无论是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还是邓小平的向西方国家开放政策,都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国家利益”才是最终的考量。非洲国家迫切需要发展,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中国的技术和资金,同样毋庸讳言,中国的发展也需要非洲的石油和矿产资源。在尼日利亚,很多当地人认为中尼两国之间的“石油换美元”协议或是中国公司在尼日利亚投资开发矿产资源是优势互补,各取所需,是最正常的经济行为,不是什么“资源掠夺”或“另有所图”,只要这种合作是双赢的,互惠的,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实行。

  纵观西方国家和媒体对于中国在非洲的评论,各种杂音总是不绝于耳,笔者认为,西方国家如果仍然用冷战思维和充满意识形态的想法对中非合作评头论足,那么我们也不必过于在意,因为任何大国都不可能是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和前行的。回顾50年来的中非关系,中国既无老殖民主义的武力侵略,也无新殖民主义的经济控制,如果说硬要给一个说法,那也绝不是什么“新殖民主义”,而应该是“新国际社会主义”更恰当。

  (2)重视中国企业在中非关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让中国企业在非洲当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战略通常被认为是由获取资源、获得市场为出发点的。在非洲的所有国家,中国企业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这些企业能够基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非洲开展业务,并注意将灵活性与制度相结合,而非强行施加社会和环境标准,他们非常适应非洲市场的竞争环境,众多中国知名企业在非洲的基础设施、通讯市场、工程建设等领域取得了垄断性的市场地位,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和中国形象,因此可以也必须承担更多的在非洲本地的社会责任,这不仅包括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为当地人创造就业机会、进行各类慈善公益活动等等,还应该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平台上实现这种社会责任的担当。比如笔者参与的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项目,是中国企业与尼日利亚当地政府合作建设的开发园区,其目的不仅在于扩大中国产品来源的多元化、减少贸易摩擦、转移国内富余产能,更可以帮助尼日利亚建立当地产业体系,避免过度集中于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类投资,这种企业行为就是对来自西方国家种种指责和诟病的最好回应。

  (3)珍惜在非洲的荣誉和关系,做好“声誉管理”,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也给予了大力的援助,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是中非几代领导人共同缔造和培育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加倍珍惜,特别是在当前中非交往形势非常好的时期,中国一定要保持在非洲的声誉,主持正义,信守承诺,做负责任的大国,并且进一步充分利用中国在文化、教育、外交等软实力方面的优势,这不仅仅在于推进双边文化交流项目、设立“孔子学院”等方式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在于以中国的对外政策、政治价值观乃至经济吸引力取得非洲人的共鸣,使其更愿意主动配合和帮助中国在非洲的政策目标。同时应该特别注意让这种“软实力”的影响受众不只是限于非洲社会的上层精英,更重要的是要让非洲的下层民众对遥远的中国产生理解和喜爱,进而产生更加持久、深刻、积极的中国印象。

  参考文献

  [1] 佚名.中国在非洲形象调查[N].国际先驱导报,2006-11-8.

  [2] 天竺.2006中国外交非洲年[N].新民周刊,2006-4-30.

  [3] 刘波.以人性化政策提升中国在非软实力[N].经济观察报,2007-5-20.

  [4] 社论.中国不是非洲的狮子王[N].美国侨报,2006-11-5.

  [5] 舒泰峰,束丽娜.30年外交缔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N].瞭望东方周刊,2008-11,18.

  [6] 裴广江.中南经贸合作遭西方诋毁,南非总统驳“新殖民主义说”[N].环球时报,2010-8-26.


相关内容

  • 浅析中国与南非的经济合作
  • 浅析中国与南非的经济合作 [摘要]: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拥有极为丰富的能量和资源..而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是非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并且极具有发展潜力.南非经济较为开放,对外贸易一直是南非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在南非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对南非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 ...

  • 2015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5届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刘立平 01.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2.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03.中俄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4.中韩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5.中印经贸关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6.中国与拉美经贸关系现状.问题 ...

  • 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转喻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主义 2 解读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成长主题 3 英语中法语外来词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4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 5 Culture-oriented Strategies in Pub ...

  • 身势语在初中与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不同应用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2 英语体育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对策 3 从"礼貌原则"看中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 ...

  • 论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 2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 3 <当幸福来敲门>和<肖申克的救赎>两部电影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4 对<人性的枷锁>中枷锁的研究 5 论 ...

  • 浅析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浅析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monkar 摘 要:劳动分工理论的提出给全球贸易带来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这过程中中美二国的贸易关系逐步增强,但同时相应的问题也凸现出来.本文将从中美贸易的现状出发,分析贸易摩擦是由贸易不平衡.政治.WTO 规则不合理.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进而预测中美贸 ...

  • 浅析光辉孤立政策对英国发展的利弊
  • 浅析"光辉孤立"政策对英国发展的利弊 摘要 "光辉孤立" 是近代英国长期奉行的重要方外交政策之一, 也是英国维护欧陆均势的重要的外交手段.对"光辉孤立"政策的坚守,既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英国的利益,保障了英国的和平和独立自主,使英国专注于自身 ...

  •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下的中非关系
  • 第29卷第1期2009年1月 JOURNALOF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DAQINGNORMALUNIVERSITY V01.29No.1 January,2009 口国际关系研究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下的中非关系 张宏伟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非洲国家相继 ...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一. 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 1.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 2. 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 3. 有限政府的经济管理效能分析 4. 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5. 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途径分析 二. 选题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