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虚词教案

什么是虚词

一、 小问题: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矣

臣节坚如山 乎

二、 虚词

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1. 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

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

2.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

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 以、

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等。

3. 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动词。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等。

4. 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间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

如呢、吗、吧、啊。

5. 叹词、象声词从略。

6、关联词逻辑关系:

表并列关系:有“也„„也”、“又„„又”、“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有

的„„有的”、“不是„„而是„„”等;

表递进关系:有“不但„„而且„„”、“不仅„„还„„”、“不但不„„反而„„”、

“连„„也„„”、“尚且(也)„„何况”、“越„„越„„”等;

表选择关系:有“虽然„„但是”、“尽管„„却”等;

表假设关系:有“如果„„就(那么)”、“倘若(倘使、若)„„便(就、那么)”、“要

是(要不是)„„那么”、“即使(纵然、就算、哪怕)„„也”等;

表条件关系: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还„„都”、

“不论(不管)„„总(不)”等;表因果关系:有“因为„„所以”、“由于„„因而”、“既

然„„那么(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三、 试题特点

高考虚词考查全用选择题,有两种形式: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二是辨别文句中

虚词使用的正误。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实际

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不

写稿子, 应像一篇文章。

A .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 .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C .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 .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这是1998年全国卷的试题。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所供选择的关联词全是使用频

率相当高的。其答案为A 。考关联词语的运用,本质上是考查对句子之间内在关系的理解和

分析能力。从提供的一段文字看,它说的是小说家应该怎么样而不能怎么样,讲故事、作报

告不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据此就大致可以选出答案来。B 项最后一组关联词语使用有

问题,因为根据语意没有转折关系,C 项的错误也在这里。D 项的主要错误在于“相反”的

使用上,因为下一句子与上一句所说的意思在存在矛盾关系。

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

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 B .“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 .. “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 .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该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

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 D .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 .. 的利益。

这是1999年全国卷的第2题,主要考查使用虚词的能力。题中的“再”、“尽管”、“进

而”是常用虚词,“得以”是助动词。“尽管”是连词,它有表示让步的意思,后面可以用表

示转折的“但”一类的词与它相呼 应。B 项正符合了这一要求,可见B 项是答案所在。A

项的“再”是副词,它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它多用于指未实现或经常性的

动作,对于已实现的动作不能用“再”,而应用“又”。“进而”表示进一步行动,而D 项“进

而”后面的分句只是表示结果,故使用不恰当,应改用“从而”。“得以”是助动词,有能够,

可以的意思,它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也不能用否定式,故C 项使用不恰当。

四、 因例求法

(一)因例求法一

选择准确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你至今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 考理科?(A 、或者 B 、还是)

2、他非常用心地写生, 野地里刮

起沙来都不知道。(A 、以致 B 、以至)

3、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接着飞快地

在地图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

地 看了一阵。(A 、又 B 、再)

4、这几天我 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

邮件。 (A 、往往 B 、常常)

1、 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

2、 均为连词。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用于下半句开头,

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或陈述者不愿看到的结果。

3、 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多用于未实现的动作,“又”用于已实现的动作。

4、 往往,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相反,

单指动作重复。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往往不能。

总结一:

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了解这些规

定性用法,才能做到准确运用。要了解用法, 一靠积累, 二可在辨析时造些熟悉的句子加以类

比.

(二)因例求法二

判断下列句中的虚词使用是否恰当。

1、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尽管”放到“已”前

2、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不抓革新,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 ( )“不是”放到“产量”前

3、本·拉登将潜入印度。及时把这个消息不通报印度政府, 可能造成新一轮危机。( )

4、巴甫洛夫每天都忙着把青蛙用绳子绑起来做条件反射试验。 ( )

全错1、“尽管”放到“已”前

2、“不是”放到“产量”前

总结二:

虚词的位置由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语法特点确定,必须摆正。

1、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2、把字句的动词前一般不能加否定词和助动词。

3、表对象的介宾结构一般紧挨在谓语中心词前。

(三)因例求法三

划线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所谓综合,不只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再现事物各部分的本质联系。

B 、无论是王子和王孙,犯了法,都将与庶民一样接受法律的惩处。

C 、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停,而且越下越大。

D 、这同学本来就聪明,况且又上足了劲,明年的高考肯定差不了。

E 、无论条件非常艰苦,他都从不畏惧。

D 1、不是„„而是 „„ 表并列关系

不只是„„ 而且是„„ 表递进关系

不是„„就是 „„ 表选择关系

2、无论、不管„„还是(表选择)„„都„„

无论、不管„„多么(表任指)„„都„„

尽管„„非常、十分(表确指)„„还是

3、不但„„ 而且„„

不但不、没„„ 反而„„ 表反向递进

4、“何况、况且”用法比较:

同:都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

异:“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比较起来更进一步的意思。

总结三:

作为虚词重要分支的关联词语是成套使用的,一定要注意其习惯搭配 ;同时又不能拘泥于习惯搭配,而要注意与语境的搭配。

1、因为、由于„„ 所以„„

由于„„因此、因而 „„(前面不能用因为)

2、未尝不„„ 构成双重否定,表委婉语气

3、即使„„也„„ 既然„„就„„

4、“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难免”表示客观上不易避免。

5、“虽然”“固然”都表示转折关系,“虽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固然”侧重于让步,先确认某一事实,接着说同时也应承认另一事实。

6、“关于” 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 “对于”指出对象。“关于„„”只用在主语前,“对

于„„”用在主语前后均可。

7、 “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如:

除非是你才那样想||只有你才那样想

“除非„才„”也可以说成“除非„不„”

“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四)因例求法四:

从虚词使用角度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2、教育启蒙之路不通,历史遂将此重任寄托于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于是应运而生。

3、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

4、临近高考,你有没有过放弃的念头?

5、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尽早搬出。

全错1、“并非”与“是”重复

2、“于是”与“应运而生”重复

3、句首加“对(于)”

4、“过”表动作曾发生,但未延续至今

5、“将”作介词,用法同“把”有对对象加以处置意

1、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教人的口味。

2、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

3、学生在这次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

4、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

1、应去掉" 因为"

2、“对”应改为“给”。

3、第三句应在句首加上“从”。

4、“尽管”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 。

总结四:

虚词表示特定句子的语法关系。辨析时一定要扣紧句子,防止多用(对句子来说是必须的,但与其它词语重复,也属多用)、少用、误用。

●有些词的意思相互包含, 不能同时使用, 如“仔细端详”“公诸于众”“万一若”。

●有些词本身即表程度深,不能再饰以程度副词,如“十分酷似” “非常奇缺”“过分溺爱”。 ●有些词不能和表相同意思的标点符号连用,如连词与顿号、“等等”与省略号。

(五)因例求法五:

1、选择准确的关联词语填在横线上。

小说家应尽量把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 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不写稿子, 应像写一篇文章。 ( )

A 、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 、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C 、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 、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A “即使、尽管、虽然”区分:

(1)“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是表示一种事实。如: 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搞。

尽管条件很差,我们还是搞了起来。

(2) “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 尽管(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

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 相反,充当连词,后面一般停顿。

2、划线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钱塘江流域大部分为山区,降水丰沛,干支流水量大,上下游落差也不小,从而水力蕴藏丰富。

B 、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领会作者的精髓,任凭主观想像,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削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C 、“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D 、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

C “进而、从而”的区分:

同:都可表示进一步的行动。

异:“从而”还表示跟上文有条件或因果的关系。例如: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进而建立了岗位责任制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而、因而”的区分:

同:都表示前后之间存在条件或因果的关系

异:“从而”还表示两者之间存在进一步的关系。“因而”用法同于“因此”。 总结五:

就词论词,有些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必需的、配对的,位置也是正确的,但它未能准确反映出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自然是不正确的。因而,正确使用虚词,一定要准确把握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选用切合的词语与之配对。 这是最关键、最根本的一条。 巩固提高

五、虚词错误规律

虚词使用的错误主要包括关联词语使用的错误和单个虚词使用的错误两个方面。

1、关联词语使用的错误

①错用关联词语。即没能很好地理解上下句的关系,把用于彼关系的关联词,用于此关系的句子之间。

②滥用关联词语。一个句子如已有表示某一关系的词语,就不能再用表示这一关系的关联词语。如“„„的原因,是因为„„”的句子就是经常出现的这类错误。

③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我们要记住一些经常搭配使用的关联词语,以免误用。

④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一个复句,如果各分句主语相同,则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如果各分句的主语不同,则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前,否则就错。

2、单个虚词使用的错误

①介词使用错误。介词的主要作用是与后面的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等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但要注意有时多用了介词会导致缺少主语,少用误用会导致语意不清。

②副词使用错误。副词的作用是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可作状语,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等,不作定语。这些都要注意。

③助词使用错误。助词是附着在别的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起辅助作用,表示一些附加意义的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着、了、过”和语气助词“啊、呢、吗、啦”等。其语法特点,一是不作句子成分,二是最没有实在意义,三是除“所”外都读轻声。不能误用、混用。

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虚词考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其实掌握虚词的使用错误及修改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贪多滥用

所谓滥用,就是不该用的地方用了,造成语意不明。一般有关联词滥用、介词短语滥用、

重复矛盾等几种错误。对于这一毛病,修改方法是把滥用的虚词删除。

本品是用银花、连翘等中药配制而成,并且具有祛寒退热的功能。

此句前讲配制,后讲功能,两者之间并无语意上的并列关系,故" 并且" 这个关联词就滥用了。

2、苟简漏用

漏用就是少用,少用了虚词,会造成语意不完整或语病。这一类错误主要有单个虚词漏用、关联词语少用。对于这类毛病,修改的方法是把漏用的虚词补上。

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这个句子缺少了一个虚词" 在" ,没有词语与后面的" 中" 呼应,使得介词短语不完整。

3、搭配乱用

这一类错误主要有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和一些习惯性短语搭配错误。像这类习惯性短语搭配有:从„„出发,以„„为出发点(为主、为核心) ,从„„起,把„„看作,把„„作为,由„„组成,从„„中,在„„上等等。

对于这类毛病,修改的方法是选用配对正确的词来换掉配对不恰当的词。

只要你能在一小时内完成这篇两千字的文章,虽然够不上发表水平,也可以录用你。 句中" 虽然„„也" 是不能搭配的,结合语境,在这里当选用" 即使„„也" 。

4、位置倒用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往往会造成语病。对于这类错误,我们的方法是: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尽管他行车超过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

此句中关联词" 尽管" 放在句首导致这个句子缺少了主语," 他" 应放在" 尽管" 之前。

5、易混误用

虚词中很多是属于易混虚词,对于易混虚词误用,我们的方法是辨。平时要对这些近义虚词特别当心,尽量分清它们细微的差别。

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这个句子因没有分清" 再" 与" 又" 的区别而误用了" 再" 。" 再" 与" 又" 尽管都表示一次又一次,但" 再" 表示的是动作还没有发生,是将来时态;" 又" 表示动作已完成,是完成时态。

上述五种错误是虚词使用中的主要错误,如果我们对此能熟练掌握,那么对虚词的使用就不必再恐惧了。

六、答题规律

虚词的使用正确与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虚词搭配要正确。

③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2000年春招卷)

④他的话方音很重,何况又说得快,我几乎没有听懂。

虚词大多数是单独使用,也有配套使用的,出题人往往在这个配套上做文章。句③的连词“由于”后面分句缺少表结果的照应连词,应在“至今”前加上“所以”。句④中“何况”与“况且”都表递进,但“何况”引出的后分句重在与前句构成对比;“况且”引出的后分句重在举例(程度比前分句更重的例子),所以此句应改为“况且”。

2、虚词位置要正确

⑤过去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的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⑥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1999年全国卷)

句⑤中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所以前一分句的关联词“不是”应放在“产品的质量”前。句⑥中“关于”的位置不当,如果说要保留“关于„„”这一介词结构,那就应将它移到主语“世界各大报纸”的前面去,否则就将“关于”改为“对于”。

3、虚词不能滥用

⑦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2001年春招卷)

⑧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民社会的广泛关注。(1997年全国卷)

句⑦“应邀”就已包含了被动的成分,再用“被”重复多余,应删掉“被”。句⑧的主干是“严重性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广泛关注”,显然介词“对”是多余的,应删掉。

什么是虚词

一、 小问题: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矣

臣节坚如山 乎

二、 虚词

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1. 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

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

2.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

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 以、

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等。

3. 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动词。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等。

4. 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间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

如呢、吗、吧、啊。

5. 叹词、象声词从略。

6、关联词逻辑关系:

表并列关系:有“也„„也”、“又„„又”、“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有

的„„有的”、“不是„„而是„„”等;

表递进关系:有“不但„„而且„„”、“不仅„„还„„”、“不但不„„反而„„”、

“连„„也„„”、“尚且(也)„„何况”、“越„„越„„”等;

表选择关系:有“虽然„„但是”、“尽管„„却”等;

表假设关系:有“如果„„就(那么)”、“倘若(倘使、若)„„便(就、那么)”、“要

是(要不是)„„那么”、“即使(纵然、就算、哪怕)„„也”等;

表条件关系: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还„„都”、

“不论(不管)„„总(不)”等;表因果关系:有“因为„„所以”、“由于„„因而”、“既

然„„那么(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三、 试题特点

高考虚词考查全用选择题,有两种形式: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二是辨别文句中

虚词使用的正误。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实际

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不

写稿子, 应像一篇文章。

A .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 .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C .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 .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这是1998年全国卷的试题。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所供选择的关联词全是使用频

率相当高的。其答案为A 。考关联词语的运用,本质上是考查对句子之间内在关系的理解和

分析能力。从提供的一段文字看,它说的是小说家应该怎么样而不能怎么样,讲故事、作报

告不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据此就大致可以选出答案来。B 项最后一组关联词语使用有

问题,因为根据语意没有转折关系,C 项的错误也在这里。D 项的主要错误在于“相反”的

使用上,因为下一句子与上一句所说的意思在存在矛盾关系。

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

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 B .“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 .. “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 .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该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

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 D .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 .. 的利益。

这是1999年全国卷的第2题,主要考查使用虚词的能力。题中的“再”、“尽管”、“进

而”是常用虚词,“得以”是助动词。“尽管”是连词,它有表示让步的意思,后面可以用表

示转折的“但”一类的词与它相呼 应。B 项正符合了这一要求,可见B 项是答案所在。A

项的“再”是副词,它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它多用于指未实现或经常性的

动作,对于已实现的动作不能用“再”,而应用“又”。“进而”表示进一步行动,而D 项“进

而”后面的分句只是表示结果,故使用不恰当,应改用“从而”。“得以”是助动词,有能够,

可以的意思,它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也不能用否定式,故C 项使用不恰当。

四、 因例求法

(一)因例求法一

选择准确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你至今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 考理科?(A 、或者 B 、还是)

2、他非常用心地写生, 野地里刮

起沙来都不知道。(A 、以致 B 、以至)

3、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接着飞快地

在地图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

地 看了一阵。(A 、又 B 、再)

4、这几天我 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

邮件。 (A 、往往 B 、常常)

1、 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

2、 均为连词。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用于下半句开头,

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或陈述者不愿看到的结果。

3、 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多用于未实现的动作,“又”用于已实现的动作。

4、 往往,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相反,

单指动作重复。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往往不能。

总结一:

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了解这些规

定性用法,才能做到准确运用。要了解用法, 一靠积累, 二可在辨析时造些熟悉的句子加以类

比.

(二)因例求法二

判断下列句中的虚词使用是否恰当。

1、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尽管”放到“已”前

2、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不抓革新,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 ( )“不是”放到“产量”前

3、本·拉登将潜入印度。及时把这个消息不通报印度政府, 可能造成新一轮危机。( )

4、巴甫洛夫每天都忙着把青蛙用绳子绑起来做条件反射试验。 ( )

全错1、“尽管”放到“已”前

2、“不是”放到“产量”前

总结二:

虚词的位置由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语法特点确定,必须摆正。

1、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2、把字句的动词前一般不能加否定词和助动词。

3、表对象的介宾结构一般紧挨在谓语中心词前。

(三)因例求法三

划线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所谓综合,不只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再现事物各部分的本质联系。

B 、无论是王子和王孙,犯了法,都将与庶民一样接受法律的惩处。

C 、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停,而且越下越大。

D 、这同学本来就聪明,况且又上足了劲,明年的高考肯定差不了。

E 、无论条件非常艰苦,他都从不畏惧。

D 1、不是„„而是 „„ 表并列关系

不只是„„ 而且是„„ 表递进关系

不是„„就是 „„ 表选择关系

2、无论、不管„„还是(表选择)„„都„„

无论、不管„„多么(表任指)„„都„„

尽管„„非常、十分(表确指)„„还是

3、不但„„ 而且„„

不但不、没„„ 反而„„ 表反向递进

4、“何况、况且”用法比较:

同:都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

异:“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比较起来更进一步的意思。

总结三:

作为虚词重要分支的关联词语是成套使用的,一定要注意其习惯搭配 ;同时又不能拘泥于习惯搭配,而要注意与语境的搭配。

1、因为、由于„„ 所以„„

由于„„因此、因而 „„(前面不能用因为)

2、未尝不„„ 构成双重否定,表委婉语气

3、即使„„也„„ 既然„„就„„

4、“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难免”表示客观上不易避免。

5、“虽然”“固然”都表示转折关系,“虽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固然”侧重于让步,先确认某一事实,接着说同时也应承认另一事实。

6、“关于” 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 “对于”指出对象。“关于„„”只用在主语前,“对

于„„”用在主语前后均可。

7、 “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如:

除非是你才那样想||只有你才那样想

“除非„才„”也可以说成“除非„不„”

“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四)因例求法四:

从虚词使用角度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2、教育启蒙之路不通,历史遂将此重任寄托于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于是应运而生。

3、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

4、临近高考,你有没有过放弃的念头?

5、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尽早搬出。

全错1、“并非”与“是”重复

2、“于是”与“应运而生”重复

3、句首加“对(于)”

4、“过”表动作曾发生,但未延续至今

5、“将”作介词,用法同“把”有对对象加以处置意

1、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教人的口味。

2、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

3、学生在这次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

4、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

1、应去掉" 因为"

2、“对”应改为“给”。

3、第三句应在句首加上“从”。

4、“尽管”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 。

总结四:

虚词表示特定句子的语法关系。辨析时一定要扣紧句子,防止多用(对句子来说是必须的,但与其它词语重复,也属多用)、少用、误用。

●有些词的意思相互包含, 不能同时使用, 如“仔细端详”“公诸于众”“万一若”。

●有些词本身即表程度深,不能再饰以程度副词,如“十分酷似” “非常奇缺”“过分溺爱”。 ●有些词不能和表相同意思的标点符号连用,如连词与顿号、“等等”与省略号。

(五)因例求法五:

1、选择准确的关联词语填在横线上。

小说家应尽量把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 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不写稿子, 应像写一篇文章。 ( )

A 、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 、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C 、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 、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A “即使、尽管、虽然”区分:

(1)“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是表示一种事实。如: 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搞。

尽管条件很差,我们还是搞了起来。

(2) “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 尽管(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

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 相反,充当连词,后面一般停顿。

2、划线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钱塘江流域大部分为山区,降水丰沛,干支流水量大,上下游落差也不小,从而水力蕴藏丰富。

B 、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领会作者的精髓,任凭主观想像,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削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C 、“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D 、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

C “进而、从而”的区分:

同:都可表示进一步的行动。

异:“从而”还表示跟上文有条件或因果的关系。例如: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进而建立了岗位责任制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而、因而”的区分:

同:都表示前后之间存在条件或因果的关系

异:“从而”还表示两者之间存在进一步的关系。“因而”用法同于“因此”。 总结五:

就词论词,有些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必需的、配对的,位置也是正确的,但它未能准确反映出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自然是不正确的。因而,正确使用虚词,一定要准确把握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选用切合的词语与之配对。 这是最关键、最根本的一条。 巩固提高

五、虚词错误规律

虚词使用的错误主要包括关联词语使用的错误和单个虚词使用的错误两个方面。

1、关联词语使用的错误

①错用关联词语。即没能很好地理解上下句的关系,把用于彼关系的关联词,用于此关系的句子之间。

②滥用关联词语。一个句子如已有表示某一关系的词语,就不能再用表示这一关系的关联词语。如“„„的原因,是因为„„”的句子就是经常出现的这类错误。

③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我们要记住一些经常搭配使用的关联词语,以免误用。

④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一个复句,如果各分句主语相同,则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如果各分句的主语不同,则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前,否则就错。

2、单个虚词使用的错误

①介词使用错误。介词的主要作用是与后面的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等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但要注意有时多用了介词会导致缺少主语,少用误用会导致语意不清。

②副词使用错误。副词的作用是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可作状语,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等,不作定语。这些都要注意。

③助词使用错误。助词是附着在别的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起辅助作用,表示一些附加意义的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着、了、过”和语气助词“啊、呢、吗、啦”等。其语法特点,一是不作句子成分,二是最没有实在意义,三是除“所”外都读轻声。不能误用、混用。

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虚词考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其实掌握虚词的使用错误及修改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贪多滥用

所谓滥用,就是不该用的地方用了,造成语意不明。一般有关联词滥用、介词短语滥用、

重复矛盾等几种错误。对于这一毛病,修改方法是把滥用的虚词删除。

本品是用银花、连翘等中药配制而成,并且具有祛寒退热的功能。

此句前讲配制,后讲功能,两者之间并无语意上的并列关系,故" 并且" 这个关联词就滥用了。

2、苟简漏用

漏用就是少用,少用了虚词,会造成语意不完整或语病。这一类错误主要有单个虚词漏用、关联词语少用。对于这类毛病,修改的方法是把漏用的虚词补上。

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这个句子缺少了一个虚词" 在" ,没有词语与后面的" 中" 呼应,使得介词短语不完整。

3、搭配乱用

这一类错误主要有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和一些习惯性短语搭配错误。像这类习惯性短语搭配有:从„„出发,以„„为出发点(为主、为核心) ,从„„起,把„„看作,把„„作为,由„„组成,从„„中,在„„上等等。

对于这类毛病,修改的方法是选用配对正确的词来换掉配对不恰当的词。

只要你能在一小时内完成这篇两千字的文章,虽然够不上发表水平,也可以录用你。 句中" 虽然„„也" 是不能搭配的,结合语境,在这里当选用" 即使„„也" 。

4、位置倒用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往往会造成语病。对于这类错误,我们的方法是: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尽管他行车超过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

此句中关联词" 尽管" 放在句首导致这个句子缺少了主语," 他" 应放在" 尽管" 之前。

5、易混误用

虚词中很多是属于易混虚词,对于易混虚词误用,我们的方法是辨。平时要对这些近义虚词特别当心,尽量分清它们细微的差别。

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这个句子因没有分清" 再" 与" 又" 的区别而误用了" 再" 。" 再" 与" 又" 尽管都表示一次又一次,但" 再" 表示的是动作还没有发生,是将来时态;" 又" 表示动作已完成,是完成时态。

上述五种错误是虚词使用中的主要错误,如果我们对此能熟练掌握,那么对虚词的使用就不必再恐惧了。

六、答题规律

虚词的使用正确与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虚词搭配要正确。

③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2000年春招卷)

④他的话方音很重,何况又说得快,我几乎没有听懂。

虚词大多数是单独使用,也有配套使用的,出题人往往在这个配套上做文章。句③的连词“由于”后面分句缺少表结果的照应连词,应在“至今”前加上“所以”。句④中“何况”与“况且”都表递进,但“何况”引出的后分句重在与前句构成对比;“况且”引出的后分句重在举例(程度比前分句更重的例子),所以此句应改为“况且”。

2、虚词位置要正确

⑤过去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的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⑥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1999年全国卷)

句⑤中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所以前一分句的关联词“不是”应放在“产品的质量”前。句⑥中“关于”的位置不当,如果说要保留“关于„„”这一介词结构,那就应将它移到主语“世界各大报纸”的前面去,否则就将“关于”改为“对于”。

3、虚词不能滥用

⑦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2001年春招卷)

⑧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民社会的广泛关注。(1997年全国卷)

句⑦“应邀”就已包含了被动的成分,再用“被”重复多余,应删掉“被”。句⑧的主干是“严重性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广泛关注”,显然介词“对”是多余的,应删掉。


相关内容

  • 文言文阅读教案
  • 文言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准确翻译文言句子 第一部分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一)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如: 变 化 情 况 ...

  • 虚词之用法教案
  •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比较多,按词性来说,主要分为代词.动词和助词.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语句中的"之"字: 1. 友 ...

  •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 文虚词用法推断 教学目的: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 ...

  • 2015年古文复习教案
  • 2015年古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 ...

  •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教案
  •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汉语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2. 认识语文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 了解现代汉语语法上的特点:词没有形态变化,虚词重要而丰富,语序的作用非常重要. 授课过程: 讲在课前: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说的是我们的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自己说自己 ...

  •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q ...

  • 诗经[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

  • 柳子厚墓志铭 教案 定稿
  • 柳子厚墓志铭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及文言句式. 2.翻译重点句子. 3.了解柳宗元的精神品德,并产生敬仰之情. 一.考点指津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 ...

  •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杨苏芳 教学目标 1.第一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