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云间 教案设计

总第 课时

《别云间》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3.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了解作者: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三、初读古诗:

1、解释下列词语。

【羁jī)旅】长久漂泊外地。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

2、说出这首诗的大意。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四、合作探究:

1、“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1

2、“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3、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

明确: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明确: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

5、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明确: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6、《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明确: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7、《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明确: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8、《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了。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亡国之痛,壮志难酬的悲愤,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注:画横线部分是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精神)

六、学生自主复习整理。

七、作业安排:完成《别云间》慧学篇。

2

总第 课时

《别云间》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3.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了解作者: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三、初读古诗:

1、解释下列词语。

【羁jī)旅】长久漂泊外地。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

2、说出这首诗的大意。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四、合作探究:

1、“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1

2、“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3、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

明确: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明确: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

5、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明确: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6、《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明确: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7、《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明确: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8、《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了。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亡国之痛,壮志难酬的悲愤,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注:画横线部分是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精神)

六、学生自主复习整理。

七、作业安排:完成《别云间》慧学篇。

2


相关内容

  • 滕王阁序教案(附原文)
  •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 ...

  • [彩云追月]教案2.doc
  • 教学目标: <彩云追月> 1.通过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感受幽淡的夜幕下,云月追逐相映成趣的意境. 2.用柔美.连贯.圆润的声音,有感情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3.学习并掌握切分节奏,准确把握波音和前倚音的演唱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切分音,掌握切 ...

  • 诗歌鉴赏总领课教案
  •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 .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B .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C .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8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

  • 别云间]教学反思
  • <别云间>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抒发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的诗.整首诗抒发了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毅然抗清的坚定意志,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想象奇特,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 一:教学设计反思 1.学情分析不到位,并没有抓住九年级学生古诗词积累非常的薄弱这种情况. 2.在活动五:合 ...

  • [巴塘连北京]教案
  • <巴塘连北京>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感受.体验.实践学习中,了解藏族风土人情,领略藏族民歌风格,培养学生喜爱藏族歌舞艺术兴趣. 2.学唱歌曲<巴塘连北京>并能创造性表现藏族民歌. 教学重点: 1.学唱.创编歌曲<巴塘连北京>. 2.感受.体验藏族音乐和藏族舞蹈的 ...

  • 公开课教案---彩云追月
  • 公开课教案---彩云追月 教学内容: 一.听: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二.唱:歌曲<彩云追月>教学目标: 一.能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二.了解并掌握切分节奏波音和倚音,能用"XXXXX"节奏为歌曲伴奏. 三.欣赏民乐合奏< ...

  • 说木叶教案
  • 说木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 掌握"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区别以及"木叶"的艺术特征进而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 ...

  • 27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 27<岳阳楼记>教案 庄浪三中李彦明 教学目的 1.熟读成诵,理解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并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 ...

  • 高中语文选修[咏怀]公开课教案
  • 阮籍 咏怀诗 第 1 页 共 8 页 阮籍 咏怀诗 第 2 页 共 8 页 阮籍 咏怀诗 第 3 页 共 8 页 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1).活着的人,或放浪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