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

江汉论坛

!

过程中”的一种机会和能力。

可见,不同学科,不同学者由于研究的视角不一样,因而对休闲的看法也不一致。

从社会学的视角上看,社会学家把“休闲”看成一种社会建构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发展人的个性的场所。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各阶层对休闲时间的利用;休闲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休闲生活的设计和休闲文化的发展;休闲活动和休闲行为的评价等。因此,休闲社会学是研究人们以何种活动方式利用闲暇时间来满足自身的精神、社会、心理和生理需要,以及制约闲暇活动方式的主客观变量是什么的学科。

闲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生活观念的变化是民族休闲生活方式变迁的重要制约、影响因素,它不仅能引起和推动民族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规定变迁的取向:或正向促进休闲生活方式的进步;或负向地阻碍休闲生活方式的进步,将休闲生活方式引向落后、封闭、腐朽、颓废的深渊。

科技水平。教育对休闲生活方式的$

影响是间接的,它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制约休闲生活:一是教育水平对经济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而经济增长又直接决定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二是教育通过帮助人们转变生活观念,提高生活技能,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变革传统休闲生活方式。与教育有所不同,科技水平对休闲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既是间接的,也是直接的。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能通过优化劳动资料、扩大

二、民族休闲生活方式变迁的制约因素

制约休闲生活方式变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决定因素有四个方面,即生产方式、生活观念、教育科技水平和自然环境。

在制约休闲生活方式变迁的诸!

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首先,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决定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休闲生活方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物质生活资料,而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一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休闲生活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同时,生产力的发展还直接影响生产时间和闲暇时间的比例分配,影响人们对闲暇时间利用的性质、形式和内容。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在整个生命活动中闲暇时间所占的比重越大,就越能扩大人们的社交面,拓展生活空间,丰富和发展精神生活,提高生活素质,从而引起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因此,生产力发展是人类休闲生活方式发展和变化的最根本的动因。其次,生产关系决定休闲生活方式。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休闲生活方式的性质;二是生产关系决定了闲暇时间在人们生命时间中的比例分配。总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休闲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休闲生活方式的性质和内容。

生活观念是人文生态系统中的#

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观点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指导生活行为的思想规范,是在一定人生哲学指导下的生活态度。生活观念对休闲生活方式起指导作用,规定休闲生活方式的性质和总的方向,帮助主体确立休闲行为,抑制或促使某一种休

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休闲生活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科技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电灯、电视、录像、交通工具等科技产品先后走进民族家庭,由此带来少数民族传统休闲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

自然生态环境对休闲生活方式%

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生态环境给人们开展多种形式的闲暇娱乐活动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天然场所,而各种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则往往使得不同地区民族的休闲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如游牧民族的赛马、叼羊、赛骆驼,沿海、沿江、湖泊附近民族的游泳、竞渡、划龙舟、垂钓,山区民族的爬山、攀附、登高、打猎等,均是利用各自的自然条件,独具特色。

三、当代中国民族休闲生活方式变迁的现状

民族休闲生活方式的每一次大的变迁都有其广阔而深厚的历史背景。当代中国民族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就是在两次大的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逐步发生的。一是#&世纪’&年代初期进行的民主改革;二是#&世纪(&年代末、)&年代初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两次大的变革,打破了维持各民族传统休闲生活方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直接导致了民族传统休闲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

民族经济!

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现代科技和文教事业的繁荣发展,各种大众传播媒介逐步在民族地区得

!

到了推广普及。一批电视发射台、转播台、现代文化娱乐场等设施的兴建,为少数民族开展新型的日常休闲娱乐活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人们原先贫乏单调的日常休闲生活方式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今,看电影、电视、录像和开展其他文娱活动已成了城镇周围少数民族群众,尤其是青年人日常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农村和牧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也逐渐以看电视和收听录音机来取代过去靠喝酒谈天、走门串户来消磨时间的某些传统休闲生活方式。

首!

万人以下、千人以上人数在万人以上的有!!&次,

的有’##次,参加节日集会的各族群众达($$多万人次。其次,传统节日中的娱乐活动内容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如蒙古族一年一度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不仅恢复了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活动,还增加了大型的文艺演出和电影晚会;壮族的三月三歌节期间,除了有抢花炮、舞彩龙、擂台赛诗等传统娱乐活动以外,还增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新内容。再次,许多少数民族大型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与物资交流、科普宣传工作结合起来,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

尽管中国各民族的传统休闲生活方式随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向着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休闲生活方式转型,但当代少数民族休闲生活方式中仍有许多与民族发展不协调的因素。如人们休闲生活时间少,利用也不合理;日常闲暇生活内容单调贫乏,精神文化生活的层次较低等。这既有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中的不合理因素遗留下来的痕迹,也有民族休闲生活方式变迁中新出现的失范行为。

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

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一方面由于大量文化娱乐设施的兴建,尤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介的增多,各种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现代文明不断传入民族地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民族教育力度,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知识培训,进行了群众扫盲活动等,不断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闲暇时间的增多,也增加了人们的学习时间。

)

生活素质。生活素质是指人们利用现有的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各种基本需要所具有的经验、能力及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民族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于提高民族生活素质起了积极作用。首先,随着人们各种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大量与现代生活常识有关的报刊书籍在民族地区出版发行,给少数民族人民提供了不少丰富生活内容的经验和知识。其次,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为少数民族人民广泛宣传了现代文明生活知识和现代生活观念,培养了人们的家庭生活管理能力,并及时提供了各种与消费市场有关的新信息。

参考文献:

《人类思想史中*#+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年版。

《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云*!+约翰・凯利:南人民出版社!$$$年版。

《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视角》,*)+卡拉・亨德森等:云南人民出版社!$$$年版。

《!#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云*&+杰弗瑞・戈比:南人民出版社!$$$年版。

《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杰弗瑞・戈比:社!$$$年版。

《中国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国社会科学*%+瞿明安:出版社#,,)年版。

《社会生活方式论》,江苏人民出版社*-+王伟光等:

四、民族休闲生活方式变迁的意义

#

文化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各种现代文化娱乐设施的兴建,既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精神文化建设,又繁荣了民族文化娱乐市场,促进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旅游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民族传统节日娱乐活动与经贸活动的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利用彝族传统的火把节搞经济技术交流,就曾达成上亿元的投资和援助项目,对发展当地的民族经济起到

#,((年版。

瞿明安:《超越传统———生活方式转型取*(+王玉波、

向》,京华出版社#,,-年版。

马惠娣:《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自然*,+陆彦明、

辩证法研究》!$$!年第#期。

《休闲问题的理论探究》,《清华大学学*#$+马惠娣:

报》(哲社版)!$$#年第%期。

(责任编辑刘龙伏)

江汉论坛!

江汉论坛

!

过程中”的一种机会和能力。

可见,不同学科,不同学者由于研究的视角不一样,因而对休闲的看法也不一致。

从社会学的视角上看,社会学家把“休闲”看成一种社会建构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发展人的个性的场所。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各阶层对休闲时间的利用;休闲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休闲生活的设计和休闲文化的发展;休闲活动和休闲行为的评价等。因此,休闲社会学是研究人们以何种活动方式利用闲暇时间来满足自身的精神、社会、心理和生理需要,以及制约闲暇活动方式的主客观变量是什么的学科。

闲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生活观念的变化是民族休闲生活方式变迁的重要制约、影响因素,它不仅能引起和推动民族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规定变迁的取向:或正向促进休闲生活方式的进步;或负向地阻碍休闲生活方式的进步,将休闲生活方式引向落后、封闭、腐朽、颓废的深渊。

科技水平。教育对休闲生活方式的$

影响是间接的,它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制约休闲生活:一是教育水平对经济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而经济增长又直接决定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二是教育通过帮助人们转变生活观念,提高生活技能,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变革传统休闲生活方式。与教育有所不同,科技水平对休闲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既是间接的,也是直接的。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能通过优化劳动资料、扩大

二、民族休闲生活方式变迁的制约因素

制约休闲生活方式变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决定因素有四个方面,即生产方式、生活观念、教育科技水平和自然环境。

在制约休闲生活方式变迁的诸!

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首先,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决定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休闲生活方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物质生活资料,而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一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休闲生活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同时,生产力的发展还直接影响生产时间和闲暇时间的比例分配,影响人们对闲暇时间利用的性质、形式和内容。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在整个生命活动中闲暇时间所占的比重越大,就越能扩大人们的社交面,拓展生活空间,丰富和发展精神生活,提高生活素质,从而引起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因此,生产力发展是人类休闲生活方式发展和变化的最根本的动因。其次,生产关系决定休闲生活方式。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休闲生活方式的性质;二是生产关系决定了闲暇时间在人们生命时间中的比例分配。总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休闲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休闲生活方式的性质和内容。

生活观念是人文生态系统中的#

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观点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指导生活行为的思想规范,是在一定人生哲学指导下的生活态度。生活观念对休闲生活方式起指导作用,规定休闲生活方式的性质和总的方向,帮助主体确立休闲行为,抑制或促使某一种休

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休闲生活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科技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电灯、电视、录像、交通工具等科技产品先后走进民族家庭,由此带来少数民族传统休闲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

自然生态环境对休闲生活方式%

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生态环境给人们开展多种形式的闲暇娱乐活动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天然场所,而各种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则往往使得不同地区民族的休闲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如游牧民族的赛马、叼羊、赛骆驼,沿海、沿江、湖泊附近民族的游泳、竞渡、划龙舟、垂钓,山区民族的爬山、攀附、登高、打猎等,均是利用各自的自然条件,独具特色。

三、当代中国民族休闲生活方式变迁的现状

民族休闲生活方式的每一次大的变迁都有其广阔而深厚的历史背景。当代中国民族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就是在两次大的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逐步发生的。一是#&世纪’&年代初期进行的民主改革;二是#&世纪(&年代末、)&年代初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两次大的变革,打破了维持各民族传统休闲生活方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直接导致了民族传统休闲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

民族经济!

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现代科技和文教事业的繁荣发展,各种大众传播媒介逐步在民族地区得

!

到了推广普及。一批电视发射台、转播台、现代文化娱乐场等设施的兴建,为少数民族开展新型的日常休闲娱乐活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人们原先贫乏单调的日常休闲生活方式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今,看电影、电视、录像和开展其他文娱活动已成了城镇周围少数民族群众,尤其是青年人日常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农村和牧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也逐渐以看电视和收听录音机来取代过去靠喝酒谈天、走门串户来消磨时间的某些传统休闲生活方式。

首!

万人以下、千人以上人数在万人以上的有!!&次,

的有’##次,参加节日集会的各族群众达($$多万人次。其次,传统节日中的娱乐活动内容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如蒙古族一年一度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不仅恢复了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活动,还增加了大型的文艺演出和电影晚会;壮族的三月三歌节期间,除了有抢花炮、舞彩龙、擂台赛诗等传统娱乐活动以外,还增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新内容。再次,许多少数民族大型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与物资交流、科普宣传工作结合起来,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

尽管中国各民族的传统休闲生活方式随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向着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休闲生活方式转型,但当代少数民族休闲生活方式中仍有许多与民族发展不协调的因素。如人们休闲生活时间少,利用也不合理;日常闲暇生活内容单调贫乏,精神文化生活的层次较低等。这既有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中的不合理因素遗留下来的痕迹,也有民族休闲生活方式变迁中新出现的失范行为。

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

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一方面由于大量文化娱乐设施的兴建,尤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介的增多,各种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现代文明不断传入民族地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民族教育力度,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知识培训,进行了群众扫盲活动等,不断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闲暇时间的增多,也增加了人们的学习时间。

)

生活素质。生活素质是指人们利用现有的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各种基本需要所具有的经验、能力及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民族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于提高民族生活素质起了积极作用。首先,随着人们各种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大量与现代生活常识有关的报刊书籍在民族地区出版发行,给少数民族人民提供了不少丰富生活内容的经验和知识。其次,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为少数民族人民广泛宣传了现代文明生活知识和现代生活观念,培养了人们的家庭生活管理能力,并及时提供了各种与消费市场有关的新信息。

参考文献:

《人类思想史中*#+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年版。

《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云*!+约翰・凯利:南人民出版社!$$$年版。

《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视角》,*)+卡拉・亨德森等:云南人民出版社!$$$年版。

《!#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云*&+杰弗瑞・戈比:南人民出版社!$$$年版。

《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杰弗瑞・戈比:社!$$$年版。

《中国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国社会科学*%+瞿明安:出版社#,,)年版。

《社会生活方式论》,江苏人民出版社*-+王伟光等:

四、民族休闲生活方式变迁的意义

#

文化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各种现代文化娱乐设施的兴建,既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精神文化建设,又繁荣了民族文化娱乐市场,促进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旅游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民族传统节日娱乐活动与经贸活动的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利用彝族传统的火把节搞经济技术交流,就曾达成上亿元的投资和援助项目,对发展当地的民族经济起到

#,((年版。

瞿明安:《超越传统———生活方式转型取*(+王玉波、

向》,京华出版社#,,-年版。

马惠娣:《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自然*,+陆彦明、

辩证法研究》!$$!年第#期。

《休闲问题的理论探究》,《清华大学学*#$+马惠娣:

报》(哲社版)!$$#年第%期。

(责任编辑刘龙伏)

江汉论坛!


相关内容

  • 清明节的民俗变迁及其社会功能
  • 文 化 研 究 清明节的 民俗变迁及其社会功能 宋 立 摘要 : 清明节是 由清 明节气 . 寒食节 . 巳节 三者相融合 上的节 日, 清明节节俗丰富多样 , 文章考察 了清明节 由单一 的祭 祀到祭祀与娱乐相结合 的节俗变迁.清明节历史悠久 , 有着独 明节开始更多注重活人的欢娱 , 偏重于踏青 ...

  • 藏族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 摘要: 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发展变化,体现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随之变化.研究社会生活方式变迁是我们了解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切入点.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变迁更是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藏族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成员,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 ...

  • 中国民生变迁调查报告
  • 以一衣而知中国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服装专题 通过生活方式的变迁,特别是服饰与文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 诸如穿鞋戴帽,本是纯粹的个人生活行为,但在近代中国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一代先辈思想启蒙的先声,生活方式国际化的滥觞. 鸦片战争后人们痛感到国家的积弱是由于民智不开 ...

  • 从网络狂欢看互联网时代的个人.共同体与社会
  • 在当前我国快速的社会发展和变迁过程中,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强,传统共同体纽带逐渐断裂,人际之间的联结弱化,社会风险日益增多,社会焦虑普遍弥漫,由此,网络狂欢因其超时空性.即时互动性.对大规模人群的可容纳性等优势,逐渐凸显成为人们开展狂欢活动.释放社会情绪.排解社会焦虑.满足群体归属感的集 体活动形式之 ...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 ...

  • 天下第一奇观 休闲度假天堂 一一云南石林休闲旅游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召开
  • 2016-09-07阅读:10000+微信志 / 蒙港下午茶 近日,云南石林休闲旅游座谈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万立国际酒店召开, 内蒙古自 治区旅游局副巡视员黄平女士 和中共石林彝族自治县 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伟先生 莅临会议并分别致辞. 闻名遐迩的喀斯特地质奇观--石林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云南 ...

  • 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 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山东职业学院 方超 摘要:消费文化是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渗透与发展,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覆盖了社会变迁.文化符号.意识形态等领域,其中又包括了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等内容,它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消费文化 经济发展 一.经过调查 ...

  • 社会生活变迁(三)
  • 社会生活的变迁(三)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的发展线索 唐代中国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邸报>(887年) 1.形成: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中国丛报>< ...

  • 浅谈改革开放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 浅谈改革开放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120104113 沈红阳 关键词:改革开放 传统文化 外来文化 继承 文化变迁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改革开放,不但让民众解决了温饱,在文化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