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实验二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特别提示

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s-2-1所示。如果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 1、F 2作用于橡皮筋的

结点上,与只用一个力F 作用于橡皮筋产生的效果相同,

即橡皮筋在相同方向上伸长相同的长度,那么,F ′就是F 1

和F 2的合力。根据平行四边形定作出F 1、 F2两共点力的

合力F 的图示,若F 与F ′大小相等、方向一致,或者误差

很小,这就验证了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

形定则。 图s-2-1 ′本实验采用了等效的方法(两只弹簧秤的拉力F 1、F 2的共同作用效果,与一只弹簧秤

的拉力F ′的效果相同。)。

力的图示

在做到两共点力与只用一个力拉等效的前提下,准确作出F 1和F 2的图示,用平行四

′边形作出其合力F 的图示,以及F 的图示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为此要求拉橡皮筋的细线

要长些,标记每条细线方向的方法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点出两个定位点,这两点的距离要尽量远些。结点O 的定位更应力求准确,并且每次要相同。作图要用尖铅笔,图的比例要尽量大些,用严格的几何方法做出平行四边形。图旁画出代表单位力的线段,图中标注每个力的大小。

注意事项

⑴弹簧秤在使用前必须校正零点,所选用的两只弹簧秤规格要相同。

⑵应使橡皮筋、细线所在的平面与木板面平行,为此应使橡皮筋固定端离板面的高度与弹簧秤挂钩的高度相等。

⑶尽可能不要使弹簧秤的弹簧、指针、拉杆与刻度板或限位卡发生摩擦。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

⑷同一次实验中结点的位置必须保持不变。描绘细线的方向应力求准确,可以将细线按在白纸上,用铅笔尖沿线描出两个距离较大的点,再用直尺把点连成线。 误差分析

本实验主要误差除弹簧秤本身的误差外,还有读数误差、作图误差等。为了减小误差,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刻度,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两个分力F 1、F 2间夹角

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 大小的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角取得太大。当然夹角θ也不能太小,若太小,则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 方向的误差较

大。为了减小误差,两个分力的夹角要合适(90左右),两个分力的大小要尽可能大些。本实验中,一般情况下,F 与F ′大小的误差不要超过5%,方向偏差不要超过5°。

典型例题

例1、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图

s-2-2所示,其中A 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 为橡皮筋与细绳结点的位

置。图中 是力F 1与F 2的合力的理论值; 是力F 1与F 2的

合力的实验值。通过把 和 进行比较,验证平行四边形

法则。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那么实验结果 (填

“变”或“不变”)。 图s-2-2 0

分析与解 在本实验中,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合力作F 1和F 2的合力的理论值,而把用一个弹簧秤拉时测出的力作F 1和F 2的合力的实验值。只要保证每次拉动时结点位置相同,作用效果就相同,弹簧秤的拉力方向和大小就是相同的。因此本题的答案是:F ,F /,F ,F /,不变。

点评 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所谓验证性实验,就是要用现在的实验结果同理论结果或已有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检查理论或已有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高中阶段的物理实验有许多是验证性实验,而且主要是通过对理论进行验证,在这些实验中,要先弄清比较的内容。你能说出还有哪些验证性实验?

例2、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中,如果只有一个弹簧秤(其他实验器材齐全)能否完成本实验?如果能完成,说明应如何操作?

分析与解 能完成。在固定好白纸和橡皮筋以后,用弹簧秤拉一个细绳、用手拉另一个细绳(两绳间有一不为零的夹角),把细绳和橡皮筋的结点拉至某一位置O ,记下位置O 、两条细绳的方向、弹簧秤的示数F 1。然后用弹簧秤拉另一条细绳,用手拉前一次弹簧秤拉的那条绳,使结点仍然到达位置O ,同时使两细绳和前一次拉动时画下的两条直线重合,记下此时弹簧秤的示数F 2。以F 1、F 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的理论值F 。上述操作完成的实验内容,相当于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动橡皮条所完成的实验内容,其他实验步骤和有两个弹簧秤情况下的实验完成相同。

点评 按照此种方法操作,会带来新的实验误差,原因是在第二次拉动橡皮筋时,要想在结点到达位置O 的同时,两细绳和前一次拉动时画下的直线完全重合是不可能,一定会有偏差。

自我检测

1、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

⑴除已有的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细绳套、刻度尺、图钉和铅笔)外,还必须有 和 ;

⑵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 ( )

A 、每次将橡皮条拉到同样的位置

B 、每次把橡皮条拉直

C 、每次准确读出弹簧的示数

D 、每次记准细绳的方向

⑶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减小误差,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2、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时,主要的步骤是:

A 、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记下O 点的位置和两测力计的读数F 1和F 2。

B 、按选定的标度在纸上作出F 1和F 2的图示,以F 1和F 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过O 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作出合力F 的图示。

C 、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线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测力计时相同,记下此时测力计的读数F 和细绳的方向。按选定的标度过O 点作出力F 的图示。

D 、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

E 、改变两个力F 1和F 2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复实验两次。

F 、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个细绳套。

G 、比较F /和F 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请指出以上步骤中的明显的错误或疏漏,分别是 、 。按正确的方法把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写在横线上 。

3、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 点,另一端拴上两

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N 、最

小值刻度为0.1N 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

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

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s-2-3所示,这

时弹簧秤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

⑴由图中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

别为 N 和 N 。(只须读到0.1N )

⑵在本题的虚线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出画

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

图s-2-3

//

实验二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特别提示

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s-2-1所示。如果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 1、F 2作用于橡皮筋的

结点上,与只用一个力F 作用于橡皮筋产生的效果相同,

即橡皮筋在相同方向上伸长相同的长度,那么,F ′就是F 1

和F 2的合力。根据平行四边形定作出F 1、 F2两共点力的

合力F 的图示,若F 与F ′大小相等、方向一致,或者误差

很小,这就验证了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

形定则。 图s-2-1 ′本实验采用了等效的方法(两只弹簧秤的拉力F 1、F 2的共同作用效果,与一只弹簧秤

的拉力F ′的效果相同。)。

力的图示

在做到两共点力与只用一个力拉等效的前提下,准确作出F 1和F 2的图示,用平行四

′边形作出其合力F 的图示,以及F 的图示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为此要求拉橡皮筋的细线

要长些,标记每条细线方向的方法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点出两个定位点,这两点的距离要尽量远些。结点O 的定位更应力求准确,并且每次要相同。作图要用尖铅笔,图的比例要尽量大些,用严格的几何方法做出平行四边形。图旁画出代表单位力的线段,图中标注每个力的大小。

注意事项

⑴弹簧秤在使用前必须校正零点,所选用的两只弹簧秤规格要相同。

⑵应使橡皮筋、细线所在的平面与木板面平行,为此应使橡皮筋固定端离板面的高度与弹簧秤挂钩的高度相等。

⑶尽可能不要使弹簧秤的弹簧、指针、拉杆与刻度板或限位卡发生摩擦。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

⑷同一次实验中结点的位置必须保持不变。描绘细线的方向应力求准确,可以将细线按在白纸上,用铅笔尖沿线描出两个距离较大的点,再用直尺把点连成线。 误差分析

本实验主要误差除弹簧秤本身的误差外,还有读数误差、作图误差等。为了减小误差,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刻度,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两个分力F 1、F 2间夹角

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 大小的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角取得太大。当然夹角θ也不能太小,若太小,则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 方向的误差较

大。为了减小误差,两个分力的夹角要合适(90左右),两个分力的大小要尽可能大些。本实验中,一般情况下,F 与F ′大小的误差不要超过5%,方向偏差不要超过5°。

典型例题

例1、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图

s-2-2所示,其中A 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 为橡皮筋与细绳结点的位

置。图中 是力F 1与F 2的合力的理论值; 是力F 1与F 2的

合力的实验值。通过把 和 进行比较,验证平行四边形

法则。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那么实验结果 (填

“变”或“不变”)。 图s-2-2 0

分析与解 在本实验中,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合力作F 1和F 2的合力的理论值,而把用一个弹簧秤拉时测出的力作F 1和F 2的合力的实验值。只要保证每次拉动时结点位置相同,作用效果就相同,弹簧秤的拉力方向和大小就是相同的。因此本题的答案是:F ,F /,F ,F /,不变。

点评 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所谓验证性实验,就是要用现在的实验结果同理论结果或已有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检查理论或已有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高中阶段的物理实验有许多是验证性实验,而且主要是通过对理论进行验证,在这些实验中,要先弄清比较的内容。你能说出还有哪些验证性实验?

例2、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中,如果只有一个弹簧秤(其他实验器材齐全)能否完成本实验?如果能完成,说明应如何操作?

分析与解 能完成。在固定好白纸和橡皮筋以后,用弹簧秤拉一个细绳、用手拉另一个细绳(两绳间有一不为零的夹角),把细绳和橡皮筋的结点拉至某一位置O ,记下位置O 、两条细绳的方向、弹簧秤的示数F 1。然后用弹簧秤拉另一条细绳,用手拉前一次弹簧秤拉的那条绳,使结点仍然到达位置O ,同时使两细绳和前一次拉动时画下的两条直线重合,记下此时弹簧秤的示数F 2。以F 1、F 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的理论值F 。上述操作完成的实验内容,相当于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动橡皮条所完成的实验内容,其他实验步骤和有两个弹簧秤情况下的实验完成相同。

点评 按照此种方法操作,会带来新的实验误差,原因是在第二次拉动橡皮筋时,要想在结点到达位置O 的同时,两细绳和前一次拉动时画下的直线完全重合是不可能,一定会有偏差。

自我检测

1、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

⑴除已有的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细绳套、刻度尺、图钉和铅笔)外,还必须有 和 ;

⑵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 ( )

A 、每次将橡皮条拉到同样的位置

B 、每次把橡皮条拉直

C 、每次准确读出弹簧的示数

D 、每次记准细绳的方向

⑶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减小误差,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2、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时,主要的步骤是:

A 、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记下O 点的位置和两测力计的读数F 1和F 2。

B 、按选定的标度在纸上作出F 1和F 2的图示,以F 1和F 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过O 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作出合力F 的图示。

C 、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线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测力计时相同,记下此时测力计的读数F 和细绳的方向。按选定的标度过O 点作出力F 的图示。

D 、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

E 、改变两个力F 1和F 2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复实验两次。

F 、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个细绳套。

G 、比较F /和F 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请指出以上步骤中的明显的错误或疏漏,分别是 、 。按正确的方法把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写在横线上 。

3、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 点,另一端拴上两

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N 、最

小值刻度为0.1N 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

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

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s-2-3所示,这

时弹簧秤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

⑴由图中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

别为 N 和 N 。(只须读到0.1N )

⑵在本题的虚线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出画

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

图s-2-3

//


相关内容

  • 力的合成教学反思
  • <力的合成>公开课教学反思 物理组:陈 源 根据学校每位新教师必须上一节合格课的要求,我完成了<力的合成>这节公开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各位教师提出的宝贵意见,现对这节课作如下反思. 一.备课总体思路 力学部分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部分.而本节&l ...

  • 实验三: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 实验三: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会用弹簧测力计和细线测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 1.F 2的作用效果都是使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同一点,所以力F′就是这两个力F 1和F 2的合力,作出力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 ...

  • 物理探究性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力的平行四边
  •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1.会用弹簧秤和细线测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2.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此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与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 ...

  • 力的合成说课稿
  • 力的合成说课稿 说教材: <力的合成>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在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来研究多个力的合力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 初中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作为基础:2. 学生在标 ...

  •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功
  •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功> 杨先雄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资源中学 541400 邮编 <功>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杨先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折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会用这个 ...

  • 力的分解和合成
  • <力的分解>习题 日期: 2010-12-8 1.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 ) A.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重力.下滑力D.重力.支持力.下滑力和正压力 2.把力F分解为两个不为零的分力,下列分解哪种是可能的( ) A.分力之一垂直于F B. ...

  • 高中物理教案
  • 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第4节力的合成>教案 合作组成员 王文祥 赵西耕 张坤 韩峰 [主题]第3章 第4节力的合成(1课时)  高一第一学期物理必修1 [课程标准]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内容及学情分析 ...

  • 力的分解-jy
  •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的最后一节, 是高中生学习物理以来普遍认为比较困难的一节内容,难度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不知"如何分",分是按照实际效果来分,而找实际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的:二是不知& ...

  • 物理实验知识点总结
  • 实验知识点总结(一)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分析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及其某时刻的速度:学会用图像法.列表法处理实验数据. 一.实验目的 1.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的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3.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二.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