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阿廖沙11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讲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到喀山去上大学。梦想破灭后,他否得不为生存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

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童年》(1913年)

《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

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在人间》(1916年)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我的大学》(1923年)

《我的大学》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本书为该小说的世界文学名著名家导读版,由著名作家刘心武主编,配合语文教学,内容包括: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名家导读、正文、读后感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它问世之后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成为中学生喜欢的文学经典名著之

一。几代人都是读着这本书一步步成长,最后迈入了大学的门槛,而“苦难是一所大学”、这几句话已经成为许多有志者的座右铭,激励着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都不放弃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高尔基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 “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5年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

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

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1921年,他遵照列宁忠告,到国外养病。1931年回国之后,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回答者: ppoiu9 | 一级 | 2009-4-17 19:20

沙皇专制时期社会下层人民惨酷的生存环境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阿廖沙11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讲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到喀山去上大学。梦想破灭后,他否得不为生存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

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童年》(1913年)

《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

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在人间》(1916年)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我的大学》(1923年)

《我的大学》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本书为该小说的世界文学名著名家导读版,由著名作家刘心武主编,配合语文教学,内容包括: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名家导读、正文、读后感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它问世之后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成为中学生喜欢的文学经典名著之

一。几代人都是读着这本书一步步成长,最后迈入了大学的门槛,而“苦难是一所大学”、这几句话已经成为许多有志者的座右铭,激励着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都不放弃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高尔基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 “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5年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

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

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1921年,他遵照列宁忠告,到国外养病。1931年回国之后,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回答者: ppoiu9 | 一级 | 2009-4-17 19:20

沙皇专制时期社会下层人民惨酷的生存环境


相关内容

  • 名著[昆虫记童年]习题
  • 七年级下<昆虫记><童年>练习题 <昆虫记> 6.假如你要向朋友推荐<昆虫记>,请说说推荐的理由. 答:1.<昆虫记>是作者对昆虫最直观的研究记录,影响了无数科学家.文学家及普通大众, 其文学及科学非凡的成就受到举世推崇.虽然全文用大量篇幅 ...

  •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目录 内容提要 编辑推荐 目录 作者:(前苏联)马克西姆·高尔基著,李峰,初丽岩,梁晓莉译 ISBN:10位[7535435440]13位[[1**********]46] 编辑本段内容提要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 ...

  • 中外名著之心得体会
  • 读书笔记 《童年》 高尔基 作者介绍: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 ...

  • 童年复习资料
  • <童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 ...

  • 人生三步曲--读高尔基有感
  • --4-9 你也许知道高尔基这个熟悉的名字,但你也许不知道这个伟大的作家生活经历.那就请你读一读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吧.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步由,作者描写了他童年.少年和大学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 ...

  •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
  •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个耳熟能详的名言,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对书的重视,对知识的重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高尔基的自传体充分体现出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他孜孜不倦的求精神.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实为三本书,每一本<童年>主要写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儿时在社 ...

  • 童年1--4章练习
  • 1.<童年>是( )(无)阶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 )部. 2.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廖沙的父亲是害什么病死的?( ). 4.伊凡被叫做什么? ( ). 5.母亲的嫁妆为什么被扣下了?( ). ...

  • 高尔基童年实用资料有测试
  •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一.作者简介 高尔基,是俄国最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二.作品简介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向读者艺术 ...

  • 高尔基[童年]中的主人公的介绍
  • 经典名著<童年>与其续篇<在人间>.<我的大学>共同构成了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是首篇.在这部小说中,描写的是作者10岁以前的童年时代的生活.记叙了主人公成长.生活的历程,描写了那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阿廖沙四岁时,父亲就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