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选修课论文:浅析春秋战国时期教育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教育

——理学院 物理学 物理091本 ***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伴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社会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周室衰微,诸侯僭越,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从而形成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在此情况下,教育由“学在官”向“学在民”转变,私学逐渐成为主要的教育体制;该时期就成为了私学兴起的时期,同时,经济基础的变革催生了社会思潮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新思潮对教育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教育的主体从官方转向民间,教育的思想也有根本性的变革,儒家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主导思想。这一时期形成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私学;百家争鸣

一、背景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和封建制社会形成的时代。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进入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的新时期。西周末年,奴隶主贵族的官学已经形同虚设,昔日庄严神圣的官学出现了学生无心读书,整天游荡嬉戏的局面。这是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日趋没落的反映。到了春秋时期,连虚设的官学也几乎不存在了。古史资料关于春秋时期官学的记载只有两条:一条是《诗•鲁颂•泮水》中曾提到鲁僖公立“泮宫”;另一条是《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传记说郑子产“不毁乡校”。当时有些诸侯公开地说:“可以无学,无学不害。”(《左传•昭公十八年》)这不仅是因为奴隶主贵族不可能再垄断学校;同时,也是由于奴隶主贵族学校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因而官学必然地要衰废。春秋中期以后,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迫使周天子失去了“共主”的地位,新兴的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中逐步取得了政权,这些是奴隶制官学衰废的历史背景;而“士”的出现,则是私学兴起,造成“文化下移”的社会基础。

二、私学的兴起

春秋时期是私学的兴起阶段,战国时期是私学的繁荣时期。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关。春秋时期是社会急剧动荡时代,官学颓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袭特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西周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各国统治急需“贤人”辅政。在诸侯争霸,七国称雄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和公卿大夫为了壮大势力,扩大影响,都争相养士,于是不管王室还是私门养士之风盛行。人们纷纷学习做士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但“士”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成为私学大发展的重要力量。

此外,战乱与官学的废弛使得文化典籍和文化职官流落民间,原来西周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变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民间学者开始出现,他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各种新学说,推动了私学的兴起。

三、百家争鸣

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形成,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百家争鸣发轫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到战国时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诸子纷呈局面。“百家”是形容学派之多,包括儒、道、阴阳、名、法、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其中影响最大的并与教育关系密切的是儒、墨、道、法诸家。

1、儒家

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孔子私学,孔子大约在30岁时,开始讲学,创办了儒家学派的第一所私学。颜渊、曾点、季路等就是他最早的学生。孔子平时在曲阜城北的学舍讲学,出外游历时,弟子们也紧相随。孔子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名声,弟子也就越来越多,孔子私学成了规模很大的教学团体。

孔子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地区、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入学。孔子私学的学生主要是由平民所组成的,据近人考证,孔子学生真正来自贵族的,只有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孟懿子等少数几人。孔子私学教育的对象从贵族推广到平民,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兴起,顺应了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孔子私学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培养从政的人才。“学而优则仕”包涵着这样的意思,即不学,或者虽学而不优,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用它来补充世袭制,这一点对于奴隶制传统是有所突破的,对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私学,以六艺作为教育的内容。这是儒家私学有别于墨家、法家私学的基本特征。

2、墨家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

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耐劳、服从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庄子对此极为赞赏,他说:“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者必须服从钜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例如钜子腹朜的儿子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仍坚持“杀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3、道家

道家代表没落的贵族阶级,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提倡消极隐遁的人生观,反对学习知识,对当时的统治者抱有反感。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25章)

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在庄周的《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恃”的,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而他的最高境界是“无所恃”,这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4、法家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创始人是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李斯,他们提倡变法、耕战、积极进取、实行法治。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是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5、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商鞅、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

稷下学者总是针对当时的热点问题阐述政见。他们学识渊博,长于分析问题,在表述上旁征

博引,穷尽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同时,由于稷下学者学派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异,而会竞长论短,争论不已。最终促进了稷下学宫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形成,使稷下成为当时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中心。

在中国几千年历时中,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教师可以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了较广泛的联系。由于各家各派相互抗衡,又相互补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这既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同时又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各家各派的大师辈出。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等是其中的佼佼者。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大贡献,还在于教育理论上的成就,尤其是儒家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儒家后学,总结了这一时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撰写了《学记》、《大学》、《中庸》,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学制的体系、道德教育体系、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等方面的理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教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产生及发展》 http://www.doc88.com/p-[1**********]3.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2762.ht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3515063.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2748.htm

http://wenku.baidu.com/view/24409d6e561252d380eb6ea8.html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教育

——理学院 物理学 物理091本 ***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伴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社会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周室衰微,诸侯僭越,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从而形成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在此情况下,教育由“学在官”向“学在民”转变,私学逐渐成为主要的教育体制;该时期就成为了私学兴起的时期,同时,经济基础的变革催生了社会思潮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新思潮对教育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教育的主体从官方转向民间,教育的思想也有根本性的变革,儒家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主导思想。这一时期形成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私学;百家争鸣

一、背景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和封建制社会形成的时代。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进入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的新时期。西周末年,奴隶主贵族的官学已经形同虚设,昔日庄严神圣的官学出现了学生无心读书,整天游荡嬉戏的局面。这是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日趋没落的反映。到了春秋时期,连虚设的官学也几乎不存在了。古史资料关于春秋时期官学的记载只有两条:一条是《诗•鲁颂•泮水》中曾提到鲁僖公立“泮宫”;另一条是《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传记说郑子产“不毁乡校”。当时有些诸侯公开地说:“可以无学,无学不害。”(《左传•昭公十八年》)这不仅是因为奴隶主贵族不可能再垄断学校;同时,也是由于奴隶主贵族学校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因而官学必然地要衰废。春秋中期以后,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迫使周天子失去了“共主”的地位,新兴的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中逐步取得了政权,这些是奴隶制官学衰废的历史背景;而“士”的出现,则是私学兴起,造成“文化下移”的社会基础。

二、私学的兴起

春秋时期是私学的兴起阶段,战国时期是私学的繁荣时期。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关。春秋时期是社会急剧动荡时代,官学颓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袭特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西周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各国统治急需“贤人”辅政。在诸侯争霸,七国称雄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和公卿大夫为了壮大势力,扩大影响,都争相养士,于是不管王室还是私门养士之风盛行。人们纷纷学习做士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但“士”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成为私学大发展的重要力量。

此外,战乱与官学的废弛使得文化典籍和文化职官流落民间,原来西周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变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民间学者开始出现,他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各种新学说,推动了私学的兴起。

三、百家争鸣

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形成,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百家争鸣发轫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到战国时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诸子纷呈局面。“百家”是形容学派之多,包括儒、道、阴阳、名、法、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其中影响最大的并与教育关系密切的是儒、墨、道、法诸家。

1、儒家

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孔子私学,孔子大约在30岁时,开始讲学,创办了儒家学派的第一所私学。颜渊、曾点、季路等就是他最早的学生。孔子平时在曲阜城北的学舍讲学,出外游历时,弟子们也紧相随。孔子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名声,弟子也就越来越多,孔子私学成了规模很大的教学团体。

孔子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地区、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入学。孔子私学的学生主要是由平民所组成的,据近人考证,孔子学生真正来自贵族的,只有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孟懿子等少数几人。孔子私学教育的对象从贵族推广到平民,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兴起,顺应了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孔子私学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培养从政的人才。“学而优则仕”包涵着这样的意思,即不学,或者虽学而不优,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用它来补充世袭制,这一点对于奴隶制传统是有所突破的,对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私学,以六艺作为教育的内容。这是儒家私学有别于墨家、法家私学的基本特征。

2、墨家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

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耐劳、服从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庄子对此极为赞赏,他说:“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者必须服从钜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例如钜子腹朜的儿子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仍坚持“杀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3、道家

道家代表没落的贵族阶级,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提倡消极隐遁的人生观,反对学习知识,对当时的统治者抱有反感。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25章)

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在庄周的《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恃”的,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而他的最高境界是“无所恃”,这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4、法家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创始人是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李斯,他们提倡变法、耕战、积极进取、实行法治。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是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5、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商鞅、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

稷下学者总是针对当时的热点问题阐述政见。他们学识渊博,长于分析问题,在表述上旁征

博引,穷尽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同时,由于稷下学者学派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异,而会竞长论短,争论不已。最终促进了稷下学宫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形成,使稷下成为当时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中心。

在中国几千年历时中,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教师可以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了较广泛的联系。由于各家各派相互抗衡,又相互补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这既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同时又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各家各派的大师辈出。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等是其中的佼佼者。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大贡献,还在于教育理论上的成就,尤其是儒家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儒家后学,总结了这一时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撰写了《学记》、《大学》、《中庸》,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学制的体系、道德教育体系、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等方面的理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教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产生及发展》 http://www.doc88.com/p-[1**********]3.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2762.ht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3515063.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2748.htm

http://wenku.baidu.com/view/24409d6e561252d380eb6ea8.html


相关内容

  •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毕业论文工作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 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2.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坚决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中凡引用他人著述或学术成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例
  • 语言类(语言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一.古代汉语 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5.假借字与通假字 6.古今字 ...

  •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
  •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 李佳晔 (中央民族大学固际教育学院,100081) [摘要]尽管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谋求我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但中国政治改革始终举步维艰.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不仅需要不断的自我创新来加以改善.吏需要善于借鉴已有的历史经验来加以推动.宰相制度作,9职官制度的典型.不仅历史 ...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论文选题
  •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文艺学.美学 编号 论文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 ...

  • 篮球科研论文题目
  • 篮球科研论文题目 1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体制变革背景下的篮球学科的发展研究 2 篮球理论课运用个别化教学系统的跟踪实验研究 3 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成长规律理论研究 4 目标定向教学法对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的影响 5 对鞍山市中学生不同位置男子篮球运动员操作思维的研究 6 对篮球比赛投篮命中率影响因素 ...

  • 新!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 ...

  •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论文选题
  •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论文选题 乔健 1. 戴震研究: 2.章学诚与<文史通义>研究: 3.冯友兰研究: 4.钱穆研究: 5.唐君毅研究: 6.徐复观研究: 7.余英时研究: 8.牟宗三研究: 9.杜维明研究: 10.林毓生研究: 11.许倬云研究: 12.刘述先研究: 13.现代新儒家研究 ...

  • 中特作业小论文
  • 民生问题之就业问题 摘要:民生问题是政府最关注.最敏感.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我国现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 使就业变的更难.提高就业率是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的重要指 ...

  • [诗经]婚恋诗浅析
  • <诗经>婚恋诗浅析 1 引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章,生动地展示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集中反映了那个时期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就其思想内容而言,主要有反映爱情生活和婚姻生活.揭露和讽刺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