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阅读答案

钱穆: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

郝一默

在人人追求“进步”的激进年代,多数人沉浸在将传统一股脑扔进“历史的垃圾桶”的豪迈中,为了更光明的明天,他们可以对昨天毫无眷恋,甚至全部抛弃。

钱穆是少数对旧世界钟情的顽固派,他做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选择。

钱穆自学成才,36岁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和《先秦诸子系年》,“基本上解决了学术界长期聚讼的公案。”

他在乡间当了18年小学、中学老师,然后走向大学讲台。推荐他的人是顾颉刚。

作为中国学术界鼎鼎大名的人物,顾颉刚与钱穆素昧平生,但读过他的作品后,对其史学功底大加赞赏:“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

1930年,因为顾颉刚的鼎力相荐,钱穆进入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为他把“M”楼改为“穆楼”。之后,顾颉刚又把钱穆推荐给了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我想,他如到北大,则我即可不来,因为我所能教之功课他无不能教也。”后来,钱穆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与胡适并称“北胡南钱”。

钱穆所处的年代,西学东来,势不可挡,儒家被认为是“弱国愚民”的根源,国学渐渐失宠。中国人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

台湾学者胡昌智曾对这种认同危机做过形象的说明: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一次欧阳锋忽然忘了自己是谁,像得失心疯一样,把石壁上的影子当做敌人来打。

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这段故事有相似之处,而不同在于,人们不是忘了自己是谁,而是想去忘掉自己是谁。

面对汹涌而至的新思想,钱穆坚持不为时代潮流裹挟而去,他选择在古籍世界里寻找另一个世界。他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比历史更能寄托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他写了《国史大纲》,他说:“我把书都写好放在那里,将来一定有用。”

在《国史大纲》的开篇,钱穆对读者提出了四项对待国史的殷切期待,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本国历史要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而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让钱穆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家中最具中国情怀的一位,他的学生余英时说,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

“做一个现代中国的士”,是钱穆的理想和志业所在。

他曾经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讲题,以王安石、司马光为例,阐述弘“道”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得出结论:“士是中国社会的中心,应该有最高的人生理想,-应该能负起民族国家最大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内心修养上,应能有一副宗教精神。”

钱穆认为,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只接受了西方的权利观念,没有接受他们的宗教精神,只讲个人权利,不讲仁爱与牺牲。

避居香港后,钱穆赤手空拳创办了新亚书院,它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

在租来的仅有的4间教室里,钱穆想努力保存中国文化的气韵。

“新亚”之名由钱穆所起,他希望借此提倡“新亚洲”,为在香港的中国人争取稍微光明的未来。

新亚书院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办学的16年,是钱穆“生平最忙碌之十六年”。之后,钱穆到台湾“谋建一家,以求终老”,得到了蒋氏父子的礼遇,蒋介石为他建造了素书楼,蒋经国则聘请他为“总统府”资政,在钱穆之前,没有学者出任过此职。

晚年的钱穆依然坚持在素书楼传道授业。有一次,他在家中为学生讲课时突然说:“其实我授课的目的并不是教学生,而是要招义勇兵,看看有没有人自愿牺牲要为中国文化献身!”

但是在“现代”的冲击下,“传统”早已无招架之力,钱穆所赞美的那个“礼”的世界早已崩溃。这让钱穆的学术生涯走得格外寂寞,他期待国人对历史拿出温情的诉求,却无法获得商业市场的认同。

钱穆生前曾对妻子说:“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在今天讲文化思想,似乎不像科学家的发明,不论别人懂与不懂,即可获得举世崇拜,因为科学有一个公认的外在价值,而讲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钱穆始终认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危机,学校偏重自然科学,崇洋蔑己,更是中国文化的隐忧。

(选自《都市•翻阅日历》2010年第10期,有删改)

19.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钱穆提出的对国史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的理解(4分)

20.余英时评价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请指出“为故国招魂”的含意并概括其具体表现。(5分)

21.钱穆认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最大的危机,根据这一观点,你如何评价现今的国学热。(6分)

参考答案:

19. (4分)①在西学东渐势不可挡的形势下,作为中国人,要有对自己国家历史的认同感,不要一味苛求古人,多些情感,多些亲近,不可全盘否定历史。(2分)②历史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不可推翻,后人应怀着敬畏之心,尊重历史,不可把自己所处时代当成历史最高点。(2分。答出“没有什么比历史更能寄托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可给1分,答出“不要忘了或想忘了甚至否认中国的历史”可给1分。)

20. (5分)“为故国招魂”指的是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精魂。(1分)具体表现:①在抛弃传统的新思想潮流中,钱穆坚守中国文化五千年文化,并著书立说,终生不渝地捍卫中国文化。(2分)②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并努力培养能自愿为中国文化献身的接班人。(2分)

21. (5分)①国学热体现的是一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是民族文化自信心的表现,对于促使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当会起到重要的作用。(2分)②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华夏子孙的共识。(2分)③但也要认识到国学需要像钱穆一样愿意为其奉献终生的人,才能更好发扬光大,若只是表现的热闹,则于国学发展不利。(2分)

钱穆: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

郝一默

在人人追求“进步”的激进年代,多数人沉浸在将传统一股脑扔进“历史的垃圾桶”的豪迈中,为了更光明的明天,他们可以对昨天毫无眷恋,甚至全部抛弃。

钱穆是少数对旧世界钟情的顽固派,他做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选择。

钱穆自学成才,36岁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和《先秦诸子系年》,“基本上解决了学术界长期聚讼的公案。”

他在乡间当了18年小学、中学老师,然后走向大学讲台。推荐他的人是顾颉刚。

作为中国学术界鼎鼎大名的人物,顾颉刚与钱穆素昧平生,但读过他的作品后,对其史学功底大加赞赏:“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

1930年,因为顾颉刚的鼎力相荐,钱穆进入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为他把“M”楼改为“穆楼”。之后,顾颉刚又把钱穆推荐给了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我想,他如到北大,则我即可不来,因为我所能教之功课他无不能教也。”后来,钱穆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与胡适并称“北胡南钱”。

钱穆所处的年代,西学东来,势不可挡,儒家被认为是“弱国愚民”的根源,国学渐渐失宠。中国人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

台湾学者胡昌智曾对这种认同危机做过形象的说明: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一次欧阳锋忽然忘了自己是谁,像得失心疯一样,把石壁上的影子当做敌人来打。

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这段故事有相似之处,而不同在于,人们不是忘了自己是谁,而是想去忘掉自己是谁。

面对汹涌而至的新思想,钱穆坚持不为时代潮流裹挟而去,他选择在古籍世界里寻找另一个世界。他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比历史更能寄托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他写了《国史大纲》,他说:“我把书都写好放在那里,将来一定有用。”

在《国史大纲》的开篇,钱穆对读者提出了四项对待国史的殷切期待,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本国历史要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而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让钱穆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家中最具中国情怀的一位,他的学生余英时说,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

“做一个现代中国的士”,是钱穆的理想和志业所在。

他曾经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讲题,以王安石、司马光为例,阐述弘“道”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得出结论:“士是中国社会的中心,应该有最高的人生理想,-应该能负起民族国家最大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内心修养上,应能有一副宗教精神。”

钱穆认为,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只接受了西方的权利观念,没有接受他们的宗教精神,只讲个人权利,不讲仁爱与牺牲。

避居香港后,钱穆赤手空拳创办了新亚书院,它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

在租来的仅有的4间教室里,钱穆想努力保存中国文化的气韵。

“新亚”之名由钱穆所起,他希望借此提倡“新亚洲”,为在香港的中国人争取稍微光明的未来。

新亚书院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办学的16年,是钱穆“生平最忙碌之十六年”。之后,钱穆到台湾“谋建一家,以求终老”,得到了蒋氏父子的礼遇,蒋介石为他建造了素书楼,蒋经国则聘请他为“总统府”资政,在钱穆之前,没有学者出任过此职。

晚年的钱穆依然坚持在素书楼传道授业。有一次,他在家中为学生讲课时突然说:“其实我授课的目的并不是教学生,而是要招义勇兵,看看有没有人自愿牺牲要为中国文化献身!”

但是在“现代”的冲击下,“传统”早已无招架之力,钱穆所赞美的那个“礼”的世界早已崩溃。这让钱穆的学术生涯走得格外寂寞,他期待国人对历史拿出温情的诉求,却无法获得商业市场的认同。

钱穆生前曾对妻子说:“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在今天讲文化思想,似乎不像科学家的发明,不论别人懂与不懂,即可获得举世崇拜,因为科学有一个公认的外在价值,而讲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钱穆始终认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危机,学校偏重自然科学,崇洋蔑己,更是中国文化的隐忧。

(选自《都市•翻阅日历》2010年第10期,有删改)

19.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钱穆提出的对国史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的理解(4分)

20.余英时评价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请指出“为故国招魂”的含意并概括其具体表现。(5分)

21.钱穆认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最大的危机,根据这一观点,你如何评价现今的国学热。(6分)

参考答案:

19. (4分)①在西学东渐势不可挡的形势下,作为中国人,要有对自己国家历史的认同感,不要一味苛求古人,多些情感,多些亲近,不可全盘否定历史。(2分)②历史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不可推翻,后人应怀着敬畏之心,尊重历史,不可把自己所处时代当成历史最高点。(2分。答出“没有什么比历史更能寄托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可给1分,答出“不要忘了或想忘了甚至否认中国的历史”可给1分。)

20. (5分)“为故国招魂”指的是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精魂。(1分)具体表现:①在抛弃传统的新思想潮流中,钱穆坚守中国文化五千年文化,并著书立说,终生不渝地捍卫中国文化。(2分)②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并努力培养能自愿为中国文化献身的接班人。(2分)

21. (5分)①国学热体现的是一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是民族文化自信心的表现,对于促使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当会起到重要的作用。(2分)②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华夏子孙的共识。(2分)③但也要认识到国学需要像钱穆一样愿意为其奉献终生的人,才能更好发扬光大,若只是表现的热闹,则于国学发展不利。(2分)


相关内容

  • 我在台湾寻访国学大师钱穆
  • 曾被贴上"反动文人"标签 我在北京大学读了六年书,天天生活在未名湖畔,竟然不知未名湖这一名字是谁取的.直至这次在台北参观了国学大师钱穆的故居"素书楼",方知未名湖这一名字是钱穆先生取的,对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不过,这也难怪,在那个年代,钱穆的名字在大陆是禁忌 ...

  • 2015年豫南九校二次联考
  • 豫南九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试题(历史) 24."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D.仁者 ...

  • 读历史,学做人:历史学家钱穆的16本书
  • 按:钱穆(1895-1990)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汉族,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刘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 ...

  • 大学生如何爱国
  • 钱穆说: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 钱穆<国史大纲>的开篇: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只是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随附一种对其 ...

  • 中国历史涉猎之部分参考书 (1)
  • 中国历史涉猎的一点参考书: 说明: 中国历史是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经典大部分源于历史材料,如<尚书>.<春秋>.<周礼>,<诗经>中也有许多史诗.初唐修撰的<五代史志·经籍志>(即<隋书·经籍志>)已经确立& ...

  • 中国近代三大史学家
  • 一.陈寅恪 一)生平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学者,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 ...

  • "徒法不能以自行"到底何意?
  • 作者:王心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12期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03)05-0001-05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一语,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一章.后世由于对"德法并治&quo ...

  • 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 2016届高三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 ...

  • 鲁迅与我70年阅读答案
  • 海婴走了,鲁迅传承尚在?  胡印斌 2011年4月7日凌晨,82岁的老人周海婴走了.这个童年失怙的孩子,无论是长于乱离,还是遭逢盛世,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 周海婴的逝去,再一次让人们想到了鲁迅,也再一次让人们审视我们正在生活着的文化环境.是啊,鲁迅离开人们已经70多个春秋了,这个世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