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 - 教师

(时间:40分钟 分值:65分)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槁暴(pù) .

舟楫(jì) .

B. 蛟龙(jiāo)

骐骥(jì) .

使之然(róu) 舆马(yú) .跬步(kuǐ) .爪牙(zhǎo) .驽马(nǔ) .洞穴(xué) .锲而不舍(qì) .参省(xǐng) .C .镂金(lóu) . 生非异(xìng) .D .跂而望(qì) . 二螯(áo)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下饮黄泉(下面) .

砺(磨刀石) . 其曲中规(合于) .须臾(片刻) ..

声非加疾(快) .

不复挺者(直) .

跬步(古代的一步) ..

生非异也(同“性”,资质、禀赋)

圣心备焉(完备) .

风雨兴焉(起) .B .假舟楫(凭借、利用) .劝学(勉励、鼓励) .C .绝江河(横渡) .驽马(劣马) ..D .镂(雕刻) .渊(深水) .

解析:A 项,下:向下;C 项,跬步:半步;D 项,备:具备。

答案: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 ②寒于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于:从/比;而:表递进/表转折。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君子生非异也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解析:A 项,“知”同“智”;B 项,“生”同“性”;D 项,“有”同“又”,“暴”同“曝”。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吾尝终日而思矣 ..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解析: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答案:B

6.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上食埃土,下饮黄原 .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D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解析:“利”译为“快”,“利足”是名词性短语动词化,译为“脚走得快”。而A 、

B 、D 三项中加点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向上”“每天”和“用船”。

答案:C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比原来提高,而用“”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还可以决定性地改变原来的状态。

B .第1段是作者论证学习在人的改造提高过程中的重要性。作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

点出发,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有的,这一点,至今还有积极意义。

C .第2段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说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反面设喻来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

D .文末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解析:皆为正面设喻,说明的是学习的作用。

答案:C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3)雕刻一下就放弃,即使是朽木也不会刻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 ,流传 .

B .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 ,赠送 .

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 ,句中的停顿

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yū,阿谀,奉承 .

解析:A 项,传,zhuàn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B 项,贻,yí;D 项,谀,yú。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无惑也难矣⎪欲人之.⎨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耻师焉⎪于其身也,则.B.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而耻学于.⎨C. ⎪不拘于时,学于余⎩.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D.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A 项中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 项中前一个“则”是连词,表转折;后一个“则”是连词,表承接。C 项中前一个“于”是介词,向;后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D 项中前一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或师焉,或不焉

C .君子生非异也

D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解析:A 项,“受”同“授”;B 项,“不”同“否”;C 项,“生”同“性”。 答案:D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⑤年十七,好古文 ..

A .全不相同 B .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 .全都相同 D .①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解析:“学者”古义为“求学之人”,“传道”古义为“传授道理”,“众人”古义为“一般人”,“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古文”古义为“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子不齿 .

A .小学而大遗 ..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 .吾从而师之 .

D .位卑则足羞 .

解析:C 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 项,形容词用作名词;B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C

6.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圣人无常师

解析:A 项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为判断句。B 项,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 ;C 项,被动句(不于时拘) ;D 项,一般陈述句。

答案:A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论述了为什么要从师和以什么人为师的道理。

B .第2段作者先以感叹语气,惋惜古人优良的从师风气没有能够流传下来,接着就用三组比喻来论证。

C .作者在第3段中拿孔子的言行作为例子,主要在于说明不一定自己不如别人才向别人学习,鼓励人们应该虚心好学。

D .总起来看,《师说》着重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思想障碍。

解析:B 项,“三组比喻”应为“三组对比”。

答案:B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2)圣人之所以(能) 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 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了。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子愀然 愀然:由忧变喜的样子 ..

正襟危坐 .

B .杯盘狼籍 ..

相与枕藉 .. 危:威 狼籍:凌乱的样子 枕藉:枕着,垫着

缪:盘绕

食:到,往 C .山川相缪 .吾与子之所共食 .

D .渔樵于江渚之上 渚:水边 .

知不可乎骤得 ..骤得:偶然得到

解析:A 项,“愀然”是忧愁凄怆的样子,“危”是端正的意思;C 项,“食”是享用、享受的意思;D 项,“骤得”是轻易得到的意思。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举匏尊以相属 挟飞仙以遨游 ..

B .凌万顷之茫然 何为其然也 ..

C .山川相缪 举匏尊以相属 ..

D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不知东方之既白 ..

解析:B 项,„„的样子;这样。A 项,目的连词,来;C 项,互相;D 项,已经。 答案:B

3.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③固一世之雄也 .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⑤驾一叶之扁舟 .

⑥渺沧海之一粟 .

⑦哀吾生之须臾 .

⑧羡长江之无穷 .

A .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C .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B .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D .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解析:①③④⑥结构助词“的”;②⑦⑧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凑足音节。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而卒莫消长也 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A 项,“冯”同“凭”;B 项,“缪”同“缭”;D 项,“知”同“智”。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C .顺流而东也 . B .歌窈窕之章 .D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解析:A. 名词作状语,向东;B. 歌:名词作动词,吟唱;C. 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流动;

D.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答案:A

6.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渺渺兮予怀 ④何为其然也 ⑤客有吹洞箫者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⑧而今安在哉 ⑨甚矣,汝之不惠

A .①②⑦/③⑨/④⑥⑧/⑤

B .①⑤/②③⑨/④⑥⑧/⑦

C .①/②③⑦⑨/④⑥⑧/⑤

D .①/②/③⑨/④⑥⑧/⑤/⑦

解析: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⑨主谓倒装句,④⑥⑧宾语前置句,⑤定语后置句,⑦状语后置句。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赋开篇展现的是一幅逍遥游乐图:清风明月,助人雅兴;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描写的情景让人觉得心境安闲,物我和谐。

B .本赋运用的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本赋的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

C .本赋中的客沉郁,主达观:客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而这种意蕴诉之于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触,因此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D .通观全文,人情美和人性美成了作者情绪的依托,成为他思考和认识人生的凭借。作者以旷达的胸怀和人生态度,蓄天地之灵气,化万物之精魂,感悟大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的真谛,同时表现了自己高远的情志。

解析:D 项,“人情美和人性美”应为“自然美”。

答案:D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们将如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2)原来,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没有停止变化。(3)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各有各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僇人(lù) 榛莽(zhēn) ..

恒惴栗(zhuì) .

施施而行(shī) .祍席(rèn) .箕踞而遨(qí) .颢气(hào) .宝藏(zàn ɡ) . 茅茷(fá) .B .攒蹙(cuán) .岈然(xiā) . C .遁隐(dùn) .若垤若穴(dié) .D .引觞(shānɡ) .斫榛莽(zhuó) .色厉内荏(rèn) .

解析:A. “施”应读yí;B. “箕”应读jī;D. “荏”应读rěn。

答案:C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隙:空隙 .

B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C .外与天际 .

D .故为之文以志 . 极:至 际:接,合 志:记

解析:A 项,隙,公务之暇。

答案:A

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也⎪何为其然.A. ⎨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今安在哉⎪固一世之雄也,而.⎨B.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日与.C. ⎨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浩浩乎.⎨D.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解析:A 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 项,连词,表转折,但、却/连词,表顺承关系;C 项,都是介词,和;D 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无实义。

答案:C

4.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梦亦同趣 B .自余为僇人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解析:A 项“趣”同“趋”;B 项“僇”同“戮”;D 项“受”同“授”。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望西山,始指异之 .

A .入深林,穷回溪 B.侣鱼虾而友麋鹿 ..

C .无远不到 . D .箕踞而遨 .

解析:A 项,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B 项,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与例句相同。C 项,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D 项,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答案:B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B .游于是乎始 ..

C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D .居是州,恒惴栗 ..

解析:A 项,“凡是”,古义为“所有这”,今义为“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B 项,“于是”,古义为“从此”,今义为“表顺承关系的连词”。C 项,“然后”,古义

为“这样以后”,今义为“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答案:D

7.对这篇文章的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一段写了西山以外的山水,是陪衬的写法,是为突出西山作铺垫。

B .文章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作者高洁的人格,同时也隐含作者急于回到朝廷,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心态。

C .文章描写并赞美西山,因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格的人生理想的体现,也是傲世蔑俗的写照。

D .这篇文章与《醉翁亭记》一样,都反映了作者失意之后寄情山水的心态。

解析:文中无隐含作者想重回朝廷、施展抱负之意。主要是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和傲世的情怀。

答案:B

8.翻译下列句子。(9分)

(1)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于是,附近几个州县的土地都(像是) 在(我们所坐的席子) 下面。

(2)醉了就互相枕着(身体) 躺卧,睡着了进入梦乡。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

(3)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

(时间:40分钟 分值:65分)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槁暴(pù) .

舟楫(jì) .

B. 蛟龙(jiāo)

骐骥(jì) .

使之然(róu) 舆马(yú) .跬步(kuǐ) .爪牙(zhǎo) .驽马(nǔ) .洞穴(xué) .锲而不舍(qì) .参省(xǐng) .C .镂金(lóu) . 生非异(xìng) .D .跂而望(qì) . 二螯(áo)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下饮黄泉(下面) .

砺(磨刀石) . 其曲中规(合于) .须臾(片刻) ..

声非加疾(快) .

不复挺者(直) .

跬步(古代的一步) ..

生非异也(同“性”,资质、禀赋)

圣心备焉(完备) .

风雨兴焉(起) .B .假舟楫(凭借、利用) .劝学(勉励、鼓励) .C .绝江河(横渡) .驽马(劣马) ..D .镂(雕刻) .渊(深水) .

解析:A 项,下:向下;C 项,跬步:半步;D 项,备:具备。

答案: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 ②寒于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于:从/比;而:表递进/表转折。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君子生非异也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解析:A 项,“知”同“智”;B 项,“生”同“性”;D 项,“有”同“又”,“暴”同“曝”。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吾尝终日而思矣 ..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解析: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答案:B

6.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上食埃土,下饮黄原 .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D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解析:“利”译为“快”,“利足”是名词性短语动词化,译为“脚走得快”。而A 、

B 、D 三项中加点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向上”“每天”和“用船”。

答案:C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比原来提高,而用“”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还可以决定性地改变原来的状态。

B .第1段是作者论证学习在人的改造提高过程中的重要性。作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

点出发,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有的,这一点,至今还有积极意义。

C .第2段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说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反面设喻来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

D .文末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解析:皆为正面设喻,说明的是学习的作用。

答案:C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3)雕刻一下就放弃,即使是朽木也不会刻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 ,流传 .

B .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 ,赠送 .

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 ,句中的停顿

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yū,阿谀,奉承 .

解析:A 项,传,zhuàn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B 项,贻,yí;D 项,谀,yú。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无惑也难矣⎪欲人之.⎨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耻师焉⎪于其身也,则.B.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而耻学于.⎨C. ⎪不拘于时,学于余⎩.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D.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A 项中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 项中前一个“则”是连词,表转折;后一个“则”是连词,表承接。C 项中前一个“于”是介词,向;后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D 项中前一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或师焉,或不焉

C .君子生非异也

D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解析:A 项,“受”同“授”;B 项,“不”同“否”;C 项,“生”同“性”。 答案:D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⑤年十七,好古文 ..

A .全不相同 B .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 .全都相同 D .①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解析:“学者”古义为“求学之人”,“传道”古义为“传授道理”,“众人”古义为“一般人”,“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古文”古义为“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子不齿 .

A .小学而大遗 ..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 .吾从而师之 .

D .位卑则足羞 .

解析:C 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 项,形容词用作名词;B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C

6.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圣人无常师

解析:A 项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为判断句。B 项,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 ;C 项,被动句(不于时拘) ;D 项,一般陈述句。

答案:A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论述了为什么要从师和以什么人为师的道理。

B .第2段作者先以感叹语气,惋惜古人优良的从师风气没有能够流传下来,接着就用三组比喻来论证。

C .作者在第3段中拿孔子的言行作为例子,主要在于说明不一定自己不如别人才向别人学习,鼓励人们应该虚心好学。

D .总起来看,《师说》着重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思想障碍。

解析:B 项,“三组比喻”应为“三组对比”。

答案:B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2)圣人之所以(能) 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 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了。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子愀然 愀然:由忧变喜的样子 ..

正襟危坐 .

B .杯盘狼籍 ..

相与枕藉 .. 危:威 狼籍:凌乱的样子 枕藉:枕着,垫着

缪:盘绕

食:到,往 C .山川相缪 .吾与子之所共食 .

D .渔樵于江渚之上 渚:水边 .

知不可乎骤得 ..骤得:偶然得到

解析:A 项,“愀然”是忧愁凄怆的样子,“危”是端正的意思;C 项,“食”是享用、享受的意思;D 项,“骤得”是轻易得到的意思。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举匏尊以相属 挟飞仙以遨游 ..

B .凌万顷之茫然 何为其然也 ..

C .山川相缪 举匏尊以相属 ..

D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不知东方之既白 ..

解析:B 项,„„的样子;这样。A 项,目的连词,来;C 项,互相;D 项,已经。 答案:B

3.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③固一世之雄也 .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⑤驾一叶之扁舟 .

⑥渺沧海之一粟 .

⑦哀吾生之须臾 .

⑧羡长江之无穷 .

A .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C .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B .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D .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解析:①③④⑥结构助词“的”;②⑦⑧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凑足音节。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而卒莫消长也 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A 项,“冯”同“凭”;B 项,“缪”同“缭”;D 项,“知”同“智”。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C .顺流而东也 . B .歌窈窕之章 .D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解析:A. 名词作状语,向东;B. 歌:名词作动词,吟唱;C. 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流动;

D.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答案:A

6.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渺渺兮予怀 ④何为其然也 ⑤客有吹洞箫者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⑧而今安在哉 ⑨甚矣,汝之不惠

A .①②⑦/③⑨/④⑥⑧/⑤

B .①⑤/②③⑨/④⑥⑧/⑦

C .①/②③⑦⑨/④⑥⑧/⑤

D .①/②/③⑨/④⑥⑧/⑤/⑦

解析: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⑨主谓倒装句,④⑥⑧宾语前置句,⑤定语后置句,⑦状语后置句。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赋开篇展现的是一幅逍遥游乐图:清风明月,助人雅兴;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描写的情景让人觉得心境安闲,物我和谐。

B .本赋运用的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本赋的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

C .本赋中的客沉郁,主达观:客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而这种意蕴诉之于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触,因此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D .通观全文,人情美和人性美成了作者情绪的依托,成为他思考和认识人生的凭借。作者以旷达的胸怀和人生态度,蓄天地之灵气,化万物之精魂,感悟大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的真谛,同时表现了自己高远的情志。

解析:D 项,“人情美和人性美”应为“自然美”。

答案:D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们将如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2)原来,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没有停止变化。(3)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各有各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僇人(lù) 榛莽(zhēn) ..

恒惴栗(zhuì) .

施施而行(shī) .祍席(rèn) .箕踞而遨(qí) .颢气(hào) .宝藏(zàn ɡ) . 茅茷(fá) .B .攒蹙(cuán) .岈然(xiā) . C .遁隐(dùn) .若垤若穴(dié) .D .引觞(shānɡ) .斫榛莽(zhuó) .色厉内荏(rèn) .

解析:A. “施”应读yí;B. “箕”应读jī;D. “荏”应读rěn。

答案:C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隙:空隙 .

B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C .外与天际 .

D .故为之文以志 . 极:至 际:接,合 志:记

解析:A 项,隙,公务之暇。

答案:A

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也⎪何为其然.A. ⎨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今安在哉⎪固一世之雄也,而.⎨B.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日与.C. ⎨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浩浩乎.⎨D.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解析:A 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 项,连词,表转折,但、却/连词,表顺承关系;C 项,都是介词,和;D 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无实义。

答案:C

4.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梦亦同趣 B .自余为僇人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解析:A 项“趣”同“趋”;B 项“僇”同“戮”;D 项“受”同“授”。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望西山,始指异之 .

A .入深林,穷回溪 B.侣鱼虾而友麋鹿 ..

C .无远不到 . D .箕踞而遨 .

解析:A 项,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B 项,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与例句相同。C 项,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D 项,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答案:B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B .游于是乎始 ..

C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D .居是州,恒惴栗 ..

解析:A 项,“凡是”,古义为“所有这”,今义为“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B 项,“于是”,古义为“从此”,今义为“表顺承关系的连词”。C 项,“然后”,古义

为“这样以后”,今义为“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答案:D

7.对这篇文章的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一段写了西山以外的山水,是陪衬的写法,是为突出西山作铺垫。

B .文章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作者高洁的人格,同时也隐含作者急于回到朝廷,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心态。

C .文章描写并赞美西山,因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格的人生理想的体现,也是傲世蔑俗的写照。

D .这篇文章与《醉翁亭记》一样,都反映了作者失意之后寄情山水的心态。

解析:文中无隐含作者想重回朝廷、施展抱负之意。主要是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和傲世的情怀。

答案:B

8.翻译下列句子。(9分)

(1)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于是,附近几个州县的土地都(像是) 在(我们所坐的席子) 下面。

(2)醉了就互相枕着(身体) 躺卧,睡着了进入梦乡。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

(3)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


相关内容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 文言文复习(一) 必修(一) 一.字词 1.学不可以已. 2.劝. 学 3.知.明而行无过矣 4.绝.江河 5.假.舆马者 6.用. 心一也 一. 字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圣人之所以..为圣 3.吾从而..师之 4.无.贵无贱 5.犹且从师而问焉. 6.君子不齿.. 7.不耻..相 ...

  • 2016届必修一文言文练习03鸿门宴
  • 2016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练习3(必修一) 鸿门宴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 (2)张良出,要项伯( )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5)令将军与臣有郤.(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

  • [让学生学会梳理并使用课内作文素材--高中文言文中的作文素材]小课题结题报告
  • 海南华侨中学高中语文组    夏慧菁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 ...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 1.实词: 1) 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2) 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 3)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 4)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动词,增加. 5) 敢以烦执事.敢:怎敢. 6) 又欲肆其西封.肆:动词,扩 ...

  •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
  •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论述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深化的表现 教学内容 导入 当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对民主共和的美好憧憬的时候,然而却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有一次 ...

  •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3第22课[新文化运动]
  •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 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quo ...

  •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 高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语文组:梁雪莲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 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 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 力和 ...

  • 教师网上新教材培训心得
  • 这次网上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收获很大.这将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一.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新课标教材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重在基础,遵循共同基础的.而选修课程更多的是侧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必修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学习.那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必修 ...

  • 化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 12月9日,天津市静海一中的9位老师被邀请到山西省长治六中参加“同课异构”活动。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上课,比较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其中静海一中的付宝兰老师和长治六中的刘江明老师、韩花琴老师分别以不同的班讲了高中语文的同一内容:人教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