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论述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深化的表现

教学内容

导入

当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对民主共和的美好憧憬的时候,然而却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有一次民族反思。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条件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3)文化: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所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2 000多年,封建思想毒害了许多人的心灵,辛亥革命之前,不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束缚人们的头脑,于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了。所以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表现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从第二卷

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 人,清末秀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年曾接受康梁的维新思想,后留学日本,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辛亥革命后,面对日趋黑暗的社会现实,他认为中国人没有觉悟是“造成今日危殆势”的根本原因,指出“吾

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主张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启蒙,把人民从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2)主要阵地和代表人物:《新青年》

1917年,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攻击旧文化的中心堡垒。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人相继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工作。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一直到1926年7月停刊。

【思考】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从上海到北京说明了什么?(经济发展、政治中心、容易传播、影响力大)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是否正确?(不完全正确。主因是中西之间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综合对比)

(3)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锐意改革,以 “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阿、刘半农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京大学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没有培养革新人才,于是决心兴办教育,并创立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作为培养革命人才和进行活动的机关。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五四动时,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思考】政治、经济等诸种解放与思想解放是什么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思想解放是政治、经济等解放在意识形

态领域的反映,

会推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革,反过来,政治、经济等的解放又为思想进一步解放创造条件。

3.《新青年》的作用

《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猛烈地抨击以孔孟为代表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旧纲常伦理,鼓吹“文学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唤起广大青年的觉悟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潮》《少年中国》《国民》等刊物都受到渴求新知识、新思想的民众的欢迎。毛泽东等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Democracy和Science) ,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1.民主的内容

新文化人士宣传的民主思想,涵盖的范围较广,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2.科学

(1)主要内容

当时提倡的科学,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2)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用来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的精神。 ②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有力地打击了民国初年社会上仍大量存在的迷信现象。

③随着科学影响的扩大,科学知识也逐渐得到普及,人们对科学的重要性已不再怀疑,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思考】陈独秀认为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目的是什么? 如何评价?

——目的是医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封建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中国,提出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具有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但是,他们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是西方民权、平等的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范畴。而且,陈独秀等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当作医治中国一切黑暗的良药,是偏激的。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礼教

1.“打倒孔家店”

(1)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

【思考】通过易白沙的话,你认为尊孔的弊端有哪些?

——易形成政治、思想的专制统治;易被别人利用,成为维护其利益的工具;重视做官不重民生易导致社会不安定。

(2)陈独秀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

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宪法者,全国人民权利之保证书也,决不可染以优待一族、一教、一党、一派人之作用”,“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人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这实际上是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批判,其意义不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派学术思想的褒贬。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

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事实上,这正是“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动因与文化内涵。

②“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③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探究】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 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鲁迅与《狂人日记》

鲁迅(188l—1936) ,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文字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生下了海婴。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

(1)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批判的特点

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对“吃人的礼教”的抨击即出自他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

①《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②鲁迅在文中借“狂人”之口,道出了惊世骇俗之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思考】何谓“吃人的礼教”?

——礼教是指儒家提倡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其“吃人”本质。“吃人的礼教”的说法由此而来。

(3)对贞节观念的批判

①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把传统的贞节观与夫权思想和忠君思想联系起来,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

②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根本对立。

【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 正传》《祝

福》等分别反映了哪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对人才的摧残毒害;《药》反映了对辛亥革命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思考,暗示唤起民众的觉醒是取得革命胜利的良药的深刻主题;《阿Q 正传》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启发民众觉悟,发动民众革命的重大课题;《祝福》反映了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三)文学革命

1.新文化运动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1)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革命,革命的锋芒必然同时指向作为旧文化“载

道工具”的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2)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比

较难懂,于是新派人士开始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

2.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189l一1962) ,安徽绩溪人。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强调 “建设新文学论”的惟一宗旨,只有十个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他强调、以白话文代替文

言文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打开了缺口,对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还率先进行白话文学的创作,发表了几首新诗,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五四运动后,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当时的社会,就必须革新语体。为此,他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的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钱玄同、刘半农(创造了“她”字)、李大钊等也积极提倡写白话文。

刘半农(1891一1934) ,江苏江阴人。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在革命军中任文书。他积极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1917年主张用白话写诗,注重群众口语,向民歌借鉴,是早期新诗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思考】通过胡适的“文学革命”八事,你认为胡适文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是内容和文体等方面的改革,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不仅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还认为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的思想内容,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4.文学革命的结果

(1)经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积极努力和《新青年》等报刊的大力推广以及热忱扶植,白

话文很快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语言文字改革。从1918年开始,《新青年》完全改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到1920年,全国小学一、二年级原用的文言文教材一律被废除。

(2)白话文在应用创作方面取得了实绩。最早出现的一批白话文的新文学作品,有鲁迅、叶

圣陶等人的小说,胡适、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诗歌,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等人的散文等。

5.文学革命的意义

(1)白话文在社会上的普遍使用,使延续了2 000多年的专制主义文化受到冲击,推动人们

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和发展创新起了重大影响。

(2)以采用白话文为重点的文学革命,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

加强了反对旧文化的斗争,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准备。

(四)文化平民化

1.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

民国初年,面向群众的社会教育或通俗教育已有初步发展。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城市中对群众开展通俗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2.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

(1)在文学界,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不断得到推广。白话小

说、散文大量涌现,其中白话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反映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思想内容,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而且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风格多样。

(2)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这种新体诗

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既注重内容的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自由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从胡适的《孔丘》、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可以一窥白话诗之风格。 第一首白话诗是胡适1916年8月23日写的《蝴蝶》(参见教材),这首诗,讲平仄,讲对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算高雅,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所以后来胡适干脆把他的白话新诗集命名为《尝试集》。

【思考】阅读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分析刘半农的白话诗有何特点?

——写作的题材多是穷困的工农、人力车夫、小商小贩以及失业的知识分子,总是将人民群众的悲苦际遇同富人们的奢侈生活进行鲜明对比,文字朴实细腻,清丽通俗,倾向性鲜明,

表达出一种纯洁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积极性: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2)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3)它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

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局限性

(1)在实践中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在思想上存在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课后探究

反动势力和守旧派文人为何如此仇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触及了旧文化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内容即纲常礼教,从而使旧文化没有任何栖身之地,这是根本原因;除此之外,还有新文化运动损害了反动势力和守旧派文人的既得利益等因素。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论述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深化的表现

教学内容

导入

当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对民主共和的美好憧憬的时候,然而却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有一次民族反思。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条件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3)文化: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所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2 000多年,封建思想毒害了许多人的心灵,辛亥革命之前,不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束缚人们的头脑,于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了。所以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表现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从第二卷

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 人,清末秀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年曾接受康梁的维新思想,后留学日本,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辛亥革命后,面对日趋黑暗的社会现实,他认为中国人没有觉悟是“造成今日危殆势”的根本原因,指出“吾

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主张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启蒙,把人民从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2)主要阵地和代表人物:《新青年》

1917年,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攻击旧文化的中心堡垒。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人相继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工作。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一直到1926年7月停刊。

【思考】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从上海到北京说明了什么?(经济发展、政治中心、容易传播、影响力大)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是否正确?(不完全正确。主因是中西之间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综合对比)

(3)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锐意改革,以 “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阿、刘半农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京大学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没有培养革新人才,于是决心兴办教育,并创立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作为培养革命人才和进行活动的机关。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五四动时,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思考】政治、经济等诸种解放与思想解放是什么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思想解放是政治、经济等解放在意识形

态领域的反映,

会推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革,反过来,政治、经济等的解放又为思想进一步解放创造条件。

3.《新青年》的作用

《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猛烈地抨击以孔孟为代表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旧纲常伦理,鼓吹“文学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唤起广大青年的觉悟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潮》《少年中国》《国民》等刊物都受到渴求新知识、新思想的民众的欢迎。毛泽东等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Democracy和Science) ,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1.民主的内容

新文化人士宣传的民主思想,涵盖的范围较广,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2.科学

(1)主要内容

当时提倡的科学,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2)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用来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的精神。 ②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有力地打击了民国初年社会上仍大量存在的迷信现象。

③随着科学影响的扩大,科学知识也逐渐得到普及,人们对科学的重要性已不再怀疑,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思考】陈独秀认为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目的是什么? 如何评价?

——目的是医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封建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中国,提出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具有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但是,他们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是西方民权、平等的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范畴。而且,陈独秀等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当作医治中国一切黑暗的良药,是偏激的。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礼教

1.“打倒孔家店”

(1)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

【思考】通过易白沙的话,你认为尊孔的弊端有哪些?

——易形成政治、思想的专制统治;易被别人利用,成为维护其利益的工具;重视做官不重民生易导致社会不安定。

(2)陈独秀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

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宪法者,全国人民权利之保证书也,决不可染以优待一族、一教、一党、一派人之作用”,“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人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这实际上是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批判,其意义不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派学术思想的褒贬。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

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事实上,这正是“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动因与文化内涵。

②“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③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探究】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 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鲁迅与《狂人日记》

鲁迅(188l—1936) ,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文字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生下了海婴。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

(1)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批判的特点

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对“吃人的礼教”的抨击即出自他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

①《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②鲁迅在文中借“狂人”之口,道出了惊世骇俗之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思考】何谓“吃人的礼教”?

——礼教是指儒家提倡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其“吃人”本质。“吃人的礼教”的说法由此而来。

(3)对贞节观念的批判

①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把传统的贞节观与夫权思想和忠君思想联系起来,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

②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根本对立。

【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 正传》《祝

福》等分别反映了哪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对人才的摧残毒害;《药》反映了对辛亥革命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思考,暗示唤起民众的觉醒是取得革命胜利的良药的深刻主题;《阿Q 正传》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启发民众觉悟,发动民众革命的重大课题;《祝福》反映了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三)文学革命

1.新文化运动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1)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革命,革命的锋芒必然同时指向作为旧文化“载

道工具”的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2)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比

较难懂,于是新派人士开始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

2.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189l一1962) ,安徽绩溪人。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强调 “建设新文学论”的惟一宗旨,只有十个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他强调、以白话文代替文

言文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打开了缺口,对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还率先进行白话文学的创作,发表了几首新诗,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五四运动后,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当时的社会,就必须革新语体。为此,他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的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钱玄同、刘半农(创造了“她”字)、李大钊等也积极提倡写白话文。

刘半农(1891一1934) ,江苏江阴人。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在革命军中任文书。他积极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1917年主张用白话写诗,注重群众口语,向民歌借鉴,是早期新诗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思考】通过胡适的“文学革命”八事,你认为胡适文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是内容和文体等方面的改革,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不仅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还认为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的思想内容,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4.文学革命的结果

(1)经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积极努力和《新青年》等报刊的大力推广以及热忱扶植,白

话文很快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语言文字改革。从1918年开始,《新青年》完全改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到1920年,全国小学一、二年级原用的文言文教材一律被废除。

(2)白话文在应用创作方面取得了实绩。最早出现的一批白话文的新文学作品,有鲁迅、叶

圣陶等人的小说,胡适、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诗歌,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等人的散文等。

5.文学革命的意义

(1)白话文在社会上的普遍使用,使延续了2 000多年的专制主义文化受到冲击,推动人们

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和发展创新起了重大影响。

(2)以采用白话文为重点的文学革命,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

加强了反对旧文化的斗争,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准备。

(四)文化平民化

1.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

民国初年,面向群众的社会教育或通俗教育已有初步发展。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城市中对群众开展通俗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2.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

(1)在文学界,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不断得到推广。白话小

说、散文大量涌现,其中白话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反映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思想内容,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而且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风格多样。

(2)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这种新体诗

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既注重内容的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自由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从胡适的《孔丘》、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可以一窥白话诗之风格。 第一首白话诗是胡适1916年8月23日写的《蝴蝶》(参见教材),这首诗,讲平仄,讲对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算高雅,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所以后来胡适干脆把他的白话新诗集命名为《尝试集》。

【思考】阅读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分析刘半农的白话诗有何特点?

——写作的题材多是穷困的工农、人力车夫、小商小贩以及失业的知识分子,总是将人民群众的悲苦际遇同富人们的奢侈生活进行鲜明对比,文字朴实细腻,清丽通俗,倾向性鲜明,

表达出一种纯洁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积极性: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2)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3)它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

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局限性

(1)在实践中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在思想上存在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课后探究

反动势力和守旧派文人为何如此仇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触及了旧文化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内容即纲常礼教,从而使旧文化没有任何栖身之地,这是根本原因;除此之外,还有新文化运动损害了反动势力和守旧派文人的既得利益等因素。


相关内容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 ...

  •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刘红仙 一.学情分析: 今学期我安排教高一(9).(10).(11).(12)班,这四个班是理科班,理科班学生特点是擅长理科,文科较弱,大约看过这四个班的分班历史成绩,成绩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比上学期刚进入高中校园有所进步.因为初中新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学 ...

  • 岳麓版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探究
  • 岳麓版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探究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余柏青 (本论文未公开发表,若贵编辑感兴趣,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 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 ...

  •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3第22课[新文化运动]
  •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 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quo ...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 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 (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4)通过 ...

  •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12课
  •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 ...

  • 2016高中语文优秀教师工作总结
  • 个人总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就要结束了.作为一名新进教师,在这一学期里,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思想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就这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高思想德道水平,端正自身工作态度 热爱教学事业,自觉向身边的优秀 ...

  • 岳麓必修一教案: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 重点: 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进程. (二)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作客观评价. 三.教学对象分析 辛亥革命在初中是教学的重点,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高中学生的理 ...

  • 岳麓历史必修III第8课[笔墨丹青]教案
  • 第8课<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二单元第8课<笔墨丹青>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属于欣赏性的内容.本课明确了中国传统绘画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