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农民调查]

读《中国农民调查》

谷培生

《中国农民调查》一面世就引起世人瞩目。我所在的安塞比较偏僻,几次去新华书店都没见到此书。就在我四处寻觅的时候,3月5日,省上来我县挂职的陈强副书记,送给我一本。我如获至宝,逐字逐句,认真研读。我用十天时间,将《中国农民调查》细细品味了三遍。不待掩卷,我就被书吸引,被书感染,被书俘虏——作者以超群的才华、丰厚的学养和敏锐的史识凝炼出的大作,使我感慨良多。我想喊,我想说,然水平有限,难以将胸中波涛尽涌出来,只能乱石铺街般抒发些读后感。

陈桂棣、春桃伉俪以其对农村的眷恋、关切和深爱,用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献上了一本具有认识价值和文献价值的好书——《中国农民调查》。

作为调查报告,三十四万字的《中国农民调查》,以“三农”问题为经,以人物命运、性格、心理的展示,细节的选用,事件的梳理等为纬,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三农”问题的真实状况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此书一出,不仅震动了文坛,而且震惊了政坛。我以为,《中国农民调查》是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文坛政坛影响最大的一部史料式文献式的好书。

我的第一点体会是:古今之成大事业者,既要有超世之才,又要有坚韧不拔之志,更要有无所畏惧之胆。现代报告文学是随着现代传媒特别是现代报刊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纪实型的真实。然而我们有相当多的报告文学,重“文学”,轻“报告”,报喜不报忧,说假不说真。以致于人民群众对报告文学等原本真实可信的作品内容疑多信少。《中国农民调查》一扫歌功颂德、胡吹冒料的文风,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敢说真话,秉笔直书。作者以悲愤的笔触,把农民的艰难、贫困和一些干部欺上压下、横征暴敛、

敲骨吸髓,乃至草菅人命的严酷现实,真实地刻画给我们。陈桂棣、春桃不避世俗权贵,不怕刀剑砧锧,有司马迁之史胆、史才、史德;《中国农民调查》正视现实,直面社会,有《史记》之风格、风韵、风骨。

我的第二点体会是:引导时代潮流,不仅要先知先觉,而且要先闯先行。“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状况,我相信比李昌平和陈桂棣伉俪认识早的大有人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先知先觉,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再认识、再思考,更要敢于先闯,勇于先行——最先说出来,最先干起来,最先做出来。《中国农民调查》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是中国农民问题第一书睜先知先觉是识,要有敏锐的史识、胆识;先闯先行是志,要有敢先行的“闯”劲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要有能先行的“韧”劲和矢志不移的志气,要有会先行的“能”劲和渊博超群的才干。陈桂棣、春桃伉俪写《中国农民调查》是这样,李昌平上书国务院总理是这样,新兴“三杰”(刘兴杰、李培杰、龚保杰)搞改革是这样,何开荫、何西来等“三农”改革的探索者也是这样。就是那些为农民减负甘洒热血讨说法的丁作明、张家玉、张继东,也是农民中的文化人,也是有先知先觉和先闯先行精神的人。

我的第三点体会是:与时俱进地认识新事物、树立新观念是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我多年来都有一种遗憾;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十三年,但他老人家一去不回头。他在大江南北开了那么多会,搞了那么多调研,就是没再回陕西来。后来我才顿悟,沿海地区、南方人的思想观念比较新,容易接受新事物。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批评林彪、批评“四人帮”到南方,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到南方,×党建调研到南方。他们知道,到南方好宣传主张,易推动主张。一本《中国农民调查》,几乎写的都是安徽,有一点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就是没有陕西。古代“春风不度玉门关”,现代连潼关也不度了吗?看了《中国农民调查》,我感到安徽等南方有三

大特点:一是观念新,容易接受新事物,树立新观念;二是水平高,能够学习新知识(包括新的方针政策),接受新技能;三是胆量大,敢于想出新点子,创出新路子。且不说《中国农民调查》的作者,李昌平的信就有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史实性。安徽省临泉县政协副主席于广轩,为反映民情,在河南新蔡县给×拍了几千字的电报,这不仅要有胆,而且要有识——有理论水平、文化水平,懂政策懂法律。以中国农村最早搞起“包产到户”改革为例,世人都知道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但《中国农民调查》披露,安徽省肥西县山南公社黄花大队比小岗村早了两个月。据我所知,我们安塞县王家湾乡是1978年年初“包产到户”的,时间上比肥西县黄花大队又早七八个月,范围也比黄花大队和小岗村大了许多,应为“最早最大”,然而为什么中外知道小岗村,不知道黄花大队,不知道王家湾?黄花大队没能坚持,功亏一篑。王家湾公社没敢宣传,缺乏理性认知。小岗村竟总结出“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缴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等经验。

《中国农民调查》写得就是好。正如何西来在《中国农民调查·序》中说得一样:“凡关心„三农‟问题者,关心国家富强、民族兴旺者,都不可不读这本书。”开卷有益。我是个行武出身的粗人,看了《中国农民调查》,倘有两千余言的体会和感想,相信所有读此书者,都会有更多更深更好的认知。

(2004年3月29日)

读《中国农民调查》

谷培生

《中国农民调查》一面世就引起世人瞩目。我所在的安塞比较偏僻,几次去新华书店都没见到此书。就在我四处寻觅的时候,3月5日,省上来我县挂职的陈强副书记,送给我一本。我如获至宝,逐字逐句,认真研读。我用十天时间,将《中国农民调查》细细品味了三遍。不待掩卷,我就被书吸引,被书感染,被书俘虏——作者以超群的才华、丰厚的学养和敏锐的史识凝炼出的大作,使我感慨良多。我想喊,我想说,然水平有限,难以将胸中波涛尽涌出来,只能乱石铺街般抒发些读后感。

陈桂棣、春桃伉俪以其对农村的眷恋、关切和深爱,用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献上了一本具有认识价值和文献价值的好书——《中国农民调查》。

作为调查报告,三十四万字的《中国农民调查》,以“三农”问题为经,以人物命运、性格、心理的展示,细节的选用,事件的梳理等为纬,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三农”问题的真实状况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此书一出,不仅震动了文坛,而且震惊了政坛。我以为,《中国农民调查》是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文坛政坛影响最大的一部史料式文献式的好书。

我的第一点体会是:古今之成大事业者,既要有超世之才,又要有坚韧不拔之志,更要有无所畏惧之胆。现代报告文学是随着现代传媒特别是现代报刊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纪实型的真实。然而我们有相当多的报告文学,重“文学”,轻“报告”,报喜不报忧,说假不说真。以致于人民群众对报告文学等原本真实可信的作品内容疑多信少。《中国农民调查》一扫歌功颂德、胡吹冒料的文风,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敢说真话,秉笔直书。作者以悲愤的笔触,把农民的艰难、贫困和一些干部欺上压下、横征暴敛、

敲骨吸髓,乃至草菅人命的严酷现实,真实地刻画给我们。陈桂棣、春桃不避世俗权贵,不怕刀剑砧锧,有司马迁之史胆、史才、史德;《中国农民调查》正视现实,直面社会,有《史记》之风格、风韵、风骨。

我的第二点体会是:引导时代潮流,不仅要先知先觉,而且要先闯先行。“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状况,我相信比李昌平和陈桂棣伉俪认识早的大有人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先知先觉,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再认识、再思考,更要敢于先闯,勇于先行——最先说出来,最先干起来,最先做出来。《中国农民调查》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是中国农民问题第一书睜先知先觉是识,要有敏锐的史识、胆识;先闯先行是志,要有敢先行的“闯”劲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要有能先行的“韧”劲和矢志不移的志气,要有会先行的“能”劲和渊博超群的才干。陈桂棣、春桃伉俪写《中国农民调查》是这样,李昌平上书国务院总理是这样,新兴“三杰”(刘兴杰、李培杰、龚保杰)搞改革是这样,何开荫、何西来等“三农”改革的探索者也是这样。就是那些为农民减负甘洒热血讨说法的丁作明、张家玉、张继东,也是农民中的文化人,也是有先知先觉和先闯先行精神的人。

我的第三点体会是:与时俱进地认识新事物、树立新观念是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我多年来都有一种遗憾;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十三年,但他老人家一去不回头。他在大江南北开了那么多会,搞了那么多调研,就是没再回陕西来。后来我才顿悟,沿海地区、南方人的思想观念比较新,容易接受新事物。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批评林彪、批评“四人帮”到南方,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到南方,×党建调研到南方。他们知道,到南方好宣传主张,易推动主张。一本《中国农民调查》,几乎写的都是安徽,有一点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就是没有陕西。古代“春风不度玉门关”,现代连潼关也不度了吗?看了《中国农民调查》,我感到安徽等南方有三

大特点:一是观念新,容易接受新事物,树立新观念;二是水平高,能够学习新知识(包括新的方针政策),接受新技能;三是胆量大,敢于想出新点子,创出新路子。且不说《中国农民调查》的作者,李昌平的信就有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史实性。安徽省临泉县政协副主席于广轩,为反映民情,在河南新蔡县给×拍了几千字的电报,这不仅要有胆,而且要有识——有理论水平、文化水平,懂政策懂法律。以中国农村最早搞起“包产到户”改革为例,世人都知道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但《中国农民调查》披露,安徽省肥西县山南公社黄花大队比小岗村早了两个月。据我所知,我们安塞县王家湾乡是1978年年初“包产到户”的,时间上比肥西县黄花大队又早七八个月,范围也比黄花大队和小岗村大了许多,应为“最早最大”,然而为什么中外知道小岗村,不知道黄花大队,不知道王家湾?黄花大队没能坚持,功亏一篑。王家湾公社没敢宣传,缺乏理性认知。小岗村竟总结出“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缴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等经验。

《中国农民调查》写得就是好。正如何西来在《中国农民调查·序》中说得一样:“凡关心„三农‟问题者,关心国家富强、民族兴旺者,都不可不读这本书。”开卷有益。我是个行武出身的粗人,看了《中国农民调查》,倘有两千余言的体会和感想,相信所有读此书者,都会有更多更深更好的认知。

(2004年3月29日)


相关内容

  • 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现状及政策建议
  • 第22卷第5期 2008年5月中国土地科学ChinaLandScienceVol.22No.5May.,2008 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现状及政策建议 王瑷玲1,2,李占军3,张建国1,刘文鹏4,马云波5 (1.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泰安271018:2.山东农业大学三农研究中心,山东泰安271 ...

  • 失地农民调查问卷分析
  • 征地中失地农民群体生活现状的调查_问卷分析 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不论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政治的发展都是关键所在.本课题着眼于长沙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从实际出发,了解农民问题实际引发点,目的在于探究长沙市失地农民群体所产生的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动 生活水平与家庭净收益是 ...

  • 中国农村水利与土地利用问题调查报告
  • 中国农村水利与土地利用问题调查报告 说明:调查地点为河南省开封市万隆乡李连村 调查时间为2011年8月15 调查人为张高言(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2010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班) 农地利用情况总结分析:由于调查地点地处华北平原,平原面积广阔,但土地质量较差,故而人均承包用地较多,所以每家总的承包用地 ...

  • 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1...
  • 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1) 作者:夏明方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3-8-9 21:03:11发布) 阅读645次 发展的幻象 --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1) 夏明方 近代史研究200202 中国现代史200206 编者按:<发展的幻象 ...

  • 失地农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 摘 要: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养老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失地农民参加商业保险,既是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的有效途径.文章对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的调查研究发现,对商业养老保险认知.子女养老负担.教育程度.亲戚朋友和邻居的行为对失地农民 ...

  • 关于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报告
  • 关于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2010年至今,从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等沿海地区到重庆.贵阳等内陆地区普遍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中国却出人意料地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它的背后 ...

  • 中国农村志愿服务调查报告
  • 中国农村志愿服务调查报告 □谭建光 摘 要:近年来农村志愿服务逐渐发展和普及.志愿者成为农村维稳与发展不和忽视的 力量,开展了扶助困难群体.发展农业生产.促进邻里互助.倡导文明风尚.关怀儿童教育.沟通政民关系.协调矛盾冲突.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服务.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呈现"两头快中间慢&qu ...

  •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 从"半月没吃过肉"看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 姓名 专业 学号 联系方式 指导教师:周勇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现代化.城市化中进程中,历时30多年的"民工热潮"在如今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群体的更替,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 ...

  • 农村法律普及程度的调查报告
  • 一.调查背景及路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中就有九亿是农民,可是很久以来,农民在农村中的生存状态研究如何,绝大多数城市人并不清楚."中国的问题仍然主要是农村问题.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因此,一个真正关心中国人喜怒哀乐的人就不能不关心中国最基层社会的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