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 免得央视误人子弟----到底谁说的对啊

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 免得央视误人子弟

灰色人    发表于2009年01月26日 03:29 阅读(1)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历史一页

首先让我们了解历史上李鸿章的真实一面,李鸿章“发迹”之后,他们六兄弟曾在家乡安徽省大规模地购置田产,并建造“大者数百亩,小者亦百十亩”的庄园式宅第。这些宅第外围先凿以壕沟,内筑高墙如围寨,四周又辟花圃、菜圃、园圃,内层又凿有内壕沟,有的还设有碉堡、炮台、内外花园、藏书楼和秘密走廊等,俨然一个个小独立王国。关于李氏家族拥有的土地,据曾在李府管过事的唐凌辉说,李府最盛时期,有田257万亩。这些土地,李府采取“万亩建仓”的办法,委以亲朋直接管理。现已知仅在合肥、芜湖、肥西、无为、六安、霍山、庐江、舒城等地建立的“仓房”就有几十个。李鸿章名下的田产,每年可收租5万石。/据合肥东乡佃户统计,李氏在当地占地叁分之二,约50万亩,而瀚章和蕴章之子经钰,则是更大的地产巨户。就这样一个极其腐败的封建官僚,居然被CCTV大为美化。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发生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他说:新疆“断不能久守”,而且新疆也不重要,丢了于肢体元气无伤,不如把用于新疆的经费移充海防之饷。而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并且亲自率兵收复了。

1879年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有巨大损失的《交收伊犁条约》,国内舆论大哗,要求改约,而李鸿章却说如果改约“其曲在我”,又说如果不签这个条约后患更亟。左宗棠等则要求改约。后曾纪泽奉命赴俄谈判改约,收回一些权益。

1878年中日就琉球交涉。李鸿章认为:琉球国向中国朝贡时所贡少,而中国所赐多,中国不合算;琉球离中国远,离日本近,对中国来说“尚属可有可无”,不必与日本争。日本并琉球后,又要与中国划界,主张将琉球南部接近台湾的宫古、八重山分让于中国,作为国界。李鸿章却说这两岛是累赘,不要。

中法战争时,李鸿章不同意抵抗法国的侵略,而威胁清政府说法国一向“因愤添兵”不好惹。张之洞主持战事,起用老将冯子材,李鸿章反对。后来冯子材改变了战争态势。而当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法军兵败如山倒之时,清廷却下了停战令。张之洞等都知道这主要是李鸿章的主意,对他大加指责,有人骂他如秦桧一样的“和戎宰相”,冯子材在前线给张之洞发一封电报,请他上奏诛议和之人。而李鸿章主张“乘胜即收”,结果与法国签订一个“不败而败”的条约。

在电视剧中,好像一切误国之责都与李鸿章无关。是慈禧太后修颐和园弄得海军没经费,是翁同和倾轧报复才搞得军舰没炮弹,是光绪皇帝急躁冒进才使得军队一败涂地。李鸿章简直比窦娥还冤。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李鸿章对于甲午战争的惨败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是有的,翁同和暗中拆台也是有的,但李鸿章的责任也不小。别的不说,只说他重用的那批将领就大成问题。我们看一下甲午战争的具体进展就会发现,除了海战不算,其余的战斗,几乎每一次都发生了前线指挥官临阵脱逃的事情,而这些指挥官大多都是李鸿章淮系的亲信。

在朝鲜战场上,身为前敌司令的叶志超闻风即逃,从牙山逃到平壤,又从平壤逃到安东,一溃千里。他手下的几个将领,除了左宝贵忠勇血战外,卫汝贵、马玉昆等人也学他的榜样,带头逃跑,结果轻而易举地断送了整个朝鲜。 在旅顺保卫战中,北洋营务处总办龚照屿是最高统帅。但他不等日军来到,就先化装乘小舟逃往天津。到了天津,他见到李鸿章,李鸿章只是把他臭骂了一顿,又命他返回旅顺,指挥作战。对于这样的将领,李鸿章采取如此的处置方法,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龚照屿返回旅顺后,并没有痛改前非,而是依旧随时准备逃跑。当日军开始进攻之时,除了徐邦道所部奋力抵抗外,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等将纷纷未战先逃,龚照屿再次逃跑。号称“远东第一要塞”的旅顺就此轻易失守。

在威海保卫战中,南帮炮台指挥官刘超佩不战而逃,致使炮台很快失守。北帮炮台指挥官戴宗骞被李鸿章认为是“胆识坚定,志节皎然”的优秀将领,但就是他却一贯克扣军饷,虐待士兵。在战事开始前,他匆匆忙忙地把军中存银八千余两运回自己的安徽老家。战斗开始后,他手下的士兵自动溃散,炮台完全由赶来增援的水兵防守,最终陷落。 在辽河战场上,除了淮军,还有湘军、楚军诸部,淮军主要统帅,年近八旬的老将宋庆还是比较能作战的,但也没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等部队也有一定战斗力。但其余部队都无法令人恭维,都是屡战屡败,从鸭绿江边一直溃退到沈阳附近。在这个战场上,清军兵力达十几万人,而日军最多时不过叁万人,清军却一次像样的胜仗都没打过。

通过以上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对于甲午战败,至少要承担一个用人失察之罪。他重用的这批淮军嫡系将领大多是些腐败之徒。他们平素贪污军饷,中饱私囊;打起仗来畏敌如虎,贪生怕死,以致误国殃民,堪称败类。身为淮军最高统帅的李鸿章难逃罪责,实际上,作为这样一大批贪官污吏的领导者,李鸿章个人的品行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也是一目了然的。 李鸿章难道完全不知道他的部下都是些什么货色吗?当然不是,李鸿章肯定清楚这些将领的底细。那为什么还要重用他们呢?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李鸿章用人的标准,是以是否对自己忠诚为首要条件的,这也是所有军阀政客都坚持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们是不能把李鸿章当成贤臣良相来赞颂的。

除了用人上的问题,李鸿章在指挥上也犯了很大的错误。他指挥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都是从他的老师曾国藩那里继承来的,讲究“以静制动”,“先以我之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他用兵时一贯小心谨慎,不轻易出击,强调先站稳脚跟,摆出“猛虎在山之势”,等敌人露出破绽,有可乘之机时再一举出动。 他的这套打法,都是在对付使用大刀长矛的太平军、捻军时总结出来。当时是行之有效的,但现在迎战现代化的日军就毫无作用了。在战争中,清军的表现是处处被动挨打,虽有整体数量上的优势,却在局部中总是处于劣势。看一下甲午战史就能明白,前期,清军从无主动出击之举。后期,改为湘系将领指挥,才有了一些反击作战,当然也没什么战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在军事上是十分低能的。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李鸿章对于洋务的认识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淮军水陆两军,在武器装备上都实现了现代化,但是使用这些武器的人,特别是陆军方面,思想却还都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一支现代化的军队除了武器的现代化之外,编制、训练、管理,特别是作战指导思想都要相应地现代化才行。但是,清军这方面却不然,指挥打仗的还是原来那些用惯了大刀长矛的老将。这些人根本不懂现代作战,很多都是文盲,没人能看懂现代军事地图,当然也没人能测绘制作军事地图。他们的身边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参谋部,因此打起仗来完全是跟着感觉走。清军士兵根本就没有经过现代作战训练,除了学会放枪打炮外,跟从前没有任何区别。打起仗来,冲锋时只会一窝蜂向前跑,防守时不知如何预设阵地。日军在作战中,总是先派出小股尖兵引诱清军开火,弄清火力位置后,再用炮火摧毁。这一招日军屡试不爽,从朝鲜到辽河,清军始终就是学不会如何不上这个当。他在马关与日本人谈判时,他在谈判桌上的这番赞扬敌人的胜利、赞扬敌人打败自己的国家、从而感激敌人的谈话,日本人听了都感到惊讶。在谈判中他感到日本难对付,就转而帮助日本向自己的政府施加压力,以求早日签约。日本方面说又派出30余艘兵船赴大连,李明明知道这是虚声恫吓,但却把这消息转给清廷不加以揭破。 1901年李鸿章奉命与庆亲王一起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这是一个“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条约。 历史的真面就这样被某些人随便篡改,还美其名曰人性

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 免得央视误人子弟

灰色人    发表于2009年01月26日 03:29 阅读(1)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历史一页

首先让我们了解历史上李鸿章的真实一面,李鸿章“发迹”之后,他们六兄弟曾在家乡安徽省大规模地购置田产,并建造“大者数百亩,小者亦百十亩”的庄园式宅第。这些宅第外围先凿以壕沟,内筑高墙如围寨,四周又辟花圃、菜圃、园圃,内层又凿有内壕沟,有的还设有碉堡、炮台、内外花园、藏书楼和秘密走廊等,俨然一个个小独立王国。关于李氏家族拥有的土地,据曾在李府管过事的唐凌辉说,李府最盛时期,有田257万亩。这些土地,李府采取“万亩建仓”的办法,委以亲朋直接管理。现已知仅在合肥、芜湖、肥西、无为、六安、霍山、庐江、舒城等地建立的“仓房”就有几十个。李鸿章名下的田产,每年可收租5万石。/据合肥东乡佃户统计,李氏在当地占地叁分之二,约50万亩,而瀚章和蕴章之子经钰,则是更大的地产巨户。就这样一个极其腐败的封建官僚,居然被CCTV大为美化。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发生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他说:新疆“断不能久守”,而且新疆也不重要,丢了于肢体元气无伤,不如把用于新疆的经费移充海防之饷。而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并且亲自率兵收复了。

1879年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有巨大损失的《交收伊犁条约》,国内舆论大哗,要求改约,而李鸿章却说如果改约“其曲在我”,又说如果不签这个条约后患更亟。左宗棠等则要求改约。后曾纪泽奉命赴俄谈判改约,收回一些权益。

1878年中日就琉球交涉。李鸿章认为:琉球国向中国朝贡时所贡少,而中国所赐多,中国不合算;琉球离中国远,离日本近,对中国来说“尚属可有可无”,不必与日本争。日本并琉球后,又要与中国划界,主张将琉球南部接近台湾的宫古、八重山分让于中国,作为国界。李鸿章却说这两岛是累赘,不要。

中法战争时,李鸿章不同意抵抗法国的侵略,而威胁清政府说法国一向“因愤添兵”不好惹。张之洞主持战事,起用老将冯子材,李鸿章反对。后来冯子材改变了战争态势。而当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法军兵败如山倒之时,清廷却下了停战令。张之洞等都知道这主要是李鸿章的主意,对他大加指责,有人骂他如秦桧一样的“和戎宰相”,冯子材在前线给张之洞发一封电报,请他上奏诛议和之人。而李鸿章主张“乘胜即收”,结果与法国签订一个“不败而败”的条约。

在电视剧中,好像一切误国之责都与李鸿章无关。是慈禧太后修颐和园弄得海军没经费,是翁同和倾轧报复才搞得军舰没炮弹,是光绪皇帝急躁冒进才使得军队一败涂地。李鸿章简直比窦娥还冤。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李鸿章对于甲午战争的惨败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是有的,翁同和暗中拆台也是有的,但李鸿章的责任也不小。别的不说,只说他重用的那批将领就大成问题。我们看一下甲午战争的具体进展就会发现,除了海战不算,其余的战斗,几乎每一次都发生了前线指挥官临阵脱逃的事情,而这些指挥官大多都是李鸿章淮系的亲信。

在朝鲜战场上,身为前敌司令的叶志超闻风即逃,从牙山逃到平壤,又从平壤逃到安东,一溃千里。他手下的几个将领,除了左宝贵忠勇血战外,卫汝贵、马玉昆等人也学他的榜样,带头逃跑,结果轻而易举地断送了整个朝鲜。 在旅顺保卫战中,北洋营务处总办龚照屿是最高统帅。但他不等日军来到,就先化装乘小舟逃往天津。到了天津,他见到李鸿章,李鸿章只是把他臭骂了一顿,又命他返回旅顺,指挥作战。对于这样的将领,李鸿章采取如此的处置方法,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龚照屿返回旅顺后,并没有痛改前非,而是依旧随时准备逃跑。当日军开始进攻之时,除了徐邦道所部奋力抵抗外,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等将纷纷未战先逃,龚照屿再次逃跑。号称“远东第一要塞”的旅顺就此轻易失守。

在威海保卫战中,南帮炮台指挥官刘超佩不战而逃,致使炮台很快失守。北帮炮台指挥官戴宗骞被李鸿章认为是“胆识坚定,志节皎然”的优秀将领,但就是他却一贯克扣军饷,虐待士兵。在战事开始前,他匆匆忙忙地把军中存银八千余两运回自己的安徽老家。战斗开始后,他手下的士兵自动溃散,炮台完全由赶来增援的水兵防守,最终陷落。 在辽河战场上,除了淮军,还有湘军、楚军诸部,淮军主要统帅,年近八旬的老将宋庆还是比较能作战的,但也没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等部队也有一定战斗力。但其余部队都无法令人恭维,都是屡战屡败,从鸭绿江边一直溃退到沈阳附近。在这个战场上,清军兵力达十几万人,而日军最多时不过叁万人,清军却一次像样的胜仗都没打过。

通过以上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对于甲午战败,至少要承担一个用人失察之罪。他重用的这批淮军嫡系将领大多是些腐败之徒。他们平素贪污军饷,中饱私囊;打起仗来畏敌如虎,贪生怕死,以致误国殃民,堪称败类。身为淮军最高统帅的李鸿章难逃罪责,实际上,作为这样一大批贪官污吏的领导者,李鸿章个人的品行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也是一目了然的。 李鸿章难道完全不知道他的部下都是些什么货色吗?当然不是,李鸿章肯定清楚这些将领的底细。那为什么还要重用他们呢?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李鸿章用人的标准,是以是否对自己忠诚为首要条件的,这也是所有军阀政客都坚持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们是不能把李鸿章当成贤臣良相来赞颂的。

除了用人上的问题,李鸿章在指挥上也犯了很大的错误。他指挥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都是从他的老师曾国藩那里继承来的,讲究“以静制动”,“先以我之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他用兵时一贯小心谨慎,不轻易出击,强调先站稳脚跟,摆出“猛虎在山之势”,等敌人露出破绽,有可乘之机时再一举出动。 他的这套打法,都是在对付使用大刀长矛的太平军、捻军时总结出来。当时是行之有效的,但现在迎战现代化的日军就毫无作用了。在战争中,清军的表现是处处被动挨打,虽有整体数量上的优势,却在局部中总是处于劣势。看一下甲午战史就能明白,前期,清军从无主动出击之举。后期,改为湘系将领指挥,才有了一些反击作战,当然也没什么战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在军事上是十分低能的。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李鸿章对于洋务的认识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淮军水陆两军,在武器装备上都实现了现代化,但是使用这些武器的人,特别是陆军方面,思想却还都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一支现代化的军队除了武器的现代化之外,编制、训练、管理,特别是作战指导思想都要相应地现代化才行。但是,清军这方面却不然,指挥打仗的还是原来那些用惯了大刀长矛的老将。这些人根本不懂现代作战,很多都是文盲,没人能看懂现代军事地图,当然也没人能测绘制作军事地图。他们的身边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参谋部,因此打起仗来完全是跟着感觉走。清军士兵根本就没有经过现代作战训练,除了学会放枪打炮外,跟从前没有任何区别。打起仗来,冲锋时只会一窝蜂向前跑,防守时不知如何预设阵地。日军在作战中,总是先派出小股尖兵引诱清军开火,弄清火力位置后,再用炮火摧毁。这一招日军屡试不爽,从朝鲜到辽河,清军始终就是学不会如何不上这个当。他在马关与日本人谈判时,他在谈判桌上的这番赞扬敌人的胜利、赞扬敌人打败自己的国家、从而感激敌人的谈话,日本人听了都感到惊讶。在谈判中他感到日本难对付,就转而帮助日本向自己的政府施加压力,以求早日签约。日本方面说又派出30余艘兵船赴大连,李明明知道这是虚声恫吓,但却把这消息转给清廷不加以揭破。 1901年李鸿章奉命与庆亲王一起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这是一个“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条约。 历史的真面就这样被某些人随便篡改,还美其名曰人性


相关内容

  • 王小东:也谈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
  • --与袁伟时教授商榷 王小东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291][字号:大 中 小] 读了袁伟时教授2006年1月11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第一个感觉是与袁伟时教授一样,我也对于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非常不满.实际上,从少年时起,我就不仅对于我们的中学历史教 ...

  •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今年时值辛亥革命一百年.近日,拜读了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感慨颇多.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历史观上,唐德刚先生打破传统五段的历史分期法,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封建.帝制.民治.两次转型.晚清即为中国社会的第二次转型时期.与前一次中国内部发展 ...

  • 大清类纪录片
  • 大清类纪录片 <清宫秘档> 还原大清真实历史 <紫禁城内的百年疑案> 还原历史的真相 <船政学堂> 见证中国近代海军的传奇故事 <爱新觉罗·溥仪> 末代皇帝坎坷的一生 <解密光绪> 大清国的皇位继承问题成为一个巨大的悬念 <顺治皇帝& ...

  • 论坛――学术明星到底惹谁了
  • 全球不通2008-10-15 12:13 北京满学会会长.百家讲坛主讲之一阎崇年,2008年10月5日在无锡新华书店进行签售时,遭一年轻男子掌掴. 非鱼2008-10-1620:36 用极端的做法表示自己极端的思想的那个时代已经寿终正寝30年了,这流毒还没有彻底肃清,真是悲哀! 娱乐至死2008-1 ...

  • [苍穹之昴]读后感
  • <苍穹之昴>读后感 --从小说本身说开去 2015年3月13日 央视播放过的中日合拍电视剧<苍穹之昴>,我没有看过.光看名字倒是很吸引人, 因为带着一抹神秘的色彩,让人一眼看不透,反倒催生了一探究竟的兴趣.再加上剧中由 张博饰演的光绪皇帝和由日本演员田中裕子饰演的慈禧太后,在 ...

  • 李鸿章感情丰富 考场写出缠绵悱恻爱情故事|李鸿章|寒门
  • 李鸿章感情丰富 考场写出缠绵悱恻爱情故事 2014年09月17日 09:37 来源:中新网 作者:刘黎平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李鸿章满纸写的都是卿卿我我,恩恩爱爱,尽是缠绵悱恻,在封建时代,这合适吗?合适!这是安徽学政说的,马上录取为第一.这里不想说所谓的励志发愤,而是感 ...

  •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 第一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第一节新民歌.城市小调和民歌改编曲的发展 一.新民歌 民间歌舞的发展,主要依靠人民群众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将自己对一些生活的感受通过对传统曲调填上新词逐步衍变而成的.鸦片战争以来,在贯穿这个阶段的反帝反封建群众革命斗争中,涌现了一些生动地反映这个时代和群众生活 ...

  • 功过是非曾国藩
  • 功过是非曾国藩 ---读曾国藩有感 [内容摘要] 中兴名臣曾国藩,生时叱咤风云,功勋卓著:死后却成为数百年来争议不断的人物.是什么让他飞黄腾达,成就一生?是什么让他大权在握,傲视群雄?又是什么,让这位不可一世的文臣名将惹来永不停息的争论?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玩笑?让我们解读这位一生传奇的人物. ...

  • 晚清人物系列之左宗棠
  • 晚清人物系列之左宗棠(世纪大讲堂)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16 更新时间:2006-11-21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今天的晚清人物系列,我们将会为您介绍的人物是左宗棠.在左宗棠生前,曾经有一位友人,为 他写过一首诗.诗的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