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今年时值辛亥革命一百年。近日,拜读了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感慨颇多。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历史观上,唐德刚先生打破传统五段的历史分期法,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封建、帝制、民治、两次转型。晚清即为中国社会的第二次转型时期。与前一次中国内部发展的结果不同,此次转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由于西人的入侵,因而更具复杂性。

我想就自己关于辛亥革命的两个疑问谈一谈看法。

(一)辛亥革命是否必然

我从初中接触近代历史以来即形成的历史观认为,晚清至鸦片战争的历史,很大程度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与堕落,野蛮与残酷,使革命成为中国变革的最终必然性,惟有暴力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惟一出路。

然而晚清七十年的历史,是否真的可以证明势必革命?是否真的是清政府自己一手导演了埋葬自己的辛亥革命?

其实,清政府有几次重大的转折机会。第一次重大的机遇是太平天国,这个带有浓厚基督教色彩的农民起义,在初期势如破竹,眼见就要掀翻清政府,谁知道出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几个中兴名臣,把他们消灭了。然而其本质当然不是这几个人真的有挽狂澜于既倒的才能,最终还不过因为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不过传统的皇帝轮流坐的思维;其次当然是戊戌变法。说起来似乎是慈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扼杀了维新力量。但是以光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几个累卵之力,毫无军力配合的情况下,擅动保守派大本营,悲剧一早已然注定; 1905年预备立宪,万众拥戴变革君主立宪,但终于以皇族内阁的结果导致最后一次变革的崩溃。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却总是与它失之交臂。

变革中,几乎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所有层面,包括平民与贫民、宗教势力、知识分子、朝廷内外、外国势力,哪一次不是功亏一篑,不是功败垂成?又哪一次不是因为偶然的个人或团体不作为、不运筹、不响应而致?哪一次不可以撇开客观性必

然性从而改变国运民生?

我认为所谓历史的必然性是一个带有强大的欺骗性的词汇。看上去似乎所有的历史都指向这样那样的一个必然结果,但其实其中带有强大的歧路可能。就晚清的历史而言,的确清政府的腐败与昏庸,要对最终的结果负重大的责任,但满朝文武、贩夫走卒、揭竿而起者、孔家子弟或者西学新派,哪一个没有责任?

而为什么在同样的历史时期内,在别国新的可以战胜旧的,而中国却一再新的败落给旧的?是因为在变革时期中整个社会都仍然在旧的惯性中运作而新事物试图一跃而起取代旧制度。太平天国是一群农民的改朝换代妄想,洋务运动是少数执政精英的科学梦想,戊戌维新是少数知识分子的政治幻想。说到底,当时整个社会都还是沉睡状态,只有少数精英却清醒着并且在幻想着。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

尽管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历史的新篇章,但帝制的结束并未迎来人们心目中祈盼的安定、繁荣,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三十余年的军阀混战、夷狄交侵、兄弟萧蔷。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来看待这段历史,除对其缅怀、反思外,更有很多现今值得借鉴的内容。

站在现今的角度来看,这“伟大”的辛亥革命,到底是谁的辛亥革命?对大众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先来看辛亥革命所提出的的两大目标:“驱除鞑虏、建立民国”;但其结果却是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什么是“建立民国”呢?就是在政治体制上把原本属于君主的权力换成人民所享有。这个口号的确诱人,但对于大多数愚昧的普通大众而言,“辛亥革命”又与我有何相关?相比于“民主、共和、自由、人权”等漂亮的政治口号,一日三餐倒更能勾起他们的兴趣。在当时全国人民的文化程度基础上,妄谈“社会民权化”无异于于缘木求鱼。因此革命者希望把一个有五千年文化根基和特殊生活方式的古老民族,于极短期内变成他们所指定的新的文化和新的国家形式,只通过“一次革命”来完成,是异想天开的。

总而言之,百年后的今天,“辛亥革命”对现世的意义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以此来激励我们青年人,坚持理想,增强本领,为民

富国更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今年时值辛亥革命一百年。近日,拜读了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感慨颇多。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历史观上,唐德刚先生打破传统五段的历史分期法,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封建、帝制、民治、两次转型。晚清即为中国社会的第二次转型时期。与前一次中国内部发展的结果不同,此次转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由于西人的入侵,因而更具复杂性。

我想就自己关于辛亥革命的两个疑问谈一谈看法。

(一)辛亥革命是否必然

我从初中接触近代历史以来即形成的历史观认为,晚清至鸦片战争的历史,很大程度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与堕落,野蛮与残酷,使革命成为中国变革的最终必然性,惟有暴力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惟一出路。

然而晚清七十年的历史,是否真的可以证明势必革命?是否真的是清政府自己一手导演了埋葬自己的辛亥革命?

其实,清政府有几次重大的转折机会。第一次重大的机遇是太平天国,这个带有浓厚基督教色彩的农民起义,在初期势如破竹,眼见就要掀翻清政府,谁知道出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几个中兴名臣,把他们消灭了。然而其本质当然不是这几个人真的有挽狂澜于既倒的才能,最终还不过因为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不过传统的皇帝轮流坐的思维;其次当然是戊戌变法。说起来似乎是慈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扼杀了维新力量。但是以光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几个累卵之力,毫无军力配合的情况下,擅动保守派大本营,悲剧一早已然注定; 1905年预备立宪,万众拥戴变革君主立宪,但终于以皇族内阁的结果导致最后一次变革的崩溃。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却总是与它失之交臂。

变革中,几乎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所有层面,包括平民与贫民、宗教势力、知识分子、朝廷内外、外国势力,哪一次不是功亏一篑,不是功败垂成?又哪一次不是因为偶然的个人或团体不作为、不运筹、不响应而致?哪一次不可以撇开客观性必

然性从而改变国运民生?

我认为所谓历史的必然性是一个带有强大的欺骗性的词汇。看上去似乎所有的历史都指向这样那样的一个必然结果,但其实其中带有强大的歧路可能。就晚清的历史而言,的确清政府的腐败与昏庸,要对最终的结果负重大的责任,但满朝文武、贩夫走卒、揭竿而起者、孔家子弟或者西学新派,哪一个没有责任?

而为什么在同样的历史时期内,在别国新的可以战胜旧的,而中国却一再新的败落给旧的?是因为在变革时期中整个社会都仍然在旧的惯性中运作而新事物试图一跃而起取代旧制度。太平天国是一群农民的改朝换代妄想,洋务运动是少数执政精英的科学梦想,戊戌维新是少数知识分子的政治幻想。说到底,当时整个社会都还是沉睡状态,只有少数精英却清醒着并且在幻想着。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

尽管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历史的新篇章,但帝制的结束并未迎来人们心目中祈盼的安定、繁荣,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三十余年的军阀混战、夷狄交侵、兄弟萧蔷。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来看待这段历史,除对其缅怀、反思外,更有很多现今值得借鉴的内容。

站在现今的角度来看,这“伟大”的辛亥革命,到底是谁的辛亥革命?对大众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先来看辛亥革命所提出的的两大目标:“驱除鞑虏、建立民国”;但其结果却是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什么是“建立民国”呢?就是在政治体制上把原本属于君主的权力换成人民所享有。这个口号的确诱人,但对于大多数愚昧的普通大众而言,“辛亥革命”又与我有何相关?相比于“民主、共和、自由、人权”等漂亮的政治口号,一日三餐倒更能勾起他们的兴趣。在当时全国人民的文化程度基础上,妄谈“社会民权化”无异于于缘木求鱼。因此革命者希望把一个有五千年文化根基和特殊生活方式的古老民族,于极短期内变成他们所指定的新的文化和新的国家形式,只通过“一次革命”来完成,是异想天开的。

总而言之,百年后的今天,“辛亥革命”对现世的意义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以此来激励我们青年人,坚持理想,增强本领,为民

富国更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关内容

  •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 <晚清的两个奇官>读后感 <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收录了一篇<晚清的两个奇官>,文章说的是晚清中俄两国划定边界的事,两个胸怀及志向不同的官吏给后世留下不同的评说,一个是名垂青史.一个是遗臭万年. <晚清的两个奇官>发生的历史阶段是<中俄北京条约& ...

  • [曾国藩]读后感
  • <曾国藩>读后感 六合中心学校-王元河 <曾国藩>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强力推荐的,刚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几页,后来我却是欲罢不能,每晚看到一两点,直至看完.看完后无法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唐浩明先生查遍史料,生动客观地描写了曾国藩恢弘大气,跌宕起伏的一生.洋洋洒洒百万余字, ...

  • [正红旗下]一书读后感精选3篇
  • <正红旗下>一书读后感精选3篇 篇一:正红旗下读后感 "在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甲午海战等风波后,高鼻子的洋人越来越狂妄,竟看不起清人„„",在老舍的<正红旗下>里将晚清的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 <正红旗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述了清代末年北京城内 ...

  • 李鸿章传读后感
  • 双面李鸿章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书中将这样一句话作为了评价人物的一把标尺,李鸿章是如此,历史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存在过,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价值. 关于李鸿章,在从前脑海中依稀存有的印象只是他签订的那份< ...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梁田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叫梁田.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国家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 ...

  • [大清留美幼童]观后感
  • 姓名:吴江 学号:[1**********] 班级:052106 <大清留美幼童>观后感 在观看本片之前,或者说在对近代中国对外派出留学生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之前,都觉得清王朝与派出留学生这件事完全不可能有任何关系,这也正是我对晚清政府一贯的看法,腐朽落后,骄傲自大完全与外界隔绝.片中讲述的 ...

  •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 一直不愿读晚清这段历史,也不愿了解那时代的人物.毕竟这是段国势日渐衰弱.列强虎视眈眈.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屈辱历史,读来让人心情沉重.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这边书,竟然有种相见很晚的感觉. 现代人有多少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头疼心烦,有多少人为家庭事务所累,心力交瘁,不妨读读郦波教授评说的曾 ...

  •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不知花了多长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我的前半生>.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这本书在带 给我快乐的同时,让我感受更深的是惋惜和耻辱.中国的近代史原本就是一部耻辱史,而 这 种耻辱在溥仪身上表现的更加深刻. 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 ...

  • 再论晚清重臣李鸿章
  • 幸丑年的一个冬夜,已卧床累月的李鸿章在临终前显得莫名地凄凉和沧桑,他望着窗外茫茫夜空,仰天悲鸣,慨然长叹:"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环境所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