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一: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 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

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篇二: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下团城学校 李兴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促”,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歌的意思。

(2)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理解诗歌大意。

2、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2、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1)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2)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的表达方法。

(4)能主动记诵积累。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

、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六、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秋夜因倍感孤独寂寞

篇三:夜书所见教案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独山小学章欢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篇一: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 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

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篇二: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下团城学校 李兴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促”,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歌的意思。

(2)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理解诗歌大意。

2、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2、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1)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2)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的表达方法。

(4)能主动记诵积累。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

、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六、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秋夜因倍感孤独寂寞

篇三:夜书所见教案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独山小学章欢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相关内容

  • 古诗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意义及运用
  • [摘要]本文阐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的意义,探析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途径. [关键词]古诗教学 情景教学法 意义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36-02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普遍存在学 ...

  • 一年级语文幸福阅读
  •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一年级阅读计划 指导思想 让每一个孩子畅游书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浓浓的书香中汲取营养",这是我们一年级孩子的读书目标.为了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畅游知识的海洋,快乐读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达到成功的彼岸! 阅读内容 国学经典:<疯狂背古 ...

  • 古诗词教学计划
  • 古诗词教学计划 诗是激情的流露,诗是童心的专利.诗是中国文学美学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从古诗词歌赋中汲取养料,让学生通过吟诵提升文化素质.开展古诗词吟诵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了学生幼稚的心田,让他们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 ...

  •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
  •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 徐俊菊 (河北省任丘市七间房乡西大坞第二小学) 摘要:目前古诗教学中, 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本文试着对古诗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从"以情怡情, 传递诗情"."美学古诗, 增强诗情"."开发诗园 ...

  •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 摘 要: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古诗文是一项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学好古诗文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背诵和理解能力.本文对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做出反思,从吟诵.联想和体会三个 ...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语言的最深层的功用有时并不是直接能够感知到的.虽然文言诗文不再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没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载着从汉文字诞生之日起至近代开始前的中国历史,中国历代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 ...

  • 在古诗里飞扬--古诗漫谈
  • <在古诗里飞扬--古诗漫谈>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通过古诗漫谈,创设宽松环境,使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走进古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诗的深邃意境,认识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悠久,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宽松的 ...

  • 浅谈小学古诗的意境教学
  • 浅谈小学古诗的意境教学 界首镇中心小学 马芬芳 [摘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只有真正领会诗的意境,才能使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由此可见引导学生领会古诗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 ...

  • 黄鹤楼古诗教学设计
  • 篇一:黄鹤楼诗词教案 课题:渡荆门送别授课时间月日 课题:黄鹤楼授课时间 月日 篇二: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桂平市大洋镇大莫小学教师:黄惠英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 ...

  • 小学一年级下册古诗文诵读教案
  • 古诗文教学进度表 春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有能力的同学能读出诗中的感情. 2.通过表演.猜测.讨论.绘画等形式,从整体上了解诗的大意. 3.在活动和对话中,体会诗的情趣,初步产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1.引入激趣 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