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住古诗文的美(文艺观察·关注语文教育?)

——由小学教材增加古诗文想到的

葛云波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26日   24 版)

漫画

徐鹏飞

比单纯在教材中增加古诗文数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自主、自在地“悦”读,让他们爱上古诗文,在他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上世纪初以来,古典诗文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反映到小学教材上,就是曾一度不见它们的踪影。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选入一些,后来有所增加。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升温,关于语文教材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应增加古诗文篇目的提议和讨论一直很多,这些提议和讨论对提高国民对古典诗文的重视程度和接受热情,无疑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古典诗文,尤其是古典诗歌,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是非常适宜的内容选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它们朗朗上口,表现出音乐之美;它们高度凝练,语短情长,表现出汉字的独特魅力;它们从生活中来,表现出古人世界丰富的情与事。更重要的是,古典诗文呈现出一种境界之美,得意忘言,空灵悠远,这得益于先人对浑朴天地的贴近与体悟,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反思。这是东方文明独特而深刻的智慧。因此,适度在语文教材中增加古诗文,让孩子们阅读古诗文,濡染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对于培养少儿的审美感受(审美是真、善观念形成的途径与基础),是极其有益的。

但具体到实际操作上,增加的幅度、选入的标准与教学设计等问题,都需要思考和规划。古人写“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天地之间这一派自然风光,若是进了教材,会否因为应试教育的思维,而仅仅被硬性要求背诵、默写,为释义和理解设计标准答案?一首素朴浑然的妙诗在进入教材之后,会不会就像把大自然硬扯进一个细窄闭塞的管道,窒息了它的美?在这个意义上说,在教材中是否增加古诗文的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着眼于如何教,如何读,如何让孩子们自主、自在地“悦”读,让他们爱上古诗文,在他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教育工作者应该多想想孩子的心理以及接受习惯,接受不同孩子的差异并加以引导,而不是严格地框定、限制,不是填鸭式地强迫灌输。自由的教与学的境界,是大家共同努力追索的。“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种诗意盎然的教学境界,值得我们向往和追求。

现在,古典诗文阅读的背景,已发生巨大变化,不仅表现在文化思想上,还表现在生存空间上。“澄江静如练”“绿杨枝外尽汀洲”“渌水荡漾清猿啼”,这样的自然美景越来越少。湖干河污,水泥森林不断扩展,棚养花草纤弱易萎,这种现状让孩子如何理解古诗文中的美景?会不会我们提供了书本中的美,而孩子们却找不到现实中的真?因此,关于古诗文的讨论,又应该不拘泥于教育系统,还需要关注大的社会背景,做综合的反思,进行综合的改善。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谓为这一层面的思考做了有力的注脚。

因此,就少儿阅读古诗文、继承传统文化来说,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简单地在教材中增加几首古诗文,还要做另外更艰巨的工作:一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制度的改革;二是改善我们的生态与生活,让古诗文中的美景重返大地,让古诗文的土壤重新鲜活,让人能够亲近自然、返璞归真。这样综合性的工作,必然是美、真、善合一的工作。

——由小学教材增加古诗文想到的

葛云波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26日   24 版)

漫画

徐鹏飞

比单纯在教材中增加古诗文数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自主、自在地“悦”读,让他们爱上古诗文,在他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上世纪初以来,古典诗文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反映到小学教材上,就是曾一度不见它们的踪影。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选入一些,后来有所增加。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升温,关于语文教材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应增加古诗文篇目的提议和讨论一直很多,这些提议和讨论对提高国民对古典诗文的重视程度和接受热情,无疑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古典诗文,尤其是古典诗歌,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是非常适宜的内容选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它们朗朗上口,表现出音乐之美;它们高度凝练,语短情长,表现出汉字的独特魅力;它们从生活中来,表现出古人世界丰富的情与事。更重要的是,古典诗文呈现出一种境界之美,得意忘言,空灵悠远,这得益于先人对浑朴天地的贴近与体悟,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反思。这是东方文明独特而深刻的智慧。因此,适度在语文教材中增加古诗文,让孩子们阅读古诗文,濡染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对于培养少儿的审美感受(审美是真、善观念形成的途径与基础),是极其有益的。

但具体到实际操作上,增加的幅度、选入的标准与教学设计等问题,都需要思考和规划。古人写“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天地之间这一派自然风光,若是进了教材,会否因为应试教育的思维,而仅仅被硬性要求背诵、默写,为释义和理解设计标准答案?一首素朴浑然的妙诗在进入教材之后,会不会就像把大自然硬扯进一个细窄闭塞的管道,窒息了它的美?在这个意义上说,在教材中是否增加古诗文的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着眼于如何教,如何读,如何让孩子们自主、自在地“悦”读,让他们爱上古诗文,在他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教育工作者应该多想想孩子的心理以及接受习惯,接受不同孩子的差异并加以引导,而不是严格地框定、限制,不是填鸭式地强迫灌输。自由的教与学的境界,是大家共同努力追索的。“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种诗意盎然的教学境界,值得我们向往和追求。

现在,古典诗文阅读的背景,已发生巨大变化,不仅表现在文化思想上,还表现在生存空间上。“澄江静如练”“绿杨枝外尽汀洲”“渌水荡漾清猿啼”,这样的自然美景越来越少。湖干河污,水泥森林不断扩展,棚养花草纤弱易萎,这种现状让孩子如何理解古诗文中的美景?会不会我们提供了书本中的美,而孩子们却找不到现实中的真?因此,关于古诗文的讨论,又应该不拘泥于教育系统,还需要关注大的社会背景,做综合的反思,进行综合的改善。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谓为这一层面的思考做了有力的注脚。

因此,就少儿阅读古诗文、继承传统文化来说,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简单地在教材中增加几首古诗文,还要做另外更艰巨的工作:一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制度的改革;二是改善我们的生态与生活,让古诗文中的美景重返大地,让古诗文的土壤重新鲜活,让人能够亲近自然、返璞归真。这样综合性的工作,必然是美、真、善合一的工作。


相关内容

  • 2015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15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台州卷) 语 文 试题卷 亲爱的考生: 一.语文知识积累(26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阅读,让我们触摸经典,对话智者.我们在书海中遨游,(línɡ) ▲ 听圣哲的教诲,体悟 睿智的思(biàn) ▲ .从今天起,让心灵在书(jí) ...

  • 文艺理论家霍松林:"做学问要为人民服务"
  • 霍松林,1921年生于甘肃天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我国著名古典文学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历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名誉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 ...

  • 六下第二单元
  • 六下第 二 单元 课型:新授课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课题 5.卢沟桥烽火 第 1 教时 总第 个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生字词,读通课文,初步了解 ...

  • 初中语文八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贯彻义务教育理念,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倡导自主.合 ...

  • 高二语文专家讲座第3讲: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doc
  • 第3讲: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本讲要点] 这里所说的"语句"包括词语和重要句子两项.强调理解它们"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就是强调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重点讲解] 一.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的意义单位.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例
  • 语言类(语言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一.古代汉语 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5.假借字与通假字 6.古今字 ...

  • 学校教学特色
  • 学校教学特色 一.校园文化建设彰显传统特色,变固定为常变常新. 校园文化整体设计着力突出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这一主题.总体设计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中华文化中的诗书画印等元素为依托,在文化布局上围墙设计为传统古诗文,以国画为背景,显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二楼以传统道德为主题,以&qu ...

  •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 高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语文组:梁雪莲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 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 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 力和 ...

  • 除了元曲,元代还有文学么?
  • 历史从一堆茫无头绪的档案.一堆纷繁杂乱的史料变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过程,需要经过整理和叙述.这个过程既是淘汰又是保存,既是记忆又是遗忘,一切都取决于选择和发现.发现一些人和事,选择一些场景和时间,完成一个有意义的语言建筑,那就是历史.有许多人和事在时间中存在过,但只有很有限的一部分能成为历史.在这个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