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蜜蜂引路

26蜜蜂引路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做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案一

生词卡片、投影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3.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

1.指名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认清字形。

引:左右结构,左边是“弓”,右边是“1”。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艹”,中间是“日”,下边是“大”。 斯:左右结构,左边是“其”,右边是“斤”。

派: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共6笔。

谈: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炎”。

敲:左右结构,左边是“高”,右边不要写成“支”。

讶: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牙”。

导:上下结构,上边是“巳”,下边是“寸”。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聊天,闲谈。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向导:带路的人。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件事?(第二、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yǐn sī pài tán qiāo jīng dǎo

引 路 莫斯科 派人 谈天 敲门 惊讶 向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 , 学生乙:找还知道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丛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6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做出判断

教案二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激疑: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2、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题。

小学生大多喜欢小动物,从对蜜蜂的了解引入课文,激发学生读文热情,交待了文章主要内容。

〖对话平台〗

一、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

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内合作识字:

互读、互听、正音。

4、教师引导:

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5、游戏巩固识字:

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6、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经验,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能力。

二、研读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⑴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⑵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

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教师适时启发思考:

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为下堂课教学做准备)

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

附近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

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重点指导本节课中出现的生字,教学中应该在识字的环节加强识记字的交流。指导写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复习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讨论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习:

结合插图,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如:

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

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象、分析和解决总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

三、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通过交流,挖掘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突出文章的中心。同时强调抓住内容进行说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 “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附近:靠近某地的。

常常:时常。

往常:过去的一般的日子。

惊讶:惊异。

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作出判断

我在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之前,结合学生好奇探索的特性,使整节课时围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升华问题这一主线充分展开进行。“问题探究法 ”是在改革语文教学经过反复实验,一种较为适应学生教学的模式。它分独立探究存疑、互动探究释疑、回顾检测达标这样三个基本的环节。这一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这一显著特征。经过实践,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它直接推动孩子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而缺乏这种兴趣,就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可见,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老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地取材,就文发挥编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要讲究评价的技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答问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

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 站姿等其他方面去鼓励,如:你回答的声音真响亮 ! 你能提问真勇敢 ! 给他们以信心。评价应当有区别,要因人而异。如基础差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敢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应重在鼓励其参与。又如有些学生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应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如一次我让学生用 “增添” 一词造句,一位学生立刻站起来说:“今年我们学校又增添了不少先进的教学设备。”我听后并没有马上肯定,而是又追问:“有什么用呢 ? 你有什么感想 ?”那学生一经提醒,好似恍然大悟,略思考一会,马上将原来的话改成:“今年我们学校又增添了不少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们的学习条件更优越了,我想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三、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势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势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

越精,乐趣无穷。

当然,在这节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以及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缺点,在探寻瑕疵同时结合学生的返效浅谈了以上几点的感悟,仅限拙见。

26蜜蜂引路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做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案一

生词卡片、投影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3.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

1.指名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认清字形。

引:左右结构,左边是“弓”,右边是“1”。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艹”,中间是“日”,下边是“大”。 斯:左右结构,左边是“其”,右边是“斤”。

派: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共6笔。

谈: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炎”。

敲:左右结构,左边是“高”,右边不要写成“支”。

讶: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牙”。

导:上下结构,上边是“巳”,下边是“寸”。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聊天,闲谈。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向导:带路的人。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件事?(第二、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yǐn sī pài tán qiāo jīng dǎo

引 路 莫斯科 派人 谈天 敲门 惊讶 向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 , 学生乙:找还知道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丛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6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做出判断

教案二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激疑: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2、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题。

小学生大多喜欢小动物,从对蜜蜂的了解引入课文,激发学生读文热情,交待了文章主要内容。

〖对话平台〗

一、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

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内合作识字:

互读、互听、正音。

4、教师引导:

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5、游戏巩固识字:

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6、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经验,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能力。

二、研读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⑴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⑵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

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教师适时启发思考:

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为下堂课教学做准备)

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

附近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

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重点指导本节课中出现的生字,教学中应该在识字的环节加强识记字的交流。指导写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复习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讨论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习:

结合插图,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如:

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

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象、分析和解决总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

三、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通过交流,挖掘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突出文章的中心。同时强调抓住内容进行说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 “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附近:靠近某地的。

常常:时常。

往常:过去的一般的日子。

惊讶:惊异。

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作出判断

我在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之前,结合学生好奇探索的特性,使整节课时围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升华问题这一主线充分展开进行。“问题探究法 ”是在改革语文教学经过反复实验,一种较为适应学生教学的模式。它分独立探究存疑、互动探究释疑、回顾检测达标这样三个基本的环节。这一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这一显著特征。经过实践,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它直接推动孩子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而缺乏这种兴趣,就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可见,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老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地取材,就文发挥编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要讲究评价的技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答问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

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 站姿等其他方面去鼓励,如:你回答的声音真响亮 ! 你能提问真勇敢 ! 给他们以信心。评价应当有区别,要因人而异。如基础差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敢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应重在鼓励其参与。又如有些学生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应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如一次我让学生用 “增添” 一词造句,一位学生立刻站起来说:“今年我们学校又增添了不少先进的教学设备。”我听后并没有马上肯定,而是又追问:“有什么用呢 ? 你有什么感想 ?”那学生一经提醒,好似恍然大悟,略思考一会,马上将原来的话改成:“今年我们学校又增添了不少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们的学习条件更优越了,我想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三、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势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势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

越精,乐趣无穷。

当然,在这节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以及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缺点,在探寻瑕疵同时结合学生的返效浅谈了以上几点的感悟,仅限拙见。


相关内容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6课蜜蜂引路教案
  • 26课 蜜蜂引路 教学内容:26.蜜蜂引路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通过学习课文,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读懂课 ...

  • [蜜蜂引路]
  •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实验二小 陈蕾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件掌握生字读音,通过范读.自读了解向导是谁,从而感受列宁的智慧. 3.感受列宁的智慧,学习列宁的智慧. 教学重点: 会认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 ...

  • 二年级下册26.蜜蜂引路教案
  • 26.蜜蜂引路 教学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会用"常常"造句. 3. 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是 ...

  • [蜜蜂引路]说课稿 (1)
  • <蜜蜂引路>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启发学生思维的课文.通过"列宁细心观察,蜜蜂能引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疑难问 ...

  • 蜜蜂引路(完成稿3)
  • <蜜蜂引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读读.想想.贴贴.演演,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亲身经历操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克服高耗低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设计特色] 抓住重点段,挖掘训练点,多渠道开展言语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 1.自由朗读 ...

  • 蜜蜂引路课堂实录(江东中心孙凌雁)
  • 蜜蜂引路 执教:孙凌雁 学校: 江东区中心小学 姓名:孙凌雁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 ...

  •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新
  •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石市小学 罗芳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喜欢猜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嗡嗡嗡 嗡嗡嗡 成群飞进百花丛 传播花粉又采蜜 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打一动物,猜猜她是谁? 2.师板书"蜜蜂"指导书写生字"蜂".师生 ...

  • [蜜蜂引路]说课稿
  • <蜜蜂引路>说课稿 太炎小学 蔡文琴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鞠躬) 我是太炎小学的蔡文琴,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蜜蜂引路>. 下面我将从教材特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阐述. 一.摘要呈现,说教材与学情 <蜜蜂引路> ...

  • 蜜蜂引路教案
  • <蜜蜂引路>教案 教材解读: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