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社会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七章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从众、顺从和服从 合作与竞争

(一)什么是社会影响

一、社会影响

什么是社会影响 文化的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理论 社会影响的表现

‡ 社会影响

„

是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上 改变他人的态度或行为 社会力量是指影响者用以引起他人态度和行为 发生改变的各种力量

„

(二)文化的社会影响

‡ 社会力量的来源

奖赏的权力:向他人提供奖励的能力 „ 压制的权力:拥有权力的人提供惩罚的能力 „ 参照的权力:让他人参考的权力,团体是一种 重要的参照权的来源 „ 法定的权力:与一定地位相联系的权力 „ 专家的权力:与某些特长相联系的权力 „ 信息的权力:了解某些他人不知晓信息的影响 力

„

‡ 文化多元性的时代 ‡ 人们的生活范围空前扩大 ‡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

距离大大拉近

‡ 文化与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变得不可避免

1. 文化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 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自我概念结构差异显着

„ „ „

社会如何影响女性对自己体型的看法

你为你的体重感到担心吗? 你考虑过节食吗?

„

日本人自我当中包含了家庭 美国人的自我不包含情境中的他人 David的研究发现,美国人进行自我描述时看重 自己的特质,中国人描述自我时更多地谈到情 境 独立型和依赖型的自我结构

社会规范在女性身上有着很大的影响,使得女 性努力追求文化所规定的诱人身材 世界上很多文化是以肥为美,但是西方文化特 别是美国文化是崇尚苗条身材。

„

„

2.文化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 为什么不同的文化对于女性身材的偏好不

同?

‡ 跨文化研究

‡

与北美的大学生相比,香港地区的大学生每天只 与少数人交谈,但每次交谈的时间较长 集体主义文化:尊重他人和给他人面子来维持和 谐关系 社会认同角度,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更易于从他 人所处的群体来判断他人;个人主义文化反对从 他人的背景去评价他人,而从他人的特质等方面

安达森和同事分析了54个文化中人们所认定的 女性理想身材 „ 各个文化中食物供给的稳定情况 „ 在食物匮乏的社会中,丰腴的身材被认为是最 美的,这些人拥有充足的食物,而且健康、生 育能力强。

„

‡

‡

3.文化对孩子养育方式的影响

‡

(三)社会影响理论

‡ 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

„

个人主义文化中,父母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独立 思考的能力,到青少年阶段,孩子可以离开家庭 去寻找自己的生活目标 集体主义文化中,父母倾向于教孩子学会如何去 了解他人、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与他人交往

他人的数量(number)

‡ 周围他人越多,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越大

‡

„

重要性(strength)

‡ 他人的地位、权力或权威

„

直接性(immediacy)

‡ 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程度

(四)社会影响的表现

1. 社会促进

„

‡

社会促进的作用性质与任务的类型有关

„ „

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 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结伴效应:1898年,特里普利特研究发现,自行车 选手在有伙伴的情况下,比单独一人骑得快,速度 提高30% 观众效应:运动员比赛时,有很多观众为他加油鼓 励,往往能超水平发挥,所以在比赛中东道主更容 易获胜

简单任务,是社会助长 复杂任务,是社会干扰

„

`

‡

他人在场会引起生理唤醒

„

大型团体比赛中的主场优势

运动项目 棒球 橄榄球 冰球 篮球 足球 研究场次 135,665 2,592 4,332 13,596 37,202 主场获胜的 百分比 54.3 57.3 61.1 64.4 69.0

他人在场能提高我们的警觉,这种警觉性或警 惕性,能够激活大脑的唤醒状态。 对他人在场存在“评价焦虑”,即人们总是对其 他人如何评价自己非常关心。它可以促进大脑 唤醒。 集中于他人导致分散注意力,分心冲突。

„

„

2. 社会懈怠

‡

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 价,而是被看做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 平下降的现象

`

研究证据1

`

心理学家林格曼(Ringelman,1880)最早发现 社会惰化现象,发现人们一起拉绳子时的平均拉 力比单独拉时的平均拉力要小 三种实验情境:单独、3人组和8人组

1 63 3 53 8 31

‡ ‡

“滥竽充数”的典故 社会懈怠与社会干扰的区别

`

100 个人绩效百分比

`

研究证据2

` `

95 90 85 80 75 70 0 1 2 3 4 5 6 7 8 9 群体规模 10 11 12 13 14 15 16

拉塔内让大学生以欢呼或鼓掌的方式制造噪音 分别在独自、2人、4人和6人

个人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在减小,对包括4000多名被试的49 个研究所做的统计性摘要表明,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所 付出的努力程度在减小。(karau & williams,1993)

‡

前苏联集体农场的农民们的社会懈怠:调查发现,虽然农 民的私有土地只占全部耕种面积的1%,但其产出却占全 苏维埃农场产出的27%.(simith,1976)

‡

如果不管个人对群体做出多少贡献,都是平均分 配报酬,那么,付出单位劳动所得的报酬多的 人,就等于是搭了集体的便车。 工厂中绩效评估:使个人产品可识别化

‡

在匈牙利,农民的私有土地只占农场总面积的13%,但其 产量却占了总量的三分之二。(spivak,1979)

‡

‡

自从中国开始允许农民在上交公粮后,可以出售富余的粮 食,其粮食产量以每年8%的速度暴涨,是前26年的年增 长率的2.5倍。(church,1986)

`

为什么会产生社会惰化现象呢?

`

‡

影响社会懈怠的因素:

„

社会评价的减弱: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 会被单独评价,个人努力会被埋没在人群中 社会认知偏差:在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认 为其它成员不会太努力 社会作用力的分散:拉塔内提出了“社会作用 力论”外界的影响会分散到每一个人身上

任务性质:当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的时,群体成 员的懈怠就会减弱。 结果回报:只要团体成员坚信高的努力程度能够取得 好的作业成绩并且会带来回报,他们就会努力工作。 团体认同:团体成员都是朋友而非陌生人,或成员都 很认同自己的群体,懈怠也会减少。 集体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表现出的社会懈怠 不如个体主义文化下的强烈(karau & williams,1993; kugihara, 1999)

„

`

„

`

„

`

如何减少社会惰化现象?

`

个人努力 能够得到 评估 他 人 在 场 个人努力 无法得到 评估

警觉 评价焦虑 分心冲突

唤醒 状态

简单任务 表现提高 复杂任务 表现下降

单独评价:让被试相信,自己的行为效率和 努力程度可以被鉴别出来 提高认识:帮助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 控制群体规模 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导向,增加工 作本身的挑战性,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等等

社会促进

` ` `

社会懈怠

没有评价 焦虑 放松 状态

简单任务 表现下降

复杂任务 表现提高

3. 去个体化

• 群体中的个体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丧失,从而做出 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

„

‡

去个体化导致人们的责任感下降

„

社会助长实验表明,群体能引发人们的唤起状 态。社会懈怠实验表现,群体能扩散责任。 一旦唤起和责任扩散结合到一起,常规的约束 就会变小,后果可能令人震惊。从轻微的失 态,到冲动性的自我满足,甚至具有破坏性社 会暴力。

迷失在群体中会导致一些行为的解放,进行一些我们 无法现象会单独去做的行为 群体情境可能会使人失去自我知觉能力,并导致个体 丧失自我和自我约束

„

„

‡ 1967年,200名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学生聚集

‡ ‡

群体规模 一个群体不仅能引发成员们的唤起状态,也能使 他们的个体身份模糊化。 曼(Mann,1981)对21起人群围观或者跳桥事件进 行分析发现,如果人群规模小且暴露于日光之下 的话,人们通常是不会诱劝当事人往下跳的,但 是如果人群规模比较庞大或夜幕赋予人们匿名性 的身份,那么,人群中的大多数人会诱劝当事人 往下跳并且加以冷嘲热讽。

在一起围观一个要从塔顶跳下来的同学。 下面的人起劲地同声呼喝着:“跳! 跳!。。。”最后那个学生真的跳下来了, 当场身亡。

‡

马伦(Mullen,1986)曾对美国1899~1946年之间 报上的60起滥用死刑的事件做过内容分析,结果 发现:暴徒的人数越多,成员越有可能失去较多 的自我意识,他们更乐于去干诸如纵火、砍人、 肢解等暴行。 ‡ 沃森(watson,1973)研究了24种文化,发现那些 在参战前隐藏身份的战士,比方在脸上和身体上 绘上图案,比那些不隐藏身份的战士更有可能屠 杀、折磨、残害俘虏。

‡

“一群暴徒是由一群自愿剥夺自 己理智的人组成。”

爱默生,Essays,1841

‡

津巴多(1970)认为,仅是城市“人山人海”这一 特点就足以产生匿名性的效应,从而使损坏公物 成为个体道德中所许可的行为。

‡

他买了两辆已经使用过10年的旧车,把牌照拆 掉,把发动机盖打开。

„ „ „

一辆车放在纽约大学布朗克斯校区附近(大城市) 一辆车放在斯坦福大学的帕罗奥托校区附近(小城市) 结果发现,在纽约,10分钟之后,第一批人就拿走了 电池和散热器。在3天时间内,发生了23起偷窃和破坏 事件,最后汽车承了一堆被破碎的没用的废物。 在奥托,仅仅在一个星期之后,一个过路人在天要下 雨的时候把车的发动机盖子盖上。

„

‡ ‡

匿名性 穿上一致的服装使大家更加相似,会导致我们对 个人行为责任感的降低,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攻击 性行为。 匿名性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 更容易对情境线索作出回应,无论这线索是消极 的还是积极的。

‡

Rehm等人(1987)随机地将五年级学生分成五人 一组,进行手球对抗比赛。其中,一个队的成员 穿着橙色的外套,另一对穿日常的服装。结果发 现,穿统一服装的孩子比穿日常衣服的孩子的表 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

‡ ‡

唤起与分心活动 群体表现出攻击性之前常常会发生一些较小的引 发人们唤起状态或者分散其注意力的事件。集体 喊叫、高歌、鼓掌、跳舞,既可以令人们热情似 火,又能减少其自我意识。 当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出同样的行为时,会对 自己做出冲动性的举动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 感。

‡

弱化自我意识

„

能弱化自我意识的群体体验通常能分离个体的行为和 态度。 研究发现,无自我意识、去个体化的人更不自控,更 不自律,更可能好不顾及自己的价值观就做出行动, 对情境的反应性也更强烈。

„

‡

„

自我觉察的,会表现得更加自控,行为反映态度。在 镜子和摄像机面前,不太会出现欺骗行为。

(一)什么是从众

二、从众

‡

从众(conformity):因为(真实的或想像的) 他人的影响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从众的表现形式:

„

‡

顺从(compliance):为得到奖赏或避免惩罚,依靠外 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

‡

服从(obedience): 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

„

接纳(acceptance): 由于真诚地相信他人言行的正确 性而顺应他人的行为

8

(二)经典的从众研究

1. 谢里夫(Sherif,1935)的规范形成研究

‡ ‡

亮点移动距离的估计(英寸)

7 6 5 4 3 2 1 0 单独(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被试1 被试2 被试3

研究目的:在实验室情境下是否会形成社会规范 实验情境:

„

第一阶段:被试独自一个人坐在一间黑暗的房间内, 距离你4.5米的对面墙壁上出现一个亮点。要被试始终 盯住亮点看,看两点是否移动了,并估计移动的大约 距离。多次重复观看,会得出一个平均数 第一阶段:后面连续三天被试都重复做这个实验。但 是,做完后与其他两个被试一起报告亮点移动的距离

„

人们在一个暗房中判断亮点看起来移动了的 距离。当人们单独观察时,他们的判断差别很大。 当人们组成团体并能够听到别人报告估计值时, 人们会顺应团体对亮点移动距离的估计。

‡

实验结果说明:

„

‡

个体的易受暗示性,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作为信息来 源 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是我们自己的观点 处在愉快的人中间会使我们有愉快感,即“心境联结” 犯罪、自杀等也会出现暗示效应。

„

‡

暗示效应

„ „

1962年8月6日,玛丽莲·梦 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 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 多起。所增加的自杀事件只 是发生在自杀被报道的区域。 报道的越厉害,以后的灾祸 增加的更多。

1962年8月4日,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死在于洛杉矶的 公寓里。法医发现,梦露服食了过量安眠药,她被断定为 “自杀身亡”。

‡

富士康跳楼事件:

„

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 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 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 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 的关注。 1月:23日 3月:11日、17日、29日 4月:6日、7日 5月:6日、11日、14日、 21日、25日、26日、27日。

‡

‡

2010年

„ „ „ „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 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 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 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 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 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 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 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 就会滋生、蔓延。

2. 阿希的从众研究

‡

破窗理论:没修复的破 窗,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 破

„

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 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 “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 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 性和诱导性。

请问:线段X与A、B、C中哪条线段等长?

‡ 结果:

„

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 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 断次数的75%

„ „

第6个被试在听 到他前面5个被试给 出错误答案后,内心 经历着不安与冲突。

40 发生从众行为的百分比 30 20

‡

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 的情况有三种:

„

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 了,发生了知觉歪曲 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 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 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 生了行为歪曲。

„

10 0 0.00 1~3 4~6 7~9 10~12

„

3.米尔格拉姆的实验(1963)

‡ 研究目的:

当权威的要求与道德的 要求相抵触时会发生什 么?

电击发生器:相邻开关之间间隔 15伏,从15~450之间。开关上写 着:“轻微电击”、 “强电击”、 “危险:高强电击”等等 40名不同职业的被 试,20~50岁。

实验者四种口头鼓励“教 师”: 1.请继续进行下去 2.该实验要求你继续进行 下去 3.你继续进行下去是绝对 必须的 4.你没有其他选择,必须 进行下去。 1. 你预计你会进行到什么 程度? 2. 你预计其他人会进行到 什么程度?

‡

在耶鲁大学用相互熟悉的人做被试,研究他们会 不会因为服从实验者的命名而电击对方,结果40 个年龄在20~50岁之间的男性参加了实验,结果 发现,即使是熟悉的人有65%人使用最高电压电 击他。 美国 65% 澳大利亚 68% 约旦 63% 德国 85%

“也许在社会科学中这比其他任何实证研 究的贡献要大得多。它们构成了我们社会 共有的智慧遗产——历史事件、圣经寓言和 经典文献——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伟大思想 家在探讨人类本性和思考人类历史时可以 对其自由引用”

--李·罗斯(Lee Ross)

服从是人的一种基本倾向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真的令人心痛,这 是对我们所有人视而不见和无动于衷的有 力一击,这就是其价值所在。不论面对真 理我们多么沮丧,但是最终必须直面这样 的事实;实际上,我们很多人都会成为种 族灭绝者或他们的帮手。”

伊斯雷尔·W·查尼,行政官员, 在大屠杀和种族灭绝国际会议上的讲话,1982

“该实验对好不知情的被试所实 施的残忍,使他们只好去引发别人 的痛苦,以此相抵。”

Marcus,1974,《纽约时代》评论员

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

‡

米尔格拉姆研究了服从产生的条件,他变化各种 社会条件,得到了0~93%的服从率。

„

‡ 美莱村屠杀(My

„

Lai massacre):

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 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

„ „ „

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 机构的权威性 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越战期间美军老虎部队由于怀疑村民掩护越共 逃亡,于1968年3月16日在越南广南省的美莱村 进行屠杀。男女老幼都被枪杀,亦有女性被轮 奸和尸体被肢解。隔天美国陆军部的官方报纸 《星条旗报》(Stars and Stripes)头条新闻 登出:“美军包围赤色分子,杀死128人”。

为什么这些士兵会施以此等暴行?

从众的经典研究

课题 规范 形成 研究者 谢里夫 方法 根据光点似动现象 评价暗示性 现实生活范例 听到别人的观点后改 变了对事物的评价; 欣赏别人喜爱的美味 佳肴 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 么,随大流,如纹身 士兵或雇员执行不正 确的命令

从众

阿希

赞成他人非常明显 的错误知觉判断 服从命令电击他人

服从

米尔格 拉姆

你会成为惨无人道的执行者吗???

4.监狱模拟实验

‡

津巴多(1972)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 实验,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 的地下室中。

‡

实验把征募来的通过了专门测试的 受试者——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 定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 警,一组扮作犯人。 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五天,但到 了第六天就宣告终止。终止的原因 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 了伤害。

‡

‡ ‡

狱卒: 我以前真的以为我绝对不会做这种事。我真的很 惊讶,我真的很震惊因为我发现真实的我——我 居然可以做些连我做梦都不会梦见的事情。而当 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也不会感到惭愧。我 不觉得负罪。直到后来,直到我开始反思我做过 的事。我才突然意识到那些行为,才突然意识到 那是一个我以前不认识的我。

‡ ‡

教授: 从这个研究的和我想要在《路西法效应》中的观点来说, 这证明了人类行善或作恶,奉献或自私,创造或毁灭的无 限潜能。能让我们有的人成为恶棍,有的人成为英雄。这 全都取决于当时的情况。当我们有绝对的自由,我们选择 我们能控制的情况。当我们受到其他人的控制,在军队, 在监狱,在学校,在家庭,我们——我们又不一样了。

‡ 这些经典研究揭示了社会力量的潜能和顺

从导致接纳的容易程度。罪恶不只是美好 世界中坏人的行为,而且也可能是强有力 的情境诱使人们对谬误的从众或向残忍屈 服投降的结果。

三、什么因素导致从众行为

“在观察了成千上万人之后,我可以这 样说,如果在美国建立像纳粹德国那样的 死亡集中营体系,我们会发现,在美国任 何一个中等规模的城镇都能找到足够多的 为集中营工作的人员。”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1979

1.群体规模

过路人的百分比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1 2 3 5 10 15

米尔格拉姆让 不同数量人在 纽约闹市人行 道上停留并抬 头观望。过路 人也抬头观望 的比率在从1 人增加到5人 时也增加了。

刺激人群的规模

‡ 2.一致性

„

3.凝聚力

„

一系列研究发现,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那 么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 观察到其他人持有异义,即使这种异议时错误的,也 会增强我们自己的独立性。

群体之外的人,另一个大学里的人或不同宗教信仰 者,提出的少数观点,其影响要小于群体内的少数派 观点的影响。 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 洛克:“一万个人中也难找到一个人,他能在自己的团 体里长期忍受厌恶和谴责而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

„ „

四、人们为什么会从众

4.地位

„ „

‡

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 沃克等人发现,悉尼的行人更容易服从衣着整齐高雅 的调查者而不是穿着破烂的调查者。

莫顿·多伊奇和哈罗德·杰勒德提出一个人可能屈服 于群体有两个原因:

5.公开的反应 6.无事前承诺

„

1.规范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是与群 体保持一致以免拒绝,得到人们的接纳,或者获 得人们的赞赏。

„

个体一旦对自己的立场作了承诺,就很少屈服于社会 压力。现实生活中的仲裁者和裁判员很少推翻自己最 初的决定。

遭到社会拒绝是令人痛苦的;如果偏离了群体规范, 我们常常要付出情绪上的代价。

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 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 自欺欺人的丑行

你是如何看待“随大流、人 云亦云?”

‡

皇帝的新装

规范性影响发生的情景:拉坦纳认为,社会影响 下的从众行为取决于三个因素:团体的强度、接 近性和人数。

„ „

‡

现实中的规范性影响 „ 服装、装饰 „ 说话的方式、交谈 的距离 „ 排队

股市中的急涨急跌 年轻人易跟风消费

2.信息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把他人 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这会 导致人们接纳。

„

从众行为会随着强度和接近性的增加而增加。 人数则以不同的方式发生作用。当团体的规模变大 时,每增加一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力的增加量会减少。 由3个人到4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力的变化比从53人增加 到54人所产生的影响力的变化要大得多。

从众是因为相信他人对某种模糊情景的解释比自己的 解释更正确,从而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行为方式。

„

因信息影响发生的从众行为:

‡ 当情景模糊不清时 ‡ 当情况处于危机时刻 ‡ 当别人是专家时

五、挑战规范性影响

‡

总之,对社会形象的关注往往容易产生规范影响。 而希望自己行为正确则往往容易产生信息影响

在阿希实验任 务中,任务难 度和重要性的 影响

‡

西班牙裸奔大赛落幕 136人裸奔创历史纪录在 西班牙北部维兹卡亚的 Sopelana海滩,一年一 度的裸奔大赛在这里举 行。136位裸奔参赛者参 加了本次比赛,也创造 了这项1999年创办的赛 事历史上参赛人数最多 的一次纪录。

‡

变性人

哈佛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为减压裸奔

英国皇家空降兵团变性成女人遭 解雇:伊安·汉米尔顿

三、竞争与合作

‡

在人们的需要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仅凭自身力 量难以实现的,必须借助于相互之间的精诚合作。 然而,有些时候,人们彼此之间的需要却会存在 强烈的冲突,一方获得需要的满足将恰恰会导致 另一方需要的满足遇到障碍,此时人们之间的交 往行为将必然充满着冲突。

‡

世界变性人选美比赛来自泰国的坦娅腊、巴西的阿 丽伊加和菲律宾的贝妮获冠亚季军

1. 囚徒两难情境

‡ 囚徒两难情境的描述

„ „

合作,获得对 双方都有有利 的结果

疑犯A

不认罪

认罪

A被释放 B判刑15年

1957年,Luce和Raiffa设计的 警察局抓住了两名嫌疑犯,地方检察官认为他 们二人共同制造了一起重大的刑事案件 苦于没有证据,警察只能把他们分别关押,并 告知他们有两种选择,即认罪和不认罪

不认罪

两人均判刑 1年

疑犯 B

„

认罪

A判刑15年 B被释放

AB均判刑 10年 竞争,以获得 个人最佳结果

囚犯两难情境的基本类型

2. 卡车游戏

‡ 多伊奇的卡车游戏,或称为卡车运输实验

„ „ „

甲的另一条线路

关于竞争与合作研究的又一经典实验 研究威胁对冲突的影响 研究中让被试想象自己是货运公司的经理,其 任务是尽快把货物从某地运到另一地点 两个公司的捷径在中间有一段重合

甲起点

甲目的地

单行线 甲控制点

乙控制点

乙目的地

乙的另一条线路

乙起点

„

货运游戏的线路图

‡ 实验结果

被试都知道交替使用单行道可以为自己赢得更 多的分数,实验也没要求分数要超过对方 „ 多数情况下,两位被试都不愿意合作,双方都 试图抢先通过,结果中途相遇,互不想让; „ 一人会先倒退车,关闭自己控制的大门,迫使 对方也倒回去,然后双方都使用备用路线。

„

货运游戏中甲乙双方得益分数表

威胁方式

变量

总体得益 甲得益 乙得益

无威胁

甲方威胁

双方威胁

203.32 122.44 80.88

-405.88 -118.56 -287.32

-875.12 -406.56 -468.56

道德伪善

‡

丹尼尔·巴特森指出人们是“道德伪善”:表出有道 德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代价。

有两个任务:

„ „

‡

研究者给被试一个硬币,被试可以通过私下掷硬 币的方法来决定任务的分配。结果发现,仍然有 90%人安排自己做第一个任务。 实验者把硬币上贴上标签以明确任务的分配,结 果发现,28人中有24人仍然安排自己做第一个任 务。

‡

十分诱人,被试能够挣到有可能中30美金奖的彩票 无聊且没有奖励

‡

‡

要求被试必须给自己安排一个任务并把剩下的一个任务安 排给别人。 结果:有80%人(20人)自己做第一个任务,给别人做 第二个

‡

主要内容

第七章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从众、顺从和服从 合作与竞争

(一)什么是社会影响

一、社会影响

什么是社会影响 文化的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理论 社会影响的表现

‡ 社会影响

„

是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上 改变他人的态度或行为 社会力量是指影响者用以引起他人态度和行为 发生改变的各种力量

„

(二)文化的社会影响

‡ 社会力量的来源

奖赏的权力:向他人提供奖励的能力 „ 压制的权力:拥有权力的人提供惩罚的能力 „ 参照的权力:让他人参考的权力,团体是一种 重要的参照权的来源 „ 法定的权力:与一定地位相联系的权力 „ 专家的权力:与某些特长相联系的权力 „ 信息的权力:了解某些他人不知晓信息的影响 力

„

‡ 文化多元性的时代 ‡ 人们的生活范围空前扩大 ‡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

距离大大拉近

‡ 文化与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变得不可避免

1. 文化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 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自我概念结构差异显着

„ „ „

社会如何影响女性对自己体型的看法

你为你的体重感到担心吗? 你考虑过节食吗?

„

日本人自我当中包含了家庭 美国人的自我不包含情境中的他人 David的研究发现,美国人进行自我描述时看重 自己的特质,中国人描述自我时更多地谈到情 境 独立型和依赖型的自我结构

社会规范在女性身上有着很大的影响,使得女 性努力追求文化所规定的诱人身材 世界上很多文化是以肥为美,但是西方文化特 别是美国文化是崇尚苗条身材。

„

„

2.文化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 为什么不同的文化对于女性身材的偏好不

同?

‡ 跨文化研究

‡

与北美的大学生相比,香港地区的大学生每天只 与少数人交谈,但每次交谈的时间较长 集体主义文化:尊重他人和给他人面子来维持和 谐关系 社会认同角度,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更易于从他 人所处的群体来判断他人;个人主义文化反对从 他人的背景去评价他人,而从他人的特质等方面

安达森和同事分析了54个文化中人们所认定的 女性理想身材 „ 各个文化中食物供给的稳定情况 „ 在食物匮乏的社会中,丰腴的身材被认为是最 美的,这些人拥有充足的食物,而且健康、生 育能力强。

„

‡

‡

3.文化对孩子养育方式的影响

‡

(三)社会影响理论

‡ 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

„

个人主义文化中,父母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独立 思考的能力,到青少年阶段,孩子可以离开家庭 去寻找自己的生活目标 集体主义文化中,父母倾向于教孩子学会如何去 了解他人、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与他人交往

他人的数量(number)

‡ 周围他人越多,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越大

‡

„

重要性(strength)

‡ 他人的地位、权力或权威

„

直接性(immediacy)

‡ 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程度

(四)社会影响的表现

1. 社会促进

„

‡

社会促进的作用性质与任务的类型有关

„ „

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 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结伴效应:1898年,特里普利特研究发现,自行车 选手在有伙伴的情况下,比单独一人骑得快,速度 提高30% 观众效应:运动员比赛时,有很多观众为他加油鼓 励,往往能超水平发挥,所以在比赛中东道主更容 易获胜

简单任务,是社会助长 复杂任务,是社会干扰

„

`

‡

他人在场会引起生理唤醒

„

大型团体比赛中的主场优势

运动项目 棒球 橄榄球 冰球 篮球 足球 研究场次 135,665 2,592 4,332 13,596 37,202 主场获胜的 百分比 54.3 57.3 61.1 64.4 69.0

他人在场能提高我们的警觉,这种警觉性或警 惕性,能够激活大脑的唤醒状态。 对他人在场存在“评价焦虑”,即人们总是对其 他人如何评价自己非常关心。它可以促进大脑 唤醒。 集中于他人导致分散注意力,分心冲突。

„

„

2. 社会懈怠

‡

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 价,而是被看做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 平下降的现象

`

研究证据1

`

心理学家林格曼(Ringelman,1880)最早发现 社会惰化现象,发现人们一起拉绳子时的平均拉 力比单独拉时的平均拉力要小 三种实验情境:单独、3人组和8人组

1 63 3 53 8 31

‡ ‡

“滥竽充数”的典故 社会懈怠与社会干扰的区别

`

100 个人绩效百分比

`

研究证据2

` `

95 90 85 80 75 70 0 1 2 3 4 5 6 7 8 9 群体规模 10 11 12 13 14 15 16

拉塔内让大学生以欢呼或鼓掌的方式制造噪音 分别在独自、2人、4人和6人

个人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在减小,对包括4000多名被试的49 个研究所做的统计性摘要表明,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所 付出的努力程度在减小。(karau & williams,1993)

‡

前苏联集体农场的农民们的社会懈怠:调查发现,虽然农 民的私有土地只占全部耕种面积的1%,但其产出却占全 苏维埃农场产出的27%.(simith,1976)

‡

如果不管个人对群体做出多少贡献,都是平均分 配报酬,那么,付出单位劳动所得的报酬多的 人,就等于是搭了集体的便车。 工厂中绩效评估:使个人产品可识别化

‡

在匈牙利,农民的私有土地只占农场总面积的13%,但其 产量却占了总量的三分之二。(spivak,1979)

‡

‡

自从中国开始允许农民在上交公粮后,可以出售富余的粮 食,其粮食产量以每年8%的速度暴涨,是前26年的年增 长率的2.5倍。(church,1986)

`

为什么会产生社会惰化现象呢?

`

‡

影响社会懈怠的因素:

„

社会评价的减弱: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 会被单独评价,个人努力会被埋没在人群中 社会认知偏差:在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认 为其它成员不会太努力 社会作用力的分散:拉塔内提出了“社会作用 力论”外界的影响会分散到每一个人身上

任务性质:当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的时,群体成 员的懈怠就会减弱。 结果回报:只要团体成员坚信高的努力程度能够取得 好的作业成绩并且会带来回报,他们就会努力工作。 团体认同:团体成员都是朋友而非陌生人,或成员都 很认同自己的群体,懈怠也会减少。 集体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表现出的社会懈怠 不如个体主义文化下的强烈(karau & williams,1993; kugihara, 1999)

„

`

„

`

„

`

如何减少社会惰化现象?

`

个人努力 能够得到 评估 他 人 在 场 个人努力 无法得到 评估

警觉 评价焦虑 分心冲突

唤醒 状态

简单任务 表现提高 复杂任务 表现下降

单独评价:让被试相信,自己的行为效率和 努力程度可以被鉴别出来 提高认识:帮助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 控制群体规模 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导向,增加工 作本身的挑战性,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等等

社会促进

` ` `

社会懈怠

没有评价 焦虑 放松 状态

简单任务 表现下降

复杂任务 表现提高

3. 去个体化

• 群体中的个体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丧失,从而做出 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

„

‡

去个体化导致人们的责任感下降

„

社会助长实验表明,群体能引发人们的唤起状 态。社会懈怠实验表现,群体能扩散责任。 一旦唤起和责任扩散结合到一起,常规的约束 就会变小,后果可能令人震惊。从轻微的失 态,到冲动性的自我满足,甚至具有破坏性社 会暴力。

迷失在群体中会导致一些行为的解放,进行一些我们 无法现象会单独去做的行为 群体情境可能会使人失去自我知觉能力,并导致个体 丧失自我和自我约束

„

„

‡ 1967年,200名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学生聚集

‡ ‡

群体规模 一个群体不仅能引发成员们的唤起状态,也能使 他们的个体身份模糊化。 曼(Mann,1981)对21起人群围观或者跳桥事件进 行分析发现,如果人群规模小且暴露于日光之下 的话,人们通常是不会诱劝当事人往下跳的,但 是如果人群规模比较庞大或夜幕赋予人们匿名性 的身份,那么,人群中的大多数人会诱劝当事人 往下跳并且加以冷嘲热讽。

在一起围观一个要从塔顶跳下来的同学。 下面的人起劲地同声呼喝着:“跳! 跳!。。。”最后那个学生真的跳下来了, 当场身亡。

‡

马伦(Mullen,1986)曾对美国1899~1946年之间 报上的60起滥用死刑的事件做过内容分析,结果 发现:暴徒的人数越多,成员越有可能失去较多 的自我意识,他们更乐于去干诸如纵火、砍人、 肢解等暴行。 ‡ 沃森(watson,1973)研究了24种文化,发现那些 在参战前隐藏身份的战士,比方在脸上和身体上 绘上图案,比那些不隐藏身份的战士更有可能屠 杀、折磨、残害俘虏。

‡

“一群暴徒是由一群自愿剥夺自 己理智的人组成。”

爱默生,Essays,1841

‡

津巴多(1970)认为,仅是城市“人山人海”这一 特点就足以产生匿名性的效应,从而使损坏公物 成为个体道德中所许可的行为。

‡

他买了两辆已经使用过10年的旧车,把牌照拆 掉,把发动机盖打开。

„ „ „

一辆车放在纽约大学布朗克斯校区附近(大城市) 一辆车放在斯坦福大学的帕罗奥托校区附近(小城市) 结果发现,在纽约,10分钟之后,第一批人就拿走了 电池和散热器。在3天时间内,发生了23起偷窃和破坏 事件,最后汽车承了一堆被破碎的没用的废物。 在奥托,仅仅在一个星期之后,一个过路人在天要下 雨的时候把车的发动机盖子盖上。

„

‡ ‡

匿名性 穿上一致的服装使大家更加相似,会导致我们对 个人行为责任感的降低,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攻击 性行为。 匿名性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 更容易对情境线索作出回应,无论这线索是消极 的还是积极的。

‡

Rehm等人(1987)随机地将五年级学生分成五人 一组,进行手球对抗比赛。其中,一个队的成员 穿着橙色的外套,另一对穿日常的服装。结果发 现,穿统一服装的孩子比穿日常衣服的孩子的表 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

‡ ‡

唤起与分心活动 群体表现出攻击性之前常常会发生一些较小的引 发人们唤起状态或者分散其注意力的事件。集体 喊叫、高歌、鼓掌、跳舞,既可以令人们热情似 火,又能减少其自我意识。 当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出同样的行为时,会对 自己做出冲动性的举动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 感。

‡

弱化自我意识

„

能弱化自我意识的群体体验通常能分离个体的行为和 态度。 研究发现,无自我意识、去个体化的人更不自控,更 不自律,更可能好不顾及自己的价值观就做出行动, 对情境的反应性也更强烈。

„

‡

„

自我觉察的,会表现得更加自控,行为反映态度。在 镜子和摄像机面前,不太会出现欺骗行为。

(一)什么是从众

二、从众

‡

从众(conformity):因为(真实的或想像的) 他人的影响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从众的表现形式:

„

‡

顺从(compliance):为得到奖赏或避免惩罚,依靠外 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

‡

服从(obedience): 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

„

接纳(acceptance): 由于真诚地相信他人言行的正确 性而顺应他人的行为

8

(二)经典的从众研究

1. 谢里夫(Sherif,1935)的规范形成研究

‡ ‡

亮点移动距离的估计(英寸)

7 6 5 4 3 2 1 0 单独(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被试1 被试2 被试3

研究目的:在实验室情境下是否会形成社会规范 实验情境:

„

第一阶段:被试独自一个人坐在一间黑暗的房间内, 距离你4.5米的对面墙壁上出现一个亮点。要被试始终 盯住亮点看,看两点是否移动了,并估计移动的大约 距离。多次重复观看,会得出一个平均数 第一阶段:后面连续三天被试都重复做这个实验。但 是,做完后与其他两个被试一起报告亮点移动的距离

„

人们在一个暗房中判断亮点看起来移动了的 距离。当人们单独观察时,他们的判断差别很大。 当人们组成团体并能够听到别人报告估计值时, 人们会顺应团体对亮点移动距离的估计。

‡

实验结果说明:

„

‡

个体的易受暗示性,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作为信息来 源 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是我们自己的观点 处在愉快的人中间会使我们有愉快感,即“心境联结” 犯罪、自杀等也会出现暗示效应。

„

‡

暗示效应

„ „

1962年8月6日,玛丽莲·梦 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 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 多起。所增加的自杀事件只 是发生在自杀被报道的区域。 报道的越厉害,以后的灾祸 增加的更多。

1962年8月4日,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死在于洛杉矶的 公寓里。法医发现,梦露服食了过量安眠药,她被断定为 “自杀身亡”。

‡

富士康跳楼事件:

„

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 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 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 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 的关注。 1月:23日 3月:11日、17日、29日 4月:6日、7日 5月:6日、11日、14日、 21日、25日、26日、27日。

‡

‡

2010年

„ „ „ „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 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 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 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 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 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 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 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 就会滋生、蔓延。

2. 阿希的从众研究

‡

破窗理论:没修复的破 窗,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 破

„

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 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 “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 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 性和诱导性。

请问:线段X与A、B、C中哪条线段等长?

‡ 结果:

„

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 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 断次数的75%

„ „

第6个被试在听 到他前面5个被试给 出错误答案后,内心 经历着不安与冲突。

40 发生从众行为的百分比 30 20

‡

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 的情况有三种:

„

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 了,发生了知觉歪曲 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 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 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 生了行为歪曲。

„

10 0 0.00 1~3 4~6 7~9 10~12

„

3.米尔格拉姆的实验(1963)

‡ 研究目的:

当权威的要求与道德的 要求相抵触时会发生什 么?

电击发生器:相邻开关之间间隔 15伏,从15~450之间。开关上写 着:“轻微电击”、 “强电击”、 “危险:高强电击”等等 40名不同职业的被 试,20~50岁。

实验者四种口头鼓励“教 师”: 1.请继续进行下去 2.该实验要求你继续进行 下去 3.你继续进行下去是绝对 必须的 4.你没有其他选择,必须 进行下去。 1. 你预计你会进行到什么 程度? 2. 你预计其他人会进行到 什么程度?

‡

在耶鲁大学用相互熟悉的人做被试,研究他们会 不会因为服从实验者的命名而电击对方,结果40 个年龄在20~50岁之间的男性参加了实验,结果 发现,即使是熟悉的人有65%人使用最高电压电 击他。 美国 65% 澳大利亚 68% 约旦 63% 德国 85%

“也许在社会科学中这比其他任何实证研 究的贡献要大得多。它们构成了我们社会 共有的智慧遗产——历史事件、圣经寓言和 经典文献——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伟大思想 家在探讨人类本性和思考人类历史时可以 对其自由引用”

--李·罗斯(Lee Ross)

服从是人的一种基本倾向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真的令人心痛,这 是对我们所有人视而不见和无动于衷的有 力一击,这就是其价值所在。不论面对真 理我们多么沮丧,但是最终必须直面这样 的事实;实际上,我们很多人都会成为种 族灭绝者或他们的帮手。”

伊斯雷尔·W·查尼,行政官员, 在大屠杀和种族灭绝国际会议上的讲话,1982

“该实验对好不知情的被试所实 施的残忍,使他们只好去引发别人 的痛苦,以此相抵。”

Marcus,1974,《纽约时代》评论员

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

‡

米尔格拉姆研究了服从产生的条件,他变化各种 社会条件,得到了0~93%的服从率。

„

‡ 美莱村屠杀(My

„

Lai massacre):

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 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

„ „ „

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 机构的权威性 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越战期间美军老虎部队由于怀疑村民掩护越共 逃亡,于1968年3月16日在越南广南省的美莱村 进行屠杀。男女老幼都被枪杀,亦有女性被轮 奸和尸体被肢解。隔天美国陆军部的官方报纸 《星条旗报》(Stars and Stripes)头条新闻 登出:“美军包围赤色分子,杀死128人”。

为什么这些士兵会施以此等暴行?

从众的经典研究

课题 规范 形成 研究者 谢里夫 方法 根据光点似动现象 评价暗示性 现实生活范例 听到别人的观点后改 变了对事物的评价; 欣赏别人喜爱的美味 佳肴 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 么,随大流,如纹身 士兵或雇员执行不正 确的命令

从众

阿希

赞成他人非常明显 的错误知觉判断 服从命令电击他人

服从

米尔格 拉姆

你会成为惨无人道的执行者吗???

4.监狱模拟实验

‡

津巴多(1972)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 实验,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 的地下室中。

‡

实验把征募来的通过了专门测试的 受试者——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 定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 警,一组扮作犯人。 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五天,但到 了第六天就宣告终止。终止的原因 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 了伤害。

‡

‡ ‡

狱卒: 我以前真的以为我绝对不会做这种事。我真的很 惊讶,我真的很震惊因为我发现真实的我——我 居然可以做些连我做梦都不会梦见的事情。而当 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也不会感到惭愧。我 不觉得负罪。直到后来,直到我开始反思我做过 的事。我才突然意识到那些行为,才突然意识到 那是一个我以前不认识的我。

‡ ‡

教授: 从这个研究的和我想要在《路西法效应》中的观点来说, 这证明了人类行善或作恶,奉献或自私,创造或毁灭的无 限潜能。能让我们有的人成为恶棍,有的人成为英雄。这 全都取决于当时的情况。当我们有绝对的自由,我们选择 我们能控制的情况。当我们受到其他人的控制,在军队, 在监狱,在学校,在家庭,我们——我们又不一样了。

‡ 这些经典研究揭示了社会力量的潜能和顺

从导致接纳的容易程度。罪恶不只是美好 世界中坏人的行为,而且也可能是强有力 的情境诱使人们对谬误的从众或向残忍屈 服投降的结果。

三、什么因素导致从众行为

“在观察了成千上万人之后,我可以这 样说,如果在美国建立像纳粹德国那样的 死亡集中营体系,我们会发现,在美国任 何一个中等规模的城镇都能找到足够多的 为集中营工作的人员。”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1979

1.群体规模

过路人的百分比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1 2 3 5 10 15

米尔格拉姆让 不同数量人在 纽约闹市人行 道上停留并抬 头观望。过路 人也抬头观望 的比率在从1 人增加到5人 时也增加了。

刺激人群的规模

‡ 2.一致性

„

3.凝聚力

„

一系列研究发现,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那 么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 观察到其他人持有异义,即使这种异议时错误的,也 会增强我们自己的独立性。

群体之外的人,另一个大学里的人或不同宗教信仰 者,提出的少数观点,其影响要小于群体内的少数派 观点的影响。 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 洛克:“一万个人中也难找到一个人,他能在自己的团 体里长期忍受厌恶和谴责而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

„ „

四、人们为什么会从众

4.地位

„ „

‡

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 沃克等人发现,悉尼的行人更容易服从衣着整齐高雅 的调查者而不是穿着破烂的调查者。

莫顿·多伊奇和哈罗德·杰勒德提出一个人可能屈服 于群体有两个原因:

5.公开的反应 6.无事前承诺

„

1.规范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是与群 体保持一致以免拒绝,得到人们的接纳,或者获 得人们的赞赏。

„

个体一旦对自己的立场作了承诺,就很少屈服于社会 压力。现实生活中的仲裁者和裁判员很少推翻自己最 初的决定。

遭到社会拒绝是令人痛苦的;如果偏离了群体规范, 我们常常要付出情绪上的代价。

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 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 自欺欺人的丑行

你是如何看待“随大流、人 云亦云?”

‡

皇帝的新装

规范性影响发生的情景:拉坦纳认为,社会影响 下的从众行为取决于三个因素:团体的强度、接 近性和人数。

„ „

‡

现实中的规范性影响 „ 服装、装饰 „ 说话的方式、交谈 的距离 „ 排队

股市中的急涨急跌 年轻人易跟风消费

2.信息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把他人 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这会 导致人们接纳。

„

从众行为会随着强度和接近性的增加而增加。 人数则以不同的方式发生作用。当团体的规模变大 时,每增加一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力的增加量会减少。 由3个人到4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力的变化比从53人增加 到54人所产生的影响力的变化要大得多。

从众是因为相信他人对某种模糊情景的解释比自己的 解释更正确,从而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行为方式。

„

因信息影响发生的从众行为:

‡ 当情景模糊不清时 ‡ 当情况处于危机时刻 ‡ 当别人是专家时

五、挑战规范性影响

‡

总之,对社会形象的关注往往容易产生规范影响。 而希望自己行为正确则往往容易产生信息影响

在阿希实验任 务中,任务难 度和重要性的 影响

‡

西班牙裸奔大赛落幕 136人裸奔创历史纪录在 西班牙北部维兹卡亚的 Sopelana海滩,一年一 度的裸奔大赛在这里举 行。136位裸奔参赛者参 加了本次比赛,也创造 了这项1999年创办的赛 事历史上参赛人数最多 的一次纪录。

‡

变性人

哈佛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为减压裸奔

英国皇家空降兵团变性成女人遭 解雇:伊安·汉米尔顿

三、竞争与合作

‡

在人们的需要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仅凭自身力 量难以实现的,必须借助于相互之间的精诚合作。 然而,有些时候,人们彼此之间的需要却会存在 强烈的冲突,一方获得需要的满足将恰恰会导致 另一方需要的满足遇到障碍,此时人们之间的交 往行为将必然充满着冲突。

‡

世界变性人选美比赛来自泰国的坦娅腊、巴西的阿 丽伊加和菲律宾的贝妮获冠亚季军

1. 囚徒两难情境

‡ 囚徒两难情境的描述

„ „

合作,获得对 双方都有有利 的结果

疑犯A

不认罪

认罪

A被释放 B判刑15年

1957年,Luce和Raiffa设计的 警察局抓住了两名嫌疑犯,地方检察官认为他 们二人共同制造了一起重大的刑事案件 苦于没有证据,警察只能把他们分别关押,并 告知他们有两种选择,即认罪和不认罪

不认罪

两人均判刑 1年

疑犯 B

„

认罪

A判刑15年 B被释放

AB均判刑 10年 竞争,以获得 个人最佳结果

囚犯两难情境的基本类型

2. 卡车游戏

‡ 多伊奇的卡车游戏,或称为卡车运输实验

„ „ „

甲的另一条线路

关于竞争与合作研究的又一经典实验 研究威胁对冲突的影响 研究中让被试想象自己是货运公司的经理,其 任务是尽快把货物从某地运到另一地点 两个公司的捷径在中间有一段重合

甲起点

甲目的地

单行线 甲控制点

乙控制点

乙目的地

乙的另一条线路

乙起点

„

货运游戏的线路图

‡ 实验结果

被试都知道交替使用单行道可以为自己赢得更 多的分数,实验也没要求分数要超过对方 „ 多数情况下,两位被试都不愿意合作,双方都 试图抢先通过,结果中途相遇,互不想让; „ 一人会先倒退车,关闭自己控制的大门,迫使 对方也倒回去,然后双方都使用备用路线。

„

货运游戏中甲乙双方得益分数表

威胁方式

变量

总体得益 甲得益 乙得益

无威胁

甲方威胁

双方威胁

203.32 122.44 80.88

-405.88 -118.56 -287.32

-875.12 -406.56 -468.56

道德伪善

‡

丹尼尔·巴特森指出人们是“道德伪善”:表出有道 德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代价。

有两个任务:

„ „

‡

研究者给被试一个硬币,被试可以通过私下掷硬 币的方法来决定任务的分配。结果发现,仍然有 90%人安排自己做第一个任务。 实验者把硬币上贴上标签以明确任务的分配,结 果发现,28人中有24人仍然安排自己做第一个任 务。

‡

十分诱人,被试能够挣到有可能中30美金奖的彩票 无聊且没有奖励

‡

‡

要求被试必须给自己安排一个任务并把剩下的一个任务安 排给别人。 结果:有80%人(20人)自己做第一个任务,给别人做 第二个

‡


相关内容

  •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 第24卷第3期经 济 地 理Vol.24,No.3 2004年5月ECONOMICGEOGRAPHYMay.,2004 文章编号:1000-8462(2004)03-0412-04 ①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潘秋玲 1,2 ,李文生 3 (1.西安外国语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中国 ...

  • 法学影响社会的方式
  • 法学影响社会的方式 作者:喻中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27日 14版) 法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作为现代学术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主要是法学家群体的事业,但其思想汁液.学术养分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浸润至社会肌体的各个缝隙,以至于整个社会都会受到法学的影响.那么,法学是如何 ...

  • 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研究_肖佑兴
  • 第13卷第10期2014年10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13No.10 Oct.2014 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研究 肖佑兴 (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

  •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效率与公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效率与公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1章是绪论部分.本章首先回顾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0年来经济发展各方面的成就及问题,指出社会保障支出额度正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远快于同时期GDP的增长速度,同时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同时也日趋严重,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目的就在于提高社会的公平程度.在此基 ...

  • 社会工作与就业援助:一项评估研究
  • 作者:陈成文汪希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03期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0)06-0076-06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

  • 律师的社会影响力
  • --"民商法前沿"系列讲座现场实录第192期 蔡耀忠 曹守晔 郭卫华 钱卫清 叶 林 张 庆 张庆方 上传时间:2005-4-1 浏览次数:7580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吞噬星空武神 民商法前沿 之 法律人沙龙 题目:律师的社会影响力 主  办: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 ...

  • 影响幼儿教育的社会因素
  • 主题二 影响幼儿教育的社会因素 教学目标: 1.识记影响幼儿教育的各种社会因素:理解幼儿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家庭与社区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2.在充分了解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联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幼儿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能联系实际正确认识幼儿教育的价值,发挥教育的积极.正面的社会功能. ...

  • 社会舆论对刑事司法的影响
  • 社会舆论对刑事司法的影响 作者:安滢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3期 摘 要 在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与作用日益加大,公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也愈加增强,这一趋势在刑事司法方面也颇为显著.社会舆论作为表达公众民意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我国公民言论自由权与新闻监督 ...

  •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调查研究报告 --以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为例 调查研究小组成员情况 蒙柳转 女 曾小红 女 安 妮 女 杜丽丽 女 李 森 男 张 扬 男 2007级社会学专业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本科在读 2007级社会学专业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本科在读 2008级社会学专业 兰州大学哲学 ...

  • 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
  • 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 邱柏生 (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 摘要: 社会热点问题通常具有大众性.综合性.内含矛盾的复杂性.对人们思想触动的深刻性等特性.它们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可以通过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种主要方式.目前值得关注的大学生思想倾向主要有: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