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研究_肖佑兴

第13卷第10期2014年10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13No.10

Oct.2014

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研究

肖佑兴

(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要: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是由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两个微

观与宏观的层次组成的。其中,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地方居民与社区等,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主要包括旅游流、旅游吸引力、旅游承载力、旅游制度。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微观层次子系统受制于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宏观层次子系统,同时它具能动性与创造性,能通过涌现生成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宏观层次子系统。旅有较高的适应性、

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两个层次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生成旅游社会影响,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与演化。根据各种主导因素及旅游社会影响的主要机制,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主要有创新型、文化涵化型、文化诠释型、文化传播型、制度强制型、文化象征型等主要模式。

关键词:旅游社会影响;旅游系统;涌现;旅游演化中图分类号:F 59

文献标识码:A

394X (2014)10-0049-08文章编号:1671-旅游凝视理论、社区旅游理论、依附理论等。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旅游行动者互动过程中文化、制度、权力、资本、网络、承载力等因素对旅游社会影响生成的作用,但大多是对旅游社会影响

特别是对旅游社会影响发展与生成的共时性研究,

演化的历时性的动态变迁研究不足。

三是综合旅游地内外因素的历时性研究。主客关系理论与涵化理论认为旅游者与东道主社会间互

推动着旅游地的动导致多种文化接触与文化传播,

社会变迁,但它们过于强调二者的关系,相对忽略了其他多种要素的作用。影响最大的是旅游地演化理论,它描述了旅游社会影响变迁与旅游地演化的基本过程,其影响因素包括旅游地的区位、市场、资源、投资、管理与规划、突发事件、环境、旅游容量等内外

[6]

因素,出现了七种力量论、市场与空间的二元结构[7][8][9]

“起点—动力”论、混沌与创新论、假说、系统

[10][5]

组织论、旅游创造性破坏理论等。

[5]

引言

旅游发展会产生各种社会文化影响,因此,其动

力问题一直成为旅游研究的重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大概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单纯的旅游地外部因素的研究。如Co-hen [1]47-60、Smith [2]、Alan Lew 与Bob McKercher [3]、

[4]

黄泰等分析了旅游者等外部因素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及机制。这些研究把旅游社会影响看作为外来要素影响的结果,虽有助于加深对旅游社会影响生

但未能从旅游地内生因素去真正理成机制的理解,

解旅游的机制问题。

二是综合旅游地内外因素的共时性研究。旅游地的感知、态度与行为等响应模式是一个研究较为集中的领域,出现了各种理论,如愤怒指数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象征理论、社会承载力理论、场域

收稿日期:2014-01-16

“羊城学者”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JY09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051);广州市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研究项目(12A101G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计划项目(2012B142)

作者简介:肖佑兴,广州大学副教授,博士,从事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50·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3卷

总之,上述研究虽出现了大量成果,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旅游社会影响生成的因

如对旅游行动者、旅游流、旅游吸引力、旅游承载素,

力及其相互关系的整合研究还不够;二是对旅游系

[11]

统在功能上的层次性研究不足;三是对旅游社会影响与旅游行动者对旅游社会影响的感知二者之间

针对以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拟以系统论为基础,

对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及上几个方面的不足,

其机制进行分析。

一、旅游系统的内涵

要构建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必须深入理

分析旅游系统构成及其相互作解旅游系统的内涵,

用与产生的影响。旅游系统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已被

但并没有就旅游系统的定义、组成、结学界所认同,

[11]

构、功能、特点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

笔者认为,旅游系统是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由具有一定旅游功能与要素的各种旅游地构成的整体。它具有六方面的内涵。

第一,旅游系统是一个旅游供求系统。它是以

以经济为主导功能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为核心、

其中旅游供求关系与供求矛盾是旅游系旅游系统,

统的核心关系与矛盾。这种旅游供求关系又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者与旅游供给者之间的供求关系;二是旅游产品生产者与旅游要素供应者之间的供求关系。其中,旅游供给又大概可分为旅游吸引力与旅游承载力。

第二,旅游系统是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旅游地域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与空间结构。旅

表1

层次

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即旅游行动者子系统

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即旅游可持续子系统

主要构成

地方居民、科研机构、旅游协会、相关个人与团体等旅游吸引力、旅游旅游流、承载力、旅游制度

它涉及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系统除了旅游目的地外,

游要素供给源地。

第三,旅游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不仅旅游系统的各种要素具有动态性,而且旅游系统不

信息流、物流、能量流等的断地与外界发生着人流、

流动,进行着熵流,各种旅游地的外部环境是旅游系统从无序产生有序的原动力。

第四,从控制论与旅游管理的角度来看,旅游系

这不仅需要依靠各统是一个可调控的它组织系统,

更需要旅游制度通旅游行动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过不断地创新达到对旅游系统调控的目标。

第五,旅游系统具有所有系统所共有的整体涌现性。也就是说,旅游系统是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

旅游系统应存在多个层次,较高的层次的有机整体,

与结构是较低的层次与结构通过涌现机制获得生成

的,它具有较低层次的各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属性、行为与功能。旅游系统的整体涌现性主要是由结构效应与规模效应共同产生的。

第六,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在这个

上述各个层次的各个构成要素通过对环境系统中,

的适应性与反馈,不断积极能动性地改变着旅游系统的属性与状态。

二、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及其构成

根据上述对旅游系统内涵的分析,可将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分成两个子系统:一是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为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微观层

为旅游社会影响动次;一是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

力系统的宏观层次(见表1)。

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表

主要功能

活跃的部分,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创造性与适应性;既对较高层次的结构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同时又可通过积极主动的创新与系统的涌现机制能动性地创造与生成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宏观结构

通过对旅游流的注入、吸引、它是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宏观结构,

承载,以及各种要素的规范,产生各种积极的与消极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影响,推动着旅游目的地的演化

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它是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微观结构,为旅游系统中最为积极、最为

(一)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

旅游系统的人—人关系子系统,即旅游行动者子系统。旅游利益涉及的主体较多,主要包括旅游

者、当地居民与社区、国家与地方政府、旅游企业、行

第10期肖佑兴: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研究·51·

业协会、教育与科研机构、相关个人与团体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旅游行动者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行为与角色,会产生一定的功能与影响(见表2)。

表2

旅游行动者旅游者

主要利益诉求与主要目标旅游动机满足;较低旅游较高旅游体验成本、

而且各个旅游行动者并不局限于一个角色,有时具

有多种角色,如政府、居民通过旅游经营与旅游参与也扮演着旅游企业的角色。

主要的旅游行动者

主要行为

主要功能及影响

通过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供给,带动旅促进旅游流的形成与发展,影游消费,

响旅游地之间的关系,推动旅游地演化等

旅游需求、旅游消费、旅游体验、旅游形成一定的旅游模式等凝视,

国家与政府较高的旅游综合效应,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较高的政绩等

旅游投资、开发、建设、保护、经营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旅游发展政策与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监督和管理旅游行业等

拉动旅游需求,营造旅提供旅游供给,

游发展环境,塑造旅游空间,建构旅游吸引力,建设旅游承载力,规范旅游发展等

提供旅游供给,拉动旅游需求,建构旅建设旅游承载力,构建旅游游吸引力,

产业链,推动旅游系统发展等

通过对旅游不同的态度与各种行动,提供旅游供给,建构旅游吸引力,建设旅游承载力,推动社区的发展等

旅游企业以较高的旅游经济效应为主,兼旅游社会与自然生态效应

旅游供给、旅游投资、旅游开发、旅游旅游保护、旅游营销、旅游经营建设、

管理、旅游分配、旅游企业制度建设等提供旅游吸引力、旅游承载力、旅游空间与旅游环境,具有一定的风俗习惯与道德规范;对旅游发展进行感知与评价,形成相关的期望、态度与行动等

地方居民与社区

较高的旅游综合效应,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

(二)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

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内各个旅游行动者的行为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涌现为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它是旅游系统的宏观结构,包括旅游流、旅游吸引力、旅游承载力、旅游制度四个要素,在功能上表现为旅游可持续子系统(见表3)。其中旅游者及各种旅游要素涌现为旅游流,各种旅游供给涌现为旅游吸引力与旅游承载力,各种旅游行为规则涌现为旅游制度。

1.旅游流

旅游流就是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部分与非旅游部以及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旅游要素源分之间,

地等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人、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在旅游系统中的流动。它主要包括旅游客流、旅游货币流(含旅游消费流、旅游资本流)、旅游信息流、旅游知识流、旅游人力流、旅游权力流、旅游文本流、旅游体验流、旅游技术流、旅游物流、旅游能流等。其中,一般地,旅游客流居于主导地位。旅游流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外部动力,它通过集聚、累积与扩散,引发着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环

建构着旅游吸引力与旅游承载力的发展,境的响应,

产生着各种积极的与消极的旅游社会影响,推动旅J.游目的地的演化。正如谢勒与厄里(M.Sheller ,

[12]

Urry )指出,旅游是一种流动的形态。

随着全球空间的压缩与社会关系的扩张,人、资本、商品、物品、技术、信息、知识等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流动,并驱动旅游地的生成与毁灭。旅游流对旅游目的地驱动作用的强度、范围和特征是由各因子

[13]

流量、流速和时空分布等属性决定的。的流向、

2.旅游吸引力

这是旅游目的地能激发旅游流的各种事物与要素,它可分为旅游经济吸引力、旅游社会吸引力、旅游自然吸引力三个方面,包括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设施吸引力、旅游服务吸引力、旅游形象吸引力等。旅游吸引力既包括对旅游客流的吸引力,也包括对其他旅游流的吸引力,其中对旅游客流的吸引力是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主导着对其他旅游要素的吸引力。旅游吸引力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足够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旅游流就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旅游系统也难以获得较大发展。

·52·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3卷

旅游吸引力的大小、强弱是由其特色、多样性、指向性、组合与互补性、规模、创新性等属性决定的。

3.旅游承载力

旅游承载力是指在不导致旅游体验与环境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的前提下,旅游目的地能承受旅游流压力的能力。旅游承载力可分为三个方面:旅游自然环境承载力、旅游社会环境承载力、旅游经济环境承载力。其中,旅游自然环境承载力包括旅游地空间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自然灾害承载力;旅游社会环境承载力包括旅游者心理承

居民心理承载力、旅游安全与危机承载力、旅载力、

游制度承载力、人口承载力;旅游经济环境承载力包括旅游设施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旅游要素供给旅游产业承载力等。旅游承载力作为旅游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旅游承载力对旅游发展具有约束与协调的作用,它通过对旅游流的感应、承接、组织、支撑,承载与支持着旅游流的集聚、扩散、累积与循环运动,进一步推动旅游目的地演化。旅游承载力类型多样,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承载力的大小、结构各异。根据木桶原理,其大小取决于最小的那个旅游子承载力。但是,旅游承载力具有弹性,可通过旅游创新与旅游适应获得不断发展。

表3

主要因素旅游流

主要类型

旅游人流、旅游货币流、旅游信息流、旅游知识流、旅游技术流、旅游权力流、旅游物流、旅游能流等旅游经济吸引力、旅游社会吸引力、旅游自然吸引力

旅游承载力

旅游经济承载力、旅游社会承载力、旅游自然承载力

旅游制度

旅游产品生产制度、旅游消费制度、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旅游产业制度、4.旅游制度

旅游制度是与旅游有关的行为规范系统,它是正式规则和这两者的实施特征组由非正式的约束、

成的,包括与旅游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政治规则、经济规则、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契约等。从旅游制度的功能来看,它包括旅游产品生产制度、旅游消费制度、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旅游产业制度、旅游行业管理制度等。旅游制度是由各种旅游行动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自觉与不自觉地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制度结构,可降低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消除外部性、促进社会效通过界定旅游行动者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支配率,

规范着他们行为方式的选择,着旅游行动者的行为,

为行为绩效提供激励,进一步对旅游流、旅游吸引旅游承载力等产生多种复杂交织的作用,从而推力、

动旅游地的发展与演化。

若旅游行动者之间,旅游流、旅游吸引力与旅游承载力之间,以及旅游地间的关系之间具有不协调、矛盾、甚至冲突,就会有旅游制度创新的需求,旅游通过相互之间的行动者会在旅游制度结构约束下,

互动进行旅游制度创新,推动旅游系统的发展。

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表

因子属性

主要功能与影响

通过旅游流的注入、集聚、累积与扩散,构成旅游目的地的熵动力,产生各种积极的与消极的旅游社会影响,引发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响应及其演化

流向、流速、时空分布、文化特流量、

性、行为模式、组织形式

旅游吸引力指向性、多样性、组合与互补性、激发旅游动机与旅游需求,吸引与组特色、规模、可创新性

约束、协调、支持、弹性、可创新性

织旅游客流与旅游要素流

感应、承接、组织、支持旅游流,促使旅游社会影响的生成,推动旅游目的地演化

普适、效率、公正、平等、协调、激励、界定旅游行动者的行为规则,规范旅约束

游流、旅游吸引力与旅游承载力,调适和优化旅游社会影响

第10期肖佑兴: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研究·53·

三、旅游社会影响的因子间的

关系及动力机制分析

(一)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各因子的相互关系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的各因子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其中,旅游者与旅游企业、政府等旅游供给是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者之间的经济供求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主导着旅游系统的发展与演化。这种供求关系一旦失衡,必然会影响其他因子的变

导致旅游系统的波动甚至衰退。旅游者与地方化,

社区之间除了具有供求关系外,还体现为主客居民、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具有不同的动机与行为、不同的消费模式与空间

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旅游社会影响,由此旅游地模式,

的产业、景观、形象、价值观等被社会性地重构着,推动着旅游地的不断演化。旅游企业类型多样,既包括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等旅游接待企业,还涉及旅游市场、信息、人才、技术、知识、土地、资金、物质、能源等旅游要素供给的企业。不同的旅游相关企业之间主要是通过旅游供应、竞争、合作等进行联系,体现为旅游产业关联。旅游企业与地方居民、社区之间的关系主要为经济关系,也表现为一定的甚至有时表现为政治关系。这是因为,一社会关系,

方面旅游企业的发展空间、土地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都主要来源于社区;另一方面它在经济发展、旅游就业、财富分配、文化进步、社会稳定、生态发展等方面对社区产生各种积极的与消极的旅游社会影响。各级政府与地方居民、社区、企业之间虽有一定的社会经济联系,但主要体现为政治关系,但若作为政府没有摆正其人民公仆(或代理人)角色与职责,就容易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从而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

同时,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中的各个旅游行是旅游系统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因子,具动者,

有各自的价值观、利益诉求、目标、角色、动机、感知、预期、态度、决策与行为,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创造性与适应性。他们在旅游地—地关系子系统与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的激励与约束下,通过旅游行动者间的互动,通过旅游网络的旅游流发生着联系、竞争、合作、协调、妥协,甚至斗争,平衡旅游行动者之

改善旅游行动者间的互动与旅游人—人间的利益,

关系子系统的结构,促进旅游流、旅游吸引力、旅游

旅游制度以及旅游地间关系的发展,推动着承载力、

旅游地的生产与再生产。在旅游行动者互动中,包

外来资本、地方资本等旅游资本是居于括政府资本、

主导地位的。一方面,他们运用各自强大的经济与政治权力影响并控制着其他的旅游行动者;另一方

旅游资本是企业家精神和旅游创新的主体与动面,

正是旅游资本通过持续不断的旅游创新与力源泉,

使旅游地呈现一个创新—破坏—创创造性破坏,

[5]

新—破坏的非线性演化过程。

总之,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是旅游系统的微观结构,它既受制于宏观结构的约束,又对宏观结构

同时还可通过积极主动的创新具有较高的适应性,

与系统的涌现机制能动性地创造与生成旅游系统的

宏观结构。

(二)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各因子的相互关系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可简述如下:设旅游流(tourism flow )为TF ,旅游吸

旅游承载力(tourism 引力(tourism attraction )为TA ,

carring capacity )为TCC ,则:

若TF ≤TCC ,旅游流产生的压力在旅游承载力

一般而言,旅游流越大越能产生更大的旅游范围内,

积极正面的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越高。其中

旅游流小于旅游又可分两种情况:一是若TF <TA ,

吸引力,说明旅游流的开发还有较大潜力,则需重点促进旅游流的发展;二是若TF >TA ,旅游吸引力小

说明旅游需求旺盛,则需提升旅游吸引于旅游流,

力。

若TF ≥TCC ,旅游流产生的压力超过了旅游承

TF 越大越能产生更大的旅游消极负面载力的范围,

的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越低。对此,一方面需加强规范旅游流;另一方面需要发展旅游承载力。其中,若TA <TCC ,旅游吸引力小于旅游承载力,还需同时加强建设旅游吸引力。

若旅游制度能有效地规范旅游流、旅游吸引力

则可推动旅游目的地可持与旅游承载力三个要素,

续发展;若旅游制度对三者失去规范作用,则难以推

需加强创新。动旅游可持续发展,

总之,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既约束着微观结构,又是由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涌现与生成的,它通过对旅游流的注入、吸引、承载,以及各种要素的

·54·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3卷

规范,推动着旅游目的地的演化。

(三)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机制

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是由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组成的,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微观层次子

同时它具有较高的系统受制于其宏观层次子系统,

适应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能通过涌现生成其宏观层次子系统。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两个层次子系

相互影响,共同生成客观的旅游社会影统相互作用、

响。由于不同的旅游行动者受到的旅游社会影响以

每个旅游行动者感知的主观的及其认知模式各异,

旅游社会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旅游社会影响动

力系统在不断生成客观的旅游社会影响的同时,这些客观的旅游社会影响又被旅游行动者感知后形成

二者构成旅游社会影响系统。主观的旅游社会影响,

旅游社会影响系统的反馈会影响旅游行动者的预

期、评价与行动,以及旅游吸引力、旅游承载力与旅

推动旅游地的发展与演化(图1)。也正因游制度,

旅游社会影响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与演化表如此,

复杂性与动态性

。现为非线性、

图1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及生成机制图

理制度等旅游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旅游地生产

模式的变异,改变了职业构成与社会关系,提高了社

促进了文化传统复兴、文化商业化与舞台会流动性,

以及景观的视觉化、休闲化与体验化等。其次,化,

旅游地旅游制度与生产模式的变异改变了参与旅游的地方居民的生产方式与经济状况,促进其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等的变异,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未参与旅游的地方居民的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的变异,进一步

旅游创新促进旅游地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化。再次,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制度失效与

导致矛盾深化、文化堕落、社会断层、制度结构失衡,

环境恶化等,呈现多种复杂的旅游社会影响。

(二)文化涵化型的旅游社会影响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旅游投资者、旅游经营管理者与就业人员的进入,这些人员不仅

四、旅游社会影响的主要模式

根据各种主导因素及旅游社会影响的主要机

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模式主要有六种。制,

(一)创新型的旅游社会影响它主要是旅游资本为了解决旅游地的社会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旅游创新而引起的变异,是旅游地社会变异的主要根源。正如创造性破坏理论认为,创新是驱动旅游地发展与演化的主要动力。资本通过旅游地的生产与再生产能动性地推动旅游地的社

[5]

旅游通过旅游投资、开发、建设、保会变迁。首先,

护、经营管理,整合旅游资源、旅游需求、旅游资本、旅游信息、旅游知识、旅游技术、旅游政策等旅游创新要素,推动了旅游所有制、旅游生产制度、旅游消

旅游交易制度、旅游分配制度、旅游经营管费制度、

第10期肖佑兴: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研究·55·

改变了旅游地原有规则出现的频率,还会产生涵化现象。这些外来人员通过其凝视、表演、阅读等方通过其权力、知识、消费、身体、符号等方面的实式,

践对旅游地产生广泛影响。涵化理论认为当不同的,文化进行接触时会引起广泛的文化“借鉴过程”其中文化适应理论认为弱势文化常常会接受强势社会以适应旅游的发展。而文化漂流的许多文化要素,

前者认为东道主行理论与文化适应理论不同的是,

而后者则会为只是在与游客互动期间的暂时转变,

一直延续下去。如我国少数民族旅游地出现的“汉”“西化”等,成为旅游地社会变异的重要来源。化

(三)文化诠释型的旅游社会影响

诠释是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对事物不同的理解是文化差异中的重要来源。旅游发展不断改变着文化的场景与能动者的角色与地位,使旅游地居民日益分化,促进了不同旅游行动者对文化与行为规则的诠释产生差异,从而影响着他们关于旅游的感知、态度、情感、满意度、幸福感、行为与响应模式。如道克西(Doxey )的愤怒指数、艾皮与普朗克顿(Ap and Crompton )的容忍阶段模型等[14]。不同旅游行动者对真实性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导致“真实性”的概念在发生变化,已成为一个从实在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连续体。文化环理论也认识到诠释在文化变迁中的

[15]

重要意义。该理论认为生产者、文本、阅读、活文化,再到生产构成了文化环。文本最初由生产者形成,并成为读者诠释的一部分,文本发生变化的意义意义中新的变化成为进入到已有的文化储藏库中,

新的生产的原材料。文化是由生产与消费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的,这个共建的文本就在活态文化内循环着,为它的成员所阅读,并通过持续的再诠释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而进一步发生变迁。

(四)文化传播型的旅游社会影响

旅游推动了旅游地与外界之间的互动,使旅游地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随着全球空间的压缩与全球流动性日益增强、社会关系的扩张,人、资本、商品、物品、技术、信息、知识、文本、符号等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促使旅游地日益融入全球化运动,产生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相似性现象,如“麦当劳“麦当娜化”。在世界体系理论框架下,化”和核心边缘理论、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依附理论等理论,

强调作为核心的发达国家对作为边缘的发展中国家

在社会变迁中的支配作用。但近来,阿加瓦尔(Agarwal )认为旅游地变迁需要从全球化与地方化互动的框架中进行分析,这个框架中存在区域、国家与国际等多个层次的互动。他特别强调了地方特

地方行动属性、影响地方行动的因素等地方因素质、

[16]的作用。

(五)制度强制型的旅游社会影响

强制型变异指的是外来制度的强制性进入。主要表现为国家级、上级的各种正式的旅游制度向下级、民众的强制性扩散。如我国中央与旅游相关的

法律法规、政策与行业管理规范都要求地意识形态、

方强制性的执行。这些较高层面的规则通常更加制

度化,一旦进入旅游地,不仅对旅游地产生较重大的变化,而且比本地的规则更难以改变。

(六)文化象征型的旅游社会影响

旅游推动了起源于艺术、大众文化或生活的其他象征性方面的娱乐活动渗进当地的实际生活中。如旅游发展促进了宗教旅游的开发,以及色情、赌博、犯罪等的产生,引发文化堕落与社会断层。对,此,科恩(Cohen )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欧洲很多宗教场所已经完全被旅游者所占领,甚至有的实际上不再是参拜的场所。宗教盛会与节日越来越多地受旅游方面的考虑所主导,宗教仪式已经脱离了原有氛围。总的来说,旅游使当地人对宗教的虔诚程度不断弱化,但同时也会导致当地宗教复

提出了兴。他还梳理了旅游相关犯罪的不同类型,旅游者犯罪的一般模型。而帕克(M.Park )与斯托

克斯基(P.A.Stokowski )以乡村社区为例,运用社比会断层理论分析了随着旅游者与外来人的增多,

中、低)下的旅游犯罪较了乡村不同增长水平(高、

水平,认为旅游发展水平越高的旅游地,旅游犯罪水

[17]

平越高,逮捕率也越高。总之,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两个层次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生成旅游社会影响,并产生了旅游创新型、文化涵化型、文化诠释型、文化

制度强制型、文化象征型等旅游社会影响的传播型、

主要模式,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与演化。

【参考文献】

[1]科恩.旅游社会学纵论[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183-243

·56·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3卷

2007.[2]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M ].昆明:云

2007:11-13.南大学出版社,

[3]ALAN LEW ,BOB MCKERCHER.Modeling tourism

movements :a local destination analysis [J ],Annals of

2006,33(2):403-426.Tourism Research,

[4]黄泰,张捷.基于旅游流特征分析的旅游区域影响研

——以淮安市为例[J ].旅游科学.2006(2):18-24.究—

[5]CLAREJ A.MITCHELL ,SARAHB.DE WAAL.Revis-iting the model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St.Jacobs ,Ontar-.Journal of RuralStudies ,2009,io ,a decade later [J ]

25:156-167.[6]K.MICHAEL HAYWOOD.Can the tourist -area life cy-cle be made operational ?[J ].Tourism Management ,

1986,7(3):154-167.[7]ANDREASPAPATHEODOROU.Exploring the evolu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of tourism resorts [J ]

2004,31(1):219-237.[8]ROSLYNRUSSELL,BILL FAULKNER.Entrepreneur-ship ,chaos and the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J ].Annals of

2004,31(3):556-579.Tourism Research,

[9]张骁鸣,:“起点—动力”保继刚.旅游发展与乡村变迁

J ],2009(6):19-24.假说[旅游学刊,

[10]陆林,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千岛湖旅游地演化

J ].地理学报,2010,65(6):755-780.过程及机制[

[11]徐红罡.旅游系统分析[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15-27.

[12]M SHELLER,J URRY.Tourism mobilities :places to

.London :Routledge,2004:1-play ,places in play [M ]10.

[13]肖佑兴.旅游影响因子体系及生成机制———以丽江为

J ].人文地理,2007(6):98-104.例[

[14]GEOFFEY WALL ,ALISTERMATHIESON.旅游:变化、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3-影响与机遇[204.

[15]A CHRONIS.Coconstructing heritage at the Gettysbur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Storyscape [J ](2):386-406.

[16]SHEELA ,AGARWAL.Global -local interactions in Eng-lish coastal resort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J ].Tourism Geographies ,2005,7(4):351-372.

[17]M PARK,P A STOKOWSKI.Social disruption theory

and crime in rural communities :Comparisons across three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9,levels of tourism growth [30:905-915.

[责任编辑林雪漫]

A Researchon the Driving System of Tourism Social Impact

XIAO Youxing

(Tourism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e discusses the driving system of tourism social impact.The driving system of tourism so-cial impact includes tourism people-people relationship subsystem which is microcosmic ,and tourism man-land rela-tionship sub-system which is macroscopic.The tourism people-people relationship subsystem is made up of tourists ,tourism enterprise ,the government ,local residents ,community ,and etc.The tourism man-land relationship subsys-tem consists of tourism flow ,tourism attraction ,tourism capacity ,and tourism institution.The macroscopic subsystem is subject to the macroscopic one.The former has higher adaptability ,initiative ,creative so that it can emerge the latter.The two are interacted and influenced each other so that they produce the tourism impact and driv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The assay puts forward the main modes of tourism social impact ,such as tourism innovation ,cultural acculturation ,cultural spreading ,tourism system mandatory spreading and cultural symbol.

Key words :tourism social impact ;tourism system ;emerge ;tourism evolution

第13卷第10期2014年10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13No.10

Oct.2014

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研究

肖佑兴

(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要: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是由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两个微

观与宏观的层次组成的。其中,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地方居民与社区等,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主要包括旅游流、旅游吸引力、旅游承载力、旅游制度。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微观层次子系统受制于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宏观层次子系统,同时它具能动性与创造性,能通过涌现生成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宏观层次子系统。旅有较高的适应性、

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两个层次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生成旅游社会影响,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与演化。根据各种主导因素及旅游社会影响的主要机制,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主要有创新型、文化涵化型、文化诠释型、文化传播型、制度强制型、文化象征型等主要模式。

关键词:旅游社会影响;旅游系统;涌现;旅游演化中图分类号:F 59

文献标识码:A

394X (2014)10-0049-08文章编号:1671-旅游凝视理论、社区旅游理论、依附理论等。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旅游行动者互动过程中文化、制度、权力、资本、网络、承载力等因素对旅游社会影响生成的作用,但大多是对旅游社会影响

特别是对旅游社会影响发展与生成的共时性研究,

演化的历时性的动态变迁研究不足。

三是综合旅游地内外因素的历时性研究。主客关系理论与涵化理论认为旅游者与东道主社会间互

推动着旅游地的动导致多种文化接触与文化传播,

社会变迁,但它们过于强调二者的关系,相对忽略了其他多种要素的作用。影响最大的是旅游地演化理论,它描述了旅游社会影响变迁与旅游地演化的基本过程,其影响因素包括旅游地的区位、市场、资源、投资、管理与规划、突发事件、环境、旅游容量等内外

[6]

因素,出现了七种力量论、市场与空间的二元结构[7][8][9]

“起点—动力”论、混沌与创新论、假说、系统

[10][5]

组织论、旅游创造性破坏理论等。

[5]

引言

旅游发展会产生各种社会文化影响,因此,其动

力问题一直成为旅游研究的重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大概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单纯的旅游地外部因素的研究。如Co-hen [1]47-60、Smith [2]、Alan Lew 与Bob McKercher [3]、

[4]

黄泰等分析了旅游者等外部因素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及机制。这些研究把旅游社会影响看作为外来要素影响的结果,虽有助于加深对旅游社会影响生

但未能从旅游地内生因素去真正理成机制的理解,

解旅游的机制问题。

二是综合旅游地内外因素的共时性研究。旅游地的感知、态度与行为等响应模式是一个研究较为集中的领域,出现了各种理论,如愤怒指数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象征理论、社会承载力理论、场域

收稿日期:2014-01-16

“羊城学者”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JY09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051);广州市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研究项目(12A101G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计划项目(2012B142)

作者简介:肖佑兴,广州大学副教授,博士,从事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50·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3卷

总之,上述研究虽出现了大量成果,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旅游社会影响生成的因

如对旅游行动者、旅游流、旅游吸引力、旅游承载素,

力及其相互关系的整合研究还不够;二是对旅游系

[11]

统在功能上的层次性研究不足;三是对旅游社会影响与旅游行动者对旅游社会影响的感知二者之间

针对以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拟以系统论为基础,

对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及上几个方面的不足,

其机制进行分析。

一、旅游系统的内涵

要构建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必须深入理

分析旅游系统构成及其相互作解旅游系统的内涵,

用与产生的影响。旅游系统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已被

但并没有就旅游系统的定义、组成、结学界所认同,

[11]

构、功能、特点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

笔者认为,旅游系统是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由具有一定旅游功能与要素的各种旅游地构成的整体。它具有六方面的内涵。

第一,旅游系统是一个旅游供求系统。它是以

以经济为主导功能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为核心、

其中旅游供求关系与供求矛盾是旅游系旅游系统,

统的核心关系与矛盾。这种旅游供求关系又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者与旅游供给者之间的供求关系;二是旅游产品生产者与旅游要素供应者之间的供求关系。其中,旅游供给又大概可分为旅游吸引力与旅游承载力。

第二,旅游系统是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旅游地域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与空间结构。旅

表1

层次

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即旅游行动者子系统

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即旅游可持续子系统

主要构成

地方居民、科研机构、旅游协会、相关个人与团体等旅游吸引力、旅游旅游流、承载力、旅游制度

它涉及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系统除了旅游目的地外,

游要素供给源地。

第三,旅游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不仅旅游系统的各种要素具有动态性,而且旅游系统不

信息流、物流、能量流等的断地与外界发生着人流、

流动,进行着熵流,各种旅游地的外部环境是旅游系统从无序产生有序的原动力。

第四,从控制论与旅游管理的角度来看,旅游系

这不仅需要依靠各统是一个可调控的它组织系统,

更需要旅游制度通旅游行动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过不断地创新达到对旅游系统调控的目标。

第五,旅游系统具有所有系统所共有的整体涌现性。也就是说,旅游系统是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

旅游系统应存在多个层次,较高的层次的有机整体,

与结构是较低的层次与结构通过涌现机制获得生成

的,它具有较低层次的各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属性、行为与功能。旅游系统的整体涌现性主要是由结构效应与规模效应共同产生的。

第六,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在这个

上述各个层次的各个构成要素通过对环境系统中,

的适应性与反馈,不断积极能动性地改变着旅游系统的属性与状态。

二、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及其构成

根据上述对旅游系统内涵的分析,可将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分成两个子系统:一是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为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微观层

为旅游社会影响动次;一是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

力系统的宏观层次(见表1)。

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表

主要功能

活跃的部分,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创造性与适应性;既对较高层次的结构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同时又可通过积极主动的创新与系统的涌现机制能动性地创造与生成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宏观结构

通过对旅游流的注入、吸引、它是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宏观结构,

承载,以及各种要素的规范,产生各种积极的与消极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影响,推动着旅游目的地的演化

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它是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微观结构,为旅游系统中最为积极、最为

(一)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

旅游系统的人—人关系子系统,即旅游行动者子系统。旅游利益涉及的主体较多,主要包括旅游

者、当地居民与社区、国家与地方政府、旅游企业、行

第10期肖佑兴: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研究·51·

业协会、教育与科研机构、相关个人与团体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旅游行动者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行为与角色,会产生一定的功能与影响(见表2)。

表2

旅游行动者旅游者

主要利益诉求与主要目标旅游动机满足;较低旅游较高旅游体验成本、

而且各个旅游行动者并不局限于一个角色,有时具

有多种角色,如政府、居民通过旅游经营与旅游参与也扮演着旅游企业的角色。

主要的旅游行动者

主要行为

主要功能及影响

通过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供给,带动旅促进旅游流的形成与发展,影游消费,

响旅游地之间的关系,推动旅游地演化等

旅游需求、旅游消费、旅游体验、旅游形成一定的旅游模式等凝视,

国家与政府较高的旅游综合效应,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较高的政绩等

旅游投资、开发、建设、保护、经营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旅游发展政策与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监督和管理旅游行业等

拉动旅游需求,营造旅提供旅游供给,

游发展环境,塑造旅游空间,建构旅游吸引力,建设旅游承载力,规范旅游发展等

提供旅游供给,拉动旅游需求,建构旅建设旅游承载力,构建旅游游吸引力,

产业链,推动旅游系统发展等

通过对旅游不同的态度与各种行动,提供旅游供给,建构旅游吸引力,建设旅游承载力,推动社区的发展等

旅游企业以较高的旅游经济效应为主,兼旅游社会与自然生态效应

旅游供给、旅游投资、旅游开发、旅游旅游保护、旅游营销、旅游经营建设、

管理、旅游分配、旅游企业制度建设等提供旅游吸引力、旅游承载力、旅游空间与旅游环境,具有一定的风俗习惯与道德规范;对旅游发展进行感知与评价,形成相关的期望、态度与行动等

地方居民与社区

较高的旅游综合效应,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

(二)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

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内各个旅游行动者的行为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涌现为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它是旅游系统的宏观结构,包括旅游流、旅游吸引力、旅游承载力、旅游制度四个要素,在功能上表现为旅游可持续子系统(见表3)。其中旅游者及各种旅游要素涌现为旅游流,各种旅游供给涌现为旅游吸引力与旅游承载力,各种旅游行为规则涌现为旅游制度。

1.旅游流

旅游流就是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部分与非旅游部以及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旅游要素源分之间,

地等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人、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在旅游系统中的流动。它主要包括旅游客流、旅游货币流(含旅游消费流、旅游资本流)、旅游信息流、旅游知识流、旅游人力流、旅游权力流、旅游文本流、旅游体验流、旅游技术流、旅游物流、旅游能流等。其中,一般地,旅游客流居于主导地位。旅游流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外部动力,它通过集聚、累积与扩散,引发着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环

建构着旅游吸引力与旅游承载力的发展,境的响应,

产生着各种积极的与消极的旅游社会影响,推动旅J.游目的地的演化。正如谢勒与厄里(M.Sheller ,

[12]

Urry )指出,旅游是一种流动的形态。

随着全球空间的压缩与社会关系的扩张,人、资本、商品、物品、技术、信息、知识等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流动,并驱动旅游地的生成与毁灭。旅游流对旅游目的地驱动作用的强度、范围和特征是由各因子

[13]

流量、流速和时空分布等属性决定的。的流向、

2.旅游吸引力

这是旅游目的地能激发旅游流的各种事物与要素,它可分为旅游经济吸引力、旅游社会吸引力、旅游自然吸引力三个方面,包括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设施吸引力、旅游服务吸引力、旅游形象吸引力等。旅游吸引力既包括对旅游客流的吸引力,也包括对其他旅游流的吸引力,其中对旅游客流的吸引力是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主导着对其他旅游要素的吸引力。旅游吸引力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足够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旅游流就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旅游系统也难以获得较大发展。

·52·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3卷

旅游吸引力的大小、强弱是由其特色、多样性、指向性、组合与互补性、规模、创新性等属性决定的。

3.旅游承载力

旅游承载力是指在不导致旅游体验与环境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的前提下,旅游目的地能承受旅游流压力的能力。旅游承载力可分为三个方面:旅游自然环境承载力、旅游社会环境承载力、旅游经济环境承载力。其中,旅游自然环境承载力包括旅游地空间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自然灾害承载力;旅游社会环境承载力包括旅游者心理承

居民心理承载力、旅游安全与危机承载力、旅载力、

游制度承载力、人口承载力;旅游经济环境承载力包括旅游设施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旅游要素供给旅游产业承载力等。旅游承载力作为旅游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旅游承载力对旅游发展具有约束与协调的作用,它通过对旅游流的感应、承接、组织、支撑,承载与支持着旅游流的集聚、扩散、累积与循环运动,进一步推动旅游目的地演化。旅游承载力类型多样,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承载力的大小、结构各异。根据木桶原理,其大小取决于最小的那个旅游子承载力。但是,旅游承载力具有弹性,可通过旅游创新与旅游适应获得不断发展。

表3

主要因素旅游流

主要类型

旅游人流、旅游货币流、旅游信息流、旅游知识流、旅游技术流、旅游权力流、旅游物流、旅游能流等旅游经济吸引力、旅游社会吸引力、旅游自然吸引力

旅游承载力

旅游经济承载力、旅游社会承载力、旅游自然承载力

旅游制度

旅游产品生产制度、旅游消费制度、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旅游产业制度、4.旅游制度

旅游制度是与旅游有关的行为规范系统,它是正式规则和这两者的实施特征组由非正式的约束、

成的,包括与旅游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政治规则、经济规则、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契约等。从旅游制度的功能来看,它包括旅游产品生产制度、旅游消费制度、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旅游产业制度、旅游行业管理制度等。旅游制度是由各种旅游行动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自觉与不自觉地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制度结构,可降低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消除外部性、促进社会效通过界定旅游行动者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支配率,

规范着他们行为方式的选择,着旅游行动者的行为,

为行为绩效提供激励,进一步对旅游流、旅游吸引旅游承载力等产生多种复杂交织的作用,从而推力、

动旅游地的发展与演化。

若旅游行动者之间,旅游流、旅游吸引力与旅游承载力之间,以及旅游地间的关系之间具有不协调、矛盾、甚至冲突,就会有旅游制度创新的需求,旅游通过相互之间的行动者会在旅游制度结构约束下,

互动进行旅游制度创新,推动旅游系统的发展。

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表

因子属性

主要功能与影响

通过旅游流的注入、集聚、累积与扩散,构成旅游目的地的熵动力,产生各种积极的与消极的旅游社会影响,引发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响应及其演化

流向、流速、时空分布、文化特流量、

性、行为模式、组织形式

旅游吸引力指向性、多样性、组合与互补性、激发旅游动机与旅游需求,吸引与组特色、规模、可创新性

约束、协调、支持、弹性、可创新性

织旅游客流与旅游要素流

感应、承接、组织、支持旅游流,促使旅游社会影响的生成,推动旅游目的地演化

普适、效率、公正、平等、协调、激励、界定旅游行动者的行为规则,规范旅约束

游流、旅游吸引力与旅游承载力,调适和优化旅游社会影响

第10期肖佑兴: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研究·53·

三、旅游社会影响的因子间的

关系及动力机制分析

(一)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各因子的相互关系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的各因子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其中,旅游者与旅游企业、政府等旅游供给是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者之间的经济供求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主导着旅游系统的发展与演化。这种供求关系一旦失衡,必然会影响其他因子的变

导致旅游系统的波动甚至衰退。旅游者与地方化,

社区之间除了具有供求关系外,还体现为主客居民、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具有不同的动机与行为、不同的消费模式与空间

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旅游社会影响,由此旅游地模式,

的产业、景观、形象、价值观等被社会性地重构着,推动着旅游地的不断演化。旅游企业类型多样,既包括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等旅游接待企业,还涉及旅游市场、信息、人才、技术、知识、土地、资金、物质、能源等旅游要素供给的企业。不同的旅游相关企业之间主要是通过旅游供应、竞争、合作等进行联系,体现为旅游产业关联。旅游企业与地方居民、社区之间的关系主要为经济关系,也表现为一定的甚至有时表现为政治关系。这是因为,一社会关系,

方面旅游企业的发展空间、土地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都主要来源于社区;另一方面它在经济发展、旅游就业、财富分配、文化进步、社会稳定、生态发展等方面对社区产生各种积极的与消极的旅游社会影响。各级政府与地方居民、社区、企业之间虽有一定的社会经济联系,但主要体现为政治关系,但若作为政府没有摆正其人民公仆(或代理人)角色与职责,就容易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从而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

同时,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中的各个旅游行是旅游系统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因子,具动者,

有各自的价值观、利益诉求、目标、角色、动机、感知、预期、态度、决策与行为,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创造性与适应性。他们在旅游地—地关系子系统与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的激励与约束下,通过旅游行动者间的互动,通过旅游网络的旅游流发生着联系、竞争、合作、协调、妥协,甚至斗争,平衡旅游行动者之

改善旅游行动者间的互动与旅游人—人间的利益,

关系子系统的结构,促进旅游流、旅游吸引力、旅游

旅游制度以及旅游地间关系的发展,推动着承载力、

旅游地的生产与再生产。在旅游行动者互动中,包

外来资本、地方资本等旅游资本是居于括政府资本、

主导地位的。一方面,他们运用各自强大的经济与政治权力影响并控制着其他的旅游行动者;另一方

旅游资本是企业家精神和旅游创新的主体与动面,

正是旅游资本通过持续不断的旅游创新与力源泉,

使旅游地呈现一个创新—破坏—创创造性破坏,

[5]

新—破坏的非线性演化过程。

总之,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是旅游系统的微观结构,它既受制于宏观结构的约束,又对宏观结构

同时还可通过积极主动的创新具有较高的适应性,

与系统的涌现机制能动性地创造与生成旅游系统的

宏观结构。

(二)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各因子的相互关系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可简述如下:设旅游流(tourism flow )为TF ,旅游吸

旅游承载力(tourism 引力(tourism attraction )为TA ,

carring capacity )为TCC ,则:

若TF ≤TCC ,旅游流产生的压力在旅游承载力

一般而言,旅游流越大越能产生更大的旅游范围内,

积极正面的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越高。其中

旅游流小于旅游又可分两种情况:一是若TF <TA ,

吸引力,说明旅游流的开发还有较大潜力,则需重点促进旅游流的发展;二是若TF >TA ,旅游吸引力小

说明旅游需求旺盛,则需提升旅游吸引于旅游流,

力。

若TF ≥TCC ,旅游流产生的压力超过了旅游承

TF 越大越能产生更大的旅游消极负面载力的范围,

的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越低。对此,一方面需加强规范旅游流;另一方面需要发展旅游承载力。其中,若TA <TCC ,旅游吸引力小于旅游承载力,还需同时加强建设旅游吸引力。

若旅游制度能有效地规范旅游流、旅游吸引力

则可推动旅游目的地可持与旅游承载力三个要素,

续发展;若旅游制度对三者失去规范作用,则难以推

需加强创新。动旅游可持续发展,

总之,旅游人—地关系子系统既约束着微观结构,又是由旅游人—人关系子系统涌现与生成的,它通过对旅游流的注入、吸引、承载,以及各种要素的

·54·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3卷

规范,推动着旅游目的地的演化。

(三)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机制

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是由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组成的,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微观层次子

同时它具有较高的系统受制于其宏观层次子系统,

适应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能通过涌现生成其宏观层次子系统。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两个层次子系

相互影响,共同生成客观的旅游社会影统相互作用、

响。由于不同的旅游行动者受到的旅游社会影响以

每个旅游行动者感知的主观的及其认知模式各异,

旅游社会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旅游社会影响动

力系统在不断生成客观的旅游社会影响的同时,这些客观的旅游社会影响又被旅游行动者感知后形成

二者构成旅游社会影响系统。主观的旅游社会影响,

旅游社会影响系统的反馈会影响旅游行动者的预

期、评价与行动,以及旅游吸引力、旅游承载力与旅

推动旅游地的发展与演化(图1)。也正因游制度,

旅游社会影响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与演化表如此,

复杂性与动态性

。现为非线性、

图1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及生成机制图

理制度等旅游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旅游地生产

模式的变异,改变了职业构成与社会关系,提高了社

促进了文化传统复兴、文化商业化与舞台会流动性,

以及景观的视觉化、休闲化与体验化等。其次,化,

旅游地旅游制度与生产模式的变异改变了参与旅游的地方居民的生产方式与经济状况,促进其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等的变异,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未参与旅游的地方居民的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的变异,进一步

旅游创新促进旅游地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化。再次,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制度失效与

导致矛盾深化、文化堕落、社会断层、制度结构失衡,

环境恶化等,呈现多种复杂的旅游社会影响。

(二)文化涵化型的旅游社会影响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旅游投资者、旅游经营管理者与就业人员的进入,这些人员不仅

四、旅游社会影响的主要模式

根据各种主导因素及旅游社会影响的主要机

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模式主要有六种。制,

(一)创新型的旅游社会影响它主要是旅游资本为了解决旅游地的社会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旅游创新而引起的变异,是旅游地社会变异的主要根源。正如创造性破坏理论认为,创新是驱动旅游地发展与演化的主要动力。资本通过旅游地的生产与再生产能动性地推动旅游地的社

[5]

旅游通过旅游投资、开发、建设、保会变迁。首先,

护、经营管理,整合旅游资源、旅游需求、旅游资本、旅游信息、旅游知识、旅游技术、旅游政策等旅游创新要素,推动了旅游所有制、旅游生产制度、旅游消

旅游交易制度、旅游分配制度、旅游经营管费制度、

第10期肖佑兴:旅游社会影响的动力系统研究·55·

改变了旅游地原有规则出现的频率,还会产生涵化现象。这些外来人员通过其凝视、表演、阅读等方通过其权力、知识、消费、身体、符号等方面的实式,

践对旅游地产生广泛影响。涵化理论认为当不同的,文化进行接触时会引起广泛的文化“借鉴过程”其中文化适应理论认为弱势文化常常会接受强势社会以适应旅游的发展。而文化漂流的许多文化要素,

前者认为东道主行理论与文化适应理论不同的是,

而后者则会为只是在与游客互动期间的暂时转变,

一直延续下去。如我国少数民族旅游地出现的“汉”“西化”等,成为旅游地社会变异的重要来源。化

(三)文化诠释型的旅游社会影响

诠释是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对事物不同的理解是文化差异中的重要来源。旅游发展不断改变着文化的场景与能动者的角色与地位,使旅游地居民日益分化,促进了不同旅游行动者对文化与行为规则的诠释产生差异,从而影响着他们关于旅游的感知、态度、情感、满意度、幸福感、行为与响应模式。如道克西(Doxey )的愤怒指数、艾皮与普朗克顿(Ap and Crompton )的容忍阶段模型等[14]。不同旅游行动者对真实性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导致“真实性”的概念在发生变化,已成为一个从实在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连续体。文化环理论也认识到诠释在文化变迁中的

[15]

重要意义。该理论认为生产者、文本、阅读、活文化,再到生产构成了文化环。文本最初由生产者形成,并成为读者诠释的一部分,文本发生变化的意义意义中新的变化成为进入到已有的文化储藏库中,

新的生产的原材料。文化是由生产与消费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的,这个共建的文本就在活态文化内循环着,为它的成员所阅读,并通过持续的再诠释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而进一步发生变迁。

(四)文化传播型的旅游社会影响

旅游推动了旅游地与外界之间的互动,使旅游地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随着全球空间的压缩与全球流动性日益增强、社会关系的扩张,人、资本、商品、物品、技术、信息、知识、文本、符号等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促使旅游地日益融入全球化运动,产生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相似性现象,如“麦当劳“麦当娜化”。在世界体系理论框架下,化”和核心边缘理论、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依附理论等理论,

强调作为核心的发达国家对作为边缘的发展中国家

在社会变迁中的支配作用。但近来,阿加瓦尔(Agarwal )认为旅游地变迁需要从全球化与地方化互动的框架中进行分析,这个框架中存在区域、国家与国际等多个层次的互动。他特别强调了地方特

地方行动属性、影响地方行动的因素等地方因素质、

[16]的作用。

(五)制度强制型的旅游社会影响

强制型变异指的是外来制度的强制性进入。主要表现为国家级、上级的各种正式的旅游制度向下级、民众的强制性扩散。如我国中央与旅游相关的

法律法规、政策与行业管理规范都要求地意识形态、

方强制性的执行。这些较高层面的规则通常更加制

度化,一旦进入旅游地,不仅对旅游地产生较重大的变化,而且比本地的规则更难以改变。

(六)文化象征型的旅游社会影响

旅游推动了起源于艺术、大众文化或生活的其他象征性方面的娱乐活动渗进当地的实际生活中。如旅游发展促进了宗教旅游的开发,以及色情、赌博、犯罪等的产生,引发文化堕落与社会断层。对,此,科恩(Cohen )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欧洲很多宗教场所已经完全被旅游者所占领,甚至有的实际上不再是参拜的场所。宗教盛会与节日越来越多地受旅游方面的考虑所主导,宗教仪式已经脱离了原有氛围。总的来说,旅游使当地人对宗教的虔诚程度不断弱化,但同时也会导致当地宗教复

提出了兴。他还梳理了旅游相关犯罪的不同类型,旅游者犯罪的一般模型。而帕克(M.Park )与斯托

克斯基(P.A.Stokowski )以乡村社区为例,运用社比会断层理论分析了随着旅游者与外来人的增多,

中、低)下的旅游犯罪较了乡村不同增长水平(高、

水平,认为旅游发展水平越高的旅游地,旅游犯罪水

[17]

平越高,逮捕率也越高。总之,旅游社会影响动力系统的两个层次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生成旅游社会影响,并产生了旅游创新型、文化涵化型、文化诠释型、文化

制度强制型、文化象征型等旅游社会影响的传播型、

主要模式,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与演化。

【参考文献】

[1]科恩.旅游社会学纵论[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183-243

·56·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3卷

2007.[2]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M ].昆明:云

2007:11-13.南大学出版社,

[3]ALAN LEW ,BOB MCKERCHER.Modeling tourism

movements :a local destination analysis [J ],Annals of

2006,33(2):403-426.Tourism Research,

[4]黄泰,张捷.基于旅游流特征分析的旅游区域影响研

——以淮安市为例[J ].旅游科学.2006(2):18-24.究—

[5]CLAREJ A.MITCHELL ,SARAHB.DE WAAL.Revis-iting the model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St.Jacobs ,Ontar-.Journal of RuralStudies ,2009,io ,a decade later [J ]

25:156-167.[6]K.MICHAEL HAYWOOD.Can the tourist -area life cy-cle be made operational ?[J ].Tourism Management ,

1986,7(3):154-167.[7]ANDREASPAPATHEODOROU.Exploring the evolu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of tourism resorts [J ]

2004,31(1):219-237.[8]ROSLYNRUSSELL,BILL FAULKNER.Entrepreneur-ship ,chaos and the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J ].Annals of

2004,31(3):556-579.Tourism Research,

[9]张骁鸣,:“起点—动力”保继刚.旅游发展与乡村变迁

J ],2009(6):19-24.假说[旅游学刊,

[10]陆林,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千岛湖旅游地演化

J ].地理学报,2010,65(6):755-780.过程及机制[

[11]徐红罡.旅游系统分析[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15-27.

[12]M SHELLER,J URRY.Tourism mobilities :places to

.London :Routledge,2004:1-play ,places in play [M ]10.

[13]肖佑兴.旅游影响因子体系及生成机制———以丽江为

J ].人文地理,2007(6):98-104.例[

[14]GEOFFEY WALL ,ALISTERMATHIESON.旅游:变化、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3-影响与机遇[204.

[15]A CHRONIS.Coconstructing heritage at the Gettysbur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Storyscape [J ](2):386-406.

[16]SHEELA ,AGARWAL.Global -local interactions in Eng-lish coastal resort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J ].Tourism Geographies ,2005,7(4):351-372.

[17]M PARK,P A STOKOWSKI.Social disruption theory

and crime in rural communities :Comparisons across three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9,levels of tourism growth [30:905-915.

[责任编辑林雪漫]

A Researchon the Driving System of Tourism Social Impact

XIAO Youxing

(Tourism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e discusses the driving system of tourism social impact.The driving system of tourism so-cial impact includes tourism people-people relationship subsystem which is microcosmic ,and tourism man-land rela-tionship sub-system which is macroscopic.The tourism people-people relationship subsystem is made up of tourists ,tourism enterprise ,the government ,local residents ,community ,and etc.The tourism man-land relationship subsys-tem consists of tourism flow ,tourism attraction ,tourism capacity ,and tourism institution.The macroscopic subsystem is subject to the macroscopic one.The former has higher adaptability ,initiative ,creative so that it can emerge the latter.The two are interacted and influenced each other so that they produce the tourism impact and driv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The assay puts forward the main modes of tourism social impact ,such as tourism innovation ,cultural acculturation ,cultural spreading ,tourism system mandatory spreading and cultural symbol.

Key words :tourism social impact ;tourism system ;emerge ;tourism evolution


相关内容

  •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演变模型研究
  • 第32卷第2期 2011年2月25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Journalof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 V01.32№.2 Feb.201l doi:10.3969/j.issn.1006-7043.2011.02.016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演变模型研究 马春野,田也壮,裴 ...

  • 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的生态学解读_黄利娜
  • 2013年2月第35卷第1期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Feb ,2013Vol. 35No. 1 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的生态学解读 12 黄利娜,方世敏 (1.湘潭大学能源工程学院:2.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湖 ...

  •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一 .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1.当代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人文地理学定义: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 ...

  • 人文地理学考研重要知识点集锦
  • 人文地理学考研重点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额内涵,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 ...

  • 旅游地理学(保继刚著)复习[1]
  • 旅游地理学复习要点 一 填空题 1.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 2.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 .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尊重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5.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互相作用的条件有互补性.替代性和 可达 ...

  • 人文地理学提纲.题目浙江农林
  • 第一章 绪论 概念: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研究对象:人地关系.地域研究和空间分析. 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科学认知功能 经济建设功能 文化教育功能 第二章 ...

  •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 ...

  • 旅游文化发展促进会成立大会讲话
  • 把握机遇 积极进取 奋力推进湖北省旅游·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 --蒋大国会长在湖北省旅游·文化发展促进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2013年7月30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正值全省旅游文化事业犹如炎热盛夏如火如茶.蓬勃发展之际,我们在美丽的江城武汉隆重举行湖北省旅游·文化发展促进会成立大会. ...

  • 旅游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 第一章 旅游心理学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的组成: (一)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2.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 (二)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性:兴趣.爱好.需要.动机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