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系列文章 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系列文章(8)

作者:顾俊彦

系列之9      林则徐的创新观(

历史学家范文澜说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毛泽东主席说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这些是从宏观的、总体的方面,结论性地说明了林则徐的第一。本系列文章中则从一些具体的事例中介绍了不少林公的“第一”。这些第一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是林公创新观的必然产物。林则徐的创新观表现在他的创新精神和改革作风。

鸦片战争前夕,林公和很多中国人一样,对英国不但知之不多,而且有不少误解,如起先也误以为只要切断对英国的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便因对方双目失明而不战自胜。林公的伟大表现在知错迅速改正,当他真正了解到对方的“炮坚船利”后,先后作出了“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决策。这种新颖的观念及由此带来的做法在当时是要冒风险的——一向以老大自居的清廷大员,怎么能向不开化的夷人学习呢?但林公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按自己的思路分别组织了情报、翻译,出版的班子。林公本人——天国的封疆大吏、55岁的老人还在学英语,这在当时多么不容易!如果要数第一,这也许是中国老人中第一个学英语的罢。林公就是这样服从工作大局、虚心好学,充分展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和改革作风。林公不但是我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而且是应用国际法的第一人、更是当时世界瞩目的外交家而成为我国外交事业的先驱,这些都有很多例子。以上这些,均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和改革作风。

军事上的创新观,表现在提出“防塞论”和建立海军、重视海战上,这在林则徐的军事观一文已有论述,后面的科学观一文将在军事装备的采购、试制及水师对先进武器的训练、演习等方面予以说明。

在林公的官宦生涯中,创新和改革始终是他亮丽的特色。在经济领域,他重视商人、商业的作用,特别在灾荒的年份更显商人的作用,他还把这成功的经验介绍给邻省的同僚。他重视矿冶业,为了发展云南的矿冶业,他引经据典并引用事实的例子,驳斥了朝廷中反对者,获得了成功。他首举官铸银元且大胆试铸,虽然由于皇帝的反对没有成功,但他在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在中国金融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了迅速把连续多年遭灾后的江苏经济搞上去,除采取一系列措施消除水涝灾害外,还请人研究双季稻,而且为其出书进行推广,在自己官署抚院内,请老农种试验田,自己经常观察作日记,进行对比试验;此外也推广改进后的农业机具,这些措施使江苏经济很快恢复,重现昔日的繁华,台湾出版的《清史》说林公的建树:“为吴中数十年之利”。为改进漕运,他力主海运,甚至主张在京畿地区种水稻而废除漕运,这两项主张他始终坚持,显示他扬弃带有严重腐败成份的原有漕运体制。在水利上,他不断地革新,把河流的水势及大堤的情况,绘制成地图挂在墙上,代替原来的文字材料,使人对全河的情况一目了然、使用方便而且有全局感,现代人视此为平常事,但在当时却是创新之举;他是河南提倡用石料修河工的创始人之一,使守卫的黄河大堤受益。早在他36岁任杭嘉湖道时,就对敷文等三书院不能随课升降发给津贴的不合理制度进行改革,显示他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

在禁毒斗争中,他不但禁烟、销烟,销毁烟枪,而且提供好几个戒毒药方,这种禁戒并用的新思路、新办法只有林公才想得到、做得到。尤其是将237万斤这空前绝后数量的鸦片,进行销毁的方法,更具独创性、符合环保理念而载入史册。

系列之10    林则徐的科学观(2009-12-05 05:15:40)

林则徐经常被道光皇帝派去处理棘手的事情,因处理得法,一般情况下,最后都得到各方满意而人赞林公“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除了林公办事勤勉、认真负责外,其重视科学、应用科学的科学观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任东河总督时,除前述用河势图代替文字并挂于壁,便于更好地指挥施工和抢险的例子极具科学性外,林公从实践中科学总结出用碎石抢险的经验,他在一份奏疏中指出:“就埽前有石之处,细加测量,悉心揣度。缘埽工势成陡立,溜行迅急,每易淘深,是以埽前之水辄之数丈,而碎石斜分入水,铺作护坦,即以偎护埽根,并可纡回溜势。”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是在河南提倡用石料修河工的创始人之一。

黄河夺淮由江苏入海已历四百年,鉴于黄河河床已淤高的现实,林公提出人为改变黄河流向由山东入海的科学主张,不但符合河性即黄河的自然规律,而且可以改善苏皖的困境,更有利于漕运和减轻人民的负担。这个主张虽因种种原因没有实行但却为后来黄河自然改道由山东入海的事实所证实。

林则徐任湖广总督不久,襄河(今之汉水)和荆江一如以往那样溃堤决口。通过调查研究,林公认为主因是“堤防单薄、经费困难、防护短工”。为此,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各州县建立水位志桩、按所颁表式填报水情、制订并下发《防汛事宜》十条,从组织机构到人力物资的配备等规定得非常明确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林公把堤工分为平稳、次险和最险三种情况,并列出区分的原则和要件,指明了巩固堤防的工作重点,为修堤者和检查者提供了“标准”。所以在他就任的次年,江汉数千里长堤无一处漫决。这是数十年来没有出现过的安澜景象,显示了林公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所创建的伟绩。

在农业上,无论在水稻向北移植及江南种植改制方面、农耕方法改革及农机具创新等方面,都表现了林公重视科学、重视民本乃至于农业的思想。林公对于科学普及工作也甚为重视。他曾赞扬友人潘曾沂推行《区田法》,还写了一首280字非常通俗易懂的诗,类似今天的科普作品推介《区田法》。

因林公熟谙医理,所以常从医学观点揭露鸦片的危害,还将医学思想与其法治主张结合起来,以医喻政。颁布“禁烟六策”中就附有多年历试历验的戒烟断瘾丸方和饮方,使湖广之人“有积瘾三十年日吸一两而居然断去者,断后则颜面发胖,筋力复强,屡试屡验。”广大民众无不感恩戴德。

在军事装备上,他除了大胆地向外国购置船炮外,还把立足点放在本国的研制上。除组织人力广泛收集中外船式,绘成图样,加以比较,择优而试造之。这些试造的船只之精良,居然使英夷大吃一惊。筹制大炮也有相似的情形。林公还注重水师对先进武器的掌握上,所以反复的训练和演习,从而大大提高水军的战斗力。林公通过以上这些,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科学思想落到了实处。

在对信息科学的认识和掌握上,除前述他重视收集、翻译和出版工作外,他能随时关注夷情的变化。利用接见外商和传教士,询问英国国情和海军力量以及英军离港意图;通过各种机会向外人索要地图、地理书、地球仪等;他还与传教士讨论《各国律例》的翻译问题……通过多方了解,使林公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有世界知识的人,成为近代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前述林公对新疆“坎儿井”的考察、学习和推荐,更是他重视科学的范例。

237万斤鸦片的销毁方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较为科学的方法,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予以详述。

系列之11   林则徐的环保观(2009-12-24 09:17:56)

林则徐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无论在水利上还是在禁毒上,都表现得相当突出。通过下述虎门销烟和几个水利的例子,相信读者很自然地会得出这个结论。

过去销烟的方法是将烟土拌以桐油通过火的燃烧来销化。但237万斤鸦片若也用这种方法销毁,除了污染土地和空气外,还可能导致有人掘地取土煎熬,从中提炼鸦片而贻害无穷,故此法不可取。

儒家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出发,要求人们“厚德载物”,将仁爱推及万物。经过调查研究,从英国医生和归侨处了解孟加拉用大池进行鸦片制法中得到启示,决定用浸化法销毁鸦片,因为此举符合科学道理。为此林公命人开挖相邻的两个池子,每个池子各长15丈,池底和四周均铺石板,以减少渗漏。每个池子前设一涵洞及其闸门,洞前连一水沟,正坡连通大海。具体方法是先由沟道车水入池,撒盐成滷,把每个烟土切成四块投入滷中,浸泡半日,再将烧透的石灰纷纷抛下,顷刻之间汤沸过后即自燃。此时,在跳板上的民伕多人,各拿铁耙木棍,将烟土翻滚,务使颗粒尽化。等到退潮时,开启涵洞闸门,将池中连滷带烟灰随潮水漂向大海,最后再用清水冲洗池底,做到干净彻底。因为有两个池子,所以一个浸泡,一个销化,保证连续作业。

在整个销烟的二十几天内,在保管、运输、守卫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定。但仍有铤而走险者,对这类人林公严惩不贷,先后从重处置十几人。但总的说,铤而走险者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在林公的领导下,以一种严格、紧凑、有序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程序,顺利地完成既定的销烟任务。尽管这么多销毁的烟灰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对近海有些影响,但与原来销烟的方法相比,从两害相比取其轻的原则看,林公引用的方法,还是较优的。

允许西方人观看销烟,他们中的不少人原想从中挑出一些毛病,反咬一口,但事实击碎了他们的梦想。一位目睹销烟的外国牧师在一篇报道中,作出如下的评价:“其全部工作进行中所凭籍之严谨与忠诚的程度,实远出于我们的意想之外;我们无从想像世上可有比这个更见忠实执行的任何事业。”另一个外国人也承认:“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

林则徐在家守制期间与乡绅合作疏浚福州西湖,共挖土2万方左右。不但使湖面扩大,且在湖边周围砌石堤1千几百丈,岸堤上栽种了梅树千株,还精制了“伫月”、“绿筠”两只游艇,供人湖上游赏。林公亲为该两游船题楹联:“新涨拍桥摇橹过,杂花生树倚窗看”。美丽的湖光山色,促发了诗人的灵感,他提笔写诗予以赞美。同时林公又代撰《湖堤砌石种树禁止掘毁告示》,禁止攀折刨掘树枝及拆动堤岸、官道石块,显现了林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林公的专著《畿辅水利议》中有些环保内容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如专辟一节《禁占垦碍水淤地》,重点讲河障及其危害“自规图小利者于附近淤地日渐占垦,以至阻碍水道,旱涝皆病”。强调永禁河障“凡有此等地亩,务须查明界址,分别剗除,永禁侵垦”。近几十年我们围河(湖)造田带来的恶果,从反面证明林公的正确。

针对襄河(今之汉水)大堤每年决口及堤防单薄,林则徐在查勘后写的奏折说:“襄河河底从前深皆数丈,自陕省南山一带及楚北之郧阳上游,深山老林尽行开垦,栽种包谷,山土日掘日松,遇有发水,沙泥随下,以致节年淤垫,自汉阳至襄阳,愈上而河愈浅。”对照近几十年来,我们毁林开荒,造成当地水土流失和很多地质灾害,我们实在羞对林公的教诲。

系列之12     林则徐的读书观(2010-01-11 08:05:08)

林则徐成为一代伟人,决非偶然。他成功的原因很多,读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读书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即使在晚年,他在《自题书室》中仍强调这一点,“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是他手书的一副楹联,充分说明他对读书的重视。读书是学以致用的基础,林公36岁外放任职前,或任幕僚或在京入庶常馆习清文或任编修等,都有较多的时间。他没有浪费时间,相反却抓紧时间博览群书,这为他日后涉及到门类庞杂的各种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最典型的要算《畿辅水利议》了。这是一部凝结了林公大半生心血,写出的唯一一部力作。在这部著作中,林公参考并列举了《周礼》、汉、魏、隋、唐、宋、元、明等史书;《水经注》、《畿辅通志》、《农政全书》以及许多县志等六十多部文献书籍。其博览群书和学以致用的读书观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在长期的官宦生涯中,凡遇到新的问题时,他始终不忘读书,首先向书本学习,从书本中寻求答案。典型的例子是任云贵总督时,林公主张大力开采银矿,而朝廷中有人反对。他首先从《周礼》中寻找根据,再加上其他调查得来的理由和雄辩的口才,驳倒了守旧派,使云南的采矿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在广东全面禁烟时的例子更精采。初到广东,他除了大量阅读报刊文献资料外,还搜集口碑资料以加深对外的了解。以致被英国官方文件赞叹说“他(指林公)了解情况之广之细,往往令人吃惊。”为了抗击侵略者,他除派人搜集情报外,还组织人翻译报纸和有关文件并进行出版,他本人则每每认真阅读。不但消化所读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本领,而且把这些知识作为武器,用在工作甚至对敌斗争中。

他的这种学以致用的读书观,在任江苏巡抚时,也有例可证。当消除水涝灾害时,林公急于提高粮食产量以改善人民的生活。他除请人出书阐述双季稻的优点和自己在署内试验以利推广外,还在两个考场以《再熟稻赋》为题,请考生发表看法。既是对考生的测试,也是搜集有益的意见,集思广益,去粗取精、去芜存箐,以利粮食增产。

林公戍边新疆时,写过一首诗《载书出关》:“荷戈绝徼路迢遥,故纸差堪伴寂寥。纵许三年生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疗饥字学神仙煮,下酒胸同块垒浇。不改啸歌出金石,毡庐风雪夜萧萧。”对此诗不妨简单解释如下:遣戍伊犁边塞,路途遥远,只有书籍尚可以伴随我度过这寂寞孤独的日子。即使三年中像马生角这样不可能的事发生(指召还入关),我也要载书出关来相伴。可用读书来解胸中的烦恼,自然也可借酒浇愁、消遣。想像着伊犁边塞的风雪之夜,我读书饮酒,虽然身在天涯,但我这颗心是不会变的!另据闽人郭柏苍(林公的好朋友)《竹间十日语》卷六记载:林公流放伊犁,“公以大车七辆,载有书二十筪,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余皆公卿求书绫绢宣纸也”。可见林公对书的重视和读书的渴求。

不少年轻的同志抱怨不得志又无所事事,浪费青春。学习林则徐,他在遭受如此不公时仍旧不忘读书,用读书来排遣胸中的烦恼。书到用时方恨少,趁有余暇时多读些书,少些怨恨,充实自己,有益而无害。

林则徐系列文章(8)

作者:顾俊彦

系列之9      林则徐的创新观(

历史学家范文澜说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毛泽东主席说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这些是从宏观的、总体的方面,结论性地说明了林则徐的第一。本系列文章中则从一些具体的事例中介绍了不少林公的“第一”。这些第一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是林公创新观的必然产物。林则徐的创新观表现在他的创新精神和改革作风。

鸦片战争前夕,林公和很多中国人一样,对英国不但知之不多,而且有不少误解,如起先也误以为只要切断对英国的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便因对方双目失明而不战自胜。林公的伟大表现在知错迅速改正,当他真正了解到对方的“炮坚船利”后,先后作出了“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决策。这种新颖的观念及由此带来的做法在当时是要冒风险的——一向以老大自居的清廷大员,怎么能向不开化的夷人学习呢?但林公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按自己的思路分别组织了情报、翻译,出版的班子。林公本人——天国的封疆大吏、55岁的老人还在学英语,这在当时多么不容易!如果要数第一,这也许是中国老人中第一个学英语的罢。林公就是这样服从工作大局、虚心好学,充分展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和改革作风。林公不但是我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而且是应用国际法的第一人、更是当时世界瞩目的外交家而成为我国外交事业的先驱,这些都有很多例子。以上这些,均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和改革作风。

军事上的创新观,表现在提出“防塞论”和建立海军、重视海战上,这在林则徐的军事观一文已有论述,后面的科学观一文将在军事装备的采购、试制及水师对先进武器的训练、演习等方面予以说明。

在林公的官宦生涯中,创新和改革始终是他亮丽的特色。在经济领域,他重视商人、商业的作用,特别在灾荒的年份更显商人的作用,他还把这成功的经验介绍给邻省的同僚。他重视矿冶业,为了发展云南的矿冶业,他引经据典并引用事实的例子,驳斥了朝廷中反对者,获得了成功。他首举官铸银元且大胆试铸,虽然由于皇帝的反对没有成功,但他在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在中国金融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了迅速把连续多年遭灾后的江苏经济搞上去,除采取一系列措施消除水涝灾害外,还请人研究双季稻,而且为其出书进行推广,在自己官署抚院内,请老农种试验田,自己经常观察作日记,进行对比试验;此外也推广改进后的农业机具,这些措施使江苏经济很快恢复,重现昔日的繁华,台湾出版的《清史》说林公的建树:“为吴中数十年之利”。为改进漕运,他力主海运,甚至主张在京畿地区种水稻而废除漕运,这两项主张他始终坚持,显示他扬弃带有严重腐败成份的原有漕运体制。在水利上,他不断地革新,把河流的水势及大堤的情况,绘制成地图挂在墙上,代替原来的文字材料,使人对全河的情况一目了然、使用方便而且有全局感,现代人视此为平常事,但在当时却是创新之举;他是河南提倡用石料修河工的创始人之一,使守卫的黄河大堤受益。早在他36岁任杭嘉湖道时,就对敷文等三书院不能随课升降发给津贴的不合理制度进行改革,显示他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

在禁毒斗争中,他不但禁烟、销烟,销毁烟枪,而且提供好几个戒毒药方,这种禁戒并用的新思路、新办法只有林公才想得到、做得到。尤其是将237万斤这空前绝后数量的鸦片,进行销毁的方法,更具独创性、符合环保理念而载入史册。

系列之10    林则徐的科学观(2009-12-05 05:15:40)

林则徐经常被道光皇帝派去处理棘手的事情,因处理得法,一般情况下,最后都得到各方满意而人赞林公“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除了林公办事勤勉、认真负责外,其重视科学、应用科学的科学观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任东河总督时,除前述用河势图代替文字并挂于壁,便于更好地指挥施工和抢险的例子极具科学性外,林公从实践中科学总结出用碎石抢险的经验,他在一份奏疏中指出:“就埽前有石之处,细加测量,悉心揣度。缘埽工势成陡立,溜行迅急,每易淘深,是以埽前之水辄之数丈,而碎石斜分入水,铺作护坦,即以偎护埽根,并可纡回溜势。”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是在河南提倡用石料修河工的创始人之一。

黄河夺淮由江苏入海已历四百年,鉴于黄河河床已淤高的现实,林公提出人为改变黄河流向由山东入海的科学主张,不但符合河性即黄河的自然规律,而且可以改善苏皖的困境,更有利于漕运和减轻人民的负担。这个主张虽因种种原因没有实行但却为后来黄河自然改道由山东入海的事实所证实。

林则徐任湖广总督不久,襄河(今之汉水)和荆江一如以往那样溃堤决口。通过调查研究,林公认为主因是“堤防单薄、经费困难、防护短工”。为此,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各州县建立水位志桩、按所颁表式填报水情、制订并下发《防汛事宜》十条,从组织机构到人力物资的配备等规定得非常明确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林公把堤工分为平稳、次险和最险三种情况,并列出区分的原则和要件,指明了巩固堤防的工作重点,为修堤者和检查者提供了“标准”。所以在他就任的次年,江汉数千里长堤无一处漫决。这是数十年来没有出现过的安澜景象,显示了林公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所创建的伟绩。

在农业上,无论在水稻向北移植及江南种植改制方面、农耕方法改革及农机具创新等方面,都表现了林公重视科学、重视民本乃至于农业的思想。林公对于科学普及工作也甚为重视。他曾赞扬友人潘曾沂推行《区田法》,还写了一首280字非常通俗易懂的诗,类似今天的科普作品推介《区田法》。

因林公熟谙医理,所以常从医学观点揭露鸦片的危害,还将医学思想与其法治主张结合起来,以医喻政。颁布“禁烟六策”中就附有多年历试历验的戒烟断瘾丸方和饮方,使湖广之人“有积瘾三十年日吸一两而居然断去者,断后则颜面发胖,筋力复强,屡试屡验。”广大民众无不感恩戴德。

在军事装备上,他除了大胆地向外国购置船炮外,还把立足点放在本国的研制上。除组织人力广泛收集中外船式,绘成图样,加以比较,择优而试造之。这些试造的船只之精良,居然使英夷大吃一惊。筹制大炮也有相似的情形。林公还注重水师对先进武器的掌握上,所以反复的训练和演习,从而大大提高水军的战斗力。林公通过以上这些,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科学思想落到了实处。

在对信息科学的认识和掌握上,除前述他重视收集、翻译和出版工作外,他能随时关注夷情的变化。利用接见外商和传教士,询问英国国情和海军力量以及英军离港意图;通过各种机会向外人索要地图、地理书、地球仪等;他还与传教士讨论《各国律例》的翻译问题……通过多方了解,使林公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有世界知识的人,成为近代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前述林公对新疆“坎儿井”的考察、学习和推荐,更是他重视科学的范例。

237万斤鸦片的销毁方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较为科学的方法,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予以详述。

系列之11   林则徐的环保观(2009-12-24 09:17:56)

林则徐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无论在水利上还是在禁毒上,都表现得相当突出。通过下述虎门销烟和几个水利的例子,相信读者很自然地会得出这个结论。

过去销烟的方法是将烟土拌以桐油通过火的燃烧来销化。但237万斤鸦片若也用这种方法销毁,除了污染土地和空气外,还可能导致有人掘地取土煎熬,从中提炼鸦片而贻害无穷,故此法不可取。

儒家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出发,要求人们“厚德载物”,将仁爱推及万物。经过调查研究,从英国医生和归侨处了解孟加拉用大池进行鸦片制法中得到启示,决定用浸化法销毁鸦片,因为此举符合科学道理。为此林公命人开挖相邻的两个池子,每个池子各长15丈,池底和四周均铺石板,以减少渗漏。每个池子前设一涵洞及其闸门,洞前连一水沟,正坡连通大海。具体方法是先由沟道车水入池,撒盐成滷,把每个烟土切成四块投入滷中,浸泡半日,再将烧透的石灰纷纷抛下,顷刻之间汤沸过后即自燃。此时,在跳板上的民伕多人,各拿铁耙木棍,将烟土翻滚,务使颗粒尽化。等到退潮时,开启涵洞闸门,将池中连滷带烟灰随潮水漂向大海,最后再用清水冲洗池底,做到干净彻底。因为有两个池子,所以一个浸泡,一个销化,保证连续作业。

在整个销烟的二十几天内,在保管、运输、守卫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定。但仍有铤而走险者,对这类人林公严惩不贷,先后从重处置十几人。但总的说,铤而走险者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在林公的领导下,以一种严格、紧凑、有序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程序,顺利地完成既定的销烟任务。尽管这么多销毁的烟灰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对近海有些影响,但与原来销烟的方法相比,从两害相比取其轻的原则看,林公引用的方法,还是较优的。

允许西方人观看销烟,他们中的不少人原想从中挑出一些毛病,反咬一口,但事实击碎了他们的梦想。一位目睹销烟的外国牧师在一篇报道中,作出如下的评价:“其全部工作进行中所凭籍之严谨与忠诚的程度,实远出于我们的意想之外;我们无从想像世上可有比这个更见忠实执行的任何事业。”另一个外国人也承认:“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

林则徐在家守制期间与乡绅合作疏浚福州西湖,共挖土2万方左右。不但使湖面扩大,且在湖边周围砌石堤1千几百丈,岸堤上栽种了梅树千株,还精制了“伫月”、“绿筠”两只游艇,供人湖上游赏。林公亲为该两游船题楹联:“新涨拍桥摇橹过,杂花生树倚窗看”。美丽的湖光山色,促发了诗人的灵感,他提笔写诗予以赞美。同时林公又代撰《湖堤砌石种树禁止掘毁告示》,禁止攀折刨掘树枝及拆动堤岸、官道石块,显现了林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林公的专著《畿辅水利议》中有些环保内容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如专辟一节《禁占垦碍水淤地》,重点讲河障及其危害“自规图小利者于附近淤地日渐占垦,以至阻碍水道,旱涝皆病”。强调永禁河障“凡有此等地亩,务须查明界址,分别剗除,永禁侵垦”。近几十年我们围河(湖)造田带来的恶果,从反面证明林公的正确。

针对襄河(今之汉水)大堤每年决口及堤防单薄,林则徐在查勘后写的奏折说:“襄河河底从前深皆数丈,自陕省南山一带及楚北之郧阳上游,深山老林尽行开垦,栽种包谷,山土日掘日松,遇有发水,沙泥随下,以致节年淤垫,自汉阳至襄阳,愈上而河愈浅。”对照近几十年来,我们毁林开荒,造成当地水土流失和很多地质灾害,我们实在羞对林公的教诲。

系列之12     林则徐的读书观(2010-01-11 08:05:08)

林则徐成为一代伟人,决非偶然。他成功的原因很多,读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读书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即使在晚年,他在《自题书室》中仍强调这一点,“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是他手书的一副楹联,充分说明他对读书的重视。读书是学以致用的基础,林公36岁外放任职前,或任幕僚或在京入庶常馆习清文或任编修等,都有较多的时间。他没有浪费时间,相反却抓紧时间博览群书,这为他日后涉及到门类庞杂的各种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最典型的要算《畿辅水利议》了。这是一部凝结了林公大半生心血,写出的唯一一部力作。在这部著作中,林公参考并列举了《周礼》、汉、魏、隋、唐、宋、元、明等史书;《水经注》、《畿辅通志》、《农政全书》以及许多县志等六十多部文献书籍。其博览群书和学以致用的读书观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在长期的官宦生涯中,凡遇到新的问题时,他始终不忘读书,首先向书本学习,从书本中寻求答案。典型的例子是任云贵总督时,林公主张大力开采银矿,而朝廷中有人反对。他首先从《周礼》中寻找根据,再加上其他调查得来的理由和雄辩的口才,驳倒了守旧派,使云南的采矿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在广东全面禁烟时的例子更精采。初到广东,他除了大量阅读报刊文献资料外,还搜集口碑资料以加深对外的了解。以致被英国官方文件赞叹说“他(指林公)了解情况之广之细,往往令人吃惊。”为了抗击侵略者,他除派人搜集情报外,还组织人翻译报纸和有关文件并进行出版,他本人则每每认真阅读。不但消化所读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本领,而且把这些知识作为武器,用在工作甚至对敌斗争中。

他的这种学以致用的读书观,在任江苏巡抚时,也有例可证。当消除水涝灾害时,林公急于提高粮食产量以改善人民的生活。他除请人出书阐述双季稻的优点和自己在署内试验以利推广外,还在两个考场以《再熟稻赋》为题,请考生发表看法。既是对考生的测试,也是搜集有益的意见,集思广益,去粗取精、去芜存箐,以利粮食增产。

林公戍边新疆时,写过一首诗《载书出关》:“荷戈绝徼路迢遥,故纸差堪伴寂寥。纵许三年生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疗饥字学神仙煮,下酒胸同块垒浇。不改啸歌出金石,毡庐风雪夜萧萧。”对此诗不妨简单解释如下:遣戍伊犁边塞,路途遥远,只有书籍尚可以伴随我度过这寂寞孤独的日子。即使三年中像马生角这样不可能的事发生(指召还入关),我也要载书出关来相伴。可用读书来解胸中的烦恼,自然也可借酒浇愁、消遣。想像着伊犁边塞的风雪之夜,我读书饮酒,虽然身在天涯,但我这颗心是不会变的!另据闽人郭柏苍(林公的好朋友)《竹间十日语》卷六记载:林公流放伊犁,“公以大车七辆,载有书二十筪,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余皆公卿求书绫绢宣纸也”。可见林公对书的重视和读书的渴求。

不少年轻的同志抱怨不得志又无所事事,浪费青春。学习林则徐,他在遭受如此不公时仍旧不忘读书,用读书来排遣胸中的烦恼。书到用时方恨少,趁有余暇时多读些书,少些怨恨,充实自己,有益而无害。


相关内容

  • 读虎门销烟有感(5篇)
  • 读>有感(5篇) 范文一: 读了<虎门销烟>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腔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恨,一股对为国尽忠的英勇将士的敬意,在我心底油然而生. 文中主要写民族英雄林则徐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他们恭 ...

  • 2015各地高考作文题目
  • 2015年高考全国15作文题及解析汇编 1.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 ...

  • 公德教育工作总结
  • 西安工程大学福州服装学院 xx-xx年年度公德教育工作总结 社会主义的颓废思潮相继泛起,有人惊呼--当代青年可能是"跨掉的一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还不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 ...

  • 中考作文指导系列之八: 铺展内容
  • [佳作回眸]认真阅读下面的几篇美文,领悟一下中考作文的写作方法. [满分作文1]        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想采撷一波浪涛 编织你飞动的裙角 想收集一捧星光 点缀你飘逸的发梢 想挽留一抹斜阳 定格你醉人的微笑 而你只是从我身边 轻轻走过-- ---寄语文 忽然,有种写诗的冲动,仿佛三年的积 ...

  • 高考作文题目
  •  1.全国新课标卷I(女儿向警方举报父亲开车接电话)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 ...

  • 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
  •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 ...

  • 第6课第6课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
  • 翠屏中学初二历史集体备课 备课教师班级 课题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7.1 课型 第6课 活动课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 把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划分成四个板块:即列强的侵略.列强的侵华罪行.中国 人民的反抗斗争.结果与原因分析感悟与启示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历史学习经验,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本具备 ...

  • 左宗棠研究综述
  • 左宗棠研究综述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 ...

  • 议论文写作教学案
  • 高效互动教学案之议论文写作 课时: 学习目的:熟悉考场 结构并能熟练运用 课题:关于议论文写作的结构 并列议论式:结构模式: 开头:或故事或引用或开门见山交代总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每段分论点三: 结尾:从"为并列结构例文一篇 稳中求胜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 好汉如云 英雄如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