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小题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

【小题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阅读答案:

【小题1】A【小题1】C【小题1】B

解析【小题1】B项“完备成熟”的原因是“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C项周公“继承了殷商的礼乐”解说不确,原文是“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D项原文“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与原文“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不符。【小题1】“‘礼’‘乐’并存,涵盖一切”与原文 “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不符。【小题1】文章“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与原文“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不符。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小题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

【小题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阅读答案:

【小题1】A【小题1】C【小题1】B

解析【小题1】B项“完备成熟”的原因是“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C项周公“继承了殷商的礼乐”解说不确,原文是“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D项原文“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与原文“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不符。【小题1】“‘礼’‘乐’并存,涵盖一切”与原文 “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不符。【小题1】文章“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与原文“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不符。


相关内容

  • 邹玉峰 李惠军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 引入史料要游刃有余,解读史料要掘井及泉 --以<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为例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邹玉峰 李惠军 [背景分析]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是上海华师大版高一第2册第1单元第4课课题.相关内容在国内现有四个版本中均有涉及,只是表达方式.素材选择各异而已. 先说说&quo ...

  •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17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17届高三3月联考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 ...

  • 广东省广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广东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 ...

  • 2014年高考试题及答案-湖北语文卷(word版)
  • 绝密 ★ 启用前 201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 本试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

  • 第22单元第1讲古代东西方的历史人物
  •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秦始皇 1.伟大功绩 (1)统一六国 ①秦王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谋划灭亡六国策略. ②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2)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①创立专制集权政治体制.图示如下: 皇帝中央政府御史大夫太尉丞相郡(郡守)县(县令) 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奠定 ...

  • 高一语文5月考试题
  • 2014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1.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2.请将客观题1-18题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主观题(含作文)19 -26题工整书写在答题纸19-26题位置上.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共54分) 一.基础知识部分(1-11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下列加线的字读音 ...

  • 孔子世家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荀卿论 苏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 ...

  • 吟诵的前世今生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吟诵的前世今生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法,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吟诵的方式,能更加 ...

  • 2017尔雅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答案
  •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墨子·非乐>提出了民之巨患,其中不包括().(1.0 分) 1.0 分  A. 饥者不得食  B. 寒者不得衣  C. 劳者不得息  D. 贪者不得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 ()的出现意味着原始民主的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