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人类学_研究与实践

2008年第4期第34卷№14, 2008Vol 134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

[澳]Trevor Sofield, 徐红罡

3

摘 要:旅游快速发展的50年内, 旅游和人类学学科的关系错综复杂, 它们之间更多的是矛盾而不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会文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 情况有所变化, 人类学的理论开始用于指导旅游的发展、关键词:旅游人类学; 应用人类学; Radcliffe B r o wn 在1930年发表的“Anthr opol ogy as Public Service and M a 2

lino w ski’s Contributi on t o It ”中最先引入了应用人①虽然应用人类学的定义不断地类学这个概念。

⑤展的贡献。

二、旅游人类学的四个平台

从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历程也可以看出人类学的学术之争。1973年人类学家Jafar Jafari 创办的《旅游研究纪事》就很重视旅游人类学的研究,

⑥该刊现在成了世界最有影响的旅游学术期刊。

变化, 但其本质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是学术的贡献。

自应用人类学产生以来, 人类学的学界就分成了两派, 一是学术导向的, 一是强调为发展服务即应用导向的。1941年, M argaret M ead 等人为了抗议应用人类学受到美国人类学会的边缘化待遇, 成立美国应用人类学会, 并出版全球第一本“应用人类学”杂志, 宣称应用人类学者要

②1983年成立美国为他们政策建议的后果负责。

1977年S m ith 编著了影响重大的旅游人类学著作

《主体与客体:旅游的人类学》, ⑦其后Nash 在《现代人类学》发表了《旅游:人类学的一个课题》。⑧尽管这些研究最初并没有引起人类学界的关注, 但是确实推动了旅游人类学的发展。随后的30多年内,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已经累积了相当的成果。

但是正如Jafari 指出的, 人类学家与旅游发展历程不简单。受知识结构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最初对旅游发展都持不友好的态度, 多数对旅游的指责并不是来源于实证, 而是基于他们对旅游的理解。只有在最近20~30年, 主流人类学才慢慢接受:

(1) 旅游这一现象值得人

国家人类学实践学会(NAP A ) , 主要针对在田

③1999年和2006年出野工作的人类学实践者。

版两本重要论文集, 目的是缩小研究导向和应用导向人类学的差距, 加强两者的关联和认同

④2006年论文集反映了应用人类学对全球发感。

3作者简介:Trevor Sofield, 澳大利亚塔斯美尼亚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和澳大利亚格理菲斯旅游学院兼职教授; 徐红罡,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 510275) 。

①B r own, R. Anthr opol ogy as Public Service and Malinowski’s Contributi on t o It. Cited in Sills, D. L. A D ictionar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e w York:Mac m illan, 1968:P 132.

②Mead, M 1, Chapp le, E 1D 1and B r own, G 1G 1Report of the Comm ittee on Ethics. Hum an O rganization, 1949, 8(2) :PP 120~21. ③Fiske, S . J. and Cha mbers, E . Status and Trends :Practice and Anthr opol 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H ill, C . E . and Baba, M. L. The Gl obal 2

izati on of Anthr opol ogy . NAPA B ulletin 25, W ashingt on:American Anthr opol ogical A ss ociati on, 2006.

④H ill, C . E . and Baba, M. L.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nthr opol ogy:Rebuilding a Fractured Synthesis . NAPA B ulletin 18, W ash 2

ingt on:American Anthr opol ogical A ss ociati on, 1999.

⑤H ill, C . E . and Baba, M. L. The Gl obalizati on of Anthr opol ogy 1NAPA B ulletin 25, W ashingt on:American Anthr opol ogical A ss ociati on, 2006.

⑥B rigugli o, L. , B. A rcher, J. Jafari, and G . W all . Sustainable Touris m in Islands and Sm all S tates:Issues and Policies . London:Pinter, 1996.

⑦V. S m ith . Hosts and Guest: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 m. Oxf ord:B lackwell, 1978.

⑧Nash, D. Touris m as an Anthr opol ogical Subject. Current Anthropology , 1981, 22(5) :PP 1461~481.

・38・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                 

[澳]Trevor Sofield  徐红罡★

类学进行严肃的学术研究; (2) 从学术上说, 能够替代现有旅游模式的新型旅游, 从而减轻旅游带来的冲击。生态旅游和社区旅游都是从“调整平台”派生而来。这种观点认为, 通过加强旅游者对旅游地社区的责任感、提高其对环境和文化因素敏感性, 可以找到不同于大众化、商业化这种“硬”的旅游模式的替代。

不过, 这三个平台都不是根植于实证的研究。现在很多旅游研究人员都意识到, 只有把旅游当做一个整体去研究, 理解它的基本功能和结构, 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理论体系。因而, 当相关的研究成果积累到一定量后, 就出现了第四个“知识平台”。归属这个平台的学者, 宣称:, , 呼“知识平台”为, 而不是别的。总体来看, 跨学科的“知识库平台”以客观分析为目标, 以田野调查为基础, 着重对旅游的整体把握。正是这一平台的出现, 促使许多人类学家开始涉足于旅游领域的研究, 这也意味着纯研究人类学和运用人类学之间矛盾的渐渐消解。

Jafari 基于西方旅游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总结

将人类学的学术理论体系运用到旅游发展领域是可接受的并且是合乎道德的。但是对许多人而言, 应用人类学依然是充满争议的。

Jafari 在1990年发表了一篇获得国际认可的

文章。在这篇文章中, 他按主题研究法将人类学与旅游发展的研究分为四个“平台”, 这四个“平台”按时间顺序先后出现, 每一个“平台”是对前一“平台”的直接响应, 然而今天它们作为四股潮流并存着, 而不是相互取缔的关系。这四个平台的动态变化反应了研究导向和应用导

①向人类学之争。

Jafari 将第一个平台, “宣传平台”, 定位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平台的研究者强调旅游对

经济的重要性, 尤其对外汇、献。“宣传平台”行业。过去10类拥护者, 古老传统复兴、一些应用人类学家也成了“宣传平台”拥护者。

第二个平台是“警示平台”。20世纪70年代, 人类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质疑“宣传平台”表达的过度肯定的观点, Jafari 称之为“警示平台”。他们专注旅游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 对旅游持高度批判的态度。他们为数众多, 当中有杰出的人类学家和非政府组织成员。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 他们的观点可以总结如下:旅游会消灭/削弱传统; 旅游使目的地的居民和文化商品化, 他们的舞蹈、歌曲、节日以及宗教庆典都沦为“虚伪的展览品”, 从而失去了内在价值和深层含义; “垃圾纪念品”和“机场艺术”取代了艺术和传统技艺; 旅游区域的资源被外来

(国内外) 旅游者掠夺一空; 巨大

(往往是跨国公司、

出四个平台, 中国人类学研究与旅游的关系也出现了相同规律, 例如, 前三个平台共存, 许多观点并没有科学基础, 主观推论多于实证研究, 运用第四个上“知识平台”的研究者较少, 但是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也有自己的特点。

人类学家对旅游的研究, 还处在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第一篇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是

1992年刘振礼以野三坡的研究。到目前为止,

研究文献的数量非常有限, 主要以学术论文为

②主, 没有系统的专门性学术论著。

的效益流向开发商和投资者前三个平台出现的时间相继不远, 当国内研究者还在宣传旅游的好处时, 国外旅游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也通过研究的综述、论文或专著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学术界, 他们的主要观点、学术派别及其思想, 影响了国内学者的观点和对问题的选择。

中国学术界对属于“调整平台”的生态旅

③生态游和社区旅游关注度远远高于西方学者。

连锁酒店和国际航空) , 而不是当地社区, 当地社区被边缘化和疏远; 旅游是季节性的等等。“警示平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热心社会科学的研究者的家园。对于任何主张“宣传平台”宣称旅游利益的人而言, “警示平台”就是其对立面。但是“警示平台”的拥护者往往使用例外的案例来说明他们的观点, 因而无法开展与其他研究者富有成效的对话。

第三个平台是协调前两个针锋相对的“调整平台”。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可以找到一种

旅游在1987年第一次在《地理学报》引入以来, 一直都是热门研究领域, 而社区旅游在20

④世纪90年代末引入后也迅速成为新热点。

①Jafari, J. Research and Scholarshi p:The Basis of Touris m Educati on. Journal of Touris m S tudies, 1990, 1(1) :PP 133~411

②刘振礼:《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 《旅游学刊》1992年, 第3期。③陈德广:《从旅游研究博士论文看旅游学学科发展》, 《旅游学刊》2004年第6期。④余 洁, 马耀峰, 苟晓东:《近年来中国旅游研究的现状及热点问题述评》, 《经济地理》2006年第4期。

・39・

2008年第4期第34卷№14, 2008Vol 134

值得一提的是, 近20年来, 在民族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 旅游对民族文化也引起了国内学者极大的关注。国内目前许多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对象都是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 而对民族地区

①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持负面观点的多。

的角色的理解, ⑥虽然把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出发点, 可以重新理解旅游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⑦但遗憾的是许多关于第三世界国家旅游的调查和辩论都“聚焦于旅游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是利于发展的还是不利发展的”。中国本土的旅行社会影响研究也大部分在争论、证实旅游开发对目的地社会文化正面和负

⑧近年来形成的新共识面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

三、社区和旅游的多维状态

旅游人类学要科学地理解和分析旅游在发展中的作用, 就必须放弃传统的一些思维定式, 而代之于系统和动态的分析方法。传统的现代化和文化适应理论认为, 当传统社会与技术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相遇时, 传统社会必然受害。在旅游领域, 这种情况被定义为“台球冲撞模型”, 即当一个社区或者一种文化力推动的白球

(静止的红球) 被外

((旅游发展) 撞击后, 社区

是, 争辩社会文化影响是好还是坏过于单纯也无意义。很难精确地测量和客观的解释社会文化的变化, 文化的“衰退”、文化的“腐败”以及传统和民族的消失等说法可能过于主观。这些反思“文化”等关键, , , 应注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证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该领域的主导思想的是批判“警示平台”, 实证调查对“警示平台”的挑战最大, 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

⑨本派的学者主张, 旅游是传Graburn 和Picard 。

球) 动。Wood 思是被动的, , 而不是被

③动地被外力所主宰。

Pi -Sunyer 曾经指出“旅游并不一定导致外

部经济力量的控制、当地机构的衰退或对外来者的消极态度。一些社区似乎是在旅游者的带动下

④他把奥地利和瑞士纳入这些地区繁荣起来”。

统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协调的推动力。Graburn 研究和描述了旅游对加拿大人和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新西兰的毛里求斯人和肯尼亚Ka mba 人的影响, 研究发现这些少数民族在为外来者创作艺术品的过程中, 也提高了自我认同感和自尊自豪感; 这些少数民族“如此娴熟地使用他们擅长的特殊技巧, 远胜于主流社会的水平”, 同时他们知道白人“不可能在皂石上雕刻得像他们

(爱斯基摩人) 那么好。对于Navaho 的珠S ofield 在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中指出利用价值υλ 宝和毛里人的木雕亦如是”。

之列。在他看来, 大多数的瑞士人和奥地利人都适应了旅游, 他们既可获得经济利益, 又不使社会失控。Picard 对巴厘岛的案例研究也得到同样

⑤30多年前他发表的研究成果研究, 对的结论。

该岛的旅游规划产生极大的影响。他详尽地描述了巴厘岛人如何成功应对并适应了旅游对他们的传统文化

(艺术、舞蹈、音乐) 造成的影响,

以及他们如何有机地将现代与传统联系起来。他认为与其说巴厘人在为旅游服务, 还不如说他们使得旅游为他们服务。

在新涌现的现代化理论中缺乏对文化所扮演

判断来断定旅游是好是坏, 或者旅游发展的对错过于简单化。只有基于详实的实证研究, 通过检验冲突、共存和并生等概念性的问题, 才能真正

①苏 勤, 林炳耀:《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 《地理研究》2004年第1期。

②Wood, R. E . Touris m, Culture and the Soci ol ogy of Devel opment . H itchcock, M. , King, V. T . and Parnwell, M 1J 1G 11Touris m in South -East Asia 1London:Routledge, 1993:PP 148~701

③Nash, D. Touris m as an Anthr opol ogical Subject . Current Anthropology , 1981, 22(5) :PP 1461~4811

④Pi -Sunyer, O. Thr ough Native Eyes:Tourists and Touris m in a Catalan Mariti m e Community. S m ith, V. 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 m 1Philadel 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7:PP 1149~1561

⑤Picard, M. Bali:Cultural Touris m and Touristic Culture . Singapore:A rchi pelago, 19961

⑥Worsley, P . The Three W orlds:Culture and W orld D evelop m ent .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W einer, M. and Huntingt on, S . P . U nderstanding Political D evelop m ent . Bost on:L ittle, B r own, 1987。Wood, R. E . Touris m, Culture and the Soci ol ogy of Devel opment . H itchcock, M. , King, V. T . and Parnwell, M. J. G 1Touris m in South -East Asia . London:Routledge, 1993:PP 148~701⑦H itchcock, M. , King, V. T . , and Parnwell, M. J. G 1Touris m in South -East Asia . London:Routledge, 19931⑧潘秋玲, 李文生.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经济地理》2004年第3期。

⑨Graburn, N. H. The Anthr opol ogy of Touris m . Annals of Touris m Research , 1983, (10) :PP 19~331Pi -Sunyer, O. Thr ough Native Eyes:

Tourists and Touris m in a Catalan Mariti m e Community. S m ith, V. 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 m . Philadel 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7:PP 1149~1561Picard, M. Cultural Touris m in Bali:Nati onal I ntegrati on and Regi onal D ifferentiati on M. H itch 2cock, V. T . King and M. J. G . Parnwell . Touris m in South -East Asia . London:Routledge, 1993:PP 171~981υλ Graburn, N. H. Ethnic and Tourist A rts:Cultural Expressions fro m the Fourth W orld .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 ornia Press, 19761

・40・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                 

[澳]Trevor Sofield  徐红罡★

①理解旅游发展。作既定的条件, 而认同感就是这三个要素的总

⑤对于旅游和游客来说, 人+地点就是文和。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 从而产生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矛盾。冲突是人类的共性, 冲突既可能是外因引起、也可能是内因引起的。当个人、群体或者社会的行为举止被理解为对立面的时候, 就已进入冲突。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了冲突解决的方式。如果从冲突和力量的视角去观察旅游发展的话, 就能够发现、理解眼前发展的历程, 并

②简单地把旅游归结为有弊且能够着手解决它。

化, 例如, 游客在故宫游览就是“体验中国文化”; 在长城上感受“四千年不断的历史”; 在西安参观兵马俑让游客回到帝国的过去; 去丽江旅游主要是感触云南纳西少数民族的文化; 到海南旅游不能不参加黎族的舞蹈。各级政府和当地居民就是利用人-文化-地点这种模式来促进民族旅游业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全球范围内, 人-文化-地点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了所有的人都了解国家及其原则, 史, ,

“真

正, 、有明确分割

⑥以往的研究证。

无利, 并不能加深对情况的理解或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共存”是指位于同一空间内的两个或者多个不同的个体之间极少或者毫无影响的状态。这个术语的一方指旅游发展, 根据Budo w ski 的理论, , , ③、生关系, 。

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很难改变社区和文化是合而为一的观念, 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一定地域上人和文化是盘根错节并深深扎根在本区域中;

“祖

国”这个概念就浸透着“自然”, 含着浓郁的怀旧情绪。许多社会存在这样的一种朴素想法, 可以在与世隔绝的乡村或社区里找回过去。其实, 乡村形象的重塑也是为了发展旅游业; 乡村通过凸显“真实”、“本真”和“质朴”等符号, 向游客表明与乡村相对立的其他都是假的、被制造的、可替代的或者只是现代的复制品。

西方长期以来认为“怀旧”是旅游开发市场时创造出的概念,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质朴、纯净的乡村和与世隔绝的山岳一直都是审美和游览的对象。例如, 诗人陶渊明就舍弃官位, 回归乡村。《归园田居》诗中将他的怀旧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13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李白诗《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更是描绘了中国文化中山与人合一的象征关系。

儒家的道德观中也强调仁者应该从自然中寻找终极真理, 儒生应该从乡村获得书法、诗歌、

, 在初期发展阶段, 社区和度假区似乎互不干涉, 但是这种互不相干的局面很快就被打破, 周边社区和旅游区的冲突和矛盾不断而且还越演越列。

“并生”是一种利益相关者之间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生物学上, 指一个生物体存活在另一个生物体中。这个词阐述旅游者和旅游地社区的关系时, 意味着旅游者和旅游社区是相对独立的, 但是都可以持续地从相互关系中获得利益。旅游地社区向游客提供设施、吸引物和旅游活动; 游客使旅游地社区获得发展机会。实证研究表明, 只要当地居民能够从旅游发展中获益, 社区和居民对旅游就会持积极的态度。而如果旅游发展中, 当地居民在娱乐、个人隐私、生活方式

④如等等方面受到制约, 就会产生反感的情绪。

果旅游发展中充分考虑社区的需要和利益, 那么旅游发展和当地社区之间就能达到稳定的共生状态。

四、人-文化-地点

传统的人类学研究都是把人-文化-地点当

①Sofield, T . H. B. The I m pact of Touris m Devel opment on Traditi onal Soci o -culturalValues in the South Pacific:Conflict, Co -existence and

Sy mbi osis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 arine and Coastal Touris m , EastW est Center , Honolulu, Haw aii, 1990, PP 127~56.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 waii . ②Sofield, T . H. B. Em po w er m ent of Sustainable Touris m D evelop m ent . London:Perga mon, 20031③Budowski, G . Touris m and Conservati on:Conflict, Coexistence and Sy mbi osis . Environm ental Conservation , 1976, 4(3) :PP 127~31。④Pearce, P . L. , Moscardo, G . and Ross, G . F . Touris m I m pact and Community Percep ti on:An Equity -Social Rep resentati onal Pers pective .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1991, 26:PP 1147~1521

⑤Gup ta, A. and Fergus on, J. 1997, Culture, Po w er , Place:Explorations in C ritical Anthropology . Durha m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1

⑥Malkki, L. H. Nati onal Geographic:the Rooting of Peop les and the Territ orializati on of Nati onal I dentity Among Scholars And Refugees. Gup 2ta, A. and Fergus on, J. Culture, Po w er , Place:Explorations in C ritical Anthropology . Durha m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PP 152~741

・41・

2008年第4期第34卷№14, 2008Vol 134

①中国游客的旅游实际上是一种怀绘画的灵感。发展的趋势, 它要求旅游及相关方面的论断应基于调查研究而非主观看法和个人情感。强调研究者必须严谨地选择和运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特别注意影响客观结论的内外因素。结合H itch 2

cock, King 和Parn well 框架性的分析思路和旅

旧朝圣的旅程, 他们游览那些文人骚客留下笔墨的名山大川, 找寻诗歌、图画中描写的意境。例如近年来的凤凰、江南水乡等旅游热点的出现就是例证。

Gup ta &Fergus on 称人类学家目前关注的是

游发展的实践, 旅游人类学在开展研究时, 应特别注意:⑤

调查研究的时间/时期。对一些问题的跟踪研究表明, 旅游产生负面影响的研究结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可能得到相反的结论, 反之亦然。与收集数据长达数年的纵向研究相反, “快照式调查”(对特定领域作短期调查) 。

、民族团体因此必须谨。旅游给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 有的或备受剥削, 有的或因此获利。

不同的策略和不同的旅游形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旅游者的到访数量、逗留时间和消费水平会给当地社区和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发展适应性旅游

(adap tive t ouris m ) 的一个主要目标是

地点-人-文化的脱节和分离, 他们正热衷于反

②而旅游业关心的却对“把地点作为体验的”。

正好相反, 旅游市场促销的口号就是要让游客到目的地体验当地的文化。在现代旅游生产系统中, 游客通常是不会进入到旅游地的“后台”。

M acCannell, U rry 和其他的研究者宣称游客总在

追寻真实性和“他者”, 希望透过表面现象体验奇异他者的“真实”文化, Cohen 却指出大部分的游客是度假游客, 旅游的主要动机是休闲、放松和娱乐, “假节庆”文化的所有者。但是有了国家后, 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国家与社区共同拥有文化, 国家可以重新定义文化和利用文化, 国家决定向外界展示本土文化的哪个侧面及如何展示。因此, 国家和旅游业在对待文化的方式和方法上与旅游有类似之处, 两者都试图将特定地理区域从周边环境分离出来, 都把强调此区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作为工

③作重点。

保持对旅游饱和度高度敏感, 同时根据适当的承载能力加以引导。

旅游者的来源和族群背景显然会产生不同影响。在亚洲许多国家

(如马来西亚, 泰国, 中

国际旅游对塑造或再造亚洲国家的形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西方各种旅游手册、网页是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而“孤独星球”的发行量和影响远远大于人类学著作。因而格类本提议联合国利用民族旅游实现政策目

④总之, 人类学的挑战不是否认旅游研究的标。

国) , 以本国居民和其他亚洲人为主体的旅游就比以西方旅游者为主的旅游要发达得多, 所以西方旅游给东方文化带来伤害的流行观点有待商榷。

不应该单独强调旅游的影响, 事实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如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交通的改善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现代价值观, 比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时间长, 也更深刻。

同时, van W illigen 将应用人类学在发展问题中的运用研究分为干预人类学和政策研究。本文作者根据旅游业的具体情况, 在van W illigen 研究的基础上, 阐述了与各研究领域与旅游的关

合理性和重要性, 而是要研究旅游的动态变化, 探索旅游系统的复杂性, 和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

五、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架构

Jafari 倡导的“知识库平台”是旅游人类学

①Petersen, Y . Y . The Chinese Landscape as a Tourist A ttracti on:I m age and Reality . Le w, A. and Yu, L. Touris m in China . Geographical,

Political and Econo m ic Perspectives . Boulder:W estvie w Press, 1995:PP 1141~1541

②Gup ta, A. and Fergus on, J. 1997, Culture, Po w er , Place:Explorations in C ritical Anthropology . Durha m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1

③Leong, W. T . Culture and the State:Manufacturing Traditi ons f or Touris m . C ritical S tudies in M ass Co mm unication , 1989, (6) :PP 1355~

375. Sofield, T . H. B. and L i, F . M. S . China:Touris m Devel opment and Cultural Policies . Annals of Touris m Research, 1998, 25(2) :PP 1323~353.

④Graburn, N. H. Touris m and Cultural Devel opment in East A sia. Ya mashita, S . , D in, K . H. , and Eades, J. S . Touris m and Cultural D e 2velop m ent in Asia and O ceania . Selangor:Penerbit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19971⑤潘秋玲, 李文生:《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经济地理》2004年第3期。

・42・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                 

[澳]Trevor Sofield  徐红罡★

①系如下, 供旅游人类学家参考借鉴。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社区旅游、特色民族旅游、消除贫穷相关的政策制定和规划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文化遗产、物质遗产和传统手工技能的保护和支持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 将这些成果运用在旅游中可以提高旅游项目的可持续性。

西方在应用人类学研究和运用上走了弯路, 长期困扰于人类学是否应该运用于旅游发展的问题, 直到最近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中国的人类学研究环境有利于应用人类学的研究, 周大鸣在回顾应用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践中指出, 中国的社

②会学/。

干预人类学在旅游中的领域可分为:行动人类学, 研究与发展人类学, 社区发展, 鼓动人类学, 文化掮客, 社会营销。这几个领域在旅游中运用的针对性也各有不同。行动人类学适用于制定以社区目标的、价值明晰的策略, 例如社区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旅游等, 在政策研究的运用领域主要为社会影响。研究与发展人类学则基于研究基础上的参与式干涉, 例如为文化和遗产旅游发展而收集的社区人口社会经济数据, 主要用于调查评估, 监测正在运营的旅游项目、判定项目的成功与否。社区发展用于分析社区参与和志愿合作的自助行动, 在实践中致力于促进社区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新知识、采纳新技术的了解和运用。鼓动人类学通过提供数据信息, (人类学家) 自从20世纪。在, 的“知识, 以田野调查为基, 着重对旅游的整体把握, 推进旅游人类学的理论建设和对实践的指导。

(感谢王日晶为本文提供的部分翻译工作)

人们连接起来, 。社会营销则把商业营销和应用社会科学结合起来, 通过研究制定策略, 引导人们的行为, 使游客和旅游社区都获益。

(责任编辑 方 舟)

六、结 论

在旅游高速发展的中国, 人类学应该起到重

①van W illigen, J. Applied Anthropology:An Introduction . Bergin &&Garvey:W est port, CT, 1993.

②周大鸣:《应用人类学与中国实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

・43・

2008年第4期第34卷№14, 2008Vol 134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

[澳]Trevor Sofield, 徐红罡

3

摘 要:旅游快速发展的50年内, 旅游和人类学学科的关系错综复杂, 它们之间更多的是矛盾而不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会文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 情况有所变化, 人类学的理论开始用于指导旅游的发展、关键词:旅游人类学; 应用人类学; Radcliffe B r o wn 在1930年发表的“Anthr opol ogy as Public Service and M a 2

lino w ski’s Contributi on t o It ”中最先引入了应用人①虽然应用人类学的定义不断地类学这个概念。

⑤展的贡献。

二、旅游人类学的四个平台

从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历程也可以看出人类学的学术之争。1973年人类学家Jafar Jafari 创办的《旅游研究纪事》就很重视旅游人类学的研究,

⑥该刊现在成了世界最有影响的旅游学术期刊。

变化, 但其本质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是学术的贡献。

自应用人类学产生以来, 人类学的学界就分成了两派, 一是学术导向的, 一是强调为发展服务即应用导向的。1941年, M argaret M ead 等人为了抗议应用人类学受到美国人类学会的边缘化待遇, 成立美国应用人类学会, 并出版全球第一本“应用人类学”杂志, 宣称应用人类学者要

②1983年成立美国为他们政策建议的后果负责。

1977年S m ith 编著了影响重大的旅游人类学著作

《主体与客体:旅游的人类学》, ⑦其后Nash 在《现代人类学》发表了《旅游:人类学的一个课题》。⑧尽管这些研究最初并没有引起人类学界的关注, 但是确实推动了旅游人类学的发展。随后的30多年内,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已经累积了相当的成果。

但是正如Jafari 指出的, 人类学家与旅游发展历程不简单。受知识结构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最初对旅游发展都持不友好的态度, 多数对旅游的指责并不是来源于实证, 而是基于他们对旅游的理解。只有在最近20~30年, 主流人类学才慢慢接受:

(1) 旅游这一现象值得人

国家人类学实践学会(NAP A ) , 主要针对在田

③1999年和2006年出野工作的人类学实践者。

版两本重要论文集, 目的是缩小研究导向和应用导向人类学的差距, 加强两者的关联和认同

④2006年论文集反映了应用人类学对全球发感。

3作者简介:Trevor Sofield, 澳大利亚塔斯美尼亚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和澳大利亚格理菲斯旅游学院兼职教授; 徐红罡,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 510275) 。

①B r own, R. Anthr opol ogy as Public Service and Malinowski’s Contributi on t o It. Cited in Sills, D. L. A D ictionar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e w York:Mac m illan, 1968:P 132.

②Mead, M 1, Chapp le, E 1D 1and B r own, G 1G 1Report of the Comm ittee on Ethics. Hum an O rganization, 1949, 8(2) :PP 120~21. ③Fiske, S . J. and Cha mbers, E . Status and Trends :Practice and Anthr opol 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H ill, C . E . and Baba, M. L. The Gl obal 2

izati on of Anthr opol ogy . NAPA B ulletin 25, W ashingt on:American Anthr opol ogical A ss ociati on, 2006.

④H ill, C . E . and Baba, M. L.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nthr opol ogy:Rebuilding a Fractured Synthesis . NAPA B ulletin 18, W ash 2

ingt on:American Anthr opol ogical A ss ociati on, 1999.

⑤H ill, C . E . and Baba, M. L. The Gl obalizati on of Anthr opol ogy 1NAPA B ulletin 25, W ashingt on:American Anthr opol ogical A ss ociati on, 2006.

⑥B rigugli o, L. , B. A rcher, J. Jafari, and G . W all . Sustainable Touris m in Islands and Sm all S tates:Issues and Policies . London:Pinter, 1996.

⑦V. S m ith . Hosts and Guest: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 m. Oxf ord:B lackwell, 1978.

⑧Nash, D. Touris m as an Anthr opol ogical Subject. Current Anthropology , 1981, 22(5) :PP 1461~481.

・38・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                 

[澳]Trevor Sofield  徐红罡★

类学进行严肃的学术研究; (2) 从学术上说, 能够替代现有旅游模式的新型旅游, 从而减轻旅游带来的冲击。生态旅游和社区旅游都是从“调整平台”派生而来。这种观点认为, 通过加强旅游者对旅游地社区的责任感、提高其对环境和文化因素敏感性, 可以找到不同于大众化、商业化这种“硬”的旅游模式的替代。

不过, 这三个平台都不是根植于实证的研究。现在很多旅游研究人员都意识到, 只有把旅游当做一个整体去研究, 理解它的基本功能和结构, 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理论体系。因而, 当相关的研究成果积累到一定量后, 就出现了第四个“知识平台”。归属这个平台的学者, 宣称:, , 呼“知识平台”为, 而不是别的。总体来看, 跨学科的“知识库平台”以客观分析为目标, 以田野调查为基础, 着重对旅游的整体把握。正是这一平台的出现, 促使许多人类学家开始涉足于旅游领域的研究, 这也意味着纯研究人类学和运用人类学之间矛盾的渐渐消解。

Jafari 基于西方旅游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总结

将人类学的学术理论体系运用到旅游发展领域是可接受的并且是合乎道德的。但是对许多人而言, 应用人类学依然是充满争议的。

Jafari 在1990年发表了一篇获得国际认可的

文章。在这篇文章中, 他按主题研究法将人类学与旅游发展的研究分为四个“平台”, 这四个“平台”按时间顺序先后出现, 每一个“平台”是对前一“平台”的直接响应, 然而今天它们作为四股潮流并存着, 而不是相互取缔的关系。这四个平台的动态变化反应了研究导向和应用导

①向人类学之争。

Jafari 将第一个平台, “宣传平台”, 定位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平台的研究者强调旅游对

经济的重要性, 尤其对外汇、献。“宣传平台”行业。过去10类拥护者, 古老传统复兴、一些应用人类学家也成了“宣传平台”拥护者。

第二个平台是“警示平台”。20世纪70年代, 人类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质疑“宣传平台”表达的过度肯定的观点, Jafari 称之为“警示平台”。他们专注旅游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 对旅游持高度批判的态度。他们为数众多, 当中有杰出的人类学家和非政府组织成员。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 他们的观点可以总结如下:旅游会消灭/削弱传统; 旅游使目的地的居民和文化商品化, 他们的舞蹈、歌曲、节日以及宗教庆典都沦为“虚伪的展览品”, 从而失去了内在价值和深层含义; “垃圾纪念品”和“机场艺术”取代了艺术和传统技艺; 旅游区域的资源被外来

(国内外) 旅游者掠夺一空; 巨大

(往往是跨国公司、

出四个平台, 中国人类学研究与旅游的关系也出现了相同规律, 例如, 前三个平台共存, 许多观点并没有科学基础, 主观推论多于实证研究, 运用第四个上“知识平台”的研究者较少, 但是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也有自己的特点。

人类学家对旅游的研究, 还处在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第一篇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是

1992年刘振礼以野三坡的研究。到目前为止,

研究文献的数量非常有限, 主要以学术论文为

②主, 没有系统的专门性学术论著。

的效益流向开发商和投资者前三个平台出现的时间相继不远, 当国内研究者还在宣传旅游的好处时, 国外旅游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也通过研究的综述、论文或专著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学术界, 他们的主要观点、学术派别及其思想, 影响了国内学者的观点和对问题的选择。

中国学术界对属于“调整平台”的生态旅

③生态游和社区旅游关注度远远高于西方学者。

连锁酒店和国际航空) , 而不是当地社区, 当地社区被边缘化和疏远; 旅游是季节性的等等。“警示平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热心社会科学的研究者的家园。对于任何主张“宣传平台”宣称旅游利益的人而言, “警示平台”就是其对立面。但是“警示平台”的拥护者往往使用例外的案例来说明他们的观点, 因而无法开展与其他研究者富有成效的对话。

第三个平台是协调前两个针锋相对的“调整平台”。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可以找到一种

旅游在1987年第一次在《地理学报》引入以来, 一直都是热门研究领域, 而社区旅游在20

④世纪90年代末引入后也迅速成为新热点。

①Jafari, J. Research and Scholarshi p:The Basis of Touris m Educati on. Journal of Touris m S tudies, 1990, 1(1) :PP 133~411

②刘振礼:《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 《旅游学刊》1992年, 第3期。③陈德广:《从旅游研究博士论文看旅游学学科发展》, 《旅游学刊》2004年第6期。④余 洁, 马耀峰, 苟晓东:《近年来中国旅游研究的现状及热点问题述评》, 《经济地理》2006年第4期。

・39・

2008年第4期第34卷№14, 2008Vol 134

值得一提的是, 近20年来, 在民族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 旅游对民族文化也引起了国内学者极大的关注。国内目前许多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对象都是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 而对民族地区

①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持负面观点的多。

的角色的理解, ⑥虽然把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出发点, 可以重新理解旅游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⑦但遗憾的是许多关于第三世界国家旅游的调查和辩论都“聚焦于旅游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是利于发展的还是不利发展的”。中国本土的旅行社会影响研究也大部分在争论、证实旅游开发对目的地社会文化正面和负

⑧近年来形成的新共识面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

三、社区和旅游的多维状态

旅游人类学要科学地理解和分析旅游在发展中的作用, 就必须放弃传统的一些思维定式, 而代之于系统和动态的分析方法。传统的现代化和文化适应理论认为, 当传统社会与技术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相遇时, 传统社会必然受害。在旅游领域, 这种情况被定义为“台球冲撞模型”, 即当一个社区或者一种文化力推动的白球

(静止的红球) 被外

((旅游发展) 撞击后, 社区

是, 争辩社会文化影响是好还是坏过于单纯也无意义。很难精确地测量和客观的解释社会文化的变化, 文化的“衰退”、文化的“腐败”以及传统和民族的消失等说法可能过于主观。这些反思“文化”等关键, , , 应注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证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该领域的主导思想的是批判“警示平台”, 实证调查对“警示平台”的挑战最大, 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

⑨本派的学者主张, 旅游是传Graburn 和Picard 。

球) 动。Wood 思是被动的, , 而不是被

③动地被外力所主宰。

Pi -Sunyer 曾经指出“旅游并不一定导致外

部经济力量的控制、当地机构的衰退或对外来者的消极态度。一些社区似乎是在旅游者的带动下

④他把奥地利和瑞士纳入这些地区繁荣起来”。

统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协调的推动力。Graburn 研究和描述了旅游对加拿大人和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新西兰的毛里求斯人和肯尼亚Ka mba 人的影响, 研究发现这些少数民族在为外来者创作艺术品的过程中, 也提高了自我认同感和自尊自豪感; 这些少数民族“如此娴熟地使用他们擅长的特殊技巧, 远胜于主流社会的水平”, 同时他们知道白人“不可能在皂石上雕刻得像他们

(爱斯基摩人) 那么好。对于Navaho 的珠S ofield 在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中指出利用价值υλ 宝和毛里人的木雕亦如是”。

之列。在他看来, 大多数的瑞士人和奥地利人都适应了旅游, 他们既可获得经济利益, 又不使社会失控。Picard 对巴厘岛的案例研究也得到同样

⑤30多年前他发表的研究成果研究, 对的结论。

该岛的旅游规划产生极大的影响。他详尽地描述了巴厘岛人如何成功应对并适应了旅游对他们的传统文化

(艺术、舞蹈、音乐) 造成的影响,

以及他们如何有机地将现代与传统联系起来。他认为与其说巴厘人在为旅游服务, 还不如说他们使得旅游为他们服务。

在新涌现的现代化理论中缺乏对文化所扮演

判断来断定旅游是好是坏, 或者旅游发展的对错过于简单化。只有基于详实的实证研究, 通过检验冲突、共存和并生等概念性的问题, 才能真正

①苏 勤, 林炳耀:《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 《地理研究》2004年第1期。

②Wood, R. E . Touris m, Culture and the Soci ol ogy of Devel opment . H itchcock, M. , King, V. T . and Parnwell, M 1J 1G 11Touris m in South -East Asia 1London:Routledge, 1993:PP 148~701

③Nash, D. Touris m as an Anthr opol ogical Subject . Current Anthropology , 1981, 22(5) :PP 1461~4811

④Pi -Sunyer, O. Thr ough Native Eyes:Tourists and Touris m in a Catalan Mariti m e Community. S m ith, V. 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 m 1Philadel 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7:PP 1149~1561

⑤Picard, M. Bali:Cultural Touris m and Touristic Culture . Singapore:A rchi pelago, 19961

⑥Worsley, P . The Three W orlds:Culture and W orld D evelop m ent .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W einer, M. and Huntingt on, S . P . U nderstanding Political D evelop m ent . Bost on:L ittle, B r own, 1987。Wood, R. E . Touris m, Culture and the Soci ol ogy of Devel opment . H itchcock, M. , King, V. T . and Parnwell, M. J. G 1Touris m in South -East Asia . London:Routledge, 1993:PP 148~701⑦H itchcock, M. , King, V. T . , and Parnwell, M. J. G 1Touris m in South -East Asia . London:Routledge, 19931⑧潘秋玲, 李文生.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经济地理》2004年第3期。

⑨Graburn, N. H. The Anthr opol ogy of Touris m . Annals of Touris m Research , 1983, (10) :PP 19~331Pi -Sunyer, O. Thr ough Native Eyes:

Tourists and Touris m in a Catalan Mariti m e Community. S m ith, V. 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 m . Philadel 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7:PP 1149~1561Picard, M. Cultural Touris m in Bali:Nati onal I ntegrati on and Regi onal D ifferentiati on M. H itch 2cock, V. T . King and M. J. G . Parnwell . Touris m in South -East Asia . London:Routledge, 1993:PP 171~981υλ Graburn, N. H. Ethnic and Tourist A rts:Cultural Expressions fro m the Fourth W orld .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 ornia Press, 19761

・40・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                 

[澳]Trevor Sofield  徐红罡★

①理解旅游发展。作既定的条件, 而认同感就是这三个要素的总

⑤对于旅游和游客来说, 人+地点就是文和。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 从而产生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矛盾。冲突是人类的共性, 冲突既可能是外因引起、也可能是内因引起的。当个人、群体或者社会的行为举止被理解为对立面的时候, 就已进入冲突。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了冲突解决的方式。如果从冲突和力量的视角去观察旅游发展的话, 就能够发现、理解眼前发展的历程, 并

②简单地把旅游归结为有弊且能够着手解决它。

化, 例如, 游客在故宫游览就是“体验中国文化”; 在长城上感受“四千年不断的历史”; 在西安参观兵马俑让游客回到帝国的过去; 去丽江旅游主要是感触云南纳西少数民族的文化; 到海南旅游不能不参加黎族的舞蹈。各级政府和当地居民就是利用人-文化-地点这种模式来促进民族旅游业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全球范围内, 人-文化-地点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了所有的人都了解国家及其原则, 史, ,

“真

正, 、有明确分割

⑥以往的研究证。

无利, 并不能加深对情况的理解或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共存”是指位于同一空间内的两个或者多个不同的个体之间极少或者毫无影响的状态。这个术语的一方指旅游发展, 根据Budo w ski 的理论, , , ③、生关系, 。

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很难改变社区和文化是合而为一的观念, 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一定地域上人和文化是盘根错节并深深扎根在本区域中;

“祖

国”这个概念就浸透着“自然”, 含着浓郁的怀旧情绪。许多社会存在这样的一种朴素想法, 可以在与世隔绝的乡村或社区里找回过去。其实, 乡村形象的重塑也是为了发展旅游业; 乡村通过凸显“真实”、“本真”和“质朴”等符号, 向游客表明与乡村相对立的其他都是假的、被制造的、可替代的或者只是现代的复制品。

西方长期以来认为“怀旧”是旅游开发市场时创造出的概念,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质朴、纯净的乡村和与世隔绝的山岳一直都是审美和游览的对象。例如, 诗人陶渊明就舍弃官位, 回归乡村。《归园田居》诗中将他的怀旧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13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李白诗《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更是描绘了中国文化中山与人合一的象征关系。

儒家的道德观中也强调仁者应该从自然中寻找终极真理, 儒生应该从乡村获得书法、诗歌、

, 在初期发展阶段, 社区和度假区似乎互不干涉, 但是这种互不相干的局面很快就被打破, 周边社区和旅游区的冲突和矛盾不断而且还越演越列。

“并生”是一种利益相关者之间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生物学上, 指一个生物体存活在另一个生物体中。这个词阐述旅游者和旅游地社区的关系时, 意味着旅游者和旅游社区是相对独立的, 但是都可以持续地从相互关系中获得利益。旅游地社区向游客提供设施、吸引物和旅游活动; 游客使旅游地社区获得发展机会。实证研究表明, 只要当地居民能够从旅游发展中获益, 社区和居民对旅游就会持积极的态度。而如果旅游发展中, 当地居民在娱乐、个人隐私、生活方式

④如等等方面受到制约, 就会产生反感的情绪。

果旅游发展中充分考虑社区的需要和利益, 那么旅游发展和当地社区之间就能达到稳定的共生状态。

四、人-文化-地点

传统的人类学研究都是把人-文化-地点当

①Sofield, T . H. B. The I m pact of Touris m Devel opment on Traditi onal Soci o -culturalValues in the South Pacific:Conflict, Co -existence and

Sy mbi osis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 arine and Coastal Touris m , EastW est Center , Honolulu, Haw aii, 1990, PP 127~56.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 waii . ②Sofield, T . H. B. Em po w er m ent of Sustainable Touris m D evelop m ent . London:Perga mon, 20031③Budowski, G . Touris m and Conservati on:Conflict, Coexistence and Sy mbi osis . Environm ental Conservation , 1976, 4(3) :PP 127~31。④Pearce, P . L. , Moscardo, G . and Ross, G . F . Touris m I m pact and Community Percep ti on:An Equity -Social Rep resentati onal Pers pective .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1991, 26:PP 1147~1521

⑤Gup ta, A. and Fergus on, J. 1997, Culture, Po w er , Place:Explorations in C ritical Anthropology . Durha m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1

⑥Malkki, L. H. Nati onal Geographic:the Rooting of Peop les and the Territ orializati on of Nati onal I dentity Among Scholars And Refugees. Gup 2ta, A. and Fergus on, J. Culture, Po w er , Place:Explorations in C ritical Anthropology . Durha m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PP 152~741

・41・

2008年第4期第34卷№14, 2008Vol 134

①中国游客的旅游实际上是一种怀绘画的灵感。发展的趋势, 它要求旅游及相关方面的论断应基于调查研究而非主观看法和个人情感。强调研究者必须严谨地选择和运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特别注意影响客观结论的内外因素。结合H itch 2

cock, King 和Parn well 框架性的分析思路和旅

旧朝圣的旅程, 他们游览那些文人骚客留下笔墨的名山大川, 找寻诗歌、图画中描写的意境。例如近年来的凤凰、江南水乡等旅游热点的出现就是例证。

Gup ta &Fergus on 称人类学家目前关注的是

游发展的实践, 旅游人类学在开展研究时, 应特别注意:⑤

调查研究的时间/时期。对一些问题的跟踪研究表明, 旅游产生负面影响的研究结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可能得到相反的结论, 反之亦然。与收集数据长达数年的纵向研究相反, “快照式调查”(对特定领域作短期调查) 。

、民族团体因此必须谨。旅游给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 有的或备受剥削, 有的或因此获利。

不同的策略和不同的旅游形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旅游者的到访数量、逗留时间和消费水平会给当地社区和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发展适应性旅游

(adap tive t ouris m ) 的一个主要目标是

地点-人-文化的脱节和分离, 他们正热衷于反

②而旅游业关心的却对“把地点作为体验的”。

正好相反, 旅游市场促销的口号就是要让游客到目的地体验当地的文化。在现代旅游生产系统中, 游客通常是不会进入到旅游地的“后台”。

M acCannell, U rry 和其他的研究者宣称游客总在

追寻真实性和“他者”, 希望透过表面现象体验奇异他者的“真实”文化, Cohen 却指出大部分的游客是度假游客, 旅游的主要动机是休闲、放松和娱乐, “假节庆”文化的所有者。但是有了国家后, 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国家与社区共同拥有文化, 国家可以重新定义文化和利用文化, 国家决定向外界展示本土文化的哪个侧面及如何展示。因此, 国家和旅游业在对待文化的方式和方法上与旅游有类似之处, 两者都试图将特定地理区域从周边环境分离出来, 都把强调此区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作为工

③作重点。

保持对旅游饱和度高度敏感, 同时根据适当的承载能力加以引导。

旅游者的来源和族群背景显然会产生不同影响。在亚洲许多国家

(如马来西亚, 泰国, 中

国际旅游对塑造或再造亚洲国家的形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西方各种旅游手册、网页是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而“孤独星球”的发行量和影响远远大于人类学著作。因而格类本提议联合国利用民族旅游实现政策目

④总之, 人类学的挑战不是否认旅游研究的标。

国) , 以本国居民和其他亚洲人为主体的旅游就比以西方旅游者为主的旅游要发达得多, 所以西方旅游给东方文化带来伤害的流行观点有待商榷。

不应该单独强调旅游的影响, 事实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如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交通的改善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现代价值观, 比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时间长, 也更深刻。

同时, van W illigen 将应用人类学在发展问题中的运用研究分为干预人类学和政策研究。本文作者根据旅游业的具体情况, 在van W illigen 研究的基础上, 阐述了与各研究领域与旅游的关

合理性和重要性, 而是要研究旅游的动态变化, 探索旅游系统的复杂性, 和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

五、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架构

Jafari 倡导的“知识库平台”是旅游人类学

①Petersen, Y . Y . The Chinese Landscape as a Tourist A ttracti on:I m age and Reality . Le w, A. and Yu, L. Touris m in China . Geographical,

Political and Econo m ic Perspectives . Boulder:W estvie w Press, 1995:PP 1141~1541

②Gup ta, A. and Fergus on, J. 1997, Culture, Po w er , Place:Explorations in C ritical Anthropology . Durha m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1

③Leong, W. T . Culture and the State:Manufacturing Traditi ons f or Touris m . C ritical S tudies in M ass Co mm unication , 1989, (6) :PP 1355~

375. Sofield, T . H. B. and L i, F . M. S . China:Touris m Devel opment and Cultural Policies . Annals of Touris m Research, 1998, 25(2) :PP 1323~353.

④Graburn, N. H. Touris m and Cultural Devel opment in East A sia. Ya mashita, S . , D in, K . H. , and Eades, J. S . Touris m and Cultural D e 2velop m ent in Asia and O ceania . Selangor:Penerbit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19971⑤潘秋玲, 李文生:《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经济地理》2004年第3期。

・42・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                 

[澳]Trevor Sofield  徐红罡★

①系如下, 供旅游人类学家参考借鉴。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社区旅游、特色民族旅游、消除贫穷相关的政策制定和规划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文化遗产、物质遗产和传统手工技能的保护和支持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 将这些成果运用在旅游中可以提高旅游项目的可持续性。

西方在应用人类学研究和运用上走了弯路, 长期困扰于人类学是否应该运用于旅游发展的问题, 直到最近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中国的人类学研究环境有利于应用人类学的研究, 周大鸣在回顾应用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践中指出, 中国的社

②会学/。

干预人类学在旅游中的领域可分为:行动人类学, 研究与发展人类学, 社区发展, 鼓动人类学, 文化掮客, 社会营销。这几个领域在旅游中运用的针对性也各有不同。行动人类学适用于制定以社区目标的、价值明晰的策略, 例如社区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旅游等, 在政策研究的运用领域主要为社会影响。研究与发展人类学则基于研究基础上的参与式干涉, 例如为文化和遗产旅游发展而收集的社区人口社会经济数据, 主要用于调查评估, 监测正在运营的旅游项目、判定项目的成功与否。社区发展用于分析社区参与和志愿合作的自助行动, 在实践中致力于促进社区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新知识、采纳新技术的了解和运用。鼓动人类学通过提供数据信息, (人类学家) 自从20世纪。在, 的“知识, 以田野调查为基, 着重对旅游的整体把握, 推进旅游人类学的理论建设和对实践的指导。

(感谢王日晶为本文提供的部分翻译工作)

人们连接起来, 。社会营销则把商业营销和应用社会科学结合起来, 通过研究制定策略, 引导人们的行为, 使游客和旅游社区都获益。

(责任编辑 方 舟)

六、结 论

在旅游高速发展的中国, 人类学应该起到重

①van W illigen, J. Applied Anthropology:An Introduction . Bergin &&Garvey:W est port, CT, 1993.

②周大鸣:《应用人类学与中国实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

・43・


相关内容

  • 传统村落_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
  •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一) 主持人:孙九霞 中山大学教授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它既关乎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存续,也关乎乡村地区重构与建设的成败,进而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均衡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村落由于快速城市化.城乡发展不平衡.产 ...

  • 循环经济论文
  • 一. 文献检索 1. [文章题目]生态旅游.旅游循环经济和旅游可持续发展 [作者]舒小林:明庆忠:毛剑梅:麻新华: [文献出处]昆明大学学报 2007,18( 2):55-59 2. [文章题目]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与运行的系统模式 [作者]明庆忠 [文献出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9月第 ...

  •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 生态旅游概意昀研究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长沙410004) [摘要]通过分析生态旅游的提出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文大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章将现有生态旅游概念系统地归纳为5种学说,即"保护中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 ...

  • 浙大15级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 浙江 培养目标 浙江大大江 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理解中国情境与所学专业领 学大 Z h 域,能够胜任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或研究性实务岗位. 本专业采用"3+1"(即3年课堂学习+1年个性化培养) 的特色教学模 ...

  • 各专业必读书目
  •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必读书目 (适用于学院各专业) 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二版. 2.<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3.<老子校释>,朱谦之校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老子>全注本). 4.& ...

  • 开发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文化
  • 开发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文化加快跨入现 代生态农业文化时代的步伐 一一基于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北京留民营都市型 现代生态农业文化的调查分析 王有年华玉武 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文化与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的区别在于,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文化是指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中"人化''的那一部分.因此,我们开发的是 ...

  • 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代表述_以黔东南苗族银饰锻制手工艺为例
  • 2011年第3期 (第32卷总第139期)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 Ethnic Studies No.3,2011(Vol.32.General.No.139) 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代表述 ---以黔东南苗族银饰锻制手工艺为例 闫 (厦门大学 摘玉彭兆荣361005)人类学系,福建·厦门要:在人类 ...

  •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_王建军
  • 第25卷 第3期2006年5月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Vol 25,No 3May,2006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 王建军 1,2 ,李朝阳 1,3 ,田明中 1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1 ...

  • 论潮汕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 作者:於贤德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0年10期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25(2000)02-077-09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旅游行为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一般的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游人的需要.于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