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氓]中的弃妇形象

  【摘 要】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的女子,爱得坦荡热烈,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婚后却受到丈夫的虐待。“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诗经・氓》 爱情 弃妇 坚强   【中图分类号】G4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671-1270(2016)02-0016-01   《氓》可谓是一首英勇的悲歌。说它英勇是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大胆、不屈服命运的精神;说它是一首悲歌是因为这是一个弃妇的心声。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又自信自强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爱情至上的。诗中的女主人公“我”在道貌岸然的“抱布贸丝”的伪君子小商人的追求下,接受并轻信了对方的爱情,而且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和后来的负心郎建立了恋爱关系并定下了终身,表现出了“我”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这在那样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女主人公是温顺痴情的。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路上女子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旦看到男方的车子返回来时又破涕为笑,而且边说边笑,痴情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   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为创建家业、创造幸福而天天早起晚睡、早出晚归,从无怨言,是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贤妻型的女性典型。   女主人公是自信自强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虽然氓迎娶时未带什么聘礼,但她带上自己的嫁妆就踏上了迎娶的车子。可以看出她不嫌贫还安贫。“女也不爽”乃是她对自我的肯定,她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丈夫遗弃她没有道理,。她对于丈夫的绝情悲伤之极,“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是她直面斥责丈夫的不义行径,然而,她没有哭天喊地、低三下四地哀求。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中,“我”落到了“兄弟不知,哩其笑矣”的境地,真是雪上加霜。这对于一个 女子来说,所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脆弱一点可能就只有走向死亡之路,但“我”仍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冷静的对待这一沉重的打击和不幸。表现出一个女子勇往直前走自己的路的坦荡自信的坚强和反抗精神。至此,她已变成坚强刚毅、果断决绝的弃妇。她的形象让人喜欢与欣赏,敢爱敢恨、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也值得赞扬。在那个妇女地位低下的时代,夫权思想浓厚的社会,她的反抗更伟大,更具有典型意义。   《诗经》中的弃妇诗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弃妇们的悲惨命运,她们曾和自己的丈夫恩恩爱爱、同甘共苦、共创家园,那些遗弃她们的丈夫们,也曾信誓旦旦,与子偕老,但当生活安定生计无忧,她们也容颜不再时,丈夫便喜新厌旧,无情地抛弃了她们。在那个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她们没有反抗能力,孤立无助,正是在她们的声声苦诉中,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参考文献】   [1] 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褚斌杰.《诗经全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 余冠英.《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作者简介】董慧,职教中心语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17年,2006年晋升讲师,获得锦州市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称号,优质课若干,锦州市三好班级、德育标兵、优秀教师、指导教师等荣誉证书,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若干。

  【摘 要】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的女子,爱得坦荡热烈,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婚后却受到丈夫的虐待。“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诗经・氓》 爱情 弃妇 坚强   【中图分类号】G4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671-1270(2016)02-0016-01   《氓》可谓是一首英勇的悲歌。说它英勇是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大胆、不屈服命运的精神;说它是一首悲歌是因为这是一个弃妇的心声。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又自信自强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爱情至上的。诗中的女主人公“我”在道貌岸然的“抱布贸丝”的伪君子小商人的追求下,接受并轻信了对方的爱情,而且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和后来的负心郎建立了恋爱关系并定下了终身,表现出了“我”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这在那样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女主人公是温顺痴情的。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路上女子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旦看到男方的车子返回来时又破涕为笑,而且边说边笑,痴情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   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为创建家业、创造幸福而天天早起晚睡、早出晚归,从无怨言,是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贤妻型的女性典型。   女主人公是自信自强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虽然氓迎娶时未带什么聘礼,但她带上自己的嫁妆就踏上了迎娶的车子。可以看出她不嫌贫还安贫。“女也不爽”乃是她对自我的肯定,她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丈夫遗弃她没有道理,。她对于丈夫的绝情悲伤之极,“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是她直面斥责丈夫的不义行径,然而,她没有哭天喊地、低三下四地哀求。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中,“我”落到了“兄弟不知,哩其笑矣”的境地,真是雪上加霜。这对于一个 女子来说,所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脆弱一点可能就只有走向死亡之路,但“我”仍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冷静的对待这一沉重的打击和不幸。表现出一个女子勇往直前走自己的路的坦荡自信的坚强和反抗精神。至此,她已变成坚强刚毅、果断决绝的弃妇。她的形象让人喜欢与欣赏,敢爱敢恨、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也值得赞扬。在那个妇女地位低下的时代,夫权思想浓厚的社会,她的反抗更伟大,更具有典型意义。   《诗经》中的弃妇诗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弃妇们的悲惨命运,她们曾和自己的丈夫恩恩爱爱、同甘共苦、共创家园,那些遗弃她们的丈夫们,也曾信誓旦旦,与子偕老,但当生活安定生计无忧,她们也容颜不再时,丈夫便喜新厌旧,无情地抛弃了她们。在那个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她们没有反抗能力,孤立无助,正是在她们的声声苦诉中,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参考文献】   [1] 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褚斌杰.《诗经全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 余冠英.《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作者简介】董慧,职教中心语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17年,2006年晋升讲师,获得锦州市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称号,优质课若干,锦州市三好班级、德育标兵、优秀教师、指导教师等荣誉证书,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若干。


相关内容

  • 浅谈[诗经]弃妇诗中的婚姻制度
  • 浅谈<诗经>弃妇诗中的婚姻制度 2009级汉语言文学(2)班 廖从霞 学号:[1**********]3 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诗歌之源头,是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它为我们再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爱情.婚姻以及智慧,关于婚姻制度的思考也成为了我们一直去讨论的问题.可以说从 ...

  • _诗经_卫风_氓_中弃妇形象分析_徐美娟
  • <诗经·卫风·氓> 中弃妇形象分析 徐美娟 (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 江苏南通 226006) [摘 要] 本文解读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卫风·氓>,认为该诗是诗经中的一首弃妇诗.作者根据诗歌内容及时代特点,逐章分析了诗中的弃妇形象,从纯情的少女对纯真爱情 ...

  •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二章)
  •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二章) 阅读次数:11768 第二章原始歌谣与<诗经> 第一节原始歌谣 知识点: 1.原始歌谣产生于文字产生之前,是口头文学形式: 2.原始歌谣起源于当时的劳动: 3.上古诗乐舞三位一体: 4.原始歌谣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先民的内心世界. 重点:上古文学的起源. 难 ...

  • 1.诗经中婚恋是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 <诗经>中的婚恋诗包括哪几类内容? 试举例说明.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主要包括: (1)男女的相恋相思,如<郑风·叔于田>写女子对男子的悦慕:<郑风·溱洧>.邶风·静女>写男女的欢会:<子衿>.<采葛>写 ...

  • 诗经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 "彼其之子,美无度"--论<诗经>婚恋作品中的男性形象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群像,人间百态,而其中的婚恋诗更加为人称道.提起婚恋诗,人们想到的大多是敢爱敢恨,热情奔放的女性,对其中的男性形象则并无太多关注.本文试图通 ...

  • 古代文学[诗经 国风 卫风 氓]赏析
  • 国风·卫风·氓 氓之蚩蚩1,抱布贸丝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3.送子涉淇4,至于顿丘5.匪我愆期6,子无良媒.将子无怒7,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8,以望复关9.不见复关,泣涕涟涟10.既见复关,载笑载言11.尔卜尔筮12,体无咎言1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4.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15.于嗟鸠兮16,无食 ...

  • 从诗经农耕文化中看女子价值的丧失
  • 从<诗经>.农耕诗中看女性自我价值的丧失 李跃敏 (广西工学院艺术系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西周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从繁荣走向没落的阶段,这一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低落,这种低落可以从<诗经>中大量的弃妇诗透视一二.文章试从<诗经>中有关劳动生产的诗歌入手 ...

  • 论[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 论<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摘 要: <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我国古代传 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在诗篇中,她的形象不是固定的,而是随 着人生境况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特征.本文主要论述了她 在恋爱.婚姻.弃妇这三个人生阶段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象特征. ...

  • 诗经中女子的爱情
  • <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论 姓名:李艳 学号:11001082 班级:文一班 摘要:<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而其中的爱情诗更是具有明显的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影响.本文试图从女性的角度来挖掘分析这些特征. 关键词:<诗经> .爱情婚姻 .女性 爱情婚姻是人类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