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INTELLIGENCE

人文论坛

儒家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

任婵媛

要: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性化、全球化,已极大地打乱了人与自然的均衡。在人与自然关系问

题上,儒家看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因而主张尊重自然规律,“仁”不仅是爱人,而且还要爱物。处于危机之中的人类可以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必要的生态智慧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寻找有效途径。

关键字: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

生态伦理

道德伦理

生态环境

主义”思想滋生并逐步膨胀起来,人类误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并对自然进行了大大超出其承受范围的“征伐”,给这颗美丽的星球造成了无情的伤害。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曾出现过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等污染环境的公害问题。现在又出现了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森林与物种急剧减少和灭绝、酸雨、沙漠化、水土流失、淡水不足等生态问题。面对严酷的现实,人类必须彻底反省以往的思维、行为,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识自然。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共生共荣,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主张二者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和谐共存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0]人生活在自然中,必须按照“中和”的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自然的生机和谐及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儒家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节约自然资源,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流和内核。儒家认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11]。地“其为物不贰”是儒家爱悯万物、顾惜万物的思想基础。因为天地“其为物不贰”,所以一种事物消失了、毁灭了,就是永久地消失了,毁坏了,就永远无法再现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儒家主张人应节制欲望,以便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的需求急剧增加,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规模和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同自然的斗争在一片凯歌声中进行着。当人类仍陶醉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胜利之时,自然对人类的暴虐早已发出了严重的警告甚至给予了报复: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日见增大,全球性气候变暖,酸雨连绵,土地沙化,江河污染,能源枯竭,垃圾成山等等,不一而足[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就集中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对此,人类可以从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所蕴涵的人与自然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一、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虽然,但他的思想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中已包含了这一命题。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孟子[4],他把自然视作与人同样的生命存在,把对人世的普遍关怀推广到宇宙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5]。种爱物之心是源于天命而有的道德心性与生生不已的天道的结合,即所谓“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认为天道与人性是一致的,[6]。人心与天心可以互相感通,发挥人心的能动性感知天心,以人心之至诚合于天心,就能把人的全部融入整个宇宙之这样,“仁”便中,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贯通于天地万物,周行于六合之间,于是有了人生之大乐,天地之从容,万物之得意,人则进入了与天地合德的崇高境界[7]。《中庸》所言“赞天地之化育”,是对这一“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和审美境界的高度概括,深得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要旨。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而不是“天人不分”。儒家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8]这个天就是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自然界自有其运行的规律,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支配,正如荀子所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9]。因此,人类在为自身的生存而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把这种改造和利用限定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遵循上,即“制天命”须以“应天时”为前提。否则,就会破坏和危及人类的生存基础。

伴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急剧增强,一种“人类中心

[2]孔子肯定了天,即肯定了自然,人与自

然具有统一性。孔子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入审美的视野来欣赏,使得自然界进入了主体的精神活动领域,能够同人的精神活动形成映射和互动,从而使自然对象也具备了审美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

INTELLIGENCE

人文论坛

儒家自孔子起就反对滥用资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2]。只有节用,才不致于无限度地开发自然资“使民以时”,老百姓才不致于荒源,只有

费生产,才能形成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孔子坚决反对统治者搜刮民财,铺张浪费,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于周公的季氏搜括财富,孔子对冉求大为不满,公开号召其学生对冉求“鸣鼓而攻之”。[13]《论语・述而》记载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充分体现了孔子取物有节、节制利用资源的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对统治者之穷侈极欲予以严厉的斥责,认为统治者“疤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此率兽而食人也。”[14]孟子要求统治者节制物欲,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合理利用资源,注意发展生产,使自然资源生产、开发、利用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15]孟子认识到其他物类对人类的重要性,所以提倡“仁民爱物”。他所提倡的“仁民爱物”反映了儒家重物节物的思想。他认识到,只有重物节物才能使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生息息,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尊重自然秩序和生命。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能够尊重自然,不能从长远和全局考虑如何更好地与这个星球的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速度超出了人类自己的预料,同时也正在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自食恶果。江河洪水泛滥,资源枯竭,宇宙射线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所有这些都警示人类:自然不是可以随意盘剥的对象,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警示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越来越无所顾忌地大肆攫取和挥霍自然资源,造成了生物、水、土地和矿产资源的急剧减少,如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已减少了四分之一,生物资源减少了两万余种。人类目前的主要能源石油、煤、天然气的已探明的储量只能再开采50年。资

源的急剧减少验证了儒家资源节约思想的正确性。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并依靠高科技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要开发新的非耗竭型的资源,才能维持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孔子一生都以实现“仁”为己任,以实现“仁”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儒家认为,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若随意破坏浪费这些资源,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仁者爱人。”

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的不懈追求。近代以来的工业化极力追求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利益。但一些人的精神、伦理、道义、美德等崇高的价值却被忽略或异化了。人与自然失去了亲密的交往,自然只被视为人类的工具和手段。人与自然处于分离与对立的状态,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裂与失衡,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的精神危机。人只有与宇宙共生,与宇宙同行,与生命沟通,才能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进化的崇高目标和理想境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表达了人类对价值、对精神归宿的探求与追寻。生态道德不仅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对话,更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有道德才能高尚,有修养才能文明,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才能自觉遵循保护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履行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人类的未来掌握在社会每一个人手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人类文明与大自然永恒的话题———和谐,从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悟出“生态和谐”的真谛,与全人类一道,凭借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保护好人类所居住的这个星球,共同努力,创造出一个绿色文明的21世纪。

参考文献:

[16]他认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爱的

关系。人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和征服,必须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的朋友,像爱护朋友那样爱护自然。《后汉书》中记载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17]我们知道孝是为人之本,这就意味着他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了道德要求的高度。

儒家孔、孟继承了古代的天命思想,认为人道与天道是一致的,天不仅是自然万物的主宰,也是道德和义理的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道德意义,因此,人要知天、敬天。这样一种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标志着人类的道德境界与完美人格,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能否爱物与能否爱人一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境界高下的标准。儒家继承发展了古代朴素的环境伦理思想,把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应用于自然界,一方面使伦理道德具有了保护环境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人类的道德关怀,提升了人类的道德境界。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突破了固有的家庭与社会伦理思想范畴,由家庭、社会进一步拓展到生态自然,把对待生物的态度看作是道德问题,初步实现了由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向生态伦理的拓展。虽然受时代所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还仅限于朴素的理论范畴,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论证,但它给后人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供了诸多启示,那就是要提倡生态道德,按自然规律办事,节约自然资源。

[1][13]颜炳罡.儒家思想与当代环境

意识[J].社会科学,2000,10

《论语・泰伯》[2]

《论语・雍也》[3]

[4][7]鄯爱红,王志捷.简论儒家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

2000,5(3)

《孟子・尽心上》[5][6]

《论语・阳货》[8]

《荀子・天论》[9]

《中庸》[10][11]

《论语・学而》[12]

《孟子・梁慧王上》[14][15]

《论语・颜渊》[16]

[17]王雷松,曲岩.析儒家思想对当

代环境问题的启示意义[J].新疆社科论坛,2005,4

INTELLIGENCE

人文论坛

儒家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

任婵媛

要: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性化、全球化,已极大地打乱了人与自然的均衡。在人与自然关系问

题上,儒家看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因而主张尊重自然规律,“仁”不仅是爱人,而且还要爱物。处于危机之中的人类可以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必要的生态智慧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寻找有效途径。

关键字: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

生态伦理

道德伦理

生态环境

主义”思想滋生并逐步膨胀起来,人类误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并对自然进行了大大超出其承受范围的“征伐”,给这颗美丽的星球造成了无情的伤害。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曾出现过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等污染环境的公害问题。现在又出现了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森林与物种急剧减少和灭绝、酸雨、沙漠化、水土流失、淡水不足等生态问题。面对严酷的现实,人类必须彻底反省以往的思维、行为,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识自然。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共生共荣,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主张二者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和谐共存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0]人生活在自然中,必须按照“中和”的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自然的生机和谐及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儒家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节约自然资源,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流和内核。儒家认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11]。地“其为物不贰”是儒家爱悯万物、顾惜万物的思想基础。因为天地“其为物不贰”,所以一种事物消失了、毁灭了,就是永久地消失了,毁坏了,就永远无法再现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儒家主张人应节制欲望,以便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的需求急剧增加,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规模和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同自然的斗争在一片凯歌声中进行着。当人类仍陶醉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胜利之时,自然对人类的暴虐早已发出了严重的警告甚至给予了报复: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日见增大,全球性气候变暖,酸雨连绵,土地沙化,江河污染,能源枯竭,垃圾成山等等,不一而足[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就集中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对此,人类可以从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所蕴涵的人与自然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一、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虽然,但他的思想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中已包含了这一命题。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孟子[4],他把自然视作与人同样的生命存在,把对人世的普遍关怀推广到宇宙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5]。种爱物之心是源于天命而有的道德心性与生生不已的天道的结合,即所谓“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认为天道与人性是一致的,[6]。人心与天心可以互相感通,发挥人心的能动性感知天心,以人心之至诚合于天心,就能把人的全部融入整个宇宙之这样,“仁”便中,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贯通于天地万物,周行于六合之间,于是有了人生之大乐,天地之从容,万物之得意,人则进入了与天地合德的崇高境界[7]。《中庸》所言“赞天地之化育”,是对这一“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和审美境界的高度概括,深得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要旨。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而不是“天人不分”。儒家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8]这个天就是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自然界自有其运行的规律,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支配,正如荀子所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9]。因此,人类在为自身的生存而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把这种改造和利用限定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遵循上,即“制天命”须以“应天时”为前提。否则,就会破坏和危及人类的生存基础。

伴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急剧增强,一种“人类中心

[2]孔子肯定了天,即肯定了自然,人与自

然具有统一性。孔子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入审美的视野来欣赏,使得自然界进入了主体的精神活动领域,能够同人的精神活动形成映射和互动,从而使自然对象也具备了审美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

INTELLIGENCE

人文论坛

儒家自孔子起就反对滥用资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2]。只有节用,才不致于无限度地开发自然资“使民以时”,老百姓才不致于荒源,只有

费生产,才能形成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孔子坚决反对统治者搜刮民财,铺张浪费,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于周公的季氏搜括财富,孔子对冉求大为不满,公开号召其学生对冉求“鸣鼓而攻之”。[13]《论语・述而》记载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充分体现了孔子取物有节、节制利用资源的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对统治者之穷侈极欲予以严厉的斥责,认为统治者“疤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此率兽而食人也。”[14]孟子要求统治者节制物欲,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合理利用资源,注意发展生产,使自然资源生产、开发、利用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15]孟子认识到其他物类对人类的重要性,所以提倡“仁民爱物”。他所提倡的“仁民爱物”反映了儒家重物节物的思想。他认识到,只有重物节物才能使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生息息,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尊重自然秩序和生命。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能够尊重自然,不能从长远和全局考虑如何更好地与这个星球的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速度超出了人类自己的预料,同时也正在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自食恶果。江河洪水泛滥,资源枯竭,宇宙射线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所有这些都警示人类:自然不是可以随意盘剥的对象,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警示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越来越无所顾忌地大肆攫取和挥霍自然资源,造成了生物、水、土地和矿产资源的急剧减少,如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已减少了四分之一,生物资源减少了两万余种。人类目前的主要能源石油、煤、天然气的已探明的储量只能再开采50年。资

源的急剧减少验证了儒家资源节约思想的正确性。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并依靠高科技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要开发新的非耗竭型的资源,才能维持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思想与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孔子一生都以实现“仁”为己任,以实现“仁”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儒家认为,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若随意破坏浪费这些资源,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仁者爱人。”

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的不懈追求。近代以来的工业化极力追求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利益。但一些人的精神、伦理、道义、美德等崇高的价值却被忽略或异化了。人与自然失去了亲密的交往,自然只被视为人类的工具和手段。人与自然处于分离与对立的状态,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裂与失衡,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的精神危机。人只有与宇宙共生,与宇宙同行,与生命沟通,才能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进化的崇高目标和理想境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表达了人类对价值、对精神归宿的探求与追寻。生态道德不仅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对话,更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有道德才能高尚,有修养才能文明,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才能自觉遵循保护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履行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人类的未来掌握在社会每一个人手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人类文明与大自然永恒的话题———和谐,从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悟出“生态和谐”的真谛,与全人类一道,凭借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保护好人类所居住的这个星球,共同努力,创造出一个绿色文明的21世纪。

参考文献:

[16]他认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爱的

关系。人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和征服,必须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的朋友,像爱护朋友那样爱护自然。《后汉书》中记载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17]我们知道孝是为人之本,这就意味着他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了道德要求的高度。

儒家孔、孟继承了古代的天命思想,认为人道与天道是一致的,天不仅是自然万物的主宰,也是道德和义理的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道德意义,因此,人要知天、敬天。这样一种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标志着人类的道德境界与完美人格,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能否爱物与能否爱人一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境界高下的标准。儒家继承发展了古代朴素的环境伦理思想,把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应用于自然界,一方面使伦理道德具有了保护环境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人类的道德关怀,提升了人类的道德境界。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突破了固有的家庭与社会伦理思想范畴,由家庭、社会进一步拓展到生态自然,把对待生物的态度看作是道德问题,初步实现了由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向生态伦理的拓展。虽然受时代所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还仅限于朴素的理论范畴,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论证,但它给后人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供了诸多启示,那就是要提倡生态道德,按自然规律办事,节约自然资源。

[1][13]颜炳罡.儒家思想与当代环境

意识[J].社会科学,2000,10

《论语・泰伯》[2]

《论语・雍也》[3]

[4][7]鄯爱红,王志捷.简论儒家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

2000,5(3)

《孟子・尽心上》[5][6]

《论语・阳货》[8]

《荀子・天论》[9]

《中庸》[10][11]

《论语・学而》[12]

《孟子・梁慧王上》[14][15]

《论语・颜渊》[16]

[17]王雷松,曲岩.析儒家思想对当

代环境问题的启示意义[J].新疆社科论坛,2005,4


相关内容

  • 中国哲学史论文正
  • 中国哲学史论文 论 文 题 目:以孔子和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哲学 姓 名: 郝纳 学 院: 法律与政治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年 级 . 学 号: 12031041 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印制 一.儒家哲学的概述 ........................................... ...

  • 儒家文化现代价值
  • 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的价值 谈到齐鲁文化,大家总会首先浮出一位伟大的圣人的名字--孔子,自然想到他所开创的学说--儒家文化.众所周知,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儒家文化则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对中国的文化品格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至今存在且已融 ...

  • 先秦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 先秦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中国优秀的文化开始逐渐融于世界华化的长河中,中文优秀的文化也日益被全世界人所接受,像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的"仁爱"."爱民"."忠恕".&q ...

  • 孔孟之道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
  • 孔孟之道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程方平) (2007-12-28 15:20:49) 作者:程方平 内容提要:在21世纪,儒家思想再一次受到关注,也再一次引发争议.其思想和方法的内 涵与本质需要分析和梳理,需要放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和全球发展的宏大背 景中审视和分析.儒家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不仅是中国 ...

  • 基督教在未来中国发展的关键
  • 基督教在未来中国发展的关键 因本人学术水平及个人原因,本文并未按照严格的论文格式来论述,请各位弟兄姊妹见谅,如有论述不当或错误之处,请弟兄姊妹指出,不甚感激! 基督教到中国的发展,如果从马礼逊1807年到澳门开始算起,那么,也不过200多年,然而,奇妙的是,比起早就在历史上曾多次来华传教的天主教相比 ...

  •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其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儒家思想兴起于汉朝,并自此之后成 ...

  • 先秦时期儒家关于人的发展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 先秦儒家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一.关于人的发展的有关概念的界定 发展是指事物有不圆满的状态到逐渐圆满的状态.人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作为集体的人或整个人类,其发展经过了大约440万年,达到今天空前的高度发达状态.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是人在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 ...

  •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
  •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 摘要:国家软实力越来越在国家发展强大过程中发 挥重要作用.中华深厚的底蕴文化,丰富的国学对于现在急速发展的中华民族无疑是一种推力,国学经典与现代气息相融合外化而内不化的给国家以及华夏的每一个子孙智慧与启迪. 关键词:国家 文化 儒家 内心 思想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 ...

  • 中 国 现 代 社 会 与 儒 家 伦 理
  • 中 国 现 代 社 会 与 儒 家 伦 理 楼 宇 烈 一 关于儒家伦理,在中国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而这种争议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中国在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现代工商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在绝大多数社会改革家和进步思想家的头脑里,都把儒家伦理看作是阻碍社会改革.社会进步的政 ...